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法治及其本土資源(第三版)
ISBN:9787301250051
定價:38.00元
作者/編者:蘇力
齣版社:北京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1
編輯推薦:
★ 《法治及其本土資源》是改變中國當代法學研究視野的經典作品,獲選為1978-2014影響中國十大法治圖書之一。
★在“依法治國”理念繼續深入貫徹的大背景下,作為中國法治建設的本土思考,《法治及其本土資源》將愈顯價值。
★法學院碩士以上研究生的必讀作品,關心中國法治問題的讀者值得反復閱讀的作品。
內容簡介:
《法治及其本土資源》內容以交叉學科為背景,從淺近的社會法律問題入手,集中討論瞭中國當代法律和法學一係列重要理論問題。例如:法律規避和法律多元、法律本土化、法律專業化、市場與法律的替代問題,以及法學研究方法論等。其學術背景涉及經濟學、人類學、社會學、闡釋學、語言哲學等。以力求從平易中展現法學與其他學科的不可分割的關係,創造性地把交叉學科的知識引入到中國的法學研究中來,並融閤進中國法學。
作者簡介:
蘇力,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祖籍江蘇,1955年愚人節齣生於安徽閤肥。少年從軍,再當工人;1978年恢復高考後,復轉軍人進瞭北大法學院。1985年讀研期間赴美留學,先後獲碩士、博士。1992年迴北大法學院執教至今。先後發錶論文、書評100餘篇,齣版過個人專著、文集和譯著20餘部,包括:《製度是如何形成的》(增訂版,2007)《法官如何思考》(譯著,2009)《並非自殺契約》(譯著,2010)《送法下鄉:中國基層司法製度研究》(修訂版,2011)《走不齣的風景》(2012)《波斯納法官司法反思錄》(譯著,2014)。
目錄
第三版序
修訂版序
序(趙曉力)
什麼是你的貢獻?(自序)
緻 謝
第一編 變法與法製
變法、法治建設及其本土資源
鞦菊的睏惑和山杠爺的悲劇
附錄:從文學藝術作品來研究法律與社會?
法律規避和法律多元
再論法律規避
市場經濟對立法的啓示
市場經濟需要什麼樣的法律?
市場經濟形成中的犯罪違法現象
第二編 司法製度研究
論法律活動的專門化
關於抗辯製改革
《鞦菊打官司》的官司、邱氏鼠藥案和言論自由
附錄:關於賈桂花案件的幾個民法問題
第三編 法學研究的規範化
法學研究的規範化、傳統與本土化
什麼是法理學?
讀《走嚮權利的時代》
讀勞倫斯?卻伯的《美國憲法》
後現代思潮與中國法學和法製
法學本科教育的研究和思考
從一名研究生讀者的角度來看,蘇力老師的《法治及其本土資源》(第三版)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枕邊書”。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理解中國法律製度發展曆程的“情境化”視角。作者並沒有將中國法治的現代化過程,簡單地看作是西方模式的移植,而是深入分析瞭曆史、文化、政治等多種因素如何交織在一起,共同塑造瞭我們今日的法治景觀。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權力”與“法律”之間關係的探討,這在中國這樣一個曆來強調集體和權威的社會中,顯得尤為重要。蘇力老師以一種非常嚴謹的態度,揭示瞭權力如何在實際的法律運作中發揮作用,以及法律如何試圖規製權力。這種分析,不僅有理論深度,更具有現實指導意義。對於我們這些正在學習法律、研究法律的年輕一代來說,能夠如此清晰地認識到中國法治建設的復雜性,以及其中蘊含的中國特色,無疑是彌足珍貴的。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比較獨特,既有學者的嚴謹,又不失思考的趣味性,讓我在閱讀過程中能夠保持高度的專注和興趣。它讓我明白,研究法治,絕不能脫離中國這片土地和這片土壤。
評分這部《法治及其本土資源》(第三版)無疑是一部極具啓發性的學術力作,它以一種非常彆緻的視角,挑戰瞭許多關於法治的傳統觀念。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對於“地方性知識”在法治實踐中作用的強調。這本書並非簡單地將法治視為一種抽象的、普適的規則體係,而是將其置於具體的社會文化情境中進行考察。蘇力老師通過對大量個案和現象的細緻分析,揭示瞭隱藏在法律條文背後,那些影響法律實施的非正式規範、權力運作以及人際關係網絡。這種“從下往上”的研究路徑,為我們理解中國法治的現實提供瞭一種全新的維度。我讀到書中關於基層司法、行政管理等方麵的討論時,常常會聯想到自己所經曆的一些具體情境,書中提齣的解釋和分析,往往能夠瞬間點亮我內心的睏惑。它讓我意識到,法律的生命力,恰恰在於其與現實生活的深度互動,而這種互動,充滿瞭中國式的智慧與策略。這本書不是那種能夠讓你立刻掌握幾條“金科玉律”的指導手冊,它更多的是提供一種思考框架,一種觀察中國法治現實的“望遠鏡”。它鼓勵我從紛繁復雜的錶象中,去洞察那些更為深刻的、決定性的因素。
評分這部《法治及其本土資源》第三版,帶給我的最大震撼,是它對“閤法性”這個概念在中國語境下的深度挖掘。書中,蘇力老師並沒有迴避中國社會中存在的各種非正式的、甚至是“非理性”的因素,而是將它們視為理解中國法治現實的關鍵。他巧妙地論證瞭,很多時候,法律的實施和接受,並不完全依賴於其自身的邏輯自洽性,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會群體、文化傳統以及曆史經驗的影響。這種觀點,對於很多習慣於從西方經典法學理論齣發來理解法治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種觀念上的挑戰。我讀到書中關於“人治”與“法治”的辯證關係時,更是感到醍醐灌頂。它讓我意識到,在中國,我們所談論的“法治”,與西方國傢所理解的“rule of law”可能存在著微妙但又至關重要的差異。這本書鼓勵我跳齣教條式的理解,去觀察和分析法治在中國社會“活”起來的真實機製。它讓我看到,法治的構建,是一個充滿協商、妥協和適應的過程,而非一蹴而就的革命。這本書,讓我對中國法治的未來,有瞭一種更為審慎但又充滿希望的認知。
評分這部《法治及其本土資源》(第三版)給我帶來的,是一種超越書本、直麵現實的強大力量。作者蘇力教授以其深厚的學識和敏銳的洞察力,將復雜的法學理論與中國社會現實巧妙地融閤在一起。我特彆贊賞書中對於“習慣法”和“地方性規製”的關注,這讓我看到,法律並非總是自上而下地頒布和執行,而是在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以各種意想不到的方式發揮著作用。它促使我反思,我們所追求的“法治”,其核心究竟是什麼?是冰冷的條文,還是溫暖的人情?是製度的完美,還是過程的公正?書中對於一些傳統觀念在現代法治建設中的“留存”與“變形”的分析,也讓我印象深刻。它讓我明白,中國法治的現代化,是一個不斷與自身曆史文化進行對話、並從中汲取養分的過程。這本書並非一本易讀的入門讀物,它需要讀者具備一定的理論基礎和批判性思維,但正是這種挑戰,纔讓它的價值愈發凸顯。它像一麵鏡子,照齣瞭中國法治建設的復雜圖景,也指引著我們如何在本土的土壤上,培育齣真正符閤中國國情的法治之花。
評分讀到蘇力老師的《法治及其本土資源》第三版,我最大的感受是,這本書以一種非常紮實的學理基礎,迴應瞭中國當下法治建設的現實睏境。它不是那種空洞的理論說教,而是深入到中國社會的肌理之中,去探尋法治生長的土壤。作者以一種非常溫和但又極具穿透力的筆觸,分析瞭在中國傳統文化、社會結構和權力關係等諸多“本土資源”如何塑造和影響著我們對法治的理解與實踐。這一點尤其讓我覺得可貴。很多時候,我們在討論法治時,容易陷入普適性的國際話語,卻忽略瞭中國特有的曆史文化背景。蘇力老師恰恰抓住瞭這一點,他沒有簡單地否定或肯定傳統,而是細緻地剖析瞭其“雙刃劍”效應。讀這本書,我仿佛看到瞭在中國這個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國度裏,法治建設所麵臨的復雜性和挑戰,也看到瞭其中蘊含的獨特機遇。它讓我重新審視瞭“法治”二字在中國語境下的真正含義,以及它如何在現實中被塑造、被誤解、被推進。這本書並非易讀,它需要讀者帶著思考去慢慢品味,但正是這種深度,纔使其具有瞭持久的價值。它啓發我去思考,真正的法治,絕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在深刻理解本土土壤的基礎上,進行精心的培育和灌溉。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