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推薦
政大金融學系教授/殷乃平
經濟評論者/馬凱
財經新聞報得亂糟糟,金融專家說得霧茫茫,全球經濟趨勢到底應該怎麼看?
全球即將邁入「二次衰退」?
歐債危機是否會連環爆?
黃金價格會不會回跌?
美元霸權還會持續多久?
世界股市、匯市將如何發展?
人民幣與日元的未來走向?
貨幣,是理解世界經濟的新起點!在金融風暴之後,「貨幣」已成為一切經濟問題的核心,因為市場已經失靈,必須改用貨幣角度,才能真正解讀世界經濟!貨幣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極大。無論是通貨膨脹、泡沫經濟、匯市飆漲與崩跌、銀行利息、國家舉債,以及振興景氣、挽救失業等等,只要跟賺錢與花錢有關的事,全都受到貨幣流動的快慢大小所影響。
《從貨幣看懂世界經濟》屏棄陰謀論的觀點,從金融操作的實務經驗出發,針對金融海嘯後的世界,分別檢討了美國、歐盟、中國,和日本等地區,所面臨的國債、赤字、匯率、失業,以及通貨膨脹和景氣衰退等危機。同時,作者希望在釐清「貨幣」、「經濟發展」與「財政、金融政策」三者的交互影響後,從中掌握未來世界經濟的新方向。
了解「貨幣」,輕鬆讀懂霸權國家的匯率戰爭!
為什麼美國製造了金融風暴,卻又成為世界經濟的大贏家?
為什麼人民幣愈不升值,中國的外匯存底就會愈多?
為什麼歐洲的金融問題比美國更危險?
為什麼日本抑制不住日元升值?
小林正宏(Kobayashi Masahiro)
一九六五年出生於福岡縣,住宅金融支援機構住宅綜合調查室主任研究員。一九八八年畢業於東京大學法學部後,進入住宅金融公庫服務。曾派駐OECF(日本海外經濟合作基金)馬尼拉事務所,亦曾於美國房貸抵押公司「房利美」接受特別研習。自二○○七年起擔任現職。
著有《對次級房貸問題的正確認知》、《不會止息的世界景氣複合性低迷》等。
中林伸一(Nakabayashi Shinichi)
一九六三年出生於山口縣,東京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教授。一九八六年畢業於東京大學經濟學部後,進入當時的大藏省任職(現稱財務省,相當於我國財政部)。一九九○年取得牛津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曾歷任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日本政府代表部一等書記官、IMF(國際貨幣基金)亞洲與太平洋部審議官等,自二○○八年起擔任現職。
著有《1997年物價報告》等,論文〈寮國銀行體系之改革〉(The Reform of the Lao Banking System, 2006)等。
譯者简介
梁世英
興趣是探索異文化的水瓶座背包客。累積國外旅行時間超過365天。擁有日本一橋大學大學院商學修士學位。譯有《看懂世界經濟的第一本書》、《手塚治虫古典音樂館》(共譯)等。
歐元區是否為最適貨幣區?
何謂最適貨幣區?
在測度歐元身為國際貨幣的實力之際,首先浮現的問題便是對「最適貨幣區」(OptimumCurrencyArea)的議論,所謂的最適貨幣區,指的是「貨幣整合的優點大於貨幣整合之成本的地區」。那麼話說回來,跨越國界的貨幣整合,對各個國家與國民經濟而言,究竟代表著什麼意義?基本上,主權國家都會擁有象徵該國家統一的自有貨幣,像是英國的英鎊紙幣上,就印著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肖像。
當蘇聯解體、分裂為許多獨立國家之際,各個獨立國也都紛紛發行自己的貨幣。由於舊蘇聯時代,組成聯邦的各共和國都分別實施了計畫性的「企業聯合」(Kombinat)分業體制,使得蘇聯解體後,舊蘇聯區變成「同一個經濟共同體區域內存在著多種貨幣」的狀況,助長了經濟的混亂狀態,然而,發行自己的貨幣具有象徵民族獨立之意義,故即使明知會造成經濟交易之不便,各國還是發行了自有貨幣。由此可見,貨幣與國家主權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係,一個貨幣的存廢,甚至該說是政治上的問題。
另一方面,過去的歷史常呈現出「原本封建時代,國內存在著多種貨幣;後來隨著中央集權國家的形成而使國內貨幣統一,國民經濟因此成立」的發展模式。貨幣區與經濟圈的成立有著密不可分之關係,而大多數情況下所謂的「經濟圈」,便是由主權國家的國境所劃出來的範圍。然而,若跨越國境的經濟交易非常活躍,那麼在這「跨國交易極端活躍地區」採行共同的貨幣,其經濟上的優點不無可能超越缺點,這個概念,便是「最適貨幣區」的概念。最適貨幣區概念最初是由加拿大經濟學者羅伯特.蒙代爾(RobertAlexanderMundell)於一九六○年代將其理論化的,後來並成為歐洲貨幣整合的理論支柱(譯注:蒙代爾也因此被稱為「歐元之父」)。
我們在這裡提到的「經濟交易」,除了交易「商品」的貿易活動之外,也包括作為「生產要素」的勞動力或資本的移動。商品、人力(人才)、金錢呈現出熱絡交易的地區,將形成一個經濟共同體,也就可能轉變為最適貨幣區。不過話說回來,貨幣整合在經濟上將造成的缺點,究竟是什麼?若以一言蔽之,那就是「加入貨幣整合的國家,便無法採行自己獨立的金融政策」。那麼,金融政策與充分就業或是物價穩定等總體經濟政策的目標之間,究竟有著什麼關係?事實上,匯率的調整與金融政策是維持經濟均衡的重要工具。調降幣值能增加出口、減少進口,經常帳因此得以改善,國內的生產與就業狀況便會好轉,而中央銀行若調降政策利率,市場利率便會隨之降低,從而對利率敏感的消費支出與投資支出產生刺激作用。
在這裡,國際資本移動與匯率和金融政策這三者間的關係,就成為一個問題。在國際總體經濟學裡,存在著(1)資金的自由移動、(2)匯率的穩定(固定匯率制度)、(3)獨立自主的金融政策,這三個條件無法同時滿足的所謂「三難困局」。因為當匯率由於資本的自由移動而受到影響時,只靠金融政策這單一的總體經濟政策工具,要同時達成穩定匯率和穩定國內物價的目標,相當困難。而所謂的貨幣整合,便是在共同貨幣區內選擇前述(1)和(2)之優點,但犧牲(3)的一種選擇。貨幣整合,是將參加國間的貨幣交換比率固定為整合貨幣之際的匯率,變成同一種貨幣,故可說是最終極的固定匯率制度。
因此,在共同貨幣區內,若參加國彼此之間總體經濟狀況相異,便會發生無法以調整匯率或採行各國獨立金融政策的方式,來加以矯正之情形。以下,舉兩個例子讓各位讀者試著思考:
〈例一〉假設西班牙房市出現榮景,大量資本自其他歐洲各國流入,使得景氣過熱物價開始上漲。若西班牙未參加貨幣整合,中央銀行便能調升政策利率,讓匯率也隨之上揚,如此一來,過熱的景氣便能受到抑制,物價也能恢復穩定。
〈例二〉假設德國與法國在貨幣整合之前,發生了對德國的產品需求提高,對法國的產品需求降低的這種需求面衝擊。若對這情形坐視不管,將使德國發生對就業之需求超過充分就業水準,致使物價開始上揚的情況,反之,法國的失業率則會上升,貿易收支呈現赤字。遇到這種情況,只要調升德國馬克對法國法郎的匯率,兩國就能同時達成國內充分就業與物價穩定之目標,而貿易失衡的問題也能同時獲得解決。
但在貨幣整合之後,當參加國之間發生如前述失衡的經濟面衝擊時,便無法以調整匯率或採行獨立金融政策方式,針對個別國家的經濟狀況進行對應,這即是一項非常重大的劣勢。為了克服這個缺點,就必須能夠在區域內進行勞動力的移動,或是在政治整合的情況下進行財政資源重分配。
以〈例二〉的狀況而言,若勞工能輕易地由法國移動到德國,就能解決失業與物價上漲等問題,或者,即使勞動力不進行移動,只要能夠藉由政治面的整合,將財政往上整合到比德國和法國更高一級的政府,那也可以,只要建立「將在德國地區徵收的稅賦轉移至法國地區,於法國地區從事公共事業等用途」的財政資源重分配機制與裁量性的財政政策,便可同樣地解決總體經濟失衡的問題。十九世紀德國推進國民國家的統一之際,便在各個「邦」之間形成貨幣同盟;而該貨幣同盟之所以能夠成功,便因為其與政治同盟係互為一體之緣故。
歐洲貨幣整合的歷史背景
由於德國與法國間不斷發生的戰事,導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西歐已呈現一片毀損的狀態,兩國之所以對立的原因之一,便在於欲爭奪埋藏於國境地區的煤炭與鐵礦石等礦物資源,此外,能否取得魯爾區與洛林區的鋼鐵業,將直接影響國家的軍事實力,故像普法戰爭之後法國被迫割讓阿爾薩斯-洛林區給德國一事,便種下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種子。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因凡爾賽條約而背負了苛刻的賠償責任,法國則以德國延遲繳款為理由占領魯爾區,招致了德國人民的仇恨,再加上由於世界經濟大恐慌所造成的全球集團經濟化,使得納粹因此抬頭,歐洲在經歷過這些教訓之後,為了再也不重複同樣的錯誤,決定將紛爭的火種(煤炭鋼鐵業)置於共同管理之下,因此開啟了歐洲的經濟整合。
在那之後,歐洲又陸續建立關稅同盟、創設共同市場等等,繼續推進更深度的經濟整合,而這些動作,其實都包含在為了實現一個強烈政治目標(誓言「不再發生戰爭」)下的長期計畫內。
貿易自由化對擁有競爭力的出口產業有利,但對缺乏競爭力、將受到進口商品衝擊的產業,或是服務於該種產業的勞工而言,則將造成損失。若資本與勞動力能迅速在國內產業間移轉,就不會有問題;但一般而言,勞動市場與產業間的調整都是伴隨著痛苦、也需耗費漫長的時間。以歐洲而言,歐洲由於經歷過前述那些歷史的糾葛、存在著歐洲整合的理念,再加上擁有切實將這個目標付諸實行的「歐盟執行委員會」(EuropeanCommission)與其他為此目的而設之常設官方機構,故能成為推進經濟整合,達成貨幣統一的原動力。
因此,我們可說歐洲的貨幣整合並非是純粹基於經濟面之結果,而是背後蘊含著超越經濟便利性,而與安全保障相關的更高層次政治目的之努力。說得極端點,無論歐洲是否為最適貨幣區,在歐洲整合的終點線上,勢必會寫著「貨幣整合」這四個字。雖然許多經濟學者都認為歐洲並非最適貨幣區,而對歐洲的貨幣整合投以疑問的眼光(實際上,在整合貨幣的過程中也的確發生了許多困難與危機),但因為有前述這些背景存在,歐元還是問世了。
一直以来,我都对“看不见的手”如何在经济世界中运作感到好奇,而《從貨幣看懂世界經濟》这个书名,让我觉得找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切入点。货币,作为一种抽象的价值符号,却承载着如此巨大的力量,能够影响国家兴衰、社会稳定,甚至全球格局。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货币的深层世界,去理解它背后蕴含的经济学原理和社会学意义。我想,书中一定会有关于不同货币体系的比较分析,比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货币政策有何不同?为什么有些国家的货币具有全球性的储备货币地位?而有些货币则面临着持续的贬值压力?我希望它能解答我的疑问,例如,为什么有时候看似微不足道的货币波动,却能引发一场经济危机?或者,是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和制度安排,才能支撑起一种货币的长期稳定和国际认可?这本书,我想不单单是关于经济数字的游戏,更是关于理解人类社会协作和价值创造的智慧。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從貨幣看懂世界經濟》简直击中了我的痒点!作为一名对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略有研究的人,我一直觉得经济是理解国家间关系和全球格局变化的最重要维度之一,而货币,又是经济最核心、最直接的体现。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种全新的分析框架,让我能把看似独立的经济事件串联起来,看到它们背后货币逻辑的驱动。比如,为什么某些国家会选择操纵汇率?这种行为会对其他国家产生什么样的连锁反应?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比如从金本位到布雷顿森林体系,再到现在的非美元化趋势,这些历史性的转变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深刻的经济和政治力量?我希望书中能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解释这些复杂的问题,并能提供一些具有前瞻性的思考,比如在当前全球化面临挑战的背景下,不同货币的未来走向会是怎样的?这本货币视角的世界经济解读,我想一定会颠覆我过去的一些认知,让我能更清晰地看到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的变化。
评分我是一名对金融市场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投资者,平时也会关注一些财经新闻,但总是觉得对市场的深层逻辑把握不够。读到《從貨幣看懂世界經濟》这本书名,我立刻被它所吸引。货币,说到底就是价值的载体,而经济活动本质上就是价值的创造、交换和分配。如果能从货币这个最根本的层面去理解世界经济,那无疑是一种非常深刻的视角。我设想这本书会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梭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货币体系之中,解释不同货币政策是如何影响全球资本流动的,以及这些流动又如何反过来塑造各个经济体的命运。我想书中一定会有关于美元、欧元、人民币等主要货币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和影响力分析,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在不同经济周期下的表现。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教会我如何透过货币的涨跌,去判断经济的健康程度,识别潜在的投资机会与风险。也许书中还会涉及一些关于汇率变动背后隐藏的博弈,以及如何通过理解货币来规避一些常见的投资陷阱。
评分我的职业与国际贸易息息相关,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外汇的波动和结算,因此对货币和世界经济的联系有着切身的体会。《從貨幣看懂世界經濟》这本书名,对我来说简直就是及时雨。我迫切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货币的发行、流通、汇率形成等基本机制,是如何影响国际贸易的成本与利润,以及各国经济体的竞争力。我设想书中会详细介绍,不同国家的货币政策(如加息、降息、量化宽松等)如何通过影响汇率,进而影响进出口贸易、吸引外资、以及国内的通货膨胀水平。例如,人民币汇率的波动,究竟会对中国制造的出口产品价格产生怎样的影响?而美元的强势,又会对发展中国家的债务负担带来怎样的冲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实用性的分析工具,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市场上的货币信号,做出更明智的商业决策。甚至,我期待它能对全球贸易格局的未来走向,以及不同货币在国际结算体系中的地位变化,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洞见。
评分这本《從貨幣看懂世界經濟》的书名实在太吸引人了,尤其是在这个全球经济风云变幻的时代,货币作为最直观的经济指标,绝对是解读复杂局势的一把钥匙。我一直对宏观经济充满好奇,但常常被各种专业术语和模型弄得云里雾里。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有意思,它不直接堆砌理论,而是从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钱”出发,这让我觉得既亲切又充满学习的动力。我想象着书里会详细剖析不同国家货币的价值波动是如何反映其经济实力、政治稳定程度,甚至社会问题的。例如,一个国家的货币贬值,背后可能隐藏着怎样的产业困境,或者政府的哪些政策失误?而另一个国家货币的强势,又意味着什么?是创新能力强劲,还是贸易顺差巨大?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近期某个主要经济体货币的巨幅波动,作者是如何通过货币层面的解读,来揭示其深层次的经济原因和未来走向的。这种“见微知著”的学习方式,我想一定能让我对世界经济的理解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摆脱那种“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困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