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邮 车辆动力学:建模与仿真+车辆操纵动力学:理论与应用(原书第2版)+车辆动力技术 3本

包邮 车辆动力学:建模与仿真+车辆操纵动力学:理论与应用(原书第2版)+车辆动力技术 3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车辆动力学
  • 车辆操纵性
  • 车辆仿真
  • 汽车工程
  • 动力学建模
  • 车辆技术
  • 汽车动力
  • 车辆控制
  • 交通工程
  • 汽车专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旷氏文豪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94340
商品编码:15381081855

具体描述

YL9323  9787122294340 9787111534440 9787111561071

车辆动力学:建模与仿真

《车辆动力学——建模与仿真》主要介绍了汽车数学建模与仿真的理论基础以及车辆动力学、运动学模型的构建方法;详细描述了刚体动力学的有关知识,并通过理论分析和抽象建立了整车、悬架、路面-车轮相互作用等模型的方法;采用实例解析了车辆动力学模型的求解和分析方法。
本书内容实用,注重工程应用,解决实际问题,既可作大学生及研究生在汽车动力学研究领域的相关教材,也可作汽车工程技术人员及研究人员的参考书。
第1章绪论1
1.1定义1
1.1.1建模技术系统2
1.1.2系统的定义3
1.1.3仿真与仿真环境4
1.1.4车辆模型4
1.2完整的车辆模型7
1.2.1车辆模型及其应用领域9
1.2.2商务车的仿真系统9
1.3本书概要10
1.4本书网址11
参考文献11

第2章数学与运动学基础13
2.1矢量13
2.1.1矢量的基本算法13
2.1.2物理矢量14
2.2坐标系及其分量14
2.2.1坐标系14
2.2.2分量分解14
2.2.3分量表示之间的关系15
2.2.4变换矩阵的性质16
2.3线性矢量函数和二阶张量17
2.4刚体的自由运动18
2.4.1刚体的一般运动18
2.4.2相对运动21
2.4.3重要的参考坐标系22
2.5旋转运动23
2.5.1一般形式的空间旋转和角速度24
2.5.2参数化的旋转运动24
2.5.3旋转位移对和旋转张量25
2.5.4旋转位移对和角速度27
2.5.5卡尔丹(布莱恩特)角27
参考文献30

第3章多体系统运动学31
3.1运动链的结构31
3.1.1拓扑建模31
3.1.2运动学建模32
3.2运动链中的运动副33
3.2.1空间运动链中的运动副34
3.2.2平面运动链中的运动副35
3.2.3球面运动链中的运动副35
3.2.4运动副的分类36
3.3自由度和广义坐标37
3.3.1运动链的自由度37
3.3.2道路车辆悬架运动学实例38
3.3.3广义坐标39
3.4运动链**的基本原则39
3.4.1稀疏方法——**坐标公式40
3.4.2矢量环法——拉格朗日公式42
3.4.3拓扑方法——*少坐标公式43
3.5完整多体系统的运动学44
3.5.1基本概念44
3.5.2模块线形图和运动网络45
3.5.3空间四连杆机构的相对运动学47
3.5.4相对运动学、**运动学和全局运动学48
3.5.5实例——双横臂式悬架49
参考文献51

第4章复杂多体系统的运动方程52
4.1质点系的动力学基本方程52
4.2若丹原理53
4.3质点系的1类拉格朗日方程53
4.4刚体的第二类拉格朗日方程54
4.5达朗贝尔原理55
4.6基于计算机的运动方程推导57
4.6.1**运动的微分57
4.6.2运动方程59
4.6.3空间多体动力学60
参考文献66

第5章车体运动学和动力学67
5.1车辆固定参考系67
5.2底盘运动学分析69
5.2.1悬架运动学69
5.2.2运动方程71
参考文献72

第6章悬架的建模与分析73
6.1悬架系统的功能73
6.2不同类型的悬架74
6.2.1梁式车桥75
6.2.2扭转梁式悬架75
6.2.3纵臂式独立悬架76
6.2.4斜臂式独立悬架77
6.2.5双横臂式独立悬架78
6.2.6麦弗逊式独立悬架79
6.2.7多连杆式悬架79
6.3悬架的特征变量80
6.4一维1/4车辆模型82
6.5麦弗逊式悬架三自由度模型84
6.5.1运动学分析85
6.5.2求解过程87
6.6五连杆后悬架三自由度模型91
6.6.1运动学分析91
6.6.2隐式解93
6.6.3三维1/4车辆模型的仿真结果96
参考文献99

第7章路面与轮胎的接触模型100
7.1轮胎的结构101
7.2车轮与路面间的力101
7.3静止状态下轮胎接触力101
7.3.1受垂直载荷作用的轮胎102
7.3.2滚动阻力103
7.3.3受纵向力(圆周力)作用的轮胎103
7.3.4受侧向力作用的轮胎112
7.3.5外倾角对轮胎侧向力的影响114
7.3.6在接触面上轮胎载荷与轮胎力的影响115
7.3.7轮胎力的基本构成115
7.3.8纵向力和侧向力的叠加115
7.4轮胎模型117
7.4.1接触点的几何形状118
7.4.2接触速度121
7.4.3滑移值的计算122
7.4.4魔术公式轮胎模型123
7.4.5滑移叠加的魔术公式124
7.4.6HSRI轮胎模型125
7.5非稳态轮胎特性128
参考文献129

第8章传动系统建模131
8.1传动系统的概念131
8.2建模132
8.2.1发动机缸体的相对运动132
8.2.2传动系统建模132
8.2.3发动机悬置133
8.2.4等速万向节建模137
8.3发动机模型139
8.4传动系统的相对运动学140
8.5传动系统的**运动学142
8.6运动方程142
8.7仿真结果讨论143
参考文献144............

车辆动力技术:热力驱动、电驱动、混合驱动与能量管理(原书第3版)

  《车辆动力技术:热力驱动、电驱动、混合驱动与能量管理(原书第3版)》从水平与垂直两个维度进行描述。水平维度主要是对驱动模块、能量体、能量转化和存储进行描述,包括从环境影响和技术实现角度进行评价。垂直维度主要是从功能和技术角度进行过程分析,对应用前景和结果进行描述。
第3版前言第2版前言第1版前言字母符号含义第1章移动性(交通):发展条件、要求和愿景11.1发展条件11.2发展要求121.3能量管理的研发愿景(路径)22第2章热动力驱动302.1热力学过程——可实现性与局限性302.2四冲程活塞式发动机——应用潜力与发展趋势462.2.1发动机过程的匹配与优化462.2.2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工作过程趋同1102.3可供选用的热机1162.3.1二冲程发动机1162.3.2汪克尔发动机1262.3.3流体机械(燃气轮机)1292.3.4斯特林发动机135第3章替代燃料1393.1能量载体(能源):资源、潜力和特性1393.2天然气1463.3石油气1563.4醇类燃料:甲醇和乙醇1583.5氢气1763.6植物油1853.7二甲醚1903.8**燃料192第4章电驱动1964.1电动汽车1964.2电动机1984.3电能储存器:电池2034.4车载发电装置:燃料电池2054.5电驱动汽车223第5章动力系统、能量载体、能量转换器和能量储存器的组合2305.1动力结构2305.2热机作为发电装置的电驱动(串联式混合动力)2325.3通过内燃机和/或电动机的驱动(并联式和混联式混合动力)2525.3.1混合度分级2525.3.2内燃机-行星齿轮-电动机组合的并联式全混类动力(丰田Prius,本田Insight)2545.3.3内燃机-行星齿轮-电动机组合加配后驱电动机的并联式全混类动力(雷克萨斯RX400h车)2605.3.4内燃机-电动机同轴全混类动力(保时捷)2615.3.5内燃机-双电动机同轴全混类动力(戴姆勒)2645.3.6双模混合动力(即电动机集成于内燃机变速器之中的全混类动力)(宝马-戴姆勒-通用)2655.3.7无机械连接的内燃机-电动机分轴混合动力(标致)2715.3.8并联式和混联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信息汇总273第6章作为复杂系统的汽车能量管理285参考文献296

车辆操纵动力学:理论与应用(原书第2版)

  车辆动力学是评价车辆驾驶性、效率和主动安全性的关键。对诸如操纵特性、轮胎特性、驱动技术和驾驶员控制等方面进行系统深入地理解车辆的受力与运动,这对车辆的设计、开发和优化是不可缺少的。基于车辆动力学理论,车辆操纵动力学为读者建立了了完整的动力学方程,这对无论是从高尔夫小型车还是高端运动轿车关键部件的设计提供了详细的理解。在MATLAB工具箱的支持下,影响车辆动力学的关键领域都可以进行分析,包括轮胎力学、操纵系统、车辆侧倾、驱动与制动、四轮驱动、以及受车辆和驾驶员协调控制影响的车辆动力学与可控性等方面的问题。
译者序 第2版前言 第1版前言 符号 第1章车辆动力学与控制1 1.1对车辆的定义1 1.2四轮车辆简化模型1 1.3对车辆运动的操纵2 第2章轮胎力学4 2.1引言4 2.2轮胎侧向力的产生4 2.3轮胎侧偏特性7 2.4驱动和制动时轮胎的侧偏特性24 2.5轮胎的动态侧偏特性34 习题37 参考文献38 第3章车辆动力学基础39 3.1引言39 3.2车辆运动方程39 3.3车辆的稳态转向51 3.4车辆的动态特性73 习题102 参考文献102 第4章外部干扰引起的车辆运动103 4.1引言103 4.2质心侧向力所引起的车辆运动103 4.3侧风引起的车辆运动118 4.4结论127 习题128 参考文献第5章转向系与车辆动力学129 5.1引言129 5.2转向系模型与运动方程129 5.3转向系特性对车辆运动的影响131 习题140 参考文献140 第6章车身侧倾与车辆动力学141 6.1引言141 6.2侧倾几何学141 6.3车身侧倾与车辆动力学147 6.4考虑侧倾的运动学方程154 6.5侧倾对车辆动力学的影响164 6.6侧倾对车辆稳定性的影响167 习题170 参考文献170 第7章驱动和制动时的车辆运动171 7.1引言171 7.2包含纵向运动的运动方程171 7.3车辆的准稳态转向172 7.4车辆转向的瞬态响应178 参考文献182 第8章车辆动力学主动控制183 8.1引言183 8.2附加后轮转向的车辆运动183 8.3使侧偏角为零的后轮转向控制190 8.4基于后轮转角的模型跟随控制192 8.5前轮主动转向模型跟随控制195 8.6前、后轮转向主动控制196 8.7直接横摆力矩控制(DYC)199 参考文献210................

《车辆动力学:建模与仿真》 本书深入探讨了车辆动力学的核心概念,从基础的车辆模型建立入手,逐步深入到复杂的动力学行为分析。它全面涵盖了车辆在各种行驶状态下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性,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框架。 建模部分将详细阐述如何构建不同层级的车辆模型,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首先,会介绍刚体动力学模型,这是理解车辆基本运动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会引入更精细的弹性体模型,考虑车辆结构变形对动力学性能的影响。此外,还会讨论不同类型的车辆,如乘用车、商用车、卡车、总线、摩托车等,以及它们的特有动力学特性和建模方法。 在建模过程中,本书会强调物理定律的应用,如牛顿第二定律、欧拉方程等,并结合数学工具,如微分方程、矩阵代数等,来描述车辆的运动。同时,也会介绍常用的建模软件和技术,帮助读者将理论转化为实际的模型。读者将学习如何选择合适的模型复杂度,以便在精度和计算效率之间取得平衡。 仿真部分则致力于将建立的车辆模型应用于实际的性能评估和设计优化。本书将详细介绍各种仿真技术,包括时域仿真、频域仿真以及更高级的非线性仿真方法。读者将学习如何利用仿真来预测车辆的加速、制动、转向、悬架响应等性能指标。 仿真工具的选择也是本书的重点之一。将会介绍当前主流的车辆动力学仿真软件,如CarSim、AMESim、MATLAB/Simulink等,并提供使用这些软件进行仿真的实例。通过大量的仿真案例,读者可以学习如何设置仿真参数、执行仿真运算、分析仿真结果,并从中提取有价值的设计信息。 此外,本书还将深入探讨车辆动力学的各个子领域,包括: 悬架系统动力学:详细分析独立悬架和非独立悬架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对车辆舒适性、操控性和稳定性的影响。会介绍不同类型的减震器、弹簧和稳定杆的设计与仿真。 轮胎动力学:这是车辆动力学分析的关键。本书会详细介绍轮胎的力学模型,包括幻影力学模型(Pacejka)、退耦模型等,以及它们如何描述轮胎与路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将讨论轮胎磨损、温度变化等因素对轮胎特性的影响。 转向系统动力学:分析不同类型的转向系统(如机械转向、液压助力转向、电动助力转向)的特性,以及它们如何影响车辆的转向响应和稳定性。 制动系统动力学:深入研究制动系统的工作原理,包括防抱死制动系统(ABS)、电子制动力分配(EBD)等,以及它们对车辆制动性能的影响。 传动系统动力学:探讨不同类型的变速器(手动、自动、CVT、DCT)的动力学特性,以及它们如何影响车辆的加速性能和燃油经济性。 车辆稳定性与操纵性:这是车辆动力学的核心研究内容。本书将详细分析车辆在不同工况下的稳定性,如高速行驶、急转弯、紧急避让等。将介绍稳态操纵性(如转向不足、转向过度)、瞬态操纵性(如蛇形行驶)等评价指标。 本书还特别强调了模型验证与辨识的重要性。在仿真得到结果后,如何将仿真结果与实际车辆的测试数据进行对比,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并根据测试数据对模型进行修正和优化,将是读者需要掌握的重要技能。 最后,本书将展望车辆动力学未来的发展趋势,例如主动悬架、线控转向、自动驾驶等先进技术对车辆动力学提出的新挑战和新机遇。 《车辆操纵动力学:理论与应用(原书第2版)》 这本书是一本关于车辆操纵动力学的经典著作,聚焦于车辆如何响应驾驶员的指令,以及车辆在不同行驶状态下的操控性能。它以严谨的理论推导和丰富的实例,为读者揭示了车辆操纵的奥秘。 理论部分将从基础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原理出发,建立车辆的简化模型,以便于分析。这些模型将主要关注车辆在平面上的运动,以及各个部件之间的相互作用。读者将深入理解车辆的质心运动、转动,以及各个轮胎所受到的力。 本书会详细讲解车辆操纵性评价指标,包括稳态操纵性(如侧向加速度、转向比、转向不足/过度倾向)和瞬态操纵性(如蛇形行驶响应、换道稳定性)。这些指标是衡量车辆操控性能的关键,也是车辆工程设计的重要依据。 轮胎模型是车辆操纵动力学分析的核心。本书将深入介绍多种轮胎模型,从简单的线性模型到更复杂的非线性模型,如Pacejka的幻影力学模型。读者将学习如何理解和应用这些模型,以准确预测轮胎在不同侧向力和纵向力作用下的行为,以及它们如何影响车辆的整体操控。 转向系统的动力学特性也是本书的重点。将分析不同类型的转向系统,如机械转向、液压助力转向、电动助力转向,并探讨它们对车辆转向响应速度、精度和路感的影响。 悬架系统对车辆操纵性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本书将分析不同悬架结构(如麦弗逊式、双叉臂式、多连杆式)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如何影响车辆在转弯、制动和加速时的侧倾、俯仰和点头运动,从而影响操控稳定性。 制动与加速对车辆操纵性的影响也将被详细探讨。本书将分析在不同制动和加速工况下,车辆的稳定性以及驾驶员如何通过油门和刹车的控制来维持车辆的操控。 应用部分则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的工程问题相结合。本书将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展示如何运用操纵动力学理论来分析和解决实际的车辆设计和性能优化问题。 例如,读者将学习如何通过仿真和分析来改进车辆的转向响应,使其更灵敏或更稳定,以满足不同目标用户群体的需求。如何优化悬架参数,以在舒适性和操控性之间取得最佳平衡。如何设计和调校电子稳定控制(ESC)系统,以提高车辆的安全性。 本书还将探讨不同类型车辆的操纵动力学特点,例如高性能跑车、SUV、商用车等,以及它们在操纵性设计上的侧重点。 此外,本书还将涉及高级的操纵动力学分析技术,如多体动力学仿真,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技术来研究更复杂的车辆动态行为。 原书第2版的更新之处将体现在对现代车辆技术的关注,例如电动汽车的操纵动力学挑战,以及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对车辆操纵性的影响。 本书的另一大亮点是其清晰的结构和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从基础理论到复杂的应用,非常适合汽车工程专业的学生、研究人员以及从事汽车设计的工程师阅读。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够深刻理解车辆操纵的本质,并具备分析和解决复杂操纵动力学问题的能力。 《车辆动力技术》 这本书全面地介绍了与车辆动力相关的各种技术,内容广泛,涵盖了从发动机到驱动系统的各个环节。它不仅仅关注理论,更强调技术的实际应用和发展趋势。 发动机技术是本书的基石。它将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发动机,包括汽油发动机、柴油发动机、混合动力发动机以及纯电动驱动系统。对于传统内燃机,将深入探讨其工作原理、燃烧过程、热力学效率、排放控制技术(如SCR、DPF)以及增压技术(如涡轮增压、机械增压)。对于新能源动力系统,则会重点介绍电池技术(如锂离子电池)、电机技术(如永磁同步电机、异步电机)、电控技术以及能量管理策略。 变速器技术是连接发动机与车轮的关键。本书将全面介绍手动变速器、自动变速器(AT)、无级变速器(CVT)、双离合变速器(DCT)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性能优势以及发展趋势。同时,也会探讨变速器在提升燃油经济性、改善驾驶平顺性方面的作用。 驱动桥与差速器技术也是车辆动力传递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将介绍不同类型的驱动桥(如后驱、前驱、四驱)的设计和工作原理。对于差速器,将详细讲解开放式差速器、限滑差速器(LSD)以及电子控制的差速器,以及它们如何分配驱动力,提升车辆的牵引力和操控性。 底盘与悬架系统对于车辆的动力传递和减震吸能至关重要。本书将深入分析不同类型的悬架系统(如麦弗逊、双叉臂、多连杆)的结构和性能,以及它们对车辆乘坐舒适性、操控稳定性和载荷能力的影响。同时,也会介绍主动悬架和电磁悬架等先进技术。 制动系统技术是保障车辆安全的关键。本书将详细介绍液压制动系统、气压制动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ABS(防抱死制动系统)、EBD(电子制动力分配)、ESP(电子稳定程序)等主动安全系统的技术。 转向系统技术直接影响驾驶员对车辆的控制。本书将分析机械转向、液压助力转向、电动助力转向(EPS)的特点,以及它们在提升转向精度、降低驾驶疲劳方面的作用。 新能源汽车技术是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深入探讨纯电动汽车的整车架构、电池管理系统(BMS)、电机控制策略,以及混合动力汽车的能量流管理和系统集成。 车辆性能评估与测试也是本书的重要内容。将介绍如何通过各种测试方法来评估车辆的动力性(如加速性能、爬坡能力)、经济性(如燃油消耗)、排放性能和可靠性。 车辆动力学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是本书的另一个亮点。将对未来汽车动力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例如: 电动化和智能化:电动汽车的普及和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将对车辆的动力系统和控制策略提出新的要求。 轻量化设计:为了提高燃油经济性和续航里程,采用轻质材料和优化结构设计是重要的发展方向。 高效化与低排放:进一步提升内燃机效率,开发更先进的排放控制技术,以及优化新能源动力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 互联化技术:车辆与外部环境的互联,将为车辆动力控制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持和协同优化能力。 本书内容翔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配有丰富的图表和实例,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车辆动力技术知识体系,帮助他们理解当前汽车动力系统的技术现状,并预测未来的发展方向。它适合汽车工程专业的学生、研究人员,以及汽车行业的工程师和技术爱好者阅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车辆动力技术》这本书,它在我购入的这套书里,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它就像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这本书的视角更加宏观,它不仅仅关注车辆的某个特定模块,而是从整个“动力技术”的大体系出发,来审视和讲解车辆的动力性能。我被书中对发动机、变速器、传动系统等核心动力部件的详细介绍所吸引。它不仅讲解了这些部件的工作原理,还深入分析了它们是如何协同工作,最终影响车辆的加速性能、燃油经济性以及排放水平的。书中对各种发动机技术,如内燃机、混合动力和纯电动动力总成,都进行了非常深入的剖析,并对比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我特别喜欢它对“动力传动系统集成”的论述,这部分内容让我理解了为什么同一款发动机,搭配不同的变速箱,会带来截然不同的驾驶感受。书中还介绍了许多与车辆动力相关的测试方法和评价指标,例如0-100km/h加速时间、最高车速、以及各种工况下的油耗测试。这些内容对于我理解汽车性能的评判标准非常有帮助。此外,这本书还触及了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技术,如电池管理系统、电机控制策略等,这让我看到了汽车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整体而言,这本书让我对“动力”这个概念有了更全面、更系统的认识,它不再仅仅是“速度”的代名词,而是包含了一系列复杂的技术和工程考量。

评分

《车辆动力学:建模与仿真》这本书,我一直对车辆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很感兴趣,这本书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制的。它的结构设计非常科学,从最基础的车辆参数定义到复杂的整车动力学模型构建,一步步引导读者深入理解。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轮胎模型”的讲解,作者不仅介绍了Pacejka模型等经典模型,还深入分析了它们在不同工况下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并配以大量的图示和仿真结果。这让我对轮胎的抓地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接着,书中对“悬架系统”的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我理解了不同悬架类型(如麦弗逊、双叉臂)是如何影响车辆的操控性和舒适性的。作者还详细介绍了如何建立车辆的整车动力学模型,并给出了使用MATLAB/Simulink进行仿真的具体步骤。我尝试着根据书中的指导,搭建了一个简单的车辆模型,并进行了加速、制动、转弯等工况的仿真。看到仿真结果与理论预测高度吻合,我感到非常兴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强大的理论框架和实践工具,让我能够从数学和仿真的角度深入理解车辆的动态行为。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本实践指南,引领我一步步走进车辆动力学研究的殿堂。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介绍汽车动力学知识的书籍,当看到《车辆动力学:建模与仿真》这本书时,我就被它深邃的标题所吸引。这本书的结构非常合理,从建立基础模型开始,循序渐进地讲解了车辆的各种动力学特性。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轮胎模型”的章节,它详细介绍了不同轮胎模型(如Magic Formula)的数学表达和物理意义,并且通过图示清晰地展示了轮胎在不同侧向力、纵向力作用下的行为。这对于理解车辆的抓地力极限至关重要。接着,书中深入探讨了“悬架系统”对车辆动力学的影响,分析了不同类型的悬架(如麦弗逊、多连杆)的特性,以及它们在车辆的操控性和舒适性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讲解“制动系统”时,不仅介绍了ABS等主动制动技术的原理,还分析了制动过程中车辆的纵向稳定性问题,这让我对车辆的安全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丰富的公式推导和仿真案例,使得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易于理解和应用。我尝试着根据书中的指导,使用MATLAB/Simulink搭建了一个简单的车辆动力学模型,并对车辆在不同工况下的表现进行了仿真。看到仿真结果与理论预测高度吻合,我感到非常兴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工具,让我能够定量地分析和预测车辆的行为,这对于任何对汽车工程感兴趣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

《车辆动力技术》这本书,这本书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它的全面性。它并没有局限于单一的动力总成技术,而是从一个更广阔的视野,来审视和分析车辆的动力表现。我一直对汽车的心脏——发动机——感到着迷,这本书就用大量的篇幅详细介绍了各种类型的发动机(汽油、柴油、混合动力、纯电动)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以及性能参数。我特别喜欢它对“动力传递”的讲解,从离合器、变速箱到传动轴、差速器,作者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理解了动力是如何从发动机高效地传递到车轮的。书中对“燃油经济性”和“排放控制”的讨论也极具价值,它不仅解释了影响这些指标的因素,还介绍了各种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这让我对汽车的环保性能有了更科学的认识。此外,这本书还涵盖了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技术,如电池管理系统、电机控制策略等,这让我看到了汽车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速度”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效率”、“环保”和“未来”的书。它让我理解了,一辆车的动力性能,是众多技术协同作用的结果,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工程系统。

评分

《车辆操纵动力学:理论与应用(原书第2版)》这本书,我拿到手里就感受到它是一本经过精心打磨的学术著作。这本书的重点在于“操纵”二字,它深入浅出地揭示了车辆如何响应驾驶员的操作,以及在各种工况下如何保持稳定。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转向系统”的细致分析,它从机械结构到控制逻辑,全面地解释了转向系统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它对车辆操控性的影响。书中对“侧向稳定性”的论述也让我茅塞顿开,我明白了车辆在弯道中如何保持平衡,以及哪些因素会影响车辆的失控风险。原书第2版,意味着它包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例如书中对电子稳定控制系统(ESC)和主动转向技术的详细介绍,让我对现代汽车的安全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作者通过大量的图表和数学模型,清晰地阐述了车辆在极限状态下的行为,这对于理解赛车技术和安全驾驶都非常有帮助。书中还包含了许多实际的应用案例,例如在不同路面附着系数下的车辆操控表现,以及在紧急避让操作中的车辆动态响应。这让我不仅理解了理论,更能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这本书让我对“人车合一”的驾驶体验有了更科学、更深刻的理解,它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车辆操纵动力学领域的权威著作。

评分

《车辆动力学:建模与仿真》这本书,我当初选择它,是因为它名字中“建模与仿真”这几个字,这正是我一直想深入了解的方面。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严谨,从最基础的车辆几何参数和运动学模型开始,一步步构建出复杂的车辆动力学模型。我特别喜欢书中在“轮胎模型”部分的讲解,作者不仅列举了多种经典的轮胎模型,还深入分析了它们的优缺点以及适用场景。通过大量的图示和公式推导,我终于理解了轮胎在驱动、制动和侧向受力下的复杂行为。接着,书中对“悬架系统”的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我理解了不同悬架类型(如双叉臂、多连杆)是如何影响车辆的操控性和乘坐舒适性的。作者还详细介绍了如何建立车辆的整车动力学模型,并给出了仿真实现的具体步骤。我尝试着跟着书中的例子,使用MATLAB/Simulink搭建了一个简单的车辆模型,并进行了一系列仿真测试。看到仿真结果与实际车辆表现惊人地相似,我感到非常激动。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强大的理论框架和实践工具,让我能够从数学和仿真的角度深入理解车辆的动态行为。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本实践指南,引领我一步步走进车辆动力学研究的殿堂。

评分

一直以来,对汽车的运行原理和控制技术都充满了浓厚的好奇,这次入手了这套《车辆动力学:建模与仿真》、《车辆操纵动力学:理论与应用(原书第2版)》以及《车辆动力技术》,简直是挖到宝藏了!首先,《车辆动力学:建模与仿真》这本书,它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严谨和专业。翻开目录,我看到了从最基础的车辆参数定义、轮胎模型,到复杂的悬架系统、转向系统、制动系统,再到整车动力学模型建立的详细步骤。我特别喜欢它在模型建立部分的处理方式,从简化的线性模型出发,逐步过渡到更复杂的非线性模型,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像我这样非科班出身的读者也能逐渐理解其中的精髓。书中的公式推导严谨而不晦涩,配以大量的图示和仿真结果分析,这使得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形象。例如,在讲解轮胎力模型时,作者不仅给出了几种经典的轮胎模型(如Pacejka模型),还深入分析了它们在不同工况下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并提供了相应的仿真代码片段(尽管是伪代码,但也极具启发性)。更令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了主动安全系统(如ABS、ESP)的动力学建模和仿真,这对于理解现代汽车的智能控制非常有帮助。我尝试着跟着书中的例子,用MATLAB/Simulink搭建了一个简单的车辆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了加速、制动、转弯等基本工况的仿真。看着屏幕上模拟出的车辆轨迹和状态变化,我仿佛能感受到车辆在真实世界中的一举一动,这种将理论付诸实践的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罗列,更是一本教会你如何“思考”和“计算”车辆行为的指南。它为我打开了理解汽车工程领域的一个新视角,让我看到了汽车设计和开发背后深厚的科学原理。

评分

《车辆操纵动力学:理论与应用(原书第2版)》这本书,这本书的质量真的超出我的预期,纸张厚实,印刷清晰,而且内容上更是无可挑剔。《车辆操纵动力学》这个主题本身就非常吸引我,因为我一直对“人车合一”的驾驶体验很感兴趣,想知道车辆是如何做到精准响应驾驶员的指令的。这本书没有让我失望,它从理论层面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车辆的操纵稳定性,包括转向特性、侧向动力学、以及各种极限工况下的车辆行为。作者在处理“转向特性”这一章节时,详尽地解释了转向比、转向不足、转向过度等概念,并通过大量的图表展示了不同参数对车辆转向响应的影响。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车辆稳定性”的论述,它不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通过数学模型,比如多自由度车辆模型,来量化分析车辆在不同速度和侧向加速度下的表现。原书第2版,果然在内容的更新和深化上做得更好,增加了许多关于电子稳定控制系统(ESC)和主动转向系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工程应用案例。书中对这些先进技术的讲解,让我对车辆的安全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我曾经对ESP等电子系统的工作原理感到非常神秘,读完这本书,我终于明白了它们是如何通过监测车辆的运动状态,并在必要时进行干预,来防止车辆失控的。书中的案例分析也很贴合实际,例如分析了不同路面附着系数下车辆的操纵极限,以及在紧急避让操作中车辆的动态响应。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耐心地将复杂的车辆操纵原理娓娓道来,让我不仅掌握了理论知识,更能感受到这些理论在实际驾驶中的重要性。

评分

《车辆动力技术》这本书,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技术”二字,这意味着它更侧重于工程实现和实际应用。这本书以一种非常系统的方式,介绍了构成车辆动力系统的各个关键技术。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发动机技术”的部分,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的发动机(内燃机、混合动力、纯电动)的工作原理、性能特点以及发展趋势。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能量管理”的论述,它让我理解了如何通过优化发动机、变速箱以及其他动力部件的协同工作,来提高车辆的燃油经济性和动力性能。书中还介绍了许多与“排放控制”相关的技术,这让我看到了汽车行业在环保方面的努力和进步。此外,本书还涵盖了“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技术”,如电池技术、电机控制以及充电技术等,这让我对未来汽车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本介绍汽车“动力”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汽车“能源利用效率”和“可持续发展”的书。它让我理解了,一辆车的动力性能,是多项技术综合优化的结果,是一个不断追求更高效率和更低排放的工程实践。

评分

《车辆操纵动力学:理论与应用(原书第2版)》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的分量和厚度所震撼,这显然是一本内容翔实、干货满满的书。我一直对车辆在极限状态下的行为感到好奇,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求知欲。它从最基本的车辆运动学方程开始,逐步深入到车辆的操纵稳定性分析。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转向特性”的章节,作者详细地阐述了转向不足、转向过度以及中性转向等概念,并通过图示直观地展示了不同转向特性的车辆在弯道中的表现。这让我对“人车合一”的驾驶感觉有了更科学的理解。书中对“侧向动力学”的分析也极其到位,它利用多自由度车辆模型,详细解释了车辆在承受侧向力时如何发生运动,以及如何通过调整方向盘来控制车辆的轨迹。原书第2版,意味着内容更加与时俱进,我看到书中增加了许多关于电子稳定控制系统(ESC)以及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在操纵控制方面的应用。这些内容对于理解现代汽车的安全性提升非常有帮助。书中还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分析了车辆在不同路面条件下的操纵极限,以及在紧急避让等场景下的车辆响应。这让我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能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驾驶场景联系起来。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赛车工程师,将车辆操控的奥秘娓娓道来,让我对如何更好地驾驭车辆有了全新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