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籌辦夷務始末(全八冊)》二百六十捲,是清代官修的封外關係檔案數據匯編,又稱《三朝籌辦夷務始末》,收録道光、成豊、同治時期有關涉外事務的上論、廷寄、奏摺、照會等檔案。其中道光朝八十捲,文慶等編,自道光十六年(一八三六)議禁鴉片始,至二十九年(一八四九)止,共收檔案數據約二韆七百餘件、二百二十萬字;鹹豊朝八十捲,賈楨等編,起自道光三十年(一八五○)正月,迄成豊十一年(八六七月,計收檔案約三韆件、二百萬字;同治朝一百捲,寅望等編,自鹹豊十一年七月至同治十三年)一八七四一十二月止五八收約三韆六百件、二百五十萬字。從其內容看,這一時期中外關係史上的重要事件,如雨次鴉片戰爭、中外勾結鎮壓太平車情況、沙俄強估中國束北土地,以及教案問題、租界問題等都有記載,封於研究近代中外關係有極高的參考價值。本書據民圓十九年故宮博物院影印清內府抄本影印。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冊 籌辦夷務始末二百六十捲(道光八十捲鹹豊八十捲同治一百捲)(道光一至捲三十五)
第二冊 籌辦夷務始末二百六十捲(道光八十捲鹹豊八十捲同治一百捲)(道光捲三十六至捲六十七)
第三冊 籌辦夷務始末二百六十捲(道光八十捲鹹豊八十捲同治一百捲)(道光捲六十八至捲八十鹹豊捲一至捲二十一)
第四冊 籌辦夷務始末二百六十捲(道光八十捲鹹豊八十捲同治一百捲)(鹹豊捲二十二至捲五十五)
第五冊 籌辦夷務始末二百六十捲(道光八十捲鹹豊八十捲同治一百捲)(鹹豊捲五十六至捲八十同治捲一至八)
第六冊 籌辦夷務始末二百六十捲(道光八十捲鹹豊八十捲同治一百捲)(同治捲九至三十九)
第七冊 籌辦夷務始末二百六十捲(道光八十捲鹹豊八十捲同治一百捲)(同治捲四十至捲七十)
第八冊 籌辦夷務始末二百六十捲(道光八十捲鹹豊八十捲同治一百捲)(同治捲七十一至捲一百)
前言/序言
《籌辦夷務始末》:晚清中國與世界碰撞的宏大畫捲 引言 《籌辦夷務始末》是一部規模宏大、內容詳實的史學巨著,全書共計八冊,以其對晚清時期中國對外關係演變的細緻記錄和深刻剖析,成為研究中國近代史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獻。這部作品並非簡單羅列史實,而是通過梳理一係列與“夷務”(即當時中國對外國事務的稱謂)相關的決策、談判、衝突與閤作,勾勒齣晚清中國在東西方文明激烈碰撞下,從保守封閉走嚮艱難變革的復雜曆程。它不僅是曆史事件的編年體敘述,更是晚清一代官僚士大夫在麵對前所未有的外部挑戰時,其思想觀念、政治智慧和應對策略的生動寫照。 第一部分:曆史的開端與“夷務”的肇始(約占全書篇幅的1/8) 本書的開篇,如同拉開一幅宏偉曆史畫捲的序幕,將讀者帶迴至那個古老帝國初次感受到外部世界強大衝擊的時代。早期,“夷務”對於大多數中國官員而言,是遙遠而陌生的概念。他們習慣於以“天朝上國”的姿態審視世界,對異域文化的理解存在著根深蒂固的偏見與誤解。然而,隨著海禁的逐漸鬆動,以及少數沿海通商口的開放,西方商人、傳教士和外交官開始更頻繁地齣現在中國沿海地帶,他們帶來的新奇事物、先進技術以及挑戰傳統秩序的觀念,逐漸打破瞭中國數韆年的“閉關鎖國”局麵。 本捲詳細記述瞭早期與西方國傢在貿易、禮儀、司法等方麵的摩擦與試探。例如,關於外國使臣覲見皇帝的“叩頭”之禮,以及在中國境內傳教、經商的種種限製與糾紛,都在書中得到瞭細緻的呈現。這些看似細微的事件,實則摺射齣東西方文明在認知、價值觀上的巨大差異,以及中國統治者在維護傳統秩序與應對外部壓力之間搖擺不定的心態。書中對這些早期事件的記錄,並非僅僅是事件的堆砌,而是通過引述當時的奏摺、條約、信函等一手資料,力圖還原當時決策者們麵對陌生事物時的真實想法與策略。 第二部分:衝突的加劇與戰爭的陰影(約占全書篇幅的1/4) 隨著時間的推移,簡單的摩擦逐漸升級為更嚴重的衝突,最終導緻瞭戰爭的爆發。《籌辦夷務始末》中的這一部分,將筆觸聚焦於一係列導緻中外關係緊張甚至破裂的關鍵事件。鴉片貿易的泛濫,不僅對中國社會經濟造成瞭巨大的破壞,更直接挑起瞭清政府與英國之間的矛盾。書中詳盡地記錄瞭林則徐虎門銷煙的壯舉,以及由此引發的第一次鴉片戰爭。 這一部分的內容極為翔實,它詳細描述瞭戰爭的起因、過程和結果。從最初的禁煙禁令,到英軍的炮艦抵滬,再到一係列陸海戰役的失利,書中都做瞭不厭其煩的敘述。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瞭清朝在軍事技術、戰略戰術以及應對西方侵略方麵的巨大劣勢。戰爭的殘酷現實,迫使清政府不得不正視其曾經引以為傲的“天朝威儀”在堅船利炮麵前不堪一擊的真相。 除瞭第一次鴉片戰爭,書中也對其他零星但具有代錶性的中外衝突進行瞭記述,這些衝突雖然規模可能不及鴉片戰爭,但都反映瞭在特定地區、特定問題上,中國與西方力量之間的較量。這些內容不僅僅是對戰爭本身的記錄,更是對戰爭背後政治、經濟、外交因素的深入挖掘,為讀者理解晚清中國所麵臨的嚴峻國際環境提供瞭堅實的基礎。 第三部分:屈辱的條約與艱難的開放(約占全書篇幅的1/3) 戰爭的失敗,意味著舊有的一套對外政策已經走到盡頭。屈辱的《南京條約》及其後續的各種不平等條約,如《望廈條約》、《黃埔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構成瞭晚清中國對外關係史上的沉重一筆。《籌辦夷務始末》對這些條約的簽訂過程、具體條款以及條約簽訂後對中國社會各方麵産生的影響,進行瞭極為詳盡的記錄。 本書詳細梳理瞭條約簽訂前後,清朝官員與外國侵略者之間的談判過程,包括那些充滿妥協、抵抗與無奈的談判細節。它揭示瞭在實力懸殊的情況下,清政府如何在內外壓力下被迫接受一係列苛刻條件,例如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協定關稅、領事裁判權等等。這些條款的簽訂,標誌著中國主權的進一步喪失,也為外國資本在中國滲透提供瞭便利。 更值得關注的是,本書並沒有止步於對條約的簡單羅列,而是深入分析瞭這些條約所帶來的深遠影響。它記錄瞭這些不平等條約如何改變瞭中國的對外貿易格局,如何衝擊瞭中國傳統的經濟體係,如何引發瞭中國社會的動蕩,以及如何加速瞭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萌芽。同時,本書也記錄瞭中國在條約體係下,被迫進行有限度的對外開放,以及在這個過程中,一部分有識之士開始反思,萌生“學習西方”的想法。 第四部分:洋務運動的興起與“求強”的嘗試(約占全書篇幅的1/4) 在經曆瞭連續的失敗與屈辱之後,晚清政府內部並非沒有反思與變革的聲音。《籌辦夷務始末》的後半部分,將筆墨集中於洋務運動的興起與發展。這一時期,以“自強”、“求富”為口號,以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創辦軍事和民用工業為主要內容的洋務運動,成為晚清中國試圖在與西方世界對抗中尋找一綫生機的嘗試。 本書詳盡記錄瞭洋務派官員,如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人的奏摺、批示、計劃與實踐。它詳細記載瞭江南製造局、福州船政局、漢陽鐵廠、北洋海軍等一批近代軍事工業和民用企業的創辦過程,包括其選址、設備引進、人纔培養、生産管理等各個環節。這些企業是中國近代工業的開端,其建設過程中的睏難、成就以及局限性,都在書中得到瞭真實呈現。 同時,本書也記錄瞭洋務運動在教育、外交、交通等方麵的探索。例如,對京師同文館等新式學堂的設立,對留學生派遣的嘗試,以及對近代外交製度的初步建立,都反映瞭洋務派在引進西方知識、培養人纔方麵所做的努力。 然而,《籌辦夷務始末》並沒有迴避洋務運動的局限性與最終的失敗。它也記錄瞭洋務派在改革中遇到的重重阻力,包括保守派的反對、官僚體係的腐敗、財政的睏境,以及西方列強在技術轉讓上的保留與設防。尤其在甲午戰爭中,北洋海軍的覆滅,標誌著洋務運動在軍事上的徹底失敗,也讓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這場改革的成敗得失。 結論 《籌辦夷務始末》的全部八冊,構成瞭一部關於晚清中國如何從一個封閉的帝國,在西方文明的衝擊下,一步步被迫走嚮開放,並在與世界的碰撞中,經曆失敗、反思、嘗試與變革的壯麗史詩。本書以其嚴謹的史料考證、詳實的事件記錄和深刻的內涵分析,為後人研究晚清曆史,理解中國近代化進程的艱辛與復雜,提供瞭無與倫比的視角與素材。它不僅是史學研究者的寶貴財富,更是任何希望深入瞭解中國近代曆史演變軌跡的讀者,都不可錯過的經典之作。通過閱讀這部巨著,我們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在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一代中國人在如何籌辦“夷務”的問題上,所付齣的巨大努力、所經曆的痛苦掙紮,以及由此為中國未來的發展所留下的深刻啓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