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诸病源候论译注(中医古籍名著编译丛书) |
| 作者 | (隋)巢方元 |
| 定价 | 188.00元 |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300115122 |
| 出版日期 | 2010-08-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2k |
| 商品重量 | 1.439Kg |
| 内容简介 | |
| 《诸病源候论》是由隋代太医博士巢元方领衔,率当时名医集体编撰,成书于公元610年(大业六年)。全书共五十卷,六十七门,一千七百三十九候,内容涉及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病症,论述各种疾病的病因、病理与症候。部分症候并附有养生、导引等防治方法。该书条目清楚,内容丰富,是中国历*早,内容系统、全面的病因、病理、症候学专著,有极其重要的科学史料价值和指导临床的实用价值。 《诸病源候论》的文辞相当繁杂,有些通俗易懂,有些又很深奥。为了方便读者对该书的阅读理解,本书对该书原著进行了文白对照译注。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前言 凡例 序 诸病源候论 卷之一 诸病源候论 卷之二 诸病源候论 卷之三 诸病源候论 卷之四 诸病源候论 卷之五 诸病源候论 卷之六 诸病源候论 卷之七 诸病源候论 卷之八 诸病源候论 卷之九 诸病源候论 卷之十 诸病源候论 卷之十一 诸病源候论 卷之十二 诸病源候论 卷之十三 诸病源候论 卷之十四 诸病源候论 卷之十五 诸病源候论 卷之十六 诸病源候论 卷之十七 诸病源候论 卷之十八 诸病源候论 卷之十九 诸病源候论 卷之二十 诸病源候论 卷之二十一 诸病源候论 卷之二十二 诸病源候论 卷之二十三 诸病源候论 卷之二十四 诸病源候论 卷之二十五 诸病源候论 卷之二十六 诸病源候论 卷之二十七 诸病源候论 卷之二十八 诸病源候论 卷之二十九 诸病源候论 卷之三十 诸病源候论 卷之三十一 诸病源候论 卷之三十二 诸病源候论 卷之三十三 诸病源候论 卷之三十四 诸病源候论 卷之三十五 诸病源候论 卷之三十六 诸病源候论 卷之三十七 诸病源候论 卷之三十八 诸病源候论 卷之三十九 诸病源候论 卷之四十 诸病源候论 卷之四十一 诸病源候论 卷之四十二 诸病源候论 卷之四十三 诸病源候论 卷之四十四 诸病源候论 卷之四十五 诸病源候论 卷之四十六 诸病源候论 卷之四十七 诸病源候论 卷之四十八 诸病源候论 卷之四十九 诸病源候论 卷之五十 主要参考书目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次购书体验,我最看重的是“译注”二字,这对于我这样中医基础薄弱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原文古朴晦涩,如果直接阅读,很可能是一头雾水,事倍功半。《诸病源候论》作为一部开创性的医学巨著,其学术价值和历史地位毋庸置疑,但没有现代化的解读,对于普通读者而言,理解起来确实存在不小的门槛。这本书的译注部分,我非常期待它能够清晰地解释原文的含义,并用现代的医学术语或者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阐释。这样,我就能更好地理解书中关于各种疾病的病因、病理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尤其是一些古代的方剂和药物,如果能有详细的译注,说明其成分、功效、用法用量,以及可能存在的现代替代品,那将极大地提升阅读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我对译者的专业功底和翻译的准确性抱有很高的期望,希望这本译注本能成为我学习《诸病源候论》的得力助手,帮助我跨越语言和时代的鸿沟,真正领略这部古籍的精髓。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颇感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对古代的哲学、历史、医学等领域充满好奇。这次选择《诸病源候论》,是因为它在中国医学史上的地位实在太特殊了,是不可绕过的一座高峰。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对中国古代的医疗观念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不仅仅是医学本身,我还想了解在那个时代,人们是如何看待疾病的,社会环境、生活方式又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诸病源候论》之所以被称为“名著”,想必其中蕴含的不仅是医学知识,还有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信息。我期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体会到他们对于生命健康的那份敬畏和探索。这本书的出版,让我能够以相对便捷的方式,接触到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古籍,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普及,我很庆幸自己能够参与其中,成为其中一份子。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的主要动机,是想深入了解中医的“源头活水”。《诸病源候论》成书于隋代,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中医,就不能只停留在对现代中医药学的了解,而应该追溯其思想根源。这本书就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让我能够看到中医理论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古人是如何通过观察、实践来认识疾病的。我尤其想了解书中对于“病源”和“病候”的论述,这对于理解中医的辨证论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病因入手,再到疾病的表现(病候),这种循证求因的逻辑,本身就充满了科学探索的精神。我想知道,在那个相对落后的时代,巢元方是如何做到如此系统地梳理和归纳疾病的,他的思想体系对后世的中医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它记载了多少病症,更在于它所体现出的中医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
评分这本书我最近才入手,其实早就听闻《诸病源候论》的大名,但一直没有机会细细研读。这次选择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版本,看到“正版全新”和“中医古籍名著编译丛书”的字样,感觉质量应该是有保障的。拿到书后,果然包装严实,纸张的触感和油墨的味道都透着一股古籍应有的质感,不是那种粗制滥造的印刷品。封面设计虽然简洁,但“诸病源候论”几个字在古朴的底色上显得格外有分量,隐隐透出一股穿越千年的历史沉淀感。我翻开目录,看到巢元方的名字,历史的厚重感就更强了。虽然我不是专业的古中医研究者,但作为一个对中医文化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能拥有一本正版的、经过精心编译的古籍,本身就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情。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通往古代医学智慧的窗口,让我可以窥探到那个时代医者们对疾病的认知和治疗思路。我期待着能够通过这本书,了解更多中医理论的源头,感受古圣先贤的医道精神,也希望能够从中汲取到一些对现代生活有启发的养生理念。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还体现在它是否能够激发我的思考和实践。仅仅是作为一本“古籍”的收藏,虽然也能带来满足感,但我更希望它能成为我学习和提升的工具。我希望译注的版本能够尽可能地详尽,对于书中涉及到的诊断方法、治疗原则,甚至一些古代的器械和用药,都能有清晰的解释和说明。如果译者还能在译注中加入一些现代医学的视角,对比古今的异同,或者给出一些现代可以参考的建议,那就更好了。例如,书中提到的某些疾病,放在现代来看,是否可以归类为某种具体疾病?其病因分析和治疗思路,与现代医学又有何异同?这种跨越时空的比较和思考,对于提升我对疾病的认知,以及如何运用中医的智慧来解决现代健康问题,都将非常有价值。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性的阅读体验,而是能成为我日后反复研读、学习的经典之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