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GJ/T 309-2013 建筑通风效果测试与评价标准

JGJ/T 309-2013 建筑通风效果测试与评价标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建筑通风
  • 通风效果
  • 测试标准
  • 评价标准
  • JGJ/T 309-2013
  • 建筑工程
  • 暖通空调
  • 空气质量
  • 工程规范
  • 技术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通建筑科技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1511223781
商品编码:1588075283

具体描述

商品信息

建筑通风效果测试与评价标准(JGJ/T 309-2013)

作 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出 版 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规 格

32开,46页    

出版日期

201401

书 号

1511223781     

征 订 号

标准号/图集号

JGJ/T309-2013

定价10.00         

             

内容简介:

现批准《建筑通风效果测试与评价标准》为行业标准,编号为JGJ/T309-2013,自2014年2月1日起实施。

 

 

目 录:

1.总则

2.术语

3.基本规定

4.实测评价

5.模拟评价


《建筑通风效果测试与评价标准》(JGJ/T 309-2013)的读者,在阅读完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行业标准后,可能会对建筑通风的深层理论、实践技术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产生更广泛的探究兴趣。本书籍正是为满足这一需求而精心编撰,它并非对JGJ/T 309-2013的简单复述或补充,而是站在更广阔的学术视野和工程实践的高度,对建筑通风领域进行全方位的梳理与解读。 第一部分:建筑通风的理论基石与发展脉络 在深入探讨技术细节之前,我们首先需要理解建筑通风的根本原理。本书将从热力学、流体力学、人体生理学以及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维度,系统阐述空气在建筑内部的流动规律、热湿传递机制,以及这些物理过程对室内外环境质量、人员舒适度和健康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将追溯建筑通风技术的发展历程,从早期自然通风的朴素实践,到机械通风的工业化革新,再到如今集成化、智能化、绿色化的现代通风系统,梳理不同历史阶段的技术特点、驱动因素和面临的挑战。 通风的物理学基础: 详细解析空气动力学原理,包括层流与湍流、压力差驱动、射流扩散等,并结合热湿传递模型,阐释温度、湿度、污染物浓度等室内环境参数的形成与演变。 人体与环境的互动: 探讨人体新陈代谢产生的热量与湿气如何影响室内环境,以及不同通风策略对维持适宜体感温度、降低湿度、排除有害物质的关键作用。分析空气质量指标(如CO2、PM2.5、VOCs等)与人体健康(呼吸系统疾病、过敏、疲劳等)之间的关联性。 历史回溯与未来展望: 考察从古代建筑自然通风设计到近代机械通风设备的演进,再到当前被动式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对通风系统的更高要求。分析气候变化、城市化进程、能源危机等宏观因素对通风技术发展的驱动作用。 第二部分:现代建筑通风系统设计与选型 本书将超越标准规范中关于测试与评价的具体方法,深入探讨通风系统的设计哲学和技术选择。我们将依据不同建筑类型(如居住建筑、办公建筑、公共建筑、工业建筑等)、使用功能以及特定环境要求,提供系统性的设计思路和参数化选型指导。 自然通风设计策略: 详细介绍基于风压、热压的自然通风原理,以及如何通过建筑形态、开窗设计、导风构件等实现有效的自然通风。探讨风雨百叶、导流板、通风塔等被动式通风构件的原理、性能及应用。 机械通风系统详解: 覆盖各种类型的机械通风设备,包括轴流风机、离心风机、新风机组、排烟风机等,详细阐述其工作原理、性能参数、噪音控制、能耗特性。重点介绍热回收新风系统(ERV/HRV)的工作机理、效率评估及其在节能减排中的核心作用。 空调与通风的融合: 深入分析中央空调系统与独立新风系统的协同设计,如何在满足制冷/制热需求的同时,保障室内空气品质。探讨全空气系统、变风量系统(VAV)、变制冷剂流量系统(VRV)等与新风置换的集成技术。 特殊建筑的通风解决方案: 针对医院手术室、实验室、洁净厂房、地下空间、体育场馆等对空气质量和负压/正压有特殊要求的场所,提供定制化的通风设计方案和设备选型建议。 第三部分:通风设备与材料的精细化研究 通风系统的性能与可靠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选用的设备和材料。本书将对通风系统中关键的组成部分进行深入的剖析。 风机与风阀技术: 详细解读风机的效率曲线、风压-风量特性、噪音等级,以及如何根据系统阻力选择合适的风机。介绍各类风阀(如蝶阀、风量调节阀、防火阀、排烟阀)的结构、功能、控制方式及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风管与风口系统: 深入研究风管的材质(镀锌钢板、不锈钢、复合材料等)选择、连接方式、保温隔热要求,以及风管系统的漏风率控制。详细介绍各类送风口、回风口、散流器、格栅的设计原理、气流组织形式及其对室内空气分布和舒适度的影响。 空气净化与过滤技术: 探讨不同类型空气过滤器(如初效、中效、高效、超高效)的过滤效率、性能指标、维护要求,以及它们在去除颗粒物、细菌、病毒等方面的作用。介绍活性炭吸附、紫外线杀菌、等离子净化等辅助空气净化技术。 隔音与降噪措施: 剖析通风系统产生的噪音源,如风机、风管内的气流噪声、风口处的湍流噪声等。提供有效的隔音材料、吸声结构、消声器选型与设计方法,确保通风系统的低噪音运行。 第四部分:通风系统的智能化控制与节能优化 在现代建筑中,通风系统不再是简单的“换气”设备,而是高度集成的智能化系统。本书将聚焦于通风系统的智能化控制策略和节能技术。 智能控制系统架构: 介绍楼宇自控系统(BAS)、能源管理系统(EMS)等在通风控制中的应用。解析传感器(如CO2、温度、湿度、PM2.5传感器)的布置、数据采集与分析,以及基于传感数据的闭环控制原理。 变风量(VAV)与定风量(CAV)控制: 详细比较VAV和CAV系统的优劣,重点阐述VAV系统如何根据实际负荷动态调节风量,从而实现显著的节能效果。 预定模式与场景化控制: 探讨根据不同时段、不同使用模式(如办公、会议、休息)设置通风参数,实现个性化、精细化的空气管理。介绍与火灾报警系统、安防系统联动的通风控制策略。 物联网(IoT)与大数据分析: 展望通风系统与物联网技术的结合,实现远程监控、故障预警、设备健康管理。利用大数据分析优化系统运行参数,预测能耗趋势,持续提升系统效率。 绿色通风与可持续发展: 强调通风系统在建筑节能减排中的重要作用。介绍被动式通风、自然通风与机械通风的混合使用,以及如何与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相结合,构建绿色、低碳的建筑环境。 第五部分:通风系统的运行管理与维护 即使是最先进的通风系统,也需要科学的运行管理和定期的维护才能保证其长期稳定、高效地工作。 运行策略与能效监测: 介绍如何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天气条件制定最优的通风运行策略。强调建立能效监测与评估体系,定期分析系统运行数据,识别能耗异常点。 设备维护与保养: 详细列举通风设备的定期检查、清洁、润滑、校准等维护内容,特别是风机、过滤器、风阀等关键部件的保养要点。 系统故障诊断与排除: 提供常见通风系统故障的分析方法和排除步骤,指导用户快速定位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停机时间。 人员培训与安全操作: 强调对操作和维护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的重要性,确保其具备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指导安全操作规程,预防设备损坏和人身伤害。 结论: 本书籍通过对建筑通风理论、系统设计、设备材料、智能控制和运行维护等方面的全面深入探讨,旨在为建筑师、工程师、设计师、运维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一本集理论性、实践性、前瞻性于一体的参考书。它将帮助读者建立起对建筑通风系统的立体认知,掌握从概念设计到精细施工,再到智慧运维的全过程专业知识,最终致力于创造更健康、更舒适、更节能、更可持续的室内人居环境。本书将成为您理解和实践现代建筑通风技术的宝贵资源。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居住在新建小区但对室内空气质量非常敏感的业主,所以我一直对建筑的通风系统非常关注。在装修过程中,我也曾试图了解相关的标准,但发现市面上缺乏一本通俗易懂又专业详尽的书籍。JGJ/T 309-2013的出现,填补了这一空白。虽然这本书的技术性比较强,但其中关于通风效果测试和评价的原理,以及对不同指标的解读,对于我这样的非专业人士来说,也提供了很多启发。我了解到,原来一个好的通风系统,不仅仅是开窗换气那么简单,它涉及到风量的计算、风道的布置、风口的设置等等一系列复杂的工程。书中对“新风量”的详细讲解,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新装修的房子会有异味久久不散,或者在密闭空间里会感到头晕乏力,这很可能就是新风量不足的表现。而书中对“排风效果”的评价,也让我对厨房和卫生间的通风系统有了更深的认识,确保这些区域的污染物能够有效排出。虽然我无法直接操作书中的测试方法,但它让我对通风系统的“好坏”有了一个更清晰、更科学的认知,也让我更有底气去与开发商和物业沟通,要求他们提供更优质的室内环境。

评分

这本书,对于那些希望深入了解建筑通风系统“幕后”工作的人来说,绝对是一本不容错过的宝藏。我作为一个普通读者,虽然没有直接从事建筑行业,但一直对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和健康性非常关注。在了解到JGJ/T 309-2013的存在后,我抱着学习的态度翻阅了一下,发现这本书虽然技术性很强,但其中关于“为什么需要通风”、“通风效果好坏的标准是什么”、“如何测试”等基本概念的阐述,对于我理解室内空气质量的重要性非常有帮助。例如,书中对“二氧化碳浓度”和“PM2.5浓度”等空气质量指标的详细介绍,让我意识到即使是看不见的室内空气,也存在着很多潜在的健康风险。而书中对“新风量”的计算和“排风量”的要求,则让我明白,一个有效的通风系统是如何确保我们呼吸到新鲜空气,并排出室内污浊空气的。虽然书中涉及的测试方法和仪器设备对我来说比较陌生,但它让我对建筑通风的科学性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也让我对我们所居住的建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读完JGJ/T 309-2013,我最大的感受是,这个标准非常贴近我们现场的实际操作需求。作为一名在施工现场摸爬滚打多年的技术员,我深知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巨大鸿沟。很多标准写得高大上,但真正到现场执行起来,却发现难以落地,要么是测试条件苛刻,要么是测量方法过于繁琐,导致实施成本过高,甚至出现数据偏差。而这本书,却在科学性与实用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详细阐述了如何进行现场测试,从测试前的准备工作,比如环境条件的选择、设备的选择和校准,到测试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比如测量点的布置、数据记录的方式,再到测试后的数据处理和分析,都给出了非常具体和可操作的指导。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测试仪器精度的要求以及对测试环境的规范,这极大地提高了测试结果的可靠性。此外,标准中对于不同类型的建筑,比如住宅、办公楼、商场、医院等,都提供了差异化的测试方案和评价指标,这体现了标准制定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因为不同建筑的功能需求和人员活动规律是截然不同的,单一的评价标准显然无法满足多样化的需求。书中对“舒适性”这一重要维度的考量,也是我非常看重的,因为通风不仅仅是为了换气,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个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

评分

作为一名对建筑节能和室内环境品质都非常关注的建筑师,我一直认为通风系统是连接两者之间至关重要的环节。一个设计良好的通风系统,既能保证室内空气质量,又能有效降低建筑能耗,实现绿色建筑的目标。JGJ/T 309-2013《建筑通风效果测试与评价标准》,正是我一直在寻找的那本能够指导我将这些理念付诸实践的工具书。在设计阶段,有了这个标准,我可以更明确地根据不同建筑的功能需求、人员密度、污染源情况等,来确定合理的通风参数和测试指标,并将其纳入设计规范。在施工阶段,这个标准又能指导施工单位如何进行质量控制,以及第三方检测机构如何进行验收。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书中对“评价”的侧重点,它不仅仅是看数据是否达标,更强调了通风效果的整体性,包括舒适性、节能性等多个方面。这与我一直倡导的“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不谋而合。书中对各种测试方法的详细描述,包括对仪器设备的要求、测试过程的规范,以及数据分析的处理,都非常具有指导意义。它为我们设计师提供了一个更加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评估设计的合理性和施工的质量,最终提升建筑的整体品质。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建筑设备安装和调试的技术人员,我深知通风系统在现代建筑中的重要性,同时也深切体会到其复杂性。过去,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凭借经验进行调试,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感觉”。JGJ/T 309-2013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种局面,它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科学、量化的评估体系。这本书,详细地阐述了如何对建筑通风效果进行测试和评价,这对于我们这些一线执行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财富。它不仅明确了测试的各项指标,如风量、风速、温度、湿度、CO2浓度等,更重要的是,它给出了如何测量这些指标的方法和要求,比如测量点的选取、仪器的精度、测试的环境条件等等。这使得我们的调试工作不再是“摸着石头过河”,而是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不同建筑类型(如住宅、办公楼、医院、商场等)的通风要求和评价标准都进行了细致的区分,这充分体现了标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因为不同功能的建筑,其通风需求是完全不同的。有了这个标准,我们可以更精准地对通风系统进行调试,确保其达到设计要求,甚至超越设计要求,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健康、更舒适的室内环境。

评分

作为一名对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领域有深入研究的学者,我始终认为,室内空气质量是衡量建筑宜居性和健康性的重要指标,而通风系统则是保障室内空气质量的关键。JGJ/T 309-2013《建筑通风效果测试与评价标准》的发布,无疑为我们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这本书,不仅系统地梳理了建筑通风效果的评价体系,而且在测试方法、指标选取、评价标准等方面都进行了严谨的规范。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对“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的高度重视,这使得我们能够基于统一的标准,对不同项目、不同类型的通风系统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研究,从而发现其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和前沿技术发展趋势。例如,书中对“舒适性”的评价,考虑到了温度、湿度、气流速度等多个维度,这与当前国际上对室内环境品质的关注点高度契合。此外,标准中对不同建筑类型的差异化要求,也体现了其研究的深入性和前瞻性,为我们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评分

这本书,就像是给建筑通风工程打上了一剂“强心针”,让原本可能模糊不清的评价标准变得清晰而量化。作为一名资深的工程顾问,我参与过无数的建筑项目,深知通风系统在保障室内环境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但也清楚地认识到其复杂性和潜在的问题。JGJ/T 309-2013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权威、系统、可操作的评价工具。它详细规定了通风效果的各项测试内容,包括但不限于风量、风速、温湿度、CO2浓度、PM2.5、噪声等,并且对测试方法、仪器设备、测试环境等都给出了明确的要求,这极大地提高了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更重要的是,本书提供了清晰的评价等级和判定依据,使得我们可以客观地判断通风系统的性能是否符合要求。在项目验收阶段,有了这个标准,我们就能够更有依据地进行质量把关,确保通风系统能够真正地为用户提供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书中对不同类型建筑的差异化要求,也充分考虑了实际工程的复杂性,使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评分

作为一个常年在一线从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人,我一直都非常关注与实际工作紧密相关的行业标准。JGJ/T 309-2013《建筑通风效果测试与评价标准》的出现,对我来说,绝对是一场及时雨。在实际项目中,尤其是大型公共建筑、医院、实验室等对室内空气质量要求极高的场所,通风系统的设计和施工效果往往是决定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很多时候,我们能看到图纸上设计得多么多么完美,但实际运行起来,却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局部区域空气不流通、新风量不足、排风效果差强人意等等。这时候,就非常需要一个权威、科学、可操作性强的评价标准来指导我们进行系统性的测试和评估。这本书,正是弥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它详细规定了各种建筑类型通风效果的测试方法,包括但不限于风量、风速、温度、湿度、CO2浓度、PM2.5等关键指标的测量技术和仪器选用。更重要的是,它还提供了清晰的评价等级和相应的判定依据,让我们能够客观地判断通风系统的优劣,并为改进提供方向。我尤其欣赏的是,标准中对不同测试场景和不同类型建筑的适应性考虑,这使得它能够广泛应用于各种实际工程中,避免了“一刀切”的僵化应用。在书中,我还看到了许多针对常见通风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及一些前沿的通风技术应用案例的介绍,这对于我们这些在现场需要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师来说,无疑是宝贵的经验借鉴。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指引我们如何更专业、更有效地进行建筑通风的质量控制。

评分

这本书,就像是为我们建筑通风领域提供了一本“操作手册”,而且是一本非常详尽、专业且实用的操作手册。我从事室内环境监测多年,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复杂的通风问题,有时候甚至是困扰了很久,难以找到症结所在。以前,我们更多地依赖于经验和一些零散的技术资料,但缺乏一个系统性的、权威的评价体系。JGJ/T 309-2013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它不仅提供了如何测试的指南,更重要的是,它给出了“评价”的标准。这意味着,我们不再是盲目地进行测试,而是知道测试是为了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以及如何根据测试结果来判断通风效果是否合格,是否需要改进。书中对“通风效果”的定义和分解,比如新风量、换气次数、均匀性、舒适性等等,都非常清晰,让我们能够从多个维度去审视通风系统。我尤其欣赏的是,标准中对不同建筑类型、不同功能区域的区分对待,这充分考虑到了实际工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例如,在医院这样对空气质量要求极其严苛的环境中,其通风标准和评价体系肯定与普通住宅有所不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为我们在不同场景下进行准确评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这本书,是我们在进行建筑通风工程的质量管理和验收环节不可或缺的指南。作为一名质量监督员,我经常需要依据各类国家和行业标准来对工程质量进行评估。JGJ/T 309-2013《建筑通风效果测试与评价标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晰、客观、可操作的评价体系,极大地提升了我们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在以往的工作中,通风系统的验收往往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因为缺乏统一、科学的评价标准,容易导致主观判断过强,或者难以界定合格与否。而这本书,则从技术层面详细规定了通风效果的各项测试指标、测试方法、评价等级以及判定依据。比如,书中对于新风量、换气次数、空气龄、气流组织均匀性、噪声以及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等关键指标的测试要求,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阐述。这使得我们可以依据这些量化的指标,对通风系统进行科学的评估,确保其真正达到设计要求,并为居住者提供健康的室内环境。书中的一些案例分析,也为我们提供了实际的参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标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