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权与绅权(增补本)/吴晗精品集

皇权与绅权(增补本)/吴晗精品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费孝通,吴晗 编
图书标签:
  • 历史学
  • 明史
  • 政治史
  • 社会史
  • 吴晗
  • 皇权
  • 绅权
  • 学术著作
  • 增补本
  • 中国古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华东师大
ISBN:9787567526327
商品编码:1626751987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5-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皇权与绅权(增补本)/吴晗精品集
  • 作者:费孝通//吴晗
  • 定价:24
  • 出版社:华东师大
  • ISBN号:9787567526327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5-01-01
  • 印刷时间:2015-01-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180
  • 字数:180千字

编辑推荐语

中国社会是怎样的结构?中央、地方、乡村如何治理?权力如何制约?中国知识分子为何命运坎坷?知识分子出路何在?《皇权与绅权(增补本)》的作者**历史学家吴晗和**社会学家费孝通讲中国社会的演进与中国的未来。本书是研究中国传统社会权力结构及其演变规律的论文集。

内容提要

《皇权与绅权(增补本)》是1948年由**社会学 家费孝通和**历史学家吴晗等学者组成的关于中国 社会结构和中国历史的研讨班的论文结集,以中国的 传统社会结构、知识分子的命运、政统与道统为纲, 探讨了皇权、绅权、帮权、民权的演进及运作。重点 探讨了专制皇权的发展、士大夫阶级的本质和中国知 识分子的命运,特别是对文理科知识分子在未来的出 路做了分析,读来发人深省,是一本很值得一读的经 典名著。
     为了让读者深入了解专制皇权的运作及传统社会 对皇权的制约,特收入吴晗的《朱元璋的统治术》和 《历史上的君权的限制》两文。这两篇文章都非常经 典,前者写于1947年左右,对皇权的专横暴虐做了详 细描述;后者写于建国后,政权一统,*多地描述了 古代对皇权的制约措施,皇权也是受限制的。
     本书虽写于解放前,但**读来仍然引人思考, 特别是对权力与制约、人权与自由、知识分子的命运 与出路的分析,在**仍有很高的价值,很值得一读 。
    

作者简介

吴晗(1909~1969) 中国**历史学家、明史专家。原名吴春晗,字辰伯,浙江义乌人。先后任教于云南大学、西南联大、清华大学,曾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历史系主任等职务。1949年后,历任北京市副市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北京市历史学会会长等职。1960年写成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并因此于1969年10月被迫害致死。代表作有《朱元璋传》、《历史的镜子》、明史简述等。 费孝通(1910-2005),汉族,江苏吴江人。**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我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委员会副主席。曾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学院等多所大学教授。1980年春费孝通获国际应用人类学会马林诺斯基名誉奖,1981年春获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奖章,1982年被选为英国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荣誉院士,1988年费孝通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同年费孝通获《大英百科全书》奖。其主要著作有《美国人的性格》、《中国文化的重建》、《乡土中国》、《江村经济》、《生育制度》《中国乡绅》等。

目录

论绅士(费孝通)
论“知识阶级”(费孝通)
论师儒(费孝通)
论皇权(吴晗)
论绅权(吴晗)
再论绅权(吴晗)
论士大夫(吴晗)
论天高皇帝远(袁方)
皇权下的商贾(袁方)
论王权与兵(全慰天)
论“家天下”(全慰天)
论绅权(胡庆钧)
两种权力夹缝中的保长(胡庆钧)
从保长到乡约(胡庆钧)
绅权的本质(史靖)
绅权的继替(史靖)
朱元璋的统治术(吴晗)
历史上的君权的限制(吴晗)
编后


皇权与绅权:一场绵延千年的博弈 在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皇权与绅权犹如两条相互交织又时常角力的命运之线,深刻地塑造了国家的政治格局、社会结构乃至文化走向。它们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彼此依存、相互制约,共同构筑了中国传统社会治理的复杂图景。《皇权与绅权(增补本)》一书,正是以一种宏大的历史视野和细腻的史料考证,为我们揭示了这场贯穿数千年的博弈。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深入剖析了这场权力游戏背后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动因,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皇权与绅权互动演变的规律。 一、权力之源:皇权的合法性与绅权的根基 皇权,作为中国古代政治的核心,其合法性建立在“天命”的观念之上。君主被视为“天子”,代表上天在人间行使统治权,这种神圣的合法性赋予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然而,皇权并非真空存在,它必须依赖于一套庞大的官僚体系来执行统治,而这套体系的组成与运作,正是绅权介入的重要空间。 所谓“绅权”,并非一个单一固定的实体,它是一个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演变的概念。广义而言,绅权指的是在地方社会中,拥有一定经济实力、社会声望和文化资本的士绅阶层所形成的集体影响力。这些士绅,早期多为拥有土地和财富的贵族,后来逐渐演变为通过科举考试入仕的读书人及其家族。他们是统治者推行政策、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依托,也是地方社会运行的关键节点。 在早期王朝,如秦汉,皇权的强化伴随着对旧贵族势力的压制,但士族的崛起却为新的绅权形态埋下了伏笔。到了唐宋,科举制度的成熟,使得读书成为进入仕途和获得社会地位的主要途径,这为绅权的发展提供了更广泛的人才基础。宋代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程朱理学的兴盛,士大夫阶层的文化地位进一步巩固,他们的社会影响力也日益凸显。 二、博弈的形态:合作、制衡与冲突 皇权与绅权的博弈,并非总是尖锐对立,更多时候是在一种复杂而动态的合作与制衡中展开。 合作与依附: 在多数情况下,皇权需要绅权来辅助治理。地方官僚体系的建立,离不开当地士绅的支持。他们可以协助征收赋税、维持治安、办理地方公益事务,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起教化民众的责任。朝廷也乐于通过授予官职、赐予荣誉等方式,将有影响力的士绅纳入统治体系,形成一种“官绅一体”的局面。这种合作关系,使得皇权得以有效触达基层社会,而士绅则通过参与政治、获得社会声望和经济利益,进一步巩固了其地位。 同时,士绅阶层的出现,也为皇权提供了一种合法性的补充。他们通过宣扬儒家思想、维护社会伦理,为皇权统治提供了思想基础。特别是当皇权面临合法性危机时,士绅阶层的拥护往往能够起到稳定局面的作用。 制衡与渗透: 然而,合作的背后也潜藏着制衡。士绅阶层在地方社会的影响力,对皇权的绝对权威构成了一种天然的制约。朝廷也并非完全被动,它会通过各种方式来限制士绅的过度膨胀。例如,通过考核制度,对官员进行监督;通过“回避制度”,防止地方势力过于强大;通过“推恩令”等政策,分散地方豪强的势力。 更重要的是,士绅阶层本身也存在分化。一部分士绅通过科举成为官僚,他们既是统治者,也是士绅的代表,这种双重身份使得他们能够在上层政治中影响政策的制定,从而间接影响皇权的运作。另一些士绅则留守地方,他们通过宗族、会馆、乡约等组织,形成强大的地方自治力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挑战中央政府的权力。 冲突与抗争: 当双方的利益发生严重冲突时,博弈就会走向公开化。例如,当朝廷推行影响士绅经济利益的改革时(如土地政策、商业税收),就会遭遇士绅的强烈抵制,甚至引发地方性的骚乱。反之,当士绅的势力威胁到皇权统治的稳定时,皇权也会毫不犹豫地采取镇压措施。 这种冲突并非总是以你死我活的方式进行,很多时候是双方在拉锯中寻求平衡。例如,在土地兼并问题上,朝廷会周期性地推出“抑兼并”的政策,但由于士绅阶层在地方的根深蒂固,政策的执行往往效果有限,而士绅的土地财富也并非能被完全剥夺。 三、历史的演变:王朝兴衰中的权力变迁 《皇权与绅权(增补本)》一书,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具体案例的深入分析,展现了皇权与绅权关系演变的具体轨迹。 秦汉时期: 皇权的绝对权威初步确立,但地方豪强的势力依然强大,为日后的绅权埋下伏笔。 魏晋南北朝: 门阀士族盛行,形成一种“士族政治”,皇权一度受到士族的极大挑战。 隋唐时期: 科举制度的建立,打破了门阀垄断,开启了新的士人阶层崛起的时代,为日后绅权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宋朝: 经济的繁荣和社会分化的加剧,使得士大夫阶层的影响力达到顶峰,他们不仅是官员,也是文化的引领者,对皇权形成了重要的制衡。 明清时期: 皇权进一步加强,对士绅的控制也更加严密,但士绅阶层在基层社会的渗透和影响力依然存在。特别是清朝,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士绅阶层在某些方面也成为维系传统社会秩序的重要力量。 本书在梳理这些历史脉络时,并非简单地将皇权与绅权视为对立的两极,而是深入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例如,在分析明代“内阁”制度时,书中会探讨内阁大学士如何利用其接近皇权的机会,与士大夫集团形成默契,共同影响政治决策;在分析清代“绅士”的社会功能时,则会阐述他们如何在地方上扮演着既是朝廷的代理人,又是地方利益的维护者的双重角色。 四、深远的影响:塑造中国传统社会 皇权与绅权的这场持续博弈,不仅塑造了中国的政治制度,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社会结构、经济运行和文化思想。 政治格局: 这种博弈决定了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之间的张力,也影响了官僚体系的效率和腐败程度。 社会结构: 士绅阶层作为连接中央与地方、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桥梁,在维护社会稳定、传承文化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经济运行: 士绅阶层对土地的掌控,以及他们在商业活动中的参与,直接影响了中国古代的经济形态。 文化思想: 儒家思想的普及与演变,很大程度上与士绅阶层的地位和作用紧密相关。他们既是儒家思想的实践者,也是其传播者和解释者。 《皇权与绅权(增补本)》一书,通过对这些复杂关系的深入剖析,不仅让我们理解了中国古代政治的运作逻辑,也为我们理解当下中国社会的一些深层结构提供了历史的镜鉴。它告诉我们,权力并非总是自上而下的单向流动,而是充满了各种力量的角逐与协商。理解皇权与绅权的博弈,就是理解中国历史和中国社会的一把重要钥匙。本书增补的内容,更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某些时期、某些方面进行了更深入的挖掘和更细致的补充,使得这部关于中国古代政治权力演变的史诗,更加完整和深刻。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一次阅读这本书,就被作者那种拨开历史迷雾的洞察力所折服。他没有停留在表面现象,而是深入到权力运作的本质,尤其是皇权与士绅阶层之间那种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士绅,这个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的群体,在这本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他们既是皇权的基石,又是其潜在的制衡力量。作者以大量的史实为依据,生动地描绘了士绅如何在乡里扮演“土皇帝”的角色,如何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对地方秩序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笔下的士绅,有正直的,有狡黠的,有精明的,也有愚昧的,各种形态都跃然纸上,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真实气息。同时,作者对皇权的分析也十分深刻,他揭示了皇权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通过各种手段来笼络、控制、利用士绅,以及士绅又如何巧妙地规避、反抗、甚至挟持皇权。这种动态的、互动的权力博弈,正是这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沉甸甸的历史感,古朴的字体,略显泛黄的纸张质感,仿佛一下就把人拉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拿到手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翻开了序言,作者用一种非常平实的语言,却道出了那个时代复杂而深刻的社会矛盾。读着读着,脑海里不禁勾勒出一幅幅画面:朝堂之上,皇帝权势滔天,诏令一下,万民景从;而与此同时,在地方上,那些世代积累的士绅阶层,又如何凭借着他们的财力、人脉和影响力,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一股不容忽视的“绅权”,与皇权进行着微妙的博弈。这种博弈并非刀光剑影,更多的是一种暗流涌动,一种权力格局的此消彼长。尤其引人入胜的是,作者似乎并未简单地将两者对立起来,而是深入剖析了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有时相互依存,有时相互制约,甚至在某些历史节点上,二者又会殊途同归,共同维护着既定的社会秩序。这种 nuanced 的视角,让我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结构和社会运作有了更深的理解,不再是过去那种单一的、平面化的印象。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模式非常感兴趣,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好奇心。它并非高高在上的政治理论说教,而是深入到了社会肌理之中,探讨了皇权作为国家最高权力,如何渗透到地方,以及地方上的士绅阶层又是如何回应和塑造这种皇权的。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为我们揭示了中国古代政治的另一个维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把士绅简单地看作是皇权的对立面,而是分析了他们在维护地方稳定、传递中央政策、甚至在某种程度上缓和阶级矛盾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当然,他也指出了士绅阶层固有的局限性和权力扩张的野心,这些都使得读者能够更客观地理解那个时代复杂的权力结构。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吸引人,虽然是学术著作,但行文流畅,逻辑清晰,引人入胜,让我一口气读了好几章,丝毫感受不到枯燥。

评分

这本书读起来,就像是作者在带领你穿越时空,亲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他笔下的每个朝代,每个事件,都充满了鲜活的细节,仿佛就发生在昨天。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人物时的手法,既没有神化,也没有妖魔化,而是展现了他们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光辉与阴影。尤其是关于士绅阶层,作者用大量的史料支撑,勾勒出了他们的社会角色、经济来源以及与地方政府的互动方式。他们不仅仅是地主,更是乡里的“家长”,掌握着教育、司法、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的民意走向。这种“地方自治”的雏形,在作者的笔下显得尤为生动,让我看到了中国基层社会强大的韧性和自我维系能力。同时,作者也毫不避讳地揭示了绅权背后的阴暗面,比如对农民的盘剥,对权力的滥用,以及与官僚集团之间的勾结。正是这种多维度的呈现,才使得整本书充满了张力,也让我们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分析角度非常独特,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中国历史上“权力”的运作方式。我们通常会想到皇帝、大臣、官僚体系,但作者却将目光投向了更广泛的社会阶层——士绅。这个群体,在很多历史叙述中常常被边缘化,但在这本书中,他们的重要性被凸显出来。作者通过详细的史料梳理,展现了士绅如何通过掌握土地、教育、宗族等资源,在地方上形成一种与皇权并行的力量。这种“绅权”,有时是皇权的有益补充,有时又是对其的潜在挑战。我特别喜欢作者对历史细节的把握,他能够从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中,提炼出深层的政治和社会含义。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敬畏,也更加理解了为什么许多历史事件会以那样的方式展开。这本书的增补本,更是增加了不少新的视角和材料,让人觉得更加充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