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夫冈·霍尔、贝恩德·海特尔、斯特凡妮·罗森穆勒编著的 《阿伦特手册:生平·著作·影响》的目的是展现汉娜阿伦特的思想发展过程。阐释了哲学,政治学和文学的关系,正如汉娜·阿伦特的思想一样。它除了作为阿伦特的生平传记,也同时展示了当今时代下各主要著作间的联系。汉娜·阿伦特作品的中心思想,如反犹太主义,憎恨,权力,改革,共和政体,民族,极权主义等在该书中得到了详细的阐述。
沃尔夫冈·霍尔、贝恩德·海特尔、斯特凡妮· 罗森穆勒编著的《阿伦特手册:生平·著作·影响》 以简短传记的方式,描述了她哲学、政治和文学的背 景与状况, 介绍了她所有的重要著作, 并提示了这些著作对理论界和社会的影响, 以及人们对这些著作的评价和解读。此外, 这本手册还 阐释了比如反犹太主义、邪恶、权力、革命、共和国 、民族**、极权主义等 一些贯穿在她全部著作中的关键性概念和构思。
沃尔夫冈·霍尔博士,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奥托-苏尔政治科学研究院编外讲师,汉娜阿伦特在线网站总编。 贝恩德·海特尔硕士,专业方向为哲学、社会学和日耳曼学。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奥托-苏尔政治科学研究院讲师。 斯特凡妮·罗森穆勒博士(女),专业方向为哲学和法学。柏林自由大学哲学学院和奥托-苏尔学院以及希尔德斯海姆大学社会科学院讲师;博士论文是有关汉娜阿伦特司法评判中的公共意识;汉娜阿伦特在线网站编辑。
序言
**章 生平
第2章 著作及其分类
导言
**节 早期著作:《奥古斯丁爱的理念》
第2节 犹太人的生存状况
第3节 欧洲、巴勒斯坦和美国
第4节 极权主义的表现形式
第5节 一种政治理论的思路
第6节 政治与责任
第7节 共和国危机
第8节 晚期著作
第9节 《思想日记》
**0节 信件往来
第3章 总体境况
**节 对古典和近现代思想家的解读和评判
第2节 与当代思想家的关系:交织与分歧
第4章 概念和构思
**节 竞争
第2节 反犹太人主义
第3节 劳动、生产和行动
第4节 同化
第5节 **
第6节 邪恶
第7节 官僚体制
第8节 人类生存条件
第9节 思想
**0节 逃亡者、少数族裔和无国籍人士
**1节 自由
**2节 友谊
**3节 历史
**4节 社会
**5节 良心和道德
**6节 意识形态
**7节 文化
**8节 集中营
**9节 生存和自然
第20节 爱情
第21节 权力、暴力和统治
第22节 人权
第23节 出生和开端
第24节 近代与现代
第25节 私人性和公共性
第26节 贱民和新贵
第27节 个人
第28节 多元性和自发性
第29节 政治
第30节 政治空间和“中间状态”
第31节 宗教
第32节 共和国和民族**
第33节 革命
第34节 罪过
第35节 主权
第36节 极权主义
第37节 传统
第38节 美德
第39节 判断力和想象力
第40节 责任
第41节 承诺
第42节 理解
第43节 宽恕
第44节 真理、意见和谎言
第45节 世界和世界异化
第46节 意志
第47节 犹太复国主义
第48节 公民抗命
第5章 话语解读和评价
**节 竞争
第2节 民主和政治事件
第3节 文学创作与叙事性
第4节 排斥性
第5节 女权主义和妇女问题
第6节 全球化
第7节 以色列-巴勒斯坦冲突
第8节 犹太人问题
第9节 人权
**0节 共和主义
**1节 极权主义
第6章 附录
**节 大事年表
第2节 著作目录
第3节 文档和研究机构
第4节 本书作者介绍
第5节 人名一览表
初次接触这本书,我带着一种探索未知的好奇心。汉娜·阿伦特这个名字,在我的认知中,更多地与一些高深的哲学理论联系在一起,我本以为会是一场艰涩的阅读之旅。然而,作者以一种令人惊讶的细腻和人文关怀,将阿伦特的人生故事娓娓道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她与那些塑造了20世纪思想格局的人物之间的交往的描绘,比如与雅斯贝尔斯、布鲁门菲尔德的友谊,以及她与政治家、社会活动家的互动。这些细节不仅仅是传记的素材,更是展现了阿伦特思想的生长土壤和她作为一位独立思考者的姿态。书中对于她关于“政治”的独特理解,让我耳目一新。她并非将政治视为权力的斗争,而是将其看作是人类追求共同生活、实现公共自由的实践。她对于“活动”(action)的强调,也让我反思,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自己的政治参与。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在了解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更像是在与一位充满智慧和勇气的女性进行一场心灵的交流。她对生活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以及在逆境中的坚韧,都深深地打动了我。这本书让我明白,伟大的思想,源于对生命的热情和对世界的深刻关切。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深刻反思人类社会,并提出具有前瞻性见解的思想家抱有极大的敬意。汉娜·阿伦特无疑就是其中一位。这本书,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她深刻的思想光辉,也折射出20世纪人类社会经历的巨大创伤。作者在叙述阿伦特生平的同时,也巧妙地穿插了她对“权威”、“自由”、“暴力”等概念的独特解读。我尤其被她对“暴力”的分析所吸引,她区分了权力与暴力的根本区别,并深刻地揭示了在权力的缺失或衰败时,暴力往往会趁虚而入。这让我联想到当下社会中许多的冲突与动荡,阿伦特的思想似乎为我们理解这些现象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她对于“思考”的强调,更是对我的一次警醒。她认为,许多人在面对不道德行为时,并非出于恶意,而是因为他们停止了思考,被动地遵从指令。这种“思考的失能”是多么可怕,它让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平庸之恶”的推手。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思考不仅仅是一种智力活动,更是一种道德责任。我读完这本书,感觉自己的思想被打开了一个新的维度,对许多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审慎的态度。
评分坦白说,我在读这本书之前,对汉娜·阿伦特的了解仅限于一些零碎的政治理论名词,比如“思考”、“公共领域”之类的。这本书,可以说彻底改变了我对她的认知,也重新塑造了我对政治哲学研究的看法。作者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阿伦特这位复杂而深刻的思想家的生命轨迹梳理得清晰明了。从她早年求学时的叛逆与探索,到在巴黎的流亡生活,再到在美国的学术生涯,每一个阶段都仿佛是一幅生动的画面,让我得以窥见她思想的萌芽与成长。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她与不同思想家、政治人物交往的描写,这些互动不仅展现了阿伦特在学术界的活跃,也侧面反映了她思想的开放性与独立性。作者并没有回避阿伦特在学术上的一些争议,反而将其作为深入探讨的契机,展现了阿伦特思想的复杂性与多面性。读到她关于“革命”的论述时,我深受启发,她对于革命的本质、目的以及如何实现真正的政治自由的思考,与我以往对革命的认知有着很大的不同。她并非一味歌颂革命的暴力,而是强调革命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建立和维护一个自由的公共领域,这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伟大的思想家,绕不开他所处的时代背景。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深入分析了20世纪上半叶欧洲社会政治的剧变,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法西斯主义的兴起与覆灭,以及犹太民族遭受的苦难,如何深刻地影响了阿伦特。书中详细阐述了她对极权主义的根源、运作机制以及其对人类主体性的摧残的分析,让我对“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案的讨论有了更深的理解。我被书中对“思考”这一概念的深入挖掘所震撼,阿伦特认为,正是缺乏思考,才导致了“平庸之恶”的发生。这种观点极具颠覆性,它挑战了我们对善恶的传统认知,也引发了我对自己生活方式的深刻反思。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过于习惯于被动接受信息,而忽略了主动思考的责任。作者的叙述流畅且富有感染力,他用引人入胜的笔触,将阿伦特那些宏大而复杂的政治哲学理论,通过她的人生轨迹和时代缩影,变得触手可及。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关于阿伦特的书,更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与她一同探索人类生存的困境与可能性。
评分这本书,我是在朋友的推荐下偶然翻开的。初看书名,我以为会是一本严谨的学术著作,充斥着晦涩难懂的理论和繁复的考证。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时,我惊喜地发现,它以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亲切和生动的方式,向我展开了汉娜·阿伦特这位思想巨匠的内心世界。作者并没有试图构建一套冰冷的理论体系,而是选择从阿伦特的人生经历入手,如同抽丝剥茧般,层层揭示她思想的形成与演变。我尤其被书中对她青年时期在德国的成长环境、与海德格尔之间复杂而深刻的关系,以及逃离纳粹魔爪来到美国的经历的描绘所吸引。这些细节不仅仅是历史的碎片,更是理解她后来那些颠覆性思想的关键。作者巧妙地将阿伦特的个人生活与她对集权主义、极权主义、革命、暴力、思考以及“平庸之恶”等重大议题的深刻洞察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伟大的思想并非凭空产生,而是与一个人的生命体验、情感挣扎和时代洪流紧密相连。书中对于阿伦特如何从一个旁观者转变为一个深刻的观察者,并最终成为一个有力的批评者的过程,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动荡的时代,与她一同经历思想的淬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