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 作者 | 陳寅恪著 |
| 定价 | 35.00元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 ISBN | 9787100087643 | 出版日期 | 2012-03-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5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2k | 商品重量 | 0.400Kg |
| 内容简介 | |
本书系历史学家陈寅恪撰写于抗日战争的艰难环境中,是中国中古史研究的传世杰作。前书从礼仪、职官、刑律、音乐、兵制、财政诸方面分析构成隋唐制度的历史因素,上溯汉魏南北朝、推纲挈领地说明中古历史衍化变迁的脉络。后书对唐代政治史作了极为精辟的论述。 |
| 作者简介 | |
| 陈寅恪(1890-1969),江西修水人。早年留学日本及欧美,先后就读于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和美国哈佛大学。一九二五年受聘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回国任教。后任清华大学中文、历史系合聘教授,兼任中央研究院理事、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组主任及故宫博物院理事等,其后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一九三七年“芦沟桥事变”后带全家离北平南行,先后任教于西南联合大学、香港大学、广西大学和燕京大学。一九三九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通讯院士。一九四二年后为教育部聘任教授。一九四六年回清华大学任教。一九四八年南迁广州,任岭南大学教授,一九五二年后为中山大学教授。一九五五年后并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
| 目录 | |
| 一 叙論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初次翻开陈寅恪先生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脑海中浮现的便是那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无需深究其详尽内容,单是书名便已足以勾起我对那个英雄辈出、制度变革的伟大时代的无限遐想。我常常在想,在那个风云际会的年代,究竟是怎样的政治智慧和制度设计,才能孕育出如此辉煌的唐朝?文献的浩瀚如同星海,而陈先生的著作,无疑是引领我探索这片星海的罗盘。他将如何梳理那些看似零散的历史碎片,抽丝剥茧,揭示出制度背后的脉络与逻辑?想象着他如同考古学家一般,在古籍的废墟中挖掘出珍贵的历史遗存,又如建筑师般,将这些构件巧妙地组装,呈现出一座宏伟的历史殿堂。这种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本身就足以令人心生敬意。我渴望通过这本书,了解那些塑造了中国古代政治形态的关键性变革,感受那个时代独有的精神气质,并从中获得对当下社会的深刻启迪。
评分对于陈寅恪先生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我有一种将这本书视为一部“思想史”的期待。我深信,制度的渊源绝不仅仅是政治层面的运作,更与当时的思想文化、社会思潮息息相关。我好奇陈先生会如何将这种跨学科的视角融入到对隋唐制度的研究中。他是否会探讨当时儒家思想、佛教、道教等宗教思潮对政治制度的影响?又或是,士人的思想观念如何塑造了制度的设计与实施?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一种宏大的历史视野,将制度的演变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读陈先生的书,总能让我感受到一种“温故而知新”的愉悦,仿佛通过他对历史的解读,我能够触摸到那个遥远时代的脉搏,并从中汲取宝贵的智慧。
评分《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仅仅是书名,便足以让我对那个时代政治生活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充满好奇。我常常想象,陈寅恪先生是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辨别真伪,提炼精华,最终呈现出唐代政治运作的真实图景。我期待在书中看到他对唐代政治权力结构、官僚体系、皇权与相权的关系,以及党争、外戚干政等政治现象的深入解读。这些看似枯燥的政治术语,在陈先生的笔下,想必会焕发出生命力,成为理解那个时代风云变幻的钥匙。我希望他能够超越简单的叙述,去挖掘政治斗争背后的深层原因,分析不同政治力量的互动,以及这些互动如何最终影响了唐朝的兴衰。这种对历史真相的执着追求,和对政治格局的深刻洞察,是我对这本书最大的期待。
评分陈寅恪先生的《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光是读出这个书名,便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与严谨。我并非史学专家,但作为一个对中国古代史充满兴趣的普通读者,我深知陈先生在中国史学界的崇高地位。他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史观,为我们勾勒了一个又一个清晰而生动的历史图景。我特别期待在书中看到他对唐代政治演变的细致描摹,比如从初唐的开明到盛唐的鼎盛,再到安史之乱后的衰落,这其中的权力结构如何变化,政治斗争如何激烈,士族阶层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我猜想,陈先生定会运用他那“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治学理念,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绝不流于表面。他可能会从制度、人物、事件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注重考据的严谨性,不放过任何一个微小的细节。读他的书,总能让人在历史的洪流中感受到一种智识的激荡,仿佛与这位伟大的史学家一同跋涉在历史的长河之上,感受那波涛汹涌的壮丽。
评分当我看到陈寅恪先生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时,我的内心涌起的是一种对历史深层逻辑的探求欲。我一直觉得,一个时代的制度,是那个时代社会文化、经济发展乃至思想观念的集中体现。陈先生的著作,恰恰是对这种深层联系的探索。我好奇他会如何剖析隋唐时期在政治制度上的创新与继承,例如科举制的完善、三省六部制的成熟,以及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模式。这些制度的出现,并非偶然,它们背后一定有着深刻的社会和政治动因。我期望书中能够呈现出一种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将那些分散的史料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我设想,陈先生会像一位精密的逻辑学家,一步步地构建出唐代制度演变的清晰脉络,并指出其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这种对制度背后“为什么”的追问,正是吸引我想要深入阅读本书的关键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