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参数
书 名:理想国
作 者:柏拉图著 唐娜译
I S B N :9787563946471
出 版 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6年6月第1版
印刷时间:2016年6月第1次印刷
字 数:303000
页 数:394页
开 本:16开
包 装:平装
重 量:
原 价:49.80元
目录
卷
第二卷
第三卷
第四卷
第五卷
第六卷
第七卷
第八卷
第九卷
第十卷
内容简介
《理想国》中的主要人物是苏格拉底,但真正表达意见的却是柏拉图,柏拉图站在苏格拉底理论的基础上,针对当时希腊统治者和贵族的观点和想法提出抨击。
全书讨论的大多数问题都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譬如优生学问题、节育问题、家庭解体问题、婚姻自由问题、独身问题、宗教问题、道德问题、文艺问题、教育问题(包括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研究院以及工、农、航海、医学等职业教育)加上男女平权、男女参政、男女参军等问题,几乎都是普通人一生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
作者介绍
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之一。柏拉图师承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后继承发展,承前启后,同时他也是另一位古希腊史上很重要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他出身贵族,一生致力于哲学研究,以哲学为人生高理想。他的学习能力和个人才华令古希腊人折服并称其为阿波罗之子。他对世界的贡献除了哲学思想,有形的还要属雅典学院的创办。
如果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这部古老的文本无疑是对任何形式的专制思想的有力批判,尽管它自身也构建了一个看似等级森严的理想结构。但其核心精神,恰恰在于对“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这一信条的捍卫。它警示后人,无论权力结构如何设计,对理性的盲从和对权威的绝对服从,都可能将城邦引向堕落的深渊。书中对于艺术,尤其是诗歌的严格限制和审视,并非出于对美的偏见,而是基于一种对心灵秩序的极度关切——任何可能激发非理性情感、干扰灵魂和谐统一的事物,都必须受到最高程度的审查。这种对“秩序美”的偏执,虽然在今天看来或许有些苛刻,却深刻揭示了在构建一个稳定、公正的共同体时,如何平衡个体的情感自由与集体的道德构建之间的永恒张力。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结构,与其说是一部哲学论著,不如说是一部精彩绝伦的剧本。对话体的形式,使得抽象的理论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苏格拉底犹如一位高明的导演,通过不断的诘问和引导,将周围的听众——那些踌躇满志的青年和持不同意见的智者——拉入到这场宏大的思想实验之中。他不是直接灌输答案,而是通过拆解、重构人们习以为常的观念,迫使他们自己去发现逻辑上的漏洞和道德上的盲区。这种“助产术”般的教导方式,体现了对人类心智潜能的极大尊重。读者在跟随这场辩论的起伏跌宕中,不自觉地代入了其中某个角色的立场,体验着认知被颠覆的痛苦与豁然开朗的喜悦。这种参与感,是任何单向的论述都无法比拟的,它让哲学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殿堂之语,而成为了日常生活中对“何以为善”的持续追问。
评分这部作品的文字如同古老的橄榄树,枝干虬劲,深深扎根于人类文明的沃土之中,即便历经千年的风霜,其散发出的思想光芒依然能穿透时空的迷雾,直抵人心最深处的困惑与探寻。初读时,那种扑面而来的智识冲击感是极其震撼的,仿佛置身于雅典的广场,与那位伟大的导师进行着一场场关于正义、真理和美的辩论。作者构建的那个“城邦”模型,绝非简单的政治纲领,而是一次对“至善”的极致想象与勾勒。尤其对教育体系的强调,那份对灵魂塑造的执着,让人不得不反思我们当下教育的真正目的——究竟是培养工具,还是塑造完整的、具备德性的公民?这种对理想人格的孜孜以求,贯穿始终,令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时常停下来,陷入沉思,咀嚼着那些看似简单却蕴含无限深意的对话。那种追求逻辑的严谨性与哲思的深刻性的交织,使得即便是初涉此道的读者,也能感受到一种超越时代的智慧的魅力,体会到理性构建乌托邦的宏大抱负与内在的张力。
评分读完后,留存在脑海中的,与其说是具体的制度细节,不如说是一种关于“理想”的持久渴望。它像一颗植入心灵的种子,让你开始用一种更具批判性和建构性的眼光去审视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我们习惯于接受既定的社会现实,习惯于将缺陷视为“必然”,而这部著作则以其磅礴的气势,挑战了这种惰性思维。它没有提供一个可以照搬的“完美配方”,因为作者深知,人类的社会是流动的、变化的,真正的“理想”状态或许永远只能作为一种参照系而存在,一个我们永远在努力靠近,却无法完全抵达的远方地平线。正是这种对完美秩序的理论性追求,为后世一切关于政治哲学、伦理学乃至社会工程学的探讨,提供了最坚实、也最富有启发性的起点和参照系。
评分我是在一个信息碎片化、观点极度扁平化的时代接触到这部经典著作的,坦白说,最初的阅读体验是一种挑战,文字的密度和论证的层层递进,要求读者必须全身心地投入,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它像一座需要攀登的陡峭山峰,山顶的风景虽然壮丽,但攀登的过程充满了对心力的考验。然而,一旦适应了那种沉浸式的思维模式,便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一种近乎数学般的美感。尤其是在探讨“洞穴寓言”时,作者用极其生动的比喻,揭示了人类认知的局限性与对客观实在的渴望。这种对知识本质的拷问,放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它促使人去审视自己所接受的信息是如何被“过滤”和“塑造”的,以及我们所认为的“现实”究竟有多少是真实的投射,又有多少只是墙壁上的光影。那种对“可见世界”之上存在着“可知世界”的坚持,为一切形而上的思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