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原版 紙的大歷史:從蔡倫造紙到數位時代,跨越人類文明兩千年的世界之旅

港台原版 紙的大歷史:從蔡倫造紙到數位時代,跨越人類文明兩千年的世界之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亞歷山大 孟洛 著
图书标签:
  • 纸张历史
  • 蔡伦造纸
  • 港台原版
  • 文化史
  • 文明史
  • 科技史
  • 阅读
  • 历史
  • 纸媒
  • 数字时代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拇指原版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聯經
ISBN:9789570849035
商品编码:14449616619

具体描述

2011年英國皇家文學協會(RSL Jerwood Award)非小說獎得獎作品

一項簡單的中國發明如何包覆整個世界?

在紙的表面上,銘刻人類歷史上至為重要的理念。

來自中國的偉大發明──紙,如何影響並改變世界?亞歷山大孟洛藉由《紙的大歷史》這本書,探究紙張引發的人類革命和開創的文明軌跡,它的力量,絕對不「紙」如此!

看似輕薄柔軟的紙,是推進歷史的載具,

也是世界各地劃時代創新與大眾運動所使用的渠道

它撼動中西,掀起人類革命,改變了世界的樣貌!

紙在中國漢代的宮廷裡問世,為知識和思想理念的傳播帶來革命性的轉變。在隨後的兩千多年間,紙張讓理念、宗教、哲學和宣傳能更便利地傳播全世界。紙張也是第1個成本夠低廉的書寫介面,它便於攜帶、可以印刷成書本、小冊、傳單和雜誌刊物,能夠被大量製造,並且可以廣泛傳布。紙張使得不同時代、不同群體間學者彼此的持續對話成為可能,他們各自的理念因此得以穿越時間和地域的限制,建立關係。

孟洛的《紙的大歷史》一書便是追索紙這項劃時代發明的西傳旅程,故事從佛經譯者開始,他們是紙廣泛傳播到中國、日本、韓國和越南的主要原因。

《紙的大歷史》敘述了神學家、科學家和藝術家如何運用紙張,建立阿拉伯阿巴斯王朝的知識世界,以及那些攜帶紙張、在絲路上絡繹於途的傳教士和貿易商旅。本書也清楚說明了當紙於1276年終於傳至歐洲時,它對於在書案前創造出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學者與翻譯家而言,有多麼的不可或缺。

《紙的大歷史》顧名思義是在追索紙張從發明到發展的歷程,孟洛將本書的內容分為三大部分,第1部分為紙張在東亞的故事,第2部分為紙張在中亞與中東的發展,而第三部分則為紙張在歐洲的凱旋。藉由《紙的大歷史》,孟洛認為紙張開創了一個新世界,自由思想在其中得以成長茁壯,並且使得從科學到音樂的種種科目因此而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紙的時代。現今,紙張仍然圍繞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它被堆放在書桌上,包裹著食物,攢放在我們的皮夾裡。但是,在這個數位世界,會是紙的時代畫上休止符的時候嗎?這是一個關於一項簡單的中國發明如何包覆我們整個世界的故事,在紙的表面上,銘刻著人類歷史上至為重要的理念。


作者簡介

 

亞歷山大孟洛(Alexander Monro)

曾在劍橋大學與北京修讀中文。曾在《時代》雜誌駐倫敦記者、路透社駐上海特派員,並參與中國朝代歷史《龍位》(The Dragon Throne)及《歷史上的七十次偉大旅程》(The Seventy Great Journeys in History)部分章節撰寫。

2010年得到傑伍德文學寫作獎助計畫(Royal Society of Literature Jerwood Award)獎金資助,支持《紙的大歷史》寫作,這本書是孟洛的第1本個人作品。現與妻子居住在英國科茨沃爾德(Cotswolds),並以當代中國為主題從事創作。

譯者簡介

廖彥博

政大歷史系碩士,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歷史系博士班。


媒体评论


孟洛既身為歐洲歷史學者又是中文學者的專業身分,給予這本書一個廣博的面向,又因為他是一位筆下有鮮明畫面的作家,能以生動的方式述說故事,而更增添光彩。──伊恩芬雷森(Iain Finlayson),《泰晤士報》(The Times)

孟洛是一位熱愛中華文化的作家,學問浩瀚淵博……他探尋造紙術西傳的蹤跡,在印刷術最終讓紙張完成其使命之前,他強調紙張在《古蘭經》流通的過程裡扮演的角色,以及紙張在阿巴斯王朝時期「學問知識大高峰」的地位。──傑森史考特-華倫(Jason Scott-Warren),《泰晤士報藝文副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優雅呈現之作。──《經濟學人》(Economist

孟洛……沒有放過檢閱任何一筆檔案資料,他搜讀所有相關的史籍,探索一切的途徑,不遺漏任何一條哪怕是冷僻的線索,總而言之,蒐羅材料,到了堪稱上窮碧落下黃泉的程度……本書中談到先知、〈啟示錄〉和《古蘭經》的章節,論述精闢,值得一讀再讀。同樣精彩、而且相當具有睿智見解的,是作者關於禁止和許可所有1680年代、大革命前的法國文字史料出版的段落,以及如讀者所期待的,那世界上頭一次盜版作品的出現……《紙的大歷史》是一本必須寫出來的作品,也是一本讀者必看之作。──《印度電訊報》(Telegraph India)

流暢可讀……極具知識性……年鑑般的敘事書寫,以史前時代的洞穴炭筆塗鴉開場,最後以數位線上電子報收篇,全書充滿輕快而可喜的研究文字……是一本上乘之作。──約翰 蘇德蘭(John Sutherland),《文學評論》(Literary Review)

孟洛筆下的這部歷史詳盡而富學術價值,行文相當優美,這是一部關於紙對人類文明帶來驚人衝擊的橫掃千軍之作。──崔斯坦 杭特(Tristram Hunt)

引人入勝……充滿洞見……孟洛是一位敏銳而充滿睿智的嚮導。──《四面話語》雜誌網站(Quadrapheme)

或許紙張會受到揶揄,認為是對樹木的摧殘浪費,在我們這個數位化的世界裡,更是無用的過時之物。但是,孟洛在這部旁徵博引的歷史作品裡提醒我們,紙是世界文化的底層基礎……從伊斯蘭教的各種科學軌跡,到哥白尼於1543年發表的《天體運行論》,孟洛雄辯滔滔地展示,紙張在將「真理交到讀者手上」這幕大戲裡,扮演了至重要的角色。──《自然》雜誌(Nature)

孟洛突出了紙張這件事物的角色,因為紙張無處不在,實在太容易受到忽略……這部精緻細微的史書同樣也強調書寫扮演的角色……讓人在迎向數位時代時,仍然對書本的前景抱持著希望。──《雪梨晨間快報》(Sydney Morning Herald)


目录


導讀 王舒津

台灣版作者序

第一章 紙張追蹤

第二章 文字始末

第三章 蓄積土壤

第四章 紙張問世

第五章 邊陲之地

第六章 紙張之雨

第七章 紙上生涯

第八章 交棒傳播

第九章 愛書之士

第十章 造書成冊

第十一章 新樂之聲

第十二章 巴格達學問盛世

第十三章 分裂的歐洲

第十四章 譯介歐洲

第十五章 新的對話

第十六章 車載斗量

尾聲 漸褪的蹤跡

謝詞

譯後記 廖彥博

參考書目


《纸的变迁:文明的载体与流转》 一卷跨越千年、洞察媒介演进的史诗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单一地域或特定时期的纸张发展史,而是以一个宏大而精微的视角,审视人类文明史上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纸张,在不同文化土壤中如何诞生、演变、传播,并最终影响了知识的积累、思想的扩散以及社会结构的重塑。它是一部关于“物质载体如何承载精神文明”的深度考察。 第一编:纤维的秘境——早期书写材料的遗产与萌芽 在纸张成为主流之前,人类为了记录和传承信息,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本篇将时间轴回溯至古代世界,细致描绘了羊皮卷、莎草纸、竹简、木牍以及早期丝帛等主要书写材料的物理特性、制作工艺及其在特定文明中的应用场景。 我们将深入探究古埃及的莎草纸在尼罗河三角洲的兴盛与衰落,分析其易碎性如何限制了知识的远距离传播;同时,对比罗马世界中羊皮纸(Parchment)因其耐用性而成为官方文件和神圣文本载体的过程,以及这种材料的高昂成本如何形成了知识的壁垒。在东方,对竹简和木牍的依赖,则深刻影响了早期国家形态的行政效率和信息检索的难度。这些早期材料的局限性,孕育了对更高效、更经济载体的迫切需求。 第二编:东方智慧的结晶——纤维技术的革命与早期传播 本编的核心在于解析从非纸质材料向以纤维为基础的记录载体转变的全球性突破。重点将放在解析这一技术在亚洲的早期发展脉络,但视角将超越单纯的起源地叙事,着眼于技术扩散的动力学。 我们将考察早期纤维处理技术的演进,包括植物韧皮纤维的提取、浸泡、打浆、抄制等一系列复杂的工序。这种技术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实现了信息的廉价化和普及化的可能性。然而,早期纸张的“普及”并非一蹴而就,它首先在官方文书、宗教典籍和诗词歌赋中找到立足之地。本篇将分析早期纸张的质量差异(如麻纸与树皮纸),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了不同类型的文献的保存寿命。 第三编:横跨欧亚的贸易与知识的加速器 当纤维记录技术从东方向西传播时,它不再仅仅是一种制造工艺的转移,而是一场知识和贸易路线的交织。本篇将追踪这一技术的关键中转站,分析它如何通过丝绸之路、海上贸易网络以及军事冲突的边缘地带,逐步渗透到中亚、波斯、北非,并最终抵达欧洲。 在不同文明的交汇点,纸张的制作技术被当地的原材料(如亚麻、棉花)所改造,这引发了新一轮的材料创新。我们将对比阿拉伯世界对纸张工艺的优化,尤其是在墨水化学和装订技术上的进步,这些进步极大地提升了图书馆和学者的工作效率。这一时期的纸张,成为连接不同知识体系的桥梁,是中世纪知识复兴的关键物质基础。 第四编:欧洲的觉醒与技术的标准化 进入中世纪晚期和文艺复兴前期,欧洲对纸张的需求呈爆炸性增长,这主要得益于新兴的大学教育体系、不断壮大的商业阶层以及对古典文献的重新发现。本篇将详述欧洲纸业的兴起,从早期的手工磨坊到工业化前的半机械化生产模式。 我们将剖析欧洲社会对纸张的独特偏好,例如对亚麻纤维的偏爱如何影响了纸张的耐久性和酸性。同时,本篇将探讨在这一时期,纸张的标准化进程如何受到政治和经济力量的推动,以及对“高质量”纸张的追求如何催生了早期的质量控制概念。这一阶段的纸张,是欧洲社会结构从神权向世俗权力过渡的重要物质背景。 第五编:工业的洪流——从棉布到木浆的转型与普及的代价 随着印刷术的广泛应用和大众识字率的提高,对纸张的需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传统的手工抄纸工艺已无法满足市场。本篇聚焦于工业革命时期纸张制造技术的颠覆性变革。 我们将详细阐述机械制浆技术(特别是化学和机械制浆法)的引入,以及如何从棉布、麻布等贵重纤维转向使用木浆这一廉价但质量不稳定的原材料。这种转变的意义是双重的:它使知识以前所未有的低成本进入寻常百姓家,极大地推动了现代大众媒体和教育体系的形成;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个深远的问题——由于木浆中木质素的残留,现代纸张的保存性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文物保护挑战。本篇将探讨这种“廉价普及”背后的化学与历史代价。 第六编:媒介的迭代与纸张的未来定位 在信息技术爆炸的时代,纸张不再是唯一的,甚至不再是信息传递的首选载体。本篇将分析电子媒介对传统纸张体系的冲击与重塑。 我们不再将纸张视为信息革命的中心,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多元媒介生态中的特定位置。我们将探讨在数字时代,纸张如何重新定义其功能:从大众传播的工具,退化或升华为仪式性、收藏性、艺术性或特定高保真要求的载体。分析档案学、艺术修复领域对高品质、无酸纸张的持续需求,以及在环保理念下,对循环经济和可持续纤维来源的探索,预示着纸张作为一种物质,在未来将如何继续与人类文明共存。 本书致力于提供一个不局限于任何单一地域或特定时间点的、关于“信息载体物理形态演变”的全球史观。它探讨的不是纸张本身的历史,而是人类如何选择、改进并最终依赖于这种纤维矩阵来构建其知识体系、经济往来乃至文化认同的深层结构。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让我看到了一个看似简单平凡的物品,如何能够贯穿两千年的历史,并与人类文明的进程息息相关。作者的笔触相当细腻,我相信书中一定充满了各种有趣的史料和生动的故事。我尤其好奇,这本书是如何将“纸”这个物质载体,与“蔡伦造纸”这一历史事件,以及“数字时代”这样一个现代概念巧妙地联系起来的。这其中的跨度非常之大,但正是这种跨度,才更能展现出纸张的持久影响力和生命力。我期待书中能够揭示出纸张在不同文化中的独特演变轨迹,比如它如何影响了东方书法艺术的繁荣,又如何促进了西方学术思想的传播。同时,它也可能会探讨纸张的“消亡”与“新生”,在数字浪潮的冲击下,纸张是否真的会退出历史舞台,还是会以新的形式继续存在。这种对一个日常物品背后深层历史和文化意义的挖掘,让我觉得这本书极具深度和思想性。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我们每天接触的“纸”,竟然蕴藏着如此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从泛黄的古籍到现代的印刷品,再到那些承载着我们生活点滴的包装纸,它们的演变过程就像一部微缩版的文明史。作者似乎很擅长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微观的细节相结合,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纸张在不同时代所扮演的角色。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纸张如何促进知识传播和思想交流的部分所打动。想象一下,在没有印刷术和纸张的年代,知识的传承是多么的艰难和缓慢。而纸张的出现,如同打开了一扇窗,让信息得以更广泛、更快速地流动,极大地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书中对造纸术的早期发展有细致的描绘,让我对古代工匠们的智慧和辛劳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它也探讨了纸张在不同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和意义,这种跨文化的视角让我对“纸”有了更全面、更立体的理解,不再仅仅把它看作是书写工具,而是文明的载体和见证者。

评分

这本书光看书名就觉得很有分量,"纸的大历史"听起来就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宏大叙事。我一直对历史的演变和文明的进程充满好奇,而纸张作为人类信息传播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其发展史无疑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一条关键线索。从古老的蔡伦造纸术讲起,到如今我们身处的数字化时代,这跨越两千年的“世界之旅”,想想就令人激动。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梳理这条脉络,纸张的每一次革新,是如何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产生深刻的互动?它又是如何影响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世界的模样?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展现纸张从一种珍贵的物质,逐渐普及,再到如今面临数字化的挑战,这个过程中的起起伏伏。或许书中会穿插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关于那些与纸张息息相关的人物和事件,它们如何塑造了历史的轨迹。我想象中的这本书,应该不仅仅是关于纸张本身的介绍,更是一种审视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视角,它可能揭示出隐藏在日常事物背后的宏大力量。

评分

这本书让我对“纸”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知。我之前可能只将它视为承载文字的媒介,但读完之后,才发现它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作者以一种宏观的视角,将纸张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重大变革紧密联系起来,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如何描绘纸张在不同社会阶层和文化背景下的流通和影响的。它可能探讨了纸张如何从贵族的奢侈品,逐渐走向平民,又如何影响了大众的识字率和思想的普及。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深入分析纸张在面对数字化的冲击时,其自身的演变和未来的命运。它可能会提出一些发人深省的观点,关于我们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重新审视和定义纸张的价值。这本书似乎不仅仅是关于“过去”,更是对“现在”和“未来”的一次深刻反思,通过回溯纸张的历史,来理解我们当下的处境。

评分

这本《纸的大历史》给我带来的体验,更像是一次沉浸式的文化考古。它不仅仅是讲述纸张的物理特性或技术演变,更是挖掘了纸张背后所承载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们穿梭于历史的长河中。从东方古老的造纸术,到西方在中世纪如何吸收并发展造纸技术,再到近代工业革命对纸张生产的影响,每一步都充满了故事性。我惊叹于纸张在不同文明中的传播和适应过程,它是如何被不同文化所接纳、改造,并最终融入到各自的社会肌理中。书中可能还涉及了纸张在宗教、艺术、政治宣传等方面的独特作用,这些细节的呈现,让纸张的“大历史”变得更加鲜活和生动。它让我们意识到,即使是如此寻常的物质,也曾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扮演过如此关键的角色,影响深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