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俊岐图说针灸·点穴·按摩·拔罐:+养生千问(精版):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大百科(2册)

臧俊岐图说针灸·点穴·按摩·拔罐:+养生千问(精版):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大百科(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臧俊岐 主编 著
图书标签:
  • 针灸
  • 点穴
  • 按摩
  • 拔罐
  • 养生
  • 中医
  • 传统文化
  • 健康
  • 图解
  • 百科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53743646
商品编码:14206573526
套装数量:2

具体描述

本书是针灸、点穴、按摩、拔罐祛病强身的实用读本,介绍了传统中医诊疗技术的基本知识及其祛病疗疾功效。全书共分为10部分。第1、第2部分介绍了针灸、点穴、按摩、拔罐的基本知识和常用方法,其中概述了针灸、点穴、按摩、拔罐的含义、治病原理;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的循行、病候和穴位;扼要地阐述了毫针法、三棱针法、梅花针法、火针法、刺血法、耳针法 、头针法、面针法、眼针法、鼻针法、口针法、灸法、点穴法、按摩法和拔罐法的操作方法,穴位定位、主治、适应证及注意事项等。第3~9部分针对90多种身体常见病症,介绍了相应了针灸、点穴、按摩、拔罐疗法,内容涉及身体不适症、内科、外科、妇科、男科、五官科等。第10部分为附录,介绍了点穴、按摩健身、美容、益智的实用妙方,如按摩美容、点穴美容、健脑益智等。全书内容充实,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图文并茂,让初学者一看就明,一学就会,一用就灵。作者简介 臧俊岐    中国著名针灸学家、主任医师。历任开封市针灸学会会长、开封市中医药科技委员会委员、开封市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职称中医评审委员会委员。从事针灸临床科研30余年,针技娴熟、医术精湛,勤求博采,师古创新。施针用药简而有效,针刺手法温和轻柔,是针灸“温和派”代表人物之一。擅长神经内外、风湿、呼吸等科和灸疗术,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技术攻关。其科研课题“重铸宋代天圣针灸铜人的研究”获部、省、市级科技成果奖。其著作有《中国灸法集萃》《针灸医学验集》《头部独特针灸点穴按摩技法》等10余部。目  录

1 经络与穴位,中医理疗的基础

什么是经络

18 一 、经络的含义

18 二、经络养生的前世今生

18 三、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

20 四、经络的作用

20 五、经络的临床应用

什么是穴位

21 一、穴位的含义

21 二、取穴法

23 三、穴位的作用

人体的十二大经络和穴位

25 一、手太阴肺经

27 二、手阳明大肠经

31 三、足阳明胃经

36 四、足太阴脾经

40 五、手少阴心经

42 六、手太阳小肠经

45 七、足太阳膀胱经

53 八、足少阴肾经

57 九、手厥阴心包经

59 十、手少阳三焦经

64 十一、足少阳胆经

70 十二、足厥阴肝经

73 十三、十二经脉与人体的对应

奇经八脉和穴位

74 一、督脉

79 二、任脉

82 三、冲脉

83 四、带脉

83 五、阳跷脉

83 六、阴跷脉

84 七、阳维脉

84 八、阴维脉

经外奇穴

86 一、头颈部

88 二、躯干部

90 三、四肢部

93 四、常用经外奇穴功效表

94 十四条经络不通的常见症状

 

2 全面详解针灸、点穴、按摩、拔罐

什么是针灸

96 一、针灸疗法的含义

96 二、针灸疗法的治病原理

97 三、针刺疗法的常用操作方法

143 四、灸疗法的常用操作方法

什么是点穴

160 一、点穴的含义

160 二、点穴的治病原理

160 三、点穴疗法的常用操作方法

什么是按摩

163 一、按摩的含义

163 二、按摩的治病原理

163 三、按摩疗法的常用操作方法

什么是拔罐

167 一、拔罐的含义

167 二、拔罐的治病原理

167 三、拔罐疗法的常用操作方法

 

3 针灸点穴按摩拔罐缓解常见身体不适症状

呃逆

172 毫针法

173 耳针法

173 耳穴埋针法

173 耳穴压豆法

174 耳穴按压法

174 艾炷着肤灸法

174 敷灸法

175 点穴法

175 按摩法

175 自我保健按揉法

175 拔罐法

腹泻

176 毫针法

176 耳针法

177 灸法

179 点穴法

179 按摩法

179 自我保健按揉法

便秘

180 毫针法

180 艾卷温和灸

181 点穴法

181 按摩法

181 自我保健点揉法

头痛

182 毫针法

183 温针法

183 头针法

183 梅花针法

183 刺血法

183 耳针法

184 耳穴放血法

184 耳穴压豆法 

184 耳压冰片法

185 艾灸法

185 灯火灸法

185 敷灸法

187 点穴法

187 按摩法 

187 拔罐法

188 自我保健按揉推叩法

眩晕

189 毫针法

189 头针法

190 耳针法

190 耳穴压豆法

190 耳压冰片法

190 刺血法

191 艾炷着肤灸法

191 按摩法

192 点穴法

牙痛

193 毫针法

194 耳针法

194 耳穴压豆法

194 艾灸法

194 生附子敷灸法 

195 牙痛散塞鼻法

195 点穴法

195 按摩法

196 针刺、刺血、拔罐法

耳鸣、耳聋

197 毫针法

198 头针法

198 耳针法

198 耳穴埋针法

198 耳穴压丸法

198 艾炷隔苍术灸

199 点穴法

199 按摩法

200 综合法

200 刺血、拔罐法

失眠

201 毫针法

201 头针法

202 刺血法

202 耳穴埋针法

202 耳穴压豆法

202 梅花针法

203 灸法

203 点穴法

204 按摩法

205 自我保健推揉法

中暑

206 毫针法

206 点穴法

肥胖症

207 毫针法

208 耳针法

208 耳穴埋针法

208 耳穴压豆法

208 敷灸法

208 按摩法

209 捏脊减肥法

210 自我保健消脂法

210 拔罐法

竞技综合征

211 毫针法

211 耳穴埋针法

211 耳穴压豆法

212 其他疗法

癔症

213 毫针法

214 刺血法

214 耳针法

215 头针法

215 点穴法

215 刺血、拔罐法

216 针灸、点穴、按摩、拔罐的效果

 

4 针灸点穴按摩拔罐治疗内科疾病

流行性感冒

218 毫针法

218 耳针法

219 梅花针法

219 灸法

220 点穴法

220 按摩法

221 拔罐法

221 预防流行性感冒操

流行性腮腺炎

223 毫针法

224 梅花针法

224 三棱针放血法

224 耳针法

224 灸法

225 耳穴压豆法

225 点穴法

225 按摩法

225 拔罐法

支气管炎

226 毫针法

226 耳针法

227 灸法

228 点穴法

229 刺血法

229 拔罐法

支气管哮喘

230 毫针法

230 耳针法

230 梅花针法

231 刺血法

231 灸法

234 拔罐法

胃炎

235 毫针法

235 灸针法

237 点穴法

237 按摩法

238 自我保健点按法

238 拔罐法

胃下垂

239 毫针法

239 灸法

241 点穴法

241 按摩法

241 叩穴揉摩法

242 自我保健点按法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243 毫针法

243 灸法

245 按摩法

245 拔罐法

急性胃肠炎

246 毫针法

247 刺血法

247 灸法

248 拔罐法

胃肠功能紊乱

249 毫针法

249 灸法

250 刺血拔罐法

高血压

251 毫针法

251 梅花针法

252 刺血法

252 灸法

253 点穴法

253 按摩法

254 自我保健点揉法

254 刺血拔罐法

中风后遗症

255 毫针法

256 头针法

256 眼针法

256 舌针法

256 口针法

257 灸法

257 中风预防法

258 点穴法

259 按摩法

259 自我保健操

260 拔罐法

冠心病

261 毫针法

261 灸法

262 点穴法

263 按摩法

263 自我保健点按法

264 拔罐法

血小板减少症

265 毫针法

265 灸法

肾炎

267 毫针法

267 耳针法

268 艾卷温和灸法

268 拔罐法

尿失禁

270 毫针法

270 灸法

尿潴留

272 毫针法

272 灸法

274 拔罐压指法

风湿性关节炎

275 毫针法

276 灸法

278 拔罐法

类风湿性关节炎

279 毫针法

279 灸法

281 拔罐法

肥大性脊椎炎

282 毫针法

282 灸法

284 拔罐法

硬皮病

285 毫针法

285 灸法

休克

287 毫针法

288 灸法

288 点穴法

三叉神经痛

290 毫针法

291 梅花针法

291 刺血法

291 艾卷温和灸法

291 复方全蝎膏敷灸法

291 按摩法

292 拔罐法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293 毫针法

294 梅花针法

294 三棱针法

294 耳针法

294 耳穴放血法

295 头针法

295 艾灸法

296 敷灸法

297 刺血拔罐法

297 点穴法

297 按摩法

297 自我保健点揉法

面肌痉挛

298 毫针法

298 耳穴压豆法

299 艾炷隔姜灸法

299 点穴法

299 按摩法

癫痫

301 毫针法

302 头针法

302 灸法

304 点穴法

304 拔罐法

305 春夏秋冬之按摩养生法

 

5 针灸点穴按摩拔罐治疗外科疾病

落枕

308 毫针法

308 灸法

308 耳穴压豆法

309 点穴法

309 按摩法

310 综合法

310 自我保健揉拿推熨法

310 拔罐法

肩周炎

311 毫针法

311 灸法

313 按摩法

314 自我保健法

314 拔罐法

颈椎病

315 毫针法

315 灸法

316 点穴法

316 推揉夹脊法

317 按摩法

317 自我保健按摩法

317 拔罐法

急性腰扭伤

318 毫针法

319 头针法

319 耳针法

319 刺血法

319 耳穴压豆法

320 点穴法

320 按摩法

321 拔罐法

321 综合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

322 毫针法

323 耳针法

323 艾炷隔姜灸法

323 温盒灸法

323 刺血、拔罐法

323 按摩法

324 自我保健法

坐骨神经痛

325 毫针法

326 头针法

326 耳针法

326 耳穴埋针法

326 口针法

326 眼针法

327 刺血法

327 灸法

328 点穴法

328 按摩法

329 拔罐法

腱鞘炎

330 毫针法

330 灸法

腱鞘囊肿

332 毫针法

332 火针法

332 灸法

333 拔罐法

胆道蛔虫症

334 毫针法

334 耳针法

335 眼针法

335 针刺、拔罐综合法

泌尿系统结石

336 毫针法

337 耳针法

痔疮

338 毫针法

339 耳针法

339 耳穴压豆法

339 面针法

339 刺血法

339 割治法

340 灸法

341 刺血拔罐法

直肠脱垂

342 毫针法

343 头针法

343 灸法

343 挑刺拔罐法

鸡眼

344 火针法

344 灸法

346 常按五大保健特区强过吃补品

 

6 针灸点穴按摩拔罐治疗皮肤科疾病

痤疮

348 耳针法

348 刺血法

348 耳穴割治法

348 耳穴埋针法

349 耳穴压豆法

349 刺络拔罐法

黄褐斑

350 毫针法

350 耳穴割治法

350 耳穴压豆法

350 五白膏敷灸法

351 耳针、体针综合法

351 刺络拔罐法

雀斑

352 耳穴埋针法

352 火针法

353 电子火针法

353 温针搔灼法

白癜风

354 耳穴埋针法

354 梅花针加艾卷回旋灸法

354 艾卷温和灸法

355 耳穴压豆法

355 硫黄陀僧外擦法

355 刺血拔罐法

银屑病

356 梅花针法

356 针刺放血法

356 耳穴割治敷药法

357 艾炷隔蒜泥灸法

357 敷灸法

357 刺血拔罐法

荨麻疹

358 毫针法

358 头针法

359 三棱针刺血法

359 耳针法

359 耳穴埋针法

359 耳穴压豆法

359 荆芥穗敷灸法

359 艾炷隔姜灸法

360 拔罐法

神经性皮炎

361 毫针、艾灸法

361 梅花针法

362 灸法

湿疹

363 耳针法

363 灸法

364 刺血拔罐法

扁平疣

365 毫针法

365 耳针法

365 耳穴埋针法

366 耳穴割治法

366 刺血法

366 鸦胆子仁敷灸法

早年白发症

367 指压法

367 点穴法

367 按摩法

368 大蒜、姜汁涂布法

斑秃

369 毫针法

370 三棱针法

370 梅花针法

370 梅花针配合涂药法

370 耳针法

371 灸法

371 复方藜芦酊外涂法

371 按摩法

372 拔罐法

372 综合法

白癣

373 艾卷温和灸法

373 敷灸法

374 拔发外敷(涂)法

毛囊炎及疖肿

375 毫针法

375 耳针法

375 梅花针法

376 挑治法

376 艾灸法

376 灯火灸法

376 巴胡饼敷灸法

377 综合法

冻伤

379 灸法

380 美,让青春走得慢一些

 

7 针灸点穴按摩拔罐治疗五官科疾病

麦粒肿

382 毫针法

382 刺血法

383 耳针法

383 耳穴埋针法

383 耳穴压豆法

383 梅花针法

384 隔核桃皮壳灸法

384 灯火灸法

384 敷灸法

385 耳针、按摩法

上睑下垂

386 毫针法

386 梅花针法

387 按摩法

急性结膜炎

388 毫针法

388 耳针法

389 刺血法

389 梅花针法

389 敷灸法

389 灯火灸法

390 拔罐法

390 点穴法

391 毫针、三棱针法

391 综合法

近视

392 毫针法

392 头针法

393 梅花针法

393 耳穴埋针法

393 耳穴压豆法

394 按摩法

394 预防近视按摩操

395 综合法

斜视

397 毫针法

398 梅花针法

398 隔核桃壳灸、毫针法

399 按摩法

鼻炎

400 毫针法

401 耳针法

401 耳穴埋针法

401 耳穴压豆法

401 艾炷着肤灸法

402 熨灸法

402 塞鼻法

402 按摩法

403 自我保健点揉法

403 刺血、拔罐法

鼻窦炎

404 毫针法

405 皮下埋针法

405 耳针法

405 刺血法

405 艾炷隔蒜灸法

405 青苔塞鼻法

406 鼻渊散吹鼻法

406 点穴法

406 按摩法

鼻出血

408 毫针法

408 耳针法

409 耳穴压豆法 

409 艾灸法

409 敷灸法

410 点穴法

411 梅花针拔罐法

急性扁桃体炎

412 毫针法 

413 刺血法

413 耳针法

413 鼻针法

414 灯火灸法

414 黄连敷灸法

414 火柴灸法

414 捷妙散吹鼻法

415 点穴法

415 综合法

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症

416 毫针法

417 耳针法

417 耳穴压豆法

417 艾灸法

418 针上加灸法

418 点穴法

419 自我保健按压法

419 拔罐法

419 综合法

内耳眩晕症

420 毫针法

420 耳针法

421 艾炷着肤灸法

421 刺血法

422 点刺、拔罐法

423 治疗五官科疾病的常用穴位

 

8 针灸点穴按摩拔罐治疗妇、产科及男科疾病

痛经

426 毫针法

426 耳针法

427 头针法

427 耳压法

427 灸法

428 点穴法

428 按摩法

429 自我保健点按法

429 拔罐法

闭经

430 毫针法

430 耳针法

430 灸法

431 点穴法

431 按摩法

432 自我保健叩摩法

月经不调

433 毫针法

433 耳压法

433 耳针法

434 头针法

434 灸法

434 点穴法

435 按摩法

功能性子宫出血

436 毫针法

436 梅花针法

437 埋针法

437 耳针法

437 灸法

白带过多

439 毫针法

439 灸法

440 针罐法

子宫脱垂

441 毫针法

442 灸法

442 点穴法

443 按摩法

444 自我保健提肌固脱法

444 拔罐、艾灸法

妊娠呕吐

445 毫针法

446 灸法

446 拔罐法

胎位不正

447 耳针法

447 耳穴压豆法

447 艾卷温和灸法

乳汁不足

449 毫针法

449 耳针法

449 梅花针法

450 灸法

450 针刺、拔罐法

急性乳腺炎

451 毫针法

451 刺血法

451 灸法

453 拔罐法

乳腺增生

454 毫针法

455 拔罐法

更年期综合征

456 毫针法

456 耳针法

457 点穴法

458 按摩法

458 点按拔罐法

精子缺乏症

459 毫针法

459 灸法

男性性功能障碍

461 毫针法

462 梅花针法

462 灸法

463 按摩法

464 拔罐法

465 关爱,从日常饮食做起(女性篇)

466 关爱,从日常饮食做起(男性篇)

 

9 针灸点穴按摩拔罐治疗儿科疾病

小儿惊风

468 毫针法

468 耳针法

469 三棱针法

469 口针法

469 艾炷着肤灸法

469 灯火灸法

470 点穴法

小儿夜啼症

471 毫针法

471 三棱针法

471 耳针法

472 灸法

472 点穴法

小儿口腔炎

473 灸法

小儿流涎症

475 毫针法

476 耳针法

476 灸法

小儿腹泻

477 毫针法

477 耳针法 

478 灸法

480 按摩法

480 拔罐法

小儿营养不良

481 毫针法

481 灸法

小儿遗尿症

483 毫针法

483 耳针法

483 耳穴埋针法

484 耳穴压豆法

484 头针法

484 灸法

485 点穴法

486 按摩法

486 艾灸、拔罐法

小儿疝气

487 艾炷着肤灸法

 

附录点穴、按摩、健身美容益智妙方

488 一、按摩美容的常用方法

493 二、点穴美容的常用方法

495 三、按摩耳穴美容健身八式

495 四、健脑益智的按摩妙法

养生术是中华传统医学中的瑰宝。本书以健康养生为主题,分为养生经典和养生实践两个篇章。经典篇主要介绍了《黄帝内经》《易经》《本草纲目》等书中所提出的养生概念、论述观点与建议;实践篇主要从药补、食疗、手诊、面诊、经穴、针刺、拔罐、按摩等方面分门别类地介绍中国传统养生术。文字通俗易懂,内容深入浅出,大家可以参阅本书调和自己身体的阴阳,注意自己的膳食住行,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以便达到健康长寿、延年无疾的目标。作者简介于雅婷    主任医师、高级药膳食疗师、北京世健联首席养生专家、中国特效医术专业委员会首席专家,现任北京亚健康防治协会理事兼饮食健康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药膳食疗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2008年、2012年国家举重队奥运会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成员,领导创新的现代化中医食疗技术获“2008~2009年*投资价值健康管理新技术”“十一五中国健康管理领先品牌”,荣获“科苑人物”“2008~2009年中华健康管理杰出人物”“亚健康事业开拓者”“十一五中国健康管理特别贡献人物”“中华百业功勋人物”“中国创新人物”等称号。
高海波    工学博士、中医学博士后、知名健康管理师。现任燕山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参与中国博士后基金、中国中医科学院多项重大研究课题,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专业学术论文十余篇。目  录上篇养生经典

第 1 章| 内经养生
001 何为养生之道? /20
002 养生有哪四种境界? /21
003 四季养生规律是什么? /22
004 养生的根本是什么? /24
005 为什么要顺应四时阴阳来养生? /25
006 阳气有什么重要性? /27
007 怎样运用阴阳来解释疾病? /27
008 四时、五方、五味对人体有什么影响? /27
009 过食五味对身体有什么伤害? /30
010 五脏与五方、四季、五行、五畜如何对应?/30
011 人为什么一定要阴阳调和才健康? /32


《养生千问: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大百科(精版)》 第一卷:健康生活的智慧宝典 本书精选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养生的精华,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健康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仅是一本养生指南,更是一扇了解中华民族博大精深养生智慧的窗口。 第一章:人体奥秘与经络调养 阴阳五行与人体平衡: 深入解读中医理论中的阴阳五行学说,阐述其在人体生理、病理以及养生中的应用。详细介绍五行与五脏六腑、情志、季节、颜色的对应关系,以及如何通过调和阴阳、平衡五行来达到身心健康。 经络的奥秘与运行规律: 揭示人体经络系统的神奇之处,介绍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的主要走向、功能以及相互联系。详细讲解经络在气血运行、抵御外邪、维持生命活动中的关键作用。 穴位的神奇力量: 深入探索人体穴位的分布规律及其与经络的紧密关系。详细介绍各主要穴位的主治范围、操作方法(如按揉、艾灸等)及其在缓解疼痛、调理脏腑、促进健康方面的奇效。 气血津液的调养: 阐述气、血、津液在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人体的健康。提供详细的指导,教导读者如何通过饮食、作息、运动等方式来充养气血,滋润津液,从而提升身体的整体功能。 第二章:饮食养生:吃出健康与长寿 四季饮食宜忌: 详细阐述根据不同季节的特点,调整饮食结构的重要性。春季宜养肝,夏季宜清热,秋季宜润肺,冬季宜温补。提供具体食物的推荐与禁忌,帮助读者顺应天时,吃出健康。 五谷杂粮的营养价值: 深入挖掘五谷杂粮(稻、黍、稷、麦、菽)等传统主食的营养成分和健康益处。介绍不同杂粮的食疗功效,以及如何将它们融入日常饮食,实现均衡营养。 蔬果的天然疗效: 聚焦各种常见蔬菜和水果的药用价值和食疗功效。解析其富含的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并给出针对不同疾病的食疗方,让读者通过日常饮食达到预防和治疗的目的。 肉禽蛋奶的合理摄取: 科学分析肉类、禽类、蛋类、奶类等动物性食物的营养价值及其在人体中的作用。指导读者如何适量摄取,避免过量或不足,从而更好地满足身体需求。 药食同源的智慧: 介绍“药食同源”的传统观念,列举大量兼具食物和药用价值的食材,如枸杞、红枣、生姜、大蒜等,并提供具体的食用方法和食疗配伍,让读者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收获健康。 茶饮的养生之道: 探讨不同种类茶叶(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草茶等)的功效与特性。介绍如何根据个人体质选择合适的茶饮,以及品茶的养生之道。 第三章:起居有常:顺应自然的生活之道 睡眠的质量与养生: 强调充足、高质量睡眠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介绍科学的睡眠时间、助眠方法,以及如何通过调整卧室环境来改善睡眠。 作息规律与生命节律: 阐述顺应自然界昼夜变化和四季更替,建立规律作息的重要性。解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科学道理,以及违背生命节律可能带来的健康隐患。 劳逸结合的智慧: 探讨工作与休息的平衡之道。指导读者如何在学习和工作中,合理安排休息时间,避免过度疲劳,保持充沛的精力。 运动养生的方法与原则: 介绍中国传统养生功法(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的动作要领、功效和锻炼方法。强调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锻炼原则,以及如何根据个人体质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 环境养生: 关注居住环境对健康的影响,如通风、采光、温度、湿度等。介绍如何通过调整居住环境,营造一个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舒适空间。 第四章:情志养生:内观自省的心灵调适 七情与身心健康: 详细解读中医“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对人体生理和心理的影响。阐述情志失调如何导致疾病,以及如何通过调适情志来维护身心健康。 情绪管理的艺术: 提供实用的情绪管理技巧,如正念冥想、呼吸练习、倾诉沟通等。教导读者如何认识、接纳和疏导负面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兴趣爱好与心灵慰藉: 鼓励读者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如琴棋书画、园艺、音乐等,认为它们是缓解压力、丰富生活、滋养心灵的重要途径。 感恩与积极心态: 阐述感恩之心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对提升幸福感和抵御疾病的重要作用。引导读者通过感恩练习、自我肯定等方式,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灵品质。 人际和谐与心理健康: 探讨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提供处理人际关系冲突、建立和谐沟通的建议。 第五章:时令养生与节气智慧 二十四节气的养生要义: 详细解读二十四节气在农业生产和养生中的重要作用。阐述每个节气的气候特点、养生重点以及相应的饮食、起居、运动建议。 春季养生:生发与舒展: 重点介绍春季的养肝、舒展筋骨、应对花粉过敏等养生要点。 夏季养生:清热与防暑: 详细阐述夏季的养心、消暑解渴、防范肠道疾病等方面的养生方法。 秋季养生:润燥与进补: 介绍秋季的养肺、润燥、预防感冒、以及适度进补的原则。 冬季养生:藏精与御寒: 重点讲解冬季的补肾、御寒保暖、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养生要诀。 第二卷:中华传统养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第六章:经典养生方略的解读 中医四大经典医籍的养生智慧: 深入解读《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经典医籍中蕴含的养生思想和实用方药。 历代名医的养生秘诀: 汇集历代著名医学家如孙思邈、华佗、李时珍等的养生经验和独到见解,介绍他们的养生著作和治病理念。 食疗方与药膳的精髓: 详细介绍丰富多样的食疗方和药膳,针对不同体质和病症,提供具体的食材选择、烹饪方法和食用禁忌,让读者在家就能轻松实践。 传统保健功法的传承: 深入介绍和演示多种广为流传的传统保健功法,如八段锦、六字诀、易筋经等,详细讲解其动作要领、功效与锻炼方法。 第七章:时令养生与生活实践 春季: 详细讲解春季的养肝、疏肝理气、应对“春困”的方法,包括饮食、运动、起居等方面的具体建议。 夏季: 深入介绍夏季的养心、消暑、防湿热、以及夏季常见的疾病预防与调理。 秋季: 侧重秋季的养肺、润燥、预防秋燥引起的咽干、咳嗽等症状,以及如何为冬季储存能量。 冬季: 详述冬季的“藏”之道,包括补肾、御寒、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冬季的食补原则。 节气养生: 结合二十四节气,提供更具时效性的养生指导,如立春后的生发之气,夏至后的养心,立秋后的润燥,冬至后的进补等。 第八章:五行与脏腑的养生对应 木(肝): 详细阐述肝在五行中的位置,以及肝与情绪、眼睛、筋脉的关系。提供养肝的饮食、情志、运动建议。 火(心): 聚焦心的生理功能和情志,讲解如何养心安神,预防失眠、心悸等问题。 土(脾): 阐述脾胃在消化吸收、运化水谷中的作用,提供健脾益气的饮食和生活方式。 金(肺): 详细介绍肺与呼吸、皮肤、鼻子的关系,指导读者如何养肺润燥,预防呼吸道疾病。 水(肾): 聚焦肾的藏精功能,讲解如何固精养肾,延缓衰老,预防腰膝酸软等问题。 第九章:生活方式与健康习惯的养成 科学饮食的原则: 提倡均衡、多样、适量的饮食原则,强调粗细搭配、荤素结合、食物新鲜。 规律作息的益处: 详细阐述规律作息对人体生物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的积极影响。 适度运动的重要性: 介绍不同类型运动的益处,如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肌肉力量、改善柔韧性等,并强调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 情绪调节与心理保健: 提供更多关于压力管理、焦虑疏导、积极心态培养的实用方法。 良好卫生习惯的建立: 强调个人卫生、环境卫生对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第十章:中华传统养生文化的时代价值 传承与创新: 探讨如何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养生文化与现代科学养生理念相结合,实现传承与创新。 回归自然: 强调顺应自然、尊重生命规律的养生理念,在日益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寻找一份宁静与平衡。 身心合一的追求: 展现中华传统养生文化注重整体、强调身心和谐的独特价值,引导读者追求更全面、更高层次的健康。 面向未来的养生观: 展望中华传统养生文化在未来健康领域的发展前景,以及它对提升全民健康素质、构建健康中国的重要意义。 本书旨在以百科全书式的结构,系统地呈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养生生活的智慧,帮助读者建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实现身心和谐,延年益寿。内容详实,涵盖广泛,语言生动,适合各年龄段的读者阅读和实践。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知识体系非常完整,从基础的穴位理论,到具体的养生方法,再到更深层次的文化解读,层层递进,让人感觉学得既扎实又有趣。我非常喜欢书中对于“针灸”的讲解。虽然针灸听起来有些“高精尖”,但作者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将经络、穴位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让这个过程变得生动起来。书中的穴位图非常准确,而且会标明主要的针刺深度和角度,对于初学者来说,非常有指导意义。此外,“养生千问”的部分也非常实用,它解答了我一直以来关于养生的一些困惑,比如不同季节的养生重点,不同年龄段的养生要点,以及如何通过食疗来调理身体。感觉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循循善诱地引导我走近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殿堂。

评分

这套书给我的感觉非常务实,它没有空泛的理论,而是专注于如何通过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来改善身体状况。我对其中的“点穴”和“按摩”部分印象尤其深刻。作者详细介绍了身体各个重要的穴位,以及它们对应的功能和主治病症。更重要的是,书中还配有清晰的手法图解,演示了如何正确地按压、揉捏穴位,力度和方向都有详细说明。我试着按照书上的指导,为家人进行一些简单的按摩,比如缓解颈椎不适、改善消化不良等。家人反馈效果都很好,这让我对中医的整体疗法有了更深的信任。而且,书中关于“拔罐”的讲解也十分细致,从拔罐的原理、适应症、禁忌症,到操作的步骤和注意事项,都讲解得非常到位。感觉这套书的设计,就是为了让读者能够真正动手实践,学以致用。

评分

读完这套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奇与博大精深。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养生的指南,更像是一扇打开传统文化宝库的窗户。我从书中了解到了很多古老而智慧的养生观念,比如“天人合一”、“顺应四时”等等,这些理念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显得尤为珍贵。书中提到的“养生千问”部分,更是让我大开眼界。很多关于饮食、起居、情志方面的建议,都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和生活经验,比如如何通过调整饮食来改善体质,如何通过合理作息来保持精力充沛,如何通过管理情绪来达到身心健康。我尝试着将书中的一些小方法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比如睡前泡脚、调整饮食结构,真的能感受到身体的微妙变化,睡眠质量有所提高,精神也更好了。这套书让我意识到,养生并非是什么高深莫测的学问,而是融入在生活点滴中的智慧。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确实是相当精致,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质感,很适合放在书架上作为一件艺术品。我尤其喜欢它的版式设计,字体大小适中,排版疏朗,阅读起来非常舒适,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插图的精美程度,简直可以用“赏心悦目”来形容。那些绘制得细致入微的穴位图,配合简洁明了的文字说明,让人一下子就能抓住重点,学习起来事半功倍。我一直对中国传统医学抱有浓厚的兴趣,但总是觉得有些理论晦涩难懂,实践起来更是无从下手。这套书恰好弥补了我的这一遗憾。它将复杂的理论以一种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无论是对经络的讲解,还是对各种操作手法(如针灸、点穴、按摩、拔罐)的演示,都力求做到图文并茂,易于理解和模仿。感觉作者在创作时,真的站在初学者的角度,把最实用的知识,用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呈现给了读者。

评分

不得不说,这套书在内容的编排上非常有匠心。它将针灸、点穴、按摩、拔罐这些传统疗法,以及养生知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我尤其欣赏书中将每个操作手法都分解成一个个清晰的步骤,配以详细的图示,让读者能够轻松模仿。比如在讲解按摩手法时,不仅有指法、力度、方向的说明,还会告诉我们应该在什么部位,以什么样的节奏去按压,这对于在家自我保健非常有帮助。另外,“养生千问”部分的内容也非常丰富,涵盖了从饮食起居到情志养生的方方面面,很多问题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书中给出的解答既有理论依据,又非常接地气。感觉这套书不愧为“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大百科”,它让我对中华民族的智慧有了更深的体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