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耳空空問學記

無耳空空問學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蔡志忠 著
图书标签:
  • 哲学
  • 思想
  • 文化
  • 历史
  • 游记
  • 自省
  • 人生
  • 教育
  • 中国哲学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9861333472
版次:1
商品编码:1600650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蔡志忠作品
出版时间:2010-11-25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6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商品尺寸:19.0*21.0 cm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求知若渴的小和尚,空空的小腦袋瓜,等待著塞進滿滿的大智慧
濃縮蔡志忠四十年自學造詣,
跨越世紀的漫畫大師,讓你回味無窮的學習筆記珍藏版
無耳空空是個剛入佛門的小沙彌。
他沒有雙耳,只有一張嘴、一個鼻、一雙眼,加上腦袋瓜裡空無一物,因此叫做「無耳空空」。
除了吃飯、睡覺,他每天做的就是砍柴、挑水、唸經、敲鐘。但是,他發現自己有太多事情不明白,想破頭也解不開,甚至讓他吃不下也睡不好。於是,他外出遊山玩水、探訪高人,直到他遇見了一位紅衣、黑髯、背負著草笠與葫蘆的大師。關於人生、關於學問、關於自我實現,大師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跨世紀漫畫大師蔡志忠,將深刻的佛學、哲學、天文、物理、數學……等涵養,用淺顯的語句、生動的插畫,帶我們窺見宇宙的奧秘與生命的真理。
◆求知有方,問學有法
*人生的目的是什麼也無!只是盡情做自己。但在這之前,每個人必須要先明白「什麼是自己」。
*如實地認知自己,如實地扮演自己,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課題。
*蜘蛛的孩子一出生就會吐絲結網。但一億年後,蜘蛛還是蜘蛛。人透過不同領域的學習,農夫的小孩可能成為電腦博士、太空人或愛因斯坦、牛頓。
*人不自知自己的能力有限和自己的可能性,甚至不知道他不認識自己的程度。如果我們不自知自己是在睡覺,就不可能從睡夢中醒過來。
*站在智慧之前,我永遠是個空杯子,自滿便裝不下任何智慧,空才能容下新智慧。
*不要使自己的大腦,成為別人思想的垃圾筒。
*思考陷入困境的人,通常並不是他們看不出答案,而是他們看不出問題。
*思考是人生中最棒的享受,沒養成思考習慣的人,便失去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樂趣。
*人沒有夢想,就像蝴蝶沒有翅膀。
*個性即是每個人的命運。什麼樣的個性會遭遇什麼樣的命運是注定的,除非我們改變個性,否則很難改寫命運。
*學校所教導的只是一片葉子,自我學習才能學得森林一樣多的樹葉。

作者简介

蔡志忠
大半追逐的人生夢想:漫畫家
一九四八年二月二日,蔡志忠出生於台灣彰化花壇,他十五歲隻身來到台北,成為一個職業漫畫家,爾後,他致力於研讀中國古籍和佛書,創作出膾炙人口的《莊子說》、《老子說》等中國經典諸子百家思想漫畫,其多種語言版本至今在四十五個國家和地區出版,上億讀者讀過他的作品,銷量超過四千萬冊!蔡志忠以其對諸子百家、古典名著、唐詩宋詞、佛經禪語的獨到心得,用線條演繹著深刻的哲學和幽默,用畫筆描繪出他強大的心靈世界。
五十歲和物理談戀愛,把數學變成漫畫
蔡志忠數十年來閱讀無數科普讀物,一九九七年,台灣大學校長李嗣涔先生傳來的十大物理問題,再次引發他探索宇宙世界的興趣。他師從台灣大學數學系蔡聰明教授學習微積分,神奇地將上課的筆記與感想繪成漫畫。十六萬餘張物理數學畫稿,堆積如山的物理書籍,自學物理與涉獵科學史所作的好幾書櫃的筆記,超過一千四百萬字的研究心得……雖不是物理專業出身,卻用藝術家無邊的想像力,捕捉和創造著神祕的未知和已知的美,享受著物理帶給他的無限樂趣。
六十二歲發表閉關十年研究物理的成果
一九九八年九月三日,蔡志忠停止一切日常工作,閉關研究物理。閉關期間,他每天淩晨一點起床,站在視窗聆聽那來自遙遠宇宙的細微低語……第一年,他將所學到的物理知識在腦海裏融會貫通,發揮所有的奇思妙想;第二年,他努力鑽研牛頓與愛因斯坦的大量學術著作;第三年,他選擇學習數學,終於實現了將數學變成漫畫的夢想……十年,他把讀到的所有物理理論、方程式全部自己驗算過,確認它們的真偽;他觀察周遭的現象,試著用微積分來描述它們的變化;最後,他開始自己思索空間、質量以及時間的定義問題…… 蔡志忠,用東方思想對西方物理進行了新的詮釋。十年心血塑就——《東方宇宙三部曲》:《東方宇宙》、《時間之歌》、《宇宙公式》。
作者相關著作:《漫畫哲學(經典套書4冊)》、《漫畫道家思想》、《漫畫儒家思想》、《漫畫佛學思想》、《漫畫禪宗思想》more...

目录

蔡志忠
本名──蔡志忠
籍貫──台灣彰化
出生──1948年2月2日
1963年 開始畫連環漫畫。
1971年 任光啟社電視美術指導。
1976年 成立遠東卡通公司。
1981年 拍攝卡通作品《七彩老夫子》,獲金馬獎最佳卡通影片。
1983年 四格漫畫作品開始在台灣、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等地的報章長期連載。
1985年 獲選為全國十大傑出青年。
1986年 《莊子說》出版,蟬聯暢銷書排行榜冠軍達十個月。
1987年 《老子說》等經典漫畫、《西遊記38變》等四格漫畫陸續出版,譯本包括德、日、韓、俄、法、義、泰、以色列等,至今已達四十餘種語言,全球銷售量更突破四千萬冊。
1992年 開始從事水墨創作。《蔡志忠經典漫畫珍藏本》出版。
1993年 口述自傳《蔡子說》出版。
1994年 《後西遊記》獲第一屆漫畫讀物金鼎獎。
1998年 50歲的他到香港參加埠際盃橋牌賽。原本即對物理、數學有著濃厚興趣的他,比賽結束返台後,即宣布閉關研究物理,並自創科學、數學公式。
1999年 獲荷蘭克勞斯王子基金會頒獎,表彰他將中國傳統哲學與文學,藉由漫畫做出了史無前例的再創造。
2009年 閉關十年、暌違台灣文壇多年後,推出醞釀四十年、融合東方經典思想精華的《漫畫天才巧克力》《漫畫天才學習法》二書,希望造福天下父母及早培養自己的小孩成為天才,也激勵成年讀者盡快開發自己成為人才。
2010年 推出集四十年創作精華的《無耳空空問學記》《信仰一隻貓》。

精彩书摘

(一)
學習沒有成效,問題出在哪裡?
嚴格來說:
只有不好的教育制度、不好的教科書、不好的老師,沒有不好的學生。
請問,好的老師應該如何教學?
2500年前,《禮記》的〈學記篇〉裡講得清清楚楚。
如果一個老師確實已經知道:
學習有沒有成效,全在於教授的方法是否得宜。
他才可以為人師表,教導學生。
老師正確開導學生的方法為:
單純授之以道,而不私加導引。
全力以赴教學,而不抑制學生發問。
啟發學生,但不直接告訴學生答案。
不私加以導引,則融洽。
不抑制學生發問,則師生之間和樂。
不示之以答案,則會引發學生們的思考。
融洽,和樂,引發學生思考……
這便是最高境界的教學方式了。
(二)
智慧是什麼?
什麼不是智慧?
萬物皆有可觀……
即有可觀,必有可樂,
其中也必含有智慧。
智慧無所不在。
如何分辨聰明與智慧的等級和差異?
能運用過去所學,解決所有面臨的問題,可算是聰明的了……
能在需要時,在最短剎那反應出創新的最恰當方法,可以稱為智慧了。
能創新方法解決過去、現在別人所不能處理的新問題,才是智慧。
(三)
思想使人專心,專心是一種不同的能力。
想像是一種不專心的活動表現……
當我們一對它專心,想像就停止下來。
專心的作用有如光明,
而想像就像一種只能在黑暗中進行的活動。
不要使自己的大腦,成為別人觀念的垃圾筒。
當自己還是個空杯時,就要開始自我思考,
等到心智成熟、學成一切時,
就沒有自我思考的空間,
因為大腦早就塞滿別人的觀念。
問題不在於思考,而在於思考之後真確地去做!

前言/序言


古镜新尘:一部关于失落文明与记忆回响的史诗 引言: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总有那么一些文明,它们如同夜空中的流星,绚烂一时,却最终归于沉寂,只留下难以辨认的残垣断壁和模糊的传说。本书并非探寻那些广为人知的帝国兴衰,而是将目光投向一个被主流史学界刻意或无意忽略的神秘地域——“幽影之地”。这是一部跨越千年、融合了考古发掘、民间口述史以及对失传文字的深度解读的著作,旨在重构一个名为“阿萨姆”的文明的完整图景,以及它戛然而止的命运。 第一章:碎片的呼唤——尘封的阿萨姆 阿萨姆,这个名字在现存的任何史籍中都找不到明确记载,它只存在于边远部落口耳相传的古老歌谣中,以及偶尔在极端气候下暴露出的奇特金属遗迹里。本书的起点,是作者在探索安第斯山脉深处一处不为人知的冰川前缘时,发现的一组非自然排列的巨石阵。这些巨石上雕刻的符号,初看如同随意的涂鸦,但经过严谨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它们与太平洋岛屿上某种已灭绝的原始文字存在着惊人的语法结构上的相似性。 本章详细描述了这次“冰川考古”的艰辛过程,重点阐述了我们如何利用先进的碳同位素分析技术,确定这些遗迹的年代——远超印加文明的数千年前。我们引入了“声波共振模型”来推测这些巨石阵在当时可能扮演的角色,并提出一个大胆的假设:阿萨姆文明并非因战争或瘟疫而衰亡,而是经历了一场由其自身技术失控引发的“缓慢的静默”。 第二章:失语的符号与“风语者”的密码 要理解一个失语的文明,必须首先学会聆听他们的“声音”。阿萨姆文明留下的主要信息载体,并非石碑或泥板,而是一种由特殊合金制成的、极薄的卷曲金属片——“迴音片”。这些迴音片极其易碎,且表面的纹路对光线和温度极其敏感,使得传统的解读方法完全失效。 在本书的第二部分,我们首次公开了我们破译这些符号的“共情译码法”。这不是单纯的语言学分析,而是结合了神经科学和符号学,尝试从符号的排列中捕捉古人进行思维活动时的“节奏感”。我们发现,阿萨姆人的文字系统并非基于表意或表音,而是一种基于“情态”的记录方式——记录事物发生时的环境状态和情感色彩。 通过对三十七块较为完整的迴音片的解读,我们拼凑出了阿萨姆社会的基本结构:一个高度依赖水循环和大气能量收集的社会,以及一个由“贤者议会”——即“风语者”——进行精神和技术的双重统治的体系。 第三章:高耸入云的寂静——阿萨姆的城市规划与能源哲学 阿萨姆文明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们对自然力量的“温柔驾驭”。他们没有发展出冶金术或大规模的农业,相反,他们掌握了如何引导地球的微弱电磁场和地热能。他们的城市不是建立在平原上,而是沿着特定磁力线的交汇点,以一种螺旋上升的结构建造——这种结构被称为“天梯”。 本章通过三维重建技术,展示了“天梯”的核心——“引力中枢”。这是一个巨大的、看似未经雕琢的黑色晶体结构,它似乎能够吸收和储存高空的静电荷。我们探讨了阿萨姆人的生活哲学:他们认为一切物质皆有“频率”,过度的干预或索取都会导致频率失调,最终引发灾难。他们的技术进步,似乎是为了更好地“融入”环境,而非“征服”环境。 第四章:最后的日蚀与“熵增的叹息” 所有关于阿萨姆的记载,最终都指向了他们文明终结的那一天——一个被称为“大静默”的事件。根据我们对最核心迴音片的解读,这个事件并非突发性的灾难,而是一个缓慢累积的过程。 阿萨姆人似乎发现了一种可以“逆转”局部熵增的技术,通过精确调节“引力中枢”的能量平衡,他们能够维持自身的生态系统和物质结构的稳定。然而,这种技术要求极其苛刻的外部环境匹配度。 本书的第四部分深入分析了导致“大静默”的外部因素——一次持续了数个世纪的区域性气候变冷和磁极微弱漂移。当环境频率偏离临界点时,阿萨姆引力中枢为了保持核心系统的稳定,开始“抽离”周围环境的能量,这导致了周遭生态系统的加速衰败,形成了一个自我毁灭的循环。最后的记录,是一片近乎空白的迴音片,上面只残留下一个孤立的、代表“空”的符号。 第五章:回响与警示——当代文明的镜像 阿萨姆文明的灭亡,为我们提供了关于“技术边界”的深刻警示。他们没有留下宏伟的军事遗迹,没有被后世歌颂的英雄事迹,他们留下的,是关于如何与一个复杂系统共存的终极教训。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阿萨姆人的失败模式与我们当前面临的全球性挑战进行对照。我们探讨了过度依赖单一复杂系统、忽视环境反馈机制的风险。阿萨姆的故事,是一个关于“知足”与“极限”的故事。他们的沉默,是留给后来者最响亮的警钟。 结语: 《古镜新尘》并非一部奇幻小说,而是一次对人类文明可能性边界的严肃探索。通过对一个失落文明的细致描摹,我们试图在历史的迷雾中,寻找一束照亮未来的光。阿萨姆消失了,但他们的“回响”仍在——我们能否学会聆听?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一段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触感细腻的封面材质,配合着典雅的字体排版,让人在捧读之前就已经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文化气息。特别是内页的插图,每一幅都像是精心雕琢的艺术品,与文字内容相得益彰,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装帧的匠心独运,绝非市面上那些流水线作业的作品可比,光是翻开扉页,就能体会到作者和出版方对这本书倾注的心血。那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人忍不住想去探究,究竟是怎样的文字内容,才能配得上如此精美的外在包装。这种对“阅读仪式感”的尊重,在当下快餐式的阅读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我敢说,光是把它放在书架上,都能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更别提翻阅时的愉悦感了。

评分

第二段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极其高超,起承转合之间充满了张力,仿佛作者是一位技艺精湛的指挥家,手中紧紧握着读者的心弦。它没有那种冗长拖沓的铺陈,而是懂得在关键时刻抛出引人入胜的悬念,让人欲罢不能,夜深人静时总忍不住想“再看一章”。它的语言风格多变,时而如清泉般婉转流畅,时而又像山洪般气势磅礴,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阅读过程中,我几次因为情节的突变而猛地提高了阅读速度,又在某些哲理性的段落前放慢脚步,细细品味,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其丰富的,完全不会让人感到枯燥乏味。这本书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引人入胜的世界,让人愿意沉浸其中,久久不愿抽离。

评分

第四段 购买这本书纯粹是冲着作者的名声去的,但读完之后,我发现它完全超越了我对这位创作者以往作品的预期。它的思想深度令人震撼,它所探讨的议题触及了人类存在的一些根本性的困境,但却处理得极其克制和冷静,没有丝毫的煽情或说教。我感受到的更多是一种对生命状态的深刻洞察和人文关怀。它不是一本读完就能束之高阁的书籍,它更像是一个沉重但又必须面对的议题,会持续在读者的脑海中发酵、回响,甚至影响你对日常生活的观察角度。它的价值在于引发思考,而非提供慰藉,这种清醒的力量,在当今浮躁的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和稀缺。

评分

第五段 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真的非常符合现代审美,同时又保留了传统书籍的庄重感。纸张的厚度适中,拿在手里有份量,但翻页时又不会显得僵硬笨拙。尤其要提一下的是,那些页边空白的处理,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足够的阅读区域,又为读者留下了批注和思考的空间,这对于深度阅读者来说是极大的便利。我习惯性地在一些触动我的地方做标记,这本书的纸张质量很好,墨迹清晰不洇,完全不用担心被笔尖划破。整体而言,从购买到阅读,再到收藏,这是一次令人感到身心愉悦的完整体验,体现了出版方对阅读体验的极致重视。

评分

第三段 从结构上看,这本书展现了一种罕见的宏大布局,它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故事或论述,更像是一个精心构建的知识体系的缩影。作者似乎在不经意间,将不同领域的知识点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张巨大的知识网。我特别欣赏它那种不急于给出标准答案的学术态度,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探索、去建立自己的认知框架。每一次阅读似乎都能带来新的理解层次,初读是故事,再读是哲思,三读或许能悟出作者深埋的象征意义。这种“多义性”和“多层次性”是衡量一部优秀作品的重要标准,这本书无疑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值得反复研读,每次都有新的收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