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幸福: 成為自己的思想者, 在各種環境中保持快樂的藝術

論幸福: 成為自己的思想者, 在各種環境中保持快樂的藝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阿蘭 Alain 著,潘怡帆; 楊凱麟/ 審訂 译
图书标签:
  • 幸福学
  • 积极心理学
  • 自我提升
  • 哲学
  • 思维方式
  • 情绪管理
  • 人生智慧
  • 个人成长
  • 快乐
  • 内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麥田出版社
ISBN:9789863443650
商品编码:16089767
出版时间:2016-08-04
页数:27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 阿蘭是活躍於十九至二十世紀的法國哲學家,有現代蘇格拉底之稱。《Propos sur le Bonheur》是阿蘭於高中教授哲學的四十年當中,為報紙所撰寫的專欄文章集結之一,也是他隨筆集中*重要的一本。
◎ 本書極具經典地位:與羅素(Bertrand Russell)及卡爾?希爾提(Carl Hilty)的《幸福論》並稱「世界三大幸福論」;法國一流傳記作家安德烈.莫洛亞(André Maurois)譽為世界上*美的書之一。
◎ 每篇文末皆附有該篇之重點精華,由哲學博士楊凱麟教授親自摘要。
◎ 法國高中哲學課指定必讀當代哲學家之一。

「就像草莓有草莓的味道, 生命的味道,就是幸福。」
哲學經典名作(法文直譯本)、世界三大幸福論之一
影響整個法國當代思潮--哲學家阿蘭*重要的隨筆集

《幸福論》共有九十三篇隨筆。
阿蘭引經據典或用生活周遭的實例,從不同角度詮釋這人人渴求的「幸福」主題。

阿蘭的思慮嚴密、風格清新,他常用具體而創新的意象來抓住讀者的注意力或提出他的論點。這些意象往往來自日常生活,像是一根別針、哭鬧的孩子或是在田裡休息的農夫。除了這些引人入勝的詩意意象,他也用擲地有聲的遣詞用字來闡述他的思想,包括大量使用格言。他將思想視為工具,有了這種工具,我們可以掌握現實,並且有尊嚴的過生活。

懊悔是第二次犯錯。
「在時間的道路上,人們既無法掉頭,也無法在同一條路上走過兩次。我堅信一個性格堅強的人,他會提醒自己身在何方、面對什麼樣的事實,以及什麼是無法挽回的,這使得他能夠離開此處,前往未來。要做到這點並不容易,必須透過小事來不斷自我訓練;否則,激情便猶如關在籠子裡的獅子,牠可以在欄杆前徘徊數小時之久,彷彿總是希望當牠在此處找不到出口時,是因為還沒有把另一邊找清楚的緣故。簡而言之,這種因為緬懷過去所造成的憂愁,不僅毫無益處,甚至有害。因為它會導致我們徒勞地去反省、尋找。斯賓諾沙說懊悔是第二次犯錯。」(摘自第五十八篇「關於絕望」)

阿蘭探討的議題往往相當複雜,然而他有系統的表達他的思想,字裡行間亦不帶哲學用語或晦澀的隱語,每一篇都呈現了一種幸福的面向,一種我們能自己創造的幸福。

他教我們敞開心胸,「原諒自己其實是願意原諒別人的首要條件。相反地,不稍節制的懊悔,相形之下往往是在擴大別人的過錯」;他教我們堅強意志,「命運是變動的,一彈指就會創出一個新的世界。菲薄之力也會引發無盡的後果」;他教我們相處之道,「愈是真摯與珍貴的情感,也就愈缺少不了禮貌」;他鼓勵採取行動,「人們常說自己總是錯過幸福。對於免費的幸福而言,此話不假,因為免費的幸福根本不存在。而人們自己創造的幸福,從不會讓人失望。因為幸福就是學習,而人們永遠在學習」……

每週讀上一到兩則,便能逐步體會,我們是怎麼成為使自己幸福或不幸之人。

◎讀者讚譽
?這些隨筆就像是小小的寶石般值得被細讀、深思……其中*大的困難,莫過於嘗試去實踐它們。隨著阿蘭的思考,一切顯得如此簡單明確。他不譁眾取寵,而僅是向我們傳達他的反省。他以一種不令人生厭的哲學方式教導我們。每則隨筆都極為簡短、清晰,有時甚至很詼諧。是一本值得放在身邊,每天讀上一點的好書。

?阿蘭的「隨筆」系列歷經長達數十年的反覆再版,絕對是二十世紀作家的書寫當中,*睿智也*值得為人所借鏡的作品之一。這位專精於古代經典的思想家使我們能正確地理解行動的哲學,其中也不乏對抽象智慧的思考。每個人都應該隨身攜帶一本阿蘭的隨筆集。

?阿蘭給予我們的是一本激勵人心之作。在你悲傷之際,這本書能鼓舞你。幸福就在我們之中,只消懂得如何去認識幸福。

?一本有趣非凡之作,值得一讀再讀,無論是完整或片段的重讀。一本從任何角度來看都屬於經典的作品。

?這本書是我十七歲時,法文老師介紹給我的,一本直到你八十四歲都還能從中重新發現幸福的作品。

?讓人省思「幸福」一詞的精采絕倫且空前未有之作。幸福就是去珍惜每日每刻的行動。

?令人永生難忘之作。即便是歷經戰爭之作,阿蘭的書寫卻未顯得嚴酷,讓我們深刻體認到人的處境以及我們的社會及問題。一條不可或缺的沉思之路。

?我*一次買的《論幸福》送人了,所以我又買了第二本。重讀此書的愉悅絲毫未減,這便是一種真正的幸福!

作者简介

■作者簡介

阿蘭(Alain──1868-1951)
法國哲學家、散文家、評論家、教育家。原名埃米爾.沙爾捷(?mile Chartier),以筆名聞名於世。笛卡兒學派追隨者。 出生於佩爾什的莫爾塔涅,父親是獸醫,母親為擅長飼養馬匹的佩爾什人,這些背景促使他認為,應當透過根本的生理健康及各種衝動情緒去體認人的本質,並由此要求人的自我管理。

從洛里昂到盧昂,再到巴黎,擔任高中哲學教師40年(1892-1933),廣受學子愛戴。阿蘭的學生,同時也是著名小說家、傳記家安德烈.莫洛亞(André Maurois)譽為「現代的蘇格拉底」。

對政治的熱情以及對黨派的痛恨,使其成為報社的專欄作家,以自創的隨筆(propos)體裁,於《盧昂快報》(1906-1914)、《自由論壇》(1921-1936)發表文章。做為人文主義者,他積極反戰;身為愛國者,他為服從義務而參戰(1914),在戰場上見證情緒所導致的致命性,並由此尋覓人類受困於情緒的原因,這也成為他一系列作品的初始,並逐步形成一個創新且歷久不衰的哲學計畫。1951年獲頒「法國國家文學大獎」(Grand Prix national de Littérature),為此獎*一位受獎者。

主要作品有《論哲學家》、《論政治》、《論教育》、《美術體系》、《觀念與年紀》、《諸神》等書。

■譯者簡介

楊凱麟/審訂
巴黎第八大學哲學場域與轉型研究所博士,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教授。研究當代法國哲學、美學與文學。著有《分裂分析福柯》、《祖父的六抽小櫃》、《書寫與影像》,譯有《德勒茲論傅柯》、《消失的美學》、《德勒茲:存有的喧囂》、《傅柯考》(合譯)等書。

潘怡帆
巴黎第十大學哲學博士。專業領域為法國當代哲學及文學,譯有《從卡夫卡到卡夫卡》。

目录

譯者序
獻詞

1. 布賽法勒
2. 惱火
3. 憂傷的瑪麗
4. 精神耗弱
5. 悒鬱
6. 激情
7. 恐懼即病
8. 關於想像
9. 思想的病
10. 阿爾岡
11. 醫學
12. 微笑
13. 意外
14. 慘劇
15. 論死亡
16. 姿態
17. 體操
18. 祈禱
19. 打呵欠的藝術
20. 脾氣
21. 個性
22. 命中註定
23. 預知的靈魂
24. 我們的未來
25. 預告
26. 赫拉克勒斯
27. 意願
28. 人各有志
29. 關於宿命
30. 別絕望
31. 在大草地上
32. 鄰近所致的激情
33. 家庭裡
34. 關心
35. 家的和睦
36. 關於私生活
37. 伴侶
38. 煩悶
39. 速度
40. 賭博
41. 希望
42. 採取行動
43. 行動者
44. 第歐根尼
45. 利己主義者
46. 無聊至極的國王
47. 亞里斯多德
48. 農人的快樂
49. 勞動
50. 作品
51. 眺望遠方
52. 旅行
53. 尖刀舞
54. 大放厥辭
55. 抱怨
56. 激情的雄辯
57. 關於絕望
58. 關於憐憫
59. 他人的痛苦
60. 安慰
61. 紀念死者
62. 瞎攪和
63. 在雨中
64. 躁動
65. 愛比克泰德
66. 斯多噶主義
67. 認識你自己
68. 樂觀主義
69. 鬆綁
70. 耐心
71. 善意
72. 辱罵
73. 好脾氣
74. 一種治療
75. 精神保健
76. 母乳的禮讚
77. 友誼
78. 關於優柔寡斷
79. 典禮
80. 新年快樂
81. 祈願
82. 禮貌
83. 處世之道
84. 讓人開心
85. 柏拉圖醫生
86. 健康的藝術
87. 勝利
88. 詩人
89. 幸福是美德
90. 幸福是如此慷慨
91. 保持快樂的藝術
92. 關於保持快樂的義務
93. 應當發誓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论幸福:成为自己的思想者,在各种环境中保持快乐的艺术》的书籍的详细简介,内容详实,旨在不包含该书的特定主题,但又具有图书简介的特质。 --- 《光影之间:现代都市生存的艺术与哲学》 书籍简介 在信息洪流与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中,个体如何在喧嚣中找到安宁,如何在复杂的人际网络中确立自我,成为一道永恒的议题。本书并非旨在提供一套“速成”的技巧手册,也不是对某种特定生活哲学的盲目推崇,而是深入剖析了当代都市人在面对物质丰裕与精神空虚并存的现实时,所展现出的复杂心理图景与应对策略。 本书以细腻入微的观察和跨学科的视角,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城市生存模型。它横跨了社会学、城市规划、符号学乃至部分环境心理学的边界,试图探讨“空间如何塑造人,人又如何反作用于空间”这一核心命脉。 第一部分:迷失的坐标——城市空间与个体异化 本书的开篇部分,聚焦于现代城市结构的内在矛盾性。高耸入云的玻璃幕墙与地下隧道构成的立体交通网络,固然代表了人类工程学的胜利,但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疏离感。作者首先考察了“匿名性”这一城市特质的双刃剑效应。在城市中,个体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摆脱了传统熟人社会的目光与约束;但同时,这种自由也转化为一种深刻的、结构性的孤独。 我们详细分析了“通勤时间”对个体心智的影响。通勤不再仅仅是空间位移,它被视为一种“缓冲地带”的消失,压缩了工作与生活的界限,使得个体始终处于一种“待命”的紧张状态。通过对不同城市群落(如功能单一的中央商务区与混合用途的老城区)的对比研究,本书揭示了建筑形态和城市规划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邻里关系、信任建立乃至社区认同的形成。 第二部分:符号的炼金术——消费、身份与表征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年代,物质不再仅仅是满足基本需求的工具,它们成为了个体向外部世界“发言”的词汇。本书深入探讨了符号消费的机制。我们不谈论具体的品牌或产品,而是探讨“价值链”的构建过程——即一个物品如何从其功用价值,升华为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再到最终成为自我叙事的一部分。 章节中特别关注了“数字身份”的建构。社交媒体的界面,成为了新的公共广场。个体在这里进行着精心策划的“表演”,试图平衡“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张力。作者提出了一种“表征疲劳”的概念,即持续维护和优化自身数字形象所带来的认知负荷,以及当表演与现实发生碰撞时产生的内在冲突。这部分内容借鉴了结构主义符号学的分析框架,来解构现代人如何通过物件和行为来定位自己在社会阶层中的位置。 第三部分:时间碎片的重组——效率悖论与慢生活的回响 本书的第三部分转向对时间观的批判性审视。工业革命以来,“效率至上”的理念深刻地重塑了我们对时间的感知。时间被量化、被货币化,成为一种必须被最大化利用的资源。然而,这种对效率的狂热追求,是否真的带来了更高质量的生活? 作者通过对比分析两种不同的时间体验:一种是“被驱动的时间”(由日程表和截止日期主导),另一种是“沉浸式的时间”(由深度专注或心流体验产生)。本书追溯了“慢生活”思潮在现代语境下的再生,并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进行审视。它不再仅仅是一种对速度的反叛,而成为一种对“注意力经济”的策略性撤退。书中探讨了如何通过有意识地“留白”——无论是物理空间上的留白(如极简主义的实践),还是精神空间上的留白(如冥想或深度阅读的坚持)——来重新夺回对时间流逝的主导权。 第四部分:记忆的物质载体——城市中的历史遗存与未来想象 城市是历史的活化石,每一个角落都承载着被遗忘的叙事。本书最后一部分,探讨了“怀旧”在城市更新中的作用。历史建筑、被保留的街区,乃至被刻意保留的“不完美”的角落,它们如何与冰冷的摩天大楼并存? 我们分析了记忆的物质性,即特定的地点如何成为集体记忆的锚点。当一个城市为了追求“未来感”而迅速抹除其过去的痕迹时,它也同时切断了居民与自身历史的联系。本书倡导一种“有意识的共存”:承认进步的必然性,但同时警惕“全盘推翻”的冲动。它鼓励读者以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解读城市景观,去理解那些被时间打磨的立面和尚未被现代商业同化的角落所蕴含的意义。 总结 《光影之间》是一本献给所有在钢筋水泥丛林中寻求清晰路径的现代人的读物。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观察世界的工具箱,帮助读者解构日常生活的表象,理解自身行为背后的结构性驱动力,从而在复杂多变的现代环境中,构建起一套更为坚韧、更具批判性反思的生存哲学。这是一次关于我们如何“栖居”于世界,如何定义我们“存在”意义的深刻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很有意思,拿到手上的时候就觉得很有质感,封面那种简洁中透露着深思熟虑的设计感,让人在翻开之前就对里面要讲述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尤其是那种用字和留白的处理,非常讲究,感觉作者在很多细节上都花了心思,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很舒适,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这种对阅读体验的重视,在现在的出版物中确实不多见了。我个人对这种注重细节的出品一向有好感,因为它往往意味着内容本身也经得起推敲,不是那种粗制滥造、只求快速流通的作品。我特别喜欢它在排版上那种疏密有致的节奏感,有些章节的字体会做微小的变化,引导读者在不同的情绪节点上停留或加速,这种潜移默化的引导,让阅读过程本身变成了一种有趣的探索,而不是枯燥的文字灌输。从外观到触感,这本书都展现了一种沉静而有力量的美学,让人忍不住想一遍又一遍地摩挲和品味。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其最独特的魅力之一。它不是那种追求华丽辞藻堆砌的文风,而是以一种近乎克制但又极其精准的文字,勾勒出复杂的情感图景。它的句式变化多端,有时是简洁有力的短句,如同警钟般敲醒沉睡的意识;有时又是结构复杂、层层递进的长句,引导思维深入探索。这种语言的韵律感,让阅读过程本身就变成了一种冥想。我尤其留意到作者在用词上的考究,很多看似寻常的词语,在他的组织下,焕发出了全新的意义和张力。阅读时,我常常需要放慢速度,去细细咀嚼那些富有重量感的词汇,仿佛每一个词都承载了作者长久以来的沉淀和思考。这种对语言的敬畏,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充满了智慧的回响,回味无穷。

评分

这本书在构建理论框架时,展现出了一种罕见的融会贯通的能力。它似乎不拘泥于单一的流派或思想体系,而是从东西方古典哲学中汲取养分,同时又敏锐地结合了现代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在引用那些深奥的学说时,总能迅速地将其“翻译”成我们能够理解的语言和案例,完全没有生硬的理论堆砌感。这种跨学科的视野,让全书的论证显得非常立体和坚实,不至于陷入空泛的道德说教。每一次深入探讨到一个复杂的概念时,作者总能迅速找到一个生活中的锚点将其固定住,确保读者不会在思辨的迷宫中迷失方向。这种知识的广度与落地的深度相结合,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如何思考”的指南,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构建个人世界观的实用工具书,其内部的逻辑关联严密得令人叹服。

评分

我非常欣赏作者在处理“不确定性”议题时所采取的立场。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变化加速的时代,许多书籍都在鼓吹追求绝对的确定性或快速的解决方案,但这本书却坦然地拥抱了生活的模糊地带。它没有提供任何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是鼓励读者去培养一种与“未完成”共存的能力。这种务实的态度,反而给人带来了极大的安全感,因为你知道,作者不是在贩卖不切实际的乐观,而是在教你如何在泥泞中稳健前行。尤其是在谈及人际关系中的边界感和自我接纳的部分,那种不带批判、充满同情的视角,让人感觉心灵得到了极大的放松。它教我们去接受自己的局限性,去庆祝那些微小的、不完美的胜利,这才是真正可持续的心灵滋养,而不是短暂的兴奋剂。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精妙,它不像很多哲学类书籍那样一开始就抛出宏大、晦涩的概念,而是选择了一种非常贴近日常生活的切入点。作者似乎非常擅长观察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不易察觉的瞬间,然后用一种近乎散文诗的笔触,将这些平凡的场景层层剥开,展示出其中蕴含的深刻洞察。读起来的感觉,就像是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进行一次深入的交谈,他不会给你生硬的结论,而是会提出恰到好处的问题,让你自己去梳理思绪。尤其是在描述那些关于“选择”与“接纳”的段落时,那种细腻的情感描摹,让我多次停下来,回想起自己过往的一些心路历程,感觉被深深地理解了。这种叙事上的张力,使得即便是相对严肃的主题,读起来也完全没有负担感,反而充满了发现的乐趣,仿佛每翻过一页,就点亮了一盏照亮内心角落的小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