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版)
定价:36.00元
作者:洪子诚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6-01
ISBN:9787301121665
字数:
页码:
版次:2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81kg
编辑推荐
《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版)》*后附有“中国当代文学史年表”,内容为1949-2000年文学界的主要事件、作家活动、作品发表出版等情况,为当代文学研究者提供学习、研究的参考资料。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作和教材已出版四十余部。本教材在文学史观念和方法,以及当代文学史研究的具体内容上,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被认为是至今为止学术水平**的一部当代文学史著作。新书推荐:名创优品:重新定义全球零售业
内容提要
《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版)》是目前*的中国当代文学的教材,出版后影响很大,多次重印,修订版已列入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
目录
修订版序
前言
上篇 50—70年代的文学
章 文学的“转折”
一40年代的文学界
二左翼文学界的“选择”
三毛泽东的文学思想
四“文学新方向”的确立
第二章 文学环境与文学规范
一“遗产”的审定和重评
二刊物和文学团体
三文学批评和批判运动
四作家的整体性更迭
五“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
第三章 矛盾和冲突
一频繁的批判运动
二左翼文学内部矛盾的延续
三对规范的质疑
四分歧的性质
第四章 隐失的诗人和诗派
一诗歌道路的选择
二普遍的艺术困境
三穆旦等诗人的命运
四“七月派”诗人的遭遇
第五章 诗歌体式和诗歌事件
一“写实”倾向和叙事诗潮流
二青年诗人的艺术道路
三50年代的诗歌事件
四当代的政治抒情诗
第六章 小说的题材和形态
一“现代”小说家的当代境况
二题材的分类和等级
三当代的小说样式
四类型单一化趋向
第七章 农村题材小说
一农村小说的当代形态
二赵树理和山西作家
三赵树理的“评价史”
四柳青的《创业史》
第八章 对历史的叙述
一革命历史小说
二“史诗性”的追求
三《红岩》的写作方式
四革命的“另类”记忆
五《青春之歌》及其讨论
第九章 当代的“通俗小说”
一被压抑的小说
二寻求新的替代
三“都市小说”与工业题材小说
四《三家巷》及其评价
第十章 在主流之外
一“非主流文学”
二初的“异端”
三“百花文学”
四象征性的叙述
五位置的置换
第十一章 散文
一当代的散文概念
二散文的“复兴”
三主要散文作家
四杂文的命运
五回忆录和史传文学
第十二章 话剧
一话剧创作概况
二老舍的《茶馆》
三历史剧和历史剧讨论
四话剧的“高潮”
第十三章 走向“文学”
一1958年的文学运动
二文学激进思潮和《纪要》
三文学的存在方式
四“文学”的特征
第十四章 重新构造“经典”
一创造“样板”的实验
二“革命样板戏”
三小说“样板”的难题
四“经典”重构的宿命
第十五章 分裂的文学世界
一公开的诗界
二小说创作情况
三“地下”的文学创作
四“天安门诗歌”
下篇80—90年代的文学
第十六章 文学“新时期”的想象
一“转折”与文学“新时期”
二体制的修复和重建
三文学规范制度的调整
四80年代的作家构成
五文学著译的出版
第十七章 80年代文学概况
一80年代文学过程
二“新时期文学”的话语资源
三文学历史的“重写”
四文学诸样式概况
第十八章 “归来者”的诗
一“”后的诗歌变革
二“归来者”的诗
三诗歌流派的确认
第十九章 新诗潮
一《今天》与朦胧诗
二新生代或“第三代诗”
三新诗潮主要诗人(一)
四新诗潮主要诗人(二)
第二十章 历史创伤的记忆
一创伤记忆与历史反思
二三部中篇小说
三“复出”作家的历史叙述
四“知青小说”的演变
五几位小说家的创作
第二十一章 80年代中后期的小说(一)
一文学的“寻根”
二“寻根”与小说艺术形态
三风俗乡土小说
四几位小说家的创作
第二十二章 80年代中后期的小说(二)
一文学创新与“现代派文学”
二“先锋小说”的实验
三面向世俗的“新写实”
四几位小说家的创作
第二十三章 女作家的小说
一女作家和“女性文学”
二女作家的小说(一)
三女作家的小说(二)
第二十四章 散文
一八九十年代的散文
二老作家的散文
三抒情、艺术散文
四学者的散文随笔
第二十五章 90年代的文学状况
一90年代的文学环境
二文学界的分化
三文学的总体状况
第二十六章 90年代的诗
一90年代诗歌概况
二诗歌事件与“活跃诗人”
三几位诗人的创作
第二十七章 90年代的小说
一长篇小说的兴盛
二小说创作与文化事件
三90年代的小说家
中国当代文学年表(1949—2000)
初版后记
作者介绍
洪子诚,1939年4月生,广东揭阳人。1956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196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现为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述有《当代中国文学概观》、《当代中国文学的艺术问题》、《作家的姿态与自我意识》、《中国当代文学史》、《1956:百花时代》、《问题与方法》等。与人合著有《中国当代新诗史》、《中国当代文学史料选》、《两意集》等。
文摘
序言
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读者来说,拥有一本权威且全面的参考书是至关重要的。我之所以选择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修订版”的定位,这说明它并非一本一次性的出版物,而是经过了时间的沉淀和作者的反复打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严谨的学术框架,帮助我系统地梳理出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各个阶段、主要流派、代表作家及其作品。我更关注的是书中对于文学思潮的分析,比如那些影响了特定时期文学走向的政治、社会、文化因素,以及文学如何反哺社会、塑造民族精神。读历史,尤其是文学史,最怕的就是流于表面,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有深度、有见解,能够引导我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而不是仅仅罗列事实。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就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纸张的触感也比我最近买的一些新书要厚实得多,那种泛黄的、带着些许磨损的痕迹,仿佛都在低语着它曾经的旅程。我拿到的是一本二手书,封面的“二手”二字没有让我有丝毫的犹豫,反而增添了一份亲切和期待。我一直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变迁非常感兴趣,但市面上真正能系统梳理脉络,又不过于枯燥的著作实在不多。这本书的书名让我眼前一亮,“修订版”三个字也暗示了其内容的更新与完善,这一点对于研究历史类的书籍来说尤为重要。我预感这会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宝藏,希望它能填补我在理解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一些模糊的认识,能够帮助我更好地把握不同时期文学思潮的涌动,以及那些深刻影响了时代的人物和作品。拿到书的那一刻,我迫不及待地翻开,虽然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凭外观和标题,就已激发了我强烈的求知欲。
评分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文学无疑是最直接、最生动的窗口。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经历了剧烈社会变革的国度,当代文学更是承载了太多的历史记忆和情感。这本书的出现,仿佛就是为我搭建了一座通往那段复杂而辉煌的文学史的桥梁。我好奇它会如何解读那些在特定年代背景下诞生的作品,那些曾经振聋发聩的文字,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沉浮的作家们,他们的创作动机、他们的艺术追求,以及他们与时代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挖掘出一些被忽视但却同样重要的文学现象,或者提供一些全新的、具有启发性的解读视角。毕竟,历史的解读从来不是单一的,而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更是曲折而丰富。这本书如果能让我看到那些曾经模糊的轮廓变得清晰,那些零散的线索被串联起来,那将是对我阅读体验的极大提升。
评分我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兴趣由来已久,但很多时候,碎片化的阅读让我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我急切地需要一本能够系统性地梳理这段历史的书籍。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希望。我期待它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穿梭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各个时期,了解不同时代背景下,作家们是如何用他们的笔触描绘时代的变迁,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思考。我特别想知道,那些曾经风靡一时的文学现象,比如朦胧诗、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等,它们是如何兴起、发展,又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印记的。这本书能否帮助我理解这些文学潮流背后的深层原因,以及它们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是我选择它的重要原因。
评分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清晰的目录和精炼的引言,这让我对全书的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有了初步的了解。我一直觉得,好的文学史著作,不仅仅是记录,更是要有自己的思想和判断。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作者对于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脉络的独到见解,而不是简单地堆砌材料。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不同时期文学代表人物的评价,以及他们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或细节,让这些伟大的作家和他们的作品更加鲜活地呈现在我的面前。这本书能否让我感受到那种文字的力量,感受到文学在塑造民族灵魂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这是我最大的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