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 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版)

二手 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洪子诚 著
图书标签:
  • 文学史
  • 中国当代文学
  • 二手书
  • 修订版
  • 文学
  • 历史
  • 文化
  • 教材
  • 学术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盛况空前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21665
商品编码:13390055661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07-06-01

具体描述

友情提示: 本店出售二手图书均为正版,请放心选购!所购图书满29元包邮(新疆 西藏 青海,宁夏及港澳台除外)一般当日下单,次日发货(发货时间周一至周六,如遇法定假日,发货时间顺延至假期后的工作日),有特别着急的客户请您谨慎下单。本店默认发韵达快递,从河北燕郊发货,一般同城次日达,外阜3-5日达。 关于二手图书的品相问题:本店一般默认八成新以上的二手图书才会出库发货,如有个别书达不到标准或者光盘丢失的情况,我们会在发货前与您联系。(二手图书品相因每个人的标准有差异,所以请追求完美的客户谨慎下单)。因为是多平台销售,故有小几率缺货情况出现,如有此等情况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如需帮助请给我们联系咨询,我们会及时回复,并根据您的下单时间安排发货。客服在线时间:周一至周六,早9点到晚6点。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版)

定价:36.00元

作者:洪子诚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6-01

ISBN:9787301121665

字数:

页码:

版次:2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81kg

编辑推荐


《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版)》*后附有“中国当代文学史年表”,内容为1949-2000年文学界的主要事件、作家活动、作品发表出版等情况,为当代文学研究者提供学习、研究的参考资料。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作和教材已出版四十余部。本教材在文学史观念和方法,以及当代文学史研究的具体内容上,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被认为是至今为止学术水平**的一部当代文学史著作。新书推荐:名创优品:重新定义全球零售业

内容提要


《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版)》是目前*的中国当代文学的教材,出版后影响很大,多次重印,修订版已列入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

目录


修订版序
前言
上篇 50—70年代的文学
 章 文学的“转折”
  一40年代的文学界
  二左翼文学界的“选择”
  三毛泽东的文学思想
  四“文学新方向”的确立
 第二章 文学环境与文学规范
  一“遗产”的审定和重评
  二刊物和文学团体
  三文学批评和批判运动
  四作家的整体性更迭
  五“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
 第三章 矛盾和冲突
  一频繁的批判运动
  二左翼文学内部矛盾的延续
  三对规范的质疑
  四分歧的性质
 第四章 隐失的诗人和诗派
  一诗歌道路的选择
  二普遍的艺术困境
  三穆旦等诗人的命运
  四“七月派”诗人的遭遇
 第五章 诗歌体式和诗歌事件
  一“写实”倾向和叙事诗潮流
  二青年诗人的艺术道路
  三50年代的诗歌事件
  四当代的政治抒情诗
 第六章 小说的题材和形态
  一“现代”小说家的当代境况
  二题材的分类和等级
  三当代的小说样式
  四类型单一化趋向
 第七章 农村题材小说
  一农村小说的当代形态
  二赵树理和山西作家
  三赵树理的“评价史”
  四柳青的《创业史》
 第八章 对历史的叙述
  一革命历史小说
  二“史诗性”的追求
  三《红岩》的写作方式
  四革命的“另类”记忆
  五《青春之歌》及其讨论
 第九章 当代的“通俗小说”
  一被压抑的小说
  二寻求新的替代
  三“都市小说”与工业题材小说
  四《三家巷》及其评价
 第十章 在主流之外
  一“非主流文学”
  二初的“异端”
  三“百花文学”
  四象征性的叙述
  五位置的置换
 第十一章 散文
  一当代的散文概念
  二散文的“复兴”
  三主要散文作家
  四杂文的命运
  五回忆录和史传文学
 第十二章 话剧
  一话剧创作概况
  二老舍的《茶馆》
  三历史剧和历史剧讨论
  四话剧的“高潮”
 第十三章 走向“文学”
  一1958年的文学运动
  二文学激进思潮和《纪要》
  三文学的存在方式
  四“文学”的特征
 第十四章 重新构造“经典”
  一创造“样板”的实验
  二“革命样板戏”
  三小说“样板”的难题
  四“经典”重构的宿命
 第十五章 分裂的文学世界
  一公开的诗界
  二小说创作情况
  三“地下”的文学创作
  四“天安门诗歌”
  下篇80—90年代的文学
 第十六章 文学“新时期”的想象
  一“转折”与文学“新时期”
  二体制的修复和重建
  三文学规范制度的调整
  四80年代的作家构成
  五文学著译的出版
 第十七章 80年代文学概况
  一80年代文学过程
  二“新时期文学”的话语资源
  三文学历史的“重写”
  四文学诸样式概况
 第十八章 “归来者”的诗
  一“”后的诗歌变革
  二“归来者”的诗
  三诗歌流派的确认
 第十九章 新诗潮
  一《今天》与朦胧诗
  二新生代或“第三代诗”
  三新诗潮主要诗人(一)
  四新诗潮主要诗人(二)
 第二十章 历史创伤的记忆
  一创伤记忆与历史反思
  二三部中篇小说
  三“复出”作家的历史叙述
  四“知青小说”的演变
  五几位小说家的创作
 第二十一章 80年代中后期的小说(一)
  一文学的“寻根”
  二“寻根”与小说艺术形态
  三风俗乡土小说
  四几位小说家的创作
 第二十二章 80年代中后期的小说(二)
  一文学创新与“现代派文学”
  二“先锋小说”的实验
  三面向世俗的“新写实”
  四几位小说家的创作
 第二十三章 女作家的小说
  一女作家和“女性文学”
  二女作家的小说(一)
  三女作家的小说(二)
 第二十四章 散文
  一八九十年代的散文
  二老作家的散文
  三抒情、艺术散文
  四学者的散文随笔
 第二十五章 90年代的文学状况
  一90年代的文学环境
  二文学界的分化
  三文学的总体状况
 第二十六章 90年代的诗
  一90年代诗歌概况
  二诗歌事件与“活跃诗人”
  三几位诗人的创作
 第二十七章 90年代的小说
  一长篇小说的兴盛
  二小说创作与文化事件
  三90年代的小说家
  中国当代文学年表(1949—2000)
初版后记

作者介绍


洪子诚,1939年4月生,广东揭阳人。1956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196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现为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述有《当代中国文学概观》、《当代中国文学的艺术问题》、《作家的姿态与自我意识》、《中国当代文学史》、《1956:百花时代》、《问题与方法》等。与人合著有《中国当代新诗史》、《中国当代文学史料选》、《两意集》等。

文摘


序言



《风起云涌:中国当代文学百年图景》 一、 时代的脉搏:文学的起源与早期探索 (1917-1949) 二十世纪初,在西方思潮的涌入与中国社会剧变的双重驱动下,中国文学迎来了划时代的转型。以“新文化运动”为标志,文学的阵地从旧的文言文转向通俗的白话文,文学的关注点也从传统的吟风弄月转向对现实社会、个体命运的深刻关照。这个时期,五四新文学的先驱们,如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等,以其犀利深刻的笔触,揭示了旧礼教的腐朽、封建制度的压迫,呼唤着个体的解放与民族的觉醒。 白话小说的勃兴,以《呐喊》、《彷徨》、《家》、《春》、《秋》、《骆驼祥子》等作品为代表,描绘了不同阶层人物的生存困境与精神追求,展现了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复杂图景。新诗的诞生,冲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以自由的姿态抒发个人情感与时代忧思,徐志摩、戴望舒等人的诗歌,至今仍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话剧的兴起,则为社会批判与思想启蒙提供了新的舞台,曹禺的《雷雨》、《日出》等剧作,以其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震撼了无数观众的心灵。 与此同时,左翼文学运动的兴起,进一步将文学与革命现实紧密结合。以“左联”为代表的作家们,将文学视为战斗的武器,创作了大量反映工农生活、揭露社会黑暗的作品,他们的作品充满了革命激情与斗争精神。尽管这个时期的文学创作在政治风云的变幻中经历了曲折,但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作用,以及对民族解放与社会进步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二、 熔炉与新生: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学景象 (1949-1966) 新中国成立,翻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也为文学创作带来了新的使命与挑战。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创作方针指引下,文学作品的题材、风格、表现手法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文学创作更加注重反映新中国的建设成就、人民的英雄主义精神,以及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 现实主义依然是主流,但其表现方式更加强调政治导向与歌颂性。一批以反映革命斗争、建设成就为主题的作品涌现,如小说《红岩》、《创业史》,电影《白毛女》、《刘胡兰》等,它们塑造了众多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鼓舞了人民的斗志。农村题材小说成为重要分支,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家庄的粮食》,它们以淳朴的乡土气息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中国农民在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变化。 此外,文学的普及与大众化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歌曲、戏曲、曲艺等多种艺术形式得到了蓬勃发展,它们以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思想与新生活理念传递给广大人民。尽管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政治思潮的影响,但它也成功地记录了中国社会迈向社会主义的宏伟进程,塑造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三、 浩劫与反思:特殊年代的文学回响 (1966-1976)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给中国文学带来了难以磨灭的创伤。在极端的政治环境下,文学创作几乎完全被意识形态所裹挟,思想的禁锢与创作的单一化成为常态。“样板戏”的盛行,标志着文学艺术走向了高度的政治化和模式化,文学的创新与探索空间被极度压缩。 然而,即使在最艰难的时期,文学的火种并未完全熄灭。地下创作、口头文学以及一些零星的、在夹缝中诞生的作品,依然承载着人们对真相的渴望与对人性的呼唤。这些作品,或许不为主流所知,但它们是那个特殊年代里,文学精神不屈的证明。 劫难过后,深刻的反思成为文学的重要主题。“伤痕文学”的出现,以《伤痕》、《班主任》、《枫》等作品为代表,直接抒发了对十年浩劫的痛苦与控诉,揭露了那个时代的黑暗与不公,触及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创伤。这一时期的文学,以其直面历史的勇气与深刻的反思,为中国文学的复苏与健康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四、 解放与繁荣:改革开放后的文学新图景 (1978至今)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开了中国文学的新篇章,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和创作繁荣。作家们以更为广阔的视野、更加自由的姿态,探索更为多元的题材、更为丰富的风格和更为深刻的思想。 “反思文学”之后,“寻根文学”的兴起,如韩少功的《爸爸去哪儿》、贾平凹的《浮躁》,将目光投向了民族文化的根源,试图在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理解民族精神的深层内涵。同时,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变迁,也催生了“改革文学”,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它以史诗般的笔触,展现了普通人在时代浪潮中的奋斗与挣扎,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新写实主义”的出现,如余华的《活着》、苏童的《妻妾成群》,以冷峻、客观的笔触,描绘了底层人物的生存困境与生命韧性,展现了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复杂与真实。莫言则以其独特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将中国北方乡土的神秘与血腥、粗犷与浪漫融为一体,其作品如《红高粱家族》、《檀香刑》,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与深刻的人性洞察,为他赢得了世界级的声誉。 进入新世纪,中国当代文学更加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城市题材、女性写作、青春文学、科幻文学等各个领域都涌现出大量优秀作品。王安忆、迟子建、毕飞宇等女作家以其细腻敏感的笔触,深入描绘女性的内心世界与社会生存状态。刘慈欣的《三体》系列,则将中国科幻文学推向了世界的高度,展现了宏大的宇宙观与深刻的哲学思考。 当代文学的魅力在于其不断涌现的新生力量和不断拓展的边界。从关注宏大叙事到聚焦个体经验,从批判现实到探索精神世界,中国当代文学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记录着中国社会变迁的每一个瞬间,也表达着中国人民对生活、对未来、对人性的不懈追求。 《风起云涌:中国当代文学百年图景》并非一部单纯的文学史述,它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阅读之旅,带领读者走进一个个鲜活的时代,感受一群灵魂深处的呐喊与低语。它试图勾勒出中国当代文学从孕育、成长到成熟,历经风雨,最终绽放出璀璨光芒的全貌,揭示文学如何成为一面映照时代变迁、折射民族精神的镜子。这幅波澜壮阔的画卷,既有革命的激情,也有时代的阵痛,更有对人性本真的不懈追寻,展现了中国文学在新世纪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可能。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读者来说,拥有一本权威且全面的参考书是至关重要的。我之所以选择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修订版”的定位,这说明它并非一本一次性的出版物,而是经过了时间的沉淀和作者的反复打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严谨的学术框架,帮助我系统地梳理出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各个阶段、主要流派、代表作家及其作品。我更关注的是书中对于文学思潮的分析,比如那些影响了特定时期文学走向的政治、社会、文化因素,以及文学如何反哺社会、塑造民族精神。读历史,尤其是文学史,最怕的就是流于表面,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有深度、有见解,能够引导我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而不是仅仅罗列事实。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就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纸张的触感也比我最近买的一些新书要厚实得多,那种泛黄的、带着些许磨损的痕迹,仿佛都在低语着它曾经的旅程。我拿到的是一本二手书,封面的“二手”二字没有让我有丝毫的犹豫,反而增添了一份亲切和期待。我一直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变迁非常感兴趣,但市面上真正能系统梳理脉络,又不过于枯燥的著作实在不多。这本书的书名让我眼前一亮,“修订版”三个字也暗示了其内容的更新与完善,这一点对于研究历史类的书籍来说尤为重要。我预感这会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宝藏,希望它能填补我在理解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一些模糊的认识,能够帮助我更好地把握不同时期文学思潮的涌动,以及那些深刻影响了时代的人物和作品。拿到书的那一刻,我迫不及待地翻开,虽然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凭外观和标题,就已激发了我强烈的求知欲。

评分

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文学无疑是最直接、最生动的窗口。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经历了剧烈社会变革的国度,当代文学更是承载了太多的历史记忆和情感。这本书的出现,仿佛就是为我搭建了一座通往那段复杂而辉煌的文学史的桥梁。我好奇它会如何解读那些在特定年代背景下诞生的作品,那些曾经振聋发聩的文字,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沉浮的作家们,他们的创作动机、他们的艺术追求,以及他们与时代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挖掘出一些被忽视但却同样重要的文学现象,或者提供一些全新的、具有启发性的解读视角。毕竟,历史的解读从来不是单一的,而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更是曲折而丰富。这本书如果能让我看到那些曾经模糊的轮廓变得清晰,那些零散的线索被串联起来,那将是对我阅读体验的极大提升。

评分

我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兴趣由来已久,但很多时候,碎片化的阅读让我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我急切地需要一本能够系统性地梳理这段历史的书籍。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希望。我期待它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穿梭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各个时期,了解不同时代背景下,作家们是如何用他们的笔触描绘时代的变迁,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思考。我特别想知道,那些曾经风靡一时的文学现象,比如朦胧诗、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等,它们是如何兴起、发展,又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印记的。这本书能否帮助我理解这些文学潮流背后的深层原因,以及它们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是我选择它的重要原因。

评分

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清晰的目录和精炼的引言,这让我对全书的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有了初步的了解。我一直觉得,好的文学史著作,不仅仅是记录,更是要有自己的思想和判断。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作者对于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脉络的独到见解,而不是简单地堆砌材料。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不同时期文学代表人物的评价,以及他们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或细节,让这些伟大的作家和他们的作品更加鲜活地呈现在我的面前。这本书能否让我感受到那种文字的力量,感受到文学在塑造民族灵魂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这是我最大的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