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玉器

商代玉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蔡慶良 著
图书标签:
  • 商代
  • 玉器
  • 考古
  • 文物
  • 青铜时代
  • 历史
  • 艺术
  • 中国古代史
  • 出土文物
  • 收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震旦藝術博物館
ISBN:9789572875995
商品编码:1600508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0-03-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國商代製作的玉器。根據出土物分析,可劃為早、晚兩期。   商代(約西元前17世紀初~約前11世紀)早期前段的玉器以河南偃師二裡頭遺址和墓葬的出土物為代表,有玉圭、玉琮、玉璜、玉刀、玉戈、玉璋、玉鉞、玉鏟和獸面紋柄形器。玉圭、玉璋、玉戈都是此時新出現的器形,器體極薄,應是禮儀用器。琢有陰線紋飾的七孔玉刀,長65釐米,寬 9.6釐米,厚不過0.1~0.4釐米;玉璋長48.1釐米,寬 7.8釐米。這類大型薄片器不堪實用,當別有用途。製造這種長而薄的玉器首先要從大塊原生璞玉上鋸片開料,此種作工尚不見於紅山文化玉器,與良渚文化玉琮之開剝成方柱形玉坯的做法也不相同,顯示出商代早期玉工技術的進步。較大的柄形玉器,長17.1釐米,寬 1.8釐米,通體分為10節,其中兩節琢有獸面紋飾,精細光亮,以陽線表現目、口,似為殷墟獸面紋玉器之先聲。由此可知這時的玉器在開料、拋光等技術上比原始社會的制玉工藝有了一定的進步,並出現了新器形和新的裝飾手法。   商代早期後段的遺存以鄭州二裡岡遺址為代表。同期的河南省鄭州銘功路、白家莊和人民公園,湖北省黃陂盤龍城,河北省槁城台西,北京平谷劉家河等商代遺址和墓葬中出土了玉璋、玉戈、玉璜、玉柄形器和小件裝飾品。黃陂盤龍城出土的長達93釐米的玉戈,是目前所知最長的一件。這時的玉器在工藝上未產生重大變化,只是有些器形更大,陰線紋飾更精。   商代晚期指盤庚遷殷以後 (西元前14世紀~前11世紀 )。殷墟(今河南省安陽市西北郊)王陵區的11座大墓均被盜,劫餘倖存的玉器極少,僅有玉戈、玉戚、玉刀、□形玉佩、水牛形玉佩等少量物品。婦好墓未被盜掘,玉器出土了 755件,連同1949年後發掘出土的商代晚期玉器約有1200件以上。從工藝水準與風格看,有王室玉作及大小奴隸主玉作,也有來自方國的玉器,如有的出土玉戈上的刻銘說明是洮國和盧方所制。從某些出土玉器的材料和形式看則出自龍山和良渚文化圈,卜辭中的“取玉”或“正(征)玉”等內容正反映出商晚期玉器來源的多元性。   玉材產地 據有經驗的玉工目驗,商玉中確有新疆和田玉,這樣就把和田玉器的歷史向前推到商代晚期。此外,尚有夷玉、獨山玉以及其它地方的彩石玉材,說明殷王室確實向方國“取玉”、“征玉”。   琢玉技藝 ①掏膛技術。殷墟出土的兩件玉簋有著較大的內膛。其掏膛工藝與玉琮從兩頭鑽心不同,它只能從上部旋起,逐步磨磋成深腹。因此需要按照同心圓的規律,將砣具固定,旋轉簋坯,帶動蘸水的金剛砂進行琢磨。但也可能是用小管鑽多次取心後經琢磨而成。   ②掐環技術。也有用一塊玉材鎪空掐磨成兩個以上互為聯綴的活動鏈環。   ③琢陽線或雙勾陰線技術。這時玉器上的重要細部多琢刻出陽線或雙勾陰線,這是由商代早期柄形玉器上的陽線獸面紋發展起來的,須經勾、徹、擠、壓四道工序才能完成。它是商代晚期琢紋的主要手法。   ④立體玉雕。紅山文化、良渚文化玉器中有少量玉動物,但其形體均較扁平,不是圓雕。殷墟出土玉器中則有一批立體的玉雕動物,如人物、熊、虎、龍等。   ⑤俏色玉器。 巧妙地利用玉材不同的顏色, 設計、雕琢成某種器物,稱為巧作。俏色玉器的出現時間可能很早,成功之作應是小屯北帝乙、帝辛時代房子遺址內出土的玉鱉,背甲呈黑色,頭頸和腹部均呈灰白色。同出的俏色石鱉更為成功。

前言/序言


文献考古与思想史的交汇:《汉代金缕玉衣研究》 导言:穿越时空的玉石之语 本书《汉代金缕玉衣研究》并非聚焦于商代的礼器与权力象征,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历史一个截然不同的辉煌阶段——汉代。这部专著以一种精细入微的考古学与思想史交叉研究的视角,对汉代王侯贵族所采用的极其特殊且充满神秘色彩的丧葬形制——金缕玉衣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探讨。它旨在揭示的,是关于汉代社会结构、宇宙观、生死观以及工艺技术达到顶峰的历史侧面。 第一章:金缕玉衣的物质本体与考古发现的重构 本章首先从实物出发,详细梳理了自上世纪以来,所有经过科学发掘和可靠记录的汉代金缕玉衣的考古案例。我们不仅罗列了诸如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河北定州汉墓群、以及近年在江苏、安徽等地发现的玉衣遗址,更重要的是,对每一件出土玉衣的玉料来源、玉片加工工艺、缀合方式以及其在墓葬中的具体空间位置进行了详细的田野记录与图谱绘制。 研究的重点在于“物性”。玉衣并非单一的服装,而是由数百乃至数千块经过精心打磨、钻孔的玉片,以黄金细丝(或部分以铜丝)编缀而成的人体模具。本章通过对玉料的矿物学分析,探究了不同地区(如和田、独山等地)玉料在汉代丧葬制度中的地位差异。同时,对“金缕”的冶炼技术和编织方式进行了微观分析,探讨了汉代黄金加工工艺的精湛程度,这远超同期许多其他文明的水平。我们试图回答:不同等级的玉衣在玉片数量、玉质、金丝粗细上的量化差异,如何直接反映了汉代严格的等级制度与“礼”的规范。 第二章:宇宙观与不朽的追求:玉衣的形制与象征意义 金缕玉衣的制作,绝非单纯的炫耀财富,而是汉代人对“不死”与“神仙”信仰的具体物质化体现。第二章深入探讨了汉代道家思想、黄老之学以及早期方术对玉衣设计的影响。 玉衣的身体结构对应着人体经络、五脏六腑,每一个部分——从头罩到脚部的玉片——都有其特定的象征意义。例如,头部的玉片常被设计成模仿人面纹饰,旨在“面如生前”;胸腹部的玉片,被认为能够保护尸身,防止“腐朽”。本章着重分析了玉衣所体现的“以玉续命”或“玉身不朽”的信仰。我们对比了早期商周的玉殓制度(如玉琀、玉塞)与汉代玉衣的演变,论证了汉代人试图通过物理媒介实现灵魂在来世的永恒存在的努力。这种努力,本质上是对生命有限性的终极反抗。 第三章:礼制、权力与“制度的僵化”:玉衣的政治学解读 汉代中央集权的确立,使得丧葬礼制成为国家意识形态输出的重要载体。本章运用政治史和社会史的方法,审视了金缕玉衣在汉代社会中的政治功能。 根据汉高祖以来的“俭葬”法令以及后续的严格规定,只有皇帝、诸侯王、以及被特许的列侯才有资格使用玉衣。然而,随着西汉中后期外戚和诸侯势力的膨胀,玉衣的使用开始出现“僭越”现象。本书通过对特定墓葬(如某些诸侯王墓)的玉衣规格与朝廷规定的比对,分析了中央权力与地方贵族之间在“礼仪”层面的张力。玉衣的数量与形制,成为了判断墓主生前政治地位与皇帝恩宠程度的直接标尺。我们讨论了王莽篡汉前后,玉衣制度的变化,反映了新朝对既有西汉礼制的继承与改造。 第四章:工艺的极限:玉器制作技术与劳动力组织 金缕玉衣的完成,需要消耗天文数字的玉料和耗费极大的工时。本章聚焦于汉代玉器制作的工业基础。 我们探讨了玉器作坊的组织形式,是隶属于皇家内府的“官营手工业”,还是由地方政府招募的“征发工匠”体系。通过对玉片钻孔孔径、抛光痕迹的显微分析,我们推断了不同时期使用的工具——从早期的解玉砂的使用到后期可能出现的金属线切割技术——的发展脉络。玉衣的制作,需要一个庞大的、高度专业化的供应链,涉及采玉、运输、设计、切割、钻孔、编缀等多个环节。本书首次尝试估算制作一件标准玉衣所需的工时与成本,以期更具体地理解这种丧葬行为对国家资源的消耗程度。 第五章:历史的终结与记忆的残留:汉代玉衣的衰亡 东汉时期,随着魏晋玄学的兴起和对厚葬之风的批判,以及玄武(水银)防腐技术的成熟,金缕玉衣的使用逐渐式微,最终被完全废弃。第五章分析了这种文化转向的原因。 我们考察了佛教传入对中国本土生死观的冲击,以及儒家思想中对“务实”和“节俭”的重新强调,是如何共同作用,使得耗费巨资、意义晦涩的玉衣成为一种过时的文化符号。最后,本书探讨了汉代玉衣在后世文人墨客中的“异化”——从实物到传说,再到宋代以来的考古热潮和文物收藏,金缕玉衣如何完成了从宗教工具到历史遗迹的身份转变。 结语:凝固的辉煌 《汉代金缕玉衣研究》是一部建立在扎实考古证据之上,致力于构建汉代精神世界与物质实践的综合性学术著作。它通过对这一特殊文物的细致剖析,为我们理解汉帝国的社会秩序、宗教信仰及其对永生的执着追求,提供了一个极其珍贵且无可替代的视角。本书的结论是:金缕玉衣不仅是汉代工艺技术的杰作,更是那个时代对宇宙、生命与死亡进行深刻哲思的,一块块被精心打磨的玉石板。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翻阅的《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困境与选择》这本书,是一部非常硬核的经济史著作。作者的论述逻辑严密到令人窒息,几乎每一个论断都建立在详实的数据和档案之上,让人无法反驳。这本书的核心焦点,是探讨晚清至民国时期,在内忧外患的夹缝中,中国民族资本家所面对的“双重挤压”——既有西方列强的技术垄断和倾销,又有国内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的盘剥。书中对“官督商办”模式的失败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批判性分析,认为其制度设计上的根本缺陷,才是阻碍中国工业持续发展的关键症结。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的更多是历史的沉重和无奈,作者并未进行简单的道德审判,而是冷静地剖析了历史环境的局限性。对于研究中国近代转型期经济决策的学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不可或缺的案头参考,因为它提供了一个极其冷静、去情感化的视角来理解那个充满挣扎的年代。

评分

《民间信仰与地方社会:闽南地区的变迁》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强烈的“在场感”。作者没有采用宏大的叙事,而是将镜头聚焦在闽南地区几个特定村落的庙宇重修、神祇更迭以及岁时祭祀的细微变化上。通过田野调查的鲜活案例,我们得以窥见,一个看似稳定的宗教体系是如何在面对现代化冲击、人口流动和经济结构转型时,不断地进行自我调适和重塑的。书中对“神灵的世俗化”这一现象的讨论尤其深刻,很多地方神祇的职能已经从传统的保护农耕转向了庇佑商业贸易和海外安康。书中的田野记录非常细致,包括了口述史的转录、仪式流程的图解,甚至是对祭品名称的考证,这些“小细节”恰恰构成了理解地方社会韧性的关键。读完后,我对“传统”的理解不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一种流动的、充满生命力的社会实践。这本书真正做到了“见微知著”,让人看到了一个地方文化在时代浪潮下的挣扎与活力。

评分

说实话,《星辰轨迹下的古代占星术》这本书,完全超出了我对“科普读物”的预期。它不是那种浅尝辄止地介绍星座符号的书,而是深入挖掘了古代文明如何通过观察天象来构建其宇宙观和社会秩序。作者对巴比伦泥板上的天文记录与古希腊托勒密体系之间的传承与演变,描绘得尤为精彩。我最感兴趣的是书中对“时间观念”的研究,不同文明如何将日晷、漏壶与星辰的升落结合起来,创造出具有宗教和政治意义的历法系统。书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吉凶预兆”的对比分析,展现了人类面对未知时共同的心理需求,但在具体解读上却又千差万别。文字风格非常具有探索性,充满了对古人智慧的敬畏,偶尔夹杂着一些略带幽默的笔法来描述某些过于玄奥的古代理论,使得阅读体验非常轻松愉悦,仿佛是跟着一位博学的导游在时间长廊中穿梭。

评分

不得不说,《园林意境的东方哲学》这本书,读起来就像是在炎炎夏日里走进了一处幽静的苏州园林,让人心神俱宁。它的视角非常独特,没有过多纠缠于园林建筑的技术细节,而是深入探讨了“道家思想”和“禅宗美学”是如何被物化、被空间化,最终形成了中国人独有的审美情趣。作者对“借景”和“藏露”的阐释,简直是点石成金,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家小院里那几块假山石的意义。书中引用了大量古代文人对园林的诗词歌赋,这些文字与园林实景的对照分析,充满了诗意和哲思,读起来丝毫没有枯燥感。特别是对“留白”这一概念的剖析,不仅限于视觉艺术,更延伸到了人生哲理层面,让人读完后不禁反思,如何才能在生活的喧嚣中,为自己留下一方心灵的净土。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也极具品味,每一幅手绘的园林局部图都像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意境碎片,将文字的空灵感具象化了。

评分

这部新作《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融》简直是为我这种历史爱好者量身定做的!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汉代张骞凿空西域以来,这条伟大商道上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复杂互动。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物”的关注,比如那些产自中亚的玻璃器皿如何巧妙地融入了当时的东汉贵族生活,以及茶叶和丝绸又是如何反向影响了异域的风俗习惯。书中对考古发现的引用也十分精准,结合最新的碳十四测年数据,对一些传统历史观进行了令人耳目一新的修正。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亲眼看到骆驼商队穿越茫茫戈壁的景象,耳边仿佛还能听到不同语言的叫卖声。作者的行文风格兼具学术的严谨与散文的流畅,即便是对考古细节不甚了解的普通读者,也能被其中蕴含的跨文化魅力深深吸引。全书的逻辑脉络清晰,从贸易商品的具体分析,逐步过渡到宗教信仰、艺术风格的相互渗透,最终构建起一个宏大而又充满生活气息的丝路图景,让人在领略古代商业奇迹的同时,也深切体会到人类文明交流的伟大力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