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规范适用于66kV及以下交流架空电力线路的设计。2010-07-01实施。 目 录: 1 总则 2 术语 3 路径 4 气象条件 5 导线、地线、绝缘子和金具 6 绝缘配合、防雷和接地 7 杆塔型式 8 杆塔荷载和材料 9 杆塔设计 10 杆塔结构 11 基础 12 杆塔定位、对地距离和交叉跨越 13 附属设施 附录 本规范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作为一名在电力工程领域摸爬滚打了十多年的老工程师,每次看到一本新的设计规范出炉,总会有一种既期待又有些审慎的心情。期待的是它能带来更先进的技术理念、更细致的设计指导,让我们的工作能更上一层楼;审慎则是因为规范的更新往往意味着我们过往的经验需要被重新审视,新的条文需要被透彻理解和消化,这本身就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这次有幸拿到这份《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GB 50061-2010)》,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想要看看它究竟能为我们这些一线的设计人员带来哪些实质性的帮助。 首先,从整体的结构和内容编排上看,我个人认为这份规范在逻辑性和条理性上做了不少努力。它不像以往的一些规范那样,将某些看似独立的设计要素糅合在一起,而是更加清晰地将导线选择、杆塔结构、绝缘配置、接地系统、线路布置等核心部分进行了分门别类,并辅以详尽的计算方法和表格。这对于初涉此领域的年轻工程师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入门教材,能够帮助他们快速建立起对架空电力线路设计的基本框架认识。举个例子,关于导线选择的部分,规范不仅仅列出了不同截面导线的允许载流量和机械强度参数,还详细阐述了考虑环境因素(如气温、风速、覆冰厚度)对导线选型的影响,以及如何根据负荷需求和经济性进行优化。这种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的讲解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门槛,也保证了设计人员能够基于科学的依据做出最合适的选择。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在一线工作的技术人员,我最看重一本规范的“前沿性”和“与时俱进”。电力技术一直在发展,新的材料、新的施工工艺、新的运行经验层出不穷,一本滞后的规范,只会成为我们工作的桎梏。这份《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GB 50061-2010)》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当前技术发展趋势的把握。例如,在对导线绝缘性能的要求上,规范可能已经考虑了更先进的绝缘材料和设计理念,能够更好地适应日益增长的电力负荷需求和更复杂的运行环境。同时,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日益凸显的今天,规范也可能在线路选址、景观影响等方面提出了更具前瞻性的指导意见,这对于建设绿色、环保的电力设施至关重要。
评分从另一个角度审视这份《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GB 50061-2010)》,我会关注它在“经济性”和“实用性”之间的平衡。我们都知道,电力工程的设计需要在保证安全可靠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降低工程造价。而设计规范的制定,往往需要在技术先进性和经济成本之间做出权衡。这份规范在导线截面的选择、杆塔的材质和型号、绝缘子的配置等方面,可能会给出多种可选方案,并对每种方案的优劣势进行分析,从而引导设计人员在满足技术要求的前提下,选择最经济合理的设计。例如,对于同一条线路,可能存在不同规格的导线和杆塔组合,规范会提供相应的计算依据和参考标准,帮助我们进行经济性比选,最终确定最优方案。这种务实的做法,对于工程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名经验丰富的设计师来说,一本好的规范不仅仅是提供现成的答案,更重要的是它能激发我的思考,让我对某些设计原则有更深的理解。这份《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GB 50061-2010)》在某些章节的处理上,我认为就做得相当有深度。它不仅仅简单地列出要求,而是会通过对相关物理原理的阐释,或者对历史事故案例的分析(虽然书中可能不直接包含案例,但其条文的设计逻辑会暗示这一点),来解释为什么必须遵守这些规定。例如,在关于线路接地电阻的控制标准上,规范不会仅仅告诉你一个数值,而是可能会解释不同接地电阻对雷电冲击、设备安全运行的影响,以及接地体布置的原则。这种“知其所以然”的设计,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规范的精髓,并在面对复杂的设计难题时,能够灵活运用,而不是生搬硬套。
评分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让一本技术规范真正地“活”起来,而不是仅仅躺在书架上成为一份沉甸甸的摆设。在我看来,这份《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GB 50061-2010)》在“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方面,做出了显著的提升。它不仅仅是枯燥的技术条文堆砌,而是试图通过更清晰的图示、更明确的计算流程,以及更具指导意义的案例分析(尽管本书未包含具体案例,但其条文设计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引导性),来帮助设计人员将规范的要求转化为实际的设计方案。比如,在导线和地线的排列方式上,规范中给出了多种常见的组合方式,并详细说明了每种方式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这无疑为设计人员提供了一个快速参考的工具。又如,在杆塔基础的设计部分,规范考虑了不同地质条件下的承载力计算,并给出了一系列常用的基础类型及其构造要求,大大简化了初期方案选择的难度。
评分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让一本技术规范变得更具“引导性”和“启发性”。在我看来,这份《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GB 50061-2010)》在这一点上,可以说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提供了一系列死板的条文,更是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例如,在处理线路交叉跨越的问题时,规范可能会详细列出需要考虑的各种因素,包括跨越物的高度、宽度、结构强度,以及下方交通流量等,并给出相应的安全距离和防护措施。这实际上是在教会设计人员如何系统地分析问题,并找到最有效的解决方案。对于年轻的设计师来说,这种“授人以渔”的设计理念,其价值远胜于仅仅给出一两个具体的参数。
评分在阅读这份《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GB 50061-2010)》时,我特别留意了其在“标准统一性”方面的贡献。架空电力线路的设计涉及到的技术环节非常多,如果各个地方、各个单位的标准不统一,就会造成设计、施工、验收上的混乱,增加沟通成本,甚至影响工程质量。这份国家标准,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诞生的。它统一了66kV及以下电压等级架空电力线路设计的基本技术要求,为全国范围内的同类工程提供了一个共同的参照系。这对于促进电力行业的健康发展、提升整体技术水平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在我看来,这份规范的出现,意味着我们告别了过去那种“各说各话”的局面,进入了一个更加规范、有序的设计时代。
评分我一直觉得,一本好的设计规范,其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它提供了多少“做什么”的答案,更在于它能够引发我们对“为什么这么做”的深入思考。这份《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GB 50061-2010)》在这方面做得相当不错。它在很多条文的阐述背后,都隐约透露着前人无数次实践和经验的总结。例如,在关于线路走廊的规划部分,规范不仅仅强调了要避开居民区、农田等,还特别指出了要考虑未来城镇发展、交通便利性以及生态环境的影响。这背后其实包含了对“长期性”、“可持续性”以及“人文关怀”的深层考量。试想一下,如果一条线路的设计仅仅是为了满足当前的电力输送需求,而忽略了未来的发展,那么不久之后就可能面临改线、迁移的巨大成本和麻烦,甚至会影响到区域的整体发展规划。规范中的这些细微之处,恰恰体现了其编写者的宏观视野和前瞻性,也让我们这些实践者在设计时能够更加周全地考虑问题,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短视行为。
评分从技术细节的角度来看,这份规范在一些关键的设计参数和方法上,无疑进行了更新和完善。比如,在考虑线路的抗风能力时,规范给出了更加精细化的风载计算公式,并结合了不同地区的气象数据特点,这对于提高线路在复杂风力条件下的可靠性至关重要。我记得我们曾经遇到过一次因为风力原因导致的线路故障,事后复盘才发现,当时的设计标准在风载计算上可能存在一定的保守性不足。而这份规范在这方面的更新,显然能够帮助我们避免类似的低级错误。此外,关于线路的耐张段长度、交叉跨越的设计要求,以及对接地电阻的控制标准,规范也都给出了更加具体、可操作的指导。这些细节的完善,直接关系到电力线路的安全运行和使用寿命,是支撑起整个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基石。
评分在阅读这份《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GB 50061-2010)》的过程中,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安全”的条款。在电力工程领域,安全是永恒的主题,任何设计都必须将安全放在首位。这份规范在这方面的体现,体现在了对绝缘距离、安全间隙、防雷接地、以及线路防坠落等各个环节的严谨规定。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复杂地形和气候条件下,如何确保线路安全性的具体要求。比如,在山区或沿海地区,风力、覆冰、盐雾等自然条件可能非常严酷,这对线路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挑战。规范对此类地区的特殊设计要求,如加强杆塔结构、选用耐腐蚀材料、增大绝缘距离等,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为我们确保线路在极端环境下的安全运行提供了坚实的依据。
评分正版,挺好的,非得要写那么多字吗?
评分很好,很专业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考试用书 质量不错 发送及时
评分商品已经收到,可以作为工作学习使用。
评分挺好的。。。。。。。。
评分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
评分非常好的使用的专业书籍
评分想买很久了,绝对正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