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法治及其本土资源(第三版)
ISBN:9787301250051
定价:38.00元
作者/编者:苏力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
编辑推荐:
★ 《法治及其本土资源》是改变中国当代法学研究视野的经典作品,获选为1978-2014影响中国十大法治图书之一。
★在“依法治国”理念继续深入贯彻的大背景下,作为中国法治建设的本土思考,《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将愈显价值。
★法学院硕士以上研究生的必读作品,关心中国法治问题的读者值得反复阅读的作品。
内容简介:
《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内容以交叉学科为背景,从浅近的社会法律问题入手,集中讨论了中国当代法律和法学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例如:法律规避和法律多元、法律本土化、法律专业化、市场与法律的替代问题,以及法学研究方法论等。其学术背景涉及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阐释学、语言哲学等。以力求从平易中展现法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创造性地把交叉学科的知识引入到中国的法学研究中来,并融合进中国法学。
作者简介:
苏力,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祖籍江苏,1955年愚人节出生于安徽合肥。少年从军,再当工人;1978年恢复高考后,复转军人进了北大法学院。1985年读研期间赴美留学,先后获硕士、博士。1992年回北大法学院执教至今。先后发表论文、书评100余篇,出版过个人专著、文集和译著20余部,包括:《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增订版,2007)《法官如何思考》(译著,2009)《并非自杀契约》(译著,2010)《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修订版,2011)《走不出的风景》(2012)《波斯纳法官司法反思录》(译著,2014)。
目录
第三版序
修订版序
序(赵晓力)
什么是你的贡献?(自序)
致 谢
第一编 变法与法制
变法、法治建设及其本土资源
秋菊的困惑和山杠爷的悲剧
附录:从文学艺术作品来研究法律与社会?
法律规避和法律多元
再论法律规避
市场经济对立法的启示
市场经济需要什么样的法律?
市场经济形成中的犯罪违法现象
第二编 司法制度研究
论法律活动的专门化
关于抗辩制改革
《秋菊打官司》的官司、邱氏鼠药案和言论自由
附录:关于贾桂花案件的几个民法问题
第三编 法学研究的规范化
法学研究的规范化、传统与本土化
什么是法理学?
读《走向权利的时代》
读劳伦斯?却伯的《美国宪法》
后现代思潮与中国法学和法制
法学本科教育的研究和思考
从一名研究生读者的角度来看,苏力老师的《法治及其本土资源》(第三版)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枕边书”。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理解中国法律制度发展历程的“情境化”视角。作者并没有将中国法治的现代化过程,简单地看作是西方模式的移植,而是深入分析了历史、文化、政治等多种因素如何交织在一起,共同塑造了我们今日的法治景观。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权力”与“法律”之间关系的探讨,这在中国这样一个历来强调集体和权威的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苏力老师以一种非常严谨的态度,揭示了权力如何在实际的法律运作中发挥作用,以及法律如何试图规制权力。这种分析,不仅有理论深度,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对于我们这些正在学习法律、研究法律的年轻一代来说,能够如此清晰地认识到中国法治建设的复杂性,以及其中蕴含的中国特色,无疑是弥足珍贵的。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比较独特,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思考的趣味性,让我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保持高度的专注和兴趣。它让我明白,研究法治,绝不能脱离中国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壤。
评分这部《法治及其本土资源》第三版,带给我的最大震撼,是它对“合法性”这个概念在中国语境下的深度挖掘。书中,苏力老师并没有回避中国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非正式的、甚至是“非理性”的因素,而是将它们视为理解中国法治现实的关键。他巧妙地论证了,很多时候,法律的实施和接受,并不完全依赖于其自身的逻辑自洽性,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群体、文化传统以及历史经验的影响。这种观点,对于很多习惯于从西方经典法学理论出发来理解法治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观念上的挑战。我读到书中关于“人治”与“法治”的辩证关系时,更是感到醍醐灌顶。它让我意识到,在中国,我们所谈论的“法治”,与西方国家所理解的“rule of law”可能存在着微妙但又至关重要的差异。这本书鼓励我跳出教条式的理解,去观察和分析法治在中国社会“活”起来的真实机制。它让我看到,法治的构建,是一个充满协商、妥协和适应的过程,而非一蹴而就的革命。这本书,让我对中国法治的未来,有了一种更为审慎但又充满希望的认知。
评分这部《法治及其本土资源》(第三版)无疑是一部极具启发性的学术力作,它以一种非常别致的视角,挑战了许多关于法治的传统观念。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对于“地方性知识”在法治实践中作用的强调。这本书并非简单地将法治视为一种抽象的、普适的规则体系,而是将其置于具体的社会文化情境中进行考察。苏力老师通过对大量个案和现象的细致分析,揭示了隐藏在法律条文背后,那些影响法律实施的非正式规范、权力运作以及人际关系网络。这种“从下往上”的研究路径,为我们理解中国法治的现实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维度。我读到书中关于基层司法、行政管理等方面的讨论时,常常会联想到自己所经历的一些具体情境,书中提出的解释和分析,往往能够瞬间点亮我内心的困惑。它让我意识到,法律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其与现实生活的深度互动,而这种互动,充满了中国式的智慧与策略。这本书不是那种能够让你立刻掌握几条“金科玉律”的指导手册,它更多的是提供一种思考框架,一种观察中国法治现实的“望远镜”。它鼓励我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去洞察那些更为深刻的、决定性的因素。
评分读到苏力老师的《法治及其本土资源》第三版,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以一种非常扎实的学理基础,回应了中国当下法治建设的现实困境。它不是那种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深入到中国社会的肌理之中,去探寻法治生长的土壤。作者以一种非常温和但又极具穿透力的笔触,分析了在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等诸多“本土资源”如何塑造和影响着我们对法治的理解与实践。这一点尤其让我觉得可贵。很多时候,我们在讨论法治时,容易陷入普适性的国际话语,却忽略了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苏力老师恰恰抓住了这一点,他没有简单地否定或肯定传统,而是细致地剖析了其“双刃剑”效应。读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在中国这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国度里,法治建设所面临的复杂性和挑战,也看到了其中蕴含的独特机遇。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法治”二字在中国语境下的真正含义,以及它如何在现实中被塑造、被误解、被推进。这本书并非易读,它需要读者带着思考去慢慢品味,但正是这种深度,才使其具有了持久的价值。它启发我去思考,真正的法治,绝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在深刻理解本土土壤的基础上,进行精心的培育和灌溉。
评分这部《法治及其本土资源》(第三版)给我带来的,是一种超越书本、直面现实的强大力量。作者苏力教授以其深厚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将复杂的法学理论与中国社会现实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我特别赞赏书中对于“习惯法”和“地方性规制”的关注,这让我看到,法律并非总是自上而下地颁布和执行,而是在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以各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发挥着作用。它促使我反思,我们所追求的“法治”,其核心究竟是什么?是冰冷的条文,还是温暖的人情?是制度的完美,还是过程的公正?书中对于一些传统观念在现代法治建设中的“留存”与“变形”的分析,也让我印象深刻。它让我明白,中国法治的现代化,是一个不断与自身历史文化进行对话、并从中汲取养分的过程。这本书并非一本易读的入门读物,它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批判性思维,但正是这种挑战,才让它的价值愈发凸显。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复杂图景,也指引着我们如何在本土的土壤上,培育出真正符合中国国情的法治之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