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中國哲學史(第2版) |
| 作者 | 北大哲學係中國哲學教研室 |
| 定價 | 58.00元 |
| 齣版社 | 北京大學齣版社 |
| ISBN | 9787301049303 |
| 齣版日期 | 2003-10-01 |
| 字數 | |
| 頁碼 | |
| 版次 | 2 |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本書是為哲學專業本科教學講授“中國哲學史”課程所編寫的教材用書。 本書正式齣版以來,中國的社會文化和學術研究又經曆瞭巨大的變化和發展,到90年代末,該書已明顯需要再次進行修訂。由於本校的一些老專傢曾先後參與本書的編寫和修改,使得本書具有史料比較全麵,分析比較清楚,敘述比較簡潔的特點;所以我們這修訂的主要工作,是在保留這些內容和保持這些特點的同時,著力去除和改正原有教材中過時的分析框架和術語,以便使修訂後的教材既能適應新的時代的教學需要,又能成為一部平實、清楚可靠性強、適用性廣的中國哲學史教科書。 |
| 作者簡介 | |
| 目錄 | |
| 編 先秦時期的哲學 章 中國哲學的萌芽與産生 第二章 孔子 第三章 第四章 孫武 第五章 墨子 第六章 前期法傢的社會曆史觀和告子思想 第七章 孟子 第八章 《管子》書中《心術》等四篇的思想 第九章 莊子 第十章 惠施和公孫龍 第十一章 後期墨傢 第十二章 《易傳》 第十三章 荀子 第十四章 韓非 第二編 漢一唐時期的哲學思想 章 漢初的哲學思想 第二章 董仲舒 第三章 揚雄和桓譚 第四章 讖緯和《白虎通》 第五章 王充 第六章 王弼 第七章 顧?和歐陽建 第八章 郭象 第九章 東晉南北朝時期的佛教哲學思想 第十章 範縝 第十一章 東晉南北朝隋唐道教哲學的發展 第十二章 隋唐時期佛教哲學思想的發展 第十三章 韓愈和李翱 第十四章 柳宗元和劉禹锡 第三編 宋元明清時期的哲學發展 章 李覯與王安石 第二章 周敦熙和二程 第三章 張載 第四章 硃熹 第五章 陸九淵 第六章 陳亮與葉適 第七章 元代的哲學思想 第八章 王守仁 第九章 羅欽順 第十章 王廷相 第十一章 王艮與泰州學派 第十二章 李贄 第十三章 方以智 第十四章 黃宗羲 第十五章 王夫之 第十六章 顔元 第十七章 戴震 第四編 近代中國哲學的發展 章 龔自珍和魏源 第二章 洪秀全 第三章 康有為 第四章 譚嗣同 第五章 嚴復 第六章 梁啓超 第七章 章炳麟 第八章 孫中山 修訂後記 再版後記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梳理復雜思想體係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嚴謹的邏輯推進能力。有些中國哲學的著作,往往因為概念的抽象和曆史的跳躍性,讀起來像在迷宮裏打轉,但這本書的敘事脈絡卻異常清晰流暢。它不是簡單的時間綫性羅列,而是在把握每個曆史階段核心思想變遷的同時,精準地指齣不同學派之間的內在聯係與思想張力。我尤其欣賞它處理那些“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哲學爭論時的態度——既不偏袒,也不含糊,而是將各傢學說的精髓和局限性並置,留給讀者足夠的空間進行批判性思考。這使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知識的搬運工,更像是一位高明的引路人,教會我們如何去“看”哲學史,而不是僅僅“記住”哲學史上的名字和觀點。
評分這本書在處理不同曆史時期哲學思想的“本土性”與“時代性”的辯證關係上,有著非常深刻的見解。它沒有將古代的哲學觀點簡單地視為“過時”的理論庫存,而是細緻地剖析瞭這些思想在它們誕生的特定社會政治背景下是如何迴應當時的重大議題的,例如治國安邦的方略、個體生命的安頓等。這種對曆史語境的尊重,讓讀者能夠更真實地感受到哲學傢們思考的重量和緊迫性。每當讀到一個學派的興衰,我都能清晰地看到,並非是哪個學派“贏瞭”或“輸瞭”,而是特定時代的文化需求促成瞭某些思想的勃興和另一些思想的沉寂。這種動態的視角,極大地拓寬瞭我對中國曆史文化演進的理解深度。
評分對於初學者而言,這部著作的入門友好度簡直令人驚喜。我曾經嘗試過其他一些被譽為經典的導論性著作,但往往因為術語的密集和背景知識的預設過多,導緻我讀得雲裏霧裏,很快就産生瞭畏難情緒。然而,這本書似乎深諳如何“由淺入深”的教學之道。它在引入一個核心概念時,會先用現代人容易理解的語言進行類比解釋,然後再逐步過渡到原典的語境中去。這種階梯式的知識構建,極大地降低瞭學習門檻。我發現自己不再需要頻繁地停下來查閱大量的注釋或背景資料,閱讀的連貫性得到瞭極大的保持,這對於維持學習的興趣和動力至關重要。它真正做到瞭讓哲學思想“活”起來,而不是變成僵硬的教條。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厚實的紙張拿在手裏沉甸甸的,油墨的印刷質量也無可挑剔,即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特彆疲勞。封麵那種沉穩的色調,很符閤它所承載的厚重曆史感,讓人一翻開就仿佛能觸摸到那些跨越韆年的思想脈絡。更值得稱贊的是它的排版,行距和字號都拿捏得恰到好處,無論是大段的理論闡述還是引用的古籍片段,都能清晰地呈現齣來,這對於需要反復查閱和深入鑽研的學術書籍來說,簡直是福音。看得齣齣版社在製作過程中是下瞭大功夫的,絕對是那種可以常年擺在書架上,隨時取閱的精品,那種實體書的質感,是電子版永遠無法替代的。每次翻閱,都能從指尖感受到知識的溫度,這對於我們這些沉迷於紙質閱讀的“老派”讀者來說,是極大的享受。
評分個人感受上,這本書對我最大的影響是它在潛移默化中重塑瞭我對“理性”的定義。在接觸西方哲學之前,我總認為“理性”是邏輯的、非情感的、純粹的演繹。但通過這本書對儒傢“仁心”、“義理”的闡釋,以及道傢對“自然無為”的推崇,我開始理解到,中國傳統哲學中蘊含著一種與西方視角截然不同,但同樣深刻且富有生命力的“實踐理性”和“情感智慧”。這種對不同文化思維模式的包容和呈現,避免瞭將任何一種哲學傳統放在一個預設的、單一的“普世標準”下去衡量。它鼓勵我們帶著敬畏之心去傾聽古人的聲音,理解他們試圖解決的終極問題,而非僅僅挑揀齣他們與現代觀念相符的隻言片語。讀完之後,我感到自己的思維框架變得更加開闊和靈活,不再輕易用二元對立的方式去評判復雜的世界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