槓桿管理

槓桿管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本田直之 著,林文娟 译
图书标签:
  • 财务管理
  • 风险管理
  • 投资
  • 杠杆
  • 企业金融
  • 财务分析
  • 资产配置
  • 投资策略
  • 金融工程
  • 公司治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周文化
ISBN:9789861207766
商品编码:16020040
包装:平裝
出版时间:2011-05-10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8
商品尺寸:14.8cm×21cm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突破150萬冊的槓桿系列書籍,第一本經營管理書。

  「沒時間」「賺不到錢」「無法放鬆心情」……
  這所有的原因與結果全來自你的思考。
  經營者一定要瞭解槓桿原理,就是因為「百年一次的經濟危機」,現代實業家更必須具備經營者思考方式,好在市場上生存下來。

  創投企業經營者、在各企業或組織的管理階層
  以及即將成為管理階層的人必讀的一本書。

  「已經這麼努力工作,卻沒有多餘的喘息時間。」
  「不管多麼認真工作,還是沒賺到多少錢,而且也看不見自己的未來。」
  大部分的經營者都存在這樣的煩惱,陷入連鎖的負面反應。

作者简介

  本田直之 Honda Naoyuki,明治大學商學院產業經營系畢業,美國雷鳥(Thunderbird)國際管理研究所經營學碩士(MBA),也是日本品酒協會認定葡萄酒顧問、世界遺產學會正式會員。曾任職於花旗銀行等外商公司,並參與企劃巴克集團(BUCKS GROUP)的營運,擔任常務董事期間,協助該公司在日本的店頭市場(JASDAQ)掛牌上市。
  現任槓桿效益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執行長,參與美日的創投企業投資管理,同時輔助企業進行以最少的勞力獲得豐碩成果的槓桿管理術。此外也兼任日本財務學會董事、法人顧問會計董事、美國Global Vision Technology董事。
  著作主要以2006年開始出版的「槓桿系列」最為知名,總計已銷售超過125萬冊,幾乎每本都登上日本暢銷排行榜前十名,並曾被日本GQ雜誌選為2007年必讀之書,以及日經BUSINESS雜誌評選為50大暢銷書。中文翻譯出版品有《超強人脈術》等書。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經營者的槓桿
Q1-是否有多餘的思考時間?
Q2-能否得到學習?
Q3-是否擁有思考內部要因能力?
Q4-是否表現和善坦率?
Q5-是否靠直覺做決定?
Q6-是否和外部環境產生聯繫?
Q7-是否具有表演能力?
Q8-是否具備投資觀點?
Q9-是否具備時間管理能力?
Q10-是否有思考除了儲蓄以外的金錢使用方式?
Q11-順向思考?還是俯瞰反向思考?
Q12-是否具備模擬想像能力?
Q13-是否把公司當作商品?
Q14-是否有早起的習慣?
Q15-是否有意識地進行每一件事?
Q16-是否有考慮到優劣順序?
Q17-是否有進行精神與肉體的個別訓練?
Q18-是否想讓自己擁有更多的好運?
Q19-是否有看出時代的趨勢走向?
Q20-是否過度思考?

第二章 策略的槓桿
Q21-是否具備領導能力?
Q22-公司營業額是否持續成長?
Q23-是否聚焦事業?
Q24-何謂白費力氣的事業投資方式?
Q25-是否有事先準備許多對策?
Q26-是否有進行事業的水平發展以及垂直發展?
Q27-是否照著儀器飛行?
Q28-是否有打出簡單易懂的旗幟?
Q29-是否不斷發明?
Q30-是否瞭解資本理論?
Q31-是否能夠回頭檢視決算報告?
Q32-是否努力提升資金效率?
Q33-是否能獲得高毛利?
Q34-是否選擇合適的諮詢顧問?
Q35-是否劃分了消費與投資?

第三章 經營的槓桿
Q36-是否以「請求購買」的銷售方式處理公司業務?
Q37-是否瞭解哪些是基本的經營模式?
Q38-是否不該插手商品及服務內容?
Q39-業務負責人是否比顧客還要多話?
Q40-是否能夠分辨哪些人不是顧客?
Q41-是否給與折扣降價?
Q42-是否能夠營造出盛況空前的感覺?

第四章 品牌的槓桿
Q43-是否認為只有大企業才需要建立品牌形象?
Q44-公司的宣傳標語為何?
Q45-是否有塑造出經營者自身的個人形象?
Q46-是否瞭解該如何與媒體打交道?
Q47-是否重視創意巧思?
Q48-辦公室的陳設是否能夠呈現出公司品牌形象呢?
Q49-是否有為商品廣告?
Q50-是否具備讓顧客產生好口碑的組織作業機制?
Q51-是否瞭解股票首次公開上市(IPO)和宣傳(PR)具有相同效果?
Q52-是否為了提升業績而建立品牌形象?

第五章 模式化的槓桿
Q53-是否有分割經營者與職員的工作範圍?
Q54-哪些環節能夠組織化?
Q55-是否有行動慣例?
Q56-是否盼望組織化機制能夠提升職員工作能力?
Q57-是否有學習IT資訊工程知識?
Q58-是否具備堅強意志?

第六章 組織的槓桿
Q59-公司職員是否具備個人武器?
Q60-是否有共同語言以及共同認知?
Q61-是否共享情報?
Q62-是否瞭解二○:六○:二○法則?
Q63-獎勵方式是否能夠讓職員留下深刻印象?
Q64-是否有舉行讓職員瞭解公司發展方向的會議?
Q65-是否有錯估公司與外部合作夥伴的關係?
Q66-是否親自參與職員錄取過程?
Q67-是否會拿自己的優點比較下屬的缺點?
Q68-是否有學以致用?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跨界融合:新时代的商业生态构建》的图书简介,旨在深入探讨在当前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企业如何通过战略性地整合不同行业、技术和资源,构建出更具韧性和创新性的商业生态系统。 --- 《跨界融合:新时代的商业生态构建》图书简介 主题: 战略、创新、生态系统构建、跨界协作、未来商业模式 目标读者: 企业高管、战略规划师、创新部门负责人、对未来商业趋势感兴趣的行业分析师。 内容概述 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商业环境的特征不再是线性的竞争,而是网络的交织。传统的垂直整合和单一市场聚焦的商业模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原材料、技术、消费者行为乃至监管环境的快速迭代,要求企业必须具备超越自身边界的视野和能力。本书《跨界融合:新时代的商业生态构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它系统地阐述了企业如何从“竞争者”思维转向“共生者”思维,通过精心设计的跨界融合战略,构建起一个可持续、高价值的商业生态系统。 本书不是一本关于如何进行简单的合作或联盟的指南,它深入剖析了“融合”的深层含义——即如何将原本不相干的元素、技术、数据流和用户体验进行革命性的重组,从而创造出新的价值主张和市场空间。 全书结构分为四个核心部分,层层递进地引导读者完成从理论认知到实战落地的全过程。 第一部分:生态思维的崛起与必要性 本部分首先界定了“商业生态系统”与传统供应链或产业集群的区别。它强调,在新技术(如物联网、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的催化下,价值创造的节点已经分散化和民主化。 价值流的重塑: 探讨了当今世界价值创造不再是单向的线性传递,而是多中心、螺旋上升的复杂网络。企业需要识别自己在网络中的关键枢纽位置,并理解如何通过外部连接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韧性与敏捷性: 分析了单一结构在面对“黑天鹅”事件时的脆弱性。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由于其冗余和多样性,能更有效地抵御冲击并快速适应外部变化。 边界的模糊化: 通过历史案例展示了行业边界是如何被技术突破(例如,金融科技对传统银行的冲击,数字健康对医疗行业的渗透),强调企业必须主动定义自己的“潜在边界”,而不是被动等待被重新定义。 第二部分:跨界融合的四大驱动力 本部分聚焦于驱动跨界融合的具体机制和关键领域,这是本书最具实操性的内容之一。我们聚焦于那些最能催生颠覆性价值的四大驱动力: 1. 数据融合与洞察共享: 探讨了跨行业数据(如零售消费数据与城市交通数据)的整合如何解锁传统方法无法发现的商业机会。重点分析了数据治理、隐私保护与价值提取之间的平衡艺术。 2. 技术平台的共享与叠加: 考察了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模式如何降低了跨界进入的门槛。例如,汽车制造商如何利用云服务平台快速部署自动驾驶软件,以及供应链企业如何借助区块链技术重塑信任机制。 3. 用户体验的集成化设计: 强调了消费者期望的“无缝体验”如何迫使不同领域(如硬件、软件、服务)的提供商必须紧密协同。设计思维在生态构建中的核心作用被深入剖析。 4. 商业模式的叠加与衍生: 阐述了如何将订阅模式、共享经济、以及“产品即服务”(XaaS)的理念应用到非数字原生行业中,实现收入流的多元化和客户生命周期的最大化。 第三部分:生态系统的构建、治理与孵化 从理论转向实践,本部分详细描绘了如何从零开始构建一个有生命力的生态系统,以及在系统运行中进行有效管理的策略。 伙伴选择的艺术: 探讨了如何识别那些“正确的互补者”,而非仅仅是“最强大的竞争者”。这包括评估潜在伙伴在技术成熟度、文化契合度、以及价值贡献意愿上的匹配程度。 治理框架的设计: 生态系统并非自然形成,它需要清晰的“游戏规则”。本章详细介绍了联盟协议、知识产权共享机制、以及争议解决流程的设计,确保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性,防止“搭便车”行为的发生。 激励与价值分配: 价值分配是生态系统成败的关键。本书提出了多种创新的价值计量和分配模型,确保所有参与方,无论大小,都能从系统的整体增长中获得公平的回报,从而维持高度的参与度和忠诚度。 内部能力的重塑: 领导力在生态构建中扮演着“生态园丁”的角色。企业需要培养内部的“关系资本”和“平台思维”,将资源投入到赋能者而非控制者的角色中。 第四部分:长期演化与风险管理 一个成功的生态系统必须是不断进化的有机体。本部分着眼于生态系统的长期生命力、防御机制以及应对潜在危机的策略。 迭代与扩张的节奏: 分析了何时应该收紧生态边界以巩固核心价值,何时应该开放接口以引入新的创新力量。这需要对“成熟度”和“机会成本”进行精准的判断。 防御性壁垒的构建: 探讨了如何通过锁定关键资源、建立网络效应和提升转换成本,在不诉诸传统垄断手段的前提下,构建起强大的生态防御能力。 退出机制与去耦合策略: 承认并非所有伙伴关系都能长久。本书提供了在伙伴关系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时,如何平稳、有策略地进行“去耦合”的方案,以最小化对核心业务的负面影响。 未来趋势的预测: 最后,本部分展望了元宇宙、量子计算等新兴技术对未来商业生态的可能影响,提示企业当前构建的生态系统必须具备面向未来的适应性架构。 --- 《跨界融合:新时代的商业生态构建》 旨在为决策者提供一个清晰的蓝图和实用的工具箱,帮助他们跳出狭隘的竞争思维,拥抱一个由协作、共享和共创驱动的复杂商业未来。它不是提供即时的答案,而是提供探索未来的方法论。阅读本书,意味着你正在为你的企业,设计下一次超越行业边界的飞跃。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框架。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陷入困境,并不是因为缺乏能力,而是因为没有找到正确的切入点。这本书恰恰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理解复杂商业环境的一扇新大门。书中的一些观点,虽然看似简单,但却蕴含着极高的智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问题时那种层层递进、抽丝剥茧的逻辑。他能够将一个看似庞大的体系,拆解成一个个可操作的模块,然后逐一进行深入的剖析。这种解构的能力,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理解事物本质的人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我还会时不时地翻阅书中的某些章节,重新咀嚼作者的观点,每一次都能有新的体会。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你需要指引的时候,默默地给你启发。我甚至开始尝试将书中的一些理念运用到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虽然还在初级阶段,但已经感受到了积极的变化。

评分

我一直坚信,真正的智慧往往隐藏在那些看似简单的道理之中,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故弄玄虚的理论,而是用一种朴实而深刻的方式,为我们揭示了商业运作的核心秘密。作者仿佛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们穿越迷雾,直抵事物的本质。我特别喜欢他在分析案例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冷静和客观,不带任何偏见,只以事实为依据,逻辑为支撑。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对书中的每一个结论都深信不疑。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将书中的观点与我自身的经历进行对照,每一次的对照,都让我对自己的认知有了进一步的提升。这本书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的转变,它让我学会了从更宏观、更长远的角度去审视问题,去分析决策。我一定会将这本书推荐给所有渴望在商业领域有所作为的朋友们。

评分

我最近在寻找一些能够提升个人商业洞察力的书籍,而这本书绝对是其中一颗闪耀的明珠。我喜欢它那种不落俗套的写法,没有空洞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了实际的案例分析和深刻的见解。作者似乎对商业世界的运作有着异常敏锐的洞察力,他能够捕捉到那些被大多数人忽视的关键细节,并将其放大,从而揭示出事物的本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参加一场高水平的商业研讨会,每一个观点都发人深省,每一次的论证都严谨有力。我尤其赞赏书中对风险与收益的辩证分析,它提醒我们,在追求回报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潜在的风险。这种理性而审慎的态度,对于任何想要在商业领域取得成功的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将书中的智慧转化为实际行动,去影响我的工作,去改变我的决策。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触动,在于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价值”的定义。我们常常陷入对表象的追逐,而忽略了事物真正内在的价值所在。作者在这本书中,以一种极其独特的方式,引导我们去探索那些隐藏在事物表层之下的深层逻辑,以及如何通过对这些逻辑的理解,来创造和实现真正的价值。我欣赏作者在叙述时那种娓娓道来的感觉,虽然内容深刻,但读起来却毫不费力,反而有一种引人入胜的魅力。他能够将一些非常复杂的商业概念,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深入浅出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即使是商业新手也能轻松理解。我还会常常回想起书中的一些精彩段落,它们就像是灯塔一样,在我迷茫的时候,给我指明方向。这本书不仅是一次知识的获取,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它让我对商业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太吸引人了,一眼就让我联想到那种充满智慧与决断的商业领袖形象。那种沉稳中透着锐气的风格,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个人对于那些能够深入剖析商业本质,揭示事物运作底层逻辑的书籍情有独钟。尤其是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理解那些能够四两拨千斤、以小博大的策略,简直就是一种生存技能。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新颖的视角,帮助我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看到那些隐藏在日常交易和决策背后的更深层次的驱动力。我期待作者能够用生动的案例,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让我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产生共鸣,仿佛置身于那些经典的商业博弈之中,亲身感受智慧的碰撞和策略的较量。当然,我也希望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能够更加通俗易懂,避免过于学术化的表达,这样才能让更广泛的读者群体受益。总之,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蕴含着一股强大的能量,足以激发读者的思考,并引导他们去探索更广阔的商业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