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文物大係:北京捲

音樂文物大係:北京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中國音樂文物大係》總編輯部 編 著
圖書標籤:
  • 音樂史
  • 北京音樂
  • 文物
  • 音樂考古
  • 傳統音樂
  • 民俗音樂
  • 曆史
  • 文化遺産
  • 北京文化
  • 音樂文獻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大象齣版社官方旗艦店
齣版社: 大象齣版社
ISBN:9787534719936
版次:2
商品編碼:1625082243
包裝:精裝
叢書名: 音樂文物大係
開本:8
齣版時間:1999-10-01
頁數:292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音樂文物大係》依省市分捲。地區不同,情況各異,或齣土文物極為豐富,或壁畫雕塑美不勝收。其中的音樂文物,自然也占一定比重。北京市卻情況大異,齣土音樂文物,寥寥無幾,屈指可數;遼金遺存,斷塔殘幢,所留音樂文物,亦微乎其微,不能自成體係,故無法結閤本市地理情況、曆史沿革等,來探討其音樂發展源流。但是,北京係偉大祖國的首都,亦曾是遼、金、元、明、清幾代延續韆年的建都之地,精華薈萃,珍寶備集,自古已然。以當今集中在這裏的音樂文物而言,僅就故宮博物院和中國曆史博物館所藏,就質精量大,舉世無匹。前者在明清兩代宮廷禦物的基礎上,又蒐集瞭大量珍貴文物,以傳世品居多。後者則為辦好展現我國悠久文明的博物館,經全國各地支援瞭眾多有代錶性的展品,以發掘齣土的為主。有不少屬於國寶級或一級音樂文物。樂器類,有研討價值者,不可勝數。流傳有緒,由於不同原因,都成為我國音樂文化瑰寶。尤以經測音而發現音響良好者,價值更高,堪稱精品之*。經分析研究,探討其音階結構及發展規律對研究音樂史、樂器史以及樂律學等,都是可靠的珍貴實物。圖象類,上起遠古彩陶,下至宋元明清曆代名畫,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它們屬於不同時代,來自不同地區和民族,描繪不同的音樂生活。尤以齣自傑齣畫傢之手的寫實樂舞圖、演奏圖等,對我國古代樂器的發展、樂隊的組閤、錶演的形式、樂舞的變化,以及各階層人物的音樂生活,都有真實而生動的寫照。它們的特殊價值,在可以彌補文獻的欠缺,考核史料的真僞,印證傳說的有無,對研究音樂文化的貢獻,又是任何其他種類的文物所不能替代的。

目錄

北京音樂文物綜述

一章 樂器
一節 骨笛 陶鍾 陶鼓
1.賈湖骨笛
2.河姆渡骨哨(6件)
3.廟底溝陶鍾
4.鬥門鎮陶鍾
5.民和陽山陶鼓
6.永登樂山坪彩陶鼓
第二節 塤
1.琉璃閣陶塤(3件)
2.韶塤
3.太室塤
4.青釉瓷塤
5.人、鬼首陶塤(4件)
6.綠釉、三彩人首陶塤(5件)
7.紅漆描金雲龍紋塤
第三節 磬
1.東下馮石磬
2.虎紋石磬
3.妊冉入石石磬
4.安陽石編磬(3件)
5.後川2040墓石編磬(10件)
6.長治分水嶺14號墓編磬(22件)
7.青石編磬(8件)
8.古先齊厘等石磬(3件)
9.龍首銅編磬(6件)
10.描金雲龍紋玉特磬
11.仲呂特磬
12.碧玉描金龍紋編磬(16件)
第四節 鐃
1.亞弜編鐃(5件)
2.亞編鐃(3件)
3.獸麵紋編鐃(3件)
4.饕餮紋鐃(3件)
5.弦紋鐃
6.弦紋鐃
7.史鐃
8.亞口鐃
9.亞鐃(2件)
10.獸麵紋大鐃
11.虎紋大鐃
12.獸麵紋大鐃
13.象紋大鐃
14.渦雲紋大鐃
第五節 鍾鎛
1.長甶編鍾(3件)
2.鍾
3.虢叔旅鍾
4.士父鍾(2件)
5.雙龍迴紋鍾(2件)
6.夔龍紋鍾
7.建鷗南雅甬鍾
8.連平惠陽甬鍾
9.蟠夔紋鍾
10.虎飾搏
11.四虎鑄
12.上村嶺虢太子墓編鍾(9件)
13.虺螭紋編鑄(2件)
14.螭鳳紋編鍾(10件)
15.琉璃閣甲墓編鍾(9件)
16.琉璃閣甲墓編鑄(3件)
17.壽縣蔡侯墓編鍾(9件)
18.蔡侯編鑄
19.蔡侯紐鍾
20.邾公徑鍾
21.邾公華鍾
22.邾叔之伯鍾
23.王子嬰次鍾
24.邾王子旆鍾
25.餘媧速兒鍾
26.者鍾
27.恭城甬鍾
28.蟠螭紋鑄
29.鎛
30.雙鳥鈕鎛
31.能原鎛
32.後川2040墓編鍾(20件)
33.後川2040墓編鎛(9件)
34.者沢鍾
35.信陽楚墓編鍾(13件)
36.扁鍾(2件)
37.扁鍾(3件)
38.雲紋鍾(3件)
39.大晟編鍾(9件)
40.永樂大鍾
41.銅鍍金鎛鍾
42.銅鍍金雲龍紋編鍾(16件)
附1 扁鍾
附2 扁鍾
第六節 鈴
1.大司空村175墓銅鈴
2.上村嶺虢國墓銅鈴
3.羊子山172號墓銅鈴
4.二蘭虎溝銅鈴
5.同心倒墩子銅鈴
附1 武官村殷墓銅鈴
附2大吉銅鈴
第七節 鐸
1.口外卒鐸
2.口郢率鐸
第八節 鉦
……

第二章 圖像
附錄
圖片索引
部分形製數據和測音結果
後記

前言/序言

《中國音樂文物大係》是目前正在陸續齣版的中國音樂四大集成的姊妹篇,故實質上也可稱之為“中國音樂文物集成”。這項工作之所以以“大係”命名,不過是錶示我們並不以編輯齣版各省捲本的“音樂文物集成”為目標。隨著音樂考古學、音樂形態學、與音樂有關的古代文化人類學以及自然科學技術的發展,隨著音樂考古專傢隊伍的日益壯大,我們預期這項工作在“集成”的基礎上,還將進入全麵的、係統化的梳理階段,這是一項與中國音樂史密切相關的、必不可少的研究工作。《中國音樂文物大係》是當前中國音樂考古學學科建設中宏大的工程。
中國音樂史學,尤其在中國音樂考古學方麵,曾勉附於中國文史界、考古界之驥尾。號稱“禮樂之邦”的古代中國,並無係統的音樂史著作,隻有曆代正史中給予重要地位的“樂誌”、“律誌”以及若韆史料雜集中的相關研究。作為考古學前身的“金石學”中,雖也容納有相當數量的青銅編鍾研究,卻難以認為這已是“音樂考古學”的發端。如果說中國的音樂研究,始自“五四”運動以來,那麼中國的音樂考古學研究,就是隨著音樂史傢的開拓,孕育於本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史學進展,促進於70年代末以來音樂文物深入調查,而至今已在起步階段瞭。
“五四”運動以來,中國音樂史傢們對於音樂考古研究的注意,是在文史界的啓發與帶動下逐漸展開的。王光祈先生關於某些傳世音樂文物的研究,也許隻算個彆事例;楊蔭瀏先生寫作《中國音樂史綱》吋,考古學傢唐蘭先生的《古樂器小記》、劉半農先生等所作的古樂器測音研究工作,已經是真正意義上的音樂考古學研究,並成為《中國音樂史綱》寫作的方法論的參考瞭。五六十年代,楊蔭瀏先生在從事《中國古代音樂史稿》的寫作時,指導中國音樂研究所,配閤文物界、考古界,從虎紋大石磬到河南信陽楚墓編鍾等齣土音樂文物所進行的一係列音樂學研究,為此後的音樂文物調查提供瞭初步經驗,並作齣瞭某些學術的、知識的、技術的準備。其間,音樂研究所的李純一研究員所著《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一分冊(遠古與夏、商部分)和他的有關論文,多專注於音樂考古問題,對於音樂學者從事考古研究甚有貢獻。
70年代末,中國進入瞭一個被稱為“科學的春天”的時代。中國音樂傢協會主席呂驥先生倡導並且親自深入音樂文物的田野調查工作,直至倡議編纂《中國音樂文物大係》。他所帶領的調查小組,發現瞭中國青銅鍾的雙音結構,巧逢工978年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具有銘文為證的青銅雙音鍾的齣土,在學術界引起瞭反響,對於音樂考古學的進一步開展,起瞭很大的推動作用。
鑒於古代音樂研究工作的迫切需要,80年代末,武漢音樂學院設置瞭“音樂考古學”專業,並在文物、考古學者的協助下,開設瞭一係列相關課程。這是發生在曾侯乙墓音樂文物齣土之地的重大事件。它的實質意義在於:音樂考古工作實踐的需要,推動瞭理論工作的進展。中國音樂考古學的學科建設,齣現瞭一次飛躍。
音樂考古學在人類文化史研究中,有其顯而易見的不可替代的學術意義。諸如賈湖骨笛提供的有組織而能自成體係的樂音結構,便是一種即便是遠古崖書中亦無從得知的人類高級思維活動的曆史信息。它忠實反映瞭新石器時代某種人類文明的曙光。我們所處的這一時代,正當文化學的概念開始進入考古學,從而擴大瞭考古學中關於“文化”概念的畛域。音樂考古學如能産生長足的進展,將來無疑可以用己之長,迴報於一般的考古學。

《華夏樂韻:南北宮廷音樂考古實錄》 第一捲:禮樂源流與宮廷形製 本書旨在係統梳理和深入探究中國古代宮廷音樂的演變脈絡、核心製度及其在國傢禮儀中的核心地位。作為一部專注於音樂考古與製度史的著作,本書避開瞭對特定地域(如北京)的個案分析,而是聚焦於貫穿數個朝代的宏觀框架與跨區域的文化互動。 第一章 禮樂製度的理論構建與早期實踐 本章追溯瞭先秦時期“禮樂”思想的哲學基礎,重點解析瞭周代雅樂在維護宗法秩序中的關鍵作用。通過對《周禮》、《儀禮》、《禮記》中關於“朝覲”、“祭祀”、“宴饗”等重大典禮的樂製記載進行細緻的比對和解讀,構建起早期宮廷音樂的理論藍圖。特彆引入瞭對“中和位育”思想在樂律學上的投射,探討瞭不同音高、音階如何被賦予特定的政治倫理含義。 1.1 樂律的宇宙觀: 探討古代哲人如何將音律的和諧視為天地萬物和諧的象徵,並以此為基礎設計宮廷的音響環境。 1.2 雅樂的層級劃分: 詳細區分瞭王室祭祀、諸侯朝會以及卿大夫宴享所使用的音樂規格,揭示瞭音樂在等級製度中的嚴格執行情況。 1.3 早期樂器形製的考證: 基於考古發掘的早期青銅樂器(如編鍾、編磬)形製,分析其在不同時期(如西周至春鞦)的形製變化與音域拓展。 第二章 漢唐樂府的體製變遷與機構設置 本書的第二部分將視角轉嚮秦漢帝國確立後,音樂機構如何從早期分散的實踐走嚮高度製度化的管理。漢代樂府的設立標誌著國傢對音樂生産、保存和傳播的集中控製。唐代是古代宮廷音樂發展的巔峰時期,其機構設置之完善、音樂種類之豐富,為後世樹立瞭典範。 2.1 漢代樂府的職能重塑: 分析漢武帝時期樂府在“存古”與“創新”之間的張力,以及它在搜集民間歌謠和整理燕樂方麵所扮演的角色。對比分析“雅樂”與“燕樂”在宮廷中的地位變化。 2.2 隋唐燕樂體係的構建: 深入剖析唐代“太常寺”及其下屬機構(如教坊、梨園)的職能分工。重點研究瞭“燕樂”(宴會音樂)在外交活動和宮廷娛樂中的核心地位,以及“相和歌”“法麯”等主要體裁的結構特徵。 2.3 樂工群體的社會地位考察: 通過史料梳理,考察不同時期宮廷樂工的身份、待遇及其在文化傳承中的流動性,揭示瞭宮廷音樂生産的社會基礎。 第三章 隋唐以外的宮廷音樂範例:南北的互動 為避免地域偏頗,本捲特設章節探討瞭唐朝鼎盛之外,其他重要王朝或政權在宮廷音樂方麵的獨特貢獻與實踐,特彆是北方與南方不同音樂傳統的交融。 3.1 北朝鬍漢樂的融閤: 探討自魏晉南北朝以來,鬍族政權(如北魏、北齊)對燕樂進行的“變新”,以及由此帶來的樂器和麯調的革新,這些革新如何反哺瞭後來的隋唐。 3.2 宋代詞麯化與文人音樂的興盛: 分析宋代宮廷音樂的特點,其對“燕樂”的繼承與“詞”這一文學形式的結閤。探討宋代宮廷對“教坊”的控製減弱,以及民間音樂嚮宮廷滲透的現象。 3.3 金元時期的外來影響: 考察金代“女真樂”的特點,以及元代“散麯”和“雜劇”音樂在宮廷宴會中的地位,展示瞭多民族文化對中原宮廷音樂的復雜影響。 第四章 樂器法物:宮廷音響的物質載體 本章側重於對構成宮廷音樂的物質遺存——樂器法物——進行跨朝代的技術性考察,重點關注其製作工藝、形製演變與聲學特性,而非特定地點的齣土情況。 4.1 編鍾與律管的研究: 選取不同時期的代錶性編鍾實物進行聲學分析(基於已有的研究報告),對比其音高係統與調律標準,並分析律管在確定基準音高中的技術地位。 4.2 絲竹管弦的演變路徑: 追蹤琵琶、箜篌、篳篥等核心樂器的傳入、本土化及在宮廷閤奏中的作用,強調樂器形製與演奏技藝的相互促進。 4.3 樂器檔案與管理製度: 考察曆代宮廷如何登記、維護和管理其龐大的樂器庫存,以此反映宮廷對音樂物質資源的重視程度。 結語:從禮樂到雅俗共賞的製度遺産 本書最終總結瞭中國古代宮廷音樂製度對後世音樂文化産生的深遠影響,特彆是其在樂律學、記譜法以及大型閤奏組織方麵的經驗積纍,強調瞭國傢權力對文化形態塑造的持久力量,為理解中國音樂史提供瞭一個宏大而係統的製度視角。 --- 本書特色: 製度優先視角: 聚焦於宮廷音樂背後的管理機構、禮儀規範和政治需求,而非單純的音樂作品分析。 跨越地域的比較研究: 貫穿先秦至元代的曆史長河,對比不同王朝間的音樂繼承與創新。 樂律與物質文化的結閤: 運用考古學和聲學知識,對樂器形製和律製標準進行技術層麵的探討。 學術性與專業性兼備: 引用大量內府檔案、朝廷禮儀誌及前人樂律學專著,力求論證嚴謹,語言風格沉穩內斂。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是一個業餘的樂器修復愛好者,經常為找不到可靠的古代樂器構造圖紙而苦惱。這次偶然接觸到《音樂文物大係》的其中一捲,簡直是如獲至寶。這本書的特點在於其極高的技術還原度。它不僅僅是展示文物的外觀,更深入到樂器內部的結構細節,比如某個特定類型古琴的“雁柱”與“徽位”的精確測繪數據,或者古代琵琶麵闆的厚度變化對音色的影響分析。這些數據往往是其他齣版物中缺失的,或是模糊不清的。對於我們這些需要動手復原的實踐者來說,這種對細節的執著近乎於偏執,但這恰恰是我們最需要的。它讓我能夠更科學、更準確地理解古人製作樂器的“匠心”,並嘗試在現代材料和工藝中找到古法的迴聲。

評分

說實話,我最初是被這套書的裝幀設計吸引的。那種厚重感和典雅的字體選擇,透著一股子古典韻味,拿在手裏就覺得分量十足,一看就是費瞭心思的“硬貨”。然而,真正讓我持續閱讀下去的,是它對待“非主流”音樂遺存的包容態度。很多大型音樂史著作往往聚焦於宮廷或主流的文人音樂,但這本書卻把目光投嚮瞭民間、宗教儀式乃至更偏遠的少數民族音樂文物。書中收錄的那些稀奇古怪的吹管樂器和陶製聲器,設計之巧妙,工藝之粗獷與精美並存,展現瞭古代不同階層人民的音樂生活圖景。這種田野調查式的記錄,讓原本冰冷的文物照片充滿瞭生命力,仿佛能聽到韆年前鄉間市井傳來的喧囂與歌聲。它拓寬瞭我對中國音樂史的邊界認知,不再局限於主流敘事。

評分

我最近沉迷於研究古代的戲麯服飾和樂譜的關聯性,手邊剛好翻閱瞭這套《音樂文物大係》中的某個分冊,真是驚喜連連。這本書的編排方式非常注重圖文並茂的互證性。它不是那種枯燥的文獻堆砌,而是將齣土或傳世的實物與同時期的文獻記載巧妙地結閤起來,形成一個多維度的敘事結構。特彆贊賞它在文物拓片和摹本上的處理,那清晰度,簡直讓人仿佛能觸摸到曆史的紋理。我尤其關注到它對某種特定地方戲種所用樂器的流變記錄,從早期帶有巫術色彩的打擊樂到後來融入文人審美的絲弦樂器,其演變脈絡被梳理得井井有條,邏輯清晰,論證有力。這對於我們這些試圖重建古代錶演場景的研究者來說,無疑提供瞭極其珍貴的一手資料,遠勝過那些泛泛而談的普及讀物,它具備瞭工具書的嚴謹性。

評分

坦白講,這套書的學術深度是毋庸置疑的,但它對初學者來說可能有點“勸退”。我花瞭很長時間纔適應它那種旁徵博引、邏輯密集的寫作風格。它似乎更傾嚮於服務於已經有一定基礎的研究人員,而不是麵嚮大眾普及。例如,書中對某一時期樂器在不同地域的命名變異的考證,引用的文獻跨度極大,如果不熟悉上下文,讀起來會相當吃力。但如果你能沉下心來,一層層剝開它嚴密的學術外殼,你會發現其背後蘊藏的巨大知識體係。這本書像一座巨大的、結構復雜的知識寶庫,需要專業的“鑰匙”纔能開啓,一旦進入,收獲的將是令人震撼的學術視野和對古代文明精緻程度的深度敬畏。

評分

這套《音樂文物大係》真是讓人大開眼界,尤其是它對於中國傳統音樂器物精細入微的考證和展示。我記得我手頭那本是關於某個特定地域的,裏頭那些對古代樂器形製、材質、乃至演奏技法演變的梳理,簡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音樂考古實錄。作者顯然是下瞭苦功的,不僅僅是羅列圖片,更重要的是挖掘瞭這些文物背後的社會文化背景。比如,書中對某一種宮廷雅樂樂器的描述,細緻到連螺鈿鑲嵌的工藝細節都不放過,配上的高清圖片簡直可以作為文物修復的參考資料。讀完之後,你對“聲音”與“物質”之間的深刻聯係會有全新的認識,不再覺得那些老物件隻是冰冷的陳列品,而是承載著曆史迴響的載體。對於真正對古樂器學或者博物館學感興趣的人來說,這本書的價值是難以估量的,它提供瞭一種跨學科研究的典範,讓人深深佩服主編團隊的學術功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