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是怎样的结构?中央、地方、乡村如何治理?权力如何制约?中国知识分子为何命运坎坷?知识分子出路何在?《皇权与绅权(增补本)》的作者**历史学家吴晗和**社会学家费孝通讲中国社会的演进与中国的未来。本书是研究中国传统社会权力结构及其演变规律的论文集。
《皇权与绅权(增补本)》是1948年由**社会学 家费孝通和**历史学家吴晗等学者组成的关于中国 社会结构和中国历史的研讨班的论文结集,以中国的 传统社会结构、知识分子的命运、政统与道统为纲, 探讨了皇权、绅权、帮权、民权的演进及运作。重点 探讨了专制皇权的发展、士大夫阶级的本质和中国知 识分子的命运,特别是对文理科知识分子在未来的出 路做了分析,读来发人深省,是一本很值得一读的经 典名著。
为了让读者深入了解专制皇权的运作及传统社会 对皇权的制约,特收入吴晗的《朱元璋的统治术》和 《历史上的君权的限制》两文。这两篇文章都非常经 典,前者写于1947年左右,对皇权的专横暴虐做了详 细描述;后者写于建国后,政权一统,*多地描述了 古代对皇权的制约措施,皇权也是受限制的。
本书虽写于解放前,但**读来仍然引人思考, 特别是对权力与制约、人权与自由、知识分子的命运 与出路的分析,在**仍有很高的价值,很值得一读 。
吴晗(1909~1969) 中国**历史学家、明史专家。原名吴春晗,字辰伯,浙江义乌人。先后任教于云南大学、西南联大、清华大学,曾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历史系主任等职务。1949年后,历任北京市副市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北京市历史学会会长等职。1960年写成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并因此于1969年10月被迫害致死。代表作有《朱元璋传》、《历史的镜子》、明史简述等。 费孝通(1910-2005),汉族,江苏吴江人。**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我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委员会副主席。曾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学院等多所大学教授。1980年春费孝通获国际应用人类学会马林诺斯基名誉奖,1981年春获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奖章,1982年被选为英国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荣誉院士,1988年费孝通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同年费孝通获《大英百科全书》奖。其主要著作有《美国人的性格》、《中国文化的重建》、《乡土中国》、《江村经济》、《生育制度》《中国乡绅》等。
论绅士(费孝通)
论“知识阶级”(费孝通)
论师儒(费孝通)
论皇权(吴晗)
论绅权(吴晗)
再论绅权(吴晗)
论士大夫(吴晗)
论天高皇帝远(袁方)
皇权下的商贾(袁方)
论王权与兵(全慰天)
论“家天下”(全慰天)
论绅权(胡庆钧)
两种权力夹缝中的保长(胡庆钧)
从保长到乡约(胡庆钧)
绅权的本质(史靖)
绅权的继替(史靖)
朱元璋的统治术(吴晗)
历史上的君权的限制(吴晗)
编后
第一次阅读这本书,就被作者那种拨开历史迷雾的洞察力所折服。他没有停留在表面现象,而是深入到权力运作的本质,尤其是皇权与士绅阶层之间那种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士绅,这个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的群体,在这本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他们既是皇权的基石,又是其潜在的制衡力量。作者以大量的史实为依据,生动地描绘了士绅如何在乡里扮演“土皇帝”的角色,如何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对地方秩序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笔下的士绅,有正直的,有狡黠的,有精明的,也有愚昧的,各种形态都跃然纸上,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真实气息。同时,作者对皇权的分析也十分深刻,他揭示了皇权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通过各种手段来笼络、控制、利用士绅,以及士绅又如何巧妙地规避、反抗、甚至挟持皇权。这种动态的、互动的权力博弈,正是这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沉甸甸的历史感,古朴的字体,略显泛黄的纸张质感,仿佛一下就把人拉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拿到手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翻开了序言,作者用一种非常平实的语言,却道出了那个时代复杂而深刻的社会矛盾。读着读着,脑海里不禁勾勒出一幅幅画面:朝堂之上,皇帝权势滔天,诏令一下,万民景从;而与此同时,在地方上,那些世代积累的士绅阶层,又如何凭借着他们的财力、人脉和影响力,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一股不容忽视的“绅权”,与皇权进行着微妙的博弈。这种博弈并非刀光剑影,更多的是一种暗流涌动,一种权力格局的此消彼长。尤其引人入胜的是,作者似乎并未简单地将两者对立起来,而是深入剖析了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有时相互依存,有时相互制约,甚至在某些历史节点上,二者又会殊途同归,共同维护着既定的社会秩序。这种 nuanced 的视角,让我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结构和社会运作有了更深的理解,不再是过去那种单一的、平面化的印象。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模式非常感兴趣,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好奇心。它并非高高在上的政治理论说教,而是深入到了社会肌理之中,探讨了皇权作为国家最高权力,如何渗透到地方,以及地方上的士绅阶层又是如何回应和塑造这种皇权的。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为我们揭示了中国古代政治的另一个维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把士绅简单地看作是皇权的对立面,而是分析了他们在维护地方稳定、传递中央政策、甚至在某种程度上缓和阶级矛盾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当然,他也指出了士绅阶层固有的局限性和权力扩张的野心,这些都使得读者能够更客观地理解那个时代复杂的权力结构。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吸引人,虽然是学术著作,但行文流畅,逻辑清晰,引人入胜,让我一口气读了好几章,丝毫感受不到枯燥。
评分这本书读起来,就像是作者在带领你穿越时空,亲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他笔下的每个朝代,每个事件,都充满了鲜活的细节,仿佛就发生在昨天。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人物时的手法,既没有神化,也没有妖魔化,而是展现了他们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光辉与阴影。尤其是关于士绅阶层,作者用大量的史料支撑,勾勒出了他们的社会角色、经济来源以及与地方政府的互动方式。他们不仅仅是地主,更是乡里的“家长”,掌握着教育、司法、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的民意走向。这种“地方自治”的雏形,在作者的笔下显得尤为生动,让我看到了中国基层社会强大的韧性和自我维系能力。同时,作者也毫不避讳地揭示了绅权背后的阴暗面,比如对农民的盘剥,对权力的滥用,以及与官僚集团之间的勾结。正是这种多维度的呈现,才使得整本书充满了张力,也让我们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分析角度非常独特,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中国历史上“权力”的运作方式。我们通常会想到皇帝、大臣、官僚体系,但作者却将目光投向了更广泛的社会阶层——士绅。这个群体,在很多历史叙述中常常被边缘化,但在这本书中,他们的重要性被凸显出来。作者通过详细的史料梳理,展现了士绅如何通过掌握土地、教育、宗族等资源,在地方上形成一种与皇权并行的力量。这种“绅权”,有时是皇权的有益补充,有时又是对其的潜在挑战。我特别喜欢作者对历史细节的把握,他能够从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中,提炼出深层的政治和社会含义。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敬畏,也更加理解了为什么许多历史事件会以那样的方式展开。这本书的增补本,更是增加了不少新的视角和材料,让人觉得更加充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