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阅读整理学:日本百万畅销书作者最新力作、来自日本语言大师的颠覆性阅读理念
原价:25.00元
作者:(日)外山滋比古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4-10-1
ISBN:9787550231528
字数:105000
页码:2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kg
编辑推荐
日本百万畅销书作者最新力作,一场席卷全日本的阅读观念革命,帮你突破已知信息的禁锢,打开未知信息的世界,刷新阅读理念,一次扫清影响阅读品质的不良习惯!
目录
序 章
1.你能读懂未知的文章吗?
2.对说明书感到棘手
3.读《论语》但不理解《论语》
第1章
1.浅显易懂的迷信
“困难至上主义”的式微
《读者文摘》的冲击
简明至上主义
吃粥的读者
理解方式的差别
2.体育新闻
“难懂”的新闻
“不知道”,所以难理解
理解就是乐趣
3.以自我为中心的加工
语言是一种习惯
固有名词的魅力
感动与误解隔层纱
“加工”的差异
4.音读(诵读)
“懂发音就能读”的时代
阅读的基础——音读
熟悉的词汇
读完却没读懂的危机
第2章
1.教科书的隐忧
开始讨厌阅读
教导未知
阅读未知如面对两面墙
登峰造极的喜与忧
2.后门读者
“旁门”的魅力
不读是因为读不懂
没有故事性
退 步
3.批评的文章
介绍比批评好
“只闻其声未见身影”的批评
电视带来的“错觉”
哲学青年的消失
伪评论的横行
4.恶文的效用
被翻译破坏的日语
通过翻译汲取未知
在思考中阅读
有益的恶文章
第3章
1.α型阅读与β型阅读
“音读”的阅读
由既知展开的类推
混合阅读
阅读的问题
2.幼儿的词语
母语的教育
重复学习既知与未知
母乳语与离乳语
决定一生的幼儿时期
3.两种词语
退回到α型阅读
RC与EC的理论
智商差等于语言能力差
β语衍生人类文化
4.切换
如何将音读转换为默读?
通过故事转换
止于文学
β型阅读是所有学科的基本阅读方式
床边故事的教育
美丽的谎言
认识新事物
不知道才有趣
向危险的高山挑战
5.素读
“不解其意”的阅读
一举攻下城中心
素读培养人格
可信赖的教科书
现在还是需要素读
6.读书百遍
读完就成废纸
书变成商品
只看一眼的读者
β型阅读的最高手法
默念古典书籍
第4章
1.古文经典与外国语文
遥远的古典
如何选定古典书籍?
学习外语的效果
英文的解释方法
消失的β型阅读
2.寺田寅彦
制造读书环境
富裕让人不再“努力”
教科书上的寺田寅彦
未知的世界
3.用耳阅读
完全背诵
用耳书写,用耳阅读
用耳朵读的佛经
宗教与阅读未知
4.古典式
禅宗公案
需要时间
成为古典或走向风化
花费时间的β型读者
“等候百年之后的知己”
5.阅读与创造
正确的意思靠“发现”
作者与读者的语境
推敲也能成古典
读者的删改
读者制造古典
6.认知与洞察
发现的可能性
创 造
陷 阱
古典式阅读的必要
终 章
解读《桃太郎》
后 记
内容提要
什么是真正的阅读?盲目地读完一本又一本,真的比不读书好吗?在高速运转的信息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迷失了阅读原初的意义和本真的快乐。
《阅读整理学》在本书中,语言学大师外山滋比古并不教你如何快速地从书本中榨取信息,而是让你静下心来,重新思考阅读的方向和意义。外山滋比古认为,阅读应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阅读已知信息的α型阅读,一种是阅读未知信息的β型阅读。他指出,虽然大部分人更偏爱轻松愉快的α型阅读,但具有挑战性的β型阅读才是让人打开大脑、收获新知的最佳途径。他还从多年教育经验出发,向读者传授了诸多将α型阅读转化为β型阅读的实用技巧。读过本书你会发现,“音读”“素读”“读古典”等已经被人遗忘的传统阅读方式,恰恰是帮你开启β型阅读大门的金钥匙。让我们跟随这位阅读大师的指引,摆脱海量信息的纷扰,细细品味阅读中那些与我们渐行渐远的艰辛与欢乐。
作者介绍
作者简介
外山滋比古,目前为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学名誉教授、全日本家庭教育研究会前总裁、曾获第46回日本放送协会放送文化奖,专攻英国文学、教科书、修辞学、编辑技术、思考、日语理论等领域。
说实话,我对市面上那些鼓吹“快速阅读”、“过目不忘”的教程一直抱有怀疑态度。它们往往承诺太多,实现太少,读完后感觉就像刚吃了速食餐,很快就消化完了,留不下任何营养。这本书的标题听起来就比较稳健,“阅读整理学”,这个“整理”二字击中了我。阅读是输入,整理才是消化和输出的关键。我更看重的是那种能让人慢下来,但又能走得更远的方法。我希望它能教我如何构建一个可检索、可引用的个人知识库,而不是让我的书架和电子文档堆积成一座没人问津的“信息坟墓”。我关注的不仅仅是如何读快,更是如何读得“精”,读完之后能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准确无误地提取出所需的信息并加以运用。如果它能提供一套清晰的流程图或者工具清单来辅助整理工作,那就太棒了,这比单纯的理论说教要实用得多。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当前碎片化学习模式的反思。现在人人都沉迷于短视频和推送文章,深度思考的能力正在退化。我一直在寻找一种能对抗这种趋势的“内功心法”。这本书的“整理学”三个字,暗示着它可能包含了信息分类、交叉引用和知识地图构建等高级技巧。我希望它能展示如何利用阅读建立起跨学科的连接,而不是让知识点成为孤立的岛屿。例如,它是否会讨论如何将历史文献的叙事结构应用到商业分析中?或者如何用哲学的思辨方式来解构一篇技术报告?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套超越单一学科范畴的通用整理框架,帮助我构建一个更具弹性和韧性的知识网络,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本阅读指南,而是一本思维升级手册了。我关注的是其方法论的普适性和迁移性。
评分最近我发现,我读的书越来越多,但真正能指导我行动的却越来越少。很多时候,阅读变成了一种“伪勤奋”,只是为了填补内心的焦虑感。我需要的是一种能够将阅读从“消遣”提升到“工具”层面的方法论。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试图将阅读视为一门工程学,而不是一门艺术。这种严谨的态度我很欣赏。我尤其感兴趣的是它对“元认知”的探讨,也就是如何跳出来审视自己的阅读习惯,找出其中的盲点和低效环节。如果这本书能帮我识别出我哪些阅读行为是无效的“时间黑洞”,并提供替代方案,那么它的价值就无可估量。我希望它不只是教我怎么做笔记,而是教我“为什么”要这么做,背后的认知科学原理是什么,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思维的升级。
评分这本新书刚到手,拿到手上感觉沉甸甸的,就知道作者在内容上是下了大功夫的。我一直觉得自己的阅读效率不高,很多时候读完一本书,合上书本,脑子里好像什么都没留下,就像水流过筛子一样。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挺朴素的,但这种朴实反而让我觉得内容会更扎实,不像那些花里胡哨的畅销书那样虚有其表。我特别期待它能提供一些系统性的方法论,而不是零散的技巧堆砌。我希望它能指导我如何建立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现在信息爆炸,读得多不代表学得多,如何筛选、如何内化,才是真正的挑战。如果这本书能在这方面给我一些启发,那它就太值了。我已经迫不及待想翻开它,看看它究竟如何解构“阅读”这件事,并为我重塑一个更高效、更有深度的阅读模式。我关注的重点是它如何处理信息过载的问题,以及如何将碎片化的阅读材料整合成有价值的知识点。
评分坦白说,我期待这本书能打破一些陈旧的阅读神话。比如“读完就等于掌握”的错觉。我更倾向于那种承认阅读是一个迭代、反复、需要刻意练习的过程的观点。这本书如果能清晰地划分出“初读、精读、复盘”等不同阶段的任务清单,并且对每个阶段所需的认知负荷和时间分配给出合理的建议,那我就非常满意了。我特别希望它能深入探讨“遗忘曲线”在阅读中的应用,并提供对抗遗忘的系统性策略,而不是仅仅推荐一个间隔重复软件。我追求的是一套能够融入日常工作流、不显突兀且可持续执行的阅读习惯养成体系。如果它能提供一些实际的案例分析,展示不同类型书籍(如小说、专业论文、传记)应该采取何种不同的整理和回顾策略,那就更完美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