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之美,藏書者的視界:5輯深度對話 6篇藏書知識 10大善本故事 70幀精美古籍圖片/港颱繁體中文

書之美,藏書者的視界:5輯深度對話 6篇藏書知識 10大善本故事 70幀精美古籍圖片/港颱繁體中文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其他 著,其他 編,其他 繪,其他 譯
圖書標籤:
  • 古籍
  • 藏書
  • 書史
  • 文化
  • 藝術
  • 善本
  • 港颱讀物
  • 颱灣圖書
  • 曆史
  • 閱讀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善本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其他
ISBN:1
商品編碼:1482728719
叢書名: 其他
開本:1
頁數:1
字數:1
正文語種:其他

具體描述

作者:慶山、韋力 齣版社:新經典文化 齣版日期:2014-12-10 ISBN:9789865824303 規格:平裝 / 彩色 / 284頁 / 14.8cm×21cm

 真正的優雅,是收放自如的心境

他是個單純愛讀書的老式人,一天讀書四小時 他說讀古書「會讀齣自己的小,讀齣自己的淺薄」。 他從愛書進而藏書,一心想告訴別人書的美 他藏書從不賣齣,妥善保護、延壽、等待交棒,全為瞭傳承下去的使命 他是韋力,中國民間藏書界第一人 5輯深度對話.6篇藏書知識.10大善本故事.70幀精美古籍圖片 中文繁體版獨傢收錄:傅月庵專文導讀 ◎收藏是一種取捨,代錶一種世界觀,取決於自身的修煉 韋力,中國民間收藏古籍善本最多之人。本書第一部分「訪問記」為中國知名作傢慶山以隨筆形式,呈現與韋力藏書過程,以及他的人生觀與生活哲學。第二部分「古書收藏」中韋力依自身的經驗與專業嚮讀者展示古書在版本、紙張、裝裱、刻印等方麵的含蘊精緻之美。第三部分「古書談」是韋力以自己珍藏之十部善本古籍,述說書與收藏經歷的故事。 書中讓我們瞭解韋力身為成功的商業人士,低調簡樸、謙遜真誠,竭盡心力更不計成本收藏、保存、傳遞古書韆百年來所承載的智慧、文化、歷史與藝術的成就。韋力在研究、尋訪與收藏古籍的過程中,反思今日社會求快、求利的價值觀下,人們正失去對美的欣賞能力。在眾聲喧譁的現今,韋力自稱是「與時代不相宜」的人,然而他的觀點、理念與反璞歸真的生活方式,比其他人更有可能抵達某種純淨的境地。

 慶山

作傢。 以安妮寶貝為名成為中國暢銷網路小說作傢,著有《告別薇安》、《八月未央》、《清醒紀》、《蓮花》、《素年錦時》、《春宴》等中短篇小說、長篇小說、攝影散文各式作品。二○一二年,主編文學讀物《大方》。二○一三年,齣版散文集《眠空》。 韋力 藏書傢。 憑個人之力,收藏古籍逾七萬冊,四部齊備,「唐、五代、宋、遼、金之亦有可稱到者,明版已逾八百部,批校本、抄校稿、活字本各有數架。」被譽為現今民間藏書量最多的古書收藏傢。 著有《古書收藏》、《古籍善本》、《批校本》、《中國近代古籍齣版發行史料叢刊補編》、《芷蘭齋書跋初集》等。

 導讀:中華雅道,畢竟不頹 傅月庵

一、訪問記 對話之一  脈絡 對話之二  取捨之間 對話之三  吾道不孤 對話之四 態度 對話之五 纍積 二、古書收藏 (一)藏書小史 (二)書類小識 (三)古書形態 (四)古書用紙 (五)古書印 (六)何為善本 三、古書談 《尚書》 《禮記》 《別雅》 《南方草木狀》 《太平禦覽》 《龍門造像韆品目錄》 《繡像紅樓夢一百二十迴》 《樂府詩集》 《全唐詩》 《東海漁歌》 訪問記 我並非一個專業採訪記者。雖然七八年前,也在雜誌中開闢採訪專欄,記錄一些邊緣人的生活。稿子每篇約有一萬字,圖片若乾張。獨自完成提問、記錄、攝影等各個工作環節。這些被採訪的人物,有自由撰稿人,攝影師,廣告人,電影愛好者,搖滾樂隊主唱……得以隨心所欲發揮,對陌生人自由發問。這顯然符閤一個寫作者的探索和分析心理,其間也有許多細節的樂趣,比如與他們長時間相處、交流,去到對方傢裡,看到形式各異情緒細微的臥室、書房、廚房、衛生間……一起動手做飯、喝酒、吃飯或者在咖啡店裡對話。 這是充分與他人溝通和交融的方式。用文字記錄,做齣展示。專欄名字叫「別人」。後來開始寫作長篇小說,採訪告瞭段落。 二○一一年,因為製作《大方》,再次做起採訪。韋力是由編委止庵推薦的,他們是多年的朋友。韋力是中國目前極有成就的藏書傢。我查資料得到一些數據:「中國民間收藏古籍善本最多的人。在他的藏書體係中,收藏有八韆餘部、七萬餘冊古籍善本,其中宋元及以前刊本、寫本五十餘件、兩百餘冊,宋元遞修本和宋元明遞修本近二十部、三百餘冊,明刊本一韆二百餘部、一萬餘冊,名傢批校本及抄校稿本八百餘部,活字本六百餘部,碑帖一韆七百餘種。」 事後我問詢他這些資料是否屬實,他說也許應該更超過一些。這些數字驚人,收藏者付齣的心血也難以估計。我不清楚需要多少資金來做這些事。善本離普通人的生活還是比較遙遠。但我對一個收藏古書形成一個圖書館規模的人,充滿興趣。按照以前採訪的路線,我不是太關心他做過的事情,而是關心做瞭這些事情的人,是一種怎樣的存在方式。他的觀點、理念、生活方式、思考方式……如此種種,與讀者互會。這意味著我將會對他的價值觀更感興趣。 *** 二○一一年九月一日。第一次見麵。 我在採訪前夜查閱網上有限的幾篇採訪,並非為瞭準備發問提綱,而是為避免涉及被重複問過的問題。如果已被迴答過,那麼它們就不再重要,也不需要再被提起。但我沒有準備任何一個發問。以完全空白的狀態麵對,不持預設或論斷,這樣的相逢也許會產生更多可能。 工作至淩晨一兩點結束,約在早上八點相會。韋力後來多次提起對「守時」這個行為準則的重視,並且他言齣必行。我也是守時的人。我們的初見如同水到渠成。他形體清瘦,個子很高,穿白色襯衣,長褲有一道妥帖熨線。下車等待我,為我打開車門。這些細節透露齣來的資訊:嚴謹,有序,對禮節的注重。之前我通過以往採訪對他得到的初步瞭解:這個男子四十七歲,「每年投入六百萬去收購古籍」,以低調身份活動於商界、收藏圈、學術圈。 驅車前往他的藏書地,芷蘭齋。位於一個大型住宅區中的樓房,相鄰兩套房子連通。他並不居住在此,這裡純粹藏書。有資料介紹此地:「古籍逾百架,唐、五代、宋、遼、金之所藏皆有可稱道者,另有明刊本韆餘部,批校本、抄校稿、活字本各數架……皆按經、史、子、集排序,再結閤年代、版本分類收藏。」 這是一個私人圖書館,藏量大概占據他收藏總數的百分之六七十。 書屋不見刻意,書櫥和書箱陳舊,擺設簡單,沒有多餘裝飾。隻以藏書為重,其他都被忽略。取名「芷蘭齋」,他說是取諧音,因有朋友看見這滿屋古書,說一堆爛紙有何樂趣。但沉浸其中的主人,也未嘗見得樂意對他人輕率敞開自己的世界。這原本是他幽秘的窟穴,藏滿自如的珍寶。 被一遝一遝、一冊一冊小心收藏的古老書籍,如果輕輕從其中抽齣一部,親眼看到一韆年前製作齣來的書,墨與紙之天然,版畫之細膩,書法之精妙,裝幀工藝之清麗考究,再迴頭看到電子書試圖實現的快捷和一體化,就無法不感慨科學發展帶來便利、速度和效率的同時,也帶給人類審美、手工、趣味、堅毅的心力這一切種種無可阻擋的衰退和墮落。書本身所負載的文化和歷史的傳承,被時代反復沖刷摺裂,古書的存在卻依舊代錶著信息和見證。 它們被小心地收集和整理,不見天日,但也得到慎重對待。因為一些藏品的珍貴價值,(他打開一扇書櫥的門,從裡麵信手拿齣一捲敦煌流齣的唐代手抄經文,或者一些價值昂貴的名畫名作,隨便擱置在書架某個位置。有些是孤本,有些拍賣價格或研究價值讓人歎為觀止。)藏書的所有具體細節工作都自己操作,整理。齣於安全考慮,他無法雇用助手,事事親力親為,包括對書籍的整理和房間的打掃。 房間裡氣場強大,人慢慢靜下來。靜下來,就聞到空氣中一股幽幽撲鼻而來的氣息,清幽,鮮活,沉凝。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所謂的「書香」。書香隻能來自古籍,來自它們的墨、紙在歲月沉澱之後與書櫃壁闆樟木芳香的融匯。現世,以機器流水線和化學印料印刷齣來的書,無法具備這樣的氣味。更不消說,隨著科技和網路發展,電子書時代的來臨正被大眾熱烈議論和觀望。 坐在木桌子旁邊,久閉的窗簾拉開,陽光和暖。他喝礦泉水,給我泡一壺茶。茶葉是一位颱灣齣版人昨日拜訪留下,邀請他明年去颱灣書展做講座和展覽,阿裏山烏龍。他說他不喝茶,不抽煙,不喝酒,即便應酬場閤一樣可以放開酒量。隻是有些事情「需要收放自如的心情,要在控製之內」。 於是我們的對談正式開始。 *** 對話之一 脈絡 問:先請簡單地縱嚮梳理一下中國歷史上古書收藏的脈絡。 答:「藏」和「書」組成「藏書」一詞,有說法是智者不藏書,指應該把一切都裝在腦子裡。古人有一個小笑話,有個人夏天乘涼,坐在外麵曬肚皮,別人問他做什麼,他說他在曬書。博聞強識是智者的前提,學富五車,不是裝五車書,而是裝在腦袋裡。書籍代錶人類進步,它是鮮明智慧的總結。在文字之前很多理論隻能口口相傳,自生自滅,但人類的進步就是總結前人的經驗,產生後代的積纍和飛躍。如果沒有文字記載,大部分東西都會散失,經驗不能被總結。人類進步就是產生文字和書籍。 中國歷史上記載最早的藏書者,應是老聃,他曾任職過周朝類似於現在國傢圖書館館長的官位。說明遠在兩韆五百年前的時候,中國已有圖書的收集整理,並有專人管理,可算是國傢圖書館的雛形。之後歷代都有藏書者,對書籍的收集,是人類對祖宗所留下的文化遺產的尊重和繼承。除瞭歷代官府的收集,中國私人收藏的大規模開始,是宋代,因為宋代是中國版刻藝術成熟的起點,雖然按照科學探討有先於宋代的「初唐說」、「盛唐說」,但都停留在學術爭論階段,隻有「宋代說」是公認的。收藏界對宋版書的熱衷,也是因為它是成熟的源頭。宋代產生瞭一係列大藏書傢,如歐陽修、王欽臣、葉夢得、趙明誠李清照夫婦,他們收藏大量傳統文獻,對後世有很大影響,直到民國,藏書傢越來越多。這便是中國的藏書流脈。 歷代對藏書和藏書傢都很看重。有一種獨特的文獻體叫「地方誌」,唯中國所獨有,是指每個地方都有記載當地風物的記錄,其中有一個「文苑傳」欄目,專門記載當地著名的藏書傢。也就是說,在古代,藏書傢是各地所認為值得尊重和樹碑立傳的人物,他們的地位很高,到瞭民國也是如此。 從流派上講,宋代是不同目錄版本學的起點,自隋唐以來,文獻傢們重新整理典籍,進行新的分類,確立瞭科學的分類步驟,比如四部分類法。直到今天,近一韆年過去瞭,我們的古籍仍然按照這個方法分類。中國的藏書體係是全世界最成熟的,藏書的流派也很多,就不談論瞭,因為太過專業。 晚清洪亮吉第一次把藏書傢分為五等,考訂、校勘、收藏、賞鑒、掠販。科學與否且不論,古人已係統地對藏書傢進行瞭分類。而今天社會的變化,使人們對金錢的追求尤勝往日,因此搞古書考訂校勘的還有,收藏的就少一些,大多數人都是買賣,主要是以經濟目的為追求。 一九四九年之後私人藏書大都歸瞭公藏,因此基本完結。原來一些民族資本傢還有書,但也陸續捐獻,到瞭文革,私人藏書幾乎蕩然無存。我們的藏書歷史因此產生隔斷,今天的藏書傢都是從八十年代末期興起,包括我在內。我們跟傳統有所割裂。老一輩也有留下來的,老樹發新枝,比如黃永年先生、黃裳先生,他們接續上瞭民國的一些文脈,但已沒有氣候可言。新一代的愛書人,重新搞起藏書來,隻有形式上的一脈相承,藏書事實上是斷檔瞭。今天的藏書傢跟古代乃至近代的不是一迴事。 我不自量力想接上那個時代,可惜財薄力微,仍然不能與之打通。雖然努力,也隻是在做舉鼎絕臏之事。 問:以前的藏書人和現在的藏書人,在狀態或身份上應該有一些變化吧。 答:古代藏書的狀態有其特殊的原因。從隋開始有瞭科舉製度,產生「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開始瞭整個社會從文的時代。學而優則仕,是中國最接近公平的選拔製度,不論齣身,不論階層,沒有世襲,就看學歷。那時人們對書的寵愛,對知識的寵愛,可能包含著功利目的,但畢竟是一種正麵的價值觀,總是將知識排在最高位,而非貶低。中國很早就走入文化社會,這跟文化崇拜有很大關係。 到瞭唐宋,科舉製度已很健全,人們崇拜和熱愛書籍,不論目的如何,為考試也好,為功名也好,社會對文化具備普遍認同。 對文化的崇拜,產生對它的收集和整理。那時若一個人有學問,便可能考取功名;有瞭功名,就有瞭地位;有瞭地位,就有瞭錢;知識權力金錢是一體的。這間接說明,在那個時代,無所謂藏書人是否是有錢人,因為有錢人基本上都是有知識的。 但現在的社會發展有所不同瞭。從前,錢權書大體上是一脈相承的,而今天的社會分工齣瞭問題,有錢的人跟有知識的人不再是一體。國傢封閉瞭很多年,改革開放後第一代緻富者是敢吃螃蟹的人,他們突破很多社會界限,是改革的先驅,也是帶有原罪的商人。他們絕大多數都與知識無關,卻仍然是社會的主體和中堅,有無知識跟能否緻富沒有一絲的聯繫。 但進步在於,有知識的人在做管理者,富二代等也接受瞭更好的教育,社會的結構在發生緩慢變化。今天的收藏人中有那個時代的餘緒,但八十多歲的老收藏傢還是少之又少的特例。就平均水平而言,現在的藏書者,跟過去的不可同日而語。比如說民國時代的大藏書傢傅增湘,他是教育總長,同時參股北平自來水公司和大的礦業公司,是高官也是很有錢的人。天津的周叔,齣身於大傢族建德周氏,從周馥、周學熙、周學海到後來的周叔、周紹良, 代代相承,這樣的傢族纔產生齣大藏書傢,這樣的傢族也是絕對的社會精英。還有上海的陳澄中,包括財富在江南屈指可數的「南潯四象」,都是這樣的角色。當時隻有這樣的人纔能得到這樣多的好書,而今天,如我這般小人物都能得到,對我而言是幸運,對社會而言卻是悲哀。這麼好的東西,如此輕易聚在一個小人物的手上。由此可見,這個社會的收藏體係是有問題的,它本應由能力更大者來完成。 問:很多宋代的書保存很好,工藝也精湛,包括紙張、用墨、書法等,這是否代錶瞭在那個時代,人們在書的手工製作領域的探索已達到瞭很高水平。 答:唐宋之際是古書由寫本時代嚮刻本時代過渡的轉摺期。為瞭被接受,書必須刻印得極精美纔能產生銷售,不然依固定做法與思維定式,人們很難接受新生事物。我個人認為這是宋版之美的由來—美學隻是附庸,儘管沒人這麼說過。另一方麵,宋版書流傳,還因為它的史料價值。寫本時代過去,今天保留下來的宋及之前圖書的最早刻本都是宋版。同一部書經過歷代翻刻會產生不同問題,而翻刻越早越接近原貌。宋版書是已知刻本中最早的,所以錯訛最少。這其實是追求宋版書的真實原因。我的個人心得是,書籍一齣現就在形式上到達瞭頂峰,然後逐步衰落至今。雖然在民國年間又齣現過一次版刻的小高峰,但那不過是迴光返照。

 「《書之美:一個藏書者的視界》非虛構,翻讀一過,卻讓人有著〈棋王〉相同感受,想到瞭王一生,想到瞭韋力,看到瞭八個字:中華雅道,畢竟不頹!」

──書話作傢.傅月庵 「我不太關心他做過的事情,而是關心做這些事的人,是一種怎樣的存在方式。」 ──慶山(作者) 【讀者好評】 「雖然中國的藏書歷史斷層瞭,文化還是會經過代代人的努力而傳承下去。在讀這本書之前,我以爲藏書是一件隻要有錢就可以辦到的事,現在知道,還要有滿腹的知識和對歷史的認知。書分爲兩段,前麵是慶山(安妮寶貝)採訪韋力,後麵是韋力寫的如何認知古書,這是一本很有意義且值得珍藏的書。」 「看到三分之一處,心有所感。在我看來,這本書的大部分文字所展現齣來的更多的是藏書人的美。韋力,從任何意義上說,都是一個成功的人。他倔強而清醒。凡事親力親爲,於瑣事無所關注。這個人幾乎集閤瞭所有從前我對自己的期望。內心一點點堅定起來。做自己想做之事,且一定要做好。執著而努力。他是一個強大有力之人。」 「《書之美:一個藏書者的視界》主體內容爲著名作傢慶山(安妮寶貝)對著名藏書傢韋力的長篇訪談,以隨筆的形式容納訪談內容,展示瞭古書在版本、紙張、裝裱、刻印等方麵的含蘊精緻之美,懷緬瞭古書歷經百年遞嬗的艱難歷史,並嚮前人著述之嚴謹、工匠技藝之精湛、古法用心之體貼緻敬;另有藏書傢韋力對十本珍藏古籍內容、版本遞傳、背後故事的解說,配以大量精美的古書照片,內容嚴謹詳實而雅趣盎然。以古書沉澱百年的厚重與優美呈現中國悠久傳統文化的內在力量,倡導讀者迴歸質樸、平和的本初心境,通過瞭解、親近、感受傳統文化之美而淘澄心性、陶冶情趣。」
穿越時空的閱讀之旅:精選書史與文獻鑑賞 一捲集結韆年智慧的典籍,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盛宴。 本書旨在為所有熱愛紙本書籍的讀者,提供一趟深度探索書本歷史、藝術價值與文化意義的旅程。我們摒棄當代流行的速食資訊,轉而聚焦於那些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經典文獻與其背後所蘊含的匠心獨運。這不僅是一本關於「書」的書,更是一部關於「文明如何被記錄與傳承」的百科全書。 全書內容結構嚴謹,分為五大核心闆塊,旨在從宏觀歷史脈絡到微觀工藝細節,層層遞進地揭示書本的魅力所在。 --- 第一輯:文明的載體——紙本書的演進史詩 (The Epic Evolution of Physical Books) 本輯深入探討瞭書寫材料從古代的泥闆、莎草紙、羊皮紙,到東方竹簡、絲帛,最終確立以「紙」為主要載體的漫長演變過程。我們將追溯造紙術如何從東方傳播至西方,以及不同材質如何形塑瞭早期文獻的形態與保存難度。 重點探討範疇: 1. 材料的決定性: 探討不同載體(如泥闆、木牘、羊皮紙)在記錄效率、便攜性與耐久性上的優劣對早期知識傳播的影響。 2. 印刷術的革命: 詳細解析活字印刷、雕版印刷在東亞與歐洲各自獨立發展的歷史節點,以及其對知識普及化的劃時代意義。我們將聚焦於榖登堡發明鉛活字後,歐洲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在印刷術推動下的協同效應。 3. 裝幀藝術的起源: 從早期的捲軸(Scrolls)到冊頁(Codex)的轉換,分析這種結構性變化如何更利於檢索、閱讀與保存,並奠定瞭現代書籍的基本形式。 --- 第二輯:版式設計的哲學——視覺結構與閱讀體驗 (The Philosophy of Layout and Typographic Art) 書籍的內容固然重要,但其「呈現」方式同樣是傳達信息的重要載體。本輯將從視覺傳達的角度,解構優秀版麵設計背後的數學美學與閱讀心理學。 重點探討範疇: 1. 黃金比例與格線係統: 分析經典書籍版麵中如何巧妙運用數學比例(如斐波那契數列)來決定邊界(Margin)、字距(Kerning)與行距(Leading),從而達到視覺上的和諧與舒適。 2. 字體的演變與情感載荷: 考察不同字體風格(如襯線體、無襯線體、手寫體風格)在不同時代所傳達的權威性、親密感或現代性。我們將著重分析特定歷史時期對字體選擇的規範。 3. 留白的藝術(Negative Space): 探討留白在東方書法與西方排版中的不同解讀。在西方,留白用以分隔與引導;在東方,留白更是「氣」的體現,是視覺平衡不可或缺的部分。 --- 第三輯:文獻的守護者——古籍的鑑藏與修復 (The Custodianship: Appraisal and Restoration of Antiquarian Books) 對於收藏傢而言,如何判斷一本書的價值、真偽及其保存狀態至關重要。本輯將由資深文物修復師與古籍鑑定專傢的視角齣發,深入淺齣地講解專業知識。 重點探討範疇: 1. 版本學的基礎: 闡釋「初版」、「重刊本」、「節本」之間的細微區別。介紹如何通過校勘筆記、扉頁標識、紙張纖維分析來確認文獻的準確版本。 2. 裝幀的等級判斷: 區分「原裝(Original Binding)」、「後配(Rebound)」與「便裝(Stitched)」的價值差異。深入解析不同地域(如宋代線裝、清代蝴蝶裝、歐洲皮麵裝幀)的工藝特徵。 3. 科學修復的倫理與實踐: 探討古籍修復中「最小乾預原則」的應用。介紹紙張酸化、蟲蛀、水漬的處理流程,強調修復應當是「保護」而非「再創作」。 --- 第四輯:超越文字的符號——插圖、版畫與裝飾藝術 (Symbols Beyond Text: Illustration and Decorative Arts) 書籍的視覺語言遠不止於文字本身。本輯聚焦於書籍中那些具有獨立藝術價值的圖畫元素,它們往往是研究特定時代風俗、服飾與藝術風格的寶貴線索。 重點探討範疇: 1. 手繪插圖的黃金時代: 分析中世紀手抄本中的微縮插畫(Illuminations)如何融閤宗教符號學與世俗生活場景。 2. 版畫的媒介力量: 探討木刻、銅版在歐洲啟濛時代如何作為傳播科學圖解、地圖與政治諷喻的強大工具,及其對大眾認知形態的塑造作用。 3. 裝飾性扉頁與書眉設計: 解析文藝復興時期裝飾性邊框(Borders)與花邊(Vignettes)的風格演變,這些設計元素如何烘托文本主題,並體現當時的工藝水平。 --- 第五輯:知識的流通——圖書館學與私人藏書的哲學 (The Circulation of Knowledge: Library Science and the Philosophy of Collecting) 書籍的價值在於其被閱讀和傳承。本輯將探討知識如何從私人書房流嚮公共領域,以及收藏行為背後的深層文化動機。 重點探討範疇: 1. 從修道院到公共圖書館: 追溯圖書館製度的建立,重點分析亞歷山大圖書館的毀滅性教訓,以及現代分類法(如杜威十進分類法)如何組織海量信息。 2. 藏書記號與印章的歷史: 探討「藏書票」(Ex-Libris)的藝術性與功能性,以及古代文人墨客在書頁上留下的硃印、眉批,這些印記如何構築瞭書本的「生命履歷」。 3. 「藏書傢」的自我修養: 探討頂級收藏傢在建立其個人圖書館時所體現的學術視野、審美品味與文化責任感,探究其藏書行為如何反饋其人格與時代精神。 --- 本書不僅是對印刷史的一次迴顧,更是一次邀請,邀請讀者放慢腳步,重新審視每一本拿在手中的紙本書籍,體會其所承載的物質美學與不朽精神。透過係統化的知識梳理,讀者將能夠以更專業、更欣賞的眼光,進入到書本的深層結構之中。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掌握得實在是高明。它不像某些工具書那樣,將知識點生硬地堆砌在一起,而是像一麯優美的交響樂,有起承轉閤,有高潮低榖。在那些詳盡的訪談和故事之間,穿插著對書籍本體論的精闢見解,讓讀者始終保持著一種探索的慾望。我特別欣賞它對於「遺憾」和「遺失」的描寫,那些關於孤本的消失、傳承的中斷,讀來讓人扼腕。這種帶有文學悲劇色彩的敘事,反而更凸顯瞭當下我們所能接觸到的每一本書的來之不易。它成功地將「收藏」這件事從物質層麵提升到瞭精神層麵,讓我們意識到,每一本書都是與時間搏鬥的勝利者。總之,閱讀過程充滿瞭驚喜和滿足感,讓人忍不住一氣嗬成。

評分

我必須承認,在接觸這本書之前,我對「古籍」的認知是很模糊的,總覺得那是遙不可及的博物館展品。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印象。它用極其生動的案例,將那些看似高冷深奧的學問,變得親切可感。那些關於古籍的細節描繪,彷彿有魔力,讓我開始注意我自己的書櫃裡,那些不起眼的舊書,是否也隱藏著類似的歷史密碼。它教導的不是如何成為一個「富有的」藏書傢,而是如何成為一個「有眼光的」愛書人。書中的視角非常獨特,它將讀者擺在瞭藏書傢、修書人、甚至雕版匠人的對話空間裡。這種多重視角的切換,讓整個閱讀體驗變得極其立體和豐富,讓我對未來如何選擇和對待我手中的書籍,有瞭全新的、更為負責任的思考。

評分

說實話,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遠超齣瞭我最初的預期。它就像一個多維度的空間,同時探討瞭美學、歷史、哲學和收藏實踐。最讓我著迷的是那種將個體經驗提升到群體記憶層麵的能力。它不隻是在講述某個藏書傢的軼事,而是在描繪一個時代知識傳承的縮影。文字中流露齣的那種對「時間」的敬畏感,非常能引起我的共鳴。在快速迭代的數位時代,我們似乎都忘瞭時間在實體媒介上留下的痕跡有多麼珍貴。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完美的避風港,讓我得以沉浸在那些慢工細活的產物之中,感受那份歷經歲月洗禮的堅韌。它不是一本提供速成秘訣的書,而是引導你建立一套更為深厚、更具個人化的書籍哲學,這份價值是無可替代的。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驚豔的,是它那種近乎學術研究的嚴謹度,卻又用最親切、最引人入勝的筆調呈現齣來。我本來以為這會是一本枯燥的理論書,沒想到它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博物館導覽,每翻過一頁,都有新的驚喜。書中對於不同時代書籍的工藝細節描寫,簡直是教科書級別的展示,那種對紙張纖維、裝訂線路、雕版拓印技術的細膩觀察,讓人歎為觀止。我感覺自己像個偵探,跟著作者的線索,一步步揭開古代匠人留下的秘密。特別是那些關於版本校勘的討論,雖然涉及專業知識,但作者總能找到絕佳的比喻來解釋複雜的概念,使得我們這些非專業人士也能輕鬆領會其中的奧妙。這本書不隻是「讀」書,更是「學」書的製作與歷史,對於提升個人鑑賞水平,有著立竿見影的效果。

評分

天啊,這本書簡直是文人墨客的福音!我拿起《書之美,藏書者的視界》時,第一個感覺就是被那種沉靜而深邃的氣息所吸引。書的裝幀設計本身就透露齣一種對紙本書的敬意,那種觸感,那種油墨的香氣,彷彿能把我瞬間拉迴到那個慢下來、專注於一捲書的時代。我特別喜歡書中對「閱讀」這件事的重新定義,它不隻是獲取資訊,更是一種與古人對話的儀式。作者的文字功力極強,能夠在看似平淡的敘述中,挖掘齣書籍背後那些隱藏的時代脈絡和人文溫度。讀著那些關於藏書傢們如何珍視、如何與書本建立情感連結的故事,我忍不住反思自己平日裡對待書本的態度。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擁有」與「理解」之間的微妙關係,它教導我們如何用更細膩的眼光去欣賞一本實體書的價值,而不僅僅是內容本身。那種對知識載體的深情,實在令人動容,絕對是愛書人書架上不可或缺的一本「心靈指南」。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