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ML和模式应用(原书第3版) 计算机与互联网 书籍|29702

UML和模式应用(原书第3版) 计算机与互联网 书籍|2970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Craig Larman 著,李洋 郑龑 译
图书标签:
  • UML
  • 软件工程
  • 设计模式
  • 面向对象
  • 计算机科学
  • 互联网
  • 编程
  • 软件开发
  • 建模
  • 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互动出版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7111186826
商品编码:16278607466
出版时间:2006-04-01
页数:500

具体描述

 书[0名0]:  UML和模式应用(原书[0第0]3版)|29702
 图书定价:  66元
 图书作者:  (美)Craig Larman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6/4/1 0:00:00
 ISBN号:  7111186826
 开本:  16开
 页数:  500
 版次:  3-1
 作者简介
Craig Larman是Valtech的过程主管,Valtech是一个[0国0]际性的咨询公司,在欧洲、亚洲和北美洲都有分支机构,致力于电子[0商0]务系统的开发、对象技术和统一过程的迭代开发。他还是Agile and Iterative Development: A Manager's Guide的作者,这是一本关于软件工程和迭代敏捷开发方面的书籍,销量甚佳。他从印地安那州到印度,在全球各地游历,为开发团队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从1980年代中期,Craig帮助了数以千计的开发者,使他们能够应用OOA/D、使用UML建模技术、采用迭代开发实践。..在其街头流浪音乐家生涯失败后,Craig在1970年代使用APL、PL/1HE CICS建立过系统。从1980年代初期开始,他开始对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和[0知0]识表示产生了兴趣,并用Lisp machines、Lisp、Prolog和Sm[0all0]talk建立过[0知0]识系统。他也为某些组织工作过,使用Java、.NET、C++和Sm[0all0]talk建立过系统。他在[0大0]部分业余时间里失败地担任了Changing Requirement乐队(曾经称为Requirement,但是成员上有些变动)的主音吉他手。他拥有加拿[0大0]温哥华Simon Fraser[0大0][0学0]的计算机科[0学0][0学0]士和硕士[0学0]位。那是个美丽的地方。...
 内容简介
本书是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OOA/D)的实用指南,并且阐述了迭代开发相关方面的内容。如果你刚刚接触OOA/D,你将[0会0]面临如何掌握这个复杂主题的挑战;本书提供了一个良好定义的路标—统一过程,使你能一步一步地实现从需求到编码的全过程。统一建模语言(UML)已成为建模的标准表示[0法0],所以熟悉UML将使你受益。本书用UML表示[0法0]教授了运用OOA/D的技能。设计模式表达了面向对象设计专家用于创建系统的“佳实践”的习惯用[0法0]和方案。在本书中,你将[0学0]习如何应用设计模式,包括流行的GoF模式和GRASP模式。GRASP模式表达了对象设计中职责分配的基本原则。[0学0]习和掌握这些模式将加快你掌握分析和设计技能的速度。本书的结构和重点建立在作者多年教授和培训成千上万[0学0]生掌握OOA/D的经验之上,它提供了一个精炼的、已证明的和高效率的掌握OOA/D的[0学0]习方[0法0],使你在阅读和[0学0]习上的投资得到[0优0]化。本书详尽地说明一个案例,以便实际地说明整个OOA/D过程,并深入讨论问题的棘手细节;这是一个实际的练习。本书还说明如何将对象设计工件映射成Java代码。本书适合于熟悉OOA/D但希望[0学0]习UML表示[0法0]、应用模式的读者,或者希望加强和提高自己的分析和设计技能的读者。
 目录

[0第0]一部分 绪 论
[0第0]1章 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
1.1 本书的主要内容
1.2 重要的[0学0]习目标
1.3 什么是分析和设计
1.4 什么是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
1.5 简短示例
1.6 什么是UML
1.7 可视建模的[0优0]点
1.8 历[0史0]
1.9 参考资料
[0第0]2章 迭代、进化和敏捷
2.1 什么是UP?其他方[0法0]能否对其进行补充
2.2 什么是迭代和进化式开发
2.3 什么是瀑布生命周期
2.4 如何进行迭代和进化式分析和设计
2.5 什么是风险驱动和客户驱动的迭代计划
2.6 什么是敏捷方[0法0]及其观点
2.7 什么是敏捷建模
2.8 什么是敏捷UP
2.9 UP的其他关键实践
2.10 什么是UP的阶段
2.11 什么是UP科目
2.12 如何定制过程和UP开发案例
2.13 判断你是否理解迭代开发或UP
2.14 历[0史0]
2.15 参考资料
[0第0]3章 案例研究
3.1 案例研究中涵盖的内容
3.2 案例研究策略:迭代开发+迭代[0学0]习
3.3 案例一:NextGen [P1O1S] 系统
3.4 案例二:Mo[0no0]poly游戏系统

[0第0]二部分 初 始 阶 段
[0第0]4章 初始不是需求阶段
4.1 什么是初始
4.2 初始阶段的持续时间
4.3 初始阶段[0会0]创建的制[0品0]
4.4 何时[0知0]道自己并不了解初始阶段
4.5 初始阶段中有多少UML
[0第0]5章 进化式需求
5.1 定义:需求
5.2 进化式需求与瀑布式需求
5.3 寻找需求可以采用的方[0法0]
5.4 需求的类型和种类
5.5 UP制[0品0]如何组织需求
5.6 本书是否包含这些制[0品0]的示例
5.7 参考资料
[0第0]6章 用例
6.1 示例
6.2 定义:参与者、场景和用例
6.3 用例和用例模型
6.4 动机:为什么使用用例
6.5 定义:用例是功能性需求吗
6.6 定义:参与者的三种类型
6.7 表示[0法0]:用例的三种常用形式
6.8 示例:详述风格的处理销售
6.9 各小节的含义
6.10 表示[0法0]:有其他格式吗?两栏变体
6.11 准则:以无用户界面约束的本质风格编写用例
6.12 准则:编写简洁的用例
6.13 准则:编写黑盒用例
6.14 准则:持有参与者和参与者目标的视点
6.15 准则:如何发现用例
6.16 准则:什么样的测试有助于发现有用的用例
6.17 应用UML:用例图
6.18 应用UML:活动图
6.19 动机:用例还有其他益处吗?语境中的需求
6.20 示例:Mo[0no0]poly游戏
6.21 过程:在迭代方[0法0]中如何使用用例
6.22 历[0史0]
6.23 参考资料
[0第0]7章 其他需求
7.1 如何完成这些示例
7.2 准则:初始阶段是否应该对此彻底地进行分析
7.3 准则:这些制[0品0]是否应该放在项目Web站点上
7.4 NextGen示例:(部分)补充性规格说明
7.5 注解:补充性规格说明
7.6 NextGen示例:(部分)设想
7.7 注解:设想
7.8 NextGen示例:(部分)词汇表
7.9 注解:词汇表(数据字典)
7.10 NextGen示例:业务规则([0领0]域规则)
7.11 注解:[0领0]域规则
7.12 过程:迭代方[0法0]中的进化式需求
7.13 参考资料

[0第0]三部分 细化迭代1—基础
[0第0]8章 迭代1—基础
8.1 迭代1的需求和重点:OOA/D技术的核心
8.2 过程:初始和细化
8.3 过程:计划下一个迭代
[0第0]9章 [0领0]域模型
9.1 示例
9.2 什么是[0领0]域模型
9.3 动机:为什么要创建[0领0]域模型
9.4 准则:如何创建[0领0]域模型
9.5 准则:如何找到概念类
9.6 示例:寻找和描绘概念类
9.7 准则:敏捷建模—类图的草呼
9.8 准则:敏捷建模—是否要使用工具维护模型
9.9 准则:报表对象—模型中是否要包括“票据”
9.10 准则:像地图绘制者一样思考;使用[0领0]域术语
9.11 准则:如何对非现实世界建模
9.12 准则:属性与类的常见错误
9.13 准则:何时使用“描述”类建模
9.14 关联
9.15 示例:[0领0]域模型中的关联
9.16 属性
9.17 示例:[0领0]域模型中的属性
9.18 结论:[0领0]域模型是否正确
9.19 过程:迭代和进化式[0领0]域建模
9.20 参考资料
[0第0]10章 系统顺序图
10.1 示例:NextGen SSD
10.2 什么是系统顺序图
10.3 动机:为什么绘制SSD
10.4 应用UML:顺序图
10.5 SSD和用例之间的关系
10.6 如何为系统事件和操作命[0名0]
10.7 如何为涉及其他外部系统的SSD建模
10.8 SSD的哪些信息要放入词汇表中
10.9 示例:Mo[0no0]poly SSD
10.10 过程:迭代和进化式SSD
10.11 历[0史0]和参考资料
[0第0]11章 操作契约
11.1 示例
11.2 定义:契约有哪些部分
11.3 定义:什么是系统操作
11.4 定义:后置条件
11.5 示例:enterItem后置条件
11.6 准则:是否应该更新[0领0]域模型
11.7 准则:契约在何时有效
11.8 准则:如何创建和编写契约
11.9 示例:NextGen [P1O1S] 契约
11.10 示例:Mo[0no0]poly契约
11.11 应用UML:操作、契约和OCL
11.12 过程:UP的操作契约
11.13 历[0史0]
11.14 参考资料
[0第0]12章 迭代地从需求到设计
12.1 以迭代方式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
12.2 尽早引发变更
12.3 完成所有分析和建模工作是否需要几个星期
[0第0]13章 逻辑架构和UML包图
13.1 示例
13.2 什么是逻辑架构和层
13.3 案例研究中应该关注的层
13.4 什么是软件架构
13.5 应用UML:包图
13.6 准则:使用层进行设计
13.7 准则:模型-视图分离原则
13.8 SSD、系统操作和层之间的联系
13.9 示例:NextGen的逻辑架构和包图
13.10 示例:Mo[0no0]poly逻辑架构
13.11 参考资源
[0第0]14章 迈向对象设计
14.1 敏捷建模和轻量级UML图形
14.2 UML CASE工具
14.3 编码前绘制UML需要花费多少时间
14.4 设计对象:什么是静态和动态建模
14.5 基于UML表示[0法0]技术的对象设计技术的重要性
14.6 其他对象设计技术:CRC卡
[0第0]15章 UML交互图
15.1 顺序图和通信图
15.2 UML建模初[0学0]者没有重视交互图
15.3 常用的UML交互图表示[0法0]
15.4 顺序图的基本表示[0法0]
15.5 通信图的基本表示[0法0]
[0第0]16章 UML类图
16.1 应用UML:常用类图表示[0法0]
16.2 定义:设计类图
16.3 定义:类元
16.4 表示UML属性的方式:属性文本和关联线
16.5 注解符号:注解、注释、约束和方[0法0]体
16.6 操作和方[0法0]
16.7 关键字
16.8 构造型、简档和标记
16.9 UML特性和特性字符串
16.10 泛化、抽象类、抽象操作
16.11 依赖
16.12 接口
16.13 组合[0优0]于聚合
16.14 约束
16.15 限定关联
16.16 关联类
16.17 单实例类
16.18 模板类和接口
16.19 用户自定义的分栏
16.20 主动类
16.21 交互图和类图之间的关系
[0第0]17章 GRASP:基于职责设计对象
17.1 UML与设计原则
17.2 对象设计:输入、活动和输出的示例
17.3 职责和职责驱动设计
17.4 GRASP:基本OO设计的系统方[0法0]
17.5 职责、GRASP和UML图之间的联系
17.6 什么是模式
17.7 现在我们所处的位置
17.8 使用GRASP进行对象设计的简短示例
17.9 在对象设计中应用GRASP
17.10 创建者
17.11 信息专家(或专家)
17.12 低耦合
17.13 控制器
17.14 高内聚
17.15 参考资料
[0第0]18章 使用GRASP的对象设计示例
18.1 什么是用例实现
18.2 制[0品0]注释
18.3 下一步工作
18.4 NextGen迭代的用例实现
18.5 Mo[0no0]poly迭代的用例实现
18.6 过程:迭代和进化式对象设计
18.7 总结
[0第0]19章 对可见性进行设计
19.1 对象之间的可见性
19.2 什么是可见性
[0第0]20章 将设计映射为代码
20.1 编程和迭代、进化式开发
20.2 将设计映射到代码的
20.3 由DCD创建类的定义
20.4 从交互图创建方[0法0]
20.5 代码中的集合类
20.6 异常和错误处理
20.7 定义Sale.makeLineItem方[0法0]
20.8 实现的顺序
20.9 测试驱动或测试[0优0]先的开发
20.10 将设计映射为代码的总结
20.11 NextGen [P1O1S] 程序简介
20.12 Mo[0no0]poly程序简介
[0第0]21章 测试驱动开发和重构
21.1 测试驱动开发
21.2 重构
21.3 参考资料

[0第0]四部分 细化迭代2—更多模式
[0第0]22章 UML工具与视UML为蓝图
22.1 前向、逆向和[0[0双0]0]向工程
22.2 什么是有价值特性的常见报告
22.3 对工具有哪些期待
22.4 如果绘制了UML草图,如何在编码后更新该图形
22.5 参考资料
[0第0]23章 快速地更新分析
23.1 案例研究:NextGen [P1O1S]
23.2 案例研究:Mo[0no0]poly
[0第0]24章 迭代2:更多模式
24.1 从迭代1到迭代2
24.2 迭代2的需求和重点:对象设计和模式
[0第0]25章 GRASP:其他对象职责
25.1 多态
25.2 纯虚构
25.3 间接性
25.4 防止变异
[0第0]26章 应用GoF设计模式
26.1 适配器(GoF)
26.2 一些GRASP原则是对其他设计模式的归纳
26.3 设计中发现的“分析”:[0领0]域模型
26.4 工厂(Factory)
26.5 单实例类(GoF)
26.6 具有不同接口的外部服务问题的结论
26.7 策略(GoF)
26.8 组合(GoF)和其他设计原则
26.9 外观(Facade,GoF)
26.10 观察者/发布-订阅/委派事件模型(GoF)
26.11 结论
26.12 参考资料

[0第0]五部分 细化迭代3—中级主题
[0第0]27章 迭代3:中级主题
27.1 NextGen [P1O1S] 案例
27.2 Mo[0no0]poly案例
[0第0]28章 UML活动图及其建模
28.1 示例
28.2 如何应用活动图
28.3 其他UML活动图表示[0法0]
28.4 准则
28.5 示例:NextGen中的活动图
28.6 过程:“统一过程”中的活动图
28.7 背景
[0第0]29章 UML状态机图和建模
29.1 示例
29.2 定义:事件、状态和转换
29.3 如何应用状态图
29.4 更多UML状态机图表示[0法0]
29.5 示例:使用状态机进行UI导航建模
29.6 示例:NextGen用例的状态机图
29.7 过程:UP中的状态机图
29.8 推荐资源
[0第0]30章 用例关联
30.1 包含关系
30.2 术语:具体用例、抽象用例、基础用例和附加用例
30.3 扩展关系
30.4 泛化关系
30.5 用例图
[0第0]31章 更多的SSD和契约
[0第0]32章 精化[0领0]域模型的精化
32.1 NextGen[0领0]域模型中的新概念
32.2 泛化
32.3 定义概念[0超0]类和子类
32.4 何时定义概念子类
32.5 何时定义概念[0超0]类
32.6 NextGen [P1O1S] 案例中的概念类层次结构
32.7 抽象概念类
32.8 对变化的状态建模
32.9 软件中的类层次结构和继承关系
32.10 关联类
32.11 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
32.12 时间间隔和产[0品0]价格—解决迭代1阶段的“错误”
32.13 关联角色[0名0]称
32.14 作为概念的角色与关联中的角色
32.15 导出元素
32.16 受限关联
32.17 自反关联
32.18 使用包来组织[0领0]域模型
32.19 示例:Mo[0no0]poly[0领0]域模型的精化
[0第0]33章 架构分析
33.1 过程:何时开始架构分析
33.2 定义:变化点和进化点
33.3 架构分析
33.4 架构分析的常用步骤
33.5 科[0学0]:架构因素的识别和分析
33.6 示例:NextGen [P1O1S] 的部分架构因素表
33.7 艺术:架构性因素的解决
33.8 架构分析主题的总结
33.9 过程:UP中的迭代架构
33.10 参考资料
[0第0]34章 逻辑架构精化
34.1 示例:NextGen的逻辑架构
34.2 使用层模式的协作
34.3 有关层模式的其他问题
34.4 模型-视图分离和“向上”通信
34.5 参考资料
[0第0]35章 使用GoF模式完成更多对象设计
35.1 示例:NextGen [P1O1S]
35.2 本地服务容错;使用本地缓存提高性能
35.3 处理故障
35.4 通过代理(PGoF)使用本地服务进行容错
35.5 对非功能性或质量需求的设计
35.6 使用适配器访问外部物理设备
35.7 对一组相关的对象使用抽象工厂模式
35.8 使用多态性和“Do It Myself”模式处理支付
35.9 示例:Mo[0no0]poly案例
35.10 结论
[0第0]36章 包的设计
36.1 组织包结构的准则
36.2 参考资料
[0第0]37章 UML部署图和构件图
37.1 部署图
37.2 构件图
[0第0]38章 使用模式设计持久性框架
38.1 问题:持久性对象
32.2 解决方案:持久性框架提供的持久性服务
38.3 框架
38.4 持久性服务和框架的需求
38.5 关键思想
38.6 模式:将对象表示为表
38.7 UML数据建模简档
38.8 模式:对象标识符
38.9 通过外观访问持久服务
38.10 映射对象:数据库映射器或数据库代理模式
38.11 使用模板方[0法0]模式进行框架设计
38.12 使用模板方[0法0]模式的具体化
38.13 使用MapperFactory配置Mapper
38.14 模式:缓存管理
38.15 在类中合并和隐藏SQL语句
38.16 事务状态和状态模式
38.17 使用命令模式设计事务
38.18 使用虚代理实现滞后具体化
38.19 如何在表中表示关系
38.20 PersistentObject和关注分离
38.21 未决问题
[0第0]39章 架构的文档化:UML和N+1视图模型
39.1 SAD和架构视图
39.2 表示[0法0]:SAD的结构
39.3 示例:NextGen [P1O1S] 的SAD
39.4 示例:Jakarta Struts 的SAD
39.5 过程:迭代式架构文档
39.6 参考资料

[0第0]六部分 其 他 主 题
[0第0]40章 迭代式开发和敏捷项目管理的进一步讨论
40.1 如何计划一次迭代
40.2 适应性计划与预测性计划
40.3 阶段计划和迭代计划
40.4 如何使用用例和场景来计划迭代
40.5 早期预算的有效性(无效性)
40.6 将项目制[0品0]组织起来
40.7 何时你[0会0]发现自己并没有理解迭代计划
40.8 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
本书英文版面世以来,广受业界专家和读者的好[0评0],历经3个版本的锤炼,吸收了[0大0]量OOA/D的精华思想和现代实践方[0法0]。全书叙述清晰、用词精炼、构思巧妙,将面向对象分析设计的概念、过程、方[0法0]、原则和个人的实践建议娓娓道来,以实例为证,将软件的分析和设计的过程叙述得如逻辑推理一般,于细节处见真[0知0]。
本书是一本经典的面向对象分析设计技术的入门书,适用范围广泛,从初[0学0]者到有一定对象技术[0知0]识但希望进一步提高开发水平的中级读者,甚至是**的专业人员,都可以从本书获益匪浅,同时,本书也适合作为高等院校相关课程的教材和各类培训班的辅导教材。

《软件架构精要:从设计原则到落地实践》 面向复杂系统的设计智慧 在瞬息万变的数字时代,软件系统日益庞大且复杂,如何构建健壮、可维护、可扩展且高效的软件架构,已成为每一个开发者和技术决策者面临的核心挑战。本书《软件架构精要:从设计原则到落地实践》正是为应对这一挑战而生,它不仅深入探讨了软件架构设计的核心原则和方法论,更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执行的落地策略,为读者提供一套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帮助他们驾驭复杂的软件系统。 本书并非泛泛而谈,而是聚焦于软件架构的精髓,从根本上剖析优秀架构的构成要素。作者基于多年的行业经验和对大量成功及失败案例的深入研究,提炼出了一系列经过实践检验的设计原则和模式。这些原则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是指导我们做出明智设计决策的哲学思想,它们帮助我们理解“为何”要这样做,而不仅仅是“如何”去做。 第一部分:架构设计基石——理解与原则 在深入探讨具体的设计模式和技术之前,本书首先为读者构建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理解架构的本质与价值: 什么是软件架构?它为何如此重要?本书将从多个维度阐述架构在软件生命周期中的关键作用,包括降低复杂性、支持需求变更、提高团队协作效率、保证系统质量(如性能、安全性、可伸缩性)等。我们将探讨架构决策的长期影响,以及为何早期的架构设计至关重要。 核心架构原则解析: 本部分将详细解读一系列贯穿始终的架构设计原则,如: 关注点分离(Separation of Concerns): 如何将不同的功能或职责隔离,使系统更易于理解、开发和维护。 低耦合,高内聚(Low Coupling, High Cohesion): 强调模块之间的依赖性最小化,同时模块内部的功能高度集中,提升系统的模块化程度和独立性。 开闭原则(Open/Closed Principle): 软件实体(类、模块、函数等)应该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关闭,这是实现系统易于演进的关键。 依赖倒置原则(Dependency Inversion Principle): 高层模块不应依赖于低层模块,两者都应依赖于抽象;抽象不应依赖于细节,细节应依赖于抽象。 单一职责原则(Single Responsibility Principle): 每个模块或类只应有一个引起其变化的原因。 最小惊讶原则(Principle of Least Astonishment): 模块的行为应该符合用户的预期,避免产生意外的副作用。 DRY (Don't Repeat Yourself) 原则: 避免代码的重复,提高代码的可维护性。 YAGNI (You Ain't Gonna Need It) 原则: 不要过度设计,只实现当前需要的功能。 我们将通过大量的实际代码示例和概念类比,帮助读者深刻理解这些原则的含义、应用场景以及它们如何相互协同工作。 第二部分:架构模式的智慧——经典与现代 理解了基本原则后,本书将深入介绍一系列在软件架构设计中被广泛验证的经典和现代架构模式。这些模式是解决特定架构问题的成熟方案,它们提供了“如何”构建解决方案的蓝图。 分层架构(Layered Architecture): 介绍从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到数据访问层的经典分层模式,讨论其优缺点,以及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适用性。 客户端-服务器架构(Client-Server Architecture): 深入分析其基本原理、不同变体(如瘦客户端、胖客户端)以及在 Web 应用、分布式系统中的应用。 事件驱动架构(Event-Driven Architecture - EDA): 探讨事件的产生、消费、处理机制,以及如何通过事件实现系统间的解耦和异步通信。本书将重点介绍发布-订阅模式、消息队列等核心组件,并讨论其在微服务、物联网等领域的优势。 微服务架构(Microservices Architecture): 详细阐述微服务的核心理念,包括独立部署、自治性、服务拆分策略、服务间的通信(RESTful API, RPC, 消息总线)、数据一致性挑战、服务治理等。我们将讨论何时适合采用微服务,以及伴随而来的复杂性如何管理。 面向服务架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 SOA): 在介绍微服务的同时,也会回顾 SOA 的演进过程,比较其与微服务的异同,以及在企业级应用中的作用。 管道-过滤器架构(Pipes and Filters Architecture): 适用于数据流处理和批处理场景,本书将介绍其工作原理、组件设计和实现要点。 模型-视图-控制器(Model-View-Controller - MVC)及其变体: 深入剖析 MVC 在 GUI 应用和 Web 应用中的应用,以及 MVVM、MVP 等模式的演进和优势。 领域驱动设计(Domain-Driven Design - DDD)中的架构视角: DDD 强调将软件设计与业务领域紧密结合。本书将从架构层面探讨如何通过限界上下文(Bounded Context)、聚合(Aggregate)、实体(Entity)、值对象(Value Object)等概念来组织和划分大型复杂系统,以及如何构建清晰的领域模型。 CQRS (Command Query Responsibility Segregation) 与事件溯源(Event Sourcing): 介绍 CQRS 如何通过分离读写操作来优化性能和可扩展性,以及事件溯源作为一种持久化状态的方式,如何与 CQRS 结合,实现系统的高透明度和审计能力。 其他现代架构模式: 视具体情况,还会触及一些新兴的架构思想和模式,如空间架构、星型架构等,为读者提供更广阔的视野。 在介绍每一种架构模式时,本书都会遵循“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的逻辑,通过清晰的图示、代码示例和实际案例,帮助读者理解其核心思想、适用场景、优缺点以及在设计和实现时需要注意的关键点。 第三部分:架构落地与实践——从蓝图到现实 拥有了原则和模式的指导,如何将它们有效地应用到实际的软件开发过程中,是实现架构价值的关键。 架构决策过程与权衡: 软件架构是一个充满权衡的领域。本书将引导读者学习如何识别关键的架构决策点,如何评估不同的设计选项,以及如何理解和管理不同架构约束(如性能、成本、安全性、开发速度)之间的冲突。 架构文档与沟通: 清晰的架构文档是团队协作和项目成功的基石。本书将介绍多种架构文档的表示方法(如 C4 模型、UML 图表的恰当使用),以及如何有效地向不同的干系人(开发人员、产品经理、高层管理者)沟通架构设计。 演进式架构(Evolutionary Architecture): 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下,僵化的架构容易过时。本书将探讨如何设计能够持续演进的架构,支持小步快跑的发布策略,并能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技术。 架构的质量属性(Quality Attributes)与非功能性需求(Non-Functional Requirements - NFRs): 深入探讨如何将性能、可伸缩性、可用性、安全性、可维护性、可测试性等非功能性需求转化为具体的架构设计要求,并评估架构对这些属性的影响。 架构审查与度量: 如何对现有架构进行评估和改进?本书将介绍架构审查的方法和技术,以及如何使用指标来衡量架构的健康度和有效性。 技术选型与架构演进: 在不断发展的技术生态中,如何做出合适的技术选型,并引导系统的架构朝着预期的方向演进。 案例研究与实战指导: 本书将穿插多个真实的或模拟的案例研究,从零开始,运用书中介绍的原则和模式,一步步构建和演进一个软件系统。这些案例将覆盖不同的业务领域和技术栈,为读者提供宝贵的实战经验。 本书特色: 理论与实践深度结合: 既有深刻的理论阐述,又有可操作的实践指导,填补了理论与落地之间的鸿沟。 体系化知识架构: 从基本原则到具体模式,再到落地策略,构成了一个完整且易于理解的知识体系。 面向未来的视角: 关注现代软件开发趋势,如微服务、事件驱动、领域驱动设计等,帮助读者构建面向未来的系统。 清晰易懂的语言和丰富的图示: 避免使用过于晦涩的术语,通过直观的图示和生动的类比,降低学习门槛。 强调权衡与决策: 引导读者理解软件架构并非完美无缺,而是在多种约束下做出最优选择的过程。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所有对软件架构设计感兴趣的从业者,包括: 软件工程师: 希望提升自身架构设计能力,构建更优雅、更健壮的软件系统的开发者。 架构师: 寻求系统化学习和提升架构设计理论、方法和实践的专业人士。 技术经理与团队领导者: 需要理解和指导团队进行架构设计,做出技术决策的技术管理者。 计算机科学专业学生: 想要深入理解软件系统设计核心原理和实践的学生。 《软件架构精要:从设计原则到落地实践》将是您在构建复杂软件系统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指导手册。它将帮助您建立坚实的架构思维,掌握实用的设计工具,最终做出明智的架构决策,打造出真正经得起时间和市场考验的优秀软件。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UML和模式应用》(原书第3版)这本书,我最开始只是抱着了解一下的心态,但很快就被它深深吸引住了。作者在讲解UML时,并非刻板地罗列符号和规则,而是将UML作为一种强大的沟通和思考工具来呈现。他通过大量贴合实际的案例,展示了如何用UML来清晰地表达需求、设计系统的架构,以及如何与项目成员进行有效的沟通。而关于设计模式的部分,则是我觉得最精华的部分。作者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各种模式的内在逻辑和应用价值,让我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真正理解了模式背后解决问题的思想。我尤其欣赏他对于不同模式之间权衡取舍的分析,这帮助我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做出最优设计决策。这本书的语言流畅,结构清晰,配以精美的插图,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进行一次深入的软件设计之旅,让我受益匪浅,也对未来的软件开发充满信心。

评分

这本《UML和模式应用》(原书第3版)简直是软件开发人员的案头必备!我刚接触软件设计时,对各种抽象的概念和图示感到头疼,直到翻开这本书,一切都豁然开朗。作者用极其生动和易于理解的方式,将UML的各个方面,从基础的用例图、类图,到稍显复杂的顺序图、状态图,都剖析得淋漓尽致。更难得的是,它不仅仅是UML的“说明书”,更强调了UML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书中大量的真实案例,比如如何用UML建模一个在线商店、一个图书馆管理系统,让我能够立刻将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我特别喜欢它讲解设计模式的部分,比如单例模式、工厂模式、观察者模式等等,作者不仅给出了模式的定义和结构,更重要的是阐述了为什么需要这些模式,它们解决了什么具体的问题,以及在不同的场景下如何选择和应用。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恰到好处,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指导,让我觉得自己的设计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跃。对于想要系统学习软件建模和设计模式的朋友来说,这绝对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评分

《UML和模式应用》(原书第3版)这本书,真是把我从“代码堆砌”的泥潭中拉了出来,带入了“优雅设计”的殿堂。我一直以来都觉得软件设计是一门玄学,概念多,落地难,直到看了这本书,才算是真正领会了精髓。作者对UML的讲解,绝对是业内顶尖水平,他不是简单地介绍图的类型,而是将UML的每一个部分都置于解决软件工程问题的语境中。书中对设计模式的剖析,更是让我眼前一亮。他没有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而是深入到“为什么”和“怎么做”。比如,他会详细讲解在什么情况下,某种模式能为你节省多少开发和维护的时间,又能避免哪些潜在的陷阱。书中丰富的图示和代码示例,让抽象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我特别喜欢它关于“架构与模式”的章节,将UML和设计模式结合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分析和设计方法论,这对于我这样需要处理复杂系统的开发者来说,简直是及时雨。这本书让我对软件开发的理解上升了一个层次,不再局限于功能的实现,而是更加关注设计的质量和长远影响。

评分

这本书《UML和模式应用》(原书第3版),可以说是我近期阅读体验最棒的一本技术书籍了。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他不是那种干巴巴地给你讲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场景和问题,引出UML和设计模式的应用。我尤其喜欢它对UML在需求分析、系统设计、以及与开发团队沟通方面的作用的阐述,这让我意识到UML不仅仅是画图的工具,更是连接思想和实现的桥梁。书中关于设计模式的讲解,绝对是“干货满满”,他不仅介绍了经典的GOF模式,还对一些更高级的应用场景进行了探讨。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如何将模式的应用与具体的设计原则(如SOLID原则)相结合,形成一套更具指导意义的设计框架。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对照自己的项目进行思考,并且立刻尝试书中的方法,感觉自己的设计思路变得更加开阔,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这本书对于想要在软件设计领域有所建树的开发者来说,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宝典。

评分

读完《UML和模式应用》(原书第3版),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一本武林秘籍中行走,解锁了无数软件设计的“绝世武功”。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循序渐进,不会让你在开篇就感到 overwhelming。它从UML的基础概念入手,但很快就深入到如何利用这些工具来解决实际问题。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设计模式时,不仅仅是列举和解释,而是通过一个个精心设计的案例,让你体会到模式在提升代码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和可重用性方面的巨大价值。书中对各种模式的优缺点、适用场景的分析非常透彻,让我不再是盲目套用,而是能够真正理解模式背后的设计思想。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吸引人,不枯燥,充满了启发性,读起来感觉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你身边耐心指导。我尝试用书中的方法去分析和重构我之前的一些项目,效果非常显著,代码结构更清晰了, bug 也减少了很多。对于任何希望提升软件工程素养,掌握面向对象设计精髓的开发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不二之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