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巴西柔术(书+DVD)
定价:39.8元
作者:(加) 德莱·飞利浦 (Drolet Philippe)著
出版社:成都时代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6-01
ISBN:9787546413198
字数:17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称霸综合格斗的王者技术,占据降伏式摔跤战技的半壁江山。以寝技见长,专功降伏,集综合格斗竞技与实用自卫于一身。
内容提要
又酷又霸道的巴西柔术,出现不超过半个世纪。格斗大赛上,巴西柔术打破了“立技”传统武术观,以精湛的地面缠斗技术、接近真实打斗的策略,横扫诸多豪强,扬威武林。
文摘
1.起源:一场打破传统武术观的变革
巴西柔术源自日本柔术,它的技术和策略都基于对地面打斗的深入研究。巴西柔术所有的技术和整个身体在对抗时就像在下一盘棋——它讲究力,但不过分强调爆发的蛮力,每次用力都有明确的发力点、支点、着力点,可控性很强,擅长以四两拨千斤获取胜利。
说到巴西柔术,就不得不说说综合格斗赛。综合格斗它本身不是一种格斗术,而是把各种格斗技综合在一起,形成的模式。综合格斗规则极为开放,几乎没有规则与时间限制,只有击倒对手或让他投降后才结束。比赛中允许选手使用拳击、巴西柔术、泰拳、摔跤、空手道等各种武术流派,既能站立打击,也可进行地面缠斗,是踢、打、摔、拿等各种武技的完美结合与展示。
尽管综合武术竞技的历史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48年,古希腊时期的第三十三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然而,它真正的实践启蒙却来自武道变革的先驱者李小龙。
约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前,传统武术界还在以拳套和寸止式竞技作为训练和比赛主体。此时,李小龙就已经开始了跨流派、跨领域的综合技击实践。毫无疑问,截拳道就是其为人熟知的实践产物。李小龙也被公认为现代综合格斗运动全球化的肇始。
1973年,狂卷2.3亿票房的电影《龙争虎斗》,始一开场,李小龙与洪金宝之间那充满划时代意义的现代无限制格斗,不仅征服了全球无数影迷,还直接启发了世界次格斗大赛(UFC)的举办者。
1993年,美国丹佛,在标志性的八角笼比赛擂台上,不同武术流派的格斗家同台竞技。比赛中允许使用踢打、肘膝、摔抱、关节技、绞杀技等任何流派技术,即使在选手倒地后仍然可以继续进攻,直至一方彻底俯首称臣,以大限度地接近现实中无限制实战。
让不同门派的武术家,在开放式的规则和接近实战情况下进行竞赛,究竟谁更强?
霍伊斯·格雷西,格雷西家族第三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一夕间横扫诸多豪强,成为初代UFC,巴西柔术开始引起世人的关注。巴西柔术次打破了“立技”强的传统武术观,在极短的时间内,从默默无闻,扬威国际。跨流派无限制格斗竞技也由此开始风靡世界。原本只准备举办一届的赛事,因超高的关注度延续了下来,并且在全球迅速蔓延。
历史的发展印证了李小龙超时代的洞见——只有当武术取消了人为的门派和种族界限,才能真正呈现无限的新鲜与活力!
2.特点:单打格斗术
精通地面缠斗的斗士,胜而复胜。格斗锦标赛(UFC),格斗(Extreme Fight),世界格斗锦标赛(World Combat Champion)和实战武术比赛(Martial Arts Reality),大多数的终胜者都为巴西柔术的练习者。而令人惊奇的是,巴西柔术斗士几乎都比他们的对手瘦小。
巴西柔术是基于地面上的缠斗。通常,习练者会迅速把对手摔倒在地,然后以各种绞技和锁技缠住对手,迫使对手认输。有的时候,他们也会被对手摔倒,但是他们能从对手身下运用高超的地面缠斗技术,反败为胜。
虽然在综合格斗的赛事中,巴西柔术成绩斐然,但也面临着不少质疑。无论是地面还是站立,缠斗被公认为起着获胜的关键作用。但是,如果发生真的街斗,地战是差的选择,自己倒地无异于自杀。
但是,巴西柔术的内容是丰富的,它有众多的站立情况下的技术。如果你被摔倒,它会挽救你;如果你选择将格斗转入地战,它能使你支配和控制攻击者;当站立格斗时,这些技术也能使你不必地战就可以击败攻击者。本书对这些站立技术做了一些介绍,但更多的还是巴西柔术的精髓——地战的教学,这也是绝大多数人可以接触到的运动式巴西柔术的主要内容。
巴西柔术没有固步自封的陋习。练习时,没有模式化的对练套路,它需要创新思维,讲究力的运用,不过分强调爆发的蛮力。它的特点在于充分利用杠杆原理,不与对手抗力、比力。习练者可以用很小的力气,将沉重的对手撬起,并产生巨大的力量。练习的时候,每次用力都有明确的发力点、支点,着力点,可控性很强。也会选择使用技术,让对手屈服或者耗尽体力,终将其制服。巴西柔术的核心就是“化”劲,改变对手进攻用力的方向,再反作用给对手。
这本书的排版和整体设计感真的值得称赞。高清的图片质量保证了每一个技术动作的细节都能被清晰捕捉,无论是握把的力度、身体的倾斜角度,还是脚部的站位,都没有丝毫模糊。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对不同身体条件下的技术适应性也做了一定的探讨。比如,对于手臂较短或柔韧性较差的习练者,如何微调技术以达到最佳效果,书中都有相应的提示和注意事项。这种细致入微的关怀,让不同基础和体型的读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切入点。DVD的制作水准也完全符合专业体育教学片的标准,音质清晰,切换自然,完全没有那种廉价教材的粗糙感。这套组合拳下来,感觉像请了一位顶级的私人教练在家指导,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效率和乐趣,绝对是物有所值的一笔投资。
评分我关注这本书很久了,主要是听说它对综合格斗(MMA)背景下的柔术应用讲解得比较到位。很多纯粹的柔术书籍侧重于“道馆竞技”,而这本书明显加入了更多针对站立打击的过渡和地面终结的策略。它清晰地划分了站立到地面的转换点,以及在被抱摔后如何快速建立对自己有利的防守或进攻阵地。DVD中,教练在演示技术时,会模拟对手来自拳击或泰拳的进攻,然后展示如何用柔术进行化解和反制,这种实战导向的教学非常符合现代格斗的需求。看完关于“外位控制”和“过渡衔接”的章节后,我对自己训练计划中地面练习的侧重点有了新的调整。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份为追求全面性格斗者量身定制的战术指南,对于想要将柔术无缝融入综合格斗体系的人来说,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吸引人,深蓝色的背景上配着几张充满力量感的训练照片,立刻让人感觉到这本书蕴含的实战性。我本来对武术格斗类的书籍一直抱有很高的期待,因为很多市面上的教材往往过于理论化,或者动作分解得不够清晰。拿到手后,我首先翻阅了一下目录,发现内容覆盖的范围很广,从基础的站姿到复杂的地面控制,结构组织得很有条理。特别是关于关节技和绞技的部分,图文并茂的讲解让我这种初学者也能大致理解其中的原理。DVD的加入更是极大地弥补了纯文字描述的不足,视频里教练的动作演示非常标准和流畅,每一个细节,比如手腕的角度、身体的重心转移,都讲解得十分到位,这对于建立正确的肌肉记忆至关重要。我尝试跟着视频练习了几个基础的防守动作,感觉书中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得非常紧密,不是那种空泛的口号式指导。整体来说,这本书在入门引导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为我打开了通往巴西柔术世界的一扇大门。
评分我之前练过一些拳击和散打的基础,总感觉在缠斗和地面控制方面是个短板,所以一直在寻找一本能系统讲解地面缠斗技巧的书籍。这本书的亮点恰恰在于它对巴西柔术核心——地面缠斗体系的深度挖掘。书里对“控制优于伤害”这一核心理念阐述得非常深刻,而不是简单地堆砌各种降服技。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位置”的强调,比如如何利用臀部和肩部的压力来压制对手,以及在被上位时如何有效地进行逃脱和反击。文字描述极其细腻,有时候甚至会用上一些生动的比喻来解释复杂的力学原理,让人豁然开朗。DVD里的实战模拟环节尤其精彩,它展示了在真实对抗中,这些技术是如何一步步串联起来的,而不是孤立的招式演示。对于那些追求技术深度和实战应用的习练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理论和技术框架,远超我预期的深度。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的防身术爱好者,我最看重的是技术的可操作性和效率。市面上很多自卫教材过于夸张或不切实际,但这本书在介绍技术时,始终保持着一种务实严谨的态度。它没有过度渲染暴力或夸张的“一招制敌”,而是专注于如何在被动情况下,通过技术优势来解除威胁。关于如何利用杠杆原理和关节锁定来控制一个体型比自己大得多的对手,书中的讲解非常具有说服力。DVD中对“桥接”和“滚转”这些核心逃脱技术的分解慢动作回放,清晰地展示了力量传递的路径。我个人认为,这本书非常适合那些希望通过学习一门系统化武术来提升自我保护能力的人群。它教会的不仅仅是招式,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如何在混乱中保持冷静并找到最佳的发力点和控制点。看完前几章,我对“无抵抗”的柔术理念有了全新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