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大队-蒋介石与日本军人

最后的大队-蒋介石与日本军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野岛刚 著
图书标签:
  • 蒋介石
  • 抗战
  • 日本
  • 历史
  • 人物
  • 回忆录
  • 军事
  • 战争
  • 国共
  • 二战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新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84815
商品编码:14116079213
出版时间:2016-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后的大队-蒋介石与日本军人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10-01
作者:野岛刚 译者:芦荻 开本: 32开
定价: 58.00 页数: 印次: 1
ISBN号:9787509784815 商品类型:图书 版次: 1

编辑推荐

本书是对二战结束后蒋介石秘密在台湾组织的由旧日本军官组成的“白团”的介绍。作者访谈了当事人,调研了台北中研院档案和“国防大学”档案,并查阅蒋介石和户梶金次郎等人的日记,为我们展现了“白团”的建立背景、组织结构、日常运作和相关人物等。由于“白团”的隐秘性导致国内的相关专著并不多,虽然《台湾周刊》2002年以“台湾与白团的勾结”为题、《世纪》2009年以“《蒋介石日记》与‘神秘白团’”为题做过专题介绍。但本书的出版仍然具有极强的史料意义。

内容提要

《*后的大队:蒋介石与日本军人》,“白团”是蒋介石败退台湾后的由旧日本军官组成的军事顾问团。其成立的初衷是借日本反共军官的力量协助国民党军队反攻大陆。神秘的“白团”前后持续了18年,对台湾的军事影响较大。尽管其于1968年全部撤出台湾,并于次年2月在东京正式解散,但彼时的白团尚有23名成员,化名“白鸿亮”的负责人富田直亮则继续留在台湾,直到1979年去世前才回日本。
蒋介石为什么对官方协议下派遣的美国军事顾问团处处防范、却对“偷偷摸摸”赴台的日本旧军官团队抱有兴趣?一直以来,这是一个很大的谜团。?
本书作者以近些年公开发表的庞大档案资料为基础,通过对“白团”相关人士进行访谈,调查了“白团”的隐秘历史,并还原了蒋介石因何和如何利用“白团”反攻大陆却*终失败的。

作者简介

作者:(日本)野岛刚 (Nojima Tsuyoshi) 著 译者:芦荻 野岛刚,作家,**媒体人。1968年生,上智大学新闻系毕业;曾先后在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和厦门大学留学,1992年进入朝日新闻社任职并于2001年担任新加坡支局长。他曾作为朝日新闻外派记者长期驻留新加坡、伊拉克、阿富汗等国家,参与美伊战争采访报道,之后担任东京总社政治部记者,2007~2010年担任驻台北特派员,目前担任朝日新闻国际编辑部副部长;其长年采写与中华文化圈相关的政治、外交、文化资讯,已在中国出版过《两个故宫的离合》(2014),《谜一样的清明上河图》(2014),《被误解的日本人》(2016)和《豆腐与威士忌》(2016)等。 芦荻,台湾大学历史所硕士

目录

序言 病榻上的前陆军参谋糸贺公一
**章 蒋介石是什么样的人?
一 空前绝后的日记
二 在因缘的土地上
三 两次日本体验
第二章 冈村宁次为何获判无罪?
一 身为“中国通”军人的冈村宁次
二 “以德报怨”演说与协助国民党
三 如果冈村被判处死刑的话……
第三章 隐藏在白团幕后的推手
一 曹士澄档案
二 围绕着《蚂蚁雄兵》的种种
三 关键人物:小笠原清
第四章 富田直亮与根本博
一 1949年9月10日
二 古宁头战役之谜
三 俨然“军师”般的存在
第五章 他们所留下的成就
一 奇货可居的败北者
二 在圆山的日子
三 模范师与总动员体制
第六章 户梶金次郎所见的白团
一 军人的肺腑之声
二 不只是理念与信念
三 解散的预感
第七章 秘密军师资料
一 东洋**军师图书馆
二 “调研第OO号”
三 服部机关之影
第八章“白团”究竟是怎样的一段历史?
一 白团的存在应当被摊在阳光下吗?
二 杨鸿儒的悲剧
三 日本、中国大陆与台湾,以及蒋介石和白团
尾声 温泉路144号


好的,这是一部名为《最后的征程:军阀的黄昏与时代的转折》的图书简介。 《最后的征程:军阀的黄昏与时代的转折》 本书深入剖析了二十世纪初至中期,中国大地经历的剧烈社会动荡和政治变迁,聚焦于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挣扎、决策并最终走向历史终点的关键军事人物群像。全书以宏大的历史叙事为骨架,以细腻的人物侧写为血肉,旨在重构一个充满矛盾、复杂且极具张力的历史时期。 第一部分:旧秩序的瓦解与新势力的崛起 本书首先描绘了清朝覆灭后,中国社会权力真空的形成与军阀割据局面的演变。我们探讨了“新军”的诞生如何为地方军事强人提供了权力基础,以及他们如何在军阀混战中不断调整策略、拉拢外部势力以巩固自身地位。 地方割据的逻辑: 分析了不同派系军阀的意识形态差异、经济来源以及其对地方治理模式的影响。从东北的张氏父子到中原的皖系、直系,再到西南的滇系、桂系,本书梳理了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和周期性的火并。 革命浪潮的冲击: 重点叙述了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如何力图整合军事力量,完成“二次革命”和护法运动的艰辛历程。这一部分详述了革命党人与盘踞各地的军事强人之间的互动,既有合作结盟,亦有理念冲突下的武装对抗。 北伐的序曲: 详尽描述了国民革命军的初创阶段,军队的组织结构、政治训练,以及在苏联顾问和共产党人的参与下,这支新兴力量如何迅速壮大,并成为打破旧军阀格局的关键力量。这一阶段的叙事侧重于军事人才的培养与政治思想的灌输,为后续的统一战争埋下伏笔。 第二部分:权力中心的嬗变与派系斗争的白热化 本书的核心部分,聚焦于国民政府从南方崛起后,内部权力结构的重塑过程,以及围绕中央控制权展开的决定性军事与政治较量。 北伐的军事艺术: 不仅是政治口号的胜利,更是具体的战役指挥和后勤保障的较量。我们细致分析了关键战役的部署,例如汀泗桥、龙潭等战役中,指挥官如何利用情报、士气和地形优势,瓦解旧式军阀的抵抗。 “宁汉合流”的代价: 探讨了国民党内部围绕“联俄联共”与“反共”路线的路线斗争,以及最终以军事手段解决政治分歧的必然性。这部分深入剖析了早期国民政府高层在组织架构和人事任免上所做的复杂妥协与斗争。 中原大战的全面解析: 将中原大战视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大规模的军阀内战,本书不仅统计了参战兵力与伤亡数字,更着重分析了各主要参战将领(如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在战局胶着时的战略选择、心理博弈,以及他们对中央权威的试探与挑战。这场战争如何从根本上重塑了中国的军事地理版图,并间接影响了对外部威胁的应对能力。 第三部分:在内忧外患中挣扎的军事领导层 随着国家初步统一,外部的军事压力——尤其是来自东北和华北的威胁——日益增大。本书的后半部分,着重描绘了决策者如何在内政改革的压力与外部军事侵略的威胁之间寻求平衡。 剿共与军事资源的分配: 分析了国民政府在集中力量对付地方军事挑战和应对日益严重的“赤化”问题时,所面临的资源困境和战略抉择。这部分着重展现了军事资源的调度与不同战区指挥官之间的权力制衡。 边疆局势的紧张: 详细记录了国民政府在东北、内蒙古、西康等边疆地区与日本势力、地方军阀、少数民族武装之间的多重角力。这不仅是军事力量的对峙,更是文化、外交与经济渗透的综合体现。 军事思想与现代化: 探讨了这一时期中国军事领导层对西方军事学说的引进、学习与本土化尝试,包括对德式顾问的依赖、军事院校的改革,以及在有限预算内推行国防现代化的努力与局限性。 第四部分:历史的审判与人物的终局 全书以一系列关键人物的命运终结作为历史的注脚,反思了在剧变时代,军事强权如何应对历史的最终裁决。 战争的转折点: 描述了全面抗战爆发前后,各路军事力量的整合与重组,以及他们为民族存亡所做的最后努力与牺牲。 派系的消散与延续: 梳理了那些在权力斗争中失势或最终选择隐退的旧时代军事人物的晚年生活与历史评价,探讨了他们的遗产如何在新的国家形态中被继承或遗忘。 结论性的反思: 本书最后总结了这一系列军事政治运动对中国未来政治格局的深远影响,指出这些军事人物的决策、权谋与局限性,共同构成了理解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关键钥匙。 《最后的征程》旨在提供一个全面、多维度的视角,去理解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军事领袖们,如何在错综复杂的历史舞台上,一步步走向他们不可避免的命运终点。这是一部关于权力、忠诚、背叛与时代宿命的史诗。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初翻开时,我还有些担心内容会过于沉闷,毕竟涉及的年代和人物都非常厚重。然而,一旦进入阅读状态,那种强烈的代入感便让我难以自拔。作者擅长营造场景的氛围,无论是密室里的低语,还是战火中的嘶吼,都描摹得栩栩如生。我能想象出那些场景中的光线、气味乃至空气的湿度,这无疑是高超的叙事技巧的体现。更难得的是,它没有陷入传统传记文学中那种对英雄的无限拔高或彻底的贬低,而是呈现出一种多维度的、充满矛盾性的人性景观。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使得即便是站在历史对立面的角色,也拥有了令人信服的动机和逻辑。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极具匠心,时而快进,时而慢放,将宏大叙事与微观细节完美地交织在一起,读起来绝不拖沓,反而让人在不断的惊喜中,对历史的理解也随之拓展。

评分

从装帧设计到内文排版,这本书都散发着一种严肃而沉稳的气质,与它所承载的历史重量是相称的。但真正让我赞叹的,是作者在处理信息密度时所展现出的高超技巧。它塞满了大量的历史信息和人物关系,然而却从未让人感到“信息过载”。作者仿佛是一位高明的导游,总能在我感到迷茫时,适时地给出清晰的指引,让我知道此刻我正站在历史的哪个坐标点上。此外,书中对于特定历史时期背景的社会文化描述,也相当到位,为理解人物的思维定势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语境。读完之后,我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的补充,更像是一种历史观的重塑。它挑战了我过去对某些事件的固有看法,迫使我以更审慎、更辩证的角度去看待历史的进程。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立体且富有挑战性的,它要求读者投入思考,但回报是丰厚的认知提升。

评分

这本书的文笔,老实说,颇有些旧时代的学者气象,但绝非故作高深,而是那种沉淀下来的、有力量的文字。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似乎能穿透历史的迷雾,让你直接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那种克制与激情。作者在组织材料时,展现出惊人的耐性,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将证据和史料像拼图一样一块块放置,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蕴含的复杂性。这种“让事实说话”的处理方式,反而比直接的论断更有说服力。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老到的侦探,抽丝剥茧,共同面对那些被时间掩埋的真相。尤其是在处理一些敏感或争议性极强的人物群像时,作者的笔锋保持着一种近乎冷峻的客观,这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变得异常纯粹和可靠。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历史,更像是在构建一个可供人审视和推敲的复杂场域。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老道,仿佛作者手中握着一把精密的刻刀,细致入微地雕琢着历史的纹理。它并非那种堆砌史料的枯燥读物,而是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和人物内心的挣扎。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绘关键转折点时的笔力,那种山雨欲来的压迫感,透过文字扑面而来。那些看似波澜不惊的日常对话,实则暗流涌动,为后续的重大事件埋下了层层伏笔。阅读过程中,我几次停下来,不是因为情节晦涩,而是因为被人物命运的必然性所震撼。它让你不得不去思考,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洪流中,即便是手握重权的人物,其选择也受到多少无形力量的牵引和制约。这种对历史宿命感的精准捕捉,使得整本书读起来酣畅淋漓,既有宏大的历史视野,又不失对个体悲剧的细腻关怀。它成功地将冰冷的历史事件,转化为了有血有肉的生命体验,引人深思,值得细细品味其中的层次感和张力。

评分

这本作品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它对“权力运作逻辑”的揭示。它不像很多历史读物那样停留在事件的表面,而是深入到权力结构内部的齿轮是如何咬合、如何互相制约,又如何导致最终的崩溃或延续的。作者对政治博弈的描绘细致入微,那些权谋的较量,那些看似不经意的试探,都显示出作者对人性弱点和权力惯性的深刻理解。阅读的过程中,我多次体会到一种“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仿佛作者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历史决策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复杂考量。这种对深层机制的挖掘,让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一般的史学普及,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政治行为模式的经典案例分析。对于任何对历史深层驱动力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