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伦特手册 人物传记 思想哲学 汉娜?阿伦特生平 政治理论

阿伦特手册 人物传记 思想哲学 汉娜?阿伦特生平 政治理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汉娜·阿伦特
  • 政治哲学
  • 人物传记
  • 思想史
  • 20世纪思想
  • 政治理论
  • 哲学史
  • 传记
  • 阿伦特
  • 现代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70023
商品编码:1453701743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阿伦特手册(生平著作影响)(精)
  • 作者:(德)沃尔夫冈·霍尔//贝恩德·海特尔//斯特凡妮·罗森穆勒|译者:王旭//寇瑛
  • 定价:138
  • 出版社:社科文献
  • ISBN号:9787509770023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5-01-01
  • 印刷时间:2015-01-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精装
  • 页数:715
  • 字数:727千字

编辑推荐语

沃尔夫冈·霍尔、贝恩德·海特尔、斯特凡妮·罗森穆勒编著的 《阿伦特手册:生平·著作·影响》的目的是展现汉娜阿伦特的思想发展过程。阐释了哲学,政治学和文学的关系,正如汉娜·阿伦特的思想一样。它除了作为阿伦特的生平传记,也同时展示了当今时代下各主要著作间的联系。汉娜·阿伦特作品的中心思想,如反犹太主义,憎恨,权力,改革,共和政体,民族,极权主义等在该书中得到了详细的阐述。

内容提要

沃尔夫冈·霍尔、贝恩德·海特尔、斯特凡妮· 罗森穆勒编著的《阿伦特手册:生平·著作·影响》 以简短传记的方式,描述了她哲学、政治和文学的背 景与状况, 介绍了她所有的重要著作, 并提示了这些著作对理论界和社会的影响, 以及人们对这些著作的评价和解读。此外, 这本手册还 阐释了比如反犹太主义、邪恶、权力、革命、共和国 、民族**、极权主义等 一些贯穿在她全部著作中的关键性概念和构思。
    

作者简介

沃尔夫冈·霍尔博士,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奥托-苏尔政治科学研究院编外讲师,汉娜阿伦特在线网站总编。 贝恩德·海特尔硕士,专业方向为哲学、社会学和日耳曼学。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奥托-苏尔政治科学研究院讲师。 斯特凡妮·罗森穆勒博士(女),专业方向为哲学和法学。柏林自由大学哲学学院和奥托-苏尔学院以及希尔德斯海姆大学社会科学院讲师;博士论文是有关汉娜阿伦特司法评判中的公共意识;汉娜阿伦特在线网站编辑。

目录

序言
**章 生平
第2章 著作及其分类
导言
**节 早期著作:《奥古斯丁爱的理念》
第2节 犹太人的生存状况
第3节 欧洲、巴勒斯坦和美国
第4节 极权主义的表现形式
第5节 一种政治理论的思路
第6节 政治与责任
第7节 共和国危机
第8节 晚期著作
第9节 《思想日记》
**0节 信件往来
第3章 总体境况
**节 对古典和近现代思想家的解读和评判
第2节 与当代思想家的关系:交织与分歧
第4章 概念和构思
**节 竞争
第2节 反犹太人主义
第3节 劳动、生产和行动
第4节 同化
第5节 **
第6节 邪恶
第7节 官僚体制
第8节 人类生存条件
第9节 思想
**0节 逃亡者、少数族裔和无国籍人士
**1节 自由
**2节 友谊
**3节 历史
**4节 社会
**5节 良心和道德
**6节 意识形态
**7节 文化
**8节 集中营
**9节 生存和自然
第20节 爱情
第21节 权力、暴力和统治
第22节 人权
第23节 出生和开端
第24节 近代与现代
第25节 私人性和公共性
第26节 贱民和新贵
第27节 个人
第28节 多元性和自发性
第29节 政治
第30节 政治空间和“中间状态”
第31节 宗教
第32节 共和国和民族**
第33节 革命
第34节 罪过
第35节 主权
第36节 极权主义
第37节 传统
第38节 美德
第39节 判断力和想象力
第40节 责任
第41节 承诺
第42节 理解
第43节 宽恕
第44节 真理、意见和谎言
第45节 世界和世界异化
第46节 意志
第47节 犹太复国主义
第48节 公民抗命
第5章 话语解读和评价
**节 竞争
第2节 民主和政治事件
第3节 文学创作与叙事性
第4节 排斥性
第5节 女权主义和妇女问题
第6节 全球化
第7节 以色列-巴勒斯坦冲突
第8节 犹太人问题
第9节 人权
**0节 共和主义
**1节 极权主义
第6章 附录
**节 大事年表
第2节 著作目录
第3节 文档和研究机构
第4节 本书作者介绍
第5节 人名一览表


《阿伦特手册:人物传记、思想哲学、汉娜·阿伦特生平、政治理论》是一本旨在全面深入地解读二十世纪最富争议和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的著作。本书并非对阿伦特思想的简单概括或导览,而是致力于提供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理解框架,引导读者穿越她复杂而深刻的学术遗产,抵达其思想的核心地带。 一、 钩沉往事:阿伦特的生平轨迹与时代烙印 本书首先从阿伦特的个人生平入手,细致梳理了她从出生到逝世的漫长旅程。这不仅仅是对一位学者个人经历的记录,更是对其思想形成背景的深入挖掘。 流亡岁月的塑造: 1906年出生于德国的汉娜·阿伦特,其人生轨迹与二十世纪欧洲动荡不安的历史紧密相连。犹太身份、纳粹的兴起、逃亡法国,最终定居美国的经历,都深刻地塑造了她对政治、权力和人类境况的独特认知。本书将详细描绘她在柏林、马尔堡、海德堡、巴黎等地的求学与生活片段,特别是她与马丁·海德格尔、卡尔·雅斯贝尔斯等哲学巨匠的交往,以及她在二战期间作为难民的艰辛历程。这些生活经历并非点缀,而是理解她“思考的政治学”的钥匙,特别是她对“思考的消失”与“行动的回归”的深刻洞见,很大程度上源于对极端政治环境下个体失语与被剥夺基本权利的切身体验。 学术生涯的起伏: 阿伦特的学术生涯并非一帆风顺。她在美国的早期教学经历,以及后来在普林斯顿大学、芝加哥大学等著名学府的任教,都伴随着学术界的争议与讨论。本书将呈现她学术思想的演进过程,从对古代政治的兴趣,到对现代极权主义的批判,再到对革命、自由、公共领域等核心概念的深入探讨。她的著作《极权主义的起源》在出版之初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但也招致了不少误解和攻击。本书将还原这些学术争论的背景,并尝试提供一种更细致的解读,以理解其研究方法和理论贡献的独特性。 二、 思想深耕:核心概念的解析与辨析 本书的重头戏在于对阿伦特核心政治哲学概念的深入剖析。这些概念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她思想体系的骨架。 “平庸之恶”与“思考的缺失”: 阿伦特最为人熟知的概念之一莫过于“平庸之恶”(the banality of evil)。本书将详细阐述她在审判纳粹高官阿道夫·艾希曼时提出的这一观点,并深入分析其含义——邪恶并非源于根深蒂固的魔鬼属性,而是源于个体丧失思考能力,盲目服从命令,以及与他人脱离联系的“无思状态”。本书将追溯这一概念的哲学渊源,并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例如在官僚体制、集体无意识等问题上的启示。 “生命活动”与“公共领域”: 阿伦特区分了人类活动的三个基本层次:“劳动”(labor)、“工作”(work)和“行动”(action)。劳动是满足生命生理需求的活动;工作是制造持久物品,构建人造世界的活动;而行动,是人类在公共领域中,通过言说和实践,与其他个体相互作用,展现独特自我的活动。本书将深入探讨“行动”的特质,以及与之紧密相连的“公共领域”的意义。她对公共领域衰落的忧虑,以及对“政治”作为一种崇高活动(尽管充满危险)的肯定,构成了其政治理论的核心。本书将通过分析她的著作,如《人的境况》等,来呈现这些概念的精妙之处,并辨析其与传统政治理论的异同。 “革命”、“自由”与“权威”: 阿伦特对革命的理解,并非简单的暴力推翻旧政权,而是关注革命能否真正开启新的政治自由。她对美国革命的赞扬,与对法国大革命的批评,正是基于她对“自由”的独特定义——自由不仅仅是免于压迫的消极自由,更是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塑造共同命运的能力。本书将深入研究她关于革命的政治理论,并将其置于她对“权威”的分析之中,探讨在现代社会中,如何重建和维护真正的政治权威,而非仅依赖暴力或传统。 “世界性”与“异化”: 在现代性进程中,阿伦特敏锐地捕捉到了人类与世界、与彼此之间的疏离感。她所说的“世界性”(worldliness)是一种与他人共存于一个共同世界的能力,而“异化”(alienation)则是对这种能力的丧失。本书将探讨她对现代社会中“世界耗损”(world-diminishment)的担忧,以及她对“商品化”和“消费主义”的批判,并将其与她对技术、官僚化等现代性弊病的分析联系起来。 三、 理论交锋:阿伦特与哲学思想史的对话 本书不仅关注阿伦特的思想本身,更将其置于广阔的哲学思想史的背景中,展现她与前辈、同代人以及后世思想家的对话与论争。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传承与超越: 阿伦特深受古希腊政治思想的影响,尤其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本书将分析她如何继承和改造古希腊关于城邦、公民、美德等概念,并将其应用于对现代政治的批判。例如,她对“政治”的理解,就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动物”有着深刻的渊源。 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的影响与批判: 作为其导师,马丁·海德格尔对阿伦特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本书将深入探讨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存在主义等思想如何体现在阿伦特的理论中,同时也会揭示她对海德格尔在纳粹时期的立场所持有的深刻批判。与卡尔·雅斯贝尔斯的交往,则为她提供了另一种哲学思考的路径,即强调思想家在历史中的责任。 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的挑战与融合: 阿伦特的思想既不是纯粹的自由主义,也不是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而是对两者都有所继承、有所超越。本书将详细分析她对马克思主义的批评,特别是对其经济决定论和阶级斗争理论的质疑,但同时也会探讨她如何从马克思主义中汲取养分,例如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她对自由主义的个人权利和自由市场的关注,也与她对公共领域和政治行动的强调并行不悖。 当代思想的回响: 阿伦特的思想至今仍是激活当代政治哲学讨论的重要源泉。本书将审视她对后世学者,如尤根·哈贝马斯、雅克·朗西埃等人的影响,以及她对诸如后极权主义、身份政治、全球化等当代议题的预见性洞察。 四、 方法论的启示:如何阅读与理解阿伦特 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呈现,更是在方法论层面为读者提供了理解阿伦特思想的路径。 跨学科的视角: 阿伦特的思想横跨政治学、哲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本书将展现如何运用跨学科的视角来解读她的著作,理解其思想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文本的细读与语境的还原: 本书强调对阿伦特经典著作的细读,并努力还原其思想产生的历史和文化语境。只有深入文本,才能体会其概念的精微之处,避免望文生义的解读。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阿伦特本人就是一位杰出的批判性思想家。本书在呈现其思想的同时,也鼓励读者运用批判性思维去审视和评估其理论,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 总而言之,《阿伦特手册:人物传记、思想哲学、汉娜·阿伦特生平、政治理论》是一次深入探索汉娜·阿伦特思想世界的旅程。它旨在帮助读者不仅了解这位伟大思想家的人生经历,更能把握其核心思想的精髓,理解其理论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并最终培养一种独立思考、积极行动的政治意识。本书将带领读者,在理解“人”的境况、政治的本质以及自由的意义的道路上,获得深刻的启示。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接触这本书,我带着一种探索未知的好奇心。汉娜·阿伦特这个名字,在我的认知中,更多地与一些高深的哲学理论联系在一起,我本以为会是一场艰涩的阅读之旅。然而,作者以一种令人惊讶的细腻和人文关怀,将阿伦特的人生故事娓娓道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她与那些塑造了20世纪思想格局的人物之间的交往的描绘,比如与雅斯贝尔斯、布鲁门菲尔德的友谊,以及她与政治家、社会活动家的互动。这些细节不仅仅是传记的素材,更是展现了阿伦特思想的生长土壤和她作为一位独立思考者的姿态。书中对于她关于“政治”的独特理解,让我耳目一新。她并非将政治视为权力的斗争,而是将其看作是人类追求共同生活、实现公共自由的实践。她对于“活动”(action)的强调,也让我反思,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自己的政治参与。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在了解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更像是在与一位充满智慧和勇气的女性进行一场心灵的交流。她对生活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以及在逆境中的坚韧,都深深地打动了我。这本书让我明白,伟大的思想,源于对生命的热情和对世界的深刻关切。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深刻反思人类社会,并提出具有前瞻性见解的思想家抱有极大的敬意。汉娜·阿伦特无疑就是其中一位。这本书,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她深刻的思想光辉,也折射出20世纪人类社会经历的巨大创伤。作者在叙述阿伦特生平的同时,也巧妙地穿插了她对“权威”、“自由”、“暴力”等概念的独特解读。我尤其被她对“暴力”的分析所吸引,她区分了权力与暴力的根本区别,并深刻地揭示了在权力的缺失或衰败时,暴力往往会趁虚而入。这让我联想到当下社会中许多的冲突与动荡,阿伦特的思想似乎为我们理解这些现象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她对于“思考”的强调,更是对我的一次警醒。她认为,许多人在面对不道德行为时,并非出于恶意,而是因为他们停止了思考,被动地遵从指令。这种“思考的失能”是多么可怕,它让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平庸之恶”的推手。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思考不仅仅是一种智力活动,更是一种道德责任。我读完这本书,感觉自己的思想被打开了一个新的维度,对许多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审慎的态度。

评分

坦白说,我在读这本书之前,对汉娜·阿伦特的了解仅限于一些零碎的政治理论名词,比如“思考”、“公共领域”之类的。这本书,可以说彻底改变了我对她的认知,也重新塑造了我对政治哲学研究的看法。作者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阿伦特这位复杂而深刻的思想家的生命轨迹梳理得清晰明了。从她早年求学时的叛逆与探索,到在巴黎的流亡生活,再到在美国的学术生涯,每一个阶段都仿佛是一幅生动的画面,让我得以窥见她思想的萌芽与成长。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她与不同思想家、政治人物交往的描写,这些互动不仅展现了阿伦特在学术界的活跃,也侧面反映了她思想的开放性与独立性。作者并没有回避阿伦特在学术上的一些争议,反而将其作为深入探讨的契机,展现了阿伦特思想的复杂性与多面性。读到她关于“革命”的论述时,我深受启发,她对于革命的本质、目的以及如何实现真正的政治自由的思考,与我以往对革命的认知有着很大的不同。她并非一味歌颂革命的暴力,而是强调革命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建立和维护一个自由的公共领域,这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伟大的思想家,绕不开他所处的时代背景。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深入分析了20世纪上半叶欧洲社会政治的剧变,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法西斯主义的兴起与覆灭,以及犹太民族遭受的苦难,如何深刻地影响了阿伦特。书中详细阐述了她对极权主义的根源、运作机制以及其对人类主体性的摧残的分析,让我对“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案的讨论有了更深的理解。我被书中对“思考”这一概念的深入挖掘所震撼,阿伦特认为,正是缺乏思考,才导致了“平庸之恶”的发生。这种观点极具颠覆性,它挑战了我们对善恶的传统认知,也引发了我对自己生活方式的深刻反思。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过于习惯于被动接受信息,而忽略了主动思考的责任。作者的叙述流畅且富有感染力,他用引人入胜的笔触,将阿伦特那些宏大而复杂的政治哲学理论,通过她的人生轨迹和时代缩影,变得触手可及。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关于阿伦特的书,更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与她一同探索人类生存的困境与可能性。

评分

这本书,我是在朋友的推荐下偶然翻开的。初看书名,我以为会是一本严谨的学术著作,充斥着晦涩难懂的理论和繁复的考证。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时,我惊喜地发现,它以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亲切和生动的方式,向我展开了汉娜·阿伦特这位思想巨匠的内心世界。作者并没有试图构建一套冰冷的理论体系,而是选择从阿伦特的人生经历入手,如同抽丝剥茧般,层层揭示她思想的形成与演变。我尤其被书中对她青年时期在德国的成长环境、与海德格尔之间复杂而深刻的关系,以及逃离纳粹魔爪来到美国的经历的描绘所吸引。这些细节不仅仅是历史的碎片,更是理解她后来那些颠覆性思想的关键。作者巧妙地将阿伦特的个人生活与她对集权主义、极权主义、革命、暴力、思考以及“平庸之恶”等重大议题的深刻洞察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伟大的思想并非凭空产生,而是与一个人的生命体验、情感挣扎和时代洪流紧密相连。书中对于阿伦特如何从一个旁观者转变为一个深刻的观察者,并最终成为一个有力的批评者的过程,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动荡的时代,与她一同经历思想的淬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