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文物大系:北京卷

音乐文物大系:北京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总编辑部 编 著
图书标签:
  • 音乐史
  • 北京音乐
  • 文物
  • 音乐考古
  • 传统音乐
  • 民俗音乐
  • 历史
  • 文化遗产
  • 北京文化
  • 音乐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大象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ISBN:9787534719936
版次:2
商品编码:1625082243
包装:精装
丛书名: 音乐文物大系
开本:8
出版时间:1999-10-01
页数:29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音乐文物大系》依省市分卷。地区不同,情况各异,或出土文物极为丰富,或壁画雕塑美不胜收。其中的音乐文物,自然也占一定比重。北京市却情况大异,出土音乐文物,寥寥无几,屈指可数;辽金遗存,断塔残幢,所留音乐文物,亦微乎其微,不能自成体系,故无法结合本市地理情况、历史沿革等,来探讨其音乐发展源流。但是,北京系伟大祖国的首都,亦曾是辽、金、元、明、清几代延续千年的建都之地,精华荟萃,珍宝备集,自古已然。以当今集中在这里的音乐文物而言,仅就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就质精量大,举世无匹。前者在明清两代宫廷御物的基础上,又蒐集了大量珍贵文物,以传世品居多。后者则为办好展现我国悠久文明的博物馆,经全国各地支援了众多有代表性的展品,以发掘出土的为主。有不少属于国宝级或一级音乐文物。乐器类,有研讨价值者,不可胜数。流传有绪,由于不同原因,都成为我国音乐文化瑰宝。尤以经测音而发现音响良好者,价值更高,堪称精品之*。经分析研究,探讨其音阶结构及发展规律对研究音乐史、乐器史以及乐律学等,都是可靠的珍贵实物。图象类,上起远古彩陶,下至宋元明清历代名画,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它们属于不同时代,来自不同地区和民族,描绘不同的音乐生活。尤以出自杰出画家之手的写实乐舞图、演奏图等,对我国古代乐器的发展、乐队的组合、表演的形式、乐舞的变化,以及各阶层人物的音乐生活,都有真实而生动的写照。它们的特殊价值,在可以弥补文献的欠缺,考核史料的真伪,印证传说的有无,对研究音乐文化的贡献,又是任何其他种类的文物所不能替代的。

目录

北京音乐文物综述

一章 乐器
一节 骨笛 陶钟 陶鼓
1.贾湖骨笛
2.河姆渡骨哨(6件)
3.庙底沟陶钟
4.斗门镇陶钟
5.民和阳山陶鼓
6.永登乐山坪彩陶鼓
第二节 埙
1.琉璃阁陶埙(3件)
2.韶埙
3.太室埙
4.青釉瓷埙
5.人、鬼首陶埙(4件)
6.绿釉、三彩人首陶埙(5件)
7.红漆描金云龙纹埙
第三节 磬
1.东下冯石磬
2.虎纹石磬
3.妊冉入石石磬
4.安阳石编磬(3件)
5.后川2040墓石编磬(10件)
6.长治分水岭14号墓编磬(22件)
7.青石编磬(8件)
8.古先齐厘等石磬(3件)
9.龙首铜编磬(6件)
10.描金云龙纹玉特磬
11.仲吕特磬
12.碧玉描金龙纹编磬(16件)
第四节 铙
1.亚弜编铙(5件)
2.亚编铙(3件)
3.兽面纹编铙(3件)
4.饕餮纹铙(3件)
5.弦纹铙
6.弦纹铙
7.史铙
8.亚口铙
9.亚铙(2件)
10.兽面纹大铙
11.虎纹大铙
12.兽面纹大铙
13.象纹大铙
14.涡云纹大铙
第五节 钟镈
1.长甶编钟(3件)
2.钟
3.虢叔旅钟
4.士父钟(2件)
5.双龙回纹钟(2件)
6.夔龙纹钟
7.建鸥南雅甬钟
8.连平惠阳甬钟
9.蟠夔纹钟
10.虎饰搏
11.四虎铸
12.上村岭虢太子墓编钟(9件)
13.虺螭纹编铸(2件)
14.螭凤纹编钟(10件)
15.琉璃阁甲墓编钟(9件)
16.琉璃阁甲墓编铸(3件)
17.寿县蔡侯墓编钟(9件)
18.蔡侯编铸
19.蔡侯纽钟
20.邾公径钟
21.邾公华钟
22.邾叔之伯钟
23.王子婴次钟
24.邾王子旆钟
25.余娲速儿钟
26.者钟
27.恭城甬钟
28.蟠螭纹铸
29.镈
30.双鸟钮镈
31.能原镈
32.后川2040墓编钟(20件)
33.后川2040墓编镈(9件)
34.者沢钟
35.信阳楚墓编钟(13件)
36.扁钟(2件)
37.扁钟(3件)
38.云纹钟(3件)
39.大晟编钟(9件)
40.永乐大钟
41.铜镀金镈钟
42.铜镀金云龙纹编钟(16件)
附1 扁钟
附2 扁钟
第六节 铃
1.大司空村175墓铜铃
2.上村岭虢国墓铜铃
3.羊子山172号墓铜铃
4.二兰虎沟铜铃
5.同心倒墩子铜铃
附1 武官村殷墓铜铃
附2大吉铜铃
第七节 铎
1.口外卒铎
2.口郢率铎
第八节 钲
……

第二章 图像
附录
图片索引
部分形制数据和测音结果
后记

前言/序言

《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是目前正在陆续出版的中国音乐四大集成的姊妹篇,故实质上也可称之为“中国音乐文物集成”。这项工作之所以以“大系”命名,不过是表示我们并不以编辑出版各省卷本的“音乐文物集成”为目标。随着音乐考古学、音乐形态学、与音乐有关的古代文化人类学以及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音乐考古专家队伍的日益壮大,我们预期这项工作在“集成”的基础上,还将进入全面的、系统化的梳理阶段,这是一项与中国音乐史密切相关的、必不可少的研究工作。《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是当前中国音乐考古学学科建设中宏大的工程。
中国音乐史学,尤其在中国音乐考古学方面,曾勉附于中国文史界、考古界之骥尾。号称“礼乐之邦”的古代中国,并无系统的音乐史著作,只有历代正史中给予重要地位的“乐志”、“律志”以及若千史料杂集中的相关研究。作为考古学前身的“金石学”中,虽也容纳有相当数量的青铜编钟研究,却难以认为这已是“音乐考古学”的发端。如果说中国的音乐研究,始自“五四”运动以来,那么中国的音乐考古学研究,就是随着音乐史家的开拓,孕育于本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史学进展,促进于70年代末以来音乐文物深入调查,而至今已在起步阶段了。
“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音乐史家们对于音乐考古研究的注意,是在文史界的启发与带动下逐渐展开的。王光祈先生关于某些传世音乐文物的研究,也许只算个别事例;杨荫浏先生写作《中国音乐史纲》吋,考古学家唐兰先生的《古乐器小记》、刘半农先生等所作的古乐器测音研究工作,已经是真正意义上的音乐考古学研究,并成为《中国音乐史纲》写作的方法论的参考了。五六十年代,杨荫浏先生在从事《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的写作时,指导中国音乐研究所,配合文物界、考古界,从虎纹大石磬到河南信阳楚墓编钟等出土音乐文物所进行的一系列音乐学研究,为此后的音乐文物调查提供了初步经验,并作出了某些学术的、知识的、技术的准备。其间,音乐研究所的李纯一研究员所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一分册(远古与夏、商部分)和他的有关论文,多专注于音乐考古问题,对于音乐学者从事考古研究甚有贡献。
70年代末,中国进入了一个被称为“科学的春天”的时代。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吕骥先生倡导并且亲自深入音乐文物的田野调查工作,直至倡议编纂《中国音乐文物大系》。他所带领的调查小组,发现了中国青铜钟的双音结构,巧逢工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具有铭文为证的青铜双音钟的出土,在学术界引起了反响,对于音乐考古学的进一步开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鉴于古代音乐研究工作的迫切需要,80年代末,武汉音乐学院设置了“音乐考古学”专业,并在文物、考古学者的协助下,开设了一系列相关课程。这是发生在曾侯乙墓音乐文物出土之地的重大事件。它的实质意义在于:音乐考古工作实践的需要,推动了理论工作的进展。中国音乐考古学的学科建设,出现了一次飞跃。
音乐考古学在人类文化史研究中,有其显而易见的不可替代的学术意义。诸如贾湖骨笛提供的有组织而能自成体系的乐音结构,便是一种即便是远古崖书中亦无从得知的人类高级思维活动的历史信息。它忠实反映了新石器时代某种人类文明的曙光。我们所处的这一时代,正当文化学的概念开始进入考古学,从而扩大了考古学中关于“文化”概念的畛域。音乐考古学如能产生长足的进展,将来无疑可以用己之长,回报于一般的考古学。

《华夏乐韵:南北宫廷音乐考古实录》 第一卷:礼乐源流与宫廷形制 本书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探究中国古代宫廷音乐的演变脉络、核心制度及其在国家礼仪中的核心地位。作为一部专注于音乐考古与制度史的著作,本书避开了对特定地域(如北京)的个案分析,而是聚焦于贯穿数个朝代的宏观框架与跨区域的文化互动。 第一章 礼乐制度的理论构建与早期实践 本章追溯了先秦时期“礼乐”思想的哲学基础,重点解析了周代雅乐在维护宗法秩序中的关键作用。通过对《周礼》、《仪礼》、《礼记》中关于“朝觐”、“祭祀”、“宴飨”等重大典礼的乐制记载进行细致的比对和解读,构建起早期宫廷音乐的理论蓝图。特别引入了对“中和位育”思想在乐律学上的投射,探讨了不同音高、音阶如何被赋予特定的政治伦理含义。 1.1 乐律的宇宙观: 探讨古代哲人如何将音律的和谐视为天地万物和谐的象征,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宫廷的音响环境。 1.2 雅乐的层级划分: 详细区分了王室祭祀、诸侯朝会以及卿大夫宴享所使用的音乐规格,揭示了音乐在等级制度中的严格执行情况。 1.3 早期乐器形制的考证: 基于考古发掘的早期青铜乐器(如编钟、编磬)形制,分析其在不同时期(如西周至春秋)的形制变化与音域拓展。 第二章 汉唐乐府的体制变迁与机构设置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视角转向秦汉帝国确立后,音乐机构如何从早期分散的实践走向高度制度化的管理。汉代乐府的设立标志着国家对音乐生产、保存和传播的集中控制。唐代是古代宫廷音乐发展的巅峰时期,其机构设置之完善、音乐种类之丰富,为后世树立了典范。 2.1 汉代乐府的职能重塑: 分析汉武帝时期乐府在“存古”与“创新”之间的张力,以及它在搜集民间歌谣和整理燕乐方面所扮演的角色。对比分析“雅乐”与“燕乐”在宫廷中的地位变化。 2.2 隋唐燕乐体系的构建: 深入剖析唐代“太常寺”及其下属机构(如教坊、梨园)的职能分工。重点研究了“燕乐”(宴会音乐)在外交活动和宫廷娱乐中的核心地位,以及“相和歌”“法曲”等主要体裁的结构特征。 2.3 乐工群体的社会地位考察: 通过史料梳理,考察不同时期宫廷乐工的身份、待遇及其在文化传承中的流动性,揭示了宫廷音乐生产的社会基础。 第三章 隋唐以外的宫廷音乐范例:南北的互动 为避免地域偏颇,本卷特设章节探讨了唐朝鼎盛之外,其他重要王朝或政权在宫廷音乐方面的独特贡献与实践,特别是北方与南方不同音乐传统的交融。 3.1 北朝胡汉乐的融合: 探讨自魏晋南北朝以来,胡族政权(如北魏、北齐)对燕乐进行的“变新”,以及由此带来的乐器和曲调的革新,这些革新如何反哺了后来的隋唐。 3.2 宋代词曲化与文人音乐的兴盛: 分析宋代宫廷音乐的特点,其对“燕乐”的继承与“词”这一文学形式的结合。探讨宋代宫廷对“教坊”的控制减弱,以及民间音乐向宫廷渗透的现象。 3.3 金元时期的外来影响: 考察金代“女真乐”的特点,以及元代“散曲”和“杂剧”音乐在宫廷宴会中的地位,展示了多民族文化对中原宫廷音乐的复杂影响。 第四章 乐器法物:宫廷音响的物质载体 本章侧重于对构成宫廷音乐的物质遗存——乐器法物——进行跨朝代的技术性考察,重点关注其制作工艺、形制演变与声学特性,而非特定地点的出土情况。 4.1 编钟与律管的研究: 选取不同时期的代表性编钟实物进行声学分析(基于已有的研究报告),对比其音高系统与调律标准,并分析律管在确定基准音高中的技术地位。 4.2 丝竹管弦的演变路径: 追踪琵琶、箜篌、筚篥等核心乐器的传入、本土化及在宫廷合奏中的作用,强调乐器形制与演奏技艺的相互促进。 4.3 乐器档案与管理制度: 考察历代宫廷如何登记、维护和管理其庞大的乐器库存,以此反映宫廷对音乐物质资源的重视程度。 结语:从礼乐到雅俗共赏的制度遗产 本书最终总结了中国古代宫廷音乐制度对后世音乐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特别是其在乐律学、记谱法以及大型合奏组织方面的经验积累,强调了国家权力对文化形态塑造的持久力量,为理解中国音乐史提供了一个宏大而系统的制度视角。 --- 本书特色: 制度优先视角: 聚焦于宫廷音乐背后的管理机构、礼仪规范和政治需求,而非单纯的音乐作品分析。 跨越地域的比较研究: 贯穿先秦至元代的历史长河,对比不同王朝间的音乐继承与创新。 乐律与物质文化的结合: 运用考古学和声学知识,对乐器形制和律制标准进行技术层面的探讨。 学术性与专业性兼备: 引用大量内府档案、朝廷礼仪志及前人乐律学专著,力求论证严谨,语言风格沉稳内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音乐文物大系》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尤其是它对于中国传统音乐器物精细入微的考证和展示。我记得我手头那本是关于某个特定地域的,里头那些对古代乐器形制、材质、乃至演奏技法演变的梳理,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音乐考古实录。作者显然是下了苦功的,不仅仅是罗列图片,更重要的是挖掘了这些文物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比如,书中对某一种宫廷雅乐乐器的描述,细致到连螺钿镶嵌的工艺细节都不放过,配上的高清图片简直可以作为文物修复的参考资料。读完之后,你对“声音”与“物质”之间的深刻联系会有全新的认识,不再觉得那些老物件只是冰冷的陈列品,而是承载着历史回响的载体。对于真正对古乐器学或者博物馆学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是难以估量的,它提供了一种跨学科研究的典范,让人深深佩服主编团队的学术功力。

评分

我最近沉迷于研究古代的戏曲服饰和乐谱的关联性,手边刚好翻阅了这套《音乐文物大系》中的某个分册,真是惊喜连连。这本书的编排方式非常注重图文并茂的互证性。它不是那种枯燥的文献堆砌,而是将出土或传世的实物与同时期的文献记载巧妙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多维度的叙事结构。特别赞赏它在文物拓片和摹本上的处理,那清晰度,简直让人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纹理。我尤其关注到它对某种特定地方戏种所用乐器的流变记录,从早期带有巫术色彩的打击乐到后来融入文人审美的丝弦乐器,其演变脉络被梳理得井井有条,逻辑清晰,论证有力。这对于我们这些试图重建古代表演场景的研究者来说,无疑提供了极其珍贵的一手资料,远胜过那些泛泛而谈的普及读物,它具备了工具书的严谨性。

评分

坦白讲,这套书的学术深度是毋庸置疑的,但它对初学者来说可能有点“劝退”。我花了很长时间才适应它那种旁征博引、逻辑密集的写作风格。它似乎更倾向于服务于已经有一定基础的研究人员,而不是面向大众普及。例如,书中对某一时期乐器在不同地域的命名变异的考证,引用的文献跨度极大,如果不熟悉上下文,读起来会相当吃力。但如果你能沉下心来,一层层剥开它严密的学术外壳,你会发现其背后蕴藏的巨大知识体系。这本书像一座巨大的、结构复杂的知识宝库,需要专业的“钥匙”才能开启,一旦进入,收获的将是令人震撼的学术视野和对古代文明精致程度的深度敬畏。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是被这套书的装帧设计吸引的。那种厚重感和典雅的字体选择,透着一股子古典韵味,拿在手里就觉得分量十足,一看就是费了心思的“硬货”。然而,真正让我持续阅读下去的,是它对待“非主流”音乐遗存的包容态度。很多大型音乐史著作往往聚焦于宫廷或主流的文人音乐,但这本书却把目光投向了民间、宗教仪式乃至更偏远的少数民族音乐文物。书中收录的那些稀奇古怪的吹管乐器和陶制声器,设计之巧妙,工艺之粗犷与精美并存,展现了古代不同阶层人民的音乐生活图景。这种田野调查式的记录,让原本冰冷的文物照片充满了生命力,仿佛能听到千年前乡间市井传来的喧嚣与歌声。它拓宽了我对中国音乐史的边界认知,不再局限于主流叙事。

评分

我是一个业余的乐器修复爱好者,经常为找不到可靠的古代乐器构造图纸而苦恼。这次偶然接触到《音乐文物大系》的其中一卷,简直是如获至宝。这本书的特点在于其极高的技术还原度。它不仅仅是展示文物的外观,更深入到乐器内部的结构细节,比如某个特定类型古琴的“雁柱”与“徽位”的精确测绘数据,或者古代琵琶面板的厚度变化对音色的影响分析。这些数据往往是其他出版物中缺失的,或是模糊不清的。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动手复原的实践者来说,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近乎于偏执,但这恰恰是我们最需要的。它让我能够更科学、更准确地理解古人制作乐器的“匠心”,并尝试在现代材料和工艺中找到古法的回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