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耳朵阅读(演讲) 莫言 作家出版社

用耳朵阅读(演讲) 莫言 作家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莫言 著
图书标签:
  • 莫言
  • 演讲
  • 文学
  • 作家
  • 阅读
  • 文化
  • 中国当代文学
  • 听书
  • 音频
  • 名家讲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安庆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66779
商品编码:1322980514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用耳朵阅读(演讲)

定价:31.00元

作者:莫言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0-01

ISBN:978750636677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好的小说,能让读者在阅读时产生仿佛进入了一个村庄、一个集市、一个非常具体的家庭的感受,好的小说能使痴心的读者把自己混同于其中的人物,为之爱,为之恨,为之生,为之死。

目录


我与新历史主义文学思潮 台北图书馆(1998年10月18日)
n在京都大学的演讲(1999年10月23日)
n二十一世纪的日中关系 关西日中关系学会 (1999年10月)
n神秘的日本与我的文学历程 日本驹泽大学 (1999 年10月 28日)
n福克纳大叔,你好吗?加洲大学伯克莱校区 (2000年3月)
n我的《丰乳肥臀》 哥伦比亚大学 (2000年3月)
n饥饿和孤独是我创作的财富在 斯坦福大学的演讲(2000年3月)
n我在美国出版的三本书 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校区(2000年3月)
n华文出版人的新角色与挑战 台北出版节 (2001年3月29日)
n城乡经验和写作者的位置 台北出版节“作家之夜” (2001年3月30日)
n用耳朵阅读 悉尼大学 (2001年5月17日)
n翻译家功德无量 北京大学世界文学研究所成立大会 (2001年10月8日)
n做为老百姓写作 苏州大学(2001年10月24日)
n小说的气味 巴黎法国国家图书馆( 2001年12月14日)
n作家和他的创造 山东大学文学院(2002年9月)
n京都大学会馆演讲 (2003年10月)
n文学个性化刍议 深圳社会大讲堂(2004年8月)
n北海道大学演讲(2004年12月27日)
n细节与真实 中央电视台(2005年4月8日)
n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 韩国“东亚文学大会” ( 2005年5月)
n恐惧与希望 意大利(2005年 5月18日)
n小说与社会生活 京都大学会馆(2006年5月)
n中国小说传统--从我的三部长篇小说谈起 鲁迅博物馆(2006年5月14日)
n上海大学演讲(2006年6月26日)
n只有交流,才能进步 韩国大学生访华团(2006年8月15日)
n大江健三郎先生给我们的启示 大江文学研讨会 (2006年9月11日)
n福冈市饭仓小学演讲(2006年9月15日)
n我的文学历程 第十七届亚洲文化大奖福冈市民论坛 (2006年9月17日)
n试论当代文学创作中的十大关系 第七届深圳读书论坛上的演讲(2006年11月19日)
n文学与青年(2007年6月)
n东北亚时代的主人公 韩国大学生访华团 (2007年8月8日)
n离散与文学 韩国全州亚非文学庆典(2007年11月9日)
n我的文学经验 山东理工大学(2007年12月9日)
n佛光普照 “21世纪亚洲文化发展展望”论坛(2008年4月)
n我为什么写作 绍兴文理学院 2008年6月13日
n香港浸会大学“红楼梦文学奖”得奖感言(2008年9月)
n我读《南朝鲜小说集》 首届韩日中东亚文学论坛 (2008年10月11日)
n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在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工程启动仪式上的发言(2009年4月)
n在法兰克福“感知中国”论坛上的演讲( 2009年9月13日)
n在法兰克福书展开幕式上的演讲(2009年10月13日)
n读书就是读自己 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奖颁奖典礼上的演讲(2009年12月17日)

作者介绍


莫言,山东高密人。1955年出生于一个人口众多的农民家庭,小学五年级辍学回家务农。十八岁时,到县棉花加工厂做工。1976年2月应征入伍。在部队历任战士、班长、教员、干事、创作员等职。1997年转业到报社工作。2007年10月调到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先后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1984-1986)和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1989-1991),获文艺学硕士学位。
2012年10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中国位获得此奖的作家。
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十三步》、《酒国》、《丰乳肥臀》、《檀香刑》、《四十一炮》、《生死疲劳》等十部,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欢乐》、《怀抱鲜花的女人》、《爆炸》、《师父越来越幽默》等二十余部,短篇小说《白狗秋千架》、《枯河》、《拇指铐》、《冰雪美人》等八十余篇。还创作了《红高粱》、《霸王别姬》、《我们的荆轲》等话剧、电影文学剧本等。多部作品被翻译成二十多种外文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出版。
1987年《红高粱》获第四届全国中篇小说奖。根据此小说改编并参加编剧的电影《红高粱》获第38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1988年《白狗秋千架》获台湾联合文学奖。根据此小说改编的电影《暖》获6届东京电影节金麒麟奖。
1996年《丰乳肥臀》获首届大家·红河文学奖
2001年《酒国》(法文版)获法国“Laure Bataillin”(儒尔·巴泰庸)外国文学奖
2001年《檀香刑》获台湾联合报2001年十大好书奖。
2004年4月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2004年3月获法兰西文化艺术骑士勋章
2005年1月获第三十届意大利 NONINO 国际文学奖。
2006年7月获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大奖。
2008年9月获香港浸会大学“红楼梦华语长篇小说奖”
2008年10月获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纽曼华语文学奖”
2009年6月被推选为德国巴伐利亚艺术科学院通讯院士。

文摘


几年前,在台北的一次会议上,我与几位作家就“童年阅读经验”这样一个题目进行了座谈。参加对谈的作家,除了我之外都是早慧的天才,他们有的五岁时就看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有的六岁时就开始阅读《红楼梦》,这让我既感到吃惊又感到惭愧,与他们相比,我实在是个没有文化的人。轮到我发言时,我说:当你们饱览群书时,我也在阅读;但你们阅读是用眼睛,我用的是耳朵。
当然,我也必须承认,在我的童年时期,我也是用眼睛读过几本书的,但那时我所在的农村,能的到的书很少,我用出卖劳动力的方式,把那几本书换到手读完之后,就错误地认为,我已经把世界上的书全部读完了。后来,我有机会进了一个图书馆,才知道自己当年是多么样的可笑。
我十岁的时候,就辍学回家当了农户,当时我关心的是我放牧的那几头牛羊的饥饱,以乃我偷偷地饲养着的几只小鸟会不会被蚂蚁吃掉。当时我做梦也没有想到几十年后,我竟然成了一个以写小说为职业的人。这样的人在我的童年印象中,是像神灵一样崇高的。当然,在我成了作家之后,我知道了作家既不崇高也不,有时候甚至比一般人还要卑鄙和渺小。   我在农村度过了漫长的青少年时期,如前所述,在这期间,我把周围几个村子里那几本书读完之后,就与书本脱离了关系。我的知识基本上是用耳朵听来的。就像诸多作家都有一个会讲故事的老祖母一样,就像诸多作家都从老祖母讲述的故事里肖取了初的文学灵感一样,我也有一个很会讲故事的祖母,我也从我的祖母的故事里汲取了文学的营养。
但我更可以骄傲得是,我除了有一个会讲故事的老祖母之外,还有一个会讲故事的爷爷,还有一个比我的爷爷更会讲故事的大爷爷――我爷爷的哥哥。除了我的爷爷奶奶大爷爷之外,村子里凡是上了点岁数的人,都是满肚子的故事,我在与他们相处的几十年里,从他们嘴里听说过的故事实在是难以计数。
……

序言



《用耳朵阅读(演讲)》: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学对话 莫言,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的名字本身就如同一个鲜活的故事,承载着深沉的乡土情怀、磅礴的生命力以及对人性深刻的洞察。作家出版社推出的《用耳朵阅读(演讲)》一书,并非一本传统意义上的小说,而是一场盛大的文学盛宴,是将莫言先生数次精彩绝伦的演讲凝练而成的一份珍贵记录。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邀请读者“用耳朵”去聆听,用想象去构建,去感受文学的力量,去品味大师的思想。 这本书的意义,远不止于收录了几篇演讲稿。它更像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莫言内心深处的文学世界,了解他创作的源泉,感受他对艺术的执着,以及他对时代、对人生的思考。每一篇演讲,都如同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智慧的启迪,带领我们走进一个更加辽阔的精神空间。 一、 演讲的温度:从文学殿堂走向大众视野 《用耳朵阅读(演讲)》的魅力,首先体现在它那份独特的“温度”。演讲,作为一种直接而富有感染力的交流方式,能够瞬间拉近作者与听众的距离。莫言先生的演讲,更是如此。他抛开了文坛巨匠的架子,用平实而富有诗意的语言,将自己对文学的热爱,对创作的感悟,以及对生活的热忱,娓娓道来。 书中的演讲,或是在庄重的文学颁奖典礼上,或是在充满活力的大学校园里,抑或是在寻常百姓都能参与的文化活动中。无论场合如何,莫言先生始终保持着他那标志性的幽默、真诚和深情。他不是高高在上地传授理论,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说书人,用鲜活的例子,生动的故事,将文学的魅力娓娓道来。 例如,在某个演讲中,他可能会讲述自己童年时期那些充满传奇色彩的民间故事,如何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文学的种子;在另一个场合,他可能会谈及自己创作《红高粱》时的艰辛与喜悦,以及那些为了还原历史真相而付出的努力。这些片段,真实而动人,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与莫言先生一同经历那些难忘的时刻。 更重要的是,莫言先生在演讲中,始终保持着对普通人的关怀和理解。他笔下的农民,他笔下的底层人物,他笔下那些平凡的生命,都充满了力量和尊严。在演讲中,他也毫不避讳地谈论这些人物,谈论他们的喜怒哀乐,谈论他们的坚韧与不屈。这种对“人”的关注,是莫言文学最核心的价值之一,也是这本书中最令人动容的部分。 二、 思想的光芒:对文学、生活与时代的深刻洞察 《用耳朵阅读(演讲)》的价值,更在于它所蕴含的深刻思想。莫言先生的演讲,不仅仅是文学创作经验的分享,更是他对文学本质、人生意义以及时代变迁的深刻思考。 在谈及文学时,莫言先生常常强调“讲故事”的重要性。他认为,文学最根本的功能就是讲故事,而好的故事,能够触及人最深层的情感,能够引发人最深刻的思考。他会用生动的比喻,来解释故事的结构,来阐释人物塑造的技巧,让看似复杂的文学理论,变得通俗易懂,引人入胜。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也是贯穿其演讲的一条重要线索。他会谈论诗经、楚辞、唐诗宋词,谈论那些闪耀着东方智慧的古代经典,并将其与当代文学创作联系起来。他认为,只有根植于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文学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才能真正地走向世界。 同时,莫言先生也毫不回避时代的变化对文学的影响。他会谈论科技发展、信息爆炸给文学带来的挑战,也会探讨如何在新的时代语境下,继续传承和发展文学的精髓。他的思考,既有对传统的尊重,也有对未来的探索,展现了一位成熟的文学家应有的广阔视野。 在谈论人生时,莫言先生的语言总是充满智慧和哲思。他可能用幽默的方式,调侃人生的荒诞;他也可能用深沉的语气,探讨生命的脆弱与坚韧。他鼓励人们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对未知的好奇,以及对理想的追求。他的话语,常常能触动人心底最柔软的地方,给人以慰藉和力量。 三、 创作的秘密:走进莫言的文学花园 对于无数热爱莫言文学的读者而言,《用耳朵阅读(演讲)》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去近距离地了解他创作的“秘密”。在书中,莫言先生会坦诚地分享他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惑与挑战,以及他如何克服这些困难,最终完成那些震撼人心的作品。 他可能会谈论自己如何从一个乡村少年,一步步成长为享誉世界的作家。他会回顾那些曾经给予他灵感的人物和事件,以及那些塑造了他文学风格的阅读体验。他对故乡高密的那份深厚感情,对那里独特风土人情的描绘,始终是他创作中最宝贵的财富,这一点在演讲中也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在谈及具体作品时,他会揭示创作的初衷,人物的构思,情节的设置,以及语言的锤炼。例如,在谈论《蛙》时,他可能会讲述自己为何会关注计划生育这一敏感而复杂的主题,以及他对女性群体的那份深刻理解。在谈论《生死疲劳》时,他会分享自己如何运用“六道轮回”的叙事结构,来展现中国社会几十年的变迁。 这些分享,并非简单的技巧传授,而是一种经验的传递,一种精神的启迪。它让读者明白,文学创作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不懈的努力、坚定的信念以及对生活敏锐的观察。它也让读者看到,即使是如莫言这般的文学大师,也曾经历过迷茫与挣扎,但正是这份坚持与热爱,才成就了他今天的辉煌。 四、 “用耳朵阅读”的独特体验 “用耳朵阅读”这个书名本身就极富诗意和想象力。它挑战了我们传统的阅读方式,引导我们去尝试一种全新的体验。在现代社会,我们习惯了用眼睛去接收信息,而这本书,则鼓励我们去打开耳朵,去聆听,去感受。 想象一下,在寂静的夜晚,点上一盏温暖的灯,戴上耳机,让莫言先生的声音,如同溪水般缓缓流淌。他的话语,时而铿锵有力,时而温柔低沉,时而幽默诙谐,时而深沉内敛。他的声音,仿佛能够穿透文字的屏障,直接抵达你的心灵。 在这种“听读”的过程中,你的想象力会被极大地激发。你可能会在脑海中勾勒出莫言先生演讲时的神情,他的手势,他的表情。你可能会在脑海中回响起他演讲中描绘的那些生动场景,那些鲜活的人物,那些跌宕起伏的故事。这是一种更加立体、更加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它打破了文字的局限,让文学以一种更加鲜活、更加饱满的形式呈现在你的面前。 《用耳朵阅读(演讲)》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是一次与文学巨匠的亲密对话,一次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一次对生活意义的追寻。它会让你重新认识莫言,重新认识文学,也重新认识你自己。这本书,值得你用心去聆听,用灵魂去感受。它会是你书架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你精神世界里一座不朽的灯塔。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在一个喧嚣的午后,偶然间点开了这本书所附带的音频链接(当然,我这里说的是“听书”的概念,并非指实际的CD,而是指那种沉浸式的听觉体验),那声音一出来,瞬间就把周围的一切杂音都隔绝了。那位朗读者的嗓音,厚重而不失磁性,仿佛是岁月打磨出的老酒,醇厚而富有层次感。他不是在“念稿子”,而是在用他独特的气息和停顿,为文字赋予了生命和呼吸。有些段落,他处理得极其内敛,寥寥数语,却让你仿佛能看到人物脸上的细微表情;而到了情绪的高潮部分,那声音的张力又恰到好处地爆发出来,不至于嘶吼,却能直击人心最柔软的地方。我发现,仅仅是通过耳朵去“看”这些内容,竟然比用眼睛去阅读时更能抓住作者语言中那种特有的乡土气息和魔幻现实主义的韵味。这简直是为那些热爱聆听故事的人量身定做的一场听觉盛宴,那种叙事的节奏感,让人忍不住想一直听下去,直到世界的尽头。

评分

要说这本书对我个人带来的最大触动,那一定是它关于“声音的本质”和“语言的重量”的探讨。我一直觉得,文字是有重量的,而当这些文字被赋予了声音的媒介时,那种重量感和穿透力又被几何级地放大了。作者似乎在不断地提醒我们,我们所听到的,不仅仅是故事本身,更是故事背后那个时代的声音、那个地域的口音、以及创作者那颗跳动的心脏发出的共鸣。这种对“听觉”的敏感度,让我在日常生活中也开始留意起周围那些被忽略的声音——清晨的鸟鸣、市井的叫卖、甚至是老人们聊天时那种特有的腔调,都仿佛被赋予了新的解读密码。这本书,与其说是文学作品,不如说是一堂关于如何更深入地“感知世界”的哲学课,它拓展了我对信息接收方式的边界,让人学会用耳朵去倾听那些更深层次的、潜藏在表象之下的真实。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封面那种沉静的墨蓝色调,搭配着烫金的书名,散发出一种低调却又引人入胜的质感。拿到手里的时候,那种纸张的纹理感和适中的重量,让人立刻感觉到这不是一本随意付印的作品,而是经过精心打磨的艺术品。我特别喜欢扉页上那张莫言先生的侧影照片,眼神里仿佛藏着无数的故事和未曾言说的深意,让人在正式阅读之前,就已经被一种庄严而又亲切的气场包裹住了。而且,出版社在内文排版上处理得非常到位,字号大小适中,行距舒朗,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物件,光是抚摸和翻阅的过程,就构成了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这种对细节的执着,无疑是对内容本身的尊重,也让读者在捧读之前,就已经对其中的“声音”充满了期待。它让我想起那些老旧的、珍贵的唱片收藏,每一个触感都在诉说着过往的时光与匠心。

评分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无疑是成功地探索了一种新的文学载体互动模式。它打破了传统阅读的固有模式,证明了优秀的文学内容完全可以通过听觉媒介,触达更广泛、更依赖声音接收信息的人群。这不仅是对莫言先生作品本身的致敬,更是对未来阅读趋势的一种积极探索和示范。我甚至想象,如果将这本书的内容用不同地方的方言来演绎,那会是怎样一番奇妙的景象?这种跨越媒介的限制和对听觉体验的极致追求,使得这本书具有了一种超越时空、易于传播的生命力。它像一个充满魔力的引子,不仅让我更加敬佩这位文学巨匠的功力,也让我对“声音叙事”这种艺术形式产生了全新的、近乎狂热的兴趣。这是一次成功的艺术嫁接,让文字的力量,通过耳朵,找到了更广阔的回响空间。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似乎暗藏着一种巧妙的编排逻辑,它并非线性的流水账,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舞台剧的串场。每一篇“演讲”之间的过渡,都衔接着一种微妙的情绪转换,从对故土的深情缅怀,到对文学创作本质的深刻剖析,再到对时代变迁的复杂感慨,层层递进,毫不拖泥带水。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毫不设防的坦诚,他没有过多地去粉饰太平,而是直面了创作路上的挣扎、灵感的捕捉,乃至是作为一个“说书人”的荣耀与孤独。这种结构上的疏密有致,使得读者在听觉上得到了充分的放松与集中,不会有冗余感。它仿佛带着你进行了一次精神上的徒步旅行,时而漫步在田埂小路上,时而登上思辨的高峰之巅,每一步都有新的视野开拓,让人回味无穷,深思不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