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讓部屬願意追隨的上司: 51個帶人先帶心的領導力

成為讓部屬願意追隨的上司: 51個帶人先帶心的領導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岩田松雄 著,劉滌昭 译
图书标签:
  • 领导力
  • 团队管理
  • 员工激励
  • 人际沟通
  • 管理技巧
  • 职场发展
  • 高效团队
  • 情商
  • 企业文化
  • 个人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悅知文化
ISBN:9789865617837
商品编码:16088860
包装:平裝
开本:25开
出版时间:2016-03-15
页数:25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出版至今 (一年)累積突破29刷,實銷突破30萬本
◎持續52周蟬聯日本商管類排行榜前五名
◎日本Book Express商業書年度排行榜**名
◎日本各商業書暢銷排行榜前三名

有些主管永遠都留不住好人才。
有些主管則到哪裡都能擁有自己的人馬。
成功主管,不是自我感覺良好,而是下屬真心誠意、甘效犬馬之勞。

從美體小舖到星巴克,*傳奇、*平民、也*成功的主管典範,本書不談大道理,而是作者在各種產業及職務歷練並坐上了*高CEO的位子之後,提出了51件教科書不會教你的職場潛規則及態度。讓你能夠從容不迫,在未來職場面對全新挑戰。

當上主管後,連上廁所的樣子都有人會注意?
工作守則不是給主管的,是給只把工作當工作的人看的?
當上主管後,要認清人品好比工作能力好還要重要?
當上主管,更不能罵人?

本書作者岩田松雄被公認為日本新一代*傳奇、*平民、也*成功的領導者典範,在美體小舖及星巴克擔任CEO時,曾創下所向披靡的業績和滿意度。他主張只要磨練,「平凡的人也能成為領導者」。

作者简介

■作者簡介

岩田松雄
大阪大學經濟系畢業後進入日產汽車,從生產、品管、採購、銷售到財務,廣泛的接觸各種業務,之後赴加州大學(UCLA)的安德生管理學院進修。歸國後歷經外資的日本JEMINI顧問公司、可口可樂董事,之後出任電子遊樂器製造商ATLUS公司社長,讓連續三年虧損的公司轉虧為盈。再歷經TAKARA公司常務董事後,接任THE BODY SHOP公司社長,將分店數從107家增加至175家,營業額則從67億日圓擴大至140億日圓。接著擔任日本星巴克CEO,打出「100年後依然閃亮的品牌」口號,使業績大幅成長,到了2010年度,更創下史上*高的業績──1,016億日圓。
由於以上的成績受到肯定,被UCLA商學院的3萬7000名畢業生選為「100 Inspirational alumni」(創新校友,日本僅有4人當選)。

■譯者簡介

劉滌昭
輔仁大學日文系畢業,日本拓殖大學經營學碩士。曾任牛頓雜誌叢書主編、日本文摘主編、民生報日文編譯,現為專職譯者。譯有《零極限之富在工作》、《20世紀名言集》、《投資才有希望》、《不生病的生活》、《一日一餐的健康奇蹟》等書。

精彩书评

◎聯合推薦
政治大學創新管理教授/李仁芳
元智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李弘暉
統一星巴克總經理/徐光宇
台灣科技大學管理學院特聘教授/盧希鵬

目录

CH 1 不必長得玉樹臨風
1 其實,「為什麼會成為領導者?」不是重點
2 領導統禦能力並非與生俱來的
3 要指揮別人,不如自己先行動
4 部屬都在悄悄觀察上司的人格特性
5 因為曾有過挫折,因此能夠了解他人的痛苦
6 對親臨**線及端茶小妹的重視
7 了解權力的可怕
8 用「使命感」取代工作手則
9 小心連自己上廁所的樣子也會有人注意

CH 2 不必能言善道
10 上司每日的言行及態度,便可創造信賴關係
11 一句話就能改變部屬對工作的欲望
12 主動且積極地詢問部屬的意見
13 從兩篇就任演說學到的溝通方法
14 首先要注意的是「簡單易懂」
15 將想法轉換成文字來傳達
16 採取不傷害部屬自尊心的責備方式
17 在眾人面前講話,一定要先做好準備

CH 3 別跟下屬去喝酒
18 投手和游擊手孰輕孰重?
19 從關心部屬開始做起
20 經常站在**線的立場思考,並重視**線
21 交付工作時,要從「為什麼要這麼做」開始
22 從「上司、同事、下屬」全方位觀察一個人
23 大方針依「直覺」來設定即可
24 要為成果負擔所有責任
25 人品好比工作能力好還重要
26 與個性不合的部屬或上司相處得宜的方法

CH 4 對何事都要抱持懷疑的態度
27 不需要太快做出決策
28 「事實」與「判斷」是不同的兩回事
29 展現積極主動的態度,猶豫時就放手一搏
30 隨時保持「一定沒問題」的正面力量
31 鍛鍊部屬的決策能力
32 要讓部屬信服,就不可以逃避責任

CH 5 有時要試著暫時停下腳步
33 想做什麼就身先士卒吧
34 把時間和效率當一回事
35 有時需要挪出暫停的時間
36 要有行動力,從自我管理開始
37 要常問部屬:「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
38 用文字來管理部屬的行動
39 心情不好時,不如暫時離開

CH 6 不一定要博覽群書
40 喜歡的書不妨重覆閱讀
41 同時閱讀不同種類的書籍
42 請自己掏錢買書
43 多接觸能豐富和撼動心靈的書籍或電影
44 志向有多大,格局就要有多大

CH 7 曝露弱點也無所謂
45 優秀的領導者擁有良好品德
46 別讓部屬有機會懷疑你的人格
47 隨時注意自己的道德高度
48 挫折與失敗經驗會讓人擁有同理心
49 常存無私的心
50 每一天都是品德修練的道場
51 *後,要無時無刻相信自己做得到
卓越领导的艺术:激发团队潜能的实战指南 书名: 卓越领导的艺术:激发团队潜能的实战指南 作者: [此处可虚构一位资深管理专家或行业领袖的名字] 出版社: [此处可虚构一家知名商业/管理类图书出版社] --- 内容提要: 在瞬息万变的现代商业环境中,组织绩效的瓶颈往往不在于战略的缺失,而在于执行力的涣散与团队凝聚力的不足。本书并非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深入剖析了成功领导者如何从“管理者”蜕变为“赋能者”的实战路径。它聚焦于领导力的核心支柱——构建信任、清晰沟通、有效授权、激发潜能和持续发展,为渴望提升管理效能、打造高绩效团队的各级管理者提供了一套全面、可操作的系统性方法。 本书摒弃了传统上强调“控制”与“命令”的旧式管理范本,转而强调“服务型领导”和“情境领导”的理念。作者结合多年在一线处理复杂组织问题、领导跨职能团队的宝贵经验,拆解了从初级主管到高层领导者在不同管理阶段必须掌握的关键技能。 核心内容深度解析: 第一部分:领导力的基石——构建深度信任与组织文化(约350字) 信任是高效团队的无形粘合剂。本部分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一致性的言行和透明化的决策过程,在团队内部建立起坚不可摧的信任基础。 透明度的力量与边界设定: 探讨了信息共享的度与范围,如何平衡开放性与保密性,确保员工在“被充分知情”的前提下,对管理层的动机保持信心。 从“正确性”到“可靠性”: 强调了领导者兑现承诺(无论大小)对建立个人信誉的重要性。提供了一套记录和跟进承诺的实用工具,防止“狼来了”效应的发生。 失败的文化重塑: 分析了恐惧文化对创新的扼杀作用。书中提出了“建设性失误”的管理框架,指导管理者如何将错误视为学习的机会,鼓励员工承担经过计算的风险,并保护那些勇于尝试但结果未尽如人意的团队成员。 价值观的内化: 阐述了组织价值观如何从墙上的标语转变为日常决策的指南针,领导者应如何通过自身的行为示范,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招聘、绩效评估和日常互动之中。 第二部分:沟通的艺术——超越信息传递的深度连接(约380字) 有效的沟通不仅仅是指令的下达,更是意义的共同构建。本部分深入探讨了高绩效沟通策略,旨在提升反馈的质量和倾听的深度。 从“听见”到“听懂”的实践: 介绍了“积极聆听”的高级技巧,包括复述确认(Paraphrasing)和探索性提问,确保管理者真正理解员工的顾虑、建议和未表达的需求。 情境化反馈模型(SBI-E): 提出了一种结构化、非批判性的反馈框架,侧重于描述情境(Situation)、行为(Behavior)和影响(Impact),并引导员工思考下一步(Expectation/Engagement)。这使得反馈成为一种促进成长的对话,而非单向的指责。 冲突的建设性管理: 将冲突视为组织成长的催化剂,而非必须避免的灾难。提供了识别冲突根源(是目标冲突、资源冲突还是人际冲突)的工具箱,并教授管理者如何充当公正的调解者,引导各方达成共赢的解决方案。 跨层级沟通的桥梁搭建: 针对信息在组织层级中失真或延迟的问题,设计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沟通的双向管道策略,确保高层战略意图能够准确触达一线,同时一线洞察能有效上达决策层。 第三部分:授权与赋能——释放员工的内在驱动力(约390字) 真正的领导力体现在培养他人的领导力。本部分聚焦于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授权,将控制权转化为驱动力。 区分“授权”与“推卸责任”: 明确了授权的四个维度——决策权、资源使用权、行动自主权和最终责任归属。提供了一个矩阵图表,帮助管理者根据任务的复杂性和员工的能力水平,选择恰当的授权程度(从“告知”到“完全自主”)。 设定清晰的成功标准(KPIs与OKRs的融合): 强调在授权前,必须与被授权者共同定义清晰、可衡量、有时限的成果目标,避免员工因目标模糊而效率低下或方向偏差。 赋能而非微观管理(Micromanagement): 系统分析了微观管理的心理根源(通常是领导者自身的不安全感),并提供了逐步撤回监督、增加员工自主决策机会的渐进式训练计划。 绩效管理转向发展计划: 倡导将年度绩效评估转变为持续性的职业发展辅导。重点讨论了如何识别高潜力人才(Hi-Po),并为他们量身定制“拉伸型任务”(Stretch Assignments),加速其能力迭代。 第四部分:自我觉察与持续领导力发展(约380字) 领导者是一场永无止境的自我修炼。本部分强调了领导者必须对其自身的情绪智能、压力管理以及决策模式进行深刻反思。 情商的实战应用: 超越基本的情绪识别,深入探讨了如何利用自我调节能力,在高压环境下维持冷静和客观,并有效影响他人的情绪状态(情绪传染效应)。 决策疲劳与认知偏差的对抗: 介绍了常见的决策陷阱,如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和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提供了系统性的决策校验流程,鼓励领导者在关键时刻引入“魔鬼代言人”或“外部审视”机制,以提高决策的质量和公正性。 建立韧性与恢复力: 探讨了领导者如何应对职业倦怠和持续的外部压力。提供了科学的时间管理和精力分配模型,确保领导者能够保持长期的战略清晰度,而不是陷入日常的救火行动中。 导师制与同行学习网络: 强调领导力提升的必要性在于建立一个高质量的反馈圈。指导管理者如何寻找合适的外部导师,以及如何有效地在内部组织同级主管的学习小组,实现知识的互哺和经验的快速迁移。 本书特色: 案例驱动: 书中穿插了来自不同行业(科技、金融、制造)的真实组织案例和“转折点”故事,生动展示了理论在复杂现实中的应用与局限。 工具箱丰富: 提供了大量可立即投入使用的工作表、会议结构模板和一对一辅导脚本。 面向行动: 每章末尾均设有“领导力行动清单”,确保读者能够将所学知识直接转化为本周可以实施的管理步骤。 目标读者: 中高层管理者、部门主管、项目经理、有志于晋升的团队领导者,以及所有希望提升个人影响力与组织效能的专业人士。 --- 卓越的领导力不是天生的特质,而是一套可以习得、可以磨砺的技能组合。本书是您通往更高管理境界的必备工具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对这本书的期待并不高,因为市面上的“领导力”书籍往往流于表面,给人一种“看了等于没看”的挫败感。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印象。它的核心魅力在于,它成功地将那些宏大的管理理念,拆解成了无数个可以立即在第二天实践的小动作。比如,书中关于“授权的艺术”那一章节,作者没有用复杂的流程图来解释,而是用一个生动的比喻,将授权比作播种,强调了给予养分和适度放手的重要性。我尝试着运用了书中的一些微调策略,比如在分配任务时,不再是简单地指派,而是先花五分钟时间询问对方的“预期困难点”,这种改变虽小,但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却肉眼可见地提升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感染力,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更像是老朋友之间的真诚交流,带着一丝幽默感,使得那些严肃的管理话题也变得容易消化。它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让我明白领导力的提升是一个持续迭代、不断自我校准的过程,而非一蹴而就的修炼。这种务实的指导性,是这本书最让我信服的地方。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极具匠心,它不像很多管理书籍那样堆砌理论模型,而是采用了一种非常流畅的叙事流程,仿佛在引导读者进行一次心灵的探索之旅。我发现作者在论述每一个观点时,都会穿插一些看似不起眼,实则蕴含深意的案例。这些案例的特点是,它们不是那种超级英雄式的完美故事,而是充满了真实职场中的挣扎与反思,这让我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比如,书中提到如何处理团队成员之间的意见分歧,作者并没有给出“一刀切”的解决方案,而是引导我们去探究分歧背后的动机差异。这种深入挖掘“人性”层面的探讨,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的价值。我常常在阅读时,会停下来,拿出笔记本,不是抄录金句,而是反思自己过去在处理类似情境时的失误。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在于,它不直接告诉你“该做什么”,而是让你明白“为什么会这样”,从而激发你内在的改变动力。它的文字虽然朴实,但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力,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积累下的那种沉淀感。读完这部分内容,我感觉自己对团队的“情绪温度”更加敏感了,这是过去我一直忽略的关键维度。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震撼,在于它对“脆弱性”的重新定义。在传统的观念中,领导者似乎需要展现出无懈可击的形象,但这本书却反其道而行之,鼓励领导者适当地展示自己的困惑和学习过程。这种“示弱”的智慧,在书中被阐述得淋漓尽致,它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真正的强大,是敢于承认自己的局限,并以此来拉近与团队的距离,从而建立起一种更具人性光辉的联结。我个人对书中关于“冲突的建设性利用”那几页内容印象尤为深刻,作者强调冲突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冲突的逃避和压制。他提供了一套系统的框架,指导我们如何将负面的摩擦转化为推动团队成长的动力。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感把握得极好,时而如山涧溪流般潺潺细语,深入剖析内心世界;时而又如疾风骤雨般,给出强有力的行动指南。它不只是提供“术”,更是深挖“道”的基础,让我从根本上理解了为什么某些管理手段在不同的情境下会失效,从而学会了灵活变通。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充满了力量感,那种深沉的蓝色调和有力的字体排版,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是在一个朋友的推荐下翻开这本书的,当时我对“领导力”这个词汇已经有些审美疲劳了,总觉得市面上充斥着太多空洞的理论和不切实际的口号。然而,这本书在开篇并没有直接抛出那些宏大的叙事,而是从一些非常贴近日常工作场景的细节入手,比如如何高效地进行一次团队晨会,或者在面对突发危机时如何保持团队的稳定。这种由小及大的叙事方式,让我感觉作者非常务实,他仿佛就在我身边,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与我分享他的经验。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书中对于“倾听”这个环节的强调,他不仅仅把它当作一个沟通技巧,而是上升到了一个管理哲学的层面,认为真正的倾听是建立信任的基石。读完前几章,我已经能明显感觉到自己的思维正在被重塑,不再仅仅关注“任务的完成度”,而是开始更多地思考“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度”。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直接,没有过多的修饰,直击痛点,读起来酣畅淋漓,让人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拍着你的肩膀告诉你,管理不是靠职权压制,而是靠影响力来驱动的,这种内涵的深度,在同类书籍中是相当罕见的。

评分

我必须承认,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于“以心驭人”这一概念一直持保留态度,觉得它听起来过于理想化,难以在现实的KPI压力下执行。然而,这本书通过一系列扎实的论证和案例分析,彻底扭转了我的看法。作者巧妙地将“关心下属”和“达成业务目标”这两者之间的鸿沟成功地弥合了。书中有一段话让我深思良久,大意是说,你为员工提供的价值,最终会通过员工的服务质量和忠诚度,以数倍的杠杆效应回馈给组织。这种逻辑清晰的商业论证,使得“用心”不再是情感上的付出,而是一种高回报率的战略投资。这本书的排版和用词都很考究,阅读体验非常舒适,即便是面对那些需要反复琢磨的管理悖论,也能在清晰的逻辑引导下找到出口。它没有故作高深,反而用一种近乎哲学家的深度来探讨管理中的人性课题。它让我意识到,一个真正优秀的领导者,首先得是一个懂得关怀、懂得激励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发号施令的“管理者”。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从一个“工具理性”的管理视角,转向了一个更具“人文关怀”的领导力模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