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版本草纲目+千金方(精版):民间方剂集大成者(2册)

精版本草纲目+千金方(精版):民间方剂集大成者(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医药
  • 本草学
  • 方剂学
  • 传统医学
  • 民间医学
  • 李时珍
  • 草药
  • 养生
  • 中医经典
  • 古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451254896
商品编码:14205143807
套装数量:2

具体描述

全世界为之折服的医药百科全书,中国人引以为傲的医药学扛鼎之作,资深专家精校细勘,图文并茂,重铸史上医药学巨典。1.通俗易懂,内容扎实源于古本,精心编译,结合简洁易懂的文字和丰富注解,让阅读更轻松,学习更方便。2.珍贵图片,精炼图解书中收录1024幅金陵古图及512幅彩色手绘图,古韵古香,特征细致入微。3.海量资料,随查随用精心附加500个专题涉及品物产地、成熟周期、形态特征、功效、考证、典故等,多种索引方式,查找更快捷。更多中医经典:汤头歌诀(精版):中药古方好记易诵实用歌诀黄帝内经(精版):中国人养生智慧百科全书四部医典(精版):藏医药学百科全书千金方(精版):民间方剂集大成者神农本草经(精版):传承千年的药物学经典著作 内容简介 《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本书以图解的形式对古本《本草纲目》进行了全新的诠释,精心挑选了1300种品物、3000多条实用附方,辅以大量金陵古图、手绘草药彩图,生动详实,通俗易懂。同时也将《本草纲目》中的适合现代人养生、治病的实用性功效提炼出来,以图鉴、速查的方式重新解读经典,便于查找,适合读者永久收藏。作者简介 盖国忠 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吉林省名中医,国家首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师从于国医三大名家:任继学终身教授、张琪终身教授和王永炎院士。主要从事中医内科慢性病的中医药诊疗研究等工作。学术上突出中医治未病思想和立体的中医药诊防模式。擅长诊治冠心病、心绞痛、中风病、糖尿病、痛风等。
高海波 工学博士、中医学博士后、知名健康管理师。现任燕山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参与中国博士后基金、中国中医科学院多项重大研究课题,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专业学术论文十余篇。目  录

【第一卷序 例】

神农本草经名例………………………………… 2

七方……………………………………………… 3

十剂……………………………………………… 4

气味阴阳………………………………………… 7

五味宜忌………………………………………… 8

五味偏胜………………………………………… 10

标本阴阳………………………………………… 10

升降浮沉………………………………………… 11

四时用药例……………………………………… 11

五脏六腑用药气味补泻………………………… 12

五脏五味补泻…………………………………… 12

引经报使………………………………………… 12

相须相使相畏相恶诸药………………………… 13

相反诸药………………………………………… 19

服药忌食………………………………………… 19

妊娠禁忌………………………………………… 20

饮食禁忌………………………………………… 20

 

【第二卷百病主治】

诸风……………………………………………… 23

痉风……………………………………………… 24

癫痫……………………………………………… 24

卒厥……………………………………………… 24

伤寒热病………………………………………… 25

瘟疫……………………………………………… 25

暑………………………………………………… 25

湿………………………………………………… 26

火热……………………………………………… 26

诸气……………………………………………… 27

痰饮……………………………………………… 28

脾胃……………………………………………… 28

吞酸嘈杂………………………………………… 29

噎膈……………………………………………… 29

反胃……………………………………………… 29

呕吐……………………………………………… 30

呃逆……………………………………………… 30

霍乱……………………………………………… 30

泄泻……………………………………………… 30

痢………………………………………………… 31

疟………………………………………………… 32

心下痞满………………………………………… 32

胀满……………………………………………… 33

诸肿……………………………………………… 33

黄疸……………………………………………… 34

脚气……………………………………………… 35

痿………………………………………………… 35

转筋……………………………………………… 36

喘逆……………………………………………… 36

咳嗽……………………………………………… 36

肺痿肺痈………………………………………… 37

虚损……………………………………………… 38

寒热……………………………………………… 38

吐血衄血………………………………………… 38

齿出血…………………………………………… 39

咳血……………………………………………… 39

诸汗……………………………………………… 39

健忘……………………………………………… 40

惊悸……………………………………………… 40

烦躁……………………………………………… 40

不眠……………………………………………… 40

多眠……………………………………………… 41

消渴……………………………………………… 41

遗精梦泄………………………………………… 41

赤白浊…………………………………………… 42

癃淋……………………………………………… 42

溲数遗尿………………………………………… 43

小便血…………………………………………… 43

阴痿……………………………………………… 44

强中……………………………………………… 44

阴囊痒…………………………………………… 44

大便燥结………………………………………… 45

脱肛……………………………………………… 45

痔漏……………………………………………… 46

下血……………………………………………… 46

瘀血……………………………………………… 47

积聚癥瘕………………………………………… 47

诸虫……………………………………………… 48

肠鸣……………………………………………… 48

心腹痛…………………………………………… 48

胁痛……………………………………………… 49

腰痛……………………………………………… 50

疝溃……………………………………………… 50

痛风……………………………………………… 51

头痛……………………………………………… 52

眩晕……………………………………………… 52

眼目……………………………………………… 53

耳………………………………………………… 54

面………………………………………………… 54

鼻………………………………………………… 55

唇………………………………………………… 55

口舌……………………………………………… 55

咽喉……………………………………………… 56

音声……………………………………………… 56

牙齿……………………………………………… 57

须发……………………………………………… 57

狐臭……………………………………………… 58

丹毒……………………………………………… 58

风瘙疹痱………………………………………… 58

疬疡癜风………………………………………… 58

瘿瘤疣痣………………………………………… 59

瘰疬……………………………………………… 59

痈疽……………………………………………… 60

诸疮上…………………………………………… 60

诸虫伤…………………………………………… 61

诸物哽咽………………………………………… 61

妇人经水………………………………………… 62

带下……………………………………………… 62

崩中漏下………………………………………… 62

胎前……………………………………………… 62

产难……………………………………………… 62

产后……………………………………………… 63

阴病……………………………………………… 63

小儿初生诸病…………………………………… 63

惊痫……………………………………………… 64

痘疮……………………………………………… 64

小儿惊痫………………………………………… 64

 

【第三卷水 部】

雨水……………………………………………… 66

梅雨水…………………………………………… 66

液雨水…………………………………………… 67

潦水……………………………………………… 67

露水……………………………………………… 67

甘露……………………………………………… 67

明水……………………………………………… 67

冬霜……………………………………………… 68

腊雪……………………………………………… 68

雹………………………………………………… 68

夏冰……………………………………………… 69

流水……………………………………………… 69

千里水东流水 甘烂水 ………………………… 69

逆流水…………………………………………… 70

井泉水…………………………………………… 70

井华水…………………………………………… 71

新汲水…………………………………………… 71

醴泉……………………………………………… 71

温汤……………………………………………… 71

盐胆水…………………………………………… 72

山岩泉水………………………………………… 72

热汤……………………………………………… 72

诸水有毒………………………………………… 73

 

【第四卷火 部】

阳火阴火 ……………………………………… 75

桑柴火…………………………………………… 76

炭火……………………………………………… 76

芦火竹火 ……………………………………… 77

艾火……………………………………………… 77

火针……………………………………………… 78

灯火……………………………………………… 79

烛烬……………………………………………… 79

 

【第五卷土 部】

白垩……………………………………………… 81

赤土……………………………………………… 81

黄土……………………………………………… 82

土蜂窠…………………………………………… 82

蚯蚓泥…………………………………………… 83

乌爹泥…………………………………………… 83

伏龙肝…………………………………………… 83

烟胶……………………………………………… 84

墨………………………………………………… 85

釜脐墨…………………………………………… 85

百草霜…………………………………………… 85

石硷……………………………………………… 86

 

【第六卷金石部】

金………………………………………………… 88

银………………………………………………… 89

自然铜…………………………………………… 90

铜青……………………………………………… 90

铅………………………………………………… 91

黑锡灰…………………………………………… 91

锡………………………………………………… 92

诸铜器…………………………………………… 92

铁………………………………………………… 92

铁落……………………………………………… 93

玉………………………………………………… 94

青玉……………………………………………… 95

青琅玕…………………………………………… 95

珊瑚……………………………………………… 95

玛瑙……………………………………………… 96

宝石……………………………………………… 96

玻璃……………………………………………… 97

水晶……………………………………………… 97

琉璃……………………………………………… 97

云母……………………………………………… 98

白石英…………………………………………… 98

五色石英………………………………………… 99

紫石英…………………………………………… 99

丹砂……………………………………………… 100

水银……………………………………………… 101

水银粉…………………………………………… 102

银朱……………………………………………… 102

雄黄……………………………………………… 103

雌黄……………………………………………… 104

石膏……………………………………………… 105

理石……………………………………………… 106

长石……………………………………………… 106

滑石……………………………………………… 107

炉甘石…………………………………………… 108

方解石…………………………………………… 108

石钟乳…………………………………………… 108

石脑油……………………………………………109

石炭……………………………………………… 110

石灰……………………………………………… 110

阳起石…………………………………………… 111

慈石……………………………………………… 112

代赭石…………………………………………… 113

石胆……………………………………………… 114

砒石……………………………………………… 114

食盐……………………………………………… 116

凝水石…………………………………………… 117

朴硝……………………………………………… 118

蓬砂……………………………………………… 119

矾石……………………………………………… 120

 

【第七卷草 部】

甘草……………………………………………… 122

黄耆……………………………………………… 125

人参……………………………………………… 127

沙参……………………………………………… 130

荠苨……………………………………………… 131

桔梗……………………………………………… 132

黄精……………………………………………… 134

萎蕤……………………………………………… 136

知母……………………………………………… 137

肉苁蓉…………………………………………… 139

锁阳……………………………………………… 140

赤箭天麻………………………………………… 140

术………………………………………………… 142

狗脊……………………………………………… 145

贯众……………………………………………… 146

巴戟天…………………………………………… 147

远志………………………………………………148

淫羊藿…………………………………………… 149

仙茅……………………………………………… 151

玄参……………………………………………… 152

白头翁…………………………………………… 153

地榆……………………………………………… 154

丹参……………………………………………… 156

紫草……………………………………………… 158

白及……………………………………………… 159

三七……………………………………………… 160

黄连……………………………………………… 161

黄芩……………………………………………… 164

秦艽……………………………………………… 166

茈胡……………………………………………… 168

前胡……………………………………………… 170

防风……………………………………………… 171

独活……………………………………………… 173

升麻……………………………………………… 175

苦参……………………………………………… 177

白鲜……………………………………………… 179

延胡索…………………………………………… 180

贝母……………………………………………… 181

山慈姑…………………………………………… 183

石蒜……………………………………………… 185

白茅……………………………………………… 185

龙胆……………………………………………… 187

细辛……………………………………………… 188

徐长卿…………………………………………… 190

白前……………………………………………… 191

当归………………………………………………193

芎�{ ………………………………………………195

蛇床……………………………………………… 197

藁本……………………………………………… 198

白芷……………………………………………… 199

芍药……………………………………………… 201

牡丹……………………………………………… 203

山柰……………………………………………… 205

高良姜…………………………………………… 205

豆蔻……………………………………………… 206

白豆蔻…………………………………………… 208

缩砂蔤…………………………………………… 209

益智子…………………………………………… 210

荜茇……………………………………………… 211

蒟酱……………………………………………… 212

肉豆蔻…………………………………………… 212

补骨脂…………………………………………… 214

姜黄……………………………………………… 216

郁金……………………………………………… 217

蓬莪……………………………………………… 218

荆三棱…………………………………………… 219

莎草……………………………………………… 220

茉莉……………………………………………… 223

藿香……………………………………………… 224

薰香……………………………………………… 225

兰草……………………………………………… 226

泽兰……………………………………………… 227

马兰……………………………………………… 228

香薷……………………………………………… 229

假苏………………………………………………231

薄荷……………………………………………… 233

苏………………………………………………… 235

荠苎……………………………………………… 236

菊………………………………………………… 237

野菊……………………………………………… 239

艾………………………………………………… 240

茵陈蒿…………………………………………… 242

青蒿……………………………………………… 243

茺蔚(益母草)………………………………… 244

刘寄奴草………………………………………… 247

夏枯草…………………………………………… 248

旋覆花…………………………………………… 249

青葙……………………………………………… 250

鸡冠……………………………………………… 251

红蓝花…………………………………………… 252

番红花…………………………………………… 253

大蓟小蓟 ……………………………………… 254

续断……………………………………………… 255

苎麻……………………………………………… 257

大青……………………………………………… 258

蠡实……………………………………………… 258

恶实(牛蒡)…………………………………… 259

枲耳(苍耳)…………………………………… 261

天名精…………………………………………… 263

箬………………………………………………… 264

甘蕉(芭蕉)…………………………………… 264

麻黄……………………………………………… 266

木贼……………………………………………… 268

灯心草……………………………………………269

地黄……………………………………………… 270

牛膝……………………………………………… 273

紫菀……………………………………………… 274

麦门冬…………………………………………… 275

淡竹叶…………………………………………… 277

鸭跖草…………………………………………… 277

葵………………………………………………… 278

酸浆……………………………………………… 279

败酱……………………………………………… 281

迎春花…………………………………………… 282

款冬花…………………………………………… 283

鼠曲草…………………………………………… 284

决明……………………………………………… 285

地肤……………………………………………… 286

王不留行………………………………………… 287

瞿麦……………………………………………… 288

葶苈……………………………………………… 290

车前……………………………………………… 291

马鞭草…………………………………………… 292

鳢肠(旱莲)…………………………………… 294

连翘……………………………………………… 294

青黛……………………………………………… 296

甘蓝……………………………………………… 297

蓼………………………………………………… 297

水蓼……………………………………………… 298

虎杖……………………………………………… 299

萹蓄……………………………………………… 300

蒺藜……………………………………………… 300

谷精草……………………………………………302

海金沙…………………………………………… 303

半边莲…………………………………………… 304

紫花地丁………………………………………… 305

大黄……………………………………………… 306

大戟……………………………………………… 307

泽漆……………………………………………… 309

甘遂……………………………………………… 310

蓖麻……………………………………………… 311

常山蜀漆 ……………………………………… 312

附子……………………………………………… 314

乌头(草乌头)………………………………… 315

射罔……………………………………………… 316

虎掌天南星 …………………………………… 317

半夏……………………………………………… 318

蚤休……………………………………………… 320

射干……………………………………………… 321

曼陀罗花………………………………………… 321

芫花……………………………………………… 322

菟丝子…………………………………………… 324

五味子…………………………………………… 325

使君子…………………………………………… 326

木鳖子…………………………………………… 327

番木鳖…………………………………………… 327

马兜铃…………………………………………… 328

牵牛子…………………………………………… 329

月季花…………………………………………… 330

栝蒌……………………………………………… 331

葛………………………………………………… 333

何首乌……………………………………………334

泽泻……………………………………………… 335

龙舌草…………………………………………… 336

菖蒲……………………………………………… 336

香蒲蒲黄 ……………………………………… 338

水萍……………………………………………… 340

藻………………………………………………… 340

海藻……………………………………………… 341

昆布……………………………………………… 342

海带……………………………………………… 342

骨碎补…………………………………………… 343

石韦……………………………………………… 344

石胡荽…………………………………………… 345

酢浆草…………………………………………… 345

地锦……………………………………………… 347

石斛……………………………………………… 348

陟厘……………………………………………… 349

石蕊……………………………………………… 350

卷柏……………………………………………… 350

马勃……………………………………………… 351

 

【第八卷谷 部】

胡麻(芝麻)…………………………………… 353

亚麻……………………………………………… 356

大麻……………………………………………… 356

小麦……………………………………………… 359

大麦……………………………………………… 361

雀麦……………………………………………… 362

荞麦……………………………………………… 362

苦荞麦…………………………………………… 363

粳………………………………………………… 363

籼…………………………………………………364

稻………………………………………………… 365

稷………………………………………………… 367

黍………………………………………………… 367

蜀黍……………………………………………… 368

粱………………………………………………… 369

粟………………………………………………… 370

秫………………………………………………… 371

罂子粟…………………………………………… 372

阿芙蓉…………………………………………… 373

薏苡……………………………………………… 375

玉蜀黍(玉米)………………………………… 377

大豆……………………………………………… 378

黄大豆…………………………………………… 380

赤小豆…………………………………………… 381

绿豆……………………………………………… 382

豌豆……………………………………………… 384

豇豆……………………………………………… 385

藊豆(扁豆)…………………………………… 385

刀豆……………………………………………… 387

蚕豆……………………………………………… 388

大豆豉…………………………………………… 389

豆腐……………………………………………… 390

饭………………………………………………… 390

粥………………………………………………… 391

糕………………………………………………… 392

粽………………………………………………… 392

麴(曲)………………………………………… 392

神麴(神曲)…………………………………… 393

糵米………………………………………………394

饴糖……………………………………………… 394

酱………………………………………………… 395

醋………………………………………………… 396

酒………………………………………………… 397

烧酒……………………………………………… 400

 

 

 

 

 

 

 

 

 

《千金方》是一部系统完善的临床诊疗全集,其中的方剂囊括了妇、幼、内、外、心、肝、脾、胃等各科室病症的治疗方法。本书以图解的形式对古籍《千金要方》进行了全新的诠释,其内容更加丰富,语言更加简练、易懂,更加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书中同时收入了大量珍贵的金陵古图、草药手绘彩图以及实拍药材成品图,让阅读更为直观。并针对当代人的健康特点,甄选了460余种家庭实用方剂,以及近千种民间疗病验方。作者简介 王斌    回族,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分院(现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毕业后,师从*名老中医、有着医林怪杰之称的张炳厚教授及著名老中医董德憨教授(京城名医施今墨先生弟子)。2006年10月,被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全国首届百名中医药科普专家”的称号。现任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回医药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医药协会理事、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北京藏医院院长助理、医务处主任、主任医师。
吴剑坤    中医治未病科主任、体检中心主任,北京中医医院副主任药师、执业药师、高级健康管理师。荣获2004年度、2005年度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先进个人。2006~2009年担任中药房主任,出版《医院制剂手册》《药品手册——中药分册》,内容包括325种中成药、600种常用中药饮片、医院制剂品种、协定处方等内容的介绍,颇受欢迎。目  录

卷一序例

大医习业第一 2

大医精诚第二 3

治病略例第三 4

诊候第四 6

处方第五 8

用药第六 9

合和第七 14

服饵第八 20

药藏第九 22

 

卷二妇人方上

求子第一 24

白薇丸/24 吉祥丸/24

大黄丸/25

 

妊娠恶阻第二 25

半夏茯苓汤/26

 

养胎第三 27

徐之才逐月养胎方/27 乌雌鸡汤/28

补胎汤/28 艾叶汤/28

黄连汤/28 雄鸡汤/29

茯神汤/29 菊花汤/29

调中汤/30 阿胶汤/30

安中汤/30 麦门冬汤/31

柴胡汤/31 葱白汤/31

杏仁汤/32 芍药汤/32

葵子汤/33 半夏汤/33

猪肾汤/34 丹参膏/34

甘草散/34 大黄丸/34

 

妊娠诸病第四 34

旋覆花汤/35 竹沥汤/35

胶艾汤/37   马通汤/37

蟹爪汤/37   香豉汤/37

鲤鱼汤/38

 

产难第五 39

 

子死腹中第六 40

 

逆生第七 41

 

胞衣不出第八 41

 

下乳第九 42

 

卷三妇人方中

虚损第一 44

四顺理中丸/44   桃仁煎/45

地黄羊脂煎/45   羊肉汤/45

地黄酒/45       猪膏煎/45

羊肉黄芪汤/45   猪肾汤/46

当归芍药汤/46   杏仁汤/46

桂枝加附子汤/46 鲤鱼汤/46

 

虚烦第二 47

薤白汤/47 竹根汤/47

蜀漆汤/47 知母汤/47

芍药汤/47

 

中风第三 48

大豆紫汤/48 甘草汤/48

独活汤/48   防风汤/48

独活酒/48   大豆汤/48

小柴胡汤/48 三物黄芩汤/49

羊肉汤/49   葛根汤/49

防风酒/49

 

心腹痛第四 49

蜀椒汤/49     当归汤/49

干地黄汤/50   芍药汤/50

大岩蜜汤/50   羊肉汤/50

桃仁芍药汤/50 内补当归建中汤/50

吴茱萸汤/50   蒲黄汤/51

桂心酒/51     生牛膝酒/51

内补芎�{汤/51

 

恶露第五 51

干地黄汤/51   甘草汤/52

蒲黄汤/52     泽兰汤/52

大黄汤/52     柴胡汤/52

大黄干漆汤/52 桃仁汤/52

生地黄汤/53   麻子酒/53

升麻汤/53     栀子汤/53

 

下痢第六 53

胶腊汤/53   生地黄汤/54

当归汤/54   桂蜜汤/55

白头翁汤/55 阿胶丸/55

 

淋渴第七 55

鸡肶胵汤/55 栝楼汤/55

竹叶汤/55   石韦汤/56

茅根汤/56   滑石散/56

 

杂治第八 56

竹茹汤/56 厚朴汤/57

温经汤/57 半夏厚朴汤/57

昆布丸/58 硫黄散/58

当归散/59 五加酒/59

白玉汤/60

 

卷四妇人方下

补益第一 62

钟乳泽兰丸/62   柏子仁丸/62

大五石泽兰丸/62 大平胃泽兰丸/63

小五石泽兰丸/63 增损泽兰丸/63

白芷丸/63       大补益当归丸/63

泽兰散/64       三石泽兰丸(石斛泽兰丸)/64

 

月水不通第二 64

干漆汤/64       干姜丸/65

桃仁汤/65       芒硝汤/65

黄芩牡丹汤/65   干漆丸/65

干地黄当归丸/66 当归丸/66

禹余粮丸/66     鳖甲丸/67

牡蒙丸(紫盖丸) /67 大虻虫丸/68

桂心酒/68       鸡鸣紫丸/68

牡蛎丸/69       硝石汤/69

当归丸/69       辽东都尉所上丸/69

 

赤白带下崩中漏下第三 69

白垩丸/70 白石脂丸/70

 

卷五少小婴孺方

序例第一 72

紫丸/73      黑散/73

择乳母法/73

 

初生出腹第二 74

 

惊痫第三 76

龙胆汤/78 大黄汤/79

五物甘草生摩膏/79

 

客忤第四 81

一物猪蹄散/81 小儿夜啼方/82

龙角丸/82     芎�{散/82

 

伤寒第五 82

麻黄汤/82       芍药四物解肌汤/82

调中汤/83       大黄汤/83

二物茯苓粉散/83 二物通汗散/83

生地黄汤/83     莽草浴汤/84

三物黄连粉/84   麦门冬汤/84

 

咳嗽第六 84

竹沥汤/84     桂枝汤/84

四物款冬丸/84 麻黄汤/85

八味生姜煎/85

 

癖结胀满第七 86

地黄丸/86 藿香汤/86

桂心橘皮汤/86

 

痈疽瘰疬第八 86

五香连翘汤/86 苦参汤/87

泽兰汤/88     苦参洗汤/88

 

小儿杂病第九 88

升麻汤/89

 

卷六七窍病

目病第一 92

十子散(又名瓜子散) /94 大枣煎/94

补肝丸/94                泻肝汤/94

补肝散/95

 

鼻病第二 96

 

口病第三 98

升麻煎/98 百和香/98

甘草丸/99 五香丸/99

 

舌病第四 100

升麻煎泄热方/100

 

唇病第五 100

润脾膏/100

 

齿病第六 102

含漱汤/102

 

喉病第七 103

乌翣膏/103 母姜酒/104

 

耳疾第八 105

赤膏方/107

 

面药第九 107

五香散/107 栀子丸/107

白膏/108

 

卷七风毒脚气

论风毒状第一 110

 

汤液第二 114

第一竹沥汤/114   第二大竹沥汤/114

第三竹沥汤/114   第一服麻黄汤/114

第二服独活汤/115 第三服兼补厚朴汤/115

第四服风引独活汤兼补方/115

防风汤一/115     茱萸汤/115

甘草汤/116       小风引汤/116

四物附子汤/116   越婢汤/117

乌头汤/117       瘫缓顽痹方/117

石膏汤/117       半夏汤/117

附子汤/117       紫苏子汤/117

防风汤二/118     独活汤/118

 

诸散第三 118

八风散/118 茱萸散/118

秦艽散/119

 

酒酿第四 119

黄芪酒/119 小黄芪酒/119

侧子酒/119 石斛酒/120

茵芋酒/120 乌麻酒/120

秦艽酒/120

 

膏第五 121

野葛膏/121   卫侯青膏/121

神明白膏/122 神明青膏/122

曲鱼膏/122   太傅白膏/122

 

卷八诸风

论杂风状第一 124

 

诸风第二 128

小续命汤一/128 大续命汤一/128

小续命汤二/128 西州续命汤/129

大续命汤二/129 小续命汤三/129

大续命汤三/129

 

贼风第三 131

芎�{汤/131     干姜附子汤/131

荆沥汤/131     桂枝酒/131

当归丸/131     肾沥汤/132

麻黄汤/132     干地黄丸/132

半夏汤/132     麻黄续命汤/133

八风防风散/133 温中生姜汤/133

 

偏风第四 133

防风汤/133     杜仲酒/134

独活寄生汤/134 葛根汤/134

菊花酒/134

 

风痱第五 135

竹沥汤/135 荆沥汤/135

煮散/136

 

风懿第六 136

附子散/136 枳茹酒/136

防己汤/136 白术汤/137

桂汤/137   石南汤/137

独活汤/137

 

角弓反张第七 137

秦艽散/137 仓公当归汤/138

八风续命汤/138

 

风痹第八 138

汉防己汤/138 麻子酒/138

海藻汤/138   黄芪汤/138

 

卷九伤寒上

伤寒例第一 140

 

辟温第二 142

屠苏酒/142 大青汤一/142

桂心汤/143 大青汤二/143

茵陈蒿汤/143

 

伤寒膏第三 143

青膏/143 白膏/143

黄膏/144

 

发汗散第四 144

度瘴发汗青散/144 五苓散/144

六物青散/144     崔文行解散/145

 

发汗汤第五 145

麻黄汤/146   桂枝汤/146

大青龙汤/147 雪煎方/147

 

发汗丸第六 147

神丹丸/147 麦奴丸/148

 

宜吐第七 147

服酒胆方/148 水导散/148

瓜蒂散/149   藜芦丸/149

 

宜下第八 149

大承气汤/149 大柴胡加葳蕤知母汤/149

生地黄汤/150 抵当丸/150

 

发汗吐下后第九 150

白虎汤/150     生姜泻心汤/150

小青龙汤/150   玄武汤/151

竹叶汤/151     桂枝二麻黄一汤/151

葛根黄连汤/151 茯苓汤/151

栀子汤/151     大陷胸丸/151

厚朴汤/152     大陷胸汤/152

甘草泻心汤/152 青葙子丸/152

大青汤/152     知母汤/152

 

卷十伤寒下

伤寒杂治第一 154

豌豆疮方/154 麻黄升麻汤/155

苦参汤/155   漏芦连翘汤/155

栝楼汤/155   凝雪汤/155

芦根饮子/155 牡蛎散/156

猪胆汤/156   木香汤/156

 

劳复第二 157

枳实栀子汤/158 麦门冬汤/158

小柴胡汤/158

 

百合第三 159

百合知母汤/160 百合滑石代赭汤/160

 

伤寒不发汗变成狐惑病第四 161

狐惑汤/161 半夏泻心汤/161

 

伤寒发黄第五 162

黄芪芍药桂苦酒汤/162 桂枝加黄芪汤/162

麻黄醇酒汤/163       大黄丸/163

治黄疸方一/163       治黄疸方二/163

茵陈汤/163           小半夏汤/163

苦参散/164           茵陈丸/164

枳实大黄栀子豉汤/165 凝水石散/165

茯苓丸/165           半夏汤/166

大茵陈汤/166         茵陈丸/166

 

温疟第六 168

恒山丸/169   乌梅丸一/169

乌梅丸二/169 恒山丸/170

藜芦丸/170

 

卷十一肝脏

肝脏脉论第一 172

 

肝虚实第二 180

补肝散/180     防风补煎/180

补肝汤/180     槟榔汤/181

竹沥泄热汤/181 前胡汤/181

远志煮散/182   防风煮散/182

地黄煎/182

 

肝劳第三 182

猪膏酒/182 虎骨补酒/182

 

筋极第四 183

丹参煮散/183 橘皮通气汤/183

地黄煎/183   人参酒/184

五加酒/184

 

坚积聚第五 184

三台丸/185       乌头五石丸/185

陷胸汤/185       太一神明陷冰丸/186

恒山丸/186       神明度命丸/186

大五明狼毒丸/186 小狼毒丸/186

甘遂汤/187       野葛膏/187

消石大黄丸/187   土瓜丸/187

大黄汤/188

 

卷十二胆腑

胆腑脉论第一 190

 

胆虚实第二 191

千里流水汤/191 酸枣汤/191

栀子汤/191     温胆汤/192

半夏千里流水汤/192

 

咽门论第三 193

 

髓虚实第四 193

羌活补髓丸/193 柴胡发泄汤/193

 

风虚杂补酒煎第五 194

巴戟天酒/194   五加酒/194

天门冬大煎/195 填骨万金煎/196

小鹿骨煎/196   地黄小煎/196

陆抗膏/197     枸杞煎/197

桃仁煎/197     治五劳七伤方/197

虚劳滋补方/197 夏姬杏仁方/197

膏煎方/198     猪肚补虚方/198

 

吐血第六 198

黄土汤/198   生地黄汤/198

坚中汤/199   柏叶汤/199

泽兰汤/199   犀角地黄汤/199

当归汤/200   黄土汤/200

竹茹汤/200   赤小豆散/200

干地黄丸/200 麦门冬汤/201

 

万病丸散第七 201

三建散/201     大金牙散/204

三物备急丸/204 小金牙散/204

 

卷十三心脏

心藏脉论第一 206

定心汤/210 小定心汤/210

 

心虚实第二 214

茯苓补心汤/214 牛髓丸/214

半夏补心汤/214 大补心汤/215

补心丸/215     石膏汤/215

泻心汤一/215   泻心汤二/215

竹沥汤/215     茯神煮散/216

安心煮散/216

 

心劳第三 216

大黄泄热汤/216

 

脉极第四 217

生地黄消热止极强胃气煎/217

 

脉虚实第五 218

防风丸/218 升麻汤/218

麻黄调心泻热汤/218

 

心腹痛第六 218

桂心三物汤/219 乌头丸/219

九痛丸/219     走马汤/220

温中当归汤/220 生姜汤/220

 

胸痹第七 221

枳实薤白桂枝汤/221 治中汤/221

通气汤/221         栝楼汤/221

茯苓汤/222

 

头面风第八 222

芎�{酒/222 防风汤/222

防风散/222 沐头方/222

 

卷十四小肠腑

小肠腑脉论第一 224

 

小肠虚实第二 225

大黄丸/225 柴胡泽泻汤/226

 

舌论第三 226

 

风眩第四 227

贲豚汤/227 续命汤/227

薯蓣汤/227 防己地黄汤/228

防风汤/228 薯蓣丸/228

薯蓣煎/229 天雄散/229

人参丸/229

 

风癫第五 229

治五种癫疾的药方/232 续命风引汤/232

芎�{汤/233           天门冬酒/233

天门冬汁/234         天门冬散药方/234

鼍甲汤/235           九物牛黄丸/235

茯神汤/236           十黄散/236

人参汤/236

 

风虚惊悸第六 239

茯神汤一/239 茯神汤二/239

远志汤/239   小定心汤/240

大定心汤/240 镇心汤/240

定志小丸/240 荆沥方/241

大镇心散/241

 

好忘第七 241

孔子大圣知枕中方/241 开心散/241

治健忘的处方/242     菖蒲益智丸/242

养命开心益智方/242   北平太守八味散/242

 

卷十五脾脏

脾脏脉论第一 244

依源麻黄汤/248 恒山丸/249

 

脾虚实第二 251

补虚药方/251 槟榔散/251

温脾丸/251   麻豆散/251

白术散/251   补虚药方/252

平胃丸/252   消食断下丸/252

干姜散/252   曲糵散/252

泻热汤/252   射干煎/252

大黄泻热汤/253

 

脾劳第三 253

通嗳消食的膏酒方/253 半夏汤/254

 

肉极第四 254

越婢汤/254 解风痹汤/255

西州续命汤/255

 

肉虚实第五 255

五加酒/255 半夏除喘汤/255

 

秘涩第六 255

麻子仁丸/255 便秘方/256

三黄汤/256

 

热痢第七 257

陟厘丸/259 白头翁汤/260

苦参橘皮丸/260

 

冷痢第八 261

健脾丸/261   桃花丸/261

温脾汤/262   椒艾丸/262

厚朴汤/262   四续丸/262

马兰子丸/263 乌梅丸/263

猪肝丸/263   七味散/263

 

疳湿痢第九 263

硫黄散/263 苦参汤/264

 

小儿痢第十 264

黄柏汤/264 温中汤/264

枳实散/264 温中大黄汤/264

 

卷十六胃腑

胃腑脉论第一 266

 

胃虚实第二 268

人参散/268 补胃汤/268

泻胃热汤/268

 

喉咙论第三 269

 

反胃第四 269

 

呕吐哕逆第五 270

桂心汤/270   小麦汤/270

前胡汤/270   猪苓散/271

小茯苓汤/271 犀角人参饮子/271

白茅根汤/272 枇杷叶汤/272

生姜汤/272   橘皮汤/272

生芦根汤/272 半夏汤/272

 

噎塞第六 273

五噎丸一/273 五噎丸二/273

竹皮汤/273   干姜汤/273

通气汤/273   羚羊角汤/274

 

胀满第七 274

温胃汤/274     大半夏汤/274

附子粳米汤/275 厚朴七物汤/275

厚朴三物汤/275 吴茱萸汤/275

大桂汤/275

 

痼冷积热第八 276

大建中汤/276   曲末散/276

露宿丸/276     生地黄散/277

匈奴露宿丸/277 茱萸消石汤/277

赤丸/277       半夏汤/278

大黄附子汤/278 生姜汤/278

甘草汤/278     五石汤/278

乌头桂枝汤/278 朴硝煎/278

细丸/279       大乌头汤/279

竹叶汤/279     半夏汤/279

枳实汤/279     承气汤/279

地黄煎/280

 

卷十七肺脏

肺脏脉论第一 282

 

肺虚实第二 287

麻子汤/288 泻肺散/288

橘皮汤/289 小建中汤/289

 

肺痨病第三 289

半夏汤/289 厚朴汤/290

麻黄引气汤/290

 

气极第四 290

竹叶汤/290   黄芪汤/291

大前胡汤/291 大露宿丸/291

钟乳散/292

 

积气第五 292

人参汤/292     七气丸/292

五膈丸/292     槟榔汤一/292

海藻橘皮丸/292 槟榔汤二/293

枳实汤/293     半夏汤/293

杏仁茯苓丸/293 补伤散/293

 

肺痿第六 295

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295 甘草干姜汤/295

生姜甘草汤/295         甘草汤/295

麻黄汤/295

 

肺痈第七 296

桔梗汤/296 葶苈大枣泻肺汤/296

 

卷十八大肠腑

大肠腑脉论第一 298

 

大肠虚实第二 299

生姜泄肠汤/299 黄连补汤/299

 

肛门论第三 300

 

皮虚实第四 300

蒴藋蒸汤/300 栀子煎/300

 

咳嗽第五 300

小青龙汤/301           茯苓桂心甘草五味子汤/301

茯苓干姜甘草细辛汤/301 大黄利热方/302

小青龙加石膏汤/302     泽漆汤/302

厚朴麻黄汤/302         苏子煎/302

麻黄石膏汤/303         十枣汤/303

温脾汤/303             百部根汤/303

海藻汤/303             杏仁煎/303

通声膏/303             五味子汤/303

竹皮汤/304             百部丸/304

白前汤/304             唾血方/304

七星散/304

 

痰饮第六 305

甘草汤/306   小半夏汤/306

木防己汤/306 椒目丸/306

大茯苓汤/306 甘遂半夏汤/306

五苓散/307   当归汤/307

干枣汤/307   吴茱萸汤/307

旋覆花汤/307 前胡汤/307

姜椒汤/308   杜蘅汤/308

顺流紫丸/308 撩膈散/308

姜附汤/308   松萝汤/308

葱白汤/308   蜜煎/308

 

九虫第七 309

懊散/310  桃皮汤/310

青葙散/310 杏仁汤/310

猪胆苦酒汤/310

 

卷十九肾脏

肾脏脉论第一 312

 

肾虚实第二 318

泻肾汤/318

 

肾劳第三 319

麻黄根粉/320 栀子汤/320

 

精极第四 320

枣仁汤/321 韭子丸/321

羊骨汤/321 竹叶黄芩汤/321

禁精汤/322

 

骨极第五 322

三黄汤/323

 

骨虚实第六 324

 

腰痛第七 325

杜仲酒/325 肾著酒/325

 

补肾第八 326

石韦丸/326     大建中汤一/326

大建中汤二/326 小建中汤/327

石斛散/327     内补散/328

五补丸/328     薯蓣丸/328

 

卷二十膀胱腑

膀胱腑脉论第一 330

 

膀胱虚实第二 332

除热汤/332 龙骨丸/333

 

胞囊论第三 333

榆皮通滑泄热煎/333 滑石汤/333

榆皮汤/334

 

三焦脉论第四 334

 

三焦虚实第五 336

泽泻汤/336       黄芪理中汤/336

麦门冬理中汤/336 黄连丸/337

厚朴汤/337       蓝青丸/337

黄连煎/337       柴胡通塞汤/338

赤石脂汤/338     止呕人参汤/338

大黄泻热汤/338   香豉汤/338

黄柏止泄汤/339   人参续气汤/339

茯苓丸/339       伏龙肝汤/339

当归汤/339       续断止血方/340

 

霍乱第六 340

治中汤/341     四逆汤一/341

四顺汤/342     四逆汤二/342

通脉四逆汤/342 竹叶汤/342

小青龙汤一/342 小青龙汤二/342

附子粳米汤/343 扶老理中散/343

人参汤/343     盐水汤/343

扁豆香薷汤/343 艾蒿汤/343

桃叶汤/343     生姜汤/343

杜若丸/343     草药丸/344

杂药汤/344     新鲜井水/344

蓼子汤/344

 

卷二十一消渴淋闭尿血水肿

消渴第一 346

消渴除热方/346 茯神汤/347

猪肚丸/347     浮萍丸/347

消渴方/347     黄连丸/347

枸杞汤/348     栝楼粉/348

铅丹散一/348   茯神丸(宣补丸) /348

酸枣丸/348     鹿角炙散/349

增损肾沥汤/349 补养地黄丸/349

铅丹散二/349   九房散/350

榆皮汤/350     补肾汤/350

黄芪汤/350     棘刺丸/351

羊肺羹/351     茯苓消渴汤/351

竹叶人参汤/351 骨填煎/351

茯神煮散/352   枸杞汤/352

三黄丸/352     茅根汤/352

黄连丸/352     阿胶汤/352

 

淋闭第二 353

地肤子汤/353 石韦散/355

 

尿血第三 356

 

水肿第四 357

大豆散/361         徐王煮散/362

褚澄汉防己煮散/362 茯苓丸/362

泽漆汤/362         猪苓散/362

苦瓠丸/363         麻黄煎/363

大豆汤/363         麻子汤/364

大豆煎/364         摩涂药/364

麝香散/364

 

卷二十二疗肿痈疽

疗肿第一 366

齐州荣姥/368

 

痈疽第二 370

五香连翘汤/372 黄芪竹叶汤/372

八味黄芪散/373 王不留行散(神散)/373

内补散(也称木占斯散)/373 排脓内塞散/373

麝香膏/373     食恶肉膏/374

食恶肉散/374   生肉膏一/374

生肉膏二/374   蛇衔生肉膏/374

五香汤/374     漏芦汤/375

瞿麦散/375     丹参膏/375

小竹沥汤/375   白薇散/375

蒺藜散/375     藜芦膏/375

 

发背第三 376

内补散/376

 

丹毒第四 377

升麻膏/378 升麻拓汤/378

 

隐疹第五 379

大豆汤/379

 

瘭疽第六 380

苦瓠散/383

 

卷二十三痔漏

九漏第一 386

曾青散/391 散药/391

蔷薇丸/391

 

肠痈第二 392

大黄牡丹汤(瓜子汤)/392 赤龙皮汤/393

天麻汤/393               飞乌膏/393

鹿角散/394               连翘汤/394

排脓散/395               除热蒺藜丸/395

 

五痔第三 395

槐子丸/396   槐子酒/396

猬皮丸一/396 槐皮膏(蜂房膏)/397

猬皮丸二/397

 

疥癣第四 398

茹膏/399 九江散/400

 

恶疾大风第五 401

岐伯神圣散/401 狼毒散/402

石灰酒/402

 

卷二十四解毒并杂治

解食毒第一 404

 

解百药毒第二 405

鸡肠草散/405 解毒药散/405

 

狐臭漏腋第三 406

石灰散/406 六物敷/406

 

脱肛第四 407

 

瘿瘤第五 407

生肉膏/407 陷肿散/407

九瘿丸/407

 

 病第六 408

蒺藜子汤/408 猪蹄汤/408

葱白膏/408

 

卷二十五备急

猝死第一 410

还魂汤/410

 

蛇毒第二 411

 

被打第三 412

黄芪散/412 桃仁汤/412

蒲黄散/413 当归散/413

 

火疮第四 414

二物汤/415 续断散/416

内补散/416 地黄膏/416

 

卷二十六食治

序论第一 418

果实第二 421

菜蔬第三 423

谷米第四 428

鸟兽第五 430

 

卷二十七养性

养性序第一 436

道林养性第二 438

居处法第三 442

服食法第四 442

去三虫方/443 地黄方/443

天门冬方/443 枸杞酒/444

黄帝杂忌法第五 444

房中补益第六 445

 

卷二十八平脉

平脉大法第一 448

诊五脏脉轻重法第二 449

指下形状第三 449

五脏脉所属第四 451

五脏积聚第五 452

阴阳表里虚实第六 452

诊四时相反脉第七 453

分别病形状第八 454

三关主对法第九 456

何时得病第十 460

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第十一 460

诊五脏六腑气绝证候第十二 461

诊脉动止投数疏数死期年月第十三 462

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第十四 463

诊百病死生要诀第十五 464

诊三部脉虚实决死生第十六 466

 

索引/467

前  言作者原序    夫清浊剖判,上下攸分,三才肇基,五行秫落,万物淳朴,无得而称。燧人氏出,观斗极以定方名,始有火化;伏羲氏作,因之而画八封,乃立庖厨。滋味既兴,疴瘵萌起。大圣神农氏,愍黎元之多疾,遂尝百药,以救疗之,犹未尽善。黄帝受命,创制九针,与方士岐伯、雷公之伦,备论经脉,旁通问难,详究义理,以为经论,故后世可得依而畅焉。春秋之际,良医和缓;六国之时,则有扁鹊;汉有仓公、仲景,魏有华佗,并皆探颐索隐,穷幽洞微,用药不过二三,灸炷不逾七八,而疾无不愈者。晋宋以来,虽复名医间出,然治十不能愈五六,良由今人嗜欲泰甚,立心不常,淫放纵逸,有阙摄养所致耳。余缅寻圣人设教,欲使家家自学,人人自晓。君亲有疾不能疗之者,非忠孝也。末俗小人,多行诡诈,倚傍圣教而为欺绐,遂令朝野士庶咸耻医术之名,多教子弟诵短文、构小策,以求出身之道,医治之术,阙而弗论,吁可怪也。嗟乎!深乖圣贤之本意。吾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所以青衿之岁,高尚兹典;白首之年,未尝释卷。至于切脉诊候,采药合和,服饵节度,将息避慎,一事长于己者,不远千里,伏膺取决。至于弱冠,颇觉有悟,是以亲邻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济益;在身之患,断绝医门。故知方药本草,不可不学。吾见诸方,部帙浩博,忽遇仓卒,求检至难,比得方讫,疾已不救矣。呜呼!痛夭枉之幽厄,惜堕学之昏愚。乃博采群经,删裁繁重,务在简易,以为《备急千金要方》一部,凡三十卷。虽不能究尽病源,但使留意于斯者,亦思过半矣。以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未可传于士族,庶以怠贻阙私门。张仲景曰: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而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而忽弃其本,欲华其表,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进不能爱人知物,退不能爱躬知己,卒然遇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后震栗,身居厄地,蒙蒙昧昧,戆若游魂,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将至贵之重器,委付庸医,恣其所措。咄嗟喑呜!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涕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自弃若是,夫何荣势之云哉?此之谓也。
序言    《千金方》全称《备急千金要方》,也称《千金要方》,系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所著的一本医学巨作。本书为综合性临床医著,作者集唐代及以前的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先抛开其高明的医术不谈,作者孙思邈在重视医德及自身修养的方面,就可供后人细细品鉴、认真学习。    正如他在自序中所讲:一些世俗末流的小人之辈,常行诡诈,总是打着行医的旗号蒙骗欺哄患者,最终无论是朝廷官员还是平民百姓,都对医生这一职业感到耻辱,转而教诲子弟多学习一些应试的文章,以便走仕途,最终让医术荒废。而我从幼小时常感风寒,所以经常要去看医生,最后吃药的花费耗尽了家里的所有财产。因此从少年时期,我就很喜欢读医典,直到头发斑白也没有丢开过医书。至于那些诊疗及采药的方法,只要我听说有哪个人比我高明的,无论他远在哪里,我都要过去虚心请教,采撷众家之所长,我才能够有更多的进步。这样到了二十岁左右的时候,我对医术有了一些心得,开始为近亲远邻治疗疾病,很多人都得到了救治。由此可见,那些基础的药物学和方剂学,是不能不学习的。    之后在学习与治病的过程中,孙思邈发现,以前的各种医学典籍,都写得过于浩博,患者在突然生病的时候很难一下翻到对应自己病证的治疗方法,他甚至认为,找到对症处方时,患者都可能已经丧命了,因此而枉死的人,实在可惜。于是孙思邈根据自己的行医经验,并添加了其他医典的典型方剂,删繁就简,既保存了完整的典籍资料,又添加了一些常见的民间验方,最终编成了这部《千金方》。其名字的由来,则是因为他认为,人的生命是最重要的,比上千两的黄金还要贵重,如果人们通过看了这部书而得到救治,他的恩德要超过千两黄金,故取其意为书名。    而在这数千年之后,我们又将这部医学巨作重新呈现给读者,其目的就是为了让那些在巨大压力下生活的人们,对疾病的预防、日常的养生以及病后的诊疗都有充分的认识。在为大家尽可能奉献原著原貌的同时,我们与时俱进,结合了一些创新,图解的表现形式就是这部医典的最大改观。同时,由于其内容体系过于宏大,编者本着实用、易懂的原则,对原著进行了整合,删去配药冗长繁多的方子,只留下简单易行、便于购买采集的方剂。另外,尽可能展示了市面上常见的中草药成品图,使读者更为直观地识别草药;最后还贴心地增加了草药目前的市场价格,以便读者按图索骥,无论是从治病还是从消费角度,更方便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药物,使古籍《千金方》改头换面,成为现代实用版的医学巨作。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书中所提到的一些有毒药物,如硫黄、乌头等,还是希望读者朋友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以免引起身体不适。


《精版本草纲目+千金方(精版):民间方剂集大成者(2册)》图书简介 《精版本草纲目+千金方(精版):民间方剂集大成者(2册)》是一套汇聚了两部中华医药瑰宝的巨著,它将医学史上两座不朽的丰碑——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和孙思邈的《千金方》——以精良的排版、细致的校勘,完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套书不仅仅是古籍的复刻,更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智慧与经验的结晶,是学习、研究、应用中国传统医药不可或缺的经典文献。 第一卷:精版本草纲目 一、 历史的传承与价值的再现 《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医药学发展史上最杰出的百科全书式著作,由明代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近三十载,耗尽心血编撰而成。它整合了当时所能搜集到的全部本草文献,纠正了前人的讹误,补充了大量新的内容,对中草药进行了系统、科学的总结和发展。《精版本草纲目》正是秉承这一精神,力求最大限度地还原原著的风貌,以精良的纸张、清晰的字体、准确的校勘,让这部传世经典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二、 内容的博大精深 药物的系统性与全面性: 《本草纲目》共收录药物1892种,其中新增药物374种。全书分为16部、60卷,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和功效进行分类,分为“草木”、“谷米”、“菜茗”、“果实”、“兽畜”、“禽鸟”、“虫鱼”、“玉石”、“金石”等16类。这种分类方法,虽然后世有所发展,但在当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至今仍为研究中国古代药物分类学提供了重要的参照。 药性的深刻阐释: 李时珍在阐述每种药物时,不仅记录了药物的名称、别名、产地、形态特征、采集方法,更详细描述了其性味(寒、热、温、凉,辛、甘、酸、苦、咸)、四气(无毒、有毒、大毒)、归经(心、肝、脾、肺、肾、胃、肠、膀胱、三焦、心包等),以及其主要功效(如解毒、散寒、补虚、泻火、行气、活血等)和主治病症。这些关于药性的描述,是中医药理论的核心,也是指导用药的关键。 炮制工艺的详细指导: 《本草纲目》对于药物的炮制方法有详尽的记载,包括净制、切制、炮炙(如炒、炙、煨、煅、蒸、煮、炸、水飞等)等多种工艺。炮制是中药应用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能够改变药物的性味、功效,降低毒性,便于储存和服用。《精版本草纲目》将这些炮制方法以清晰的文字和精美的插图(在部分版本中)呈现,为学习者提供了直观的指导。 方剂的实践性与丰富性: 全书收录方剂11096首,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多个科室的常见病、多发病,乃至疑难杂症。这些方剂有的出自经典名方,有的来源于民间验方,更有李时珍根据自己临床经验和前人理论总结创制的新方。方剂的记载清晰明了,包含药名、剂量、用法、主治等,具有很强的临床实用价值。 附录的拓展与补充: 《本草纲目》的附录部分,如“医林”、“医论”、“度量衡”、“辨误”、“附方”等,更是体现了李时珍广博的学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其中,“医林”部分记载了历代著名医家的经验和理论,“医论”则阐述了作者对医学的深刻见解,这些内容对于理解中医药理论的演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 《精版本草纲目》的特点 《精版本草纲目》在编纂上,最大的亮点在于其“精”字。 精准的校勘: 经过严谨的校对,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原著中的错讹,确保了文献的准确性,为研究者提供了可靠的文本。 精美的排版: 采用现代先进的排版技术,字体清晰易读,版面疏朗得当,使得阅读体验大大提升,即使是古籍,也能轻松翻阅。 精细的注释: 在关键术语、晦涩难懂的词句处,辅以精炼的注释,帮助读者理解原意,降低阅读门槛。 (部分版本可能包含)精美的插图: 若版本包含,则其配图不仅描绘药物的形态,更兼具艺术性,直观地展示药物特征,便于辨认。 第二卷:精选千金方 一、 巨著的传承与价值 《千金方》,又名《备急千金要方》,是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所著的医学巨著。孙思邈是中国历史上最受尊崇的医学家之一,被誉为“药王”。《千金方》是他的心血结晶,共100卷,收录了大量古今效验方剂,涵盖了内、外、妇、儿、五官、急症等各个方面,被誉为“方书之祖”。《精选千金方》正是从这部伟大的著作中精选出最具代表性、最实用、最核心的内容,以现代精良的工艺呈现。 二、 内容的精髓与特色 “千金”之名的深意: “千金”二字,寓意着方剂的价值堪比千金,是救治生命、维护健康的宝贵财富。孙思邈著此书,旨在“兼撮方舆,搜览前代,远采古人之秘方,近取当时之良药”,为民众提供方便易得、疗效确切的医疗手段。 “备急”的实用性: 书名中的“备急”二字,突显了其重要的临床意义。它不仅收录了日常保健、常见病的治疗方法,更包含了许多处理急症、危症的方剂,强调了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找到有效治疗方法的价值。 广泛的取材与博大的视野: 《千金方》的方剂来源极其广泛,既有历代经典医籍的传承,更有孙思邈本人多年行医实践、师友传授以及对民间验方的收集和整理。他对各民族、各地方的医学经验都有所吸纳,展现了当时医学的开放性和融合性。 注重养生与预防: 除了治病救人的方剂,《千金方》还包含大量关于养生、保健、食疗、导引、按摩等方面的论述。孙思邈认为“凡欲治疗,先察其疾”,强调预防胜于治疗,将养生视为健康的重要基石。这体现了他“上医治未病”的医学思想。 科学严谨的论述: 孙思邈在论述方剂时,不仅列出药物、剂量、用法,还常常详细阐述其药理作用、病机认识以及疗效的依据。他对病症的辨析细致入微,对药物的配伍原则有深刻的理解,充分体现了其严谨的科学态度。 (可能包含)图谱与辅助内容: 某些版本的《千金方》可能会附有相关的图谱,直观展示某些药物的形态或治疗手法,进一步增强了方剂的实用性。 三、《精选千金方》的价值 《精选千金方》作为《千金方》的精华提炼,其价值在于: 内容的精炼与聚焦: 选取最常用、最有效、最经典的方剂,去除冗余,使读者能够快速掌握核心内容,避免因内容过多而望而却步。 传承的稳定性: 经过精选和现代工艺的整理,确保了所选方剂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便于学习和应用。 实践的指导性: 所选方剂多为临床常用,易于操作,对于中医爱好者、初学者、甚至基层医生都具有很高的实践指导意义。 文化价值的弘扬: 以现代化的方式呈现这部伟大的医学经典,有助于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医药文化。 《精版本草纲目+千金方(精版):民间方剂集大成者(2册)》的整体意义 这套“2册”合集的出版,可谓是强强联合,集成了中国古代最重要、最实用的两部医药典籍,具有以下多重意义: 1. 医学研究的基石: 对于从事中医药学研究的学者而言,这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文献,能够帮助他们深入探究药物的药理、炮制、临床应用,以及医学理论的发展演变。 2. 临床实践的宝典: 对于广大中医师、执业药师以及希望运用中医药进行保健和治疗的人群,这套书提供了丰富可靠的药材知识和海量的有效方剂,是指导临床用药和处方的重要参考。 3. 文化传承的载体: 这套书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健康智慧和生命经验,是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医药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4. 大众健康生活的指南: 随着人们对健康养生意识的不断提高,中医养生保健逐渐受到重视。《本草纲目》和《千金方》中蕴含的养生智慧和食疗、药膳方剂,为大众提供了科学、自然、健康的保健方法。 5. 精良的呈现方式: “精版”的定位,意味着这套书在编校、排版、印刷等方面都力求做到极致,为读者提供最佳的阅读和收藏体验,是对经典文献的最高敬意。 总而言之,《精版本草纲目+千金方(精版):民间方剂集大成者(2册)》是一套集历史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于一体的鸿篇巨制。它不仅是中华医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更是连接古今、启迪未来的智慧之光,对于任何关心健康、热爱传统文化的人来说,都将是受益匪浅的宝贵财富。

用户评价

评分

当这套《精版本草纲目+千金方》摆在我面前时,我首先被它的厚重感和精美的外包装所吸引。作为一名业余的养生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地、权威地学习传统中医药知识的读物。市面上关于养生的书籍很多,但真正能够让我信服,并且从中获得深刻启发的,却寥寥无几。这套书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中医领域的两座高峰,《本草纲目》的博大精深,《千金方》的实用价值,结合在一起,让我对它充满了无限的期待。我尤其喜欢“民间方剂集大成者”这个定位,这意味着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将那些在民间流传、经过无数实践检验的有效方剂汇集起来。我非常希望在这本书中,能够找到一些关于如何辨识和使用常见中草药的详细指导,以及那些针对不同体质、不同病症的实用配方。我期待它能够成为我家庭健康小百科,让我在面对一些健康问题时,能够有更清晰的思路和更有效的应对方法。这种对传统医学的深入了解,对我来说,不仅是为了解决眼前的健康问题,更是对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的一种传承和弘扬。

评分

拿到这套《精版本草纲目+千金方》的时候,我首先被它的装帧深深吸引了。那种古朴典雅的风格,配合上精美的插图,简直是一件艺术品。作为一名对中医养生一直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既能全面了解传统中医药知识,又能从中汲取实用养生方法的书籍。这套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这个愿望。虽然我还没有时间深入品读其中的每一个字,但仅仅是翻阅,就能感受到编纂者的良苦用心。那种将《本草纲目》的植物学、药学知识与《千金方》的临床实践相结合的编排方式,预示着它将为我打开一扇了解古代医家如何治病救人的大门。我特别期待看到书中关于一些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案,以及那些流传于民间的、被无数人验证过的有效方剂。我坚信,在中国传统医学的宝库中,一定隐藏着许多能够帮助我们提升生活质量、改善健康状况的智慧。这套书,无疑就是那把开启宝库的钥匙。它的出版,对于那些和我一样,渴望学习传统中医知识,却又不知从何入手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份珍贵的礼物。

评分

这套书的标题本身就足够震撼,“精版本草纲目+千金方”,光是听着就觉得分量十足。我一直认为,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而《本草纲目》和《千金方》更是其中的集大成者。我虽然不是学医的,但一直以来都对这些古老的医学经典充满敬畏和好奇。看到这套书是“精装”的,而且还特别强调“民间方剂集大成者”,这让我对它的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中看到那些不仅是理论上的知识,更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方剂。我希望它能够把我带回那个草药飘香的年代,让我能够窥见古人是如何凭借对自然的认知,来解决病痛的。而且,“民间方剂集大成者”这个标签,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因为我一直觉得,最贴近生活、最接地气的,往往是那些在民间流传了千百年的验方。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一些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或者是一些能够帮助我们提高身体抵抗力、延缓衰老的养生秘诀。这是一种对古代智慧的追寻,也是对健康生活方式的探索。

评分

这套书的名字就足够吸引人,一开始就被“精版本草纲目+千金方”这几个字勾住了。我对这些古籍一直充满敬畏,总觉得里面藏着无数的智慧和秘密。拿到书的那一刻,就被它厚实的质感和精美的封面吸引了。翻开第一页,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就让人觉得不虚此行。虽然我不是专业的医学研究者,但从小耳濡目染,对传统医药多少有些了解,也一直想找一本既权威又易于阅读的经典来深入学习。这两本书的合集,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精装版本,无论是纸张的质感还是印刷的清晰度,都看得出是用心之作。我尤其喜欢它在版式设计上的考究,让古籍的文字不再枯燥,读起来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其中的具体内容,但仅从这外观和编排上,就足以让我对它充满期待。我非常好奇,在这厚厚的篇章里,究竟蕴藏着多少被岁月打磨的珍贵方剂,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验方,能够解决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小病小痛。这种期待,已经超越了纯粹的知识获取,更像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探索和致敬。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古老智慧的载体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涉及健康和养生的经典著作。当我在书店看到这套《精版本草纲目+千金方》时,立刻就被它宏大的名字和精美的包装所吸引。我并不是医学专业人士,只是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兴趣的普通爱好者。我总觉得,在这些古老的医书中,蕴藏着许多被现代社会所遗忘的,关于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通过饮食和草药来维护身体健康的宝贵经验。这套书的“精装”二字,也让我对它的品质有了很高的期望,我希望它在内容上能够严谨权威,在呈现上能够赏心悦目。我期待着,能够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各种草药的详细介绍,了解它们的性味、功效以及炮制方法,更希望能够从中学习到一些能够应用于日常生活的简便验方,帮助我自己和家人更好地应对一些小病小痛,或者仅仅是作为一种日常的保健养生方式。这种对传统智慧的探寻,对我来说,不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文化上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