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提問 讓你懂得提齣好問題,在3分鍾內營造愉悅的談話氣氛,和任何人都能聊得來!

如何有效提問 讓你懂得提齣好問題,在3分鍾內營造愉悅的談話氣氛,和任何人都能聊得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溝通技巧
  • 提問技巧
  • 人際關係
  • 社交
  • 談話技巧
  • 情商
  • 思維方式
  • 高效溝通
  • 自我提升
  • 心理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商品名稱: 如何有效提問 讓你懂得提齣好問題,在3分鍾內營造愉悅的談話氣氛,和任何人都能聊得來!
商品編號:16544633138
店鋪: 後浪齣版公司官方旗艦店
商品毛重:200.00g

具體描述

著   者:[日]齋藤孝    

譯   者:傅稜君                                    字  數:87韆

書   號:978-7-5142-1863-3                       頁  數:176           

齣   版:文化發展齣版社                            印  張:5.5

尺   寸:889毫米×1194毫米                        開  本:1/32

版   次:2017年10月第1版                        裝  幀:平裝

印   次:2017年10月第1次印刷                    定  價:36.00元

正文用紙:雅緻

 

編輯推薦

 溝通的關鍵在於提問,懂得提齣好問題,你就和任何人都能聊得來!

 日本溝通專傢齋藤孝傾力打造,書中不僅有作者獨創的“坐標軸思考法”,讓你的問題一擊即中,有效獲取關鍵信息;更匯集瞭大量知名人士,如村上春樹、手塚治蟲、斯皮爾伯格等人的訪談實錄,用真實的案例告訴你優秀人士如何提齣好問題。

 

著者簡介

齋藤孝,1960 年生於日本靜岡縣。東京大學法學部畢業。東京大學研究生院教育學研究科博士,明治大學文學部教授。專攻教育學、身體論、交流論。主要著作有《學會學習》《深閱讀》《如何打造你的獨特觀點》等。

內容簡介

溝通的關鍵不在於我們是否能夠說齣重點,而在於能讓對方說齣多少重點。麵對不熟悉的人,想要讓對方打開心扉,並且營造齣愉悅的談話氣氛,重點在於能夠提齣一個精彩的問題。

一個好的問題,不僅能夠在 3 分鍾內就讓對方打開“話匣子”,更能夠讓我們從對方的迴答中獲取有效信息。最好的成長方式就是經常和優秀的人交談,並通過提問這一積極行為來增強溝通能力 。

本書匯集瞭諸多名人的精彩對談實例,如黑柳徹子、村上春樹、手塚治蟲、斯皮爾伯格等人的訪談實錄,說明各種提問技巧,告訴你如何在實際談話中提齣精彩問題,抓住談話的本質。還有作者獨創的“坐標軸思考法”,時刻保持“具體且本質 ”的提問意識,讓你拋齣的問題不再“無聊”。

隻要你懂得如何提齣好問題,那你跟誰都可以“聊得來”!

 

簡  目

目 錄

前 言 005

第一章 提問的技術 001

1.培養“提問能力”的練習 002

第二章 何謂好問題?── 坐標圖示法 021

1.建立“具體且本質”的提問意識 022

2.幫助整理思緒的問題 026

3.現在與過去交集提問 030

4.決定企業命運唯一的問題 034

第三章 溝通的秘訣 ── ① 附和技巧 037

1.從“點頭”到“換句話說” 038

2.讓對方産生共鳴:深入的“附和技巧” 043

3.高水平的“附和技巧” 060

4.從對方身上學習的“附和技巧” 068

5.“本質兼具專業”的提問技巧 078

第四章 溝通的秘訣 ── ② 轉移話題技巧 087

1.附和對方並轉移話題的技巧 088

2.轉移話題的技巧:在具體與抽象的話題間反復 097

3.將自己的經驗融入話題 100

第五章 有創意的提問 107

1.丹尼爾·凱斯和宇多田光的共鳴 108

2.依循對方經驗發展創意的“提問能力” 121

3.設定主題發問,極具創意的“提問” 129

後 記 144

齣版後記 149

目  錄

目 錄

前 言 005

為什麼能和初次見麵的人就深刻交談? 004

用提問的能力來推測一個人的能力 008

好問題能從優秀的人身上得到寶貴信息 011

第一章 提問的技術 001

1.培養“提問能力”的練習 002

利用三色圓珠筆將問題分類 002

“提問”遊戲可以訓練提問的感覺 005

超討論(Meta-Discussion)的效果 006

訓練提問能力的機會就在日常會話中 008

你是人型點唱機嗎? 009

2.成為“提問”專傢 011

說話風趣不見得是交談高手 011

《榖川俊太郎33問》的優點 013

一眼就能剖析文案高手資質的問題 017

第二章 何謂好問題?── 坐標圖示法 021

1.建立“具體且本質”的提問意識 022

2.幫助整理思緒的問題 026

3.現在與過去交集提問 030

4.決定企業命運唯一的問題 034

第三章 溝通的秘訣 ── ① 附和技巧 037

1.從“點頭”到“換句話說” 038

“點頭”和“附和”的技術 038

“換句話說”和“引用”的技術 041

2.讓對方産生共鳴:深入的“附和技巧” 043

重復對方的言語 — “鸚鵡學舌術” 043

找齣對方和自己的共通點 049

理解對方的努力 051

連接具體話題和抽象話題 054

在對方談話中尋找大量的重點 056

3.高水平的“附和技巧” 060

從對方的談話中尋找關鍵詞 060

討好對方的“營造氣氛技巧” 062

利用肢體語言縮短距離 064

“隻是隨便問問而已”,有時也有必要 066

4.從對方身上學習的“附和技巧” 068

隨機應變:根據對方的變化發問 068

去年曾經說過那些話,現在如何? 073

5.“本質兼具專業”的提問技巧 078

尊重對方專業性的提問能力 078

看似平凡卻抓住本質的提問能力 083

第四章 溝通的秘訣 ── ② 轉移話題技巧 087

1.附和對方並轉移話題的技巧 088

整理對方的話 088

“具體而言指的是什麼樣的事?” 093

2.轉移話題的技巧:在具體與抽象的話題間反復 097

開門見山地提齣本質性的問題 097

3.將自己的經驗融入話題 100

“請在適當的地方找齣關聯點” 100

錶明“有關於我個人的事情” 104

第五章 有創意的提問 107

1.丹尼爾·凱斯和宇多田光的共鳴 108

最終目標:激發對方靈感的提問 108

錶明立場以取得共鳴 109

隻要獲得一個靈感就算成功 112

加深兩人的共通理解以保持對等關係 114

“你是天纔嗎?” 117

2.依循對方經驗發展創意的“提問能力” 121

研究對方事跡後,做齣假設提問 121

“攝影機要以誰的觀點拍攝?” 125

3.設定主題發問,極具創意的“提問” 129

能夠引齣對方真心話的提問 129

“請用你的觀點解說每一個迴閤好嗎?” 133

你為什麼總是在工作? 138

後 記 144

齣版後記 149

前  言

為什麼能和初次見麵的人就深刻交談?

在現代社會,具有溝通能力是很重要的事,因為現今社會需要高度的溝通能力。然而人們的這種能力卻有退步的趨勢,不但使用母語溝通的能力降低,連點頭示意等肢體語言的溝通能力也在不斷退步。

看電視的時候,我們既不用發齣任何信息,作為信息接收者,也不必對電視做齣任何響應,而電視也不會抱怨。這樣的習慣導緻越來越多的人和他人交談時,不習慣利用肢體語言響應對方。

患有“溝通不良綜閤徵”的人在不斷增加。但是我和年輕人接觸時,發現他們與朋友之間並不存在這種缺乏溝通能力的情況。

不論是初中生、高中生還是大學生,隻要是好朋友之間的互動,他們都能做到心領神會。許多時候,即使他們隻是自說自話,也不妨礙對方瞭解自己的意思。

最典型的一句話就是“你聽我說……”。這句話一口氣切斷瞭截至目前為止的語境,硬將話題拉到自己身上。而對方也同樣自說自話時,卻不會發生尷尬、友情惡化的情況。

雙方都想在短時間內錶達自己的想法時,這種方式的確很有效率。也因此成年人在旁觀年輕人的對話時,經常誤認為他們根本不重視對方想說什麼。

但這並不意味著這種交流方式沒有問題。在親密關係中,可以容許隻說少量的詞或自說自話,但是這種說話方式不適閤與朋友以外的人交談。

舉例來說,當我們接觸初次見麵的人,這種溝通方式就無法獲得對自己有利的信息。和陌生人交談算是社交關係,處於親密關係與社交關係之間的階段時,溝通是非常重要的。

很少有人可以麵對幾百人還能做齣一個內容充實的演講。即使不擅長某一領域,有能力和初次見麵的人在三分鍾內深入討論話題,清楚地引導對方說齣專業知識並掌握該話題,是決定你的人生是否多彩多姿的關鍵。而和什麼樣的人邂逅,則是決定人生是否豐富的根本。

能否和初次見麵的人在短時間內達到深度交談,這其中有著在社會上生存的能力的差距。在現今社會必須具備策劃能力和溝通能力,這是不容置疑的。但學校的教育卻從未重視過自主行動和組織能力。

在拙作《能乾的人和彆人哪裏不同?》中,我描述瞭三種能力:不用彆人教也能抓到重點技巧的“模仿(偷學)能力”、與本書有連結性的“策劃能力”,再加上可以抓重點提問的“錶達能力”。這三種能力是在現代社會中生存所必備的。

常聽到許多工作的人這樣說:“如果有這三種能力,就一定可以在社會上更好地生存下去。我在學校並沒有受過這方麵的訓練,一到社會纔迫切感到它們的重要性。”

這三種能力中的“錶達能力”正代錶溝通能力。但在大傢不斷說著“溝通能力很重要”的同時,這種能力卻在不斷退步。

由於“溝通能力”這個詞太過抽象,以緻大傢無法理解其中的具體意思。所以,我想要在本書中徹底明確這個詞的意義。

的確,心理谘師經常會用到“傾聽技巧”。這就像是大傢經常說的“傾聽”,即對說話者一邊點頭聆聽一邊問齣他的真心話,這也經常會用於日常生活中。我並不否定擺齣傾聽態度的這種做法,我也曾經嘗試這種方式,不過在現實中也有很多不適用的例子。

因為將他人視作“患者”,想要通過交談來緩解他內心苦悶的情況在日常談話中並不常見。而且在普通的交流中,隻是一味地傾聽對方說話也是很不自然的。

當然啦,臨床心理醫師必然身懷這種技巧,並且運用自如,但我所思考的“溝通能力”是更為積極的行為。

在本書的“提問能力”中也綜閤瞭此項能力。換句話說,就是通過提問這一積極行為來加強溝通能力。

雖然傾聽很重要,但如果沒有提齣有深度且精闢的問題,就無法提高“溝通能力”。通過自己所提齣的問題,纔能瞭解自己吸收瞭多少知識。而隻是聽取內容,則與馬馬虎虎地運動、學習纔藝而不求進步是一樣的。

希望讀者在理解“提問能力”的概念之後,能加強“溝通能力”的訓練。

 

用提問的能力來推測一個人的能力

流水賬一樣的內容隻存在於普通的交談中,我們從齣生起就一直用這種方式來交談。雖說是日常會話,其實不然 — 我們會在無形中嚴格地考察對方的實力,也就是對方的溝通能力,更明確的說法則是對方的“提問能力”。

舉例來說,通常我們不喜歡麵對老愛問無聊問題的人。假設你被彆人歸類在“和這種人多說無益”裏的話,縱然你有多麼優秀的纔乾,也將無法發揮。所以說,“溝通能力”(提問能力)是一種想要發揮自己其他能力的舞颱時所必備的能力。

如果一位建築師缺乏自我錶達能力和討論能力,建築公司是不會讓他蓋房子的。縱使他強調“蓋好瞭你就知道瞭”,也沒有人會光憑這一句話就心甘情願付錢。

要讓對方將工作委托給你,一定是你在商談中說齣瞭讓人信服的理由。更何況像建築這種一直到完全蓋好纔能看到模樣的商品,“溝通能力”(提問能力)的高深程度就如同生命一樣重要。

以往我們總是處在迴答問題的立場,因為在學校我們經常被要求迴答,但我認為最重要的事情應該是如何提問。

例如,前幾年被證明齣來的“費馬定理”(Fermat's Principle)。能夠解開這個定理的人的確厲害,不過我覺得更厲害的是能夠讓人們在這一百多年中沉浸於思索答案的費馬。能夠提齣這樣的問題,證明他是一位有齣色纔華的人。

實際上這裏也含有通過入學考試或是其他考試的提示。如果你站在齣題者的立場,就能夠輕而易舉地解答試題。學習到某種程度,就可以簡單地洞悉齣題者的意圖瞭。當你瞭解到齣題者為何會提齣這樣的問題,以及提齣這樣的選項的用意之後,便可以瞭解齣題者“這可是花瞭相當多的心思啊!”的心境,找到正確的答案便很輕鬆瞭。

我在接受大學入學測驗的語文考試時,已經達到這個境界,幾乎很少答錯。這是令我頗為吃驚的新發現。以前我總是站在迴答問題的立場,因此都用自己的價值觀來迴答。所以,理所當然地,齣題者的價值觀和我的價值觀不吻閤時,我的答案便被視為錯誤。

現在迴頭想想,當時的我是將自己的價值觀過度反映在答案上瞭。齣題者必須做齣客觀的判斷,而不能陷入個人的價值觀和深度理解,因為其隻能在稍微淺顯的部分對答題者進行

篩選。

也就是說,在考慮到考試製度時,我的看法明顯不對。姑且不談一對一的麵試,在考試時,讓對方評價你個人理解的深度,無疑也是做不到的。

說到東京大學的試題,那真是有學問,尤其是第二次的語文和社會學科的論述題,一定是經過反復推敲纔定齣的。因為題目齣得好,纔激發瞭我想要迴答的欲望,就算無法正確解答問題,也能心服口服。換句話說,這種類型的題目本身就是本質而具體的,無法解答的人就是自身缺乏實力。

另一方麵,也有許多無聊的入學考試題目,讓人不禁懷疑這種問題到底要測試哪方麵的能力,甚至連瑣碎的小事也拿來當試題。或許齣題者想利用這些考題來推測考生是否也知道相關領域的事情,但將它列為題目則毫無意義。

我曾執教於小學生的補習班,我讓小學生組隊,針對某一個知識讓他們自己齣題目。當他們一變成齣題者,就因為熟知自己齣的題目而顯得格外有趣。在知道正確答案的前提下提齣問題,知識會在腦海裏留下深刻印象。

讓齣題者和迴答者互換角色,那麼不論是算術問題還是社會問題,孩子們都會以驚人的速度學習知識,其好處就在於提問能力的啓濛。互換立場或是改變方法是件很重要的事。

但不能忘記的是,在那一刻是否達到瞭溝通效果?即便是互換立場,提不齣適當的題目就等於沒有意義,因為溝通也有不同的等級。

本書將列舉許多具體的高水平的對談,因為多見識好的例子纔能迅速提升溝通能力,學習不好的溝通的例子則無法提高溝通能力。大量分析高水平的對談,培養自己如何找到彆人優點的能力纔是主要目的。

無法辨識事物的好壞是無法成長的。我在本書所舉的對談例子當中,將會清楚說明這些談話中的優點。看過本書的讀者,如果開始察覺到自己在平時的會話中說齣“啊!這一瞬間我達到瞭很好的溝通效果”,或者“此刻我和對方的溝通有障礙”時,那真是件可喜可賀的事。

我希望讀者在自己的心中有判斷有效溝通的價值標準。作為必要的輔助跳闆,“提問能力”這一概念就成瞭本書的主要內容。

 

好問題能從優秀的人身上得到寶貴信息

比起發問,我們更習慣於將重心放在迴答。但是否能做到有意思的迴答或是正確的迴答,則會因為個人的專業知識、經驗、語言能力等差彆而有不同。這些都是因個人整體的實力不同而産生的,從知識和經驗都貧乏的人口中得到的答案也會是膚淺的,這是無可奈何的道理,根本做不到立刻改變。

但是提問就不同瞭。即使不太瞭解這個領域,通過不同的提問方式也可以從優秀的人的口中得到有效的信息。隻要稍微注意一下提問的方法,結果就會有所不同。

一般人在串場時會不自覺地提齣問題。當開始冷場時會突然覺得有必要發問,於是在串場的需求下提齣問題。這是一般人的“提問能力”。對於被問者而言,盡管不是很有趣的問題,基本上還是會誠實迴答。

但是在迴答一連串無聊的問題後,就會開始産生厭煩。這可能會造成很大的損失。如果眼前這個人十分優秀,就會因此失去聽到他說齣重要內容的機會。

最好的成長方式莫過於和優秀的人交談。我曾經學過網球,所以很瞭解個中道理。如果你想打好網球,就一定要和球技比自己好的人練習。因為他們練就瞭一定的步調,和其一起練習,就會慢慢掌握對方的節奏。並且打得好的人麵對比自己球技差的人也不會亂無章法地發球,而是慢慢加速度讓對方習慣,所以和這樣的對手打球,會感到球技進步很快。

溝通也是一樣的道理。談話技巧好的人會幫助技巧不好的人,技巧高明的人會嚮對方提齣很多的問題。“那麼這時候的心情如何?”“具體而言又如何呢?”等有技巧的提問,會使談話看起來非常圓滿,因為提問的人掌握瞭訣竅。

“提問”的重點是:就算沒有相當實力,隻要能有提問的技巧,也能夠從有內涵的人身上得到寶貴的信息。任何人聽到有意思的問題,都會傾囊相授。

我將這種情緒稱為“教學欲望”。隻要你掌握瞭引導齣這股教學欲望的最基礎的“提問能力”,那麼即便是剛開始上班不久的人,也能從上司口中得到珍貴的信息。

有個已經工作半年左右的畢業生來拜訪我,說瞭這番話:“教授曾經說過,有提問能力的人在職場上備受愛護,但是要提齣好問題是一件很睏難的事。”

在職場中,確實會因為提問的好壞而在實力方麵被貼上標簽 — 通過提齣的問題,人們會被嚴格判斷“到現在還在問這種問題,這傢夥沒有救瞭”“知道問這個事情,將來前途無量,是認真在學習!”“很有自己的見解啊!”,等等。

提問的方式遠比錶達能力更可以顯齣一個人的實力。錶達往往會受當時的想法所左右。

但是“提問能力”大多是穩定的。實力不足的人固定在低淺的階段;實力紮實的人則會針對重點提問,這確實是個實力差異很明確的領域。就好比武術一樣,分成幾段或幾級,是個層級分明的世界。正因為如此,纔有提升的空間。

當然這本書會一邊舉齣實際例子,一邊告訴讀者如何提齣有技巧的問題。但是我覺得最重要的是養成一種習慣,隨時保持“提問”的意識。做到這一點, “提問能力”纔可以提升。若“提問能力”這句話永遠不離耳邊,效果就會確實地呈現齣來,也就是所謂的念力。

當你能夠理解過去從未注意到的“提問”的力量時,就會經常想要瞭解自己在提問方麵的實力究竟有多少,這將會激勵你提升實力。而促使大傢形成這種思考模式,則正是我寫這本書的最主要目的。

希望各位讀者在看完這本書之後,可以完全瞭解“提問”的概念。

 

齣版後記

一直以來比起提問,我們更習慣於將重心放在如何迴答問題。因為從小學到大學,在學校中我們一直處於迴答問題的立場。但進入成人的世界中,我們纔發現有意思的答案、正確的答案會因為每個人的專業、經曆和實力而有所不同。然而提問則與之不同,即使是不瞭解這個領域,也能夠通過提問來獲取有效的信息。提問的方式遠比錶達方式更能顯現齣一個人的實力。

本書作者齋藤孝,是日本明治大學的教授,也是一位教育學者。除此之外,他也發錶瞭諸多商務、寫作技巧方麵的著作。

在這本書中,作者提齣在當今社會具備高度的錶達能力是

一個十分重要的素質,而在與人的交談中能否提齣一個好問題則能夠檢驗一個人的錶達能力,甚至是溝通能力。書中列舉瞭大量高水平的談話實例,比如村上春樹、吉本芭娜娜、宇多田光、村上龍、司馬遼太郎、河閤隼雄、斯皮爾伯格等人的訪談實錄,告訴讀者在實際談話中如何提齣有優秀的問題,抓住談話中的本質性的內容,更加有效地獲取關鍵信息。還有有作者獨創的“坐標軸思考法”,時刻保持“具體且本質”的提問意識,讓你拋齣的問題不再“無聊”。

隻要你懂得如何提齣一個好問題,那你跟誰都可以“聊得來”!

 

服務熱綫:133-6631-2326 188-1142-1266

服務信箱:

後浪齣版公司

2017年5月

 

正文賞讀

 

 

 

第一章 提問的技術

1 培養“提問能力”的練習

利用三色圓珠筆將問題分類

我在讀碩士時,曾經聽海外學者舉行的英文演講。演講完畢後,就是問答時間。基本上,日本人都是在聽完演講之後纔開始思考問題,所以不會馬上舉手發問。

雖然看起來是在很認真地思考,但從演講完畢到提齣問題之間會齣現一段空檔。這對演講者而言,會有一種空虛感,他可能認為“沒人提齣問題,就錶示自己的話沒人聽得懂”。

但歐美人在演講完畢後就會立刻提齣疑問,這就是我要強調的重點。由於我瞭解這一點,所以在聽演講的同時便將問題記下來。我的習慣是用三色圓珠筆的綠色寫齣疑問,對方說的

話用藍色畫起來,重點部分用紅色標注。也就是說,對方所說的客觀事項用藍色和紅色,自己主觀思考的問題則用綠色。用綠色標注問題,用英文寫齣問題,再用括號括起來或是用圓圈標注齣來。

準備詢問的問題用三重圓圈標注,不太重要的問題則用兩個圈或一個圈來劃分等級。演講一結束,就可以馬上從最重要的問題開始依次提問。

如果隻問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就不會是不好的問題。若不經仔細思考就發問,便很容易提齣愚蠢的問題。準備5個以上的問題,再從中挑齣一個最好的,這樣不論是誰都能提齣精闢的問題。

先思考再發問原本是理所當然的事,但很多人並沒有這樣的習慣。被詢問時會先思考再作答,但是在提齣問題時卻不加思索地脫口發問。就連電視主播也會問一些平庸的問題,令我相當驚訝:“問這種問題能得到好答案是不可能的。”

和歐美人相比,尊崇儒教的國傢對“提問能力”的認知非常薄弱,“評論能力”也很弱,我想這是因為“提問能力”低下所緻。

雖然我將問題區分等級,但又是以什麼作為標準呢?首先,我會將“也許個人很想問,但是彆人或許沒興趣”的問題擺放在等級最低的區域。

在演講會上,很多人會提齣水平較低的問題,並且其內容多半是由自己的經驗和知識延伸齣來的,這就是最典型的搞不清楚狀況的題目。如果隻是兩個人交談還可以接受,但在演講會上問愚蠢問題就會占用寶貴的時間。這種情況下,為瞭廣大的聽眾,必須注意自己的問題質量。

也就是說,“提問”可用來測試自己平時對周圍狀況或語境談話內容的掌握能力。隻要聽其提齣的問題,馬上就可以知道提問者對於現場狀況或是語境談話內容的理解程度,這是相當敏銳的指標。

更糟糕的情況是,問一些演講者說過的話、沒有聽齣演講者的真意而抓到文字的尾巴就大做文章,或是問齣的問題都是在顯示自己的知識,又或者問一些細枝末節的問題、問的根本不是自己想知道或是不甚瞭解的問題。

因此在我自己的演講會上,會盡量避免迴答疑問,因為水平低的提問會讓其他聽眾痛苦。身為教師,我早已經具備持續響應水平低的問題的功力,也習慣瞭客氣地迴答無聊的問題。

但是我必須避免讓其他聽眾睏擾。雖然我說過私人性質的問題可直接找我本人,積極提問的人當中還是會有人問一些題外話,反倒是沉默的人比較識大體,和我所期望的剛好相反。

在儒教文化圈,能夠提齣精闢問題的人,通常兼具謙虛的美德。就算不發問,自己推測之後也可理解,或是因為關乎到私人問題或專業領域,所以他們一開始就保持低調,我想這是儒教國傢獨特的特徵。

然而以長遠的角度來看,訓練在公共場閤的“提問能力”是很重要的事。

 

“提問”遊戲可以訓練提問的感覺

我在大學課堂上進行“提問”遊戲,以訓練學生們的提問能力。這是非常簡單的遊戲。

如果有40個學生,一組5人,一共可以分為8組。先由一組上颱依序簡短發錶自己的愛好和喜歡的書。每一組的5個人各自戴上1號到5號的號碼牌,1號在自我演講時,其他各組的1號人員全部站起來發問。2號的人在演講時,其他各組的2號人員也站起來發問。也就是每一次有7個人提齣問題。

早一點舉手提問的人可以坐下來。規定不能問同樣的問題,如果一直猶豫不決就會失去提問機會。我會將學生的問題寫在黑闆上,然後由發言者選齣最佳問題,不是身為教師的我來選,而是由被問的當事者來挑選問題。

這一環節的關鍵是要提齣什麼樣的問題。發錶者不需要迴答每一個問題。首先讓彆人發問,隻要從當中選齣一個問題作答即可。也可以挑選兩個問題作答,然後被選中的組可以得到一分。如此一來各個組在演講完畢之後,得分最多的組就是優勝組,這就是遊戲的規則。

通過遊戲,可以找齣優質的問題。像“這種問題也能拿齣來問?”之類的問題是首先會被排除掉。也有“原來也有這種看法的問題呢”之類的問題,或是當自己篩選問題時,明明覺得該問題很好,但發錶者卻挑選其他的問題迴答。

問題的內容超過一定的標準時,是否迴答這個問題就多半受演講者的喜好所影響。演講者想更專業地演講,又或是轉移到其他話題,甚至想延伸主題、濃縮主題等,根據不同目的選中的問題也會有所不同。這便是鍛煉“提問”的遊戲。

 

超討論(Meta-Discussion)的效果

將這種遊戲延伸齣一套“超討論”的做法,就像日本朝日電視颱的節目《通宵現場》一樣,有七八個人圍坐圓桌討論。周圍的人看著嘉賓討論並給予評分。有趣的是,等到討論嘉賓變成評分者從上往下俯視的立場,馬上就能看齣正在談論的事情的語境,從而很清楚地知道是誰在掌控研討會上提齣的問題。

一般來說,觀眾的注意力會放在發錶有趣內容的演講者身上。但事實上,得先有引導齣有趣內容的題目纔行。因為如果沒有問題的設定,就不會産生有趣的內容。如此有創意的問題,是從全局的角度來看待事物纔能培養的。

這是非常重要的訓練。觀察幾次之後,從上往下看他人討論的這種姿態就會給人留下鮮明的印象,或是說由肢體感受從上觀察的視綫將留在體內。這樣一來,當自己加入討論時,就可以製造齣在自己的斜後方注視過來的視綫。也就是說在遠處有一個自己看著自己的世阿彌的“離見之見”。

這樣的視綫即是當自己快要被對談的波浪吞沒時,仍可以從客觀的角度審視自己。例如,可以檢視齣“現在談話的停滯有可能是因為剛剛所提的問題”,然後立刻修正談話,想著“問

這個問題可以迴到原點”。

很多時候給齣學生們需要討論的主題之後,沒多久他們就會開始談和主題無關的內容。通常隻要被捲入討論,就很難全身而退,尤其是對手越想要誠實迴答,越容易陷入泥沼。沒有比這種還誇張的吧?既然沒有循著主題討論,就應該先結束話題重新做一次設定。

希臘文的meta是“超越”的意思。我們不但超越,還要抱持由上往下看的觀點,有針對問題的意識。由上往下看的學生會一邊觀察一邊記筆記,發錶犀利的意見,指齣誰提齣的問題比較好。即使在討論時錶現普通的學生,當他的身分轉換成記分者時,也會有一番敏銳的言論。此時他們便並非局限於錶麵,而是要成為引導一場充實的研討會的幕後主角。

他們察覺到當時“提問”的重要性。他們領悟到,真正有實力的不是口若懸河,而是能在研討會上掌控提齣的問題的人。

這也是鍛煉“提問能力”的訓練內容。

 

訓練提問能力的機會就在日常會話中

前項說明的是通過遊戲來訓練提問能力,而平日的會話也都是鍛煉溝通力的機會。溝通的基礎形式是一對一的兩人對談,所以練習熟兩人對談後,增加至三個人或者四個人都沒有問題。

因此首先要熟悉兩個人的對談。這和踢足球是一樣的道理,兩個人對踢最簡單。兩個人的話,一麵看對方一麵準確互傳,既沒有乾擾的人,選擇對象也隻限於一個。若不能正確互傳,就不可能在多人參加的比賽中傳好球,即使做到,次數也不會太多。

多數人一起討論時,就像足球遊戲一樣有著復雜的力學關係。假設連一對一的訓練都不及格,在多數人當中就更難營造齣有意義的關係。

本書所提到的教材當中也舉齣瞭一對一深入對談的例子。在溝通能力當中說起“對談能力”,最先想到的就是兩個人一對一地談話。側重“提問能力”來分析“溝通能力”是本書的大綱,這本書最想要傳達給大傢的就是“溝通的秘訣在於提問的能力”。

甚至可以說,隻要有技巧地提問,就幾乎可以溝通無礙。最理想的境界就是不分男女老少,立刻就能夠深入交談。

或是在和外國人交談時,不論外語能力如何,都能夠達到有效溝通。如果隻能和自己價值觀相同、年齡相仿,又或是同樣處境的人交談,那麼可以說是沒有溝通能力。

現代人與和自己有相同背景的人對談,占瞭絕大部分時間,因為和往昔相比,有兄弟姐妹的人少瞭,和不同年齡的人一起玩耍的機會也少瞭,甚至連和爺爺奶奶打招呼的機會都變少瞭。人們變得隻能和與自己類似的人相處,就好比球賽,在自己的領地要比去客場更能發揮齣實力。

但如果懂得如何提齣好問題,那麼不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能溝通。所謂客場比賽是指完全無法掌握對手的實力,但即便這樣,你也可以靠提問技巧而引導齣對方的金玉良言。逐漸熟悉對手的情況之後,又能進一步地問下去。如此下來,也有可能營造齣“很聊得來!”的氣氛。

 

你是人型點唱機嗎?

和個性閤得來的人交談會覺得很聊得來,但除個性外,也會受當時的氣氛影響。交談順暢的話,對方就會有“欣賞那個人”或“那個人是好人”等正麵評價。

直白地說,一個人是否聰明在於掌握語境的能力。不能掌握語境的人通常被視為不夠聰明。不是所有人都能産生齣新的創意或發明,但是不脫離語境、有條不紊地像織布一般對談的能力,隻要通過訓練,就可以得到。

然而能夠做到的人卻並不多。因為太多人隻自顧自地高談自己的經驗,卻沒有將對方的經驗世界和自己的相融閤。

這種人可以稱作“人型點唱機”。他們就像被按瞭點唱機的開關,我的一句話則像是點播瞭一首歌,10分鍾內任何人都無法插嘴。如果話題有趣,還會讓人聽得開心,但也僅僅如此而已。

當人上瞭年紀,對方的經驗世界或語境會變得無法和自己的融閤。確實也有年老昏聵的人可以精彩描述身曆戰場的陳年往事,這也算是一種優秀的點唱機,但因為無法融入對方的世界,所以不能形成討論。這是很遺憾的,因為對方隻是自動點唱機,而無法現場演齣。

2 成為“提問”專傢

說話風趣不見得是交談高手

一個人是否具有溝通能力,從某種程度上是可以判斷齣來的,與對方交談則會更加明確。假設自己是一個二重奏的演奏者:如果一方是演奏高手而另一方很笨拙,那麼高手也能配閤弱的人做齣精彩的演齣。也就是說,我們需要變成這種人。

在言語交談的背後,自己和對方都有著不同的經驗和經曆,雙方都想發錶自己的意見。因此能達到在錶達自己的同時,也融入對方的世界,並巧妙地萃取精華,再延伸至自己錶達的內容裏,這種境界是最好的。交往時間越久,越知道彼此的經驗世界,交談的話題也會更豐富。所以交情好的人會比較聊得來。

但就像參加20年沒見麵的同學會,見麵最初的5分鍾、10分鍾會談得很起勁,到瞭後來就不知道談些什麼纔好。這是因為失去瞭中間20年共同經曆的時間,無法再找齣共同話題。

交談高手總會在交談中穿插自己的經曆,這麼一來,就會是在描述這幾年來自己的經驗,而非淺顯的錶麵話。再加上有技巧地套齣對方的經驗,這就是“提問能力”。光會說有趣的話,不見得是對談高手。

我曾經和許多人對談,也遇到過一次都沒問過我經曆的人。我想要吸收對方的經驗而提齣問題時,對方都會非常樂意說齣自己的經曆。隻要對方也問我:“那麼你的情況是怎麼樣的?”

彼此的話題就會有交集。但有的人卻做不到這點,這意味著這個人隻會自顧自地說話。

但這不見得和工作能力成正比。具有溝通能力的人在工作方麵會較為有利,但是缺乏溝通能力的人也能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把工作處理得很好。

不過,為瞭營造愉悅的談話氣氛而融閤彼此的經曆是十分重要的。雙方融閤的快感,會帶來時間過得很充實的感受。

“提問能力”正是融閤彼此經曆的關鍵。不光是錶麵的話題,由側麵切入對方的過去來提齣問題纔是重點(參照下頁圖示)。這些問題若能挖掘齣對方的辛勞或纍積的經驗,多少會讓對方留下深入對談的印象。

錶麵主題看起來和溝通能力毫無關係,但是談話的側重點不同,也會帶齣不同的經曆。這麼一來,話題的深度就錶現齣來瞭。因為對對方的主觀世界感興趣而提齣問題時,對方也會浮現許多相關的迴憶。這是一種發現,也是一種非常具有創意的關係。

培養提問能力來進行有創意的溝通,其實也有訣竅和技巧,這就是我想說的。

 

《榖川俊太郎33問》的優點

《榖川俊太郎33問》和《榖川俊太郎33問續篇》是非常有趣的策劃。每個行業中屬一屬二的人纔,都會被詩人榖川俊太郎所製定的33個問題給問倒。這33個題目充滿變化,令人驚嘆。

例如《續篇》的第1題:“金、銀、鐵、鋁當中,你最喜歡哪一個?”

由於是相當具體的問題,不禁讓人起疑:“問這個要做什麼?”腦筋動得快的人會說是鋁。若說是金、銀、鐵的話尚可理解,一聽到鋁的時候,感覺仿佛腦袋被切開的人大概隻有我吧?估計很少會有人迴答鋁。如果不是透過非常具體的問題喚起人的想象力,誰都不會想到這個答案。

第4個問題是: “‘日語五十音’和‘伊呂波歌’,你比較喜歡哪一個?”

我相信很少人會去比較這兩種發音,但是既然被問到瞭,很自然地會去選一個比較喜歡的。但喜歡的理由卻是個發人省思的問題,這個問題可以瞭解迴答者的喜好和價值觀。

接著來看有點深奧的第7題:“如果有前世,你認為自己的前世是什麼?”這是稍後將會提到的“具體且本質”的問題。

所謂深奧的意思是,答案必須能反映本質而且具體。

第8題: “草原、沙漠、岬、廣場、洞窟、河岸、海邊、森林、冰河、沼澤、沒有村落的島嶼,哪裏最令人感到安心?”這樣的問題已經有具體的選項,所以很容易迴答,並且由於題目選項很多,所以做選擇的人也比較輕鬆。並且由於有對比的答案居多,也容易解釋選這個答案的思考過程。

“哪裏是最令人感到安心的地方?”若是被這麼問,迴答不齣來的人應該不少。也有人會迴答“不知道”“這很難說”,等等。如果有人對你說“這很難說”,那麼你一定很難再問第二句。

如今的年輕人很喜歡用“這要怎麼講”來搪塞問題。我曾經聽《周刊POST》的作傢輔老心先生說過,他采訪年輕女孩關於戀愛方麵的事情,有一個女孩,不管你問她什麼,都一律迴答“這很難說”,這讓他感到震驚。這個女孩不論麵對什麼問題,都以“這很難說”作答,而且是不經思考立刻脫口而齣,這讓輔老心先生很想反問她:“有這麼難說嗎?”

像這個例子,很明顯地,迴答“很難說”的人就是在濫用這句話的含義,但有些過於抽象的問題也的確容易讓人迴答“嗯……這很難說”。而榖川俊太郎的第8個問題,除瞭選項具體、迴答具體之外,也可藉其整理自己心中的價值標準。

榖川俊太郎擅於布局,第11題他是這麼問的:“如果可以的話,請定義‘溫柔’的意義。”忽然要你定義“溫柔”的確很難,因為定義是要對某事物做齣說明,因此必須深入思考纔行。

或是像第16題:“請舉齣一個你討厭的諺語。”不是選齣喜歡的諺語,而是要你挑一個“討厭的諺語”,這一點讓人感覺有彆於一般的題目。

第21題:“如果打赤腳的話,以下哪個地方讓你覺得踩在上麵會最舒服?大理石、草地、毛皮、木質地闆、泥濘地、榻榻米、沙灘?”這是一個有關身體感觸的題目,身體觸感牽涉到人的過去經曆,所以是一個具體而且關係到深奧領域的題目。

“你過去有著什麼樣的生活方式?”的問法遠不如“赤腳走路時,你會選擇大理石還是泥濘地?”後者多多少少可以問齣一些蛛絲馬跡。像是成長於農村的人多半會選擇走在泥濘地上一樣,從當事者的答案中可以感受到他過去的某些經曆。

第22題:“你最容易犯下哪一種罪行?”是一個寓意很深的題目。雖然沒有仔細思考過這種事情,但是也許曾經的某個瞬間在腦中有一閃即逝的念頭。這是一個介於有意識和無意識之間的問題。

還有一個更能引發想象力的第27題:“如果有外星人問你‘ADAMAPE PUSARUNE YORIKA’,你該怎麼迴答?”迴答這個問題恐怕得有相當靈活的機智纔行。

像這樣充滿各種變化的題目有33題,其中最讓我感動的是第2題,“舉齣一個你最有自信使用的工具”。這是一道非常優質的題目,幾乎可以洞悉迴答者的內涵,真希望企業界的麵試也能使用這個題目。問題的重點在於有沒有“有自信使用的工具”這一點。因為這樣有助於瞭解迴答者在過往的人生當中,在哪一個領域投入瞭較多的精力?

例如我打瞭很長時間的網球,對於使用網球拍非常有自信。但是難道隻有網球拍嗎?倒也不隻是這樣。我以閱讀為主,持續不斷地做日語練習,所以日語可以說是我最有自信使用的工具。如果將日語視為一種工具的話,我不會讀錯,也不會有難以錶達自我情感或想法的障礙。在這層意義上,我很想迴答日語是我最有自信使用的工具,或是說三色圓珠筆也是我有自信使用的工具。

像這種“舉齣一個你最有自信使用的工具”的問題,是一種具體且本質的題目,它能讓你清楚地迴想從以前到現在所做過的事情。

假設將這個問題設定成兩人對談的主題,應該可以發展齣非常深刻的內容。這是一個可以構成共通主題的題目。該項工具的名稱明白地投映齣那個人的人生,甚至可以用該項工具的名稱來稱呼彼此。

話說迴來,製定這類題目並非隻是心血來潮,必須具備相當的實力纔行。更何況附帶33種變化可不是普通能力可以辦到的,要真正的“提問”專傢纔做得到。

我曾經和榖川俊太郎談過話。不論我擲齣什麼樣的話題,他都能應付自如,在聊天當中我們越談越深入。這早已經超越“容易相處的人、很善良的人”的層次,我認為他是一個將“提問能力”化為技術的人。

 

一眼就能剖析文案高手資質的問題

榖川俊太郎的題目很優秀。再為大傢介紹一個刊登於2002年6月1日《DACAPO彆冊》中“投稿生活”的廣告專傢仲畑貴誌先生的訪談裏的精彩提問。

這是仲畑貴誌先生事務所在徵求文案高手的時候提齣的問題。在我介紹他的題目之前,各位可以自己先稍微思考一下。

“假設你是一個經營者,當你要雇用文案高手時,你將會提齣什麼樣的招考題目?”

不是廣告行業的人也能提齣題目,但是卻很難迴答得好。仲畑貴誌先生的題目是“請寫齣10個你認為是佳作的廣告文案”。他說隻要聽對方的答案就能判斷對方的實力。假設對方提齣的10個文案都是水平低的文案,那個人應該就不會被采用。

對經營者來說,采用水平低的廣告文案,就等於是將每個月的薪資丟到水溝一樣,是很嚴重的問題。

能寫齣優質廣告文案的人,必須有能夠判斷市麵上的廣告文案是否優秀的能力。有審美眼光的人可以判斷自己作品的優劣。對於不是太好的作品,藉由聯想優秀的作品則可以提升自己的功力。

但假如自己受很大影響的廣告文案不太優秀時,那麼不論怎麼打磨自己的廣告文案上也無法發光,因為銼刀本身質量就不好的話,再怎麼磨都是白費時間。

所以說,隻要看應試者所舉齣的10個廣告作品,就能夠看齣他的水平。這是個具體且本質的優質題目,可以運用到各種場景中。

例如,“舉齣你印象最深的10本書”“舉齣印象最深的電影”或是“舉齣幾個名人”,等等。題目本身的結構很紮實,隻要隨著行業不同改變內容即可。這是一個經過仔細思考的、結構完整的題目,而不是隨意想齣來的。

如果連10個廣告文案都想不齣來,那麼錶示這個人不夠用功。最近有些人在接受企業招考時,事先沒有研究該企業的背景,不過是以嚮往的心態前往麵試。所以這個題目也包含瞭“起碼的功夫做好再進來考試”的意味。另外,從20傢主要行業選齣10傢,或是從1000傢中選齣10傢,這10傢的含義也不同。

雖說能不能選齣10傢很重要,而選齣的10傢所在的行業也非常重要。

例如,如果隻是選齣點心製造行業的廣告文案,想必這個人隻將心力放在這個行業。如果是從多個行業挑選,則錶示此人收集信息的範圍很廣。因此,可以從答案推測齣儲水池的深度。

從榖川俊太郎的33個極富變化的題目中能發現,被捨棄的問題也很多,從而可以更加瞭解題目本身的深意。問題是一張網。隻要編織得紮實,就可以得到好魚。


                       
開啓深度鏈接,告彆尬聊:一本讓你成為社交焦點、溝通達人的實用指南 你是否曾經在社交場閤感到束手無策,麵對陌生人時不知所措?是否渴望能快速拉近與他人的距離,讓每一次對話都充滿樂趣和深度?是否在工作中常常因為無法有效地錶達自己的想法,或者抓不住對方的核心需求而錯過機會?如果你對這些問題有過任何一絲的睏擾,那麼,這本書將是你打破溝通壁壘、解鎖人際交往潛能的關鍵鑰匙。 本書並非空洞的理論說教,而是基於心理學、傳播學以及大量真實社交場景的提煉,為你打造一套切實可行、即學即用的溝通方法論。我們深知,語言的力量遠不止於信息的傳遞,它更承載著情感的交流,拉近心靈的距離。在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現代社會,能夠提齣一個好問題,不僅能迅速打開話題,更能精準捕捉對方的內心想法,為建立信任、深化關係奠定堅實基礎。 告彆“填鴨式”交流,擁抱“引導式”對話: 傳統的溝通模式往往是單嚮的,一方滔滔不絕,另一方被動傾聽。這種方式不僅效率低下,更容易讓對方感到厭倦和疏離。本書的核心理念在於,真正的溝通是雙嚮的、互動的。而提問,正是引導對話走嚮深入、激發對方參與感的最佳利器。 想象一下,在一次商務洽談中,與其被動地接受對方的推銷,不如巧妙地提齣一係列問題,引導對方主動展現其産品的優勢,並挖掘齣與你真正需求契閤的點。在一次朋友聚會中,與其敷衍地迴答“還行”、“挺好的”,不如拋齣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讓朋友打開話匣子,分享真實的感受和經曆,讓你們的關係瞬間升溫。 本書將帶你走進提問的藝術世界,讓你不再是那個被動接受信息的人,而是那個能主動引導話題、掌控溝通節奏的“對話大師”。我們不會教你如何套話、如何虛與委囑,而是教你如何發自內心地好奇,如何敏銳地觀察,如何精準地捕捉,從而提齣那些能觸及靈魂、引發共鳴的問題。 三分鍾,從陌生到熟悉,建立即時好感: 你是否曾驚嘆於某些人天生的社交魅力,似乎無論走到哪裏都能迅速與人打成一片?你是否常常睏惑,為什麼有些人總能輕易地化解尷尬,讓初次見麵的人也倍感親切?本書將為你揭示其中的奧秘:高質量的開場提問。 許多人在初次見麵時,往往會陷入“你好”、“吃瞭嗎”的僵局,這種韆篇一律的開場白,不僅難以打開話題,更無法給對方留下深刻印象。本書將為你提供一係列經過精心設計的開場提問模闆,這些模闆不僅新穎有趣,更能巧妙地觸及對方的興趣點,激發對方的錶達欲。 例如,與其問“你是做什麼的?”,不如嘗試問:“你覺得你最讓你感到充滿熱情的工作是什麼?是什麼讓你如此投入?” 這種轉變,將從一個職業的標簽,深入到對方的內在驅動力,瞬間拉近距離,展現你的深度思考。 又比如,在輕鬆的社交場閤,與其隨聲附和,不如用一個開放性的、帶有積極色彩的問題,如:“今天有什麼最讓你感到驚喜的事情嗎?是什麼讓它如此特彆?” 這樣的提問,不僅能為談話注入積極的能量,更能讓對方感受到你的真誠關注和欣賞。 本書將打破你對“社交恐懼”的固有認知,告訴你,隻要掌握瞭正確的提問技巧,你就能在短短的三分鍾內,就能輕鬆地打破隔閡,營造一個輕鬆愉悅的談話氛圍,讓對方願意敞開心扉,讓你成為那個最受歡迎、最能活躍氣氛的人。 深入人心的提問,洞察對方真實需求: 在許多重要的場閤,例如工作匯報、客戶服務、甚至與傢人朋友的溝通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們以為我們已經瞭解瞭對方的需求,但最終的結果卻並不如預期。這往往是因為我們提齣的問題不夠深入,未能觸及問題的本質。 本書將教你如何從錶麵的信息,一步步深入到對方的核心需求和潛在動機。我們將探討不同的提問層次,從“What”(是什麼)到“Why”(為什麼),再到“How”(如何做),以及更深層次的“What if”(如果……會怎樣)。 通過學習本書的引導式提問技巧,你將能夠: 精準診斷問題: 無論是在團隊協作中,還是在解決客戶難題時,你都能通過精準的提問,快速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而不是在錶麵現象上糾纏。 激發創新思維: 當你提齣“如果我們打破常規,會怎麼樣?”這樣的問題時,你就在潛意識中鼓勵對方跳齣思維定勢,産生新的靈感和解決方案。 建立深度理解: 通過詢問對方的感受、價值觀和對未來的期望,你就能超越錶麵的交流,建立起更深層次的理解和信任。 達成雙贏局麵: 當你真正理解瞭對方的需求,就能更好地提供符閤他們期望的解決方案,從而實現互利共贏。 讓每個人都願意與你交流,你將成為那個“會聊天”的人: 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體驗:有些人無論走到哪裏,都能吸引人們的目光,大傢圍著他,樂此不疲地聽他分享?你是否希望自己也能擁有這樣的魅力,讓彆人願意主動接近你,分享他們的故事? 本書的核心,就是讓你掌握“會聊天”的秘密武器——讓對方願意和你聊。我們並非鼓勵你成為一個話癆,而是讓你成為一個能夠傾聽者和引導者。 當你掌握瞭本書所介紹的提問技巧,你會發現: 沉默不再是尷尬,而是洞察的開始: 你將學會如何在恰當的時候保持沉默,讓對方有空間思考和錶達,而你的提問將更加精準有力。 話題不再是難題,而是探索的起點: 無論對方的背景如何,你都能找到切入點,引發對方的興趣,讓談話自然而流暢地進行。 對話不再是任務,而是美好的體驗: 你將不僅僅是在完成一次溝通,而是在與他人共同創造一段愉悅、有意義的時光。 本書將從多個維度,為你展現提問的力量: 心理學基礎: 深入剖析提問如何影響人類的心理,如何觸發好奇心、喚醒記憶、激發情感。 情境化應用: 提供在不同社交場景下的具體提問策略,包括商務談判、職場溝通、朋友聚會、親密關係等。 技巧性訓練: 教授開放式問題、封閉式問題、探究性問題、假設性問題的運用方法,以及如何根據對方的反應調整提問策略。 避免誤區: 指齣常見的提問誤區,如過度盤問、引導性提問、不閤時宜的問題等,幫助你規避溝通中的雷區。 這是一本讓你與眾不同的書。 它不是告訴你如何“錶演”社交,而是告訴你如何真誠地鏈接。它不是教你如何“控製”對話,而是教你如何共同創造。 讀完這本書,你將不再是那個在人群中默默無聞的旁觀者,你將成為那個能夠點燃話題、拉近距離、贏得尊重和喜愛的社交核心。你將發現,溝通的魔力,就藏在你提齣的每一個好問題之中。 準備好迎接一個全新的你瞭嗎?一個更自信、更具吸引力、更懂得如何與世界建立深刻鏈接的你。翻開這本書,讓提問成為你開啓精彩人生的第一步!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認為,溝通能力是影響一個人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而“提問”作為溝通中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一環,我卻從未真正係統地學習過。這本書的名字《如何有效提問》,讓我眼前一亮,仿佛打開瞭一個新世界的大門。我期待書中能為我揭示“好問題”的奧秘,比如,它應該包含哪些要素?如何避免問齣那些“讓人無話可說”的問題?我猜測這本書會從心理學、語言學等多個角度來解析提問的技巧,讓我理解為什麼有些問題能激發思考,而有些則會讓人感到厭煩。同時,“3分鍾內營造愉悅的談話氣氛,和任何人都能聊得來”這個描述,更是戳中瞭我的痛點。我常常在社交場閤感到束手無策,不知道如何打破僵局,如何讓對方對我産生興趣。如果這本書真的能教會我如何在極短的時間內,讓談話變得輕鬆愉快,並且能夠與各種性格的人都建立起積極的互動,那將是對我個人成長的一筆巨大投資。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套切實可行的方法論,讓我能夠學以緻用,真正提升我的社交影響力。

評分

這本書的描述,讓我感覺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溝通技巧的書,更像是一種“社交魔法書”。“和任何人都能聊得來”,這句話真的太有魔力瞭!我一直以來都覺得,有些人天生就有一種與生俱來的魅力,走到哪裏都能成為焦點,和誰都能迅速打成一片。而我,則常常是那個站在角落裏,看著彆人談笑風生,自己卻無從插手的人。這本書的齣現,讓我覺得這種“天賦”也許是可以後天習得的。我特彆好奇,它究竟是如何讓“任何人”都變得容易交流的?是不是有什麼普適性的原則?是不是針對不同類型的人,有不同的策略?我希望書中能提供一些非常實際的例子,讓我看到彆人是如何運用這些技巧,從而成功地與各種各樣的人建立連接的。至於“3分鍾營造愉悅氣氛”,這讓我聯想到很多電影裏的場景,主角總是能在短短幾句話內就讓對方笑容滿麵,那種感覺真的很棒。我期待這本書能給我這樣的能力,讓我不再因為害怕社交而錯過很多機會。

評分

天呐,這本書簡直是社交恐懼癥患者的福音!我一直是個內嚮且不太會說話的人,每次聚會或者需要和陌生人交流的時候,都感覺如坐針氈,腦子裏像卡殼瞭一樣,不知道該說什麼,也不知道怎麼說纔能讓對方不覺得尷尬。這本書的內容,雖然我還沒有細細翻閱,但光是看封麵和標題,我就能感受到一種強大的力量。它似乎承諾瞭一種“魔法”,能讓我瞬間擺脫那種“空氣突然安靜”的窘境,並且在短時間內就建立起一種融洽的溝通氛圍。我特彆期待書中關於“營造愉悅的談話氣氛”的部分,這對我來說是最大的挑戰。我總是擔心自己說錯話,或者讓話題變得沉悶。如果真的能做到在3分鍾內就讓氣氛變得輕鬆愉快,那簡直太棒瞭!而且,能夠“和任何人都能聊得來”,這簡直是把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變成瞭可能。我希望書中能提供一些具體的、可操作的技巧,而不是空泛的理論。比如,如何觀察對方的反應,如何在閤適的時機切入話題,又或者在話題陷入僵局時如何巧妙地化解。我真的太想擁有這項“技能”瞭,感覺擁有瞭它,我的生活和工作都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設計得真的太吸引人瞭!“讓你懂得提齣好問題”,這簡直正中我的紅心。我工作中經常需要和客戶溝通,有時候感覺自己總是抓不住重點,或者問不到點子上,導緻溝通效率不高,甚至産生誤解。我希望這本書能教會我如何像偵探一樣,通過精妙的問題,一步步挖掘齣最關鍵的信息,而不是像無頭蒼蠅一樣亂撞。另外,“3分鍾內營造愉悅的談話氣氛”,這個簡直是夢想中的技能!想想看,如果在一次重要的會談中,我能在開場就讓對方感到放鬆和愉快,那接下來的溝通會順利多少?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比較嚴肅的人,不太擅長活躍氣氛,總是容易冷場。如果這本書真的能提供一套快速讓談話變得融洽的方法,那絕對是我的救星。我猜想它會教我如何運用肢體語言,如何選擇話題,甚至是如何恰到好處地運用幽默感,總之,能讓我從一個“尷尬製造者”變成一個“氣氛調節大師”,那簡直太值瞭!

評分

說實話,我買這本書之前,對“提問”這個概念並沒有太深的體會。總覺得提問嘛,不就是問個問題,把我想知道的東西弄清楚就行瞭?但這本書的標題卻給瞭我全新的視角。“如何有效提問”,這說明提問本身是有技巧的,而且“有效”這個詞暗示瞭提問的目的不僅僅是獲取信息,還可能帶來其他更深遠的影響。我尤其被“讓你懂得提齣好問題”這句話所吸引。什麼樣的纔叫“好問題”?是不是能引導對方說齣更多有趣的內容?是不是能讓對方感到被理解和尊重?是不是能觸及到問題的核心?這些都是我之前從未深入思考過的。我猜想這本書會提供很多關於提問的範例,以及分析這些範例為什麼有效,無效又是因為什麼。同時,關於“3分鍾內營造愉悅的談話氣氛”,這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但也讓我充滿瞭好奇。我腦海中浮現齣一些場景:在商務會議上,如何快速破冰;在社交場閤,如何迅速打開話匣子;甚至是在和不太熟悉的朋友聊天時,如何讓談話更深入、更有趣。我迫不及待地想看看,這本書到底有什麼秘訣,能讓我在如此短的時間內達到這樣的效果。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