正版 机械工人切削手册 第8版 精装 常用材料及金属热处理 车工 铣工 刨工 磨工 钳工

正版 机械工人切削手册 第8版 精装 常用材料及金属热处理 车工 铣工 刨工 磨工 钳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机械工程
  • 机械制造
  • 切削加工
  • 金属材料
  • 热处理
  • 车工
  • 铣工
  • 刨工
  • 磨工
  • 钳工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道正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459484
商品编码:13208094176
开本:64开
出版时间:1995-11-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机械工人切削手册 第8版

:36元

作者:原北京通用机械厂 编

出版社:机械工业

出版日期:2014-4

ISBN:9787111459484

字数:737000

页码:1161

版次:8

装帧:精装

开本:64开

目录

第8版前言
章 常用技术资料
一、常用资料
1.汉语拼音字母
2.希腊字母
3.拉丁字母
4.国家标准代号及含义
5.部分行业标准代号及含义
6.主要元素的化学符号、相对原子质量和密度
7.常用材料的熔点
8.常用材料的密度
二、法定计量单位及其换算
1.国际单位制
2.常用法定计量单位及其换算
3.单位换算
三、常用数表
1.π的重要函数表
2.π的近似分数
3.25.4的近似分数
四、几何图形计算
1.常用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常用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
3.圆周等分尺寸计算
4.圆周等分系数表
5.角度与弧度的换算
五、常用三角计算
1.常用三角计算公式
2.30°、45°、60°的三角函数值
3.三角函数表
六、常用测量计算
1.内圆弧与外圆弧计算
2.V形槽宽度、角度计算
3.燕尾与燕尾槽宽度计算
4.内圆锥与外圆锥计算
七、常用零件结构要素
1.60°中心孔
2.各类槽
3.零件倒圆与倒角
4.球面半径
5.螺纹零件


第二章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
一、极限与配合
1.术语和定义
2.基本规定
3.孔、轴的极限偏差与配合
4.一般公差、未注公差的线性和角度尺寸的公差
二、工件几何公差的标注和方法
1.符号
2.用公差框格标注几何公差的基本要求
3.标注方法
4.图样上标注公差值的规定
5.公差值表
6.几何公差未注公差值
三、表面结构
1.基本术语新旧标准的对照
2.表面结构的参数新旧标准对照
3.评定表面结构的参数及数值系列
4.表面粗糙度符号、代号及标注
5.表面粗糙度代号在图样上的标注方法
6.各级表面粗糙度的表面特征及应用举例

第三章 常用材料及金属热处理
一、金属材料的分类及其性能
1.金属材料的分类
2.钢铁料性能的名词术语
二、钢
1.钢的分类
2.钢铁产品牌号表示方法
3.常用钢的牌号及用途
4.常用钢的火花鉴别方法
5.钢材的涂色标记
6.钢的热处理
7.黑色金属硬度与强度换算
8.碳钢硬度及强度换算
三、铸铁
1.铸铁牌号表示方法
2.常用铸铁牌号及用途
四、有色金属及其合金
1.有色金属及其合金产品代号表示方法
2.铜及铜合金
3.铝及铝合金
五、粉末冶金材料的分类及应用
六、常用工程塑料的性能及应用

第四章 机械零件
一、螺纹
1.普通螺纹
(1)普通螺纹的基本牙形
(2)普通螺纹的代号与标记
(3)普通螺纹标准系列的直径与螺距
(4)普通螺纹的基本尺寸
(5)普通螺纹的管路系列
(6)普通螺纹的公差与配合
2.梯形螺纹
(1)梯形螺纹的牙形
(2)梯形螺纹的代号与标记
(3)梯形螺纹的直径与螺距系列
(4)梯形螺纹的基本尺寸
(5)梯形螺纹的公差
(6)螺纹旋合长度
3.55°管螺纹
(1)55°密封管螺纹
(2)55°非密封管螺纹
4.60°密封管螺纹
(1)术语及代号
(2)螺纹牙型
(3)圆锥管螺纹的基本尺寸及公差
(4)圆柱内螺纹的基本尺寸及公差
(5)有效螺纹的长度
(6)倒角对基准平面理论位置的影响
(7)螺纹特征代号及标记示例
5.米制管螺纹
(1)牙型
(2)基准平面位置
(3)基本尺寸
(4)公差
(5)螺纹长度
(6)螺纹代号及标记示例
6.英制惠氏螺纹
(1)牙型
(2)英制惠氏螺纹的标准系列
(3)基本尺寸
二、齿轮
1.渐开线国柱齿轮
(1)基本齿廓末日模数
(2)国柱齿轮的几何尺寸计算
(3)精度等级及其选择
(4)齿轮坯公差
2.齿条
(1)齿条的几何尺寸计算
(2)齿条精度
3.锥齿轮
(1)锥齿轮基本齿廓尺寸参数
(2)模数
(3)直齿锥齿轮几何尺寸计算
(4)锥齿轮精度
(5)齿坯要求
4.圆柱蜗杆和蜗轮
(1)圆柱蜗杆的基本齿廓
(2)国柱蜗杆的主要参数
(3)圆柱蜗杆传动几何尺寸计算
(4)圆柱蜗杆、蜗轮精度
(5)齿坯要求
三、花键
1.花键联接的类型、特点和应用
2.矩形花键
四、键
1.平键
2.半圆键
3.楔键
4.切向键
五、滚动轴承
1.滚动轴承的分类
2.滚动轴承代号的构成
3.滚动轴承的配合
六、锥度、锥角及公差
1.圆锥的术语及定义
2.锥度与锥角系列
3.圆锥公差

第五章 切削刀具
一、刀具基本知识
1.刀具切削部分的名称及定义
2.确定刀具角度的三个辅助平面名称和定义
3.刀具的切削角度及其作用
4.刀具切削角度的作用及选择原则
5.车刀几何角度的选择
二、刀具切削部分的材料
1.各种高速钢的力学性能和适用范围
2.常用硬质合金的使用范围
3.国产涂层刀片的部分牌号及推荐用途
4.几种新牌号硬质合金的性能及应用
三、车刀
1.高速钢车刀条
2.硬质合金焊接车刀
3.可转位车刀
四、铣刀
1.常用铣刀的类型、规格范围及标准代号
2.可转位铣刀
五、齿轮刀具
1.盘形齿轮铣刀形式和基本尺寸
2.盘形锥齿轮铣刀形式和基本尺寸
3.渐开线齿轮滚刀形式和基本尺寸
六、丝锥和板牙
1.常用丝锥规格范围及标准代号
2.常用板牙规格范围及标准代号

第六章 车工工作
一、车刀的手工刃磨
1.砂轮的选择
2.刃磨的步骤
二、车锥体
1.锥体各部分名称和尺寸计算
2.车锥体方法
3.车削圆锥时尺寸的控制方法
4.车圆锥面时产生废品的原因及预防方法
三、车球面
1.车外球面装置
2.车内球面装置
四、车成形面
1.用成形刀(样板刀)车成形面
2.用靠模法车成形面
五、车偏心
1.在自定心卡盘上车偏心工件
2.在双卡盘上车偏心工件
3.在花盘上车偏心工件
4.用偏心卡盘车偏心工件
5.用两车偏心工件
6.用专用夹具车偏心工件
7.测量偏心距的方法
六、滚压加工
1.滚压加工常用工具及其应用
2.滚轮式滚压工具常用的滚轮外圆形状及应用
3.滚轮滚压的加工方法
4.滚花
七、冷绕弹簧
1.卧式车床可绕制弹簧的种类
2.绕制圆柱形螺旋弹簧用心轴直径的计算
八、车细长轴
1.细长铀的加工特点
2.细长轴的装夹
九、螺纹加工
1.车螺纹
(1)对三角形螺纹车刀几何形状的要求
(2)车螺纹车刀的刀尖宽度尺寸
(3)卧式车床车螺纹交换齿轮计算
(4)车多线螺纹时交换齿轮的计算及分线方法
(5)螺纹车削方法
2.用板牙和丝锥切削螺纹
(1)用车床套螺纹和攻螺纹的工具
(2)攻螺纹前底孔尺寸的计算
(3)套螺纹前圆杆直径尺寸表
(4)攻螺纹和套螺纹时产生废品的原因及预防方法
3.螺纹的测量
(1)三针测量方法
(2)单针测量法
第七章 铣工工作
一、常用分度头分度方法及计算
1.分度头
2.分度方法及计算
二、铣四方和六方
1.铣四方尺寸表
2.铣六方尺寸表
三、铣离合器
1.牙嵌离合器的种类及特点
2.铣矩形齿离合器
3.铣梯形齿离合器
4.铣尖齿离合器
5.铣锯齿形离合器
四、铣凸轮
1.凸轮传动的三要素
2.铣等速圆盘凸轮
3.铣等速圆柱凸轮
五、铣球面
1.铣整球
2.铣带柄圆球
3.铣内球面
六、刀具开齿计算
1.对前角γo=0°的铣刀开齿
2.对前角γo>0°的铣刀开齿
3.圆柱螺旋齿铣刀刀坯的铣削
4.麻花钻的铣削
5.端面齿的铣削
6.锥面齿的铣削
7.铰刀的开齿
七、齿轮加工
1.成形法铣削齿轮用铣刀
2.铣直齿圆柱齿轮
3.铣齿条
(1)横向移距方法
(2)分度头侧轴交换齿轮齿数的计算方法
4.铣斜齿圆柱齿轮
(1)铣刀号数的选择
(2)交换齿轮的计算及配轮装置
(3)工作台扳转角度
(4)工件旋转方向和工作台转动方向及惰轮装置表
5.铣直齿锥齿轮
(1)铣刀号数的选择
(2)铣削方法
6.飞刀展成铣蜗轮
(1)铣削方法
(2)交换齿轮计算
(3)铣头扳角度方向和工件旋转方向及惰轮装置
(4)飞刀部分尺寸计算公式表
7.滚齿
(1)滚齿机传动系统(以Y38为例)
(2)常用滚齿机联系尺寸
(3)滚齿常用夹具及齿轮安装
(4)滚刀心轴和滚刀的安装要求
(5)滚刀精度的选择
(6)滚齿调整
(7)滚铣大质数齿轮(以Y38为例)
(8)分齿及差动交换齿轮表
(9)滚齿加工常见缺陷及消除方法
8.交换齿轮表
9.齿轮的测量
(1)公法线长度的测量
(2)分度圆弦齿厚的测量
(3)固定弦齿厚的测量
(4)齿厚上极限偏差及公差

第八章 刨、插工工作
一、刨工
1.刨刀
2.装夹方法与刨削工具
3.刨削加工方法
4.刨削废品产生的原因和防止方法
二、插工
1.插刀
2.常用装夹和加工方法
3.插削常见缺陷和产生原因

第九章 磨工工作
一、普通磨料和磨具
1.磨料的品种、代号及其应用范围
2.磨料粒度号及其选择
3.磨具硬度代号
4.磨具组织号及其适用范围
5.结合剂代号、性能及其适用范围
6.磨具代号
7.普通磨具的高工作速度
二、硬磨料和磨具
1.硬磨料的品种、代号及应用范围
2.粒度
3.硬磨料结合剂及其代号、性能和应用范围
4.浓度代号
5.砂轮、磨石及磨头的尺寸代号
6.砂轮、磨石及磨头形状及代号
7.标记示例
8.硬磨料制品形状代号及主要用途
三、磨削方法
1.砂轮平衡与修整
2.常用磨削液的组成及使用性能
3.磨外圆
4.磨内圆
5.磨圆锥面
6.磨平面
7.薄片工件的磨削
8.细长轴的磨削
9.刀具刃磨
10.磨削时缺陷产生的原因和防止措施
第十章 钻、铰工作
一、钻孔
1.钻头
(1)麻花钻
(2)几种特殊用途的钻头
(3)标准麻花钻的刃磨及修磨
(4)几种典型群钻的几何参数和刃磨方法
2.钻孔的方法
(1)钻不同孔距精度所用的加工方法
(2)切削液的选用
(3)几种特形钻套的使用
(4)钻半(缺)圆孔
(5)钻骑缝孔
(6)在斜面上钻孔
(7)钻孔切削用量的选择
(8)麻花钻钻孔中常见缺陷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二、扩孔
1.扩孔钻类型、规格范围及标准代号
2.扩孔方法
3.扩孔、钻扩孔中常见问题的产生原因和解决方法
三、锪孔
1.锪钻类型、规格范围及标准代号
2.用麻花钻改制锪钻
3.锪端面
4.锪钻中常见问题的产生原因和解决方法
四、铰孔
1.铰刀
(1)铰刀的结构和几何角度
(2)高速钢铰刀的几何参数
(3)常用铰刀的形式、标准代号及规格范围
2.铰孔的方法
(1)铰刀直径的确定及铰刀的研磨
(2)铰削余量
(3)铰孔时切削液的选择
(4)铰孔切削用量的选择
(5)铰孔中常见缺陷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第十一章 钳工工作
一、划线
1.划线的种类
2.常用划线工具的名称及用途
3.基本划线方法
4.划线程序
5.几种典型饭金展开图实例
二、锯削
1.锯削工具
2.锯削方法
三、錾削
1.錾子的种类及用途
2.錾子几何角度的选择
3.錾子的淬火与回火方法
4.錾削方法
四、挫削
1.锉刀的分类及基本参数
2.锉刀的选用
3.锉削方法
五、锉削
1.通用刮研工具
2.刮刀的种类及用途
3.刮削用显示剂
4.刮削余量
5.刮削精度要求
6.刮削方法
六、研磨
1.研磨的分类
2.研具
3.研磨剂
4.研磨方法
附录

内容提要

《机械工人切削手册》1970年出版后,曾先后再版6次,销量过6000000册,并获得了第四届全国科技图书二等奖、全国书奖等各种奖项,被广大技术工人誉为好使好用的工具书。
本手册内容以常用数据、公式、图表为主,辅以简要的文字说明和应用实例。手册共11章,主要内容包括:常用技术资料,产品几何技术规范,常用材料及金属热处理,机械零件,切削刀具和车工、铣工、刨工、插工、磨工和钳工工作等。手册中所列的数据资料大部分来自生产线,并注意收集和整理了工人在实践中创新的加工工艺等经验,具有内容丰富、简明实用、语言通俗、数据可靠的特点。本次修订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适当调整了结构,充实更新了内容,使之更加实用、好用。
本手册是一本可供金属切削加工各工种使用的综合性手册,是可各类加工制造厂、修配厂和乡镇企业的广大机械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工具书,也可供广大职业院校、技术院校的师生使用。


《金属加工工艺与实践》 内容简介 《金属加工工艺与实践》是一本深入浅出、内容详实的专业技术书籍,旨在为广大从事机械制造、金属加工行业的工程师、技术员、操作人员以及相关专业院校的师生提供一套系统、实用的知识体系。本书聚焦于金属材料的加工原理、工艺方法、设备操作与维护、质量控制以及安全生产等方面,涵盖了现代金属加工领域的核心内容,力求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帮助读者掌握精湛的加工技能,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升工作效率与产品质量。 第一部分:金属材料及其加工基础 本部分将系统介绍金属材料的基本性质、分类及其在机械加工中的应用。我们将从金属的微观结构入手,深入分析其力学性能,如强度、硬度、塑性、韧性等,并阐述这些性能如何影响加工过程。读者将了解到不同种类的金属材料,如碳钢、合金钢、铸铁、铝合金、铜合金、钛合金等,它们各自的特点、适用范围以及在切削、塑性变形等加工过程中的行为差异。 此外,本部分还将详细讲解金属加工的基础理论,包括切削原理、切削力、切削热、刀具磨损机理等。我们将深入剖析切削过程中的物理化学现象,介绍不同切削参数(如切削速度、进给量、切削深度)对加工质量、刀具寿命和生产效率的影响。通过丰富的图示和案例,读者将清晰地理解切削几何参数、刀具材料选择、刀具角度设计的重要性,为后续章节的深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部分:常用金属切削加工工艺 本部分将重点阐述几种最常见的金属切削加工工艺,包括车削、铣削、钻削、镗削、磨削等。 车削加工: 涵盖车刀类型、车削原理、外圆车削、内圆车削、端面车削、螺纹车削、锥度车削以及各种特殊车削(如偏心车削、滚压车削)的工艺要点和操作技巧。我们将详细介绍不同车削加工的适用范围、加工精度要求,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车刀、夹具和切削参数以获得理想的加工效果。针对自动化生产线和数控机床的应用,我们将同步讲解数控车削编程与操作的基础知识。 铣削加工: 深入讲解铣刀的种类(如面铣刀、立铣刀、三面刃铣刀、角铣刀等)、铣削原理、平面铣削、成形铣削、齿轮铣削、键槽铣削等。本书将详细阐述立铣与卧铣的区别与应用,以及端铣与侧铣的工艺特点。我们将引导读者理解不同铣削方式对工件表面质量、尺寸精度的影响,并提供优化铣削参数、选择合适铣削刀具的指导。数控铣削的编程与操作也将作为重要组成部分进行介绍。 钻削与镗削加工: 详细介绍钻头的种类、钻削原理、钻削加工工艺,包括中心钻、钻孔、扩孔、锪平、铰孔等。对于镗削加工,我们将讲解镗刀的种类、镗削原理、单项镗削、多刀架镗削以及数控镗削的工艺要点,重点强调如何获得高精度孔的加工。 磨削加工: 深入讲解磨削原理、磨削力、磨削热以及各种磨削方式,如外圆磨削、内圆磨削、平面磨削、无心磨削、坐标磨削等。我们将详细介绍砂轮的选择、砂轮的修整与平衡,以及磨削参数对加工质量的影响。特别地,本书将对精密磨削和超精密磨削的工艺进行详细阐述,为追求极致加工精度的读者提供宝贵的参考。 第三部分:金属塑性变形加工 本部分将聚焦于金属在受外力作用下发生永久变形的加工方式,包括锻造、冲压、轧制、挤压、拉拔等。 锻造与冲压: 详细介绍自由锻、模锻、胎模锻的工艺流程,以及冲压件的分类、冲压工艺(如落料、冲孔、弯曲、拉伸)的原理与模具设计要点。我们将分析不同锻造和冲压方式的适用材料、产品特点及生产效率,并探讨如何优化工艺参数以减少材料消耗和提高产品质量。 轧制、挤压与拉拔: 深入讲解轧制过程中轧辊的类型、轧制工艺(如板材轧制、型材轧制、管材轧制)的原理与应用。对于挤压加工,我们将介绍正挤压、反挤压、联合挤压的工艺特点,以及挤压件的优势。拉拔加工部分将详细介绍线材拉拔、管材拉拔、棒材拉拔的工艺过程、模具设计与参数选择,重点讲解如何获得高精度、表面光洁度高的拉拔产品。 第四部分:金属热处理工艺 本部分将深入探讨金属材料的热处理工艺,这是提高金属材料力学性能、改善组织结构、获得所需性能的关键手段。 退火与正火: 详细介绍退火的目的(如消除内应力、软化材料、改善切削性能)和各种退火工艺(如完全退火、不完全退火、等温退火、球化退火、再结晶退火)。正火的目的、工艺过程及其对钢的性能的影响也将得到详尽阐述。 淬火与回火: 深入讲解淬火的目的(提高硬度和强度)、淬火介质的选择、淬火工艺(如整体淬火、表面淬火、局部淬火)以及淬火后的组织与性能变化。回火的目的(降低脆性、提高韧性、稳定组织)和各种回火工艺(如低温回火、中温回火、高温回火、等温回火)的原理与应用将得到详细介绍。我们将重点分析淬火和回火参数对最终材料性能的影响。 调质处理: 介绍调质处理(淬火+高温回火)的目的、工艺过程及其在提高材料综合力学性能方面的作用。 表面热处理: 详细介绍感应淬火、火焰淬火、渗碳淬火、氮化等表面热处理工艺的原理、设备、工艺参数控制及其对工件表面性能的提升。 第五部分:机床设备操作与维护 本部分将着眼于实际生产应用,详细介绍常用机床设备的操作规程、安全注意事项以及日常维护保养知识。 机床操作: 针对车床、铣床、磨床、钻床等常用机床,我们将提供详细的操作步骤、安全防护措施、常见故障排除方法。重点强调工件的装夹、刀具的调整、进给量的选择、测量工具的使用等关键环节。 机床维护: 讲解机床的润滑、清洁、定期检查、易损件的更换等日常维护保养内容,帮助读者延长机床使用寿命,保证加工精度。 安全生产: 强调机械加工过程中的各项安全规范,包括个人防护、设备安全、电气安全、消防安全等,提高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预防事故发生。 第六部分:测量与质量控制 本部分将系统介绍机械加工中的测量方法、测量工具以及质量控制体系。 测量方法与工具: 详细介绍量具(如游标卡尺、千分尺、百分表、内径百分表、角度尺等)、量仪(如影像测量仪、三坐标测量机)的使用方法和精度要求。我们将讲解尺寸测量、形位公差测量、表面粗糙度测量等基本测量技能。 质量控制: 阐述质量控制在机械加工中的重要性,介绍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方法,如统计过程控制(SPC)、首件检验、过程检验、成品检验等。本书将指导读者如何根据产品要求制定合理的质量控制计划,以及如何分析和处理加工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 第七部分:现代金属加工技术发展趋势 本部分将展望金属加工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介绍一些前沿技术和概念。 数控技术与自动化: 深入探讨数控加工中心、柔性制造单元、智能制造等自动化生产模式在金属加工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数控技术实现高效、高精度、高柔性的生产。 先进制造技术: 简要介绍增材制造(3D打印)、激光加工、电火花加工(EDM)、超塑成形等新兴制造技术在金属加工领域的应用前景。 绿色制造与可持续发展: 探讨如何通过优化工艺、选用环保材料、减少能耗和废弃物排放,实现金属加工的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 本书特色: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深入浅出的理论讲解与丰富实用的操作指导相结合,力求让读者学有所用。 内容全面且系统: 涵盖金属材料、加工原理、各类加工工艺、热处理、设备维护、质量控制等多个方面,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图文并茂: 大量采用示意图、实物图、工艺流程图等,帮助读者直观理解复杂的概念和操作。 案例丰富: 结合实际生产中的典型问题和解决方案,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语言通俗易懂: 避免使用过于晦涩的专业术语,用清晰、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述。 《金属加工工艺与实践》将是机械加工领域从业者和学习者不可多得的参考工具书,它不仅能帮助读者夯实基础,更能引领读者掌握现代金属加工的前沿技术,在日新月异的制造业领域不断进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机械工人切削手册 第8版》简直就是我工作台上的“圣经”!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车工,这些年我手里过过不少切削方面的书籍,但不得不说,这一版的更新真的太及时也太贴心了。我尤其喜欢它对新材料切削参数的详细解析,现在很多加工我们用的合金钢和钛合金,之前的旧手册很多参数都跟不上趟了,每次都要自己摸索半天,还怕出问题。这本就不一样,从刀具选择、切削速度、进给量到切削深度,都给出了非常明确的指导。而且,书中关于不同加工工艺的对比分析也做得非常到位,比如同样是加工某个零件,用立式铣刀和卧式铣刀的效率和精度会有什么不同,都有数据支撑。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还加入了关于绿色切削和节能切削的一些内容,这对于我们车间响应环保号召、降低生产成本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很多参数的表格都做了高清化处理,而且配图也很清晰,即使是刚入行的小师傅,也能很快理解。我经常在加工一些精度要求极高的零件时,都会翻翻这本手册,它总能给我一些意想不到的启发,让我少走弯路,提高效率。这本书的印刷质量也很好,纸张厚实,排版合理,翻阅起来非常舒服,即使经常翻动也不容易损坏。总而言之,这本手册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技师,随时随地为我提供最可靠的建议。

评分

钳工的工作,涉及到各种尺寸的测量、零件的装配、以及手工具的使用,而《机械工人切削手册 第8版》中关于常用材料的物理性能和加工特性的描述,对我日常工作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虽然我们钳工不直接进行大规模的机械切削,但理解材料的力学性能,比如硬度、强度、塑性、延展性等,对于我们进行零件的锉削、钻孔、攻丝、扩孔等操作至关重要。书中对不同金属材料(包括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的详细介绍,让我能够更准确地判断材料的加工难度,从而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操作方法。比如,在进行螺纹加工时,了解铜合金和铝合金的塑性差异,能够帮助我更顺利地完成攻丝。而且,书中关于材料的焊接性和热处理的简单介绍,也让我对一些需要进行简单修复或改造的零件,有了更基本的认识。我尤其欣赏的是,这本书还包含了一些关于零件公差配合和形位公差的讲解,这对于我们进行精密的装配工作非常有指导意义。它还提到了关于材料的防腐蚀和表面处理,这对于我们后期对加工好的零件进行保护,延长其使用寿命,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评分

我是一名铣工,平时接触的材料种类繁多,从普通碳钢到各种高强度合金,再到一些非金属材料,每次遇到新材料加工,最头疼的就是切削参数的设定。这本《机械工人切削手册 第8版》简直就是及时雨!它在常用材料这块的覆盖面非常广,而且针对每一种材料,都给出了不同加工方式(比如面铣、立铣、端铣等)的推荐切削速度、进给量和切深。我特别欣赏的是,它不仅仅是给了一个数字,还解释了这些参数是如何得出的,以及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微调。比如,书中对刀具寿命的影响、表面粗糙度与切削参数的关系,都做了很深入的讲解,这让我不仅仅是“照葫芦画瓢”,更能理解背后的原理,从而更好地应对实际生产中的复杂情况。而且,它还提供了很多刀具几何参数的优化建议,比如前角、后角、螺旋角等,这些细节对于提高加工效率和刀具耐用度至关重要。我还注意到,这本书还增加了一些关于数控铣削的特定内容,这对于我们现在越来越普及的数控化生产来说,非常实用。它里面关于刀具补偿、进给补偿的讲解,以及一些G代码的常见应用,都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的设计也很人性化,索引做得非常清晰,查找起来一点也不费力,这对于争分夺秒的生产一线来说,简直是太重要了。

评分

作为一名机械加工新手,我最需要的就是一本能够“手把手”教我入门的书。《机械工人切削手册 第8版》就做到了这一点。它在内容的组织上非常清晰,从最基础的切削原理讲起,逐步深入到各种加工工艺的细节。书中大量的图示和表格,让我这个初学者能够直观地理解复杂的概念。我特别喜欢它关于不同刀具类型(如车刀、铣刀、钻头)的介绍,以及它们各自的几何形状和用途,这让我不再对琳琅满目的刀具感到困惑。书中关于切削参数的讲解,也是循序渐进的,从最简单的“尝试性”参数开始,然后引导读者如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它还提供了一些“常见问题与解答”的环节,这对于我们新手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疑难杂症,提供了及时的帮助。我还会经常翻阅它关于金属材料的基本分类和性能介绍,这让我能够对不同的工件材料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这本书就像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让我能够一步一步地掌握机械加工的要领,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试错。

评分

我是一个对机械加工理论有着浓厚兴趣的实践者。《机械工人切削手册 第8版》在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书中关于切削理论的部分,比如切削过程的物理模型、切削力的分析、以及切削热的产生和传递,都讲解得非常透彻。这让我不仅知道“怎么做”,更知道“为什么这么做”。我尤其喜欢它在介绍完理论知识后,能够立刻结合到实际的加工工艺中,给出具体的参数和操作建议。比如,在讲解切削力如何影响刀具寿命时,书中会立刻给出如何通过调整进给量和切深来减小切削力的实例。它还对常见的切削机理,如滑移、断屑等,进行了详细的图解,这让我对切削过程的微观机理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书中还涉及了一些关于切削液的化学成分和作用机理的介绍,这对于我理解切削液在提高加工效率和表面质量方面的作用,非常有帮助。

评分

作为一名资深的刨工,我对精度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而刨床的加工过程,其关键往往在于对切削力的精确控制和刀具路径的优化。《机械工人切削手册 第8版》在这方面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惊喜。我一直觉得刨工这门技术,很多时候靠的是经验的积累,但有了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经验得到了更系统、更科学的理论支撑。书中关于刨削不同材料时,刀具的受力分析,以及如何通过调整刀具角度和切削参数来减小切削力,提高加工精度,讲解得非常细致。特别是一些关于粗刨和精刨的参数选择,都有详细的表格和图示,帮助我快速找到最适合当前工况的设置。而且,它还提到了关于刨削大平面时的变形控制,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进给方式来获得更好的表面光洁度,这些都是我平时在工作中经常遇到但又很难找到系统性解决方案的问题。书中关于刀具材料和刀具涂层的介绍,也让我对选择更高效、更耐用的刨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尤其看重的是,这本书还强调了在不同环境温度和湿度下,材料性质可能发生的细微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影响切削参数的设定,这种细致入微的考虑,确实展现了其专业性。阅读过程中,我感觉作者不仅仅是在罗列数据,更是在传授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详实,结构清晰,让我对机械加工的各个环节都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机械工人切削手册 第8版》的“常用材料”部分,对我来说是其中的精华。它不仅罗列了各种金属材料的性能参数,还深入分析了这些材料在切削过程中的表现。比如,对于塑性变形大的材料,书中会提供相应的対策,如何避免积屑瘤的产生;对于脆性材料,则会强调如何选择合适的切削角度以避免崩刃。我特别欣赏的是,书中对于每一种材料,都给出了多种加工方法的参数建议,这让我能够根据自己的设备和工件特点,选择最合适的加工方案。而且,它还对不同加工方法(如车削、铣削、钻削)的优缺点进行了对比分析,这对于我选择最佳加工路线非常有帮助。书中关于刀具的材料、几何形状、以及涂层对切削性能的影响,都有详细的论述。

评分

这本书的“精装”版本,本身就透露着一种专业和严谨的气息,而翻开内容,也确实不负所望。《机械工人切削手册 第8版》在切削工艺的细化上做得非常出色。我是一个对细节要求很高的人,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它不仅仅是提供了参数,更是在描述工艺过程中的每一个关键点。比如,在进行外圆车削时,书中对进刀方式、刀具的退刀轨迹、以及如何避免产生螺旋切屑,都做了详细的分析和图示。这对于我来说,能够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每一个操作背后的物理原理,从而更精准地控制加工过程。我还发现,书中对于不同牌号的钢材,即使它们的硬度相近,其切削性能也可能存在细微差异,而这本书就对这些细微差异进行了说明,并给出了相应的参数建议。这让我意识到,在实际加工中,对材料的深入了解是多么重要。这本书还对切削液的选择和使用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这对于提高刀具寿命、保证加工表面质量、以及改善工作环境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本优秀的工具书,应该能够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机械工人切削手册 第8版》恰恰证明了这一点。它在内容上明显比我之前使用的老版本要新很多,特别是在新材料和新工艺的介绍方面。我注意到它增加了不少关于复合材料、陶瓷材料等难加工材料的切削知识,这对于我们一些涉及高科技领域的加工车间来说,非常有价值。书中关于高速切削和微细切削的章节,也让我耳目一新。它详细介绍了这些新型加工方式的特点、优势,以及在这些方式下如何优化刀具选择和切削参数。我还发现,这本书还增加了一些关于加工过程监测和故障诊断的内容,这对于我们提高设备利用率、减少停机时间,非常有实际意义。它里面关于切削力模型和刀具磨损预测的讲解,虽然比较深入,但对于我这样有一定基础的加工人员来说,是非常有启发性的。

评分

我是一名磨工,我们这个工种对材料的热处理状态和表面质量的要求是最高的。《机械工人切削手册 第8版》中关于金属热处理的章节,简直就是为我们量身定制的。它详细阐述了不同热处理工艺(如退火、正火、淬火、回火)对材料切削性能的影响,以及如何根据材料的热处理状态来选择合适的磨削参数。我最喜欢的是,书中不仅列举了常见的钢种和合金的热处理方法,还解释了不同热处理后的硬度、韧性等物理性质,是如何直接影响到磨削过程中的砂轮磨损、工件发热以及表面质量的。它还给出了针对不同硬度和脆性材料的磨削指导,比如对于淬火后的高硬度钢,如何选择合适的砂轮粒度和硬度,如何控制磨削液的使用,以避免烧伤。书中关于磨削表面缺陷(如裂纹、烧伤)的成因分析和预防措施,也让我受益匪浅。这本手册还提到了关于砂轮的修整和保养,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磨削任务选择合适的砂轮形状和角度,这些细节对于提高磨削效率和保证加工质量至关重要。它里面关于磨削过程中的动态力和振动的控制,也让我对如何获得更平稳的磨削过程有了更深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