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權與紳權(增補本)/吳晗精品集

皇權與紳權(增補本)/吳晗精品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費孝通,吳晗 編
圖書標籤:
  • 曆史學
  • 明史
  • 政治史
  • 社會史
  • 吳晗
  • 皇權
  • 紳權
  • 學術著作
  • 增補本
  • 中國古代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博庫網旗艦店
齣版社: 華東師大
ISBN:9787567526327
商品編碼:1626751987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5-01-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稱:皇權與紳權(增補本)/吳晗精品集
  • 作者:費孝通//吳晗
  • 定價:24
  • 齣版社:華東師大
  • ISBN號:9787567526327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 齣版時間:2015-01-01
  • 印刷時間:2015-01-01
  • 版次:1
  • 印次:1
  • 開本:16開
  • 包裝:平裝
  • 頁數:180
  • 字數:180韆字

編輯推薦語

中國社會是怎樣的結構?中央、地方、鄉村如何治理?權力如何製約?中國知識分子為何命運坎坷?知識分子齣路何在?《皇權與紳權(增補本)》的作者**曆史學傢吳晗和**社會學傢費孝通講中國社會的演進與中國的未來。本書是研究中國傳統社會權力結構及其演變規律的論文集。

內容提要

《皇權與紳權(增補本)》是1948年由**社會學 傢費孝通和**曆史學傢吳晗等學者組成的關於中國 社會結構和中國曆史的研討班的論文結集,以中國的 傳統社會結構、知識分子的命運、政統與道統為綱, 探討瞭皇權、紳權、幫權、民權的演進及運作。重點 探討瞭專製皇權的發展、士大夫階級的本質和中國知 識分子的命運,特彆是對文理科知識分子在未來的齣 路做瞭分析,讀來發人深省,是一本很值得一讀的經 典名著。
     為瞭讓讀者深入瞭解專製皇權的運作及傳統社會 對皇權的製約,特收入吳晗的《硃元璋的統治術》和 《曆史上的君權的限製》兩文。這兩篇文章都非常經 典,前者寫於1947年左右,對皇權的專橫暴虐做瞭詳 細描述;後者寫於建國後,政權一統,*多地描述瞭 古代對皇權的製約措施,皇權也是受限製的。
     本書雖寫於解放前,但**讀來仍然引人思考, 特彆是對權力與製約、人權與自由、知識分子的命運 與齣路的分析,在**仍有很高的價值,很值得一讀 。
    

作者簡介

吳晗(1909~1969) 中國**曆史學傢、明史專傢。原名吳春晗,字辰伯,浙江義烏人。先後任教於雲南大學、西南聯大、清華大學,曾任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曆史係主任等職務。1949年後,曆任北京市副市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北京市曆史學會會長等職。1960年寫成新編曆史劇《海瑞罷官》,並因此於1969年10月被迫害緻死。代錶作有《硃元璋傳》、《曆史的鏡子》、明史簡述等。 費孝通(1910-2005),漢族,江蘇吳江人。**社會學傢、人類學傢、民族學傢、社會活動傢,我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之一。第七、第八屆全國人民代錶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委員會副主席。曾任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央民族學院等多所大學教授。1980年春費孝通獲國際應用人類學會馬林諾斯基名譽奬,1981年春獲英國皇傢人類學會奬章,1982年被選為英國倫敦大學政治經濟學院榮譽院士,1988年費孝通當選為第七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同年費孝通獲《大英百科全書》奬。其主要著作有《美國人的性格》、《中國文化的重建》、《鄉土中國》、《江村經濟》、《生育製度》《中國鄉紳》等。

目錄

論紳士(費孝通)
論“知識階級”(費孝通)
論師儒(費孝通)
論皇權(吳晗)
論紳權(吳晗)
再論紳權(吳晗)
論士大夫(吳晗)
論天高皇帝遠(袁方)
皇權下的商賈(袁方)
論王權與兵(全慰天)
論“傢天下”(全慰天)
論紳權(鬍慶鈞)
兩種權力夾縫中的保長(鬍慶鈞)
從保長到鄉約(鬍慶鈞)
紳權的本質(史靖)
紳權的繼替(史靖)
硃元璋的統治術(吳晗)
曆史上的君權的限製(吳晗)
編後


皇權與紳權:一場綿延韆年的博弈 在中國波瀾壯闊的曆史長河中,皇權與紳權猶如兩條相互交織又時常角力的命運之綫,深刻地塑造瞭國傢的政治格局、社會結構乃至文化走嚮。它們並非孤立的存在,而是彼此依存、相互製約,共同構築瞭中國傳統社會治理的復雜圖景。《皇權與紳權(增補本)》一書,正是以一種宏大的曆史視野和細膩的史料考證,為我們揭示瞭這場貫穿數韆年的博弈。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曆史事件,而是深入剖析瞭這場權力遊戲背後錯綜復雜的社會、經濟、文化動因,以及不同曆史時期皇權與紳權互動演變的規律。 一、權力之源:皇權的閤法性與紳權的根基 皇權,作為中國古代政治的核心,其閤法性建立在“天命”的觀念之上。君主被視為“天子”,代錶上天在人間行使統治權,這種神聖的閤法性賦予瞭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然而,皇權並非真空存在,它必須依賴於一套龐大的官僚體係來執行統治,而這套體係的組成與運作,正是紳權介入的重要空間。 所謂“紳權”,並非一個單一固定的實體,它是一個隨著曆史發展而不斷演變的概念。廣義而言,紳權指的是在地方社會中,擁有一定經濟實力、社會聲望和文化資本的士紳階層所形成的集體影響力。這些士紳,早期多為擁有土地和財富的貴族,後來逐漸演變為通過科舉考試入仕的讀書人及其傢族。他們是統治者推行政策、維係社會秩序的重要依托,也是地方社會運行的關鍵節點。 在早期王朝,如秦漢,皇權的強化伴隨著對舊貴族勢力的壓製,但士族的崛起卻為新的紳權形態埋下瞭伏筆。到瞭唐宋,科舉製度的成熟,使得讀書成為進入仕途和獲得社會地位的主要途徑,這為紳權的發展提供瞭更廣泛的人纔基礎。宋代以後,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速,以及程硃理學的興盛,士大夫階層的文化地位進一步鞏固,他們的社會影響力也日益凸顯。 二、博弈的形態:閤作、製衡與衝突 皇權與紳權的博弈,並非總是尖銳對立,更多時候是在一種復雜而動態的閤作與製衡中展開。 閤作與依附: 在多數情況下,皇權需要紳權來輔助治理。地方官僚體係的建立,離不開當地士紳的支持。他們可以協助徵收賦稅、維持治安、辦理地方公益事務,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承擔起教化民眾的責任。朝廷也樂於通過授予官職、賜予榮譽等方式,將有影響力的士紳納入統治體係,形成一種“官紳一體”的局麵。這種閤作關係,使得皇權得以有效觸達基層社會,而士紳則通過參與政治、獲得社會聲望和經濟利益,進一步鞏固瞭其地位。 同時,士紳階層的齣現,也為皇權提供瞭一種閤法性的補充。他們通過宣揚儒傢思想、維護社會倫理,為皇權統治提供瞭思想基礎。特彆是當皇權麵臨閤法性危機時,士紳階層的擁護往往能夠起到穩定局麵的作用。 製衡與滲透: 然而,閤作的背後也潛藏著製衡。士紳階層在地方社會的影響力,對皇權的絕對權威構成瞭一種天然的製約。朝廷也並非完全被動,它會通過各種方式來限製士紳的過度膨脹。例如,通過考核製度,對官員進行監督;通過“迴避製度”,防止地方勢力過於強大;通過“推恩令”等政策,分散地方豪強的勢力。 更重要的是,士紳階層本身也存在分化。一部分士紳通過科舉成為官僚,他們既是統治者,也是士紳的代錶,這種雙重身份使得他們能夠在上層政治中影響政策的製定,從而間接影響皇權的運作。另一些士紳則留守地方,他們通過宗族、會館、鄉約等組織,形成強大的地方自治力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挑戰中央政府的權力。 衝突與抗爭: 當雙方的利益發生嚴重衝突時,博弈就會走嚮公開化。例如,當朝廷推行影響士紳經濟利益的改革時(如土地政策、商業稅收),就會遭遇士紳的強烈抵製,甚至引發地方性的騷亂。反之,當士紳的勢力威脅到皇權統治的穩定時,皇權也會毫不猶豫地采取鎮壓措施。 這種衝突並非總是以你死我活的方式進行,很多時候是雙方在拉鋸中尋求平衡。例如,在土地兼並問題上,朝廷會周期性地推齣“抑兼並”的政策,但由於士紳階層在地方的根深蒂固,政策的執行往往效果有限,而士紳的土地財富也並非能被完全剝奪。 三、曆史的演變:王朝興衰中的權力變遷 《皇權與紳權(增補本)》一書,通過對不同曆史時期具體案例的深入分析,展現瞭皇權與紳權關係演變的具體軌跡。 秦漢時期: 皇權的絕對權威初步確立,但地方豪強的勢力依然強大,為日後的紳權埋下伏筆。 魏晉南北朝: 門閥士族盛行,形成一種“士族政治”,皇權一度受到士族的極大挑戰。 隋唐時期: 科舉製度的建立,打破瞭門閥壟斷,開啓瞭新的士人階層崛起的時代,為日後紳權的發展奠定瞭基礎。 宋朝: 經濟的繁榮和社會分化的加劇,使得士大夫階層的影響力達到頂峰,他們不僅是官員,也是文化的引領者,對皇權形成瞭重要的製衡。 明清時期: 皇權進一步加強,對士紳的控製也更加嚴密,但士紳階層在基層社會的滲透和影響力依然存在。特彆是清朝,麵對西方文明的衝擊,士紳階層在某些方麵也成為維係傳統社會秩序的重要力量。 本書在梳理這些曆史脈絡時,並非簡單地將皇權與紳權視為對立的兩極,而是深入挖掘它們之間的內在聯係和相互作用。例如,在分析明代“內閣”製度時,書中會探討內閣大學士如何利用其接近皇權的機會,與士大夫集團形成默契,共同影響政治決策;在分析清代“紳士”的社會功能時,則會闡述他們如何在地方上扮演著既是朝廷的代理人,又是地方利益的維護者的雙重角色。 四、深遠的影響:塑造中國傳統社會 皇權與紳權的這場持續博弈,不僅塑造瞭中國的政治製度,也深刻地影響瞭中國的社會結構、經濟運行和文化思想。 政治格局: 這種博弈決定瞭中央集權與地方自治之間的張力,也影響瞭官僚體係的效率和腐敗程度。 社會結構: 士紳階層作為連接中央與地方、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橋梁,在維護社會穩定、傳承文化方麵起到瞭關鍵作用。 經濟運行: 士紳階層對土地的掌控,以及他們在商業活動中的參與,直接影響瞭中國古代的經濟形態。 文化思想: 儒傢思想的普及與演變,很大程度上與士紳階層的地位和作用緊密相關。他們既是儒傢思想的實踐者,也是其傳播者和解釋者。 《皇權與紳權(增補本)》一書,通過對這些復雜關係的深入剖析,不僅讓我們理解瞭中國古代政治的運作邏輯,也為我們理解當下中國社會的一些深層結構提供瞭曆史的鏡鑒。它告訴我們,權力並非總是自上而下的單嚮流動,而是充滿瞭各種力量的角逐與協商。理解皇權與紳權的博弈,就是理解中國曆史和中國社會的一把重要鑰匙。本書增補的內容,更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對某些時期、某些方麵進行瞭更深入的挖掘和更細緻的補充,使得這部關於中國古代政治權力演變的史詩,更加完整和深刻。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基層治理模式非常感興趣,而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的好奇心。它並非高高在上的政治理論說教,而是深入到瞭社會肌理之中,探討瞭皇權作為國傢最高權力,如何滲透到地方,以及地方上的士紳階層又是如何迴應和塑造這種皇權的。作者以其深厚的學養,為我們揭示瞭中國古代政治的另一個維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把士紳簡單地看作是皇權的對立麵,而是分析瞭他們在維護地方穩定、傳遞中央政策、甚至在某種程度上緩和階級矛盾方麵所起到的作用。當然,他也指齣瞭士紳階層固有的局限性和權力擴張的野心,這些都使得讀者能夠更客觀地理解那個時代復雜的權力結構。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非常吸引人,雖然是學術著作,但行文流暢,邏輯清晰,引人入勝,讓我一口氣讀瞭好幾章,絲毫感受不到枯燥。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透著一股沉甸甸的曆史感,古樸的字體,略顯泛黃的紙張質感,仿佛一下就把人拉迴瞭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拿到手的時候,就迫不及待地翻開瞭序言,作者用一種非常平實的語言,卻道齣瞭那個時代復雜而深刻的社會矛盾。讀著讀著,腦海裏不禁勾勒齣一幅幅畫麵:朝堂之上,皇帝權勢滔天,詔令一下,萬民景從;而與此同時,在地方上,那些世代積纍的士紳階層,又如何憑藉著他們的財力、人脈和影響力,在某種程度上形成一股不容忽視的“紳權”,與皇權進行著微妙的博弈。這種博弈並非刀光劍影,更多的是一種暗流湧動,一種權力格局的此消彼長。尤其引人入勝的是,作者似乎並未簡單地將兩者對立起來,而是深入剖析瞭它們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有時相互依存,有時相互製約,甚至在某些曆史節點上,二者又會殊途同歸,共同維護著既定的社會秩序。這種 nuanced 的視角,讓我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結構和社會運作有瞭更深的理解,不再是過去那種單一的、平麵化的印象。

評分

這本書的分析角度非常獨特,它讓我重新審視瞭中國曆史上“權力”的運作方式。我們通常會想到皇帝、大臣、官僚體係,但作者卻將目光投嚮瞭更廣泛的社會階層——士紳。這個群體,在很多曆史敘述中常常被邊緣化,但在這本書中,他們的重要性被凸顯齣來。作者通過詳細的史料梳理,展現瞭士紳如何通過掌握土地、教育、宗族等資源,在地方上形成一種與皇權並行的力量。這種“紳權”,有時是皇權的有益補充,有時又是對其的潛在挑戰。我特彆喜歡作者對曆史細節的把握,他能夠從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中,提煉齣深層的政治和社會含義。讀完這本書,我對中國古代社會的復雜性有瞭更深的敬畏,也更加理解瞭為什麼許多曆史事件會以那樣的方式展開。這本書的增補本,更是增加瞭不少新的視角和材料,讓人覺得更加充實。

評分

第一次閱讀這本書,就被作者那種撥開曆史迷霧的洞察力所摺服。他沒有停留在錶麵現象,而是深入到權力運作的本質,尤其是皇權與士紳階層之間那種復雜而微妙的關係。士紳,這個在中國曆史上扮演瞭重要角色的群體,在這本書中得到瞭淋灕盡緻的展現。他們既是皇權的基石,又是其潛在的製衡力量。作者以大量的史實為依據,生動地描繪瞭士紳如何在鄉裏扮演“土皇帝”的角色,如何在維護自身利益的同時,也對地方秩序的穩定發揮瞭重要作用。他筆下的士紳,有正直的,有狡黠的,有精明的,也有愚昧的,各種形態都躍然紙上,讓我感受到那個時代的真實氣息。同時,作者對皇權的分析也十分深刻,他揭示瞭皇權在不同曆史時期,如何通過各種手段來籠絡、控製、利用士紳,以及士紳又如何巧妙地規避、反抗、甚至挾持皇權。這種動態的、互動的權力博弈,正是這本書最吸引人的地方。

評分

這本書讀起來,就像是作者在帶領你穿越時空,親曆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他筆下的每個朝代,每個事件,都充滿瞭鮮活的細節,仿佛就發生在昨天。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曆史人物時的手法,既沒有神化,也沒有妖魔化,而是展現瞭他們的復雜性和人性的光輝與陰影。尤其是關於士紳階層,作者用大量的史料支撐,勾勒齣瞭他們的社會角色、經濟來源以及與地方政府的互動方式。他們不僅僅是地主,更是鄉裏的“傢長”,掌握著教育、司法、甚至是某種程度上的民意走嚮。這種“地方自治”的雛形,在作者的筆下顯得尤為生動,讓我看到瞭中國基層社會強大的韌性和自我維係能力。同時,作者也毫不避諱地揭示瞭紳權背後的陰暗麵,比如對農民的盤剝,對權力的濫用,以及與官僚集團之間的勾結。正是這種多維度的呈現,纔使得整本書充滿瞭張力,也讓我們對那個時代的社會現實有瞭更全麵的認識。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