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叶浅予著的《叶浅予人物画讲稿(名家讲稿)》荟萃了叶浅予先生的经典论述,搜集了他大量的速写写生稿与精品画作,汇编成册。全书内容丰富完整,文笔通俗易懂,对深入系统地了解叶浅予中国画人物的艺术思想有很好的学习借鉴作用。 本社 编 叶浅予(1907-1995),浙江桐庐人。画家、美术教育家。曾任中国美协副、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主任。擅人物、花鸟、插图、速写等。曾为茅盾《子夜》、老舍《茶馆》等书插图,创作有长篇漫画《王先生》、组画《长安怀古》,著有《怎样画速写》《画馀论画》《细叙沧桑记流年》等。《叶浅予人物画讲稿》是一本让我感觉“踏实”的书。它不是那种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了实践的指导意义。我尤其喜欢他关于“人物画的创作流程”的讲解。他并非一蹴而就地给出答案,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我们去思考。 他从“素材的积累”、“造型的探索”、“笔墨的运用”,到最终的“画面完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创作路径。他强调了“反复修改”和“自我否定”的重要性,这让我看到了大师在创作过程中同样经历了艰辛。他还提到了“借鉴和融合”,鼓励我们学习借鉴其他画种和艺术形式的优点,但同时要保持自己独特的风格。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艺术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也是一个充满挑战和乐趣的过程。
评分《叶浅予人物画讲稿》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我一直对中国传统人物画的“程式化”有些困惑,总觉得很多作品虽然技法精湛,但却缺乏时代感和生活气息。叶浅予先生在这本书中,对如何打破程式,融入时代精神,进行了深刻的探讨。他结合自己创作的《石门颂》、《王羲之》等一系列作品,详细阐述了他在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方面的思考。 我特别欣赏他对“时代感”的理解。他认为,人物画不仅仅是描绘历史人物或神话传说,更应该反映当下的生活,捕捉时代的精神风貌。他提到了“时代的新人物”,这是他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他如何通过对现实生活中人物的观察和提炼,创作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作品,书中都有详细的讲解。这让我意识到,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代同步,在于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情感。他还强调了“写意”在当代人物画中的重要性,他认为写意不是偷懒,而是通过高度提炼的笔墨,去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去传达艺术家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这本书让我对当代中国人物画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激发了我对创作的热情。
评分我之前对人物画的认识,总觉得离我很遥远,是属于大师们的领域。但读了《叶浅予人物画讲稿》之后,我发现,人物画并非遥不可及。叶先生以他平实的语言和丰富的经验,将人物画的精髓展现在我们面前。我特别喜欢他关于“如何培养人物画的兴趣”的讲解。 他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兴趣的培养,需要我们主动去观察生活,去感受美,去发现人物的魅力。他鼓励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多留意身边的人,多去思考他们的表情、动作和神态。他还提到了“多看、多画、多思考”,认为这是提升人物画水平的不二法门。这本书让我觉得,学画人物,并非一定要有多么深厚的功底,而是要有一颗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心。它让我对学习人物画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评分我一直认为,艺术创作是孤独的旅程,但读了《叶浅予人物画讲稿》,我仿佛找到了同行者。叶先生在书中,真诚地分享了他的艺术思考和创作过程中的困惑与喜悦。我尤其被他关于“写意人物画的意境营造”的论述所打动。他认为,好的写意人物画,不仅仅是形神兼备,更要营造出一种深远的意境。 他如何通过画面构图、色彩的运用、笔墨的疏密,来营造出一种诗意的氛围,一种耐人寻味的意境。他举例说明,有时寥寥数笔,却能引人入胜,让观者产生无限的联想。他强调“留白”的作用,认为留白不仅仅是空白,更是“意境”的一部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写意人物画的高境界,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在于让观者在画面中感受到一种“气韵”。
评分这本《叶浅予人物画讲稿》的出现,无疑是给中国画坛,尤其是人物画领域注入了一股清流。我是一个多年的中国画爱好者,普段也喜欢临摹一些名家的作品,但总觉得在人物造型和神韵的把握上,总差那么一口气,不够生动,不够有灵魂。机缘巧合之下,我看到了这本书。初拿到手,就被它朴实无华的封面所吸引,没有太多花哨的装饰,正如叶浅予先生朴实严谨的艺术态度。翻开扉页,看到先生的肖像,一股肃穆而亲切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一位老友在向你娓娓道来他的艺术心得。 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写意人物画”的论述。叶浅予先生并非空谈理论,而是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写意人物画的关键。他强调了“形神兼备”,不是简单地描摹外形,而是要抓住人物的内在精神气质。他举了许多具体的例子,比如如何通过寥寥几笔勾勒出人物的动态,如何通过眼神来传达人物的情感,如何通过衣纹来表现人物的身份和性格。这些讲解,对于我这样缺乏深厚功底的初学者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我以前总觉得写意人物画很难,是因为抓不住要领,总以为需要很高的技巧,但叶先生的讲解让我明白,技巧是建立在对生活和人物深刻的观察与理解之上的。他提倡“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句话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鼓励我们走出画室,深入生活,去观察、去感受,然后再将内心的感受通过笔墨表达出来。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与其说是一本“讲稿”,不如说是一部叶浅予先生的“艺术心声”。我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他对于人物画事业的执着和热爱。我特别喜欢他对“笔墨趣味”的探讨。他并非机械地讲解笔墨技法,而是将其与人物的精神气质紧密结合。他认为,笔墨不仅仅是工具,更是情感的载体。 他详细阐述了如何运用不同的笔墨,来表现人物的质感、体积感和空间感。比如,他谈到如何用墨的浓淡干湿来表现人物的年龄和肤色,如何用线的粗细刚柔来表现人物的性格。他还强调了“用笔的节奏感”和“用墨的层次感”,这些都让我对笔墨的理解有了更深的层次。他所说的笔墨趣味,是一种“浑然天成”的美,是一种“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画笔墨的无穷魅力,也让我对如何让自己的笔墨更具表现力有了新的思考。
评分《叶浅予人物画讲稿》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绘画技巧上的提升,更多的是一种艺术视野的开阔。我以前常常局限于一些固定的题材和表现手法,但叶先生的讲解,让我看到了人物画的广阔天地。他提到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物画创作”,这让我意识到,中国人物画的题材可以如此丰富。 他鼓励我们走出画室,去深入了解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去观察不同民族的人物特征。他结合自己创作的少数民族人物画,分享了他在素材收集、人物造型、色彩运用等方面的经验。这让我看到了,人物画不仅仅是描绘人,更是描绘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一种文化。这本书拓展了我对人物画的理解,让我看到了它在记录历史、反映生活、传承文化方面的巨大价值。
评分《叶浅予人物画讲稿》让我对“人物造型”有了全新的理解。我一直以为人物造型就是按照解剖学来画,但叶先生在这本书中,将造型提升到了更高的艺术层面。他不仅仅关注人体结构的准确性,更强调通过造型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情感和命运。他举了许多例子,比如如何通过人物的体态来表现他们的职业特点,如何通过人物的表情来传达他们的内心世界。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对于“夸张与变形”的运用。他认为,在写意人物画中,适当的夸张和变形并非是对现实的背离,而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的特征和情感。他强调要“在写实的基础上提炼”,而不是凭空想象。他所说的夸张,并非漫画式的滑稽,而是对人物内在精神的强化和外化。这本书让我认识到,造型不仅仅是技巧,更是艺术家对人物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它让我看到了人物画的更多可能性,也让我对如何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有了更深的体会。
评分我通常对那种理论性过强的艺术类书籍有些敬而远之,但《叶浅予人物画讲稿》却是个例外。它更像是叶浅予先生与读者之间的一次坦诚交流,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洞察。我尤其喜欢他关于“人物画的写生方法”的讲解。他并非照搬西方素描的体系,而是强调结合中国画的笔墨特点,发展出独特的写生之道。他提到了“速写”的重要性,并将速写看作是积累素材、培养造型能力的重要手段。 我过去画速写,常常是为了完成任务,并没有深入思考。但叶先生却指出,速写不仅仅是记录,更是“捕捉”和“表现”。他分享了如何在短时间内抓住人物的神态、动态和性格,如何通过简练的线条勾勒出人物的特征。他还提到了“默写”的训练方法,认为这有助于加深对人物结构的理解和记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速写并非简单的“画得快”,而是“画得准”和“画得有表现力”。他对于写生的讲解,让我看到了中国画在写生方面的巨大潜力,也让我对自己的速写练习有了新的方向和目标。
评分读《叶浅予人物画讲稿》的过程,更像是一次与大师跨越时空的对话。叶浅予先生将他一生在人物画领域的探索、实践和感悟,毫无保留地倾注在这本著作中。我尤其被他关于“线条的运用”的讲解深深吸引。我一直以为线条就是勾勒轮廓,但叶先生却将其提升到了艺术表现的高度。他详细剖析了不同线条的质感、力度和情感表达,比如飞白、顿挫、转折等等,并结合自己的代表作进行解读。我看着那些流畅而富有生命力的线条,仿佛能感受到笔墨在纸上奔跑跳跃,人物的生命力也随之跃然纸上。他不仅仅是在教我们“怎么画”,更是在教我们“怎么看”,如何从线条中去体味笔墨的韵味,如何去感受线条所传递的生命张力。 书中对人物动态的描绘,更是让我茅塞顿开。我之前画人物,常常显得僵硬,缺乏生动感,叶先生却用他独到的视角,将人体的结构、肌肉的走向、关节的运动描绘得淋漓尽致,即使是寥寥数笔,也能勾勒出人物的动态美。他强调了“动态中的结构”,这让我意识到,人物的动态并非随意的摆弄,而是需要建立在扎实的解剖学基础之上。他还提到了“写生”,但不是机械的复制,而是强调“取舍”和“概括”,将生活中的真实形象,通过艺术家的提炼,转化为富有表现力的画面。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人物画的另一种可能性,一种更加自由、更加富有生命力的表现方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