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环境化学(第2版)
定价:47.90元
作者:戴树桂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0-01
ISBN:9787040199567
字数:
页码:518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环境化学(第2版)》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全书共八章,包括绪论、大气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土壤环境化学、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受污染环境的修复和绿色化学的基本原理与应用。以阐述污染物在大气、水、岩石、生物各圈层环境介质中迁移转化过程所涉及的污染化学问题及其效应为主线,较全面深入地阐明基本原理、环境化学相关交叉学科的知识。为进一步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和方针,增添了反映近年环境科学领域新发展且应用性较强的两个重要研究方向,即“受污染环境的修复”和“绿色化学”内容的介绍和讨论。《环境化学(第2版)》密切结合我国乃至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在介绍基本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注意适当反映本领域的新研究成果和进展。
为便于阅读,《环境化学(第2版)》每章均设有“内容提要及重点要求”,并列出一定数量的“思考题与习题”及“主要参考文献”,在书后特编有中英文关键词对照索引。
《环境化学(第2版)》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科学及相关专业的教材或参考书,也适于从事环境保护和环境科学研究工作的专业人员阅读。
目录
章 绪论
节 环境化学
一、环境问题
二、环境化学
第二节 环境污染物
一、环境污染物的类别
二、环境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三、环境污染物在环境各圈的迁移转化过程简介
思考题与习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二章 大气环境化学
节 大气的组成及其主要污染物
一、大气的主要成分
二、大气层的结构
三、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
第二节 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
一、辐射逆温层
二、大气稳定度
三、大气污染数学模式
四、影响大气污染物迁移的因素
第三节 大气中污染物的转化
一、自由基化学基础
二、光化学反应基础
三、大气中重要自由基的来源
四、氮氧化物的转化
五、碳氢化合物的转化
六、光化学烟雾
七、硫氧化物的转化及烟雾型污染
八、酸性降水
九、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
十、臭氧层的形成与耗损
第四节 大气颗粒物
一、大气颗粒物的来源与消除
二、大气颗粒物的粒径分布
三、大气颗粒物的化学组成
四、大气颗粒物来源的识别
五、大气颗粒物中的PM2.5
思考题与习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三章 水环境化学
节 天然水的基本特征及污染物的存在形态
一、天然水的基本特征
二、水中污染物的分布和存在形态
三、水中营养元素及水体富营养化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一、颗粒物与水之间的迁移
二、水中颗粒物的聚集
三、溶解和沉淀
四、氧化还原
五、配合作用
第三节 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一、分配作用
二、挥发作用
三、水解作用
四、光解作用
五、生物降解作用
第四节 水质模型
一、氧平衡模型
二、湖泊富营养化预测模型
三、有毒有机污染物的归趋模型
四、多介质环境数学模型
思考题与习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四章 土壤环境化学
节 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一、土壤组成
二、土壤的粒级分组与质地分组
三、土壤吸附性
四、土壤酸碱性
五、土壤的氧化还原性
第二节 重金属在土壤一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其机制
一、影响重金属在土壤一植物体系中迁移的因素
二、重金属在土壤一植物体系中的迁移转化规律
三、主要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积累和迁移转化
四、植物对重金属污染产生耐性的几种机制
第三节 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
一、土壤中农药的迁移
二、非离子型农药与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三、典型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思考题与习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五章 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
节 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一、生物膜的结构
二、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第二节 污染物质在机体内的转运
一、吸收
二、分布
三、排泄
四、蓄积
第三节 污染物质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
一、生物富集
二、生物放大
三、生物积累
第四节 污染物质的生物转化
一、生物转化中的酶
二、若干重要辅酶的功能
三、生物氧化中的氢传递过程
四、耗氧有机污染物质的微生物降解
五、有毒有机污染物质生物转化类型
六、有毒有机污染物质的微生物降解
七、氮及硫的微生物转化
八、重金属元素的微生物转化
九、污染物质的生物转化速率
第五节 污染物质的毒性
一、毒物
二、毒物的毒性
三、毒物的联合作用
四、毒作用的过程
五、毒作用的生物化学机制
第六节 有机物的定量结构与活
一、概述
二、Hansch分析法
三、分子连接性指数法
四、量化参数在QSAR研究中的应用
五、比较分子力场分析方法
思考题与习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六章 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
节 污染物在多介质多界面环境中的传输
第二节 重金属元素
一、汞
二、镉
三、铬
四、砷
第三节 有机污染物
一、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二、有机卤代物
三、多环芳烃
四、表面活性剂
思考题与习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七章 受污染环境的修复
节 微生物修复技术
一、概述
二、影响微生物修复效率的因素
三、强化生物修复的主要类型
四、生物修复的优缺点
第二节 植物修复技术
一、概述
二、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的过程和机理
三、植物修复有机污染物的过程和机理
第三节 化学氧化技术
一、概述
二、高锰酸钾氧化法
三、臭氧氧化技术
四、过氧化氢及Fenton氧化技术
第四节 电动力学修复
一、基本原理
二、影响因素
三、联用技术
第五节 地下水修复的可渗透反应格栅技术
一、概述
二、Fe—PRB
第六节 表面活性剂及共溶剂淋洗技术
一、基本原理
二、影响因素
思考题与习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八章 绿色化学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节 绿色化学的诞生和发展简史
一、绿色化学的诞生
二、绿色化学的定义和发展简史
第二节 绿色化学的基本原理
一、绿色化学的12条原理及特点
二、绿色化学与绿色工程
三、工业生态学原理
第三节 绿色化学的应用
一、绿色化学的主要研究方向
二、绿色化学的应用
思考题与习题
主要参着文献
中英文关键词对照索引
作者介绍
文摘
从20世纪50年始,经60年代的酝酿和准备,到70年代初期,有较多不同学科的科学工作者投人防治环境污染的研究领域,经过较长时间的孕育和发展过程,在原有各相关学科的基础上产生了一门以研究环境质量及其控制和改善为目的的综合性新学科——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主要是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关学科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来研究环境问题。在宏观上研究人类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揭示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基本规律;在微观上研究环境中的物质,尤其是人类活动排放的不同种类和形态的污染物在生态系统或有机体内迁移、转化和蓄积的过程及其运动规律,探索它们对生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并综合运用多种工程技术措施,利用系统分析和系统工程的方法寻找解决环境问题的佳方案。
由于相关学科的相互渗透和交叉,现阶段在环境科学领域内已形成许多分支学科。属于自然科学方面的主要有环境地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化学、环境物理学、环境工程学、环境医学等;属于社会科学方面的主要有环境管理学、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等;还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结合的如环境评价学、环境规划学等。
在近现代工农业发展和科技进步过程中,“化学”为人类提供了品种繁多、琳琅满目的生产和生活用品,化学科学和化学工业为现代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与此同时,大量的有害化学物质进入地球的各个圈层后,大大降低了环境质量,直接或间接地损害人类的健康,影响生物的繁衍和生态的平衡。
……
序言
章 绪论
节 环境化学
一、环境问题
二、环境化学
第二节 环境污染物
一、环境污染物的类别
二、环境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三、环境污染物在环境各圈的迁移转化过程简介
思考题与习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二章 大气环境化学
节 大气的组成及其主要污染物
一、大气的主要成分
二、大气层的结构
三、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
第二节 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
一、辐射逆温层
二、大气稳定度
三、大气污染数学模式
四、影响大气污染物迁移的因素
第三节 大气中污染物的转化
一、自由基化学基础
二、光化学反应基础
三、大气中重要自由基的来源
四、氮氧化物的转化
五、碳氢化合物的转化
六、光化学烟雾
七、硫氧化物的转化及烟雾型污染
八、酸性降水
九、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
十、臭氧层的形成与耗损
第四节 大气颗粒物
一、大气颗粒物的来源与消除
二、大气颗粒物的粒径分布
三、大气颗粒物的化学组成
四、大气颗粒物来源的识别
五、大气颗粒物中的PM2.5
思考题与习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三章 水环境化学
节 天然水的基本特征及污染物的存在形态
一、天然水的基本特征
二、水中污染物的分布和存在形态
三、水中营养元素及水体富营养化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一、颗粒物与水之间的迁移
二、水中颗粒物的聚集
三、溶解和沉淀
四、氧化还原
五、配合作用
第三节 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一、分配作用
二、挥发作用
三、水解作用
四、光解作用
五、生物降解作用
第四节 水质模型
一、氧平衡模型
二、湖泊富营养化预测模型
三、有毒有机污染物的归趋模型
四、多介质环境数学模型
思考题与习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四章 土壤环境化学
节 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一、土壤组成
二、土壤的粒级分组与质地分组
三、土壤吸附性
四、土壤酸碱性
五、土壤的氧化还原性
第二节 重金属在土壤一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其机制
一、影响重金属在土壤一植物体系中迁移的因素
二、重金属在土壤一植物体系中的迁移转化规律
三、主要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积累和迁移转化
四、植物对重金属污染产生耐性的几种机制
第三节 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
一、土壤中农药的迁移
二、非离子型农药与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三、典型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思考题与习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五章 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
节 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一、生物膜的结构
二、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第二节 污染物质在机体内的转运
一、吸收
二、分布
三、排泄
四、蓄积
第三节 污染物质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
一、生物富集
二、生物放大
三、生物积累
第四节 污染物质的生物转化
一、生物转化中的酶
二、若干重要辅酶的功能
三、生物氧化中的氢传递过程
四、耗氧有机污染物质的微生物降解
五、有毒有机污染物质生物转化类型
六、有毒有机污染物质的微生物降解
七、氮及硫的微生物转化
八、重金属元素的微生物转化
九、污染物质的生物转化速率
第五节 污染物质的毒性
一、毒物
二、毒物的毒性
三、毒物的联合作用
四、毒作用的过程
五、毒作用的生物化学机制
第六节 有机物的定量结构与活
一、概述
二、Hansch分析法
三、分子连接性指数法
四、量化参数在QSAR研究中的应用
五、比较分子力场分析方法
思考题与习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六章 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
节 污染物在多介质多界面环境中的传输
第二节 重金属元素
一、汞
二、镉
三、铬
四、砷
第三节 有机污染物
一、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二、有机卤代物
三、多环芳烃
四、表面活性剂
思考题与习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七章 受污染环境的修复
节 微生物修复技术
一、概述
二、影响微生物修复效率的因素
三、强化生物修复的主要类型
四、生物修复的优缺点
第二节 植物修复技术
一、概述
二、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的过程和机理
三、植物修复有机污染物的过程和机理
第三节 化学氧化技术
一、概述
二、高锰酸钾氧化法
三、臭氧氧化技术
四、过氧化氢及Fenton氧化技术
第四节 电动力学修复
一、基本原理
二、影响因素
三、联用技术
第五节 地下水修复的可渗透反应格栅技术
一、概述
二、Fe—PRB
第六节 表面活性剂及共溶剂淋洗技术
一、基本原理
二、影响因素
思考题与习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八章 绿色化学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节 绿色化学的诞生和发展简史
一、绿色化学的诞生
二、绿色化学的定义和发展简史
第二节 绿色化学的基本原理
一、绿色化学的12条原理及特点
二、绿色化学与绿色工程
三、工业生态学原理
第三节 绿色化学的应用
一、绿色化学的主要研究方向
二、绿色化学的应用
思考题与习题
主要参着文献
中英文关键词对照索引
我选择这本书,完全是出于对环境保护的热情和对化学知识的好奇。我之前接触过一些关于环境问题的科普读物,但总感觉不够系统和深入。我特别想了解,我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垃圾,比如塑料、电池、电子废弃物等,它们在环境中是如何分解或累积的,以及它们的化学成分会对土壤和水源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也对水体富营养化、饮用水处理中的化学过程等问题非常感兴趣,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清晰的化学解释。我希望这本书的案例选择能够贴近生活,比如通过解释常见的室内空气污染物,或者路边绿化带植物吸收污染物的作用,来引出相关的化学知识。我非常喜欢那种能够将抽象的化学原理与实际环境问题联系起来的书籍,这样不仅能让我更好地理解环境化学,还能激发我关注和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希望这本书能让我对环境化学有一个更宏观、更深刻的认识,并为我未来参与到环境治理工作中提供理论支持。
评分我选择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第2版”的标识,这意味着相较于初版,它应该经历过一次更新和修订,理论知识和案例都更有可能贴近当下。我之前接触过一些环境科学的入门读物,但总觉得不够深入,缺乏系统性。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比较全面的知识框架,从宏观的环境问题入手,逐步深入到微观的化学机制。比如说,在讨论水体污染时,我希望它不仅能介绍常见的污染物,更能详细讲解这些污染物在水体中的化学形态、相互作用以及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同样,在土壤污染章节,我希望能看到关于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降解等过程的详细阐述。此外,作为一名对环境监测技术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我非常关注书中是否会涉及相关的分析方法和仪器原理,比如色谱、质谱等技术在环境样品分析中的应用。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实验设计方面的建议,或者对一些经典实验的步骤进行详细介绍,那将是极大的加分项。我对那些能够激发思考、提出问题的书籍情有独钟,希望这本书能引导我从更深层次去理解环境化学的挑战和机遇。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给人一种沉稳厚实的感觉,淡淡的绿色和纸张的质感都透露出一种经典的学术气息。我是在翻阅了多本同类书籍后,才最终决定入手这一版的。虽然书名是“环境化学”,但我一开始对它的期望更多是围绕着一些基础性的概念和原理,比如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大气化学的基本反应等等。拿到手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希望能够找到一些清晰易懂的图表来辅助理解那些比较抽象的理论。我个人对案例分析尤其感兴趣,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经典的工业污染事件或者环境修复的成功案例,这样不仅能加深理解,还能从中汲取一些实践经验。阅读过程中,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在引用文献时是否严谨,以及参考文献的更新程度,毕竟环境科学是个发展迅速的领域,过时的信息可能会误导读者。如果书中能够对一些前沿的研究方向有所提及,哪怕只是简要介绍,也会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教材。我对这本书的版式设计和排版也有一定的要求,希望文字清晰,重点突出,阅读起来不会过于疲劳。总的来说,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系统学习环境化学的坚实基础,并为我后续的深入研究打下良好的铺垫。
评分我当初选择这本《环境化学》,主要是被它“二手”的标签所吸引,想着能以一个比较实惠的价格获得一本有用的参考书。我对环境化学这个领域一直抱有浓厚的好奇心,特别是对那些能够解释我们周围环境现象的化学原理。我特别想了解在城市化进程加速、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我们所面临的各种环境问题,比如酸雨的形成与影响,臭氧层破坏的化学机理,以及温室效应背后的气体化学等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详实可靠的理论支撑,用清晰的逻辑和生动的语言来阐述这些复杂的问题。我更关注的是那些能够解释“为什么”的书籍,而不是仅仅罗列“是什么”。所以,如果书中能够深入剖析一些环境污染物的毒性机理,或者解释某些环境修复技术的科学依据,那我会觉得这本书非常有价值。我也希望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不会过于晦涩难懂,能够让非专业人士也能有所收获,哪怕只是对环境化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环境化学(第2版)”让我联想到它应该涵盖了从基础到进阶的知识体系。我目前正在攻读环境工程相关专业,对环境化学的学习有着非常迫切的需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系统地介绍环境中各种化学物质的来源、归宿、转化以及它们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的影响。尤其是在学习过程中,我对化学反应动力学在环境过程中的应用以及热力学原理在环境平衡研究中的作用感到困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清晰的解释和相关的例证。此外,在进行一些环境模拟和预测的研究时,相关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是必不可少的,我期望书中能对此有深入的阐述,或者推荐一些相关的工具和资源。我也非常关注书中对环境化学中一些争议性问题(例如,某种新型污染物的影响评估、或不同修复技术的效果对比)的处理方式,希望作者能够提供客观、多角度的分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