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10000个科学难题:农业科学卷
原价:260.00元
作者:“10000个科学难题”农业科学编委会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9-01
ISBN:9787030321664
字数:
页码:115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2.16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10000个科学难题:农业科学卷》是教育部、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组织开展的“10000个科学难题”征集活动的重要成果,书中的难题均由国内外知名的农业科学专家撰写。书中收集了有关农业科学很多分支学科及农业科学的应用等方面的大量问题,以及当今一些重要的农业科学问题。
n 《10000个科学难题:农业科学卷》可供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农业科学领域的研究生、科研人员阅读参考,也可供对农业科学感兴趣的其他读者阅读。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在此基础上就其中的某一问题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研究生也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其中的某一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
目录
《10000个科学难题》序
n前言
n农学
n间套作中的化感作用
n土壤耕层结构
n作物复合群落的互补与竞争
n农田生物多样性的结构与功能
n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n农作物的气候变化适应机理
n农田温室气体排放与固碳
n种子贮藏物质积累的调控机制
n种子休眠
n种子萌发与萌发期间修复机制
n种子活力
n种子的劣变与种子抗衰
n影响种子寿命和贮藏行为的遗传机制
n种子耐脱水损伤的生理与分子机制
n种子干燥的热力学机制
n种子出苗性状的遗传与分子机理
n种子生态学特性与植物繁衍
n作物杂种优势及超亲变异遗传机理
n作物多倍体优势的形成机理
n作物雄性不育
n作物诱发突变产生机理
n作物单倍体的自然加倍
n作物远缘杂交不亲和性及其克服方法
n作物自交不亲和性
n作物细胞核质关系
n作物骨干亲本
n小麦玉米杂交诱导小麦单倍体的稳定性机理
n寄主植物一寄生物的协同进化
n作物数量性状变异
n配合力的遗传和分子基础
n作物的感温性和感光性
n组织培养再生能力差异的机理
n体细胞培养变异的分子机理
n农作物结实期叶片早衰的机理与调控
n粮食作物产量与品质协同提高
n作物产品器官退化和败育的机理与调控
n作物产量差距及其成因
n禾谷类作物弱势籽粒的充实
n旱地作物“根土系统”的综合调控研究
n植保
n夜行性昆虫趋光机理
n迁飞昆虫的定向机理
n捕食性昆虫定向猎物
n农林害虫暴发的预测
n植食性昆虫的食性分化
n昆虫与植物病毒传播
n对策型害虫暴发成灾
n气候变暖及其对昆虫的影响
n由Wolbachia诱导产生的昆虫“后天”孤雌生殖
n植物诱导抗虫性
n作物抗病性丧失与病原物致病型变异
n植物病害生物防治
n作物多样性调控病害的机理
n植物病原菌与寄主的协同进化
n植物抗病基因容易被病原物克服的难题
n活体营养型病原物和死体营养型病原物
n资环
n园艺
n食品
n农业工程
n林学
n水产学
n畜牧学
n兽医学
n编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作为一名关注可持续发展和未来食物供应的人士,我对这本书的选题广度感到非常惊喜。我本以为它会集中在常见的粮食作物或畜牧业问题上,但深入阅读后发现,它竟然触及到了许多边缘但至关重要的领域。比如,关于“深海微生物在农业固氮中的潜在作用”的探讨,这绝对是我从未想过会被纳入农业科学难题范畴的议题。作者的视野显然超越了传统的农田界限,将目光投向了地球上那些尚未被完全开发的生物资源宝库。这种宏大且具前瞻性的选题,让人对人类解决未来挑战的能力充满了信心。它提醒我们,很多答案可能隐藏在最不为人注意的角落。我希望书中对这些“冷门”但可能产生革命性影响的研究方向,能提供更详细的背景介绍,让我明白为什么这些看似遥远的问题,实际上与我们餐桌上的食物息息相关,真正体现出“科学”二字的广阔无垠。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视觉呈现,绝对是加分项。我通常不喜欢阅读那种密密麻麻全是文字的书籍,那样很容易让人产生阅读疲劳。但这本在内容布局上做得相当巧妙。每当进入一个新的科学领域时,设计者似乎都会切换一种新的视觉风格。例如,在讨论基因编辑技术对病虫害抗性的研究时,书中穿插了大量高质量的、风格写意的插图,这些图画不是简单的流程图,而是富有艺术感的概念图,帮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快速建立起复杂的生物学机制的整体印象。这种对视觉语言的重视,表明了编者试图打破学术壁垒的努力。我非常看重这一点,因为对于大众读者来说,能否“看懂”并“记住”那些抽象的概念,视觉辅助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全书都能维持这种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节奏,那么即使内容再深奥,也能够被更广泛的群体所接受,甚至成为一本可以向朋友炫耀的“硬核科普佳作”。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引人注目,那抹深邃的靛蓝色背景上,点缀着一些抽象的、仿佛星辰轨迹的线条,中间的字体采用了仿古的宋体,显得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的科技感。我拿起它的时候,首先注意到的是它的装帧,纸张的质感非常细腻,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经过精心制作的。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学术专著,但翻开目录才发现,它似乎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知识探险。作者没有采用那种干巴巴的罗列问题的方式,而是用了一种叙事性的手法,将每一个“难题”都包装成一个引人入胜的悬念。比如其中一个章节标题写着“土壤的记忆:我们能否重写作物的遗传密码?”,光是这个标题就激发了我极大的好奇心。我期待书中能用生动的案例,比如介绍某个偏远地区农民面对的真实困境,来阐述这些科学难题是如何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这本书如果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而不是空泛地提出问题,那它无疑会成为我书架上最常被翻阅的宝藏之一。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应该是一扇通往未来农业的窗户。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时,心里是带着一点点审视态度的。毕竟“一千个难题”这个数字听起来就有些夸张,我担心这会是一本注水严重、内容空泛的“大部头”。然而,当我随意翻阅其中关于“垂直农场能源效率”的那一节时,那种感觉立刻就变了。作者对现有技术的局限性分析得极其透彻,他不仅指出了问题所在,还巧妙地引入了一些跨学科的思考,比如仿生学原理在光照系统设计中的应用潜力。我尤其欣赏作者的笔调——他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农,同时又拥有最前沿的物理学家的头脑。他的语言既有土地的朴实,又不乏科学的精准。他并没有给我标准答案,而是将我带入了一个充满挑战性的思考迷宫。读到这里,我不再是单纯的“读者”,更像是一个被邀请加入这场高难度智力游戏的参与者。我希望书中后续的篇幅能继续保持这种批判性思维的深度,不满足于表面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根本性的、尚未被解决的科学瓶颈,哪怕这些瓶颈的解答需要跨越我们现有知识体系的边界。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由世界顶尖科学家集体主持的、充满智慧火花的圆桌会议。它不是标准答案的提供者,而是“提问艺术”的大师。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提出一个巨大难题后,会立刻列举出目前学界尝试过的几种主流解决方案,并客观分析它们的优势与致命缺陷。这种诚实的态度非常难得。它避免了那种“科技万能论”的盲目乐观,而是以一种近乎哲学的态度去探讨人类认知的边界。读到关于“气候变化下作物适应性的极限”那一章时,作者没有给出任何安抚人心的假象,而是直接呈现了最严峻的科学预测,这让我感到震撼,也更加警醒。我期望全书都能保持这种“不回避矛盾,直面挑战”的硬核精神,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真切感受到每一次科学突破背后付出的巨大努力和智慧的闪光点,而不是仅仅满足于知识的轻松获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