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歲,然後呢?/水瓶鯨魚著 中文/ 關於兩性 傢庭 社交的思考 港颱繁體文學

四十歲,然後呢?/水瓶鯨魚著 中文/ 關於兩性 傢庭 社交的思考 港颱繁體文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其它 著,其它 編,其它 繪,其它 譯
圖書標籤:
  • 四十歲
  • 兩性關係
  • 傢庭
  • 社交
  • 人生思考
  • 港颱文學
  • 繁體文學
  • 水瓶鯨魚
  • 女性視角
  • 成長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善本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大雁-啟動文化
ISBN:9789869105262
商品編碼:1482549634
叢書名: 其它
開本:1
頁數:1
字數:1
正文語種:繁體中文

具體描述

作者:水瓶鯨魚
齣版社:啟動文化
書係:On Chic
齣版日期:2014-12-25
ISBN:9789869105262
規格:平裝 / 雙色 / 208頁 / 14.8cm×21cm

 我的真實青春沒有那麼漫長,如果我想結婚,現在過瞭適婚期;

如果我想生小孩,現在是高齡產婦; 如果我努力創作,張愛玲說:「成名要趁早。」也過瞭時效…… 那些年的失戀時光,我們都有著水瓶鯨魚 20歲,我們笑自己是外錶故作成熟內心仍舊幼稚的少女OBS(歐巴桑) 30歲,戲稱自己早成為外錶仍舊年輕,內心卻開始世故的OBS少女 眨眼,到瞭40歲…… 「40歲之後, 寂寞的人坐著看花, 那麼站著、躺著、散步和遊行的人呢?」 以《我愛你》和《失戀雜誌》係列捲席華人書市,透徹都會男女愛情核心的水瓶鯨魚,首次披露,真切點齣40歲半熟未滿都會男女的誠實心境── 被媽媽抓去相親,有時候還是想封鎖媽媽看自己的臉書, 聽到25歲的女孩覺得談戀愛好纍,想著我的初戀是發生在20歲…… 看著那些光明正大偷情的膽小鬼們,想起以前長輩們說著:「劈腿,會容易長不大」 當著不閤格的乾媽,莫名被別人喊著「姐」 偶爾跟朋友們懷念著青春匪類時光,想著那拼命加班的爆肝人生中的酒吧地圖,還有週五晚上的伍佰時光…… 開始有些假牙、動瞭脊椎手術,雖然持續抽菸喝酒,卻成瞭熱愛逛市場跟下廚的時髦宅女 就這樣過瞭40歲……然後呢? 想想,50歲,似乎也快來瞭,怎麼手裡還會拿著漫畫?

 水瓶鯨魚

高雄人,熱愛美食與作菜。曾是滾石唱片經理、魔岩唱片協理、飛碟唱片文案。擔任過四次金麯獎評審。做過無數唱片,寫過無數廣告文案,設計過無數流行商品,也寫過電視偶像劇和電影劇本,企劃主編過《失戀雜誌》圖文季刊16本和20多位作傢叢書。個人齣版的漫畫作品和散文小說作品超過15本,如《我愛你》《好想結個婚》《寂寞的人要自己負責》《單身的人總是在路上》《祝你幸福》《上帝保佑》……等等。2014年為高雄文創迴流駐市藝術傢。

 前言:寫一封信給20年前的我

Ch1. 還可以戀愛嗎 四十歲的愛情郵票 一想到談戀愛,就好纍 我隻希望有一個人愛我 對不起,我真的沒有禮貌,無法和你上床 光明正大偷情的膽小鬼 香蕉人的愛情故鄉 「搶救分手大作戰」的智囊團 不斷談戀愛又不提分手的女人 什麼是初戀的滋味? 用手指頭談戀愛 我隻想好好睡覺或做愛 Ch 2. 真正的歐巴桑是…… 幫歐巴桑賣起放山雞? 我第一次認識的竹科男 相親男和我老媽,嗯,哈 哎呀,該不該封鎖我老媽? 大齡城市女人們和男人們的代溝 等等,我先拍照 關於我的筆名那個身份的尷尬瞬間 溫柔,可以解決工作問題嗎? Ch3. 甜美的匪類時光 那些匪類而甜美時光 同傢人般的前室友們 颱北酒吧地圖 我的週五伍佰時光 公開的秘密 最美麗的愛情年齡距離 曾經瘋狂的,現在還愛嗎? 話說,什麼乾哥乾姐乾弟乾妹……之類的 Ch4弎城故事 名字叫做「上海」的這個女人 一笑傾城的愛 女性友誼,做減法 500米之內翻來覆去的愛 分手飯 太常劈腿,會長不大 王同誌,拜託妳和我兒子分手吧 打瞭就跑,和打帶跑 有大叔控,就有熟女控嗎?

 《哎呀,該不該封鎖我老媽?》

昏睡中被老媽一通電話吵起床,還沒清醒,就聽見她氣急敗壞的聲音。 「妳是有多寂寞?有多孤單?有多飢渴?一定要上網徵友?還說希望對方有車、可以帶妳去喝酒、去吃飯,長這麼大歲數瞭,下四下種!」 媽媽怒氣沖沖吼完,不等我解釋就掛電話。 這一瞬間,我立刻清醒,完全不需要藉助菸和咖啡。 什麼有車?帶我去吃飯、去喝酒?什麼咚咚?喝完一杯熱咖啡,仔細迴想一下,隱約記得睡前好像在FB寫瞭一篇《徵友》,大意是我的好友都在颱北,搬迴高雄幾個月很孤單,竟然找不到可以一起看電影、逛藝文活動、看樂團LIVE演齣、吃麻辣鍋的伴(我全傢人都不吃辣,隻有我一個例外)。 睡前寫的文章,老實說,睡醒常忘瞭。 我決定認真上網看一下清晨寫的《徵友》內容,我有錶現齣「欲求不滿的飢渴女人模樣」嗎? 不會吧?!依照本人過往慣例,就算昏迷或喝醉,我的情緒即使多麼傷感,會把文章貼到臉書這種公開場所,通常不會那麼赤裸,頂多錯別字多一點而已,又不是在寫小說,寫小說,我會入戲一點。 一打開臉書,哇,沒想到這篇「徵友」竟迴響踴躍,男男女女網友紛紛跑來按讚、留言,每個人都自動分類。有人說:「我好愛吃辣,也找不到吃辣的夥伴,報名吃麻辣鍋!」有人說:「看電影和看藝文展覽的,我可以,我也找不到朋友一起看。」有人說:「選我選我,我喜歡上山下海小旅行,我有車喔!」有人說:「看演唱會可以找我去,我也找不到人。」 嘿,我寫得挺正麵嘛,迴應也很正麵呀。 和我同年紀熟悉的老同事、老朋友按讚說:「佩服妳!」「我幫妳介紹高雄的藝術傢好友,妳們一定閤得來!」陌生的朋友留言也一大串,雖然有些興奮過頭:「哇!可以和水瓶鯨魚一起吃飯呢!好害羞,我是看妳的書長大的。」嘖,沒禮貌,不知道年紀大的作傢最害怕聽到這句話嗎?(大笑) 我略統計瞭一下,報名者女性多過男性,約6:4,多數是我的讀者,其中有不滿20歲的學生,也真有年長喪偶的中年男子來交朋友,哇哈哈。不過,30歲左右男女居多,有好幾個是從國外畢業迴鄉工作或嫁到高雄來的女子,也有已婚男人,更有立委助理認真留話:「我們委員歡迎妳迴到傢鄉,要我多多關注,以後高雄有任何藝文活動要通知妳。」 最有意思的是,許多人私信紛紛吐起苦水,說起他們的孤獨故事,比如:「我是前年嫁到高雄,人生地不熟,平常都一個人逛街,但我喜歡看錶演,一直找不到人……」「太可惜瞭!我去年纔搬到颱北,我是颱中人,在高雄工作兩年也覺得很孤單,如果妳去年徵友的話,我們就可以一起喝酒瞭。」 非常多人勾選「有車」這一項,為什麼我的「徵友」條件有這一項呢? 高雄自縣市閤併,地方很大,有意思的地方都讓我憧憬,但高雄捷運隻有兩條,像我這種不會開車、不會騎機車、對高雄陌生、去年脊椎剛開過刀的女人,想上山看海看星星,即使GOOGLE一個有趣的地方,沒車就像沒有腿,高雄鼓山忠烈祠就是一個超棒的看夜景的地方,市區大樓和海港船隻清晰可見,星光斑斕,美麗得不得瞭,但公車隻到動物園那一站,從那一站想爬上山看夜景,大概會走斷兩條老腿。 後來,我打電話給媽媽,媽媽還在生氣。 「妳不是說臉書全世界都看得到?」她說。 「是啊。」我想起媽媽的美髮師是我臉書的網友,最愛幫媽媽吹頭髮時討論我臉書寫瞭什麼。 「妳單身寂寞、沒有朋友,還告訴全世界,不覺得丟臉嗎?是我,就挖個地洞躲起來。」 「媽~~」我嘆瞭口氣說:「我在高雄市真的沒有朋友啊,去年剛搬迴來,我都離開幾十年瞭,我高雄的朋友比妳還少呀。從北京搬迴高雄,妳不知道我最常說話的對象就是妳啊,妳可以講話的對象可比我多很多,有鄰居、有英文班、日文班的同學。我的朋友都在颱北呀。妳想到哪裡去?我是說要找可以一起看電影、去看展覽的朋友啊,而且大傢迴應都很好呢,還有立委助理寫信給我呢。」 媽媽聽瞭半天,半信半疑,問:「我怎麼沒看到?」 我說:「妳要認真看留言啦。」 幾天後,媽媽又打電話吵醒我,再度罵瞭我一頓。 她說:「妳怎麼寫我的臉書隻有五個朋友?隻有兒子女兒和孫女,好像我很遜、都沒有朋友。妳又不是不知道,那是因為我的朋友年紀都很大,就算比我年輕15歲、20歲的人,他們都不會使用電腦、也不會上臉書……我已經很努力瞭,還去上電腦課……」 我一頭霧水,咦,我文章中有提到寫媽媽去上電腦課呀,並且稱讚她很厲害啊,網友們的反應也都覺得她很棒,媽媽在生什麼氣呢?! 最後,當我搞清楚原因,忍不住大笑齣聲,笑瞭很久。 簡單說,71歲的媽媽剛學會上臉書不到半年,她還看不懂文章下方的「更多」二字是什麼用意,不知道要點「更多」,纔能看到全文。也因為弟弟、弟媳和姪女們都習慣寫短文配自拍照,隻有女兒我比較囉嗦、愛寫字、寫著寫著就變成長文,而這四年我的臉書幾乎空白,因為住在上海和北京,那兒封網、爬牆太慢,我隻貼在粉絲頁,媽媽沒上我的粉絲頁。 因此,當媽媽看我的臉書,就隻看到前麵幾行字,以為寫完瞭,我親自教她點開「更多」,一打開頁麵——我對媽媽的歌功頌德文章就齣現瞭,裡麵描繪著媽媽學電腦的故事。 2007年父親過世,媽媽一直一個人獨居,但我們會常常講電話。2009年,我從颱北搬去大陸,為瞭省電話費,媽媽買瞭電腦、去上電腦課,練習使用Skype、Line線上版和我聊天;另外,為瞭同兒子、媳婦更親近,和兩個分別到巴西、美國當交換學生的寶貝孫女們跨國聊天,媽媽慢慢地開始練習使用臉書和智慧型手機。手機字體很小、撥弄螢幕常卡住,不便於老人傢使用,她依賴電腦多一點。 所以,媽媽的朋友隻有我們傢五個人,傢人雖然都住在高雄,卻都不住在一起,即使距離很近,每個人各有生活要忙,無法天天碰麵。媽媽每天上網,一看見我們的動態,就會感覺心安與快樂。 這一刻,我想起她罵我《徵友》的事,越想越好笑,她恐怕也隻看到我前麵寫得那幾行字吧,那幾行字是——搬迴高雄,感覺孤單寂寞,都沒有朋友……哈哈哈哈哈。 而,我的徵友狀態,因為人數熱烈,後來變成「揪團」,揪團一起去旅行、揪團一起看球賽、揪團一起看演唱會、舞颱劇。未來應該還有很多可以揪團的事,就像以前我在颱北常辦的網聚。 倒是,最近媽媽開始懂得怎麼按「讚」和「留言」,明白瞭「影片」不是「照片」,需要點那個三角形,畫麵纔會動,纔看得到內容,因為弟弟一傢人最近很愛玩FB最新推齣的《Thamks》動態集結,他們給媽媽寫瞭很感人的影片情書,媽媽看得感動落淚。 不過呀,偶爾我還是會思考:「該不該封鎖我媽呢?」 聽說網友們都會封鎖傢人和同事,纔可暢所欲言;可是我媽隻有五個朋友,封鎖她,立刻會被發現呀。 因為有時對政治時事有感而發,寫的批判文比較多、發錶瞭略多意見,媽媽第二天或第三天還是會打電話來告誡:「有空寫那些文章,還不如好好工作、寫妳的小說。」 媽,妳不知道妳女兒水瓶鯨魚過去的作品特色,張小嫻說:「水瓶鯨魚的作品,總是少不瞭三件東西——煙、酒和床戲。」我寫得不算露骨,但挺直率。妳這樣盯著看,我就算靈感一來、性情一到,哪敢寫啊?妳肯定對號入座。我若遮東西掩,可不是中斷我的寫作之路?! 話說迴來,我有點太笨、糾葛太久,我應該為瞭我媽開一個女兒專頁,哈哈哈哈,隻是她的髮型設計師和她看的內容可能就不同,這怎麼辦呢?! 《四十歲的愛情郵票》 寂寞的人坐著看花,那麼站著、躺著、散步和遊行的人呢? 那一年,男人40歲,他以為到瞭40歲,人間一切情愛分惹,將雲清月明;那時候,40歲對女孩而言,是距離15年的遙遠裏程盃。 女孩在男人耳邊小聲說:「即使有一天你禿頭、牙齒掉光、大肚子,我都會一樣喜歡你喔。」因為年輕,因為天真,所以可以對年長的男人說齣這種放肆而任性的話。 40歲的男人盯著25歲的女孩微笑,把桌上女孩的馬丁尼一口喝淨。 那一年,男孩剛滿19歲,和19歲的她一樣還不知道未來,40歲是另一個世紀的名詞。 女孩第一次聽見什麼是心動的聲音,是和男孩不期而遇,男孩在月色裡陪著她一路從西門町的電影院門口走迴公館住處,一麵唱歌給她聽。她感動的說:「能聽到這麼好聽的歌聲,真是幸福的事。」男孩笑說:「那麼我是可以給妳幸福的人喔。」 女孩第一次聽見什麼是胃痛的聲音,是和男孩再度不期而遇,為瞭慶祝第二次的巧閤,男孩興高采烈請她去吃肯德基,那時候,肯德基剛進軍颱灣設店。 但,不知道是太緊張或是胃痛,桌上一大盆炸雞、薯條和大杯可樂,都讓她冒冷汗。男孩說:「妳怎麼不吃?」她說:「剛好沒有胃口。」其實,女孩忍著腹部痛楚,仍勉強吃瞭幾隻薯條,幾口可樂。 女孩第一次聽見什麼是心跳的聲音,是男孩約她到傢裡,她害羞地坐得老遠,足足離他兩公尺。男孩站起來說:「妳離這麼遠怎麼聊天呢?」把椅子拉到身邊。 嗅覺男孩在髮邊呼齣的氣息,她全身僵硬。男孩伸手撫摸她無名指的指環,問:「這是……」來不及等男孩說完,她即刻慌張地把指環拔下來,正經的說:「是我媽媽送我的……是,18k金的。」話纔說完,男孩的男性室友在門外笑著探頭探腦,男孩走過去,兩個不知聊瞭什麼,男孩走迴來笑著告訴她:「我室友問我,妳是不是我的女朋友?」 女孩第一次聽見什麼是心碎的聲音,是和男孩約好傍晚七點在美術館門口,當天午後變天,颳起暴風雨,她瑟縮著身子撐著不斷開花的雨傘,獨自站在幾乎沒有人經過的中山北路,夜中傾盆大雨如刺,狂暴地颳傷她的衣角,男孩始終沒來。 第二天,男孩說:「不是颳颱風嗎?對不起,對不起,我不知道妳會等我。」 女孩第一次發現什麼是淚水的聲音,是男孩再次約她去傢裡,她在巷口公共電話亭打瞭電話給他,接聽電話的是個嬌滴滴的女孩聲音,女孩說:「我是他女朋友,等一下,我叫他來接電話……」她曾以為自己聽錯,一碰麵纔發現男孩約瞭大票朋友,晚餐前,先送女友迴傢後,輕鬆地介紹瞭上個月剛認識的女友。 「什麼時候交的女朋友?怎麼都不知道?」「怎麼認識的?」大夥笑問。「我不小心踩破她的隱形眼鏡啦。」男孩開玩笑。在那個知名的牛排館,女孩始終笑著,怕眼淚不小心就滴到牛排上。 女孩第一次分不清雨水和淚水的聲音,是從牛排館離開,一身濕淋淋在雨中坐上巴士,窗外的雨水和她眼中的淚水聲,終於混淆不清。 女孩第一次確認所謂暗戀的苦澀滋味,是男孩當兵時,她剪貼瞭所有報紙上的笑話,貼成一本,寄到軍中給他。即使知道他已經有瞭女友。 「真像偶像劇一樣。」25歲的朋友說。 「對啊。」40歲的她說。 「可惜,那時代沒有手機和Email。」 「有手機和Email,就演不瞭這種偶像劇瞭,呆子。」 「有手機,還是可以演另一種偶像劇啊。」 「那種手機剛好沒電、通話中或忘瞭在其他地方、人不在手機旁邊那種嗎?」 「哈哈,不過,妳也知道,我們這年代人都很早就談戀愛……19歲未免太老瞭……」25歲的女孩訕笑起40歲的女人。 隻是, 當年19歲努力蒐集報紙笑話的女孩從來不知道有那麼一天,男孩會和她25歲纔認識的40歲男人變成知己。 40歲像一張過期的郵票,偶爾不知不覺中掀起一角,黏膩的膠水也乾澀起來。過往的感情記憶是黏貼不牢的膠;曾經說過的天真情話,是郵戳褪色的光澤。 「現在有數位相機瞭。」25歲朋友說。 「手機的畫數也不錯。」40歲的她說。 「網站,可以代替相簿。」 「印刷,手機還有點問題。」 「怎麼講到印刷啦?我們不是在講記憶嘛。」 「對啦,隻是記憶如同郵票背後的黏膠,多少有點感傷。」 「嗯。」 「嗯。」 「妳什麼時候會用到郵票?」25歲的朋友突然問。 「寄閤約、存證信函或幫房東轉寄信,妳呢?」 「我很少買郵票啊,想到郵票,通常都是電影畫麵……唉,感覺妳們的年代談戀愛好像比較浪漫。」25歲的女孩悠然神往起來。 發現男孩和男人變成哥兒們,是去年的事。 年紀相差15歲的兩個男人坐在酒吧的吧颱,旁邊有一堆熟悉的朋友,她靠過去,也必須靠過去,都認識,否則顯得怪異。大傢乾杯。一乾再乾。話題言不及義。所有商品的貼紙,哪一張需要意義呢?那些豔麗的光澤,就像她的19歲以及25歲的青春般過期。 白髮星點般參差滿頭、小腹微禿的55歲的男人,微笑地幫她點酒,點瞭15年來她習慣喝的馬汀尼,安靜看著她,偶爾跟她碰杯,和大傢亂開浮誇的玩笑,沒對她說任何一句話,直到她要離開時,男人纔站起來擁抱瞭她,這一抱就不放手,直到被其他朋友拉開,變成40歲的男人,也是幫忙拉開的人。 40歲的男人幫哥兒們解釋:「他喝醉瞭。」 40歲的女人說:「我知道。」 「我送妳迴去吧。」男人拿起外套。 「不用,不用……我朋友要來接我。」她說不齣口,男友的車已經在巷口等她。 「喔……那就好,妳一個女生這麼晚迴傢,我本來很擔心。」 「我都40歲瞭,已經不是女生啦。」她大笑齣聲。 「妳一點也看不齣來像40歲,跟以前一模一樣,身材都沒變。」 他還是跟過去一樣,溫柔而甜蜜,如果她還在19歲,這段話,恐怕會讓她甜蜜一個月;40歲的她,略瞄瞭一眼趴在吧颱昏睡的男人,對於剛剛那個充滿力道的擁抱,還是充滿感觸。 也許世間所有的感情,都有賞味期限;如同心室的房客,總有租約期限。 「即使有一天你禿頭、牙齒掉光、大肚子,我都會一樣喜歡你。」 19歲迷戀的時候,這種颱詞,她連想都不敢想,因為稚嫩害羞;25歲心動的時候,她毫不猶豫就說齣這種話,連草稿都不用打,因為年輕天真。。 現在,她偶爾會懷念那時候純粹的心情,或說想念,想念她自己。如同現在大傢很少會使用到的郵票。 【註】:寂寞的人坐著看花,是鄭愁予的詩集。 《一想到談戀愛,就好纍》 颱北深夜,MSN一個25歲住紐約的女孩說:「一想到談戀愛,就好纍。」 不知為什麼,我也懶演長輩說什麼狗屁鼓勵話,忍不住附和起來:「沒錯!光想到要認識一個新的男人,又要從他的星座、血型、學歷、成長背景、閱讀音樂喜好等等等談起,簡直韆篇一律。」 「對對對,就像寫求職履歷,一直反覆重頭開始。」女孩反應熱烈。 「就算妳被錄取瞭,還是得重新適應新工作環境。」 「嘿,至少有瞭工作,就有薪水,戀愛根本沒有這種保證。」 「說得對,婚姻也是,適應瞭老公幾年後,又離婚,別說沒有遣散費,連薪水都沒有。」 我想,我可能是工作太纍,又喝瞭點紅酒,竟和年輕自己18歲的女孩,沒大沒小、不老不少、同聲一氣。也無所謂,我平日也從未規規矩矩善盡長輩責任過,何況疲憊一瞬,年紀不重要,這時候,我們是都會城市的單身女子,心情都一樣,都有共同感覺:「想到談戀愛,就他媽的纍。」 日劇《瑩之光》有句廣告文案:「寧可在傢睡大覺,也懶得戀愛。」這句話,正中靶心,不過,就隻是這句話而已。 我和紐約女孩都不可能在傢拿報紙當棉被、亂吃零食、太過拉蹋。女孩熱愛她兩手鑲鑚的水晶指甲;喜歡做菜和畫圖的我,手指甲?別傻瞭。但,我會坐在客廳,認真幫我的腳趾甲上色彩,這樣穿露趾高跟鞋,不會太難看。 不可否認的是,我們都明白偶像劇總是比較誇張,最後一定會給觀眾美好浪漫的結局,而真實生活中的女人,卻怕乾物女另一種殘酷宣言:「我們會不會在懶惰中,得不到男性滋潤下,因此枯萎?長蜘蛛網?爬滿青苔?」說時遲比時快,挪威畫傢孟剋知名的圖「吶喊」(Skrik)突然巨幅浮現在天空——O–MY–GOD!(等一下,我們慧慈上身瞭嗎?)……o–my–god! 迴到主題,為什麼一想到談戀愛就好纍,而且不同年紀都有這種疲憊感,多少是世代差異。25歲的紐約女孩可能12歲就開始有瞭初戀,我的初戀卻是19歲;她在12歲到19歲之間,可能談瞭十個戀愛,和三個或四個男孩體驗過性愛的天堂和地獄,我20歲纔有第一次初體驗。然後,這樣某一天,這樣一個深夜,我們都感覺談戀愛很疲勞。 重點是:「一想到談戀愛,就好纍。」這句話,紐約女孩不是第一個或第10個或第20個抱怨過的人;也不是女性纔會抱怨,更多男性也感覺好纍,甚至連發言都懶。 談戀愛,真有那麼纍嗎?……的確很纍。 為瞭要尋覓白馬王子,女人們究竟要吻多少隻青蛙呢? 為瞭確認灰姑娘本尊,男人們還需要窩在女鞋店倉惶失措多久? 難怪這世代的宅男宅女越來越多。 唯一值得慶幸的,會大聲說齣「戀愛很纍」,錶示心中還有渴望、還有期待,若沒有耗盡力氣去談過戀愛,是不會認為疲纍的;就像跑過幾圈操場,纔懂得疲纍的汗水。纍歸纍,哀默大過心死啊,什麼事情不纍? 最後,我和紐約女孩說:「沒關係,休息是為瞭走更遠的路。」哎,這句長輩們的老生常談,我真是一點創意也沒有。好吧,換一句:「人生失意的時候,就當成是上天讓你放長假,長假過後,一定會變好的。」盜用一下日劇《長假》的颱詞。 「Don’t worry be happy!偶爾懶一下,也不會少一塊肉。」女孩立刻大笑,MSN打瞭一長串大笑的臉孔符號,然後貼上「豎起大拇指」的符號。 對嘛,愛情履歷錶寫到麻木,乾脆暫時停下筆,單身風景也挺迷人,等到電力充足,我們再來嘗試雙人蹺蹺闆.
《人生下半場:重新定義中年》 作者:李明哲 一、本書主題與核心洞察 《人生下半場:重新定義中年》是一部深刻剖析現代人步入“中年危機”後,如何進行自我重塑與價值再定義的非虛構作品。本書摒棄瞭傳統上對中年的焦慮描繪,轉而著眼於“下半場”的潛能與機遇。李明哲博士,一位資深的生涯規劃師與心理學傢,通過整閤其二十餘年谘詢經驗與最新的社會心理學研究,提齣“中年不是衰退的終點,而是結構性轉變的起點”。 本書的基調是務實且充滿希望的。它直麵中年階段普遍麵臨的身份認同危機(如職業天花闆、傢庭角色固化、身體機能變化)所帶來的陣痛,但其最終指嚮是為讀者提供一套清晰、可操作的“再齣發”藍圖。核心洞察在於:真正的中年危機,並非來自外部世界的變化,而是源於我們拒絕接受“舊有範式已失效”這一事實。 隻有徹底放下過去成功的經驗包袱,纔能搭建起適應未來三十年的新支架。 二、內容結構與章節重點 本書共分為四個主要部分,層層遞進,構建瞭一個從“診斷”到“實踐”的完整旅程。 第一部分:中年的迷思與重估 (The Midlife Reckoning) 這一部分首先對社會普遍對“中年”的標簽進行解構。 第一章:時間錯位感:當“經驗”成為阻力。 探討為什麼擁有豐富經驗的人反而更容易在快速變化的時代感到迷茫。重點分析“認知剛性”對創新思維的抑製作用。 第二章:身份的溶解:我們是誰,而非我們做瞭什麼。 討論職業身份、父母身份、配偶身份的消退或轉化,如何導緻自我價值感的動搖。提齣“價值內核識彆法”,幫助讀者分離“角色”與“自我”。 第三章:與“未竟之業”和解。 深入剖析遺憾感和未實現的夢想對當下的影響,引導讀者區分“真實的遺憾”與“被社會定義的遺憾”。 第二部分:重塑認知支架:下半場的哲學基礎 (Reframing the Second Act) 這一部分是全書的理論核心,強調認知調整的重要性。 第四章:從“積纍模型”到“迭代模型”。 闡述傳統的“綫性積纍”人生觀在信息爆炸時代的局限性,推廣“敏捷人生”概念,鼓勵小步快跑、快速修正的學習模式。 第五章:稀缺心態與富足心態的轉化。 探討人們在中年時容易陷入“時間稀缺”或“資源稀缺”的陷阱,並提供科學方法論,如“非綫性時間管理”和“復利人脈網絡構建”,以促進心智的富足感。 第六章:慢下來,是為瞭加速——深度專注的力量。 批判性地分析碎片化時代的“多任務處理陷阱”,強調中年人應利用其積纍的經驗,進行高強度的“深度工作”,而非無效的忙碌。 第三部分:實踐路徑:構建你的新價值生態圈 (Ecosystem Building) 這一部分專注於將理論轉化為實際行動,聚焦於職業轉型、技能升級與人際關係重構。 第七章:職業的“T型人纔”升級:跨界與連接。 強調中年職場人的優勢在於其廣闊的閱曆,鼓勵他們將看似不相關的經驗進行交叉嫁接,創造“獨一無二的專業組閤”,而非單純的嚮上晉升。 第八章:構建“非傳統導師網絡”。 探討如何有效地嚮年輕一代學習(“反嚮指導”),打破代際間的知識壁壘,建立一個相互滋養的導師/學員關係圈。 第九章:財務自由的二次定義:從“儲蓄”到“投資於體驗”。 探討在中年階段,財富的意義從“保障”轉嚮“賦能”,如何將財務資源更有效地投資於自我成長、健康與意義感。 第四部分:身體與心緒的再平衡 (The Integrated Self) 最後一部分關注身心健康,這是支撐下半場持續動力的基石。 第十章:生理時鍾與決策效率的匹配。 結閤生理學知識,指導讀者如何根據自身體能的變化,調整工作節奏、休息時間與高難度任務的安排,實現“可持續的能量管理”。 第十一章:親密關係的“再契約”。 探討子女離傢(空巢期)後,夫妻關係需要進行的結構性調整,如何從“育兒夥伴”轉型為“人生同盟”。 第十二章:意義的迴歸:從“成就”到“貢獻”。 引導讀者將關注點從外部的“獲得”轉嚮內在的“給予”,如何通過導師、社區服務或興趣的深度發展,實現人生的深層價值滿足。 三、本書的獨特價值與目標讀者 獨特價值: 本書的最大特點在於其“反雞湯”的實證基礎。它不是空泛地鼓勵“活齣真我”,而是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涵蓋科技界、教育界、企業管理層等不同背景的轉型者),展示瞭認知調整如何具體地影響決策結果。它提供的是一種“係統工程學”的方法論,將復雜的中年心境拆解為可解決的模塊。 目標讀者: 1. 處於38歲至55歲,對現有職業路徑感到迷茫或倦怠的專業人士。 2. 傢庭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如子女獨立、父母贍養)而需要重新定位個人角色的個體。 3. 對“成功學”感到疲憊,尋求更具深度和可持續性的人生發展模型的思考者。 《人生下半場:重新定義中年》旨在成為一本陪伴讀者跨越人生分水嶺的工具書,鼓勵讀者以主人翁的姿態,設計一個比上半場更具掌控感、更富創造力的下半人生。它提供給讀者的,不是現成的答案,而是一副清晰的航海圖,指引他們駛嚮自我定義的“下一個偉大篇章”。

用戶評價

評分

天哪,最近翻閱的這本書,簡直是替我把心裡那些盤鏇已久的睏惑給揪齣來,攤在陽光下仔細端詳瞭一番。作者的文字功力實在是高,不是那種故作高深、堆砌華麗辭藻的寫法,而是非常貼近生活的、帶著點自嘲又充滿智慧的語氣。我特別欣賞他描寫那些微妙的人際互動時的細膩觀察,尤其是在描述「中年危機」這個大傢都心知肚明卻又諱莫如深的話題時,那種既能讓人會心一笑,又忍不住停下來深思的矛盾感,拿捏得恰到好處。像是某個週末,我正為瞭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跟伴侶爭執,讀到書裡一段關於「溝通的陷阱」的論述時,簡直有種被當頭棒喝的感覺。他沒有提供標準答案,而是引導你去看清問題背後的結構——我們總是在用自己以為的「愛」去包裝「控製」,或是用「獨立」來掩飾「孤單」。這種層層剝開錶象的過程,讀起來非常痛快,但也需要讀者具備一定的自我覺察能力,否則很容易在文字的激盪中迷失。總之,這本書像是個老朋友,在你需要傾訴心事的時候,給予的不是廉價的安慰,而是紮實的、讓你能夠自己站起來繼續走的拐杖。

評分

老實說,這本探討人生中場休息的著作,風格迥異於市麵上那些急功近利的自我提升類書籍。它的文字結構非常鬆散,卻又處處充滿瞭精準的錨點,讓你隨時可以重新定位自己的思緒。我感覺作者的思考邏輯並非線性的A到B,而是跳躍式的、從一個看似無關緊要的觀察點切入,最終匯聚到一個關於「存在意義」的深刻叩問上。尤其是對「友誼的重塑」這一主題的探討,非常打動我。隨著年齡增長,那些過去風雨同舟的夥伴,因為各自的人生軌跡不同,關係自然會產生間隙。書中誠實地指齣瞭維繫舊關係的成本與收益,並溫和地鼓勵人們去接納新的、更符閤當下自我的社交圈。這種不美化現實、但又充滿人文關懷的態度,使得閱讀體驗非常真實和療癒。讀完後,我不是被「激勵」要去做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而是被「允許」可以慢下來,好好審視自己內在的需求。

評分

閱讀這本關於人生階段轉摺的書籍,給我的感覺就像是聽一場水準極高的脫口秀,隻不過笑料背後藏著深刻的哲學思辨。作者在處理那些沉重議題時,展現齣的那種黑色幽默和不為世俗標準所動的灑脫,是極具感染力的。我特別欣賞他如何解構「社會期待」對個體的綁架。像是關於「退休後的生活規劃」或「子女離巢後的空巢期」,傳統觀念總是在灌輸一種「失落」或「無所事事」的基調,但書中卻大膽地提齣,這正是為自己活一次的絕佳時機。這種視角的轉換,讓我對即將到來的某些人生節點,不再抱持著莫名的焦慮,反而多瞭一份期待。而且,書中引用的那些看似隨機的生活片段或歷史典故,都能精準地烘托齣當下的論點,使得整本書的知識密度很高,卻絲毫不顯得枯燥。這是一種非常成熟的寫作手法,它要求讀者具備一定的知識儲備去接住這些「彩蛋」,但即使錯過瞭某些典故,主要的思考線索依然清晰可辨。

評分

這本書最大的魅力,或許就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允許猶豫」的空間。在一個要求所有人都必須清晰、果斷、目標明確的時代背景下,作者卻大方地承認,人到中年,迷茫和自我懷疑是常態,甚至是進化的一部分。書中對「中年人如何麵對內在的批評傢」的描述,簡直像是我內心的獨白被搬上瞭檯麵。他沒有提供一勞永逸的解藥,反而建議我們與那個「不滿意的自己」共處,將其視為一個需要長期對話的夥伴,而非必須打敗的敵人。這種極緻的開放性和對複雜人性的包容,讓閱讀過程成為一種自我接納的旅程。文字的語感是那種冷靜又溫暖的混閤體,像是鼕日午後透過厚重雲層灑下來的一束光,雖然不夠炙熱,卻足以照亮前行的路。對於那些厭倦瞭人生必須「不斷嚮上攀爬」敘事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股清流,讓人重新思考「足夠好」的定義。

評分

這本作品的敘事節奏處理得極為獨到,它不像一般勵誌書那樣給你一個明確的「目標」和「路徑」,反而更像是一場漫長卻又充滿驚喜的散步。你會發現,作者在探討那些宏大的主題,例如人生的下半場如何重新定義成功,是如何將「中年」這個被貼上負麵標籤的階段,轉化為一個重新塑形的黃金時期,但其筆觸卻始終保持著一種近乎散文詩的鬆弛感。特別是關於「關係的迭代」那幾章,我深有感觸。我們總以為時間會自然沖淡一切不適應,但事實上,許多長期的關係都需要在特定的時間點進行一次「結構性重組」。書中描述的那些中年人試圖修復或切割舊有連結的掙紮,那種帶著失落感和決心的複雜情緒,被描繪得入木三分。它沒有強迫你接受任何單一的價值觀,而是提供瞭一個廣闊的平颱,讓你將自己的生命經驗投射進去,從而找到與自我和解的契機。閱讀過程不追求速度,而更注重體會字裡行間流淌齣的那種沉澱下來的智慧光芒。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