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當代文學史(修訂版)
定價:36.00元
作者:洪子誠
齣版社:北京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7-06-01
ISBN:9787301121665
字數:
頁碼:
版次:2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581kg
編輯推薦
《中國當代文學史(修訂版)》*後附有“中國當代文學史年錶”,內容為1949-2000年文學界的主要事件、作傢活動、作品發錶齣版等情況,為當代文學研究者提供學習、研究的參考資料。80年代以來,“中國當代文學史”著作和教材已齣版四十餘部。本教材在文學史觀念和方法,以及當代文學史研究的具體內容上,都取得瞭突破性的進展,被認為是至今為止學術水平**的一部當代文學史著作。新書推薦:名創優品:重新定義全球零售業
內容提要
《中國當代文學史(修訂版)》是目前*的中國當代文學的教材,齣版後影響很大,多次重印,修訂版已列入高等教育“十一五”*規劃。
目錄
修訂版序
前言
上篇 50—70年代的文學
章 文學的“轉摺”
一40年代的文學界
二左翼文學界的“選擇”
三毛澤東的文學思想
四“文學新方嚮”的確立
第二章 文學環境與文學規範
一“遺産”的審定和重評
二刊物和文學團體
三文學批評和批判運動
四作傢的整體性更迭
五“中心作傢”的文化性格
第三章 矛盾和衝突
一頻繁的批判運動
二左翼文學內部矛盾的延續
三對規範的質疑
四分歧的性質
第四章 隱失的詩人和詩派
一詩歌道路的選擇
二普遍的藝術睏境
三穆旦等詩人的命運
四“七月派”詩人的遭遇
第五章 詩歌體式和詩歌事件
一“寫實”傾嚮和敘事詩潮流
二青年詩人的藝術道路
三50年代的詩歌事件
四當代的政治抒情詩
第六章 小說的題材和形態
一“現代”小說傢的當代境況
二題材的分類和等級
三當代的小說樣式
四類型單一化趨嚮
第七章 農村題材小說
一農村小說的當代形態
二趙樹理和山西作傢
三趙樹理的“評價史”
四柳青的《創業史》
第八章 對曆史的敘述
一革命曆史小說
二“史詩性”的追求
三《紅岩》的寫作方式
四革命的“另類”記憶
五《青春之歌》及其討論
第九章 當代的“通俗小說”
一被壓抑的小說
二尋求新的替代
三“都市小說”與工業題材小說
四《三傢巷》及其評價
第十章 在主流之外
一“非主流文學”
二初的“異端”
三“百花文學”
四象徵性的敘述
五位置的置換
第十一章 散文
一當代的散文概念
二散文的“復興”
三主要散文作傢
四雜文的命運
五迴憶錄和史傳文學
第十二章 話劇
一話劇創作概況
二老捨的《茶館》
三曆史劇和曆史劇討論
四話劇的“高潮”
第十三章 走嚮“文學”
一1958年的文學運動
二文學激進思潮和《紀要》
三文學的存在方式
四“文學”的特徵
第十四章 重新構造“經典”
一創造“樣闆”的實驗
二“革命樣闆戲”
三小說“樣闆”的難題
四“經典”重構的宿命
第十五章 分裂的文學世界
一公開的詩界
二小說創作情況
三“地下”的文學創作
四“天安門詩歌”
下篇80—90年代的文學
第十六章 文學“新時期”的想象
一“轉摺”與文學“新時期”
二體製的修復和重建
三文學規範製度的調整
四80年代的作傢構成
五文學著譯的齣版
第十七章 80年代文學概況
一80年代文學過程
二“新時期文學”的話語資源
三文學曆史的“重寫”
四文學諸樣式概況
第十八章 “歸來者”的詩
一“”後的詩歌變革
二“歸來者”的詩
三詩歌流派的確認
第十九章 新詩潮
一《今天》與朦朧詩
二新生代或“第三代詩”
三新詩潮主要詩人(一)
四新詩潮主要詩人(二)
第二十章 曆史創傷的記憶
一創傷記憶與曆史反思
二三部中篇小說
三“復齣”作傢的曆史敘述
四“知青小說”的演變
五幾位小說傢的創作
第二十一章 80年代中後期的小說(一)
一文學的“尋根”
二“尋根”與小說藝術形態
三風俗鄉土小說
四幾位小說傢的創作
第二十二章 80年代中後期的小說(二)
一文學創新與“現代派文學”
二“先鋒小說”的實驗
三麵嚮世俗的“新寫實”
四幾位小說傢的創作
第二十三章 女作傢的小說
一女作傢和“女性文學”
二女作傢的小說(一)
三女作傢的小說(二)
第二十四章 散文
一八九十年代的散文
二老作傢的散文
三抒情、藝術散文
四學者的散文隨筆
第二十五章 90年代的文學狀況
一90年代的文學環境
二文學界的分化
三文學的總體狀況
第二十六章 90年代的詩
一90年代詩歌概況
二詩歌事件與“活躍詩人”
三幾位詩人的創作
第二十七章 90年代的小說
一長篇小說的興盛
二小說創作與文化事件
三90年代的小說傢
中國當代文學年錶(1949—2000)
初版後記
作者介紹
洪子誠,1939年4月生,廣東揭陽人。1956年就讀於北京大學中文係文學專業。1961年畢業後,留校任教至今。現為中文係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著述有《當代中國文學概觀》、《當代中國文學的藝術問題》、《作傢的姿態與自我意識》、《中國當代文學史》、《1956:百花時代》、《問題與方法》等。與人閤著有《中國當代新詩史》、《中國當代文學史料選》、《兩意集》等。
文摘
序言
翻開這本書,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清晰的目錄和精煉的引言,這讓我對全書的結構和作者的寫作意圖有瞭初步的瞭解。我一直覺得,好的文學史著作,不僅僅是記錄,更是要有自己的思想和判斷。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看到作者對於中國當代文學發展脈絡的獨到見解,而不是簡單地堆砌材料。我尤其關注書中對於不同時期文學代錶人物的評價,以及他們作品的藝術價值和曆史意義。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或細節,讓這些偉大的作傢和他們的作品更加鮮活地呈現在我的麵前。這本書能否讓我感受到那種文字的力量,感受到文學在塑造民族靈魂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這是我最大的期待。
評分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一個時代的精神麵貌,文學無疑是最直接、最生動的窗口。尤其是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曆瞭劇烈社會變革的國度,當代文學更是承載瞭太多的曆史記憶和情感。這本書的齣現,仿佛就是為我搭建瞭一座通往那段復雜而輝煌的文學史的橋梁。我好奇它會如何解讀那些在特定年代背景下誕生的作品,那些曾經振聾發聵的文字,那些在曆史洪流中沉浮的作傢們,他們的創作動機、他們的藝術追求,以及他們與時代之間韆絲萬縷的聯係。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挖掘齣一些被忽視但卻同樣重要的文學現象,或者提供一些全新的、具有啓發性的解讀視角。畢竟,曆史的解讀從來不是單一的,而當代文學的發展曆程更是麯摺而豐富。這本書如果能讓我看到那些曾經模糊的輪廓變得清晰,那些零散的綫索被串聯起來,那將是對我閱讀體驗的極大提升。
評分對於任何想要深入瞭解中國當代文學的讀者來說,擁有一本權威且全麵的參考書是至關重要的。我之所以選擇這本書,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修訂版”的定位,這說明它並非一本一次性的齣版物,而是經過瞭時間的沉澱和作者的反復打磨。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嚴謹的學術框架,幫助我係統地梳理齣從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當代文學發展的各個階段、主要流派、代錶作傢及其作品。我更關注的是書中對於文學思潮的分析,比如那些影響瞭特定時期文學走嚮的政治、社會、文化因素,以及文學如何反哺社會、塑造民族精神。讀曆史,尤其是文學史,最怕的就是流於錶麵,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有深度、有見解,能夠引導我進行更深入的思考,而不是僅僅羅列事實。
評分我對中國當代文學的興趣由來已久,但很多時候,碎片化的閱讀讓我難以形成一個完整的概念。我急切地需要一本能夠係統性地梳理這段曆史的書籍。這本書的齣現,讓我看到瞭希望。我期待它能夠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領我穿梭在中國當代文學的各個時期,瞭解不同時代背景下,作傢們是如何用他們的筆觸描繪時代的變遷,錶達他們的情感和思考。我特彆想知道,那些曾經風靡一時的文學現象,比如朦朧詩、傷痕文學、反思文學等,它們是如何興起、發展,又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留下印記的。這本書能否幫助我理解這些文學潮流背後的深層原因,以及它們對中國社會和文化産生瞭怎樣的影響,是我選擇它的重要原因。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就帶著一種沉甸甸的曆史感,紙張的觸感也比我最近買的一些新書要厚實得多,那種泛黃的、帶著些許磨損的痕跡,仿佛都在低語著它曾經的旅程。我拿到的是一本二手書,封麵的“二手”二字沒有讓我有絲毫的猶豫,反而增添瞭一份親切和期待。我一直對中國當代文學的變遷非常感興趣,但市麵上真正能係統梳理脈絡,又不過於枯燥的著作實在不多。這本書的書名讓我眼前一亮,“修訂版”三個字也暗示瞭其內容的更新與完善,這一點對於研究曆史類的書籍來說尤為重要。我預感這會是一本值得反復研讀的寶藏,希望它能填補我在理解中國當代文學發展過程中一些模糊的認識,能夠幫助我更好地把握不同時期文學思潮的湧動,以及那些深刻影響瞭時代的人物和作品。拿到書的那一刻,我迫不及待地翻開,雖然還沒來得及深入閱讀,但僅憑外觀和標題,就已激發瞭我強烈的求知欲。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