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 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 |
| 商品名稱: | 圖解菊與刀 |
| 作者: | (美)本尼迪剋特 |
| 市場價: | 49.80 |
| ISBN號: | 9787516904824 |
| 齣版社: | 華齡齣版社 |
| 齣版日期: | 2015年2月 |
| 頁碼: | 341 |
章 研究日本的任務
矛盾的日本人——4
瞭解日本,迫在眉睫——6
尋找突破口——8
不一樣的人類學研究——12
研究目的——15
民族間的求同存異——16
第二章 戰爭中的日本人
研究日本——22
獨特的戰爭觀——24
精神勝於物質——26
精神至上——30
極端的榮辱觀——34
被利用的天皇崇拜——36
非人道主義犧牲——40
不投降主義——42
快速轉化的敵我關係——45
第三章各得其所 各安其分
第四章 明治維新
第五章曆史和世界的受恩者
第六章 難以迴報的恩情
第七章 難以承受的情義
第八章 洗刷罪名
第九章 人情的世界
第十章 道德的睏境
第十一章 組我修煉
第十二章 不同的成長道路
第十三章 投降後的日本人
這本書就像一個精巧的萬花筒,每一次轉動,都能展現齣日本文化令人驚嘆的不同麵嚮。它並沒有局限於某個單一的領域,而是像一位博學的導遊,帶著你從曆史的縱深走到現代的脈絡,從禮儀的細微之處走到藝術的宏大殿堂。我驚喜地發現,書中不僅有對傳統文化的介紹,還涵蓋瞭現代日本社會的一些獨特現象,比如流行的亞文化,以及科技發展對社會形態的影響。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討論現代日本社會時,並沒有迴避一些可能存在的矛盾和挑戰,而是以一種客觀的態度去呈現,這使得整本書的視角更加全麵和立體。比如,在講述日本職場文化時,它既介紹瞭那種嚴謹高效的一麵,也提及瞭“過勞死”等社會問題,這種平衡的敘述方式,讓我覺得作者對日本社會有著非常深刻的洞察。它讓我意識到,任何一個國傢的文化,都是在不斷發展和演變中的,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的太驚艷瞭!封麵選用的配色和插畫風格,那種含蓄而又充滿力量的美感,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拿到手裏,紙張的質感也非常棒,不是那種滑膩膩的廉價紙,而是帶著點溫潤的觸感,翻頁的時候有一種莫名的儀式感。而且,書中大量的插圖,每一張都精心繪製,色彩搭配得體,構圖巧妙,不是那種為瞭填補空白而存在的插畫,而是真正地將文字的意境具象化,幫助我更直觀地理解那些相對抽象的文化概念。比如,在描繪日本的庭院藝術時,那些細膩的筆觸勾勒齣的苔蘚、石燈籠和枯山水,仿佛能聞到雨後的泥土氣息,感受到禪意的寜靜。又比如,在講到武士道精神時,那些充滿動態感的畫麵,將他們的忠誠、勇氣和犧牲精神錶現得淋灕盡緻。即使我之前對日本文化瞭解不多,這些精美的插圖也能立刻吸引我的注意力,讓我願意花時間去細細品味書中的內容。這種圖文並茂的方式,真的讓學習過程變得輕鬆有趣,大大降低瞭理解的門檻,尤其是對於我這種視覺型學習者來說,簡直是福音。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以一種非常沉靜、內斂的方式,講述瞭日本文化的方方麵麵。並沒有那種過於喧賓奪主或者煽情的敘述,而是娓娓道來,像是在你耳邊低語,卻字字珠璣。作者在解讀一些復雜的社會現象和價值觀念時,特彆注重挖掘其深層的曆史淵源和心理根基。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恥感文化”和“恩義”的剖析,那種細緻入微的觀察,以及對日本人行為模式背後邏輯的解釋,讓我豁然開朗。比如,書中提到日本人為何會如此在意他人的評價,以及在人際交往中為何會錶現齣極度的剋製和禮貌,這些都通過一些具體的例子和曆史事件得到瞭很好的闡釋。讀完這部分,我感覺自己對很多日劇、電影中的情節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那些曾經讓我感到費解的舉動,現在看來都變得閤情閤理瞭。它不是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引導你去思考,去感受,去體會,這種“潤物細無聲”的講解方式,恰恰是最能打動人心,也最能讓人銘記的。
評分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瞭解一個國傢,需要從它的“骨子裏”去讀懂。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它沒有賣弄那些過於專業的術語,也沒有故弄玄虛,而是用一種非常平和、客觀的語氣,層層剝繭地揭示瞭日本文化的精髓。我最喜歡的部分是關於日本人的“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的辯證關係。書中通過大量的實例,闡述瞭日本人是如何在保持個體獨立性的同時,又高度融入集體,以及這種平衡是如何影響他們的社會運作的。它讓我明白,我們不能簡單地用“服從”或“順從”來概括日本人的行為,而應該看到其中更為復雜和微妙的張力。這本書帶來的最大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們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一個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鄰邦。它鼓勵我去思考,去比較,去發現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與聯係,最終達到一種更廣闊的視野。
評分坦白說,在翻開這本書之前,我對日本文化的瞭解僅限於一些碎片化的信息,比如動漫、壽司、武士之類的,覺得可能有點浮於錶麵。但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認知。它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日本文化內在世界的門。作者在解讀每一個文化現象時,都能夠追溯到更深層次的根源,從宗教信仰、哲學思想,到曆史事件、社會結構,都能夠巧妙地串聯起來。我尤其欣賞書中對“物哀”精神的闡釋,那種對短暫生命之美的感悟,對萬物消逝的悲憫,讓我深刻地理解瞭為什麼日本的文學、藝術中會充斥著一種淡淡的憂傷和淒美。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不再是那個對日本文化充滿刻闆印象的局外人,而是能夠以一種更加理解和尊重的姿態去麵對它,甚至能從中找到一些與我們自身文化相通的共鳴點。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