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稱: *後的大隊-蔣介石與日本軍人 |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 齣版時間:2016-10-01 |
| 作者:野島剛 | 譯者:蘆荻 | 開本: 32開 |
| 定價: 58.00 | 頁數: | 印次: 1 |
| ISBN號:9787509784815 | 商品類型:圖書 | 版次: 1 |
本書是對二戰結束後蔣介石秘密在颱灣組織的由舊日本軍官組成的“白團”的介紹。作者訪談瞭當事人,調研瞭颱北中研院檔案和“國防大學”檔案,並查閱蔣介石和戶梶金次郎等人的日記,為我們展現瞭“白團”的建立背景、組織結構、日常運作和相關人物等。由於“白團”的隱秘性導緻國內的相關專著並不多,雖然《颱灣周刊》2002年以“颱灣與白團的勾結”為題、《世紀》2009年以“《蔣介石日記》與‘神秘白團’”為題做過專題介紹。但本書的齣版仍然具有極強的史料意義。
《*後的大隊:蔣介石與日本軍人》,“白團”是蔣介石敗退颱灣後的由舊日本軍官組成的軍事顧問團。其成立的初衷是藉日本反共軍官的力量協助國民黨軍隊反攻大陸。神秘的“白團”前後持續瞭18年,對颱灣的軍事影響較大。盡管其於1968年全部撤齣颱灣,並於次年2月在東京正式解散,但彼時的白團尚有23名成員,化名“白鴻亮”的負責人富田直亮則繼續留在颱灣,直到1979年去世前纔迴日本。
蔣介石為什麼對官方協議下派遣的美國軍事顧問團處處防範、卻對“偷偷摸摸”赴颱的日本舊軍官團隊抱有興趣?一直以來,這是一個很大的謎團。?
本書作者以近些年公開發錶的龐大檔案資料為基礎,通過對“白團”相關人士進行訪談,調查瞭“白團”的隱秘曆史,並還原瞭蔣介石因何和如何利用“白團”反攻大陸卻*終失敗的。
作者:(日本)野島剛 (Nojima Tsuyoshi) 著 譯者:蘆荻 野島剛,作傢,**媒體人。1968年生,上智大學新聞係畢業;曾先後在香港中文大學、颱灣師範大學和廈門大學留學,1992年進入朝日新聞社任職並於2001年擔任新加坡支局長。他曾作為朝日新聞外派記者長期駐留新加坡、伊拉剋、阿富汗等國傢,參與美伊戰爭采訪報道,之後擔任東京總社政治部記者,2007~2010年擔任駐颱北特派員,目前擔任朝日新聞國際編輯部副部長;其長年采寫與中華文化圈相關的政治、外交、文化資訊,已在中國齣版過《兩個故宮的離閤》(2014),《謎一樣的清明上河圖》(2014),《被誤解的日本人》(2016)和《豆腐與威士忌》(2016)等。 蘆荻,颱灣大學曆史所碩士
序言 病榻上的前陸軍參謀糸賀公一
**章 蔣介石是什麼樣的人?
一 空前絕後的日記
二 在因緣的土地上
三 兩次日本體驗
第二章 岡村寜次為何獲判無罪?
一 身為“中國通”軍人的岡村寜次
二 “以德報怨”演說與協助國民黨
三 如果岡村被判處死刑的話……
第三章 隱藏在白團幕後的推手
一 曹士澄檔案
二 圍繞著《螞蟻雄兵》的種種
三 關鍵人物:小笠原清
第四章 富田直亮與根本博
一 1949年9月10日
二 古寜頭戰役之謎
三 儼然“軍師”般的存在
第五章 他們所留下的成就
一 奇貨可居的敗北者
二 在圓山的日子
三 模範師與總動員體製
第六章 戶梶金次郎所見的白團
一 軍人的肺腑之聲
二 不隻是理念與信念
三 解散的預感
第七章 秘密軍師資料
一 東洋**軍師圖書館
二 “調研第OO號”
三 服部機關之影
第八章“白團”究竟是怎樣的一段曆史?
一 白團的存在應當被攤在陽光下嗎?
二 楊鴻儒的悲劇
三 日本、中國大陸與颱灣,以及蔣介石和白團
尾聲 溫泉路144號
從裝幀設計到內文排版,這本書都散發著一種嚴肅而沉穩的氣質,與它所承載的曆史重量是相稱的。但真正讓我贊嘆的,是作者在處理信息密度時所展現齣的高超技巧。它塞滿瞭大量的曆史信息和人物關係,然而卻從未讓人感到“信息過載”。作者仿佛是一位高明的導遊,總能在我感到迷茫時,適時地給齣清晰的指引,讓我知道此刻我正站在曆史的哪個坐標點上。此外,書中對於特定曆史時期背景的社會文化描述,也相當到位,為理解人物的思維定勢提供瞭重要的文化語境。讀完之後,我獲得的不僅僅是知識的補充,更像是一種曆史觀的重塑。它挑戰瞭我過去對某些事件的固有看法,迫使我以更審慎、更辯證的角度去看待曆史的進程。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立體且富有挑戰性的,它要求讀者投入思考,但迴報是豐厚的認知提升。
評分這本作品的魅力,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它對“權力運作邏輯”的揭示。它不像很多曆史讀物那樣停留在事件的錶麵,而是深入到權力結構內部的齒輪是如何咬閤、如何互相製約,又如何導緻最終的崩潰或延續的。作者對政治博弈的描繪細緻入微,那些權謀的較量,那些看似不經意的試探,都顯示齣作者對人性弱點和權力慣性的深刻理解。閱讀的過程中,我多次體會到一種“原來如此”的恍然大悟,仿佛作者為我打開瞭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曆史決策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復雜考量。這種對深層機製的挖掘,讓這本書的價值超越瞭一般的史學普及,它更像是一部關於人類政治行為模式的經典案例分析。對於任何對曆史深層驅動力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參考書。
評分說實話,初翻開時,我還有些擔心內容會過於沉悶,畢竟涉及的年代和人物都非常厚重。然而,一旦進入閱讀狀態,那種強烈的代入感便讓我難以自拔。作者擅長營造場景的氛圍,無論是密室裏的低語,還是戰火中的嘶吼,都描摹得栩栩如生。我能想象齣那些場景中的光綫、氣味乃至空氣的濕度,這無疑是高超的敘事技巧的體現。更難得的是,它沒有陷入傳統傳記文學中那種對英雄的無限拔高或徹底的貶低,而是呈現齣一種多維度的、充滿矛盾性的人性景觀。這種對人性的深刻洞察,使得即便是站在曆史對立麵的角色,也擁有瞭令人信服的動機和邏輯。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也極具匠心,時而快進,時而慢放,將宏大敘事與微觀細節完美地交織在一起,讀起來絕不拖遝,反而讓人在不斷的驚喜中,對曆史的理解也隨之拓展。
評分這本書的文筆,老實說,頗有些舊時代的學者氣象,但絕非故作高深,而是那種沉澱下來的、有力量的文字。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似乎能穿透曆史的迷霧,讓你直接感受到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那種剋製與激情。作者在組織材料時,展現齣驚人的耐性,沒有急於下結論,而是將證據和史料像拼圖一樣一塊塊放置,讓讀者自己去體會其中蘊含的復雜性。這種“讓事實說話”的處理方式,反而比直接的論斷更有說服力。我感覺自己像是在跟隨一位經驗老到的偵探,抽絲剝繭,共同麵對那些被時間掩埋的真相。尤其是在處理一些敏感或爭議性極強的人物群像時,作者的筆鋒保持著一種近乎冷峻的客觀,這讓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變得異常純粹和可靠。它不僅僅是在講述曆史,更像是在構建一個可供人審視和推敲的復雜場域。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相當老道,仿佛作者手中握著一把精密的刻刀,細緻入微地雕琢著曆史的紋理。它並非那種堆砌史料的枯燥讀物,而是充滿瞭戲劇性的張力和人物內心的掙紮。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繪關鍵轉摺點時的筆力,那種山雨欲來的壓迫感,透過文字撲麵而來。那些看似波瀾不驚的日常對話,實則暗流湧動,為後續的重大事件埋下瞭層層伏筆。閱讀過程中,我幾次停下來,不是因為情節晦澀,而是因為被人物命運的必然性所震撼。它讓你不得不去思考,在那個特定的曆史洪流中,即便是手握重權的人物,其選擇也受到多少無形力量的牽引和製約。這種對曆史宿命感的精準捕捉,使得整本書讀起來酣暢淋灕,既有宏大的曆史視野,又不失對個體悲劇的細膩關懷。它成功地將冰冷的曆史事件,轉化為瞭有血有肉的生命體驗,引人深思,值得細細品味其中的層次感和張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