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涵盖了非合作博弈的全部重要内容,不仅包括策略式博弈、纳什均衡、博弈**性、重复博弈以及不完全信息博弈等常规内容,而且还包括马尔可夫均衡这样的非常规内容。 本书是一本任何希望全面了解博弈论的人的必备书,即使是对以个博弈论的研究者而言,它也是一本重要的参考文献。
 本书是博弈领域的两位领军人物的集大成之作,囊括了迄今为止除演 化博弈之外的所有博弈论的理论和方法、代表了博弈论发展的*高水平。
    它不仅涵盖了博弈论的方方面面,而且几乎对每一个论题都给出了严密的 数学推导和证明。本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覆盖面广,几乎涵盖了博弈论的各个领域。
     第二,有丰富的实例、精心构思的习题以及广泛的可扩展性。
     第三,深入浅出,既可以满足一般读者对博弈论的了解,也可以满足 爱好技术性证明的读者对于博弈论精髓的把握。
     本书是经济学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学习博弈论的*好教材,也是其 他对博弈论有兴趣的读者的必备参考书。
    
朱·弗登伯格(Drew Fudenberg),哈佛大学经济系教授。1981年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博弈论和动态经济学。曾经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和法国图卢兹大学任教。从1982年至今,朱·弗登伯格教授一直是美国**科学基金的主要负责人,1998年以来为美国计量经济学会委员会委员。主要著作有《博弈论》(与Jean Tirole合著)和《博弈学习理论》(与David K. Levine合著)。 让·梯若尔(Jean Tirole),201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1978年在巴黎第九大学获得应用数学博士学位,1981年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现担任法国图卢兹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科研所长,同时在巴黎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担任兼职教授,并先后在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担任客座教授。1984年至今担任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a)杂志副主编。同时还是普纳思经济管理研究院学术委员。 梯若尔教授具有非凡的概括与综合能力,他总是能够把经济学的任何一个领域中*为本质的规律和*为重要的成果以*为简洁的经济学模型和语言表达出来,并整理成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
**篇 完全信息的静态博弈
 **章 策略式博弈和纳什均衡
 1.1 策略式博弈和重复严格优势的介绍
 1.1.1 策略式博弈
 1.1.2 劣势策略
 1.1.3 剔除劣势策略的应用
 1.2 纳什均衡
 1.2.1 纳什均衡的定义
 1.2.2 纯策略均衡的例子
 1.2.3 纯策略均衡不存在
 1.2.4 多重纳什均衡、聚点和帕累托*优
 1.2.5 作为学习和进化结果的纳什均衡
 1.3 纳什均衡的存在性和性质(技术性)什
 1.3.1 混合策略均衡的存在性
 1.3.2 具有闭图的纳什均衡映射
 1.3.3 具有连续收益的无限博弈的纳什均衡的存在性
 习题
 参考文献
 第2章 重复严格优势、可理性化和相关均衡
第2篇 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弈
 第3章 扩展式博弈
 第4章 多阶段可观察行动博弈的应用
 第5章 重复博弈
第3篇 不完全信息的静态博弈
 第6章 贝叶斯博弈与贝叶斯均衡
 第7章 贝叶斯博弈与机制设计
第4篇 不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弈
 第8章 均衡的精练:**贝均衡、序贯均衡和颤抖手**性
 第9章 声誉效应
 **0章 不完全信息下的序贯议价
第5篇 **专题
 **1章 均衡的再精炼:稳定性、前向归纳法及重复剔除弱优势
 **2章 策略式博弈**专题
 **3章 收益相关策略和马尔可夫均衡
 **4章 共同知识和博弈
参考文献
译后记
作为一名对行为经济学略有涉猎的爱好者,我发现这本《博弈论/经济科学译丛》是对经典经济学理性假设的有力补充和深化。它没有止步于完美的理性模型,而是深入探讨了有限理性、重复互动和声誉机制如何重塑决策。书中关于“重复博弈中触发策略”的分析,对我理解社会规范的形成非常有帮助,它解释了为什么人们愿意在没有外部强制力的情况下依然遵守约定,这完全是基于对未来潜在惩罚的预期。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设计非常考究,那些复杂的决策树和支付矩阵被清晰地展示出来,极大地降低了理解复杂模型的认知负担。它不仅教会了我如何分析对手,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如何构建一个有利于我方合作的“游戏规则”。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需要沉下心来研读的经典之作,它提供的思维工具的价值,远超其书本本身的标价。
评分我是在寻找一本能提升我商业分析能力的专业书籍时偶然接触到这本译丛的,没想到收获远超预期。它并非那种枯燥的教科书,而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行为模式的深度剖析集。其中关于“重复博弈”的讨论,对我理解长期商业合作关系至关重要。我们公司经常面临与主要供应商的价格谈判,过去我们总是倾向于短期利益最大化,导致关系紧张。读完这本书后,我开始尝试理解“互惠”和“敲竹杠”策略在长期博弈中的长期成本与收益。书中对“纳什均衡”的阐述非常清晰,它帮助我识别出当前市场中那些看似稳定的“僵局”究竟是由于何种激励结构所维持的。更令人兴奋的是,它还涉及了信息不对称下的信号博弈,这对于我们评估新进入市场的竞争对手的真实意图非常有帮助。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从基础概念逐步过渡到更复杂的应用场景,让读者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这门强大的分析工具,绝非泛泛而谈的“成功学”读物,而是真正立足于严谨学术基础的智慧结晶。
评分说实话,我最初对这本书有些敬畏,因为它贴着“经济科学译丛”的标签,我担心里面充斥着晦涩难懂的公式。然而,一旦翻开,就被其流畅的叙事风格所吸引。这本书的妙处在于,它将原本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成了对人类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洞察力。比如,它探讨了拍卖理论,这对我理解近期参与的几次资产招标非常有启发性。我以前总以为出价越高越好,但书中解释了不同拍卖机制(如英式、荷式、密封第二价格)如何诱导不同的竞拍策略,甚至揭示了隐藏的“赢家的诅咒”。这让我意识到,策略选择本身就是博弈的一部分。而且,这本书的翻译质量极高,语言典雅而不失准确性,许多微妙的学术概念都能被准确无误地传达。它更像是一本哲学与数学的交叉著作,引导读者思考“理性人”的界限,以及在有限理性下,人们又会如何“凑合”出一种可行的均衡。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强烈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世界观”。过去我看新闻,总觉得国际政治或商业冲突是不可预测的,充满了偶然性。但阅读了博弈论的框架后,我开始能够用结构化的思维去解构这些事件。比如,关于“子博弈完美均衡”的论述,帮助我理解了那些看似先发制人的强硬立场,实际上是如何通过承诺或威胁来“锁定未来行动空间”的策略。这本书的篇幅不薄,但每一个章节都紧密相连,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它没有回避博弈论的局限性,比如对“共同知识”的依赖,这反而让我更加信任它的客观性。我尤其喜欢它在介绍动态博弈时,那种步步为营、层层递进的论证方式,仿佛带领读者在迷宫中寻找唯一的出路。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不满足于停留在表象,渴望理解事物深层驱动力的严肃思考者准备的。
评分这本《博弈论/经济科学译丛》简直是打开了我对决策过程理解的一扇新大门。我一直以为经济学就是关于供需曲线和市场波动的,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人与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乃至国家与国家之间如何在信息不完全或者利益冲突的情况下做出“最优”选择。特别是关于囚徒困境的章节,作者用非常生动的例子,比如国际军备竞赛和商业联盟的瓦解,让我深刻体会到个体理性如何导向集体非理性。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一个参与到各种复杂博弈中的棋手,每一个行动都必须考虑到对手的反应和可能的回应。书中的数学模型虽然初看起来有些让人望而却步,但译者和作者的解读非常到位,通过大量的图表和实例,即便是文科背景的读者也能体会到其中的逻辑之美。我尤其欣赏它在强调竞争的同时,也阐述了合作的机制和条件,展示了博弈论在促进共赢方面的巨大潜力。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一本指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策略性思考的实用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