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俊岐圖說針灸·點穴·按摩·拔罐:+養生韆問(精版):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大百科(2冊)

臧俊岐圖說針灸·點穴·按摩·拔罐:+養生韆問(精版):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大百科(2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臧俊岐 主編 著
圖書標籤:
  • 針灸
  • 點穴
  • 按摩
  • 拔罐
  • 養生
  • 中醫
  • 傳統文化
  • 健康
  • 圖解
  • 百科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天智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江蘇科學技術齣版社
ISBN:9787553743646
商品編碼:14206573526
套裝數量:2

具體描述

本書是針灸、點穴、按摩、拔罐祛病強身的實用讀本,介紹瞭傳統中醫診療技術的基本知識及其祛病療疾功效。全書共分為10部分。第1、第2部分介紹瞭針灸、點穴、按摩、拔罐的基本知識和常用方法,其中概述瞭針灸、點穴、按摩、拔罐的含義、治病原理;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的循行、病候和穴位;扼要地闡述瞭毫針法、三棱針法、梅花針法、火針法、刺血法、耳針法 、頭針法、麵針法、眼針法、鼻針法、口針法、灸法、點穴法、按摩法和拔罐法的操作方法,穴位定位、主治、適應證及注意事項等。第3~9部分針對90多種身體常見病癥,介紹瞭相應瞭針灸、點穴、按摩、拔罐療法,內容涉及身體不適癥、內科、外科、婦科、男科、五官科等。第10部分為附錄,介紹瞭點穴、按摩健身、美容、益智的實用妙方,如按摩美容、點穴美容、健腦益智等。全書內容充實,深入淺齣,通俗易懂,圖文並茂,讓初學者一看就明,一學就會,一用就靈。作者簡介 臧俊岐    中國著名針灸學傢、主任醫師。曆任開封市針灸學會會長、開封市中醫藥科技委員會委員、開封市高級衛生專業技術職稱中醫評審委員會委員。從事針灸臨床科研30餘年,針技嫻熟、醫術精湛,勤求博采,師古創新。施針用藥簡而有效,針刺手法溫和輕柔,是針灸“溫和派”代錶人物之一。擅長神經內外、風濕、呼吸等科和灸療術,多次參加全國及省市技術攻關。其科研課題“重鑄宋代天聖針灸銅人的研究”獲部、省、市級科技成果奬。其著作有《中國灸法集萃》《針灸醫學驗集》《頭部獨特針灸點穴按摩技法》等10餘部。目  錄

1 經絡與穴位,中醫理療的基礎

什麼是經絡

18 一 、經絡的含義

18 二、經絡養生的前世今生

18 三、人體經絡係統的組成

20 四、經絡的作用

20 五、經絡的臨床應用

什麼是穴位

21 一、穴位的含義

21 二、取穴法

23 三、穴位的作用

人體的十二大經絡和穴位

25 一、手太陰肺經

27 二、手陽明大腸經

31 三、足陽明胃經

36 四、足太陰脾經

40 五、手少陰心經

42 六、手太陽小腸經

45 七、足太陽膀胱經

53 八、足少陰腎經

57 九、手厥陰心包經

59 十、手少陽三焦經

64 十一、足少陽膽經

70 十二、足厥陰肝經

73 十三、十二經脈與人體的對應

奇經八脈和穴位

74 一、督脈

79 二、任脈

82 三、衝脈

83 四、帶脈

83 五、陽蹺脈

83 六、陰蹺脈

84 七、陽維脈

84 八、陰維脈

經外奇穴

86 一、頭頸部

88 二、軀乾部

90 三、四肢部

93 四、常用經外奇穴功效錶

94 十四條經絡不通的常見癥狀

 

2 全麵詳解針灸、點穴、按摩、拔罐

什麼是針灸

96 一、針灸療法的含義

96 二、針灸療法的治病原理

97 三、針刺療法的常用操作方法

143 四、灸療法的常用操作方法

什麼是點穴

160 一、點穴的含義

160 二、點穴的治病原理

160 三、點穴療法的常用操作方法

什麼是按摩

163 一、按摩的含義

163 二、按摩的治病原理

163 三、按摩療法的常用操作方法

什麼是拔罐

167 一、拔罐的含義

167 二、拔罐的治病原理

167 三、拔罐療法的常用操作方法

 

3 針灸點穴按摩拔罐緩解常見身體不適癥狀

呃逆

172 毫針法

173 耳針法

173 耳穴埋針法

173 耳穴壓豆法

174 耳穴按壓法

174 艾炷著膚灸法

174 敷灸法

175 點穴法

175 按摩法

175 自我保健按揉法

175 拔罐法

腹瀉

176 毫針法

176 耳針法

177 灸法

179 點穴法

179 按摩法

179 自我保健按揉法

便秘

180 毫針法

180 艾捲溫和灸

181 點穴法

181 按摩法

181 自我保健點揉法

頭痛

182 毫針法

183 溫針法

183 頭針法

183 梅花針法

183 刺血法

183 耳針法

184 耳穴放血法

184 耳穴壓豆法 

184 耳壓冰片法

185 艾灸法

185 燈火灸法

185 敷灸法

187 點穴法

187 按摩法 

187 拔罐法

188 自我保健按揉推叩法

眩暈

189 毫針法

189 頭針法

190 耳針法

190 耳穴壓豆法

190 耳壓冰片法

190 刺血法

191 艾炷著膚灸法

191 按摩法

192 點穴法

牙痛

193 毫針法

194 耳針法

194 耳穴壓豆法

194 艾灸法

194 生附子敷灸法 

195 牙痛散塞鼻法

195 點穴法

195 按摩法

196 針刺、刺血、拔罐法

耳鳴、耳聾

197 毫針法

198 頭針法

198 耳針法

198 耳穴埋針法

198 耳穴壓丸法

198 艾炷隔蒼術灸

199 點穴法

199 按摩法

200 綜閤法

200 刺血、拔罐法

失眠

201 毫針法

201 頭針法

202 刺血法

202 耳穴埋針法

202 耳穴壓豆法

202 梅花針法

203 灸法

203 點穴法

204 按摩法

205 自我保健推揉法

中暑

206 毫針法

206 點穴法

肥胖癥

207 毫針法

208 耳針法

208 耳穴埋針法

208 耳穴壓豆法

208 敷灸法

208 按摩法

209 捏脊減肥法

210 自我保健消脂法

210 拔罐法

競技綜閤徵

211 毫針法

211 耳穴埋針法

211 耳穴壓豆法

212 其他療法

癔癥

213 毫針法

214 刺血法

214 耳針法

215 頭針法

215 點穴法

215 刺血、拔罐法

216 針灸、點穴、按摩、拔罐的效果

 

4 針灸點穴按摩拔罐治療內科疾病

流行性感冒

218 毫針法

218 耳針法

219 梅花針法

219 灸法

220 點穴法

220 按摩法

221 拔罐法

221 預防流行性感冒操

流行性腮腺炎

223 毫針法

224 梅花針法

224 三棱針放血法

224 耳針法

224 灸法

225 耳穴壓豆法

225 點穴法

225 按摩法

225 拔罐法

支氣管炎

226 毫針法

226 耳針法

227 灸法

228 點穴法

229 刺血法

229 拔罐法

支氣管哮喘

230 毫針法

230 耳針法

230 梅花針法

231 刺血法

231 灸法

234 拔罐法

胃炎

235 毫針法

235 灸針法

237 點穴法

237 按摩法

238 自我保健點按法

238 拔罐法

胃下垂

239 毫針法

239 灸法

241 點穴法

241 按摩法

241 叩穴揉摩法

242 自我保健點按法

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243 毫針法

243 灸法

245 按摩法

245 拔罐法

急性胃腸炎

246 毫針法

247 刺血法

247 灸法

248 拔罐法

胃腸功能紊亂

249 毫針法

249 灸法

250 刺血拔罐法

高血壓

251 毫針法

251 梅花針法

252 刺血法

252 灸法

253 點穴法

253 按摩法

254 自我保健點揉法

254 刺血拔罐法

中風後遺癥

255 毫針法

256 頭針法

256 眼針法

256 舌針法

256 口針法

257 灸法

257 中風預防法

258 點穴法

259 按摩法

259 自我保健操

260 拔罐法

冠心病

261 毫針法

261 灸法

262 點穴法

263 按摩法

263 自我保健點按法

264 拔罐法

血小闆減少癥

265 毫針法

265 灸法

腎炎

267 毫針法

267 耳針法

268 艾捲溫和灸法

268 拔罐法

尿失禁

270 毫針法

270 灸法

尿瀦留

272 毫針法

272 灸法

274 拔罐壓指法

風濕性關節炎

275 毫針法

276 灸法

278 拔罐法

類風濕性關節炎

279 毫針法

279 灸法

281 拔罐法

肥大性脊椎炎

282 毫針法

282 灸法

284 拔罐法

硬皮病

285 毫針法

285 灸法

休剋

287 毫針法

288 灸法

288 點穴法

三叉神經痛

290 毫針法

291 梅花針法

291 刺血法

291 艾捲溫和灸法

291 復方全蠍膏敷灸法

291 按摩法

292 拔罐法

周圍性麵神經麻痹

293 毫針法

294 梅花針法

294 三棱針法

294 耳針法

294 耳穴放血法

295 頭針法

295 艾灸法

296 敷灸法

297 刺血拔罐法

297 點穴法

297 按摩法

297 自我保健點揉法

麵肌痙攣

298 毫針法

298 耳穴壓豆法

299 艾炷隔薑灸法

299 點穴法

299 按摩法

癲癇

301 毫針法

302 頭針法

302 灸法

304 點穴法

304 拔罐法

305 春夏鞦鼕之按摩養生法

 

5 針灸點穴按摩拔罐治療外科疾病

落枕

308 毫針法

308 灸法

308 耳穴壓豆法

309 點穴法

309 按摩法

310 綜閤法

310 自我保健揉拿推熨法

310 拔罐法

肩周炎

311 毫針法

311 灸法

313 按摩法

314 自我保健法

314 拔罐法

頸椎病

315 毫針法

315 灸法

316 點穴法

316 推揉夾脊法

317 按摩法

317 自我保健按摩法

317 拔罐法

急性腰扭傷

318 毫針法

319 頭針法

319 耳針法

319 刺血法

319 耳穴壓豆法

320 點穴法

320 按摩法

321 拔罐法

321 綜閤法

腰椎間盤突齣癥

322 毫針法

323 耳針法

323 艾炷隔薑灸法

323 溫盒灸法

323 刺血、拔罐法

323 按摩法

324 自我保健法

坐骨神經痛

325 毫針法

326 頭針法

326 耳針法

326 耳穴埋針法

326 口針法

326 眼針法

327 刺血法

327 灸法

328 點穴法

328 按摩法

329 拔罐法

腱鞘炎

330 毫針法

330 灸法

腱鞘囊腫

332 毫針法

332 火針法

332 灸法

333 拔罐法

膽道蛔蟲癥

334 毫針法

334 耳針法

335 眼針法

335 針刺、拔罐綜閤法

泌尿係統結石

336 毫針法

337 耳針法

痔瘡

338 毫針法

339 耳針法

339 耳穴壓豆法

339 麵針法

339 刺血法

339 割治法

340 灸法

341 刺血拔罐法

直腸脫垂

342 毫針法

343 頭針法

343 灸法

343 挑刺拔罐法

雞眼

344 火針法

344 灸法

346 常按五大保健特區強過吃補品

 

6 針灸點穴按摩拔罐治療皮膚科疾病

痤瘡

348 耳針法

348 刺血法

348 耳穴割治法

348 耳穴埋針法

349 耳穴壓豆法

349 刺絡拔罐法

黃褐斑

350 毫針法

350 耳穴割治法

350 耳穴壓豆法

350 五白膏敷灸法

351 耳針、體針綜閤法

351 刺絡拔罐法

雀斑

352 耳穴埋針法

352 火針法

353 電子火針法

353 溫針搔灼法

白癜風

354 耳穴埋針法

354 梅花針加艾捲迴鏇灸法

354 艾捲溫和灸法

355 耳穴壓豆法

355 硫黃陀僧外擦法

355 刺血拔罐法

銀屑病

356 梅花針法

356 針刺放血法

356 耳穴割治敷藥法

357 艾炷隔蒜泥灸法

357 敷灸法

357 刺血拔罐法

蕁麻疹

358 毫針法

358 頭針法

359 三棱針刺血法

359 耳針法

359 耳穴埋針法

359 耳穴壓豆法

359 荊芥穗敷灸法

359 艾炷隔薑灸法

360 拔罐法

神經性皮炎

361 毫針、艾灸法

361 梅花針法

362 灸法

濕疹

363 耳針法

363 灸法

364 刺血拔罐法

扁平疣

365 毫針法

365 耳針法

365 耳穴埋針法

366 耳穴割治法

366 刺血法

366 鴉膽子仁敷灸法

早年白發癥

367 指壓法

367 點穴法

367 按摩法

368 大蒜、薑汁塗布法

斑禿

369 毫針法

370 三棱針法

370 梅花針法

370 梅花針配閤塗藥法

370 耳針法

371 灸法

371 復方藜蘆酊外塗法

371 按摩法

372 拔罐法

372 綜閤法

白癬

373 艾捲溫和灸法

373 敷灸法

374 拔發外敷(塗)法

毛囊炎及癤腫

375 毫針法

375 耳針法

375 梅花針法

376 挑治法

376 艾灸法

376 燈火灸法

376 巴鬍餅敷灸法

377 綜閤法

凍傷

379 灸法

380 美,讓青春走得慢一些

 

7 針灸點穴按摩拔罐治療五官科疾病

麥粒腫

382 毫針法

382 刺血法

383 耳針法

383 耳穴埋針法

383 耳穴壓豆法

383 梅花針法

384 隔核桃皮殼灸法

384 燈火灸法

384 敷灸法

385 耳針、按摩法

上瞼下垂

386 毫針法

386 梅花針法

387 按摩法

急性結膜炎

388 毫針法

388 耳針法

389 刺血法

389 梅花針法

389 敷灸法

389 燈火灸法

390 拔罐法

390 點穴法

391 毫針、三棱針法

391 綜閤法

近視

392 毫針法

392 頭針法

393 梅花針法

393 耳穴埋針法

393 耳穴壓豆法

394 按摩法

394 預防近視按摩操

395 綜閤法

斜視

397 毫針法

398 梅花針法

398 隔核桃殼灸、毫針法

399 按摩法

鼻炎

400 毫針法

401 耳針法

401 耳穴埋針法

401 耳穴壓豆法

401 艾炷著膚灸法

402 熨灸法

402 塞鼻法

402 按摩法

403 自我保健點揉法

403 刺血、拔罐法

鼻竇炎

404 毫針法

405 皮下埋針法

405 耳針法

405 刺血法

405 艾炷隔蒜灸法

405 青苔塞鼻法

406 鼻淵散吹鼻法

406 點穴法

406 按摩法

鼻齣血

408 毫針法

408 耳針法

409 耳穴壓豆法 

409 艾灸法

409 敷灸法

410 點穴法

411 梅花針拔罐法

急性扁桃體炎

412 毫針法 

413 刺血法

413 耳針法

413 鼻針法

414 燈火灸法

414 黃連敷灸法

414 火柴灸法

414 捷妙散吹鼻法

415 點穴法

415 綜閤法

下頜關節功能紊亂癥

416 毫針法

417 耳針法

417 耳穴壓豆法

417 艾灸法

418 針上加灸法

418 點穴法

419 自我保健按壓法

419 拔罐法

419 綜閤法

內耳眩暈癥

420 毫針法

420 耳針法

421 艾炷著膚灸法

421 刺血法

422 點刺、拔罐法

423 治療五官科疾病的常用穴位

 

8 針灸點穴按摩拔罐治療婦、産科及男科疾病

痛經

426 毫針法

426 耳針法

427 頭針法

427 耳壓法

427 灸法

428 點穴法

428 按摩法

429 自我保健點按法

429 拔罐法

閉經

430 毫針法

430 耳針法

430 灸法

431 點穴法

431 按摩法

432 自我保健叩摩法

月經不調

433 毫針法

433 耳壓法

433 耳針法

434 頭針法

434 灸法

434 點穴法

435 按摩法

功能性子宮齣血

436 毫針法

436 梅花針法

437 埋針法

437 耳針法

437 灸法

白帶過多

439 毫針法

439 灸法

440 針罐法

子宮脫垂

441 毫針法

442 灸法

442 點穴法

443 按摩法

444 自我保健提肌固脫法

444 拔罐、艾灸法

妊娠嘔吐

445 毫針法

446 灸法

446 拔罐法

胎位不正

447 耳針法

447 耳穴壓豆法

447 艾捲溫和灸法

乳汁不足

449 毫針法

449 耳針法

449 梅花針法

450 灸法

450 針刺、拔罐法

急性乳腺炎

451 毫針法

451 刺血法

451 灸法

453 拔罐法

乳腺增生

454 毫針法

455 拔罐法

更年期綜閤徵

456 毫針法

456 耳針法

457 點穴法

458 按摩法

458 點按拔罐法

精子缺乏癥

459 毫針法

459 灸法

男性性功能障礙

461 毫針法

462 梅花針法

462 灸法

463 按摩法

464 拔罐法

465 關愛,從日常飲食做起(女性篇)

466 關愛,從日常飲食做起(男性篇)

 

9 針灸點穴按摩拔罐治療兒科疾病

小兒驚風

468 毫針法

468 耳針法

469 三棱針法

469 口針法

469 艾炷著膚灸法

469 燈火灸法

470 點穴法

小兒夜啼癥

471 毫針法

471 三棱針法

471 耳針法

472 灸法

472 點穴法

小兒口腔炎

473 灸法

小兒流涎癥

475 毫針法

476 耳針法

476 灸法

小兒腹瀉

477 毫針法

477 耳針法 

478 灸法

480 按摩法

480 拔罐法

小兒營養不良

481 毫針法

481 灸法

小兒遺尿癥

483 毫針法

483 耳針法

483 耳穴埋針法

484 耳穴壓豆法

484 頭針法

484 灸法

485 點穴法

486 按摩法

486 艾灸、拔罐法

小兒疝氣

487 艾炷著膚灸法

 

附錄點穴、按摩、健身美容益智妙方

488 一、按摩美容的常用方法

493 二、點穴美容的常用方法

495 三、按摩耳穴美容健身八式

495 四、健腦益智的按摩妙法

養生術是中華傳統醫學中的瑰寶。本書以健康養生為主題,分為養生經典和養生實踐兩個篇章。經典篇主要介紹瞭《黃帝內經》《易經》《本草綱目》等書中所提齣的養生概念、論述觀點與建議;實踐篇主要從藥補、食療、手診、麵診、經穴、針刺、拔罐、按摩等方麵分門彆類地介紹中國傳統養生術。文字通俗易懂,內容深入淺齣,大傢可以參閱本書調和自己身體的陰陽,注意自己的膳食住行,瞭解自己的健康狀況,以便達到健康長壽、延年無疾的目標。作者簡介於雅婷    主任醫師、高級藥膳食療師、北京世健聯首席養生專傢、中國特效醫術專業委員會首席專傢,現任北京亞健康防治協會理事兼飲食健康專業委員會秘書長、世界中醫藥學會聯閤會藥膳食療研究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2008年、2012年國傢舉重隊奧運會科研攻關與科技服務成員,領導創新的現代化中醫食療技術獲“2008~2009年*投資價值健康管理新技術”“十一五中國健康管理領先品牌”,榮獲“科苑人物”“2008~2009年中華健康管理傑齣人物”“亞健康事業開拓者”“十一五中國健康管理特彆貢獻人物”“中華百業功勛人物”“中國創新人物”等稱號。
高海波    工學博士、中醫學博士後、知名健康管理師。現任燕山大學生物醫學工程係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曾參與中國博士後基金、中國中醫科學院多項重大研究課題,在國內外重要刊物發錶專業學術論文十餘篇。目  錄上篇養生經典

第 1 章| 內經養生
001 何為養生之道? /20
002 養生有哪四種境界? /21
003 四季養生規律是什麼? /22
004 養生的根本是什麼? /24
005 為什麼要順應四時陰陽來養生? /25
006 陽氣有什麼重要性? /27
007 怎樣運用陰陽來解釋疾病? /27
008 四時、五方、五味對人體有什麼影響? /27
009 過食五味對身體有什麼傷害? /30
010 五髒與五方、四季、五行、五畜如何對應?/30
011 人為什麼一定要陰陽調和纔健康? /32


《養生韆問: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大百科(精版)》 第一捲:健康生活的智慧寶典 本書精選中國傳統文化中關於養生的精華,以通俗易懂的語言,深入淺齣地闡釋瞭健康生活的方方麵麵。它不僅僅是一本養生指南,更是一扇瞭解中華民族博大精深養生智慧的窗口。 第一章:人體奧秘與經絡調養 陰陽五行與人體平衡: 深入解讀中醫理論中的陰陽五行學說,闡述其在人體生理、病理以及養生中的應用。詳細介紹五行與五髒六腑、情誌、季節、顔色的對應關係,以及如何通過調和陰陽、平衡五行來達到身心健康。 經絡的奧秘與運行規律: 揭示人體經絡係統的神奇之處,介紹十二正經、奇經八脈的主要走嚮、功能以及相互聯係。詳細講解經絡在氣血運行、抵禦外邪、維持生命活動中的關鍵作用。 穴位的神奇力量: 深入探索人體穴位的分布規律及其與經絡的緊密關係。詳細介紹各主要穴位的主治範圍、操作方法(如按揉、艾灸等)及其在緩解疼痛、調理髒腑、促進健康方麵的奇效。 氣血津液的調養: 闡述氣、血、津液在中醫理論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們如何影響人體的健康。提供詳細的指導,教導讀者如何通過飲食、作息、運動等方式來充養氣血,滋潤津液,從而提升身體的整體功能。 第二章:飲食養生:吃齣健康與長壽 四季飲食宜忌: 詳細闡述根據不同季節的特點,調整飲食結構的重要性。春季宜養肝,夏季宜清熱,鞦季宜潤肺,鼕季宜溫補。提供具體食物的推薦與禁忌,幫助讀者順應天時,吃齣健康。 五榖雜糧的營養價值: 深入挖掘五榖雜糧(稻、黍、稷、麥、菽)等傳統主食的營養成分和健康益處。介紹不同雜糧的食療功效,以及如何將它們融入日常飲食,實現均衡營養。 蔬果的天然療效: 聚焦各種常見蔬菜和水果的藥用價值和食療功效。解析其富含的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縴維等,並給齣針對不同疾病的食療方,讓讀者通過日常飲食達到預防和治療的目的。 肉禽蛋奶的閤理攝取: 科學分析肉類、禽類、蛋類、奶類等動物性食物的營養價值及其在人體中的作用。指導讀者如何適量攝取,避免過量或不足,從而更好地滿足身體需求。 藥食同源的智慧: 介紹“藥食同源”的傳統觀念,列舉大量兼具食物和藥用價值的食材,如枸杞、紅棗、生薑、大蒜等,並提供具體的食用方法和食療配伍,讓讀者在享受美食的同時,收獲健康。 茶飲的養生之道: 探討不同種類茶葉(綠茶、紅茶、烏龍茶、花草茶等)的功效與特性。介紹如何根據個人體質選擇閤適的茶飲,以及品茶的養生之道。 第三章:起居有常:順應自然的生活之道 睡眠的質量與養生: 強調充足、高質量睡眠對身體健康的重要性。介紹科學的睡眠時間、助眠方法,以及如何通過調整臥室環境來改善睡眠。 作息規律與生命節律: 闡述順應自然界晝夜變化和四季更替,建立規律作息的重要性。解釋“日齣而作,日落而息”的科學道理,以及違背生命節律可能帶來的健康隱患。 勞逸結閤的智慧: 探討工作與休息的平衡之道。指導讀者如何在學習和工作中,閤理安排休息時間,避免過度疲勞,保持充沛的精力。 運動養生的方法與原則: 介紹中國傳統養生功法(如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等)的動作要領、功效和鍛煉方法。強調循序漸進、持之以恒的鍛煉原則,以及如何根據個人體質選擇閤適的運動方式。 環境養生: 關注居住環境對健康的影響,如通風、采光、溫度、濕度等。介紹如何通過調整居住環境,營造一個有利於身心健康的舒適空間。 第四章:情誌養生:內觀自省的心靈調適 七情與身心健康: 詳細解讀中醫“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對人體生理和心理的影響。闡述情誌失調如何導緻疾病,以及如何通過調適情誌來維護身心健康。 情緒管理的藝術: 提供實用的情緒管理技巧,如正念冥想、呼吸練習、傾訴溝通等。教導讀者如何認識、接納和疏導負麵情緒,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 興趣愛好與心靈慰藉: 鼓勵讀者培養健康的興趣愛好,如琴棋書畫、園藝、音樂等,認為它們是緩解壓力、豐富生活、滋養心靈的重要途徑。 感恩與積極心態: 闡述感恩之心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對提升幸福感和抵禦疾病的重要作用。引導讀者通過感恩練習、自我肯定等方式,培養積極健康的心靈品質。 人際和諧與心理健康: 探討良好的人際關係對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提供處理人際關係衝突、建立和諧溝通的建議。 第五章:時令養生與節氣智慧 二十四節氣的養生要義: 詳細解讀二十四節氣在農業生産和養生中的重要作用。闡述每個節氣的氣候特點、養生重點以及相應的飲食、起居、運動建議。 春季養生:生發與舒展: 重點介紹春季的養肝、舒展筋骨、應對花粉過敏等養生要點。 夏季養生:清熱與防暑: 詳細闡述夏季的養心、消暑解渴、防範腸道疾病等方麵的養生方法。 鞦季養生:潤燥與進補: 介紹鞦季的養肺、潤燥、預防感冒、以及適度進補的原則。 鼕季養生:藏精與禦寒: 重點講解鼕季的補腎、禦寒保暖、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養生要訣。 第二捲:中華傳統養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第六章:經典養生方略的解讀 中醫四大經典醫籍的養生智慧: 深入解讀《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等經典醫籍中蘊含的養生思想和實用方藥。 曆代名醫的養生秘訣: 匯集曆代著名醫學傢如孫思邈、華佗、李時珍等的養生經驗和獨到見解,介紹他們的養生著作和治病理念。 食療方與藥膳的精髓: 詳細介紹豐富多樣的食療方和藥膳,針對不同體質和病癥,提供具體的食材選擇、烹飪方法和食用禁忌,讓讀者在傢就能輕鬆實踐。 傳統保健功法的傳承: 深入介紹和演示多種廣為流傳的傳統保健功法,如八段錦、六字訣、易筋經等,詳細講解其動作要領、功效與鍛煉方法。 第七章:時令養生與生活實踐 春季: 詳細講解春季的養肝、疏肝理氣、應對“春睏”的方法,包括飲食、運動、起居等方麵的具體建議。 夏季: 深入介紹夏季的養心、消暑、防濕熱、以及夏季常見的疾病預防與調理。 鞦季: 側重鞦季的養肺、潤燥、預防鞦燥引起的咽乾、咳嗽等癥狀,以及如何為鼕季儲存能量。 鼕季: 詳述鼕季的“藏”之道,包括補腎、禦寒、預防心腦血管疾病、以及鼕季的食補原則。 節氣養生: 結閤二十四節氣,提供更具時效性的養生指導,如立春後的生發之氣,夏至後的養心,立鞦後的潤燥,鼕至後的進補等。 第八章:五行與髒腑的養生對應 木(肝): 詳細闡述肝在五行中的位置,以及肝與情緒、眼睛、筋脈的關係。提供養肝的飲食、情誌、運動建議。 火(心): 聚焦心的生理功能和情誌,講解如何養心安神,預防失眠、心悸等問題。 土(脾): 闡述脾胃在消化吸收、運化水榖中的作用,提供健脾益氣的飲食和生活方式。 金(肺): 詳細介紹肺與呼吸、皮膚、鼻子的關係,指導讀者如何養肺潤燥,預防呼吸道疾病。 水(腎): 聚焦腎的藏精功能,講解如何固精養腎,延緩衰老,預防腰膝酸軟等問題。 第九章:生活方式與健康習慣的養成 科學飲食的原則: 提倡均衡、多樣、適量的飲食原則,強調粗細搭配、葷素結閤、食物新鮮。 規律作息的益處: 詳細闡述規律作息對人體生物鍾、內分泌係統、免疫係統的積極影響。 適度運動的重要性: 介紹不同類型運動的益處,如提高心肺功能、增強肌肉力量、改善柔韌性等,並強調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閤適的運動方式。 情緒調節與心理保健: 提供更多關於壓力管理、焦慮疏導、積極心態培養的實用方法。 良好衛生習慣的建立: 強調個人衛生、環境衛生對預防疾病的重要性。 第十章:中華傳統養生文化的時代價值 傳承與創新: 探討如何將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養生文化與現代科學養生理念相結閤,實現傳承與創新。 迴歸自然: 強調順應自然、尊重生命規律的養生理念,在日益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尋找一份寜靜與平衡。 身心閤一的追求: 展現中華傳統養生文化注重整體、強調身心和諧的獨特價值,引導讀者追求更全麵、更高層次的健康。 麵嚮未來的養生觀: 展望中華傳統養生文化在未來健康領域的發展前景,以及它對提升全民健康素質、構建健康中國的重要意義。 本書旨在以百科全書式的結構,係統地呈現中國傳統文化中關於養生生活的智慧,幫助讀者建立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實現身心和諧,延年益壽。內容詳實,涵蓋廣泛,語言生動,適閤各年齡段的讀者閱讀和實踐。

用戶評價

評分

這套書的知識體係非常完整,從基礎的穴位理論,到具體的養生方法,再到更深層次的文化解讀,層層遞進,讓人感覺學得既紮實又有趣。我非常喜歡書中對於“針灸”的講解。雖然針灸聽起來有些“高精尖”,但作者通過圖文並茂的方式,將經絡、穴位與實際操作相結閤,讓這個過程變得生動起來。書中的穴位圖非常準確,而且會標明主要的針刺深度和角度,對於初學者來說,非常有指導意義。此外,“養生韆問”的部分也非常實用,它解答瞭我一直以來關於養生的一些睏惑,比如不同季節的養生重點,不同年齡段的養生要點,以及如何通過食療來調理身體。感覺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循循善誘地引導我走近中國傳統養生文化的殿堂。

評分

讀完這套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神奇與博大精深。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養生的指南,更像是一扇打開傳統文化寶庫的窗戶。我從書中瞭解到瞭很多古老而智慧的養生觀念,比如“天人閤一”、“順應四時”等等,這些理念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顯得尤為珍貴。書中提到的“養生韆問”部分,更是讓我大開眼界。很多關於飲食、起居、情誌方麵的建議,都蘊含著深厚的哲學思想和生活經驗,比如如何通過調整飲食來改善體質,如何通過閤理作息來保持精力充沛,如何通過管理情緒來達到身心健康。我嘗試著將書中的一些小方法應用到日常生活中,比如睡前泡腳、調整飲食結構,真的能感受到身體的微妙變化,睡眠質量有所提高,精神也更好瞭。這套書讓我意識到,養生並非是什麼高深莫測的學問,而是融入在生活點滴中的智慧。

評分

這套書的裝幀確實是相當精緻,拿在手裏就有一種沉甸甸的質感,很適閤放在書架上作為一件藝術品。我尤其喜歡它的版式設計,字體大小適中,排版疏朗,閱讀起來非常舒適,不會感到眼睛疲勞。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插圖的精美程度,簡直可以用“賞心悅目”來形容。那些繪製得細緻入微的穴位圖,配閤簡潔明瞭的文字說明,讓人一下子就能抓住重點,學習起來事半功倍。我一直對中國傳統醫學抱有濃厚的興趣,但總是覺得有些理論晦澀難懂,實踐起來更是無從下手。這套書恰好彌補瞭我的這一遺憾。它將復雜的理論以一種直觀、生動的方式呈現齣來,無論是對經絡的講解,還是對各種操作手法(如針灸、點穴、按摩、拔罐)的演示,都力求做到圖文並茂,易於理解和模仿。感覺作者在創作時,真的站在初學者的角度,把最實用的知識,用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呈現給瞭讀者。

評分

這套書給我的感覺非常務實,它沒有空泛的理論,而是專注於如何通過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來改善身體狀況。我對其中的“點穴”和“按摩”部分印象尤其深刻。作者詳細介紹瞭身體各個重要的穴位,以及它們對應的功能和主治病癥。更重要的是,書中還配有清晰的手法圖解,演示瞭如何正確地按壓、揉捏穴位,力度和方嚮都有詳細說明。我試著按照書上的指導,為傢人進行一些簡單的按摩,比如緩解頸椎不適、改善消化不良等。傢人反饋效果都很好,這讓我對中醫的整體療法有瞭更深的信任。而且,書中關於“拔罐”的講解也十分細緻,從拔罐的原理、適應癥、禁忌癥,到操作的步驟和注意事項,都講解得非常到位。感覺這套書的設計,就是為瞭讓讀者能夠真正動手實踐,學以緻用。

評分

不得不說,這套書在內容的編排上非常有匠心。它將針灸、點穴、按摩、拔罐這些傳統療法,以及養生知識,巧妙地融閤在一起,形成瞭一個完整的體係。我尤其欣賞書中將每個操作手法都分解成一個個清晰的步驟,配以詳細的圖示,讓讀者能夠輕鬆模仿。比如在講解按摩手法時,不僅有指法、力度、方嚮的說明,還會告訴我們應該在什麼部位,以什麼樣的節奏去按壓,這對於在傢自我保健非常有幫助。另外,“養生韆問”部分的內容也非常豐富,涵蓋瞭從飲食起居到情誌養生的方方麵麵,很多問題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的,書中給齣的解答既有理論依據,又非常接地氣。感覺這套書不愧為“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大百科”,它讓我對中華民族的智慧有瞭更深的體悟。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