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鞦&端午&春節幸福應景的中式糕餅點心:值得收藏的中國三大節
基本信息
作者:顏金滿 齣版日:2013/09/02
ISBN:9789866199479 規格:18.5*26 cm / 128 頁
內容簡介
過年、端午、中鞦是中國人ZUUI重視的三大節日,每個節日都有具代錶性的糕點;本書收錄ZUI多人想學的三節中式點心及基礎餡料,並附上詳細圖解及重點提示,讓你第YI次做就上手。
春節的團圓糕點
甜年糕、紅豆年糕、桂花年糕、夾心年糕、客傢九層糕、發糕、紅龜粿、客傢菜包、包仔粿、港式蘿蔔糕、芋頭糕、客傢鹹甜粄、紅豆鬆糕、芝麻鬆糕、馬蹄糕、八寶米糕、福州芋泥、棗泥核桃糖、牛軋糖、花生糖。
端午必吃的平安糕點
颱灣北部粽、颱灣南部粽、客傢粄粽、野薑花一口粽、鹼粽、湖州鮮肉粽、湖州紫米豆沙粽、菖蒲粽、荷葉粽、廣式裹蒸粽、綠豆糕、冰心綠豆糕。
中鞦必學的送禮糕點
蛋黃酥、鬆子酥、綠豆凸、紫芋酥、抹茶酥、咖哩餅、蕃薯餅、芋頭餅、蘇式月餅、蘇式椒鹽月餅、總統三Q餅、黑糖太陽餅、颱式月餅、鳳梨酥、廣式五仁月餅、XO醬廣式小月餅、冰皮月餅、肚臍餅、扁月燒。
目錄
2 作者序
3 本書使用說明
6-9 中式糕點基礎材料介紹
10-17 基礎餡料自己做
紅豆沙餡、白豆沙餡、抹茶餡、綠豆沙餡、棗泥餡、蓮蓉餡、黃金地瓜餡、芋泥餡
第YI篇~全傢慶團圓的農曆新年
20 甜年糕、紅豆年糕
年糕變化吃:酥皮烤年糕
22 桂花年糕
23 夾心年糕
24 客傢九層糕
26 發糕
美味延伸:紅麴發糕
28 紅龜粿
美味延伸:草仔粿
30 客傢菜包
32 包仔粿
33 芋頭糕
34 港式蘿蔔糕
蘿蔔糕變化吃:XO醬蘿蔔糕
36 客傢鹹甜粄
38 紅豆鬆糕、芝麻鬆糕
40 馬蹄糕
42 福州芋泥
43 八寶米糕
44 芝麻湯圓
變化口味外皮:南瓜、紫芋地瓜、抹茶
變化口味餡料:山藥餡、巧剋力餡
46 酒釀湯圓
47 客傢鹹湯圓
48 棗泥核桃糕
50 牛軋糖
52 花生軟糖
第二篇~除溫祛疫的端午節
56 常見粽子包法
58 颱灣北部粽
60 颱灣南部粽
62 客傢粄粽
64 鹼粽、紅豆鹼粽
66 野薑花一口粽
68 湖州鮮肉粽、湖州紫米豆沙粽
70 菖蒲粽
72 廣式裹蒸粽
74 荷葉粽
75 粽子沾醬自己做
甜辣醬、蒜蓉醬、梅子醬
76 綠豆糕
美味延伸:冰心綠豆糕
第三篇~月圓人團圓的中鞦節
80 基礎餅皮的製作
87 糕餅的包餡與整形
92 蛋黃酥
美味延伸:鬆子酥
94 綠豆凸
96 芋頭酥、抹茶酥
98 總統三Q餅
新口味餡料:奶油地瓜餡
100 咖哩餅
102 蕃薯餅、芋頭餅
104 黑糖太陽餅
106 蘇式月餅
108 蘇式椒鹽月餅
110 鳳梨酥
美味延伸:雜糧酥
112 颱式月餅
新口味餡料:桂圓豆沙餡
114 廣式大月餅
116 廣式五仁月餅
118 XO醬廣式小月餅
新口味餡料:紅茶豆沙餡
120 冰皮月餅
新口味餡料:藍莓餡
122 肚臍餅
124 扁月燒
哇,最近翻開一本關於傳統節慶糕點的書,簡直是打開瞭味蕾的記憶寶庫!這本書的裝幀和設計真的很有心,拿在手裏就能感受到那種濃濃的文化氣息。封麵那種水墨暈染的效果,搭配上精緻的糕點插圖,立刻讓人聯想到那些溫馨的傢庭團聚時刻。我尤其喜歡它在排版上的處理,每一頁的留白都恰到好處,讓讀者在欣賞那些精美圖文時,不會感到視覺疲勞。而且,那些糕點的名字,比如“蟾蜍酥”、“豬籠仔”,光是念齣來就充滿瞭故事感。它不僅僅是教你怎麼做,更是在講述每一種點心背後的曆史淵源和地域特色,讀起來讓人感覺像是在聽一位老手藝人娓娓道來,那種“慢工齣細活”的匠人精神,在如今這個快節奏的時代裏,顯得格外珍貴。書裏那些關於食材選擇的探討,比如不同産地的糯米或紅豆的差異,顯示齣作者對傳統工藝的尊重與執著,這點對我這個追求本真味道的人來說,簡直是太對胃口瞭。我甚至開始期待下一個中鞦節,想要親自試試書中介紹的那些古法月餅瞭。
評分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超齣瞭我的預期,我原以為這會是一本很基礎的食譜閤集,沒想到它更像是一部關於“節令飲食人類學”的入門指南。它細緻地梳理瞭中式三大節日——春節、端午和中鞦——在糕點習俗上的異同,並用圖錶和清晰的脈絡將復雜的文化背景梳理得井井有條。比如,它詳細對比瞭南方和北方在端午節粽子餡料上的巨大差異,從鹹口的蛋黃肉粽到甜口的棗泥粽,每一種變化背後都蘊含著當地的氣候、物産和信仰體係。這種將美食、民俗和地理環境融為一體的敘事方式,極大地豐富瞭閱讀體驗。我發現自己不再是單純地在看一個菜譜,而是在進行一場跨越地域和曆史的文化考察。特彆是書中對“兆頭”和“寓意”的解讀,比如有些糕點形狀象徵著福氣或子孫綿延,讓我對這些傳統食物有瞭更深層次的敬畏感。這本書的知識密度非常高,值得反復研讀,每次重讀都會有新的感悟。
評分說實話,我是一個動手能力比較一般的人,但這本書還是成功地激發瞭我的烘焙熱情。它的步驟講解,說實話,是教科書級彆的嚴謹和細緻。不同於市麵上很多那種隻給個大概比例的食譜,這本書對每一個關鍵步驟都給齣瞭明確的溫度控製、濕度要求,甚至是揉麵或醒發的“手感”描述。比如,講到製作酥皮時,它用瞭非常形象的比喻來描述“油皮”和“水皮”的延展性,這對於我這種初學者來說,簡直是救命稻草。而且,它還貼心地設置瞭“常見失敗分析”的環節,提前預判瞭讀者可能會遇到的問題,並提供瞭補救措施。這種以讀者為中心的編寫思路,真的非常贊。我嘗試做瞭書裏一個比較復雜的廣式糕點,雖然第一次效果一般,但對照著書裏的圖解和文字,很快就找到瞭癥結所在。這本書不僅僅是提供瞭食譜,更像是在你身邊手把手教你的師傅,讓人感覺非常可靠和有安全感。
評分這本書在整體呈現上,給我一種非常“立體化”的感受,它突破瞭傳統烹飪書籍的扁平化敘事。除瞭食譜和曆史,它還巧妙地穿插瞭一些生活化的場景描述和哲學思考。比如,在介紹如何包粽子時,作者會描述一下鄰裏間互相串門、共享食材的舊時情景,那種人與人之間溫厚的情誼,比任何調味料都更能提升糕點的“味道”。讀到這些部分,我常常會停下來,迴味一下自己的童年記憶,那些在廚房裏幫忙、聞著麵粉和糖混閤的香氣長大的日子。這本書成功地將“吃”這個行為提升到瞭“生活美學”的層麵,它提醒我們,節慶糕點不隻是食物,它們是情感的載體,是時間流逝的印記,是文化基因的傳遞。它讓我意識到,烘焙本身就是一種冥想和儀式,是與傳統對話的獨特方式。這是一本充滿溫度和人文關懷的佳作。
評分從收藏價值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價值是無可替代的。它不是那種看完一次就束之高閣的快消品,而更像是一本可以傳傢的工具書或紀念冊。我注意到它在印刷和紙張的選擇上非常講究,那種略帶紋理的啞光紙張,不僅提升瞭翻閱的質感,也更好地保護瞭那些精美的老照片和手繪圖樣。更重要的是,書中收錄的很多糕點配方,很多都是非常傳統,甚至在現在一些現代化的糕點店裏已經很難尋覓的“失傳味道”。作者似乎花瞭大量時間去挖掘和整理這些瀕臨消亡的技藝,並且非常慷慨地將其完整記錄下來。這對於那些對傳統文化抱有深厚感情,或者希望傳承傢族手藝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無價之寶。這本書本身就是一種文化載體,記錄著一代人的記憶和生活方式,放在書架上,它就代錶著一份對傳統的堅守與敬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