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渍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T 50942-2014)

盐渍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T 50942-201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盐渍土
  • 建筑技术
  • 规范
  • 地基处理
  • 土工工程
  • 建筑工程
  • GB/T 50942-2014
  • 盐碱地
  • 工程建设
  • 建筑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东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158024250602
商品编码:1453891572
开本:32
页数:124

具体描述

GB 50942-2014 盐渍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
【标准编号】 GB 50942-2014
【标准名称】 盐渍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
【英文名称】 Technical code for building construction in saline soil regions
【出版单位】 中国计划出版社
【发布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归口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起 草 人】 杨成斌 张炜 杨军等
【起草单位】 合肥工业大学
【计划编号】 建标(2009)88号
【参编单位】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
【发布日期】 2014年5月16日
【实施日期】 2015年2月1日
【出版日期】 2015年1月
【标准定价】 26.00 元 32开,124页

 

   本规范适用于盐渍土场地建筑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质量检测与维护。

 

1 总 则 
2 术语和符号 
3 基本规定 
4 勘 察 
5 设 计 
6 施 工
7 地基处理 
8 质量检验与维护 
附录A 盐渍土物理性质指标测定方法
附录B 粗粒土易溶盐含量测定方法 
附录C 盐渍土地基浸水载荷试验方法 
附录D 盐渍土溶陷系数室内试验方法
附录E 硫酸盐渍土盐胀性现场试验方法 
附录F 硫酸盐渍土盐胀性室内试验方法
附录G 盐渍土浸水影响深度测定方法
本规范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海岸地带建设工程选址与地基处理技术指南》 引言 中国漫长的海岸线,孕育了无数的滨海城市与经济特区,也为建筑工程带来了独特的挑战。在这些区域,海水长期浸泡、地下水位高企、盐分侵蚀严重的地质条件,对传统建筑技术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传统的建筑规范往往难以完全涵盖这些特殊环境下可能遇到的问题,尤其是在选址、地基处理以及材料选择等方面,更需要一套系统、科学的指导。 本书旨在为从事海岸地带建设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及监理人员提供一套全面、实用的技术指南。内容聚焦于如何识别和评估海岸地带的工程地质特性,如何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和工程要求,选择最适宜的工程场地,以及如何采用最有效的地基处理技术,确保工程的安全性、耐久性和经济性。本书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浅出,为海岸地带的建筑工程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章 海岸地带工程地质环境特征 海岸地带的工程地质环境是一个复杂且动态变化的系统,其独特性源于海洋、陆地和大气相互作用的结果。深入理解这些特征,是进行科学选址和有效处理的前提。 1. 地质构造与地貌特征: 构造类型: 海岸地带可能受到褶皱、断裂等构造运动的影响,形成不同的地质构造单元。例如,沿海的沉积盆地、海蚀平台、海积阶地等,它们的形成与演化直接影响地下水分布、土体渗透性和稳定性。 地貌形态: 潮汐、海浪、风力等外营力塑造了多样的地貌,如海湾、沙滩、海蚀崖、三角洲、淤泥质海岸等。不同的地貌单元,其土体组成、松密程度、含水量均有显著差异,对工程基础的承载能力和变形特性产生直接影响。例如,三角洲地带的淤泥质土层通常疏松、含水量高、压缩性大,需要特殊的处理方法。 2. 土体性质: 岩性组成: 海岸地带的土体主要以各种沉积物为主,包括粘性土(如海相淤泥、粘土)、砂土(如海砂、河砂)、粉土、以及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体。不同岩性的土体,其颗粒级配、塑性指数、天然含水量、孔隙比等物理性质差异显著,决定了其工程力学性能。 物理力学参数: 粘性土的固结度、灵敏性、抗剪强度是关键;砂土的密实度、内摩擦角、渗透系数是重要指标。了解这些参数的分布规律和变化范围,对于承载力计算和变形预测至关重要。 特殊土体: 淤泥质土: 具有高含水量、低密度、高压缩性、低抗剪强度等特点,通常具有触变性。在海岸地带,广泛分布于河口三角洲及海湾区域。 海砂: 颗粒细小、形状不规则,可能含有贝壳碎片等杂质,对工程强度和耐久性有一定影响。 含盐土: 盐分的存在会影响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如降低粘性土的点应力,增加土体的冻胀性(在寒冷地区)等。 含泥炭土/有机土: 有机质含量高,压缩性极高,承载力低,是海岸地带常见的软弱土层,需要特别关注。 3. 水文地质条件: 地下水位: 海岸地带地下水位普遍较高,且受潮汐、季节性降雨、蒸发等因素影响,变化范围较大。高地下水位不仅会降低土体的有效应力,还会增加施工难度,并可能引发地基失稳。 地下水化学性质: 海水入侵是海岸地带普遍存在的问题,导致地下水具有较高的盐度。溶解性盐分(如氯化物、硫酸盐)的存在,会对混凝土、钢筋等建筑材料产生严重的化学侵蚀,缩短结构寿命。 渗透性: 土体的渗透系数决定了地下水流动的速率,影响固结排水的效果以及水压力对结构的潜在影响。 4. 动力环境: 地震影响: 海岸地带通常位于地震活跃带,地震荷载是重要的设计考量因素。软弱土层和高地下水位会加剧地震液化效应,对建筑物的安全构成威胁。 海浪与风浪: 持续的海浪和风浪作用会对岸边建筑物产生冲刷和冲击作用,影响海岸线的稳定性。 第二章 海岸地带建设工程选址原则与评估 科学合理的选址是确保工程安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环节。在海岸地带,选址需要综合考虑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以及工程技术等多方面因素。 1. 选址的基本原则: 安全优先: 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区,如滑坡、泥石流、海岸侵蚀敏感区、地震液化高风险区等。 环境协调: 尊重和保护海岸生态系统,避免对湿地、红树林、海洋生物栖息地等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资源合理利用: 考虑交通便利性、水资源、能源供应等基础设施条件,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 工程经济可行: 在满足安全和环境要求的前提下,选择地质条件相对有利、地基处理成本较低的区域。 社会可接受性: 征求当地居民意见,考虑与现有城市规划和区域发展战略的契合度。 2. 工程地质选址评估: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 海岸侵蚀与淤积: 分析历史数据和地貌演变,评估工程场地被侵蚀或淤积的风险。 滑坡与崩塌: 识别潜在的滑坡体和崩塌风险区域,特别是高陡边坡区域。 地震液化: 基于土体性质(如砂土比例、含水量、标贯击数)和地震动参数,评估区域的液化潜力。 地面沉降与塌陷: 关注地下水过度开采、地层固结等可能导致的地面沉降。 地基承载力与变形评估: 土层分布与性质: 利用勘察数据,绘制地层剖面图,确定各土层的厚度、岩性、物理力学参数。 软弱土层识别: 重点关注淤泥质土、含泥炭土等高压缩性土层的分布范围和厚度,评估其对基础承载力和变形的影响。 地下水位与渗透性: 确定地下水位的埋深、变化范围及水化学特征,评估其对基础稳定性及材料耐久性的影响。 水文条件评估: 潮汐与海浪影响: 评估场地在高潮位、风暴潮期间被淹没的可能性,以及海浪对基础结构冲刷的风险。 洪水风险: 结合区域水系情况,评估河口区域的洪水风险。 3. 勘察与测试方法: 工程地质钻探: 获取土样,进行室内试验。 静力触探(CPT)和动力触探(SPT): 快速评估土体的密实度、强度和承载力。 旁压试验(PMT)和十字板剪切试验(vane shear test): 专门用于软弱粘性土和淤泥质土的强度和变形参数测定。 原位测试: 如平板载荷试验、比利时韦伯试验等,直接测定地基的承载力和变形模量。 地下水位监测: 长期监测地下水位变化,获取可靠的水文数据。 水化学分析: 检测地下水的盐度、pH值、离子成分等,评估腐蚀性。 第三章 海岸地带地基处理技术 鉴于海岸地带普遍存在的软弱土层、高地下水位和盐分侵蚀等问题,针对性的地基处理技术是确保工程成功的关键。 1. 软弱土层处理技术: 换填法: 适用范围: 适用于浅层软弱土,特别是粘性土和粉土。 工艺: 将地表软弱土挖除,用工程材料(如砂、碎石、粉煤灰稳定土等)进行分层回填、碾压夯实。 注意: 换填深度需满足设计要求,回填材料需具有良好的密实度和排水性。 挤密法: 碎石桩(振动挤密): 适用于砂土、粉土等松散土层。通过振动沉桩,使土颗粒重新排列,提高密实度。 抛石挤密: 在水下或松软土层中,抛填块石或碎石,利用重力挤密周围土体。 砂桩/砂井(排水固结): 适用范围: 适用于高含水量的粘性土、淤泥质土。 原理: 插入砂井,提供排水通道,加速土体固结排水,提高强度。 类型: 机械成孔砂井、真空堆载预压联合砂井。 优点: 缩短固结时间,显著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沉降。 置换法(排水固结): 强夯(冲击挤密): 适用范围: 适用于含水量较低的松散土层,如砂土、粉土,也可用于改善粘性土表层。 原理: 利用大型夯锤自由落下,对地基产生冲击,使土体密实,并可能引发部分固结。 注意: 需考虑振动对周边环境影响,并进行试验性强夯。 预压法(堆载预压、真空预压): 适用范围: 适用于高压缩性土层,特别是淤泥质土、软粘土。 原理: 施加超额荷载(堆载)或负压(真空),加速土体孔隙水排出,诱发固结沉降,提高地基承载力。 配合: 常与砂井、塑料排水带等竖向排水体配合使用,大大缩短固结周期。 加固法: 水泥土桩(搅拌桩): 适用范围: 适用于粘性土、粉土、淤泥等。 原理: 将水泥浆与原地土体充分搅拌,形成水泥土桩,提高土体的强度和整体性,降低压缩性。 类型: 单轴搅拌桩、双轴搅拌桩、三轴搅拌桩。 优点: 施工效率高,可提高承载力,减少沉降,并具有一定的防渗作用。 石灰桩/粉煤灰石灰桩: 利用石灰和粉煤灰与土体中的水分发生反应,改善土体性质。 深层搅拌桩(CFG桩、黎明法桩): 原理: 将水泥、沙、水等拌合料通过螺旋钻杆注入地基,形成水泥砂桩。 优点: 适用于较深层软弱土,可形成桩体网络,提高地基承载力。 2. 高地下水位与盐分侵蚀处理: 降低地下水位: 截水沟与排水沟: 在施工区域周边设置,拦截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 集水井与抽水: 在基坑开挖时,通过集水井和抽水降低地下水位,但需考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隔水帷幕: 如旋喷桩、地下连续墙等,用于阻断地下水渗透。 材料选择与防护: 混凝土: 抗渗要求: 采用抗渗等级更高的混凝土(如C30、C35等)。 掺合料: 掺入粉煤灰、矿渣等,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和耐久性。 耐腐蚀性: 选用抗硫酸盐侵蚀水泥或耐腐蚀性强的外加剂。 钢筋保护层: 适当加大钢筋保护层厚度,减少盐分侵蚀风险。 钢筋: 防锈处理: 采用环氧涂层钢筋、镀锌钢筋等。 不锈钢钢筋: 在极端腐蚀环境下考虑使用。 其他材料: 沥青砂或沥青混凝土垫层: 用于地面铺装,阻隔盐分侵入。 防水层: 在地基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可靠的防水层,隔绝地下水的侵蚀。 排水设计: 重视结构内部排水: 确保结构底部有良好的排水系统,防止积水。 表面排水: 合理设计地面坡度,引导地表水快速排走。 3. 桩基工程考虑: 桩的类型选择: 根据土层条件、荷载大小和经济性,选择摩擦桩、端承桩、复合桩等。 桩基设计: 承载力计算: 充分考虑软弱土层的存在和高地下水位的影响,采用适用于海岸地带土质的计算方法。 桩身腐蚀: 考虑桩身材料在盐分环境下的耐久性。 桩侧摩阻力: 在高地下水位或软弱土层中,桩侧摩阻力可能会显著降低,需保守计算。 施工控制: 泥浆护壁: 对于超软土层,防止桩孔坍塌。 桩端持力层: 确保桩尖能够可靠地置于稳定持力层上。 第四章 海岸地带建筑材料的选择与耐久性 海岸地带的盐分、潮湿等环境条件对建筑材料的耐久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选择合适的材料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对于延长建筑物的服役寿命至关重要。 1. 混凝土材料: 水泥: 优先选用抗硫酸盐侵蚀水泥(如P·II、P·Ⅲ)或普通硅酸盐水泥掺入适量的粉煤灰、矿渣等。 骨料: 严禁使用含有机物、粘土、盐分的砂石。海砂应经过淡水充分冲洗,并进行含盐量检测。 外加剂: 选用具有良好抗渗、减水、防冻等性能的外加剂,如减水剂、引气剂、防水剂等。 配合比设计: 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和抗渗透性,适当提高水泥用量,降低水灰比。 钢筋: 考虑采用环氧涂层钢筋、镀锌钢筋,或在腐蚀性极强的环境下使用不锈钢钢筋。 保护层厚度: 钢筋混凝土构件的保护层厚度应按规范要求适当加大,以抵抗盐分侵蚀。 2. 钢结构材料: 防腐涂装: 采用多层高耐久性防腐涂料体系,包括底漆、中间漆、面漆。涂装前应严格进行表面处理。 热浸镀锌: 对钢结构构件进行热浸镀锌处理,提供有效的防腐保护。 不锈钢材料: 在关键部位或腐蚀性极强的环境下,可考虑使用不锈钢材料。 合金钢: 选用耐腐蚀的合金钢材。 3. 砌体材料: 砖: 选用耐久性好的实心砖,避免使用含盐量过高的砖。 砂浆: 宜采用抗渗性好的水泥砂浆,并控制其含盐量。 石材: 选用抗风化、抗腐蚀的石材。 4. 木材与竹材: 防腐处理: 采用化学防腐处理,如CCA、ACQ等,提高其耐久性。 选择密度高、不易变形的木材。 5. 防水材料: 高分子防水卷材: 如APP、SBS改性沥青卷材,聚氯乙烯(PVC)防水卷材等,具有良好的耐候性和抗渗性。 涂料类防水: 如聚氨酯防水涂料、丙烯酸防水涂料等。 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 可用于地下结构防水,具有自愈合功能。 第五章 海岸地带工程施工注意事项 海岸地带的施工环境复杂,需要周密的计划和严格的控制。 1. 环境保护: 水土保持: 严格控制施工废水、废渣的排放,防止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噪音控制: 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施工对周边居民的影响。 生态恢复: 施工结束后,及时进行生态恢复。 2. 海洋环境保护: 防污措施: 施工过程中,严禁向海水中倾倒垃圾、油污等。 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尽量减少施工活动对海洋生物栖息地的干扰。 3. 高地下水位下的施工: 基坑支护: 采用有效的支护形式,如放坡、挡土桩、地下连续墙等,防止基坑失稳和涌水。 降水方案: 制定科学的降水方案,确保施工区域的稳定。 水下作业: 在水下进行施工时,需采取专门的措施,如使用水下混凝土、水下爆破等。 4. 材料运输与储存: 防潮防盐: 建筑材料应妥善储存,避免受潮和盐分侵蚀。 易损材料的保护: 对于易损的材料,如钢筋、水泥等,应采取防雨、防晒措施。 5. 施工质量控制: 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施工方案执行。 加强过程监控: 对关键工序进行重点监控,如桩基施工、混凝土浇筑、防水层施工等。 材料检验: 对进场材料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 6. 安全生产: 高空作业安全: 确保脚手架、安全网等设施的牢固。 水上作业安全: 制定水上作业安全规程,配备必要的救生设备。 机械设备操作安全: 确保操作人员持证上岗,机械设备定期维护。 结论 海岸地带建设工程的特殊性要求我们不能墨守成规,而应深入研究其独特的工程地质环境,灵活运用先进的勘察、设计和施工技术。本书所阐述的选址原则、地基处理技术和材料选择建议,旨在为海岸地带的工程实践提供有力的指导。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创新,才能建设出安全、耐久、经济且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海岸工程,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附录 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列表 海岸地带典型地质案例分析 常用检测设备与方法介绍 (注:本书内容仅为通用技术指南,具体工程项目的设计与施工应严格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并由具备相应资质的专业人士完成。)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盐渍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T 50942-2014)》真是为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虽然我不是专业的工程师,但我对建筑和工程领域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一些特殊地质条件下,如何建造出稳定可靠的建筑,对我来说总是充满着神秘感。当我拿到这本书时,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系统性和前瞻性。书中不仅仅是罗列了一些条条框框的技术要求,而是从盐渍土的形成机理、特性分析,到勘察、设计、施工、监测等各个环节,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盐渍土对建筑材料的侵蚀机理的部分,书中用大量的图表和实验数据,清晰地解释了盐类成分如何与混凝土、钢筋等材料发生化学反应,导致结构损坏,这一点让我对“看不见的敌人”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评分

《盐渍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T 50942-2014)》这本书,就像一位沉默的守护者,为那些在盐渍土地区建设的人们提供了坚实的后盾。我不是工程师,但作为一名普通公民,我关注建筑的安全性和质量。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了,原来在我们看不见的地下,有如此复杂的因素影响着建筑的稳定性,而盐渍土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敌人”。书中对“防腐蚀措施”的阐述,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提到要加强防腐蚀,而是详细地列出了各种防腐蚀材料的选择、施工工艺,以及如何进行质量检测。这一点让我觉得,这本书是真正为解决实际问题而生的。

评分

拿到《盐渍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T 50942-2014)》这本书,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它的“实用性”。我虽然不是业内人士,但我的工作会接触到一些工程项目,而盐渍土地区的情况是其中一个棘手的难题。这本书就像是一本“秘籍”,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技术。我尤其注意到书中在“材料选用”这一部分的内容,它详细列举了哪些建筑材料在盐渍土地区容易受到腐蚀,以及如何选择具有良好抗腐蚀性能的材料,并且提供了具体的性能指标要求。这一点对于项目决策者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能够帮助我们在源头上规避风险。

评分

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之所以会对《盐渍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T 50942-2014)》产生如此大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解决了一个我一直以来在思考的问题:如何在“严苛”的环境中构建“坚固”的家园。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用他数十年的实践经验和科学的理论知识,一点一点地教会我如何应对盐渍土带来的挑战。书中关于地基处理的章节,让我大开眼界。从换填、夯实,到注浆、预压,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适用场景和施工要点,而且书中还详细阐述了如何根据不同的盐渍土类型和工程要求,选择最优的地基处理方案。这一点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规范,更是一本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箱”。

评分

我平时对工程方面的内容接触不多,但《盐渍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T 50942-2014)》这本书却让我读得津津有味,甚至有些爱不释手。它最大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将那些听起来很枯燥的技术术语,通过条理清晰的逻辑和图文并茂的展示,变得容易理解。比如,书中关于“土体盐胀”的解释,就让我不再感到抽象。它详细描述了盐分在土体中结晶、膨胀的过程,以及这种膨胀力对建筑结构可能造成的破坏。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细致的讲解员,一步步引导我走进盐渍土工程的世界,让我明白每一个技术要求背后都有其深刻的科学道理。

评分

我最近非常认真地研读了《盐渍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T 50942-2014)》这本书,它对我来说,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领域的大门。虽然我不是工程领域的专业人士,但我对那些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性读物总是充满了好奇。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将一个相对复杂的工程问题,分解成了清晰易懂的章节,并且为每一个环节都提供了详尽的技术指导。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环境适应性设计”的理念非常赞同。它不仅仅关注建筑本身的结构安全,更强调了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以及如何将不利因素转化为可控的挑战。这一点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规范,更是一种“绿色”和“可持续”的工程理念的体现。

评分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那些关于建筑标准和规范的书籍,往往是冷冰冰的,充满了技术性的语言,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很难产生共鸣。然而,《盐渍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T 50942-2014)》这本书却打破了我的这种固有印象。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性的规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用他的人生阅历和专业知识,来指导我们如何在这个充满挑战的环境中建造安全可靠的建筑。书中对“监测与维护”的章节,我更是反复阅读。它强调了持续监测的重要性,并给出了具体的监测内容和频率要求,这一点让我觉得,这本书真正做到了“防患于未然”,而不是等到问题发生后才去补救。

评分

翻阅《盐渍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T 50942-2014)》,我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那些被盐渍土困扰的地区,比如我曾经去过的一个海滨城市,老旧的建筑外墙常常出现斑驳的剥落,仿佛时间的痕迹,但原来背后隐藏着如此复杂的工程挑战。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这些地区的建设者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操指南。我尤其欣赏书中在勘察方法上的细致描述,无论是传统的钻探取样,还是现代的地球物理勘探技术,都一一被提及,并且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适用范围做了详细的对比分析。这对于初次接触盐渍土工程的从业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地图”,能够帮助他们少走弯路,更精准地了解地下情况。

评分

对于《盐渍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T 50942-2014)》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专业性”和“全面性”。虽然我不是地质工程师,但我经常听到身边的朋友抱怨,在盐渍土地区建房子是一件多么头疼的事情。这本书的出现,似乎为他们解决了一个巨大的难题。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施工技术”的部分,它详细地介绍了在盐渍土地区进行桩基施工、主体结构施工等各个环节需要注意的要点,以及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应对措施。这一点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指导,更是实践中的“行动手册”,能够帮助施工队伍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评分

我最近在阅读《盐渍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T 50942-2014)》这本书,它给了我很多启发。我一直觉得,建筑技术规范就像是建筑界的“法律法规”,虽然很重要,但有时会让人觉得有些遥远。这本书却让我觉得,它离我们很近,它关乎到我们生活的安全和舒适。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特殊工程”的处理方法。例如,在一些重要的公共建筑或者高层建筑中,如何应对盐渍土带来的更大挑战,书中都给出了详细的解决方案。这让我感觉到,这本书不仅仅是针对普通住宅,更是为各种规模和类型的建筑提供了全方位的技术支持。

评分

还好吧,就是有本规范被当包装纸心情很不爽,卖家一点都不爱惜书

评分

还好吧,就是有本规范被当包装纸心情很不爽,卖家一点都不爱惜书

评分

应该是正版

评分

应该是正版

评分

应该是正版

评分

配送快。。。

评分

货号搞错,送到发现最大的一本被硬生生折叠了,不爽

评分

^^^^^^^^^^^^^^^^^^^^^^^^^^^^^^^^^

评分

挺满意,质量看着可以,物流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