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本很有價值的參考圖冊,廣泛收集瞭許多各種設計中經常使用的傳統和現代機構以及機械裝置的實例,並列舉丁它們的大量應用。作為記錄瞭工程設計曆史和知識的寶庫,本書已經獲得瞭全世界的廣泛認可。
中譯本包括以下內容:零件輸送機構,往復運動機構和通用機構,特定用途機構,彈簧、氣囊、撓性件、螺紋和球裝置,凸輪、麯柄、鏈條和帶傳動機構,齒輪裝置和變速機構,聯軸器、離閤器和製動裝置,轉矩限製、張緊和控製裝置,風力和液力機械以及機構的控製,緊固、鎖緊、夾緊和夾具裝置,機構設計的關鍵方程式和圖錶。
麵對各種各樣的機械設計問題,試圖尋找齣新的和不同的解決方案的讀者可以瀏覽這本書,參考其中的大量圖例,使一些過去成功的機械發明通過改進而獲得新的應用。
作為機械設計師便於使用的技術參考書,它可以激發經驗豐富的機械設計師的靈感,也可以作為工程類學生的學習參考書。
譯者序
關於編者
原版書前言
**章 零件輸送機械
1.1 分類、供料和稱量機構
1.1.1 定嚮機構
1.1.2 簡單的供料機構
1.1.3 分類機構
1.1.4 送料量調整機構
1.2 切割機構
1.3 翻轉機構
1.4 振動機構
1.5 7種基本的零件篩選機構
1.6 11種零件傳送機構
1.7 7種自動傳送機構
1.8 7種連杆運輸機構
1.9 專用機床的傳送機構
1.10 捲繞機的橫嚮移動機構
1.11 真空拾取定位小球機構
1.12 粘貼來自料盒或滾筒的標簽的標簽機
1.13 高速粘閤機
1.14 機器産生工作故障時的自動停機機構
1.15 電子自動停止機構
1.16 機器操作的自動安全機構
第2章 往復運動機構和通用機構
2.1 齒輪和偏心圓盤在快速轉位機構中的聯閤應用
2.2 同步帶、四連杆組成的平滑轉位機構
2.3 改進的棘輪機構
2.4 能實現平滑地停止和運轉、形狀特殊的行星輪
2.5 控製泵行程的擺綫齒輪機構
2.6 將鏇轉轉換為直綫運動的機構
2.7 新型轉位星形輪機構挑戰槽輪傳動
2.8 槽輪機構
2.9 改進的槽輪傳動機構
2.10 轉位和間歇機構
2.10.1 一些基本機構
2.10.2 內擺綫機構
2.10.3 外擺綫機構
2.10.4 由轉動到往復運動的機構
2.10.5 變速機構
2.10.6 速度調節機構
2.11 鏇轉運動轉化為往復運動和歇停運動的機構
2.11.1一些基本機構
2.11.2長時間歇停機構
2.11.3短時間歇停機構
2.12 實現間歇鏇轉運動的摩擦裝置
2.13 無齒棘輪機構
2.14 凸輪控製的行星輪係
第3章 特定用途機構
3.1 9種不同的球型直綫導軌
3.2 滾珠絲杠將鏇轉運動轉化成直綫運動
3.3 三點齒輪/絲杠定位
3.4 獨特的連杆機構産生**的直綫運動
3.5 12種伸展和收縮裝置
3.6 5種直綫運動的連杆機構
3.7 直綫運動機構的連杆的比例設計
3.8 其它運動的連杆機構
3.9 5種萬嚮齒輪機構
3.10 改變直綫運動方嚮的10種方法
3.10.1 連杆機構
3.10.2 導軌
3.10.3 摩擦驅動
3.10.4 齒輪
3.11 另外9種改變直綫運動方嚮的方法
3.12 在直綫行程中實現加速減速的連杆機構
3.13 放大短程運動的連杆機構
3.14 平行連杆機構
3.15 行程放大機構
3.16 力和行程的放大機構
3.17 行程放大機構
3.18 可調節行程機構
3.19 可調節輸齣機構
3.20 換嚮機構
3.21 計算裝置
3.22 微分連杆機構的18種結構形式
3.23 空間機構
3.24 7種典型的三維空間驅動機構
3.25 尺蠖傳動機構
第4章 彈簧、氣囊、撓性件、螺紋和球裝置
4.1 平彈簧在機構中的應用
4.2 新型彈簧獲得瞭新的應用
4.3 彈簧的12種應用方式
4.4 低轉矩傳動中的彈簧限位機構
4.5 彈簧馬達及典型相關的機構
4.6 撓性件**地支承轉動機構和儀器
4.7 張緊帶和絲杠提供**的鏇轉運動
4.8 空氣彈簧機構
4.8.1 用空氣彈簧驅動機構的8種方式
4.8.2 空氣彈簧的常見類型
4.9 靠彈簧獲得變化率的機構
4.10 碟形彈簧
4.11 振動控製中的彈簧連杆機構
4.12 20種螺紋裝置
4.12.1 一些基本螺紋裝置
4.12.2 從直綫運動轉換為鏇轉運動
4.12.3 自鎖機構
4.12.4 雙螺紋機構
4.13 應用螺紋機構的10種方式
4.14 7種特殊的螺紋裝置
4.15 14種調整裝置
4.16 綫性滾子軸承適閤於重載和工作量大的場閤
第5章 凸輪、麯柄、鏈條和帶傳動機構
5.1 凸輪麯綫生成機構
5.2 凸輪機構的15個應用
5.3 特殊功能的凸輪
5.3.1 一些實例
5.3.2 可調歇停的凸輪
5.4 機床的凸輪驅動
5.5 不同機構中肘節連杆的應用
5.5.1 高機械增益的機構
5.5.2 高速比機構
5.5.3 可變機構的優點
5.6 16種彈簧鎖、肘節和觸發機構
5.7 6種急動機構
5.8 8個急動裝置
5.9 控製係統中差速捲筒的應用
5.10 機械動力放大器的6個應用
5.11 變速帶和鏈傳動
5.12 與混閤帶保持協調的配閤
5.13 在不影響速比的情況下改變中心距
5.14 通過電動機的安裝支點來控製張緊力
5.15 帶有襯套的滾子鏈及其改進
5.15.1 標準滾子鏈——用於動力的傳遞和輸送
5.15.2 增大瞭節距的鏈子——用於輸送
5.15.3 標準節距的改進
5.15.4 節距加長的改進
5.15.5 空心銷
5.15.6 加長的銷鏈
5.15.7 特殊改進
5.16 滾子鏈的6種創新性應用
5.17 滾子鏈的另外6種應用
5.18 在鏈傳動中減少跳動的機構’
5.19 無齒輪的*加平穩的傳動
5.19.1 摩托車中的平穩傳動
5.19.2 波動前進的柔性輸送裝置
第6章 齒輪裝置和變速機構
6.1 章動盤傳動
6.2 不需齒輪或滑輪的圓錐傳動
6.3 變速機械傳動
6.3.1 圓錐傳動
6.3.2 圓盤傳動
6.3.3 圓環傳動
6.3.4 球麵傳動
6.3.5 多圓盤傳動
6.3.6 脈衝傳動
6.4 單嚮傳動
6.5 其它變速傳動機構——輔助變速
6.6 變速摩擦傳動裝置
6.7 變速驅動和傳動
6.8 在微型減速器裏代替齒輪的精密球軸承
6.9 在磁帶傳送中用多功能飛輪使摩擦力平穩工作
6.10 受控的差動驅動
6.11 雙電動機行星齒輪機構提供兩種速度並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6.12 諧波傳動減速器
6.13 産生高效、高減速比傳動的柔性麵齒輪
6.14 緊湊的轉動時序發生器
6.15 行星齒輪係
6.15.1 導彈艙蓋的傳動
6.15.2 雙偏心輪傳動
6.15.3 雙行星輪傳動
6.15.4 固定的差動傳動
6.15.5 簡單的行星齒輪機構及其轉換機構
6.15.6 鑲齒的錐齒輪
6.15.7 FORDOMATIC雙速傳動(福特電機公司)
6.15.8 CRUISE—O—MATIC三速傳動(福特電機公司)
6.15.9 液壓自動三速傳動(通用電機公司)
6.15.10 三行星齒輪機構傳動
6.15.11 福特拖拉機傳動
6.15.12 LYCOMING蝸輪機傳動
6.15.13 直齒輪和斜齒輪的復閤傳動
6.15.14 兩齒輪行星機構傳動
6.15.15 平麵中心傳動
6.15.16 擺動齒輪傳動
6.16 非圓齒輪
6.17 薄金屬闆齒輪、鏈輪、蝸杆和棘輪機構
6.18 如何防止反轉
6.19 齒輪變速裝置
6.20 用於齒輪和離閤器的轉換機構
6.21 **聚焦調整機構
6.22 棘齒變速傳動機構
6.23 雙蝸輪傳動機構
6.24 用於冗餘轉矩傳動的柔性齒輪傳動裝置
6.25 重量*輕、*有效的直升飛機傳動係統
6.26 帶有流體靜壓嚙閤的蝸輪蝸杆
6.27 螺鏇錐齒輪和準雙麯麵齒輪的設計
第7章 聯軸器、離閤器和製動裝置
7.1 平行軸的連接
7.2 用於偏心軸連接的新型連杆聯軸器
7.3 圓盤和連杆聯軸器簡化瞭傳動
7.4 當傳遞轉矩時,內部鎖緊空間框開始彎麯
7.5 偏心銷消除瞭軸綫不重閤誤差
7.6 鉸接的連杆和扭轉襯套使傳動平穩起動
7.7 萬嚮聯軸器以恒速沿45。角傳遞動力
7.8 基本的機械離閤器
7.9 彈簧纏繞的滑動離閤器
7.10 控製滑動的概念使彈簧離閤器獲得新的應用
7.11 彈簧帶夾緊來驅動超速離閤器
7.12 滑動和雙嚮離閤器的組閤來控製轉矩
7.13 傳遞恒定轉矩的行走壓力盤
7.14 圓錐轉子電機産生瞬間的離閤或製動
7.15 快速反轉纏繞傳動
7.16 7種**離閤器
7.17 在單嚮離閤器中受彈簧力作用的銷輔助楔塊機構
7.18 滾子離閤器
7.19 來自於減速器的單嚮輸齣
7.20 應用在單嚮傳動裝置中的彈簧、往復運動小齒輪和滑動球
7.21 **離閤器圖例
7.22 **離閤器的10種應用
7.23 楔塊型離閤器的應用
7.24 用於精密設備的小型機械離閤器
7.25 工位離閤器的機構
7.26 電磁離閤器和製動器的12種應用
7.27 離閤滾子離閤器
7.28 齒輪傳動的機電迴轉節
7.29 10種萬嚮聯軸器
7.30 連接轉軸的方法
7.31 用於帶離閤器和製動器的連杆機構
7.32 特種聯軸器機構
7.33 連杆聯軸器機構
第8章 轉矩限製、緊張和控製裝置
8.1 在印刷機進給中,卡鉗製動器可以保持適當的張緊力
8.2 輔助離閤器、製動器的傳感器
8.3 防止構架超載的警報裝置
8.4 鋼纜張力的持續觀察
8.5 轉矩限製器用來保護輕載傳動
8.6 防止過載的限製器
8.7 限製軸鏇轉的7種方法
8.8 控製拉力和速度的機械係統
8.9 控製張力的傳動裝置
8.9.1 機械傳動裝置
8.9.2 電子傳動裝置
8.9.3 液壓傳動裝置
8.10 防止升降機過載的開關裝置
8.11 機器中的限位開關
8.12 自動調速器
8.13 離心力、風力、水力和電動調速器
8.14 機構的速度控製裝置
8.15 移動小齒輪轉矩分配器
第9章 風力和液力機械以及機構的控製
9.1 迴轉泵機構
9.1.1 一些基本機構
9.1.2 偏心的行星齒輪起鏇轉泵的作用
9.2 氣缸或液壓缸驅動的機構
9.3 腳控製的製動係統
9.4 連杆機構在拖拉機裏的控製操縱
9.5 氣動的15個應用
9.6 應用金屬隔膜和膜盒的10種方式
9.7 差動變壓器傳感裝置
9.8 高速計數器
9.9 電動錘機構
9.10 恒溫機構
9.11 溫度調節機構
9.12 光電控製-
9.13 液麵指示器和控製器
9.14 利用火藥的動力産生即時的衝力
**0章 緊固、鎖緊、夾緊和夾具裝置
10.1 遠程控製鎖緊機構
10.2 可伸縮固定器的插入、鎖緊和輕鬆釋放
10.3 自動釋放載荷的抓鈎
10.4 帶有滾珠製動的快速釋放鎖緊銷
10.5 轉矩撤消時自動閘鎖住起重機
10.6 牢固夾持物體的提升鉗機構
10.7 垂直受力鎖緊機構
10.8 快速釋放裝置
10.9 圓環使進入適當位置的颱式升降機夾緊
10.10 液壓缸內的凸輪爪將闆件夾緊
10.11 用於機床和固定設備上的快速作用夾具
10.12 靠摩擦力夾緊的裝置
10.13 用於阻止機械運動的製動器
10.14 10種不同的花鍵連接
10.15 14種把軸套固定到軸上的方法
10.16 **對齊可調整零件的夾緊裝置
10.17 受彈簧力的卡盤和夾具
10.18 同心的短夾緊螺母
1O.19 施加軸嚮張力或壓力的驅動器
10.20 用於復閤材料機械性能測試的夾緊裝置
10.21 三個自由度的被動式抓卡接頭
10.22 用於機器人裝配的探針和插座夾具
**1章 機械設計的關鍵方程式和圖錶1分類、供料和稱量機構
11.1 四連杆機構及其典型的工業應用
11.2 齒輪傳動五連杆機構的設計
11.3 間歇機構——外槽輪機構的運動學
11.4 間歇機構——內槽輪機構的運動學
11.5 設計擺綫機構的方程
11.5.1近似直綫的形成
11.5.2歇停的設計
11.6 具有*優力傳遞性能的麯柄搖杆機構的設計
11.7 設計齒輪滑塊機構的麯綫和方程
11.8 設計瞬時作用的肘節
11.9 轉角進給機構
11.10 麯綫運動的進給機構
11.11 羅伯特法則能夠幫助尋找其它的四連杆機構
11.12 棘輪結構的分析
11.13 麯柄滑塊機構
我對於這本書的“創新性”和“前瞻性”也頗為贊賞。雖然書名中帶有“經典”和“實用”的字眼,但它並沒有僅僅停留在對過去成熟技術的羅列。我在書中看到瞭許多在現代機械工程領域中越來越重要的新型機構和裝置。例如,在關於“機器人關節”的章節中,我看到瞭很多微型化、高精度、柔性化的設計方案,這讓我對未來機器人技術的發展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書中對於一些“智能製造”相關的機構,比如用於自動化生産綫的機械手夾爪、工件定位裝置等,也有詳細的介紹,這讓我能夠將書中的知識與當前的工業發展趨勢相結閤。我還注意到,書中對於一些“綠色設計”和“節能減排”方麵的機構,也有所涉及,比如低摩擦係數的軸承、高效的傳動係統等。這讓我感受到,這本書不僅僅是在傳授機械設計的知識,更是在引導我們思考如何設計齣更符閤時代發展需求的機械。它就像一麵鏡子,映照齣機械工程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讓我對這個領域充滿瞭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評分我對這本書的“內容全麵性”給予高度評價。我原本以為“圖冊”可能就集中在某一類或者某幾個重點的機械機構上,但當我翻閱瞭這本書的各個章節後,我纔發現它的內容幾乎涵蓋瞭機械工程中絕大多數基礎和常用的機構類型。從最簡單的杠杆、滑輪,到復雜的差動輪係、行星齒輪減量機,再到一些特種機構,如迴轉運動直綫運動轉換機構、萬嚮聯軸器等,幾乎無所不包。而且,對於每一種機構,它都提供瞭多種不同的設計方案和應用實例。我甚至在書中看到瞭很多我之前從未接觸過的、但卻在特定領域非常有用的機構,比如一些用於精密儀器的微動機構、用於航空航天的特種傳動機構等。這種知識的廣度,讓我對機械設計的世界有瞭更宏觀的認識,也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視野。我相信,無論是初學者還是有經驗的工程師,都能在這本書中找到自己所需的內容。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我認為是非常人性化的。它並不是隨意地將各種機構羅列在一起,而是有一個清晰的分類和邏輯順序。我翻看瞭一下目錄,發現它按照機械運動的基本類型,比如“平麵連杆機構”、“凸輪機構”、“齒輪機構”、“轉子機構”等等,進行瞭係統的劃分。每個大類下麵,又細分瞭不同類型和應用特點的機構。這種層層遞進的結構,讓我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當我想要瞭解某個特定類型的機構時,我可以快速地找到對應的章節,而不需要在浩瀚的圖海中大海撈針。更重要的是,書中對於每個機構的講解,都遵循一個相對固定的模式:首先是機構的整體示意圖,然後是關鍵部件的剖視圖,接著是工作原理的動畫示意圖(雖然書是紙質的,但圖示非常直觀,能讓人腦補齣運動過程),最後可能還會附帶一些計算公式或者應用案例。這種條理清晰的講解方式,極大地降低瞭我的理解門檻。我甚至覺得,這本書可以作為一本“百科全書”來使用,當我在設計或者遇到不熟悉的機構時,都可以翻齣來查閱,迅速掌握其核心要點。
評分我最欣賞這本書的一點是,它能夠激發起我對於機械設計的熱情和創造力。當我反復翻閱這些精巧的機構圖時,我不僅僅是在學習知識,更是在感受一種“創造”的樂趣。我開始思考,這些看似簡單的零件組閤在一起,是如何實現如此復雜而又精準的運動的。我開始想象,如果我來設計一個這樣的機構,我會如何去優化它,讓它更高效,更耐用,更經濟。書中提供的各種設計方案,就像是各種不同的“靈感種子”,它們在我腦海中發芽,讓我對未來的設計工作充滿瞭期待。有時候,我會帶著書中的某個機構圖,在腦海中進行模擬,嘗試著去修改它的尺寸,改變它的連接方式,看看會發生什麼。這種“玩”的過程,讓我感覺機械設計不再是枯燥的計算和製圖,而是一種充滿樂趣的探索和創造。它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是一本能夠點燃我內心對機械工程的熱愛的“啓迪之書”。
評分這本書的內容給我帶來的最直觀的感受是它的“實用性”。我是一個在機械製造一綫工作的技術員,平時的工作內容就是根據圖紙進行加工和裝配。過去,很多時候我對於一些特殊機構的工作原理隻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拿到這本書後,我發現它裏麵收錄瞭大量我在實際工作中可能會遇到,或者說在更復雜的機械設備中經常齣現的機構和裝置。比如,我翻到關於“限位機構”的那一章節,裏麵就詳細展示瞭瞭好幾種不同類型的限位裝置,並配有詳細的剖視圖和工作過程示意圖。這讓我不僅理解瞭它們是如何實現功能,更重要的是,我能通過圖紙中的尺寸和結構特點,預判齣它在實際加工和裝配中可能遇到的難點,以及在運行過程中可能齣現的磨損和故障。書中對每一個機構的介紹,都很清晰地標明瞭它的應用場景,這讓我能夠快速地將書中的知識與我的實際工作聯係起來。我甚至可以想象,在設計新産品或者改進現有設備時,我可以翻閱這本書,從中尋找靈感,或者直接套用某些成熟的設計方案,大大縮短研發周期。它不是那種隻停留在理論層麵的學術著作,而是真正能夠指導實際操作,解決實際問題的“寶典”。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印刷質量,也讓我非常滿意。我拿到手的是一本“精”裝本,打開時就感受到一種厚重感。封麵的材質摸起來很有質感,書脊的裝訂也非常牢固,每一頁紙張的厚度都適中,不會輕易摺損。最讓我驚喜的是印刷的清晰度。我通常會擔心一些復雜的機械圖紙,在印刷過程中會失真或者模糊不清。但這本書的印刷質量真的非常棒。每一條綫條都縴毫畢現,每一個標注的數字和字母都清晰銳利。色彩的運用也恰到好處,不會顯得過於刺眼,也不會顯得過於暗淡。尤其是那些剖視圖中的陰影處理,能夠很好地展現齣零件的立體感和空間層次。翻閱這本書的時候,我甚至能夠感受到油墨的淡淡清香,這是一種很美好的閱讀體驗。這種高品質的裝幀和印刷,讓我覺得物有所值,也讓我更有動力去仔細研究書中的每一個細節。它讓我覺得,這是一本被認真對待,用心製作的書籍。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采用的是一種低飽和度的藍色背景,配閤著硬質的封麵材質,整體散發齣一種沉穩而專業的科技感。封麵上方的書名字體設計得非常有力量感,粗細適中,清晰醒目,采用瞭略帶金屬質感的銀灰色,在藍色背景下顯得格外突齣。而“機械設計實用機構與裝置圖冊”這幾個字,字間距和行間距都處理得恰到好處,不會顯得擁擠,也不會顯得鬆散,給人一種嚴謹有序的閱讀體驗。封麵的中央是一幅精巧的機械結構示意圖,可能是某個經典的凸輪機構或者齒輪傳動係統,綫條流暢,細節豐富,雖然隻是一個縮影,但足以激發我對書中內容的無限遐想。圖的周圍環繞著一些細小的輔助綫條和標注,仿佛在暗示著書中蘊含著大量的精確數據和設計要點。我特彆留意到封麵角落的“機械工程”、“精巧機構”、“機械設計製圖教程書籍”這些字樣,它們用更小的字體,但同樣清晰地標示瞭這本書的定位和核心價值,讓我對它有瞭更明確的預期。我甚至能想象到,當我在圖書館或者書店裏看到這本書時,它一定會因為這種專業而又不失藝術性的設計而吸引我的目光,讓我忍不住想要翻開它,探尋其中蘊藏的機械奧秘。這種封麵設計不僅是對內容的高度概括,更是對讀者的一種無聲的邀請,一種對知識的敬意。它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
評分我對這本書的精細度感到非常驚嘆。我通常認為,圖冊類的書籍,如果不夠精細,那麼其價值就會大打摺扣。但這本書在這一點上做得非常齣色。我仔細觀察瞭其中關於“精密傳動機構”的部分。每一個齒輪的齒形,每一個軸承的滾珠分布,甚至是每一個螺釘的螺紋細節,都繪製得清晰可見,比例協調。我甚至能夠藉助放大鏡,看到一些非常微小的輔助綫和標注,它們雖然不起眼,但卻是判斷機構精度和受力分布的關鍵信息。書中的圖紙,采用的是非常專業的CAD軟件繪製的風格,綫條的粗細變化,圓角的處理,以及陰影的運用,都恰到好處地展現瞭零件的立體感和空間結構。而且,我注意到書中對於一些關鍵的尺寸標注,並沒有采用簡單的數值,而是會加上公差等級的標注,這對於理解機構的配閤精度至關重要。這一點對於我來說,尤其具有價值,因為它直接關係到零件加工的要求以及最終的裝配質量。當我看到書中對於一個復雜連杆機構的運動軌跡模擬圖時,那種流暢而精確的麯綫,讓我對設計者的功底佩服不已。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讓我感覺這本書的編者是在用一種近乎嚴苛的態度來對待機械設計這項工作,這也正是我們所需要的。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驚喜,在於它不僅僅是一本“圖冊”,更是一本“教程”。我之前一直認為,圖冊就是把各種圖紙堆在一起,而教程則需要大量的文字講解和公式推導。但這本書卻巧妙地將兩者結閤在瞭一起。在大量的精美圖紙之間,穿插著恰到好處的文字說明。這些文字並沒有冗長乏味,而是用最簡潔明瞭的語言,點明瞭機構的關鍵工作原理、設計要點以及注意事項。有時候,我會先仔細研究圖紙,然後對照著文字說明來理解,有時候,我也會先閱讀文字,再通過圖紙來印證。這種圖文並茂的學習方式,讓我感覺非常高效。而且,書中的文字並不是那種生硬的技術術語堆砌,而是充滿瞭工程師的智慧和經驗。我甚至能從一些簡短的注釋中,感受到設計者在解決某個技術難題時的思路和考量。這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在教我“怎麼畫圖”,更是在教我“怎麼思考”和“怎麼設計”。它不僅僅是一個工具,更是一位值得信賴的導師。
評分我之前學習機械設計的時候,最頭疼的就是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和復雜的幾何關係。很多教材雖然理論講得很透徹,但一到瞭實際的機械結構,就感覺腦袋裏一片模糊,不知道那些理論是如何落地的。這本書的圖冊形式,恰恰解決瞭我的這個痛點。當我拿到這本書,翻開第一頁,映入眼簾的是一個非常詳細的機構剖視圖。我花瞭大概半個小時,纔把那個齒輪傳動機構的每一個嚙閤點,每一個軸承的安裝位置都看得清清楚楚。圖紙的比例非常準確,各種尺寸標注也非常規範,讓我能夠直觀地感受到各個零件之間的配閤關係。而且,書中對於同一個機構,可能還會提供幾種不同的變體設計,每一種變體都配有清晰的圖示和簡要的說明,這讓我能夠對比不同設計方案的優劣,理解它們在傳動效率、運動平穩性、成本控製等方麵的差異。我尤其喜歡書裏那種“一圖勝韆言”的呈現方式,它不是簡單地把設計圖堆砌起來,而是有條理地對每一個機構進行分解、組閤、剖析,並且還會對一些關鍵的運動軌跡和受力分析進行示意性的標注。這比純理論的書籍要直觀得多,也更容易讓我産生“原來是這樣!”的頓悟感。對於我這種動手能力稍弱,但理解能力更偏嚮於視覺化的學習者來說,這本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用最直觀的方式,將枯燥的機械原理變得生動有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