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爱因斯坦传 值得珍藏的20世纪科学巨匠爱因斯坦的传记 |
| 作者: | 沃尔特艾萨克森 |
| 出版社: | 湖南科技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4-11-01 |
| 版次: | 1 |
| ISBN: | 9787535783554 |
| 市场价: | 88.0 |
编辑推荐:
书《史蒂夫·乔布斯传》的作者又一部*有价值的传记
★本书荣获美国国家科学院科学传播**图书奖
★英文版首印50万册
★爱因斯坦所有文档解密之后的**部爱因斯坦生活传记。
★李开复、谢文等IT精英微博推荐
内容推荐:
《爱因斯坦传》是一本爱因斯坦的生活传记,是爱因斯坦的所有文稿解密之后问世的部有关他的内容详尽、可读性极强的传记。书《史蒂夫·乔布斯传》的作者艾萨克森基于新近披露的爱因斯坦的私人信件,探究了这位富于想象、不拘礼节的专利员领会造物主的心思、揭开原子和宇宙奥秘的过程。《爱因斯坦传》揭示了爱因斯坦的科学想象如何源于他叛逆的个性。引人入胜的故事证明,创造力与自由密不可分。
作者简介:
沃尔特艾萨克森:阿斯彭研究所(Aspen Institute)执行总裁,曾任有线新闻电视网(CNN)主席和《时代》(Time)周刊总编。他的著作有《史蒂夫·乔布斯传》《富兰克林传》和《基辛格传》等。
目录:
致谢
主要人物
章 光束骑士
第二章 童年,1879-1896
第三章 苏黎世联邦工学院,1896-1900
第四章 恋人,1900-1904
第五章 奇迹年:量子和分子,1905
第六章 狭义相对论,1905
第七章 幸福的思想,1906-1909
第八章 奔波的教授1909-1914
第九章 广义相对论,1911-1915
第十章 离婚,1916-1919
第十一章 爱因斯坦的宇宙,1916-1919
第十二章 声名大振,1919
第十三章 四处奔走的犹太复国主义者,1920-1921
第十四章 诺贝尔奖获得者,1921-1927
第十五章 统一场论,1923-1931
第十六章 知命之年,1929-1931
第十七章 爱因斯坦的上帝
第十八章 流亡者,1932-1933
第十九章 美国,1933-1939
第二十章 量子纠缠,1935
第二十一章 原,1939-1945
第二十二章 世界公民,1945-1948
第二十三章 里程碑,1948-1953
第二十四章 红色恐惧,1951-1954
第二十五章 后的时光,1955
尾声 爱因斯坦的大脑和心灵
参考书目
注释
索引
人名译名对照表
媒体评论:
“本书理应受到广泛赞誉。它行文流畅,可读性极强,将爱因斯坦的个人和科学两方面优雅地融合了起来。”
——杰拉尔德霍尔顿(GeraldHolton),哈佛大学马林克罗德物理学讲座教授,《爱因斯坦、历史与其他激情》(Einstein,History,andOtherPassions)的作者
“艾萨克森对爱因斯坦科学著作的处理极为出色,准确齐备,正适合于普通读者阅读。这是迄今为止可读性强的爱因斯坦传记。他利用新近披露的历史材料,完整地揭示了爱因斯坦的性格特征和思想贡献。”
——A道格拉斯斯通(A.DouglasStone),耶鲁大学卡尔摩尔斯应用物理学和物理学讲座教授
“沃尔特艾萨克森又一次写出了一部极有价值的传记。虽然关于爱因斯坦的读物已经为数不少,但难能可贵的是,艾萨克森有机会接触到新的重要材料,既讨论了爱因斯坦作为人的方面,又阐述了他在物理学上的深刻思想。这部赏心悦目的传记使这位大物理学家的生动形象跃然纸上。”
——默里盖尔曼(MurrayGell-Mann),196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夸克与美洲豹》(TheQuarkandtheJaguar)的作者
“艾萨克森的这部传记出类拔萃,与众不同。作者对历史文献的掌握极为出色,对爱因斯坦的工作和生活提出了许多新的洞见。”
——戴安娜科默斯布克沃尔德(DianaKormosBuchwald),《爱因斯坦全集》总编,加州理工学院历史学教授
“艾萨克森这部出色的传记不仅介绍了爱因斯坦这个人,也很好地介绍了诸多科学细节。它引人入胜,扣人心弦,令读者手不释卷,是科学读物的典范之作。见到这本书,爱因斯坦定会倍感欣慰。”
——劳伦斯M克劳斯(LawrenceM.Krauss),凯斯西储大学的安布罗斯斯韦齐物理学讲座教授。《隐于镜中》(HidingintheMirror)的作者
“本书妙语连珠,每每读至兴处,不禁为艾萨克森拍案叫绝。”
——达德利赫施巴赫(DudleyHerschbach),哈佛大学小弗兰克拜尔德科学讲座教授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十七章爱因斯坦的上帝
爱因斯坦和妻子在柏林出席一次晚宴时,曾经听到一位客人表达自己对占星术的信仰。爱因斯坦嘲笑这纯粹是迷信。又有一位客人插话,以类似地方式贬损宗教。他坚称,对上帝的信仰同样是一种迷信。
这时,主人称爱因斯坦也有宗教信仰,试图使这位客人的心情平复下来。
“那不可能!”这位客人将信将疑,并问爱因斯坦是否真有宗教信仰。
“的确,你可以这样说,”爱因斯坦平静地回答,“尝试用我们有限的手段探寻自然的奥秘,你将会发现,在所有可以认识的规律和联系背后,存在着某种微妙的、无形的、莫名的东西。对这种了可理解事物的力量的敬畏就是我的宗教。在这个意义上,我的确是有宗教信仰的。”
爱因斯坦小时候曾经历过一个狂热的宗教阶段,但后来摆脱了出来。在接下来的30年里,他不再对此话题发表过多看法。但是到了50岁时,他又开始在各种文章、采访和书信中更加明确地评价他的犹太血统以及对上帝的信仰,尽管这是一个非人格的、泛神论的上帝概念。
当然,人到了50岁时,可能天然就趋向对永恒进行反思,但除此之外或许还有别的原因。犹太同胞受到的压迫使爱因斯坦感到了与他们的血脉联系,这重新唤起了他的某些宗教情感。不过,他的信仰似乎主要源于他的敬畏感以及通过科学工作而发现的某种超验秩序。
无论是拥护美妙的引力场方程还是拒斥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性,他都表现出了对宇宙秩序的深刻信念。这是他的科学观和宗教观的基础。他在1929年写道,“一个科学工作者高程度的满足”就是认识到“上帝本身只能以现有方式安排各种联系,就像他无法把4创造成质数一样。”
和大多数人一样,对爱因斯坦来说,对某种性事物的信仰是一种至关重要的情感。这种情感在他心中同时唤起了信心和谦卑,并为一种令人愉悦的单纯质朴所裹挟。鉴于他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这些品质无异于上天的眷顾。加之他的幽默和自知之明,他得以避免世界上大多数名人都会沾染的虚伪和自负。
敬畏和谦卑的宗教情感还赋予了他社会正义感。这使他厌恶高贵的身份和阶级区分,远离穷奢极欲,愿意为难民和受压迫者尽自己的力量。
在50岁生日之后不久,爱因斯坦接受了一次不平凡的采访,其间透露了他更多的宗教思想。采访者名叫格奥尔格西尔维斯特菲尔埃克,是一位自命不凡但会讨人欢心的诗人和宣传家。他生在德国,小时候搬到了美国,后来写一些庸俗华丽的艳情诗,采访一些名人,不断表达他对祖国怀有的复杂的爱。
菲尔埃克设法对弗洛伊德、希特勒、德皇等人进行了采访,并出版了一本名为《伟人一瞥》)(GlimpsesoftheGreat)的书。后来他又成功地在爱因斯坦柏林的寓所对他进行了采访。爱尔莎准备了树莓汁和水果沙拉。接着菲尔埃克和爱因斯坦来到僻静的书房。不知为什么,爱因斯坦总以为菲尔埃克是犹太人。事实上,菲尔埃克自豪地与德皇攀上了,后来成为纳粹的同情者,二战期间因为宣传德国而在美国坐了牢。菲尔埃克一上来就问爱因斯坦认为自己是德国人还是犹太人。“也许两者都是,”爱因斯坦回答说,“民族主义是人类的一种幼稚病,一种痼疾。”
犹太人应当试图同化吗?“我们犹太人一直过于渴望牺牲我们的特质来顺从别人了。”
您在多大程度上受基督教影响?“我小时候受过《圣经》和《塔木德》的教育。我是犹太人,但耶稣这一光辉形象很让我着迷。”
您认为耶稣确有其人吗?“毫无疑问!任何人读福音书都会感受到耶稣的真实存在。他的人格跃动在字里行间。神话中找不到这种生活。”
您信仰上帝吗?“我不是一个无神论者。对我们有限的心灵来说,这里涉及的问题太大了。我们就像一个小孩子进入了一个巨大的图书馆,里面藏有用多种语言写成的书籍。这个孩子知道一定有人写过这些书,但不知道是如何写成的,也不懂得写作所使用的语言。他隐约怀疑有一种神秘的秩序掌控着这些书,但不知道它是什么。在我看来,即使有思想的人对待上帝也无非是这种态度。我们看到宇宙秩序井然,遵从着某些定律,但我们只是模模糊糊地理解这些定律。
这是一种犹太人的上帝概念吗?“我是一个决定论者,并不相信自由意志。犹太人相信自由意志,他们认为人可以塑造自己的生活,而我并不这样认为。在这个意义上,我并不是犹太人。”
这是斯宾诺莎的上帝吗?“我对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很着迷,但我更欣赏他对近代思想的贡献,因为作为哲学家,他次将心灵与物体看成一体,而不是两种不相干的东西。”
您是如何得到您的思想的?“我实在是一个艺术家,可以自由地利用我的想象。想象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则可以包含世界。”
您相信不朽么?“不。一次生命对我已经足矣。”
爱因斯坦试图清晰地表达这些感受,不仅是为自己,也是为所有那些希望他能就自己的信仰简单作答的人。于是1930年夏天,在卡普特航行沉思期间,他创作了一篇信仰告白——《我的信仰》,结尾解释了他为何自称有宗教信仰:
我们所能经验到的美好感情是神秘的感情。它是一切真正艺术和真正科学发端处的基本感情。谁要是体验不到它,谁要是不再有好奇心也不再有敬畏的感觉,他就无异于行尸走肉,一支熄灭的蜡烛。认识到在可经验事物背后存在着某种我们的心灵所不能把握的东西,其美和崇高只能间接地为我们感受到,这才是真正的宗教感情。在这个意义上,而且也只是在这个意义上,我才是一个笃信宗教的人。
人们觉得这些文字很有见地,发人深省。它不断被重印,各种译本层出不穷。不过,这并不能满足那些想要他就是否信仰上帝给出直截了当回答的人。结果,让爱因斯坦简明扼要地回答那个问题,取代了较早前要他用一句话解释相对论。
一位科罗拉多的银行家写道,他已经从2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那里得到了他们对是否信仰上帝的回答。他也问爱因斯坦这个问题。“我不能设想这样一个人格化的上帝,他竟会直接干预人的活动,或是对自己的造物进行评判,”爱因斯坦在信中说,“我们只能把握到可知世界的一鳞半爪,对其中显露出来的至高精神进行一种谦卑地赞美,这就是我的宗教感情。在感情上深信,在无法理解的宇宙中存在着一种至高的理性力量,便是我的上帝观念。”纽约一所主日学校的一位六年级小女孩以稍为不同的形式提出了这个问题。“科学家们祈祷么?”她问道。爱因斯坦认真做了回复。“科学研究的思想基础是,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是由自然规律决定的,人的活动也是如此,”他解释说,“因此科学家很难相信,祈祷者或者向一个超自然的主宰提出的愿望可以影响事件的发生。”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没有上帝,没有比我们强大的精神。他继续对这个小女孩解释道:
任何严肃追求科学的人都会越来越确信,有一种精神呈现于宇宙定律之中。这种精神远远了人的精神。面对它,力量有限的我们必定会感到谦卑。于是,对科学的追求会导向一种特殊的宗教感情,它着实不同于某些更加幼稚的人的宗教感情。
在有些人看来,只有明确地表明自己信仰一个能够支配我们日常生活的人格化的上帝,才称得上是令人满意的回答。爱因斯坦关于非人格化上帝的思想以及他的相对论是名副其实的。“我非常怀疑爱因斯坦本人是否真的知道他的意思,”波士顿的红衣主教威廉亨利欧康奈尔说。但有一点似乎是清楚的,那就是无神论。“这种怀疑的结果以及令人困惑的时空思辨只是一个幌子,在它下面隐藏着无神论的可怖幽灵。”在这位红衣主教的冲击下,纽约的正统派犹太戈德斯坦拉比给爱因斯坦发去了一封非常直接的电报:“您信仰上帝吗?打住。回复资费已付。50字。”爱因斯坦用规定字数的一半做了回复。这也是他给出的各种回答里的版本:“我信仰斯宾诺莎的那个在存在事物的和谐有序中显示出来的上帝,而不信仰那个同人类的命运和行为有牵连的上帝。”爱因斯坦的回答并不能服众。例如,一些虔诚的犹太人指出,斯宾诺莎曾因持这些信仰而被逐出阿姆斯特丹犹太集体,还遭到过天主教廷的谴责。“要是欧康奈尔主教没有攻击爱因斯坦的理论就好了,”布朗克斯(Bronx)的一位拉比说,“要是爱因斯坦没有宣称不信仰一个与人的命运和行为有牵连的上帝,就更好了。两人都在自己的权限之外作了断言。”
然而,不论是否完全赞同,大多数人是满意的,因为他们欣赏爱因斯坦所说的话。一个在创造的荣耀之中反映出来而不介入日常事务的非人格化上帝的思想,在欧洲和美洲都隶属于一种可敬的传统。它也可以在爱因斯坦喜欢的一些哲学家那里找到,而且总体上符合托马斯杰斐逊、本杰明富兰克林等美国的宗教信仰。
有些人将爱因斯坦频繁地援引上帝斥之为仅仅是一种修辞。这其中,信仰者和非信仰者兼而有之。他还用过许多说法,其中一些很幽默,比如“上帝先生”(derHerrgott)或“老头子”(derAlte)。但爱因斯坦不会为了顺从而违心地说话,事实恰恰相反。因此,当他一再强调,这些常用说法并不是为了掩饰他实际上是无神论者时,我们应当按照字面来理解他的意思。
爱因斯坦终生都坚决反对别人说他是无神论者。“有些人说上帝不存在,”他对朋友说,“但真正令我感到气愤的是,他们竟然用我的说法来支持这样的观点。”
与弗洛伊德、罗素和萧伯纳不同,爱因斯坦从未感到有必要去诋毁那些信仰上帝的人,而是倾向于贬损无神论者。“宇宙和谐的秘密无法获得,由此产生的谦卑感将我与大多数所谓的无神论者区分开来,”他解释说。
事实上,相比于信仰者,爱因斯坦更倾向于批判清除信仰的人,他们似乎更加缺少谦卑或敬畏。他在一封信说写道,“狂热的无神论者就像一些奴隶,在一番艰苦斗争之后,他们已经摆脱了枷锁,却仍然感受到它的压迫。由于抱怨传统宗教是‘人民的鸦片’,他们无法听到天籁。”
后来,爱因斯坦曾就此话题与一位从未谋面的美国海军少尉通过信。这位海员问爱因斯坦是否真的在耶稣会神父的引领之下信了上帝。爱因斯坦回答说,那很荒谬,并认为信仰一个父式的上帝乃是源于一种“幼稚的类比”。这位海员又问爱因斯坦,能否用他刚才的回答来反驳那些更有宗教信仰的船员。爱因斯坦警告他不要过分简化。“你也许可以称我为不可知论者,但我并不赞同那种职业无神论者的十字军精神,其热情大都来自年轻时从宗教灌输的桎梏中解脱出来的痛苦经历,”他解释说,“我倾向于对理解自然和我们自身方面的弱点保持谦卑态度。”
这种宗教本能如何与他的科学相关联?爱因斯坦的信仰赋予了他的科学工作以形式和灵感,而不是与之相冲突。他说:“这种宇宙宗教感情是科学研究强烈、高贵的动机。”
爱因斯坦后来在纽约协和神学院的一次会议上谈了他对科学与宗教关系的看法。他说,科学只能断言“是什么”,而不能断言与“应当是什么”有关的人的思想和行动;宗教则有相反的职权范围。然而两者有时可以相辅相成。“科学只能由那些全心全意追求真理和向往理解事物的人来创造,”他说,“然而这种感情的源泉却来自宗教领域。”
这篇谈话上了新闻头版,他言简意赅的结论也变得众人皆知。“这种情况也许可以通过一个比喻来表达:科学没有宗教就像跛子,宗教没有科学就像瞎子。”
爱因斯坦继续说,但有一种宗教观念是科学所不能接受的,那就是一个可以随意介入他所创造的事件或造物生活的神。“当今宗教领域与科学领域之间冲突的主要来源在于人格化的上帝这一概念,”他说。科学家旨在发现支配实在的永恒定律,在此过程中他们必须否认神的意志或人的意志会破坏这种宇宙因果性。
这种内在于爱因斯坦科学观的对因果决定论的信仰不仅与人格化的上帝概念相冲突,而且与人的自由意志也不相容,至少在爱因斯坦心目中是这样。尽管他怀有深深的道德关切,但他对严格决定论的信仰使他很难接受处于大多数伦理体系核心的道德选择和个体责任的观念。
犹太教神学家和基督教神学家一般都认为,人有这种自由意志,要对其行为负责。就像《圣经》中所讲的那样,人甚至可以自由选择不去遵从上帝的命令,尽管这似乎与上帝全知全能的信念相悖。
而另一方面,就像斯宾诺莎那样,[]爱因斯坦又相信人的行动如同弹子球、行星或恒星的运动一样确定。“人在思想、感情和行动方面是不自由的,而是像星体运动那样受制于因果性,”爱因斯坦1932年在给一个斯宾诺莎协会的声明中宣称。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久违的震撼。艾萨克森用他那细腻而富有力量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天才的传奇。我仿佛能听到爱因斯坦在黑板前演算的沙沙声,能感受到他面对质疑时的坚定,也能体会到他探索宇宙奥秘时的兴奋。书中对爱因斯坦人生轨迹的描绘,从他早期默默无闻的经历,到他声名鹊起后的挣扎与选择,都展现了他非凡的一生。我被他对于科学的那份纯粹的热爱所感染,那种超越功利、只为探寻真相的精神,是如此的宝贵。书中关于他与政治、宗教、哲学等领域的交集,也让我看到了一个思想家的深度和广度。这本传记不仅仅是讲述了一个伟人的故事,更是一次关于人类智慧、勇气和探索精神的颂歌。它让我对科学的理解更进一步,也对那些为人类进步做出贡献的伟大人物充满了敬意。
评分这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更是一次关于人类智慧与勇气的大型展览。艾萨克森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卓越的叙事能力,为我们精心策划了一场盛大的爱因斯坦知识盛宴。我惊叹于作者对细节的把握,从爱因斯坦的家庭生活到他复杂的学术生涯,每一个环节都描绘得栩栩如生。书中对于爱因斯坦思想演变的梳理尤为精彩,我能清晰地看到他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相对论的,又是如何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成长为影响世界的科学巨匠。我被书中对爱因斯坦性格中矛盾之处的探讨所吸引,他既有天才的傲慢,又有孩童般的好奇;既有对科学的纯粹热爱,又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忧虑。这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爱因斯坦。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科学的魅力,也让我明白了,伟大的成就往往源于对真理的无比执着和对未知世界的无畏探索。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漫步于一座宏伟的思想殿堂。艾萨克森的文字功底非凡,他能够将爱因斯坦的内心世界、他的思考过程,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融为一体,构成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我被深深打动的是,书中展现的爱因斯坦并非高高在上的神坛人物,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恨、有理想也有困惑的凡人。他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和平的坚定信念,对社会不公的愤慨,都让我看到了一个伟大灵魂的闪光点。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爱因斯坦晚年生活的描绘,那种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永不停歇的精神,以及他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都让人肃然起敬。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仿佛每次都在与这位伟大的思想家进行一次深入的交流。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让我对生命、对科学、对人类的未来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评分不得不说,这是一次令人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艾萨克森的叙事节奏恰到好处,既有对爱因斯坦科学成就的深度解读,又不乏对他人格魅力和生活细节的生动描绘。我发现自己完全被吸引住了,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亲眼见证着相对论的诞生,感受着科学革命的澎湃浪潮。书中对爱因斯坦与同时代科学家们的互动,如与波尔、普朗克的论辩,以及他对政治和社会问题的看法,都展现了他作为思想家的广阔视野和深刻洞察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科学概念时的笔触,他能够用清晰易懂的语言,将相对论、光电效应等深奥的理论讲解得通俗易懂,这对于我这样的非专业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福音。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科学家的故事,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探索未知、挑战极限的史诗。它激发了我对科学的兴趣,也让我对那些敢于挑战传统、坚持真理的伟大灵魂充满了敬意。
评分这是一本读起来让人沉醉的书,作者艾萨克森以一种近乎雕塑般的手法,将爱因斯坦的生平与思想缓缓呈现在我们眼前。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物理学的星辰大海在他脑海中激荡,那些抽象的公式和理论,在他的笔下变得鲜活而富有生命力。我尤其惊叹于作者对爱因斯坦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探索的细腻描绘,那是一种天生的好奇心,一种不畏质疑的精神,让他最终能够超越时代的局限,看到宇宙更深层的奥秘。书中不仅仅是学术的探讨,更是对一个伟大灵魂的深度剖析。爱因斯坦的性格、他的情感、他的困惑,都如同在他身旁静静观察的友人一样,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我曾以为科学家的传记总是充斥着枯燥的公式和艰深的理论,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让我看到了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人,一个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成长的普通人,只是他所探索的领域,触及了人类认知的边界。每一次翻开这本书,都像是一次与大师的深度对话,让我对科学、对宇宙、对人类的智慧有了全新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