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明治村: 消失的臺灣經典建築

紙上明治村: 消失的臺灣經典建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凌宗魁 著,鄭培哲 绘
图书标签:
  • 臺灣建築
  • 明治時代
  • 歷史建築
  • 文化資產
  • 建築史
  • 臺灣歷史
  • 日治時期
  • 經典建築
  • 消失的建築
  • 紙上博物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9869351287
商品编码:16091650
开本:25开
出版时间:2016-11-30
页数:16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每一棟消失的建築,
都是一片遺失的歷史拼圖。

一代代、一座座的建築物,記錄當代的美學表現、工藝技術,塑造了城鄉的變貌,也呈現人類的文明發展;是歷史的舞臺,也是時代的見證。
雖然每棟建築建立之初,都被期許堅固永恆立於大地,但能夠千秋萬世留存的建築非常稀少。展示威權的房子、崇神敬天的房子、擋風遮雨的房子、裝載記憶的房子……建築不見了,到哪裡去尋找?曾經的記憶和感情,在哪裡安身立命?
本書透過作者和繪者細膩的手眼,重現曾經存在於臺灣土地上各式經典建築鮮明的色彩和故事,從住宅、餐廳、戲院、百貨到各種公共設施,帶領我們回到多年前的臺灣,一覽那些已經消失、但曾經存在於這塊土地上的建築肖像,重溫以前臺灣城鄉的莊嚴與典雅。

作者简介

■作者簡介

凌宗魁
畢業於中原大學建築系、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曾任職於財團法人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中原大學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等。,現為國立臺灣博物館規畫師。著有《專業通才理想的實踐: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訪談錄(一)》、《圖解臺灣近代經典公共建築》、《Brick Taiwan:積木臺灣經典建築,用樂高積木打造43個古蹟與地標》。
■繪者簡介

鄭培哲
畢業於崑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現從事商業設計。平時喜歡四處觀察舊空間、體驗老房子,也常參訪現代建築。工作之餘創作平面影像及圖像記錄,因而開始繪製建築,透過不同主題的插畫,重新感受臺灣曾經存在的空間。近年常受邀參加國內外設計展,曾於2009年獲德國紅點傳達設計大獎。

精彩书评

◎聯合推薦
沈奕妤/印花樂設計總監
洪致文/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
連振佑/中原大學景觀學系助理教授
徐世榮/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
孫啓榕/建築師
孫德鴻/建築師
黃舒楣/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助理教授
黃恩宇/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助理教授
楊 燁/北投文史部落客
榮芳杰/新竹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薛孟琪/東海大學建築學系助理教授
蕭文杰/臺北商業大學助理教授

《紙上明治村》淺顯易懂的文字與描繪精美的圖像,記錄了已經被消失或遷移的建築景觀風貌,以無形文化財的方式延續其價值,引導人們走入歷史。閱讀本書不只是緬懷過去的美好,也讓我們重新思考為什麼要保留文化資產,該留下什麼給臺灣的下一代。
--蕭文杰(臺北商業大學助理教授)

透過宗魁的歷史書寫,搭配培哲的手繪圖像,這本彷彿具有時光隧道魔力般的圖文集,帶領著我們反省過去,思考未來。
--榮芳杰(新竹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鄭培哲的圖像風格溫柔細緻、又富含生活感性,優雅又具透明感的色彩,讓人總是在畫中品味再三。
--沈奕妤(印花樂設計總監)

目录

推薦序 重新看見時間流動中的茫茫視而不見/黃舒楣
作者序 無常世事的永恆掛念/凌宗魁
繪者序 每一棟消失的建築,都是一片遺失的拼圖/鄭培哲

第一章 住宅:安身立命的家園 
1.從唐山過臺灣的漢人園邸
新竹林宅潛園、臺中吳鸞旂公館
∣因都市擴張而消失的漢人宅邸
臺北公館林永利古厝、新埔張宅外翰第

2.日本時代的大和居住文化
∣高級社會階層的生活樣貌 
嘉義梅川宅、臺北中村三八夫宅
∣官舍的普及與保存活化
淡水警官宿舍

3.文明想像的西洋風情
∣文化交流下和洋並置的格局
臺中縣知事官邸、總督府土木局長官舍、基隆要塞司令官邸、基隆顏宅陋園和館

4.多元融合的臺灣特色
鹿港黃宅金銀廳

5.注入西洋元素的中國合院
∣東西混血的合院
柳營陳貞法宅、斗六吳克明宅、員林曙橋張宅百忍堂、基隆許梓桑宅、斗六太平陳林氏寶宅涵碧樓、汐止周宅斯園、汐止蘇宅、大甲王宅順德居

6.臺灣仕紳居住空間
∣「成為日本人」
大稻埕李春生宅、基隆顏宅、霧峰林階堂宅、新營劉宅、大林江宅省園
∣戰後建築風格與古宅保存問題

第二章 餐飲空間:以食物跨越文化隔閡 
1.過程即饗宴:日本料亭
臺北紀州庵支店本館、臺南鶯料理

2.飲食革命:西餐 
臺灣鐵道飯店

3.醬爆油香見證的歷史註記:中式酒樓
大稻埕江山樓、大稻埕蓬萊閣、臺南新松金樓

第三章 戲院:呈現幻景的作夢場所
1.從家族娛樂到大眾場所
日本時代的娛樂活動
從淡水戲館到臺灣新舞臺

2.文化大城與反抗舞臺
臺中樂舞臺、臺中座、臺中州市營娛樂館、天外天劇場

3.城市的集體記憶
臺北新世界館、臺灣第一劇場、宜蘭座、高雄鹽埕金鵄館、臺南善化戲院

4.不隨時移的娛樂形式
臺南南都戲院、宜蘭頭城辳漁之家大戲院、新竹新埔戲院、高雄大舞臺戲院、西螺戲院

第四章 金融行社:經濟發展的穩固形象 
1.巨柱與厚牆的信用象徵
帝國生命保險株式會社臺北支店、大阪中立銀行、三十四銀行臺南支店

2.殖產方略的官方表情 
總督府殖產局檢糖所、三角湧農會署辦事處、北港信用組合 

3.與政府緊密合作的三井財閥 
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臺北支店

4.稅收制度的具體形象 
嘉義稅務出張所、桃園稅務出張所、高雄稅關

5.航運時代的地標
大阪商船株式會社基隆支店、日本郵船株式會社基隆出張所、大阪商船株式會社臺北支店

第五章 商店百貨:資本流動的消費戰場 
1.繽紛多變的商辦會社 
花蓮賀田組、高雄州青果同業組合、嘉義衛生公館 

2.臺北城內的店屋混血身世 
∣清代到日本時代的建築法規
∣臺北城市區改正計畫
西尾商店、表町林本源製糖株式會社臺北出張所
∣店屋空間的傳播與擴散
太平町二丁目店屋、張東隆商行
∣戰後店屋秩序崩解
新高旅館

3.延續亭仔腳空間的街道風景 
臺南州商工經濟會、林開郡洋樓、新竹日美堂靴鞄店

4.歷史在此發生 
臺日聯手打造的辰馬商會本町店鋪
二二八傷痛記憶的所在
新舊共構留下的歷史遺跡

5.百貨公司的新潮消費空間
引領潮流的菊元百貨
臺北城內最高的民間建築
遠眺高雄港的吉井百貨

6.摩登消費時代的象徵 
嘉義丸茂百貨店、花蓮吉村商店、基隆松元蒲鉾店、豐原呂內科診所

第六章 公會堂:市民社會的活動場域
1.公會堂的時代任務 
基隆公會堂、淡水公會堂、新竹公會堂、臺中公會堂、嘉義公會堂、中壢公會堂 
2.裝飾藝術的珠寶盒
虎尾公會堂、鹽水公會堂、佳里公會堂、善化街公會堂

第七章 郵局:傳情達意的收發基地
1.臨時機動的野戰郵便局
打狗野戰郵便局 

2.郵遞事業的改制與格局
∣融入市街的木造洋風小局
金瓜石郵局、宜蘭蘇澳郵局、花蓮玉里郵局、苗栗大湖郵局、淡水郵局、基隆波止場郵局、 臺中郵局、嘉義郵局、新竹郵局、屏東郵局、彰化郵局
∣大城的磚造局舍
∣鋼筋混凝土構造的堅固郵局
花蓮港郵局、臺北郵局、新臺中郵局

第八章 車站:風馳電掣的起點
1.西部城市的大門 
臺北車站、基隆車站

2.地方風情的木造小站
屏東車站、新店車站、雙連車站、臺北後車站、新北投車站、三義車站

3.東洋和風式車站
萬華車站、宜蘭車站、桃園車站、新營車站

4.駛向未來的現代主義車站
花蓮車站、東花蓮港站、樺山車站、淡水車站、東勢車站
  
附錄:專有名詞解釋、經典建築位置對照、索引


好的,这是关于一本不同图书的详细简介: 《尘封的印记:近代台湾城市空间变迁与记忆重塑》 导言:空间、记忆与历史的交织 本书深入探讨了二十世纪以来,台湾城市空间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力量共同作用下所经历的深刻转型。与关注特定建筑形式或风格演变的著作不同,《尘封的印记》聚焦于城市肌理的动态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了居民的集体记忆和社会认同。我们将带领读者穿越日治时期现代化的浪潮、战后快速工业化与都市扩张的时期,直至当代全球化冲击下的城市重塑过程,审视台湾城市空间如何成为历史叙事与身份认同的复杂载体。 第一部:殖民现代性与空间重构 (1895-1945) 这一部分首先考察了日本殖民统治初期,台湾城市空间所遭受的根本性重塑。不同于传统上对“官厅建筑”或“公共工程”的孤立分析,本书将殖民现代性视为一种系统性的空间规划策略。 第一章:都市计划的引入与“卫生化”的实践 我们详细分析了初期总督府推行的都市计划,特别是其在卫生与安全方面的考量。这不仅仅是关于街道的拓宽和新式公共设施的建设,更是一种对既有社会秩序的规训。例如,如何通过规划新的市场和商业区,来打破传统的街屋聚落结构,并强化中央集权的控制。我们将考察那些被视为“落后”或“不卫生”的旧有空间是如何被系统性地拆除或边缘化的过程,以及这种“卫生化”理念背后所隐含的文化优越论。 第二章:交通网络与城市区位的重塑 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殖民权力投射的重要工具。本书详述了铁路、港口以及新式公路系统如何重塑了台湾的城市区位价值。昔日依循自然水系或传统贸易路线形成的城镇,其经济重要性被重新定义。例如,分析基隆、高雄等港口城市的“港埠现代化”如何服务于殖民经济体系,以及内陆地区如台中、台南等地的空间功能如何被调整以适应新的运输动脉。 第三章:生活空间与亚文化的生成 殖民期的城市空间并非铁板一块的同质化产物。本章侧重于分析不同社会群体——包括日籍移民、本地精英以及劳工阶层——在新的城市环境中如何开创出独特的“亚文化空间”。我们将探讨新型的居住社区、娱乐场所(如戏院、酒馆)以及殖民地特有的商业街道(如“太平町”或“本町”)如何成为不同族群文化交汇与冲突的前沿地带,并讨论这些空间如何被居民赋予了超越官方规划的意义。 第二部:战后扩张、意识形态与“进步”的代价 (1945-1980年代) 战后,国民政府的迁入带来了新的规划理念和巨大的社会动荡。这一部分着重于意识形态如何直接渗透并固化于城市结构之中。 第四章:重建、接收与威权下的“反共”城市叙事 战后初期,城市空间的“去殖民化”与随之而来的“国家化”过程相互交织。本书考察了接收后的城市空间如何被用于快速建立新的政治权威。我们分析了诸如“战地公园”的改造、大规模的公营住宅建设,以及如何通过特定的公共纪念碑和空间符号来强化新的国家认同。城市叙事不再仅仅是现代化的,更是“反共”与“复兴”的象征。 第五章:工业化浪潮下的空间压缩与“快速成长”的矛盾 1960年代起,台湾的快速工业化对城市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本章聚焦于“功能主义”规划思潮如何与实际需求发生冲突。我们将深入研究郊区工厂的快速扩张、劳工通勤带的形成,以及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与居住环境的恶化。这种“快速成长”的背后,是大量非正式聚落的出现,以及城市中产阶级对“秩序”的渴望,这为日后城市治理的矛盾埋下了伏笔。 第六章:旧城区的“净化”与记忆的断裂 在追求现代化和整洁市容的过程中,大批具有历史深度的街区和聚落遭受了拆除的命运。本书通过案例研究,探讨了这些“违章建筑”或“危老建筑”的拆除过程,如何伴随着对底层生活记忆的系统性抹除。这种对“落后”的清理,不仅是物理空间的重组,更是一种对社会阶层与历史进程的筛选,造成了城市记忆的深刻断裂。 第三部:解严后的城市转型与记忆的协商 (1980年代至今) 随着民主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空间开始成为多元声音表达和身份政治角力的场所。 第七章:大众消费主义下的空间置换 1990年代以来,全球化与消费主义深刻地改变了台湾城市的商业地理。大型购物中心、连锁百货的崛起,如何“吸走”了传统商业街的人气与功能?本章分析了城市中心从生产与居住导向,转向娱乐与消费导向的转变,以及这种转变对公共空间性质的影响。我们探讨了新型商业综合体如何通过设计语言来建构一种排他性的、与传统城市记忆相疏离的消费景观。 第八章:新历史主义的回归与文化景观的建构 面对过度同质化的城市景观,台湾社会开始出现对“地方感”和历史的重新追寻。本章考察了“老屋新生”、文化园区活化等现象。然而,本书批判性地指出,许多文创改造项目虽然打着“保存”的旗号,但往往伴随着高昂的士绅化(Gentrification)风险,将历史空间转化为精英消费的符号,而非真正服务于社区的公共资产。 第九章:公共空间、抗争与未完成的城市对话 最后的章节将目光投向城市中的抵抗与对话。从早期的政治集会空间到近年来的社会运动场所,城市广场、街道和特定公共建筑如何被用作表达诉求的舞台?本书分析了在高度开发的城市环境中,如何为公民参与和公共讨论保留并维护有意义的空间,以及当代规划者和市民如何在高度资本化的压力下,重新协商城市的公共性与包容性。 结论:面向未来的城市记忆 本书总结道,台湾的城市空间是多重时间维度叠加的复杂文本。理解这些空间的变迁,就是理解台湾社会在现代化、威权、转型与全球化浪潮中,不断形塑自我认同的挣扎过程。未来的城市发展,需要更审慎地对待那些“尘封的印记”,因为它们是构建一个真正具有深度和韧性的社会记忆的基石。本书旨在为城市研究者、历史爱好者以及所有关心自身生活环境的市民,提供一个理解台湾城市脉络的全新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从触感上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对细节的考究。封面采用了一种略带粗粝感的纸张,配合上复古的印刷字体,立刻将我带入了一种怀旧的氛围中。内页的排版也做得相当考究,每一页的留白都恰到好处,使得文字和图像的呼吸感十足,阅读起来丝毫没有拥挤感。尤其是那些老照片的复刻质量,色彩的过渡和纹理的还原度非常高,仿佛能透过纸张触摸到那个逝去的年代。我特别喜欢它在章节过渡页上的设计,常常会穿插一些手绘的线稿或当年的明信片图案,这种不经意的惊喜感,让翻阅的过程变成了一种探寻的乐趣,远非仅仅是阅读文字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让人忍不住想反复摩挲和品味,甚至不忍心在上面做任何标记,生怕破坏了它整体的美学完整性。对于一个注重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物质呈现本身就是一种高品质的享受,完全体现了制作团队对“物件”的情感投入。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巧妙,它并没有采取那种传统的时间线索式讲述,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读者在不同的历史切片中自由漫步。作者在描述那些经典场景时,那种情感的投入和细节的捕捉能力令人印象深刻。他似乎总能找到一个独特的切入点,比如从一扇雕花的窗户、一个褪色的门牌号,甚至是路边一棵老树的影子入手,然后层层剥开背后的故事,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其中。这种叙事手法避免了历史文献的枯燥感,反而充满了人情味和现场感。读到某些段落时,我甚至能清晰地“听”到当年街市的喧嚣和脚步声,那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是很多严肃的历史著作难以企及的。它成功地将冰冷的建筑变成了有温度的“人物”,让读者对这些过去的遗存产生了深刻的共情。

评分

这本书在摄影作品的选择和运用上,达到了专业级的水平,这无疑是它最引人注目的亮点之一。这些影像资料的筛选标准显然极其严苛,每一张照片都像是精心挑选的艺术品,不仅仅是记录历史,更是在进行视觉叙事。那些黑白照片的层次感、光影的对比度,都处理得极为精妙,即便是现代数码技术复原,也保留了底片的沧桑质感。更难得的是,很多配图并非我们常见的大场景全景,而是聚焦于那些容易被忽略的局部细节,比如檐角的砖雕、门把手的纹饰,甚至是墙面上风化留下的斑驳痕迹。正是这些微小的特写,构建起一个宏大而真实的过去世界,迫使读者不得不放慢速度,去辨认、去揣摩。这种“细节胜于一切”的摄影哲学,使得全书的视觉冲击力极其强大,具有极高的研究和收藏价值。

评分

这本书最触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流露出的那种对“记忆保存”的深深忧思和敬意。它不仅仅是在展示过去的美好,更是在无声地追问:我们是如何失去这些的?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我们常常只关注效率和新建,而忽略了那些沉默矗立着的历史见证者。作者的笔触中,既有对逝去之美的赞叹,也有一种难以掩饰的惆怅和紧迫感。这种复杂的情感张力,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充满了戏剧性。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建筑的图册,更像是一份温柔的“挽歌”,提醒着我们,每一次拆除,都意味着一个时代的彻底终结。这种对文化遗产的深沉关怀,使得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纪实范畴,升华为一种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文化呼吁,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仍然久久不能平静,开始以全新的视角审视周围的世界。

评分

作为一个对地方文化怀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发现这本书在文献考据方面做得极为扎实,但所有的学术性都被包裹在极其流畅易懂的文字之下,形成了绝佳的平衡。它没有将读者晾在一堆晦涩的年代数据和专有名词中,而是通过生动的比喻和贴切的社会背景介绍,将复杂的历史变迁转化为清晰可感的脉络。例如,当提及某种建筑风格的兴衰时,作者往往会联系到当时的社会思潮、经济状况乃至日常生活的美学趣味,这种跨领域的综合分析,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深度。这本书的知识密度很高,但读完后留下的不是负担,而是一种豁然开朗的清晰感,仿佛被引导着完成了一次高效而愉快的知识漫游。它成功地架起了历史与当代读者之间的桥梁,让“过去”不再是遥远的神话,而是可以被理解和亲近的真实存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