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婆使用說明書:人生视野系列(23)

老婆使用說明書:人生视野系列(2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博冰 著
图书标签:
  • 婚姻
  • 情感
  • 生活
  • 家庭
  • 两性关系
  • 沟通
  • 自我成长
  • 人生智慧
  • 实用指南
  • 幸福婚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大拓文化出版社
ISBN:9789866145391
版次:1
商品编码:16032591
包装:平裝
丛书名: 人生视野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為確保您的權益,請仔細閱讀本說明書。若不按照使用說明而發生問題,本公司一概不負責任。如果你已經購買了老婆這項產品,卻未能達到幸福的感覺,甚至換了幾次貨也成效見微……只要說出問題,這本說明書就能給出滿意的回答!在俱樂部裡,一群壓抑的老公們,對著一本神奇的使用說明書發洩著對老婆情緒的不滿……
  一。保證說明:本產品設計高雅、實用,在正確使用及保養下能發揮其優越性能,如由於製造上之原因所發生故障,請退回娘家保養維修,此保證只限於正常使用下有效,一切人為損壞或不當使用不在保證範圍內。
  產品保證卡,須由法院與經銷商填寫購買日期與蓋章之後,始得生效。
  產品自購買七天內發現產品瑕疵,請至原購買門市進行新品退貨,經娘家檢測後確定故障方可退貨,若為人為因素則不在此保固條款中。
  憑保證卡自購買日起一年內免費服務,服務時請出示有效保證卡(影本無效),如需服務,請將維修品送回娘家或原購經銷商。
  二。在下列狀況下,雖在有效保證期內將不提供產品保固服務:
  1因天災、地震,雷擊等因素所造成之損壞。
  2使用不當,自行改裝拆修,不按規定使用而損壞。
  3外觀消耗材(如皮膚、皺紋、頭髮、身材…)。
  4因其他產品(設備)所引起之故障(小孩、鄰居、朋友、親戚、同事…)。
  5使用非產品規格所支援之耗材,導致產品損毀故障(PR*DA、L*、GUC*I、CHAN*L…)。

内页插图

目录

產品介紹 老婆
01、愛美,是女人的天性
02、女人也好色
03、浪漫是本性
04、管東管西,因為母性
05、男子氣概恨重要
06、老婆老愛粘著我
產品特色 你不懂得她
07、就是不讓我睡覺
08、有時候真神秘
09、難得而特別的聲音
10、高潮如何制造
11、攻略招數怎麼出
12、誘發她得性感
13、心不在焉的時候
產品屬性 猜不透的心
14、翻臉比翻書還快
15、如何化解冷戰冰山
16、消磨了甜蜜的繁忙
17、帶老婆去應酬
18、一山不容二虎
19、男朋友?男的朋友?
故障排除 守財的本事
20、老婆是催錢筒
21、私人財產
22、我是敗家男
23、女人天生愛消費
24、投資部是賭博
25、停止抱怨的按鈕
配備升級 新生命報到
26、懷孕,男人也有份!
27、一起走過懷孕期
28、「小小」三
29、老婆的升級方式
30、我不幹了!
31、搶救孤島上的老婆大人
系統提示 老婆是拿來疼的

前言/序言


《人生视野系列(23):探索内在力量与外部世界的交融》 书籍简介 本书作为“人生视野系列”的第二十三部作品,旨在带领读者进行一次深刻的自我审视与外部世界探索之旅。它并非一本提供即刻答案的指南手册,而更像是一幅广阔的地图,标记出人生中那些关键的交叉路口、隐藏的风景线以及影响我们前行的深层驱动力。全书着重探讨“个体经验如何塑造世界观,以及世界观如何反作用于个体经验”这一核心议题。 第一部分:觉察之镜——重塑自我认知 这一部分着眼于个体内部的构建。我们深入剖析“自我概念”是如何在童年经验、文化熏陶和社会互动中被层层编织起来的。作者不再停留于泛泛而谈的“认识你自己”,而是通过一系列详实的案例分析和心理学模型,展示了无意识偏见、核心信念系统(Core Belief Systems)如何像操作系统一样默默运行,决定我们的决策倾向和情绪反应。 1. 认知地图的绘制与修正: 书中详细阐述了“心智模型”(Mental Models)的形成机制。我们每个人都携带着一套处理信息的内在工具箱。当外部信息与既有模型发生冲突时,我们倾向于修正信息而非模型。本书引导读者像一位严谨的制图师那样,审视自己心智地图上的“禁区”和“未被探索的领域”。我们探讨了如何利用“反事实思维”(Counterfactual Thinking)来评估过去的选择,并非为了沉湎于悔恨,而是为了精确校准未来的路径选择。 2. 情绪作为信息载体: 情绪管理并非压抑或释放,而是理解其背后的信息价值。本书提出了“情绪的生态系统”理论,将焦虑、恐惧、喜悦等情绪视为身体对环境变化的信号反馈。例如,对“不确定性”的持续焦虑,可能提示我们当前的生活结构中存在着未被清晰界定的边界。通过对情绪的细致解剖,读者将被赋能,将其转化为可操作的洞察力。 3. 叙事疗法的实践: 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故事的讲述者。作者强调了“自我叙事”的力量——我们如何向自己讲述关于自己是谁、能做什么的故事,直接影响了我们的行动力。本书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练习,帮助读者识别那些限制性的“坏故事”,并开始“重写”那些赋能的、更具适应性的新故事。这不是美化过去,而是重新赋予过去事件以新的意义和功能。 第二部分:边界的张力——个体与群体的互动 如果说第一部分是向内看,那么第二部分则将目光投向了“关系场域”,探讨个体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网络中定位自身,以及如何维护有质量的连接。 1. 关系的透视: 我们详细考察了“依恋理论”在成年人关系中的应用,特别是回避型、焦虑型和安全型依恋模式,如何渗透到职场合作、亲密伴侣关系乃至泛社交互动中。书籍强调,高质量的关系建立在相互的“清晰度”之上,而非仅仅是情感的共鸣。我们分析了“情感劳动”(Emotional Labor)在不同关系中的隐性成本,并探讨如何进行健康的“需求表达”与“拒绝艺术”。 2. 组织与文化的内嵌性: 现代人无法脱离特定的组织结构和社会文化而存在。本章节深入分析了“组织惯性”和“文化脚本”对个人决策的无形约束。例如,探讨了在快速变化的行业中,传统组织文化如何阻碍创新,以及个体如何在遵循结构的同时,保持思想的独立性。这里引入了“社会网络分析”的初步概念,帮助读者理解自己在权力结构和信息流中的实际位置。 3. 责任的边界与扩展: 本部分区分了“控制范围”与“影响力范围”。许多人的焦虑来源于试图控制那些本质上无法控制的外部事件(如市场波动、他人的看法)。本书明确指出,真正的力量在于对自身反应和投入的负责,以及在自身影响范围内做出最大化的建设性努力。我们讨论了“同理心疲劳”的现象,并提出了一种更具可持续性的“共情”模式,即在理解他人痛苦的同时,确保自身的心灵资源不被耗尽。 第三部分:时间的维度——价值的锚定与意义的追寻 最后一部分将视角拉升到时间轴上,探讨如何从日常琐碎中提炼出持久的意义,并构建一个与核心价值相符的人生轨迹。 1. 价值排序的实践哲学: 意义的追寻并非宏大叙事,而是日常选择的总和。本书提供了一套实用的“价值校准工具”,帮助读者识别那些在压力下依然坚守的“不可妥协的原则”。我们分析了“享乐主义”与“实现主义”的长期冲突,并指出,真正的满足感往往来源于对个人价值的持续践行,哪怕这条路径充满阻碍。 2. 从目标到过程的转移: 现代社会过度强调“目标达成”,往往导致人在“到达”后的空虚感。本书主张回归“过程导向”,将注意力聚焦于“精进”(Mastery)本身。无论是学习一门手艺、深化一项技能,还是培养一种习惯,过程中的心流体验(Flow State)才是意义的稳定来源。我们探讨了如何设计一个“有摩擦力”的生活结构,既能提供挑战,又不至于使人崩溃。 3. 面对不确定性的开放性: 人生视野的终极意义在于拥抱“未完成性”。世界是持续演变的,任何“最终答案”都是暂时的。本书鼓励读者培养一种“开放性”的心态,将生活视为一个持续的实验场。学会欣赏那些未被预设的转折点,将之视为拓展视野的新机会。最终,本书旨在提醒读者:人生不是一场必须完成的考试,而是一次持续学习、不断校准的宏大探险。 本书面向所有对深度思考、自我成长和理解复杂世界抱有热忱的读者。它要求读者投入时间与自我对话,而非提供快速的安慰剂。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它采取了一种近乎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去解构一个非常生活化的主题。我本来以为“说明书”这个概念会限制了内容展开的广度和深度,但恰恰相反,作者利用这个框架,极其有条理地构建了一套分析模型。每一个章节都像是在拆解一个复杂的机械装置,从动力来源(情感需求)到运行程序(沟通模式),再到偶尔的“系统故障”(矛盾爆发点)及其排查手册。这种结构化的呈现方式,让原本可能因为情绪化而变得模糊不清的婚姻困境,一下子变得清晰可辨,易于分析和处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关于“兼容性测试”的探讨,它不是简单地说两个人要合得来,而是深入到价值观、人生目标以及对未来生活蓝图的差异性,并给出了一系列实用的“预警信号”识别方法。对于那些正处于磨合期或者对未来关系感到迷茫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非常冷静且实用的视角,帮助我们预先绘制出可能遇到的复杂地形。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绝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心灵鸡汤”可以比拟的。它有一种老派的、充满智慧的腔调,仿佛一位阅尽世间百态的长者在娓娓道来,既有洞察人心的犀利,又不失对人性的温柔理解。在描述某些情感场景时,作者的遣词造句达到了近乎诗意的境界,然而这种美感却服务于对现实问题的剖析,使得阅读过程既有智力上的满足感,又有情感上的共鸣。我特别喜欢书中穿插的一些历史典故或哲学思考,它们像锚点一样,将夫妻关系这个微观的议题,提升到了人类关系学的一个宏大背景下进行审视。这让这本书的厚重感大大增加,它探讨的不是如何“搞定”一个人,而是如何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与另一个人共同进化。这种对深层意义的挖掘,让这本书超越了“工具书”的范畴,更像是一部关于“共同生活艺术”的论著。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作者完全洞悉了我过去几年在亲密关系中遇到的所有挫折和困惑。这种强烈的共鸣感,来源于作者对“内在冲突”的精准捕捉。它没有过多地渲染外在的争吵场面,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当事人内心深处的恐惧、不安全感以及对被爱的渴求上。书中关于“自我价值投射”和“伴侣角色固化”的分析,对我触动极大。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不满意的不是伴侣本人,而是我们强加在他们身上的、早已过时的角色期待。作者用极其冷静的笔触揭示了这种认知偏差,并引导读者反思自身对亲密关系的底层设定。这种由内而外的自我审视,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价值。它不是教你如何改变别人,而是提供了一套清晰的思维导图,让你能够更有效地管理和重塑自己的内在世界,进而影响到外在的关系动态。

评分

这本书的布局设计极其巧妙,它遵循了一种从宏观到微观、再从理论到实践的递进关系。开篇往往是抛出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然后迅速切入到深层的原因分析,接着往往会提供一个可操作的“场景模拟”或者“应对脚本”。这种三段式的处理方式,使得内容既有理论上的支撑,又不失实践指导的意义。我个人认为,它最成功的地方在于,作者没有试图提供一个“一劳永逸”的万能解药。相反,它强调的是“持续维护”和“版本迭代”的概念。婚姻和关系如同一个不断运行的软件系统,需要定期的补丁和升级。书中对于如何处理“系统升级冲突”(即人生重大转折点带来的关系调整)的论述,非常具有前瞻性。这本书读起来不像是被动接受知识,更像是参与了一场深入的、有建设性的对话,让我对未来的生活有了更稳定、更具弹性的预期和准备。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实在是太抓人眼球了,一上来就带着一种幽默又带着一丝丝“警告”意味的口吻,让人忍不住好奇里面究竟藏着什么样的“秘籍”。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轻松搞笑的“两性关系指南”,读完后才发现,它比我想象的要深刻得多。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停留在表面的嬉笑怒骂,而是非常细腻地剖析了婚姻生活中的种种微妙之处。从日常相处的细节,到面对冲突时的不同反应模式,这本书像是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很多夫妻之间心照不宣却又难以言明的问题。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期望值管理”这部分时的坦诚,没有过度美化婚姻的田园牧歌,而是直面了两个人从独立个体融合为一个家庭时所必然产生的摩擦和磨合。它不是那种教你如何去“控制”对方的书,反而是鼓励双方去理解彼此的成长轨迹和潜在的“使用限制”。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伴侣的某些行为多了一份包容,少了一份即时的评判,这绝对是阅读体验中非常宝贵的一部分收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