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亲们,因为常常有居士来请书,所以拍前请联系客服,确认有货再拍。
基本信息
书名:佛说四十二章经浅释
原价:16.00元
作者:宣化法师 讲述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8-1
ISBN:9787801237866
字数:120000
页码:15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编辑推荐
《佛说四十二章经》,东汉时传入中国,是第一部从印度传到中国的重要经典。此经是一部“佛的语录”,充分反映了佛说法的全部过程,文字简约易诵,义理博深无穷。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故事,诠释了该经的经理。即使你对佛学一窍不通,本书也能让你轻松理解其中的意义。
内容提要
《佛说四十二章经浅释》不久就要出版了,宣化上人嘱我写个序。我才疏学浅,对佛法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功夫都很不够,故对这个工作,实在很不敢当。现在这里,只能和读者大众来共同研讨.作个引子。
根据历史记载,《佛说四十二章经》是伟大的佛法,从印度传到中国来的第一部重要经典著作。关于这事的因缘时节和详细经过,上人在‘浅释’前面的释题部分,有比较详细的说明,非常生动有趣,读者可以共享。
本经是一部既概括简短,而又十分重要的经典。读者试想:汉明帝自从永平三年某夜梦见‘金人’以后,为什么对此便念念不忘?后来经过大臣们四年多郑重其事地历史查考和研究分析以后,确认在西方印度有佛出世,并留有与中国儒、道之教有所不同的教理。因而明帝特地组织了一个具有十八人之多的探访团,西去印度求法;结果在中印度的地方,遇到了二位神通广大的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请问读者:佛经种类数量浩大:真是汗牛充栋,为什么这两位神异高僧,会首先选择这部《佛说四十二章经》把它传到中国来呢?
决非偶然!读者诸君,请您带着这个问题,来读一下这部经典吧!等您读完之后,您对这个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了。
有些人说,这是一部讲小乘佛法的经典。其实不然。这部经典,佛并不是在一个专门的法会上说的,而是在佛涅槃以后,由他的弟子们,把他一生所说的一些警句,择要系统编集而成。也就是宣化上人所说的:这是一部‘佛的语录’。把佛所说的某一段话称为一章,共选集了四十二段话,编集成了这部《佛说四十二章经》。因此,这部经典实在既不能说单只是小乘佛法,也不能说单只是大乘佛法;而是综合佛一生所说的大小乘全部佛法。
这部经典,实在集结得很好,充分反映了佛说法的全部过程。从小到大,由浅入深。从小乘的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罗汉四果开始,而至申述‘念等本空’:‘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强调‘真假并观’:‘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以及‘无著得道’:‘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所娆,精进无为’;进而阐明中道要义:‘处中得道’‘清净安乐’;最后则归结于佛法的根本真理:‘生即有灭’以及‘达世如幻’。通过有生有灭如幻如化的相对真理,而达到真实不虚、如如不动,乃至动静一体的大乘绝对真理。
当今西方社会,虽然物质文化已达高度文明,但是一般群众的道德堕落,物欲横流,淫欲泛滥,以至社会紊乱,犯罪率高,精神失常者多,杀人放火,无奇不有,乃至怪病丛生,蔓延世界,单靠法治、医治,不济于事。在此时刻,宣化上人,只身西来,把佛法带来西方世界,弘扬不遗余力,真可以说是适时之雨。
在这部经中,从第二章起,有很多章节,一再强调要:‘断欲绝求’、‘割爱去贪’、‘舍爱得道’、‘财色招苦’、‘色欲障道’、‘欲火烧身’、‘意马莫纵’、‘正观敌色’、‘欲火远离’、‘心寂欲除’,乃至‘直心出欲’。在四十二个章节中,共有十一个(四分之一强),反复强调断欲割爱,绝求去贪,直心离欲的问题。
由此可见,断欲去贪对修道得道的重要性了,这也可知,上人所以要作此浅释和出版此经的苦口婆心了。所以,实在也可以说,这部经典,真是拯救目前西方社会,乃至世界各国社会,因误用物质文明而产生严重流弊的一帖良药了。
目录
前言:这是一部重要的经典
悬谈:佛说四十二章经浅释
经序
第一章 出家证果
第二章 断欲绝求
第三章 割爱去贪
第四章 善恶并明
第五章 转重令轻
第六章 忍恶无瞋
第七章 恶还本身
第八章 尘唾自污
第九章 返本会道
第十章 喜施获福
第十一章 施饭转胜
第十二章 举难劝修
第十三章 问道宿命
第十四章 请问善大
第十五章 请问力明
第十六章 舍爱得道
第十七章 明来暗(冫射)
第十八章 念等本空
第十九章 假真并观
第二十章 推我本空
第二十一章 名声丧本
第二十二章 财色招苦
第二十三章 妻子甚狱
第二十四章 色欲障道
第二十五章 欲火烧身
第二十六章 天魔娆佛
第二十七章 无著得道
第二十八章 意马莫纵
第二十九章 正观敌色
第三十章 欲火远离
第三十一章 心寂欲除
第三十二章 我空怖灭
第三十三章 智明破魔
第三十四章 处中得道
第三十五章 垢净明存
第三十六章 辗转获胜
第三十七章 念戒近道
第三十八章 生即有灭
第三十九章 教诲无差
第四十章 行道在心
第四十一章 直心出欲
第四十二章 达世如幻
附录一
附录二
在接触《佛说四十二章经浅释》之前,我对佛教的认识仅限于一些零散的印象,比如“轮回”、“业力”等词汇。宣化法师的讲解,则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对佛法有了更系统、更深刻的理解。我尤其欣赏宣公老和尚在讲解《四十二章经》时,那种严谨又不失灵活的风格。他既尊重经典的原意,又能够根据现代人的理解能力,进行恰当的阐释。书中对于“布施”的讲解,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一重要的修行法门。宣公老和尚不仅仅强调物质上的布施,更注重精神上的布施,比如用善语安慰他人,用智慧开导他人。他指出,真正的布施,是为了断除自己的悭贪之心,增长自己的慈悲心。这一点让我受益匪浅,我开始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意无意地吝啬自己的善意和关怀。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引导我们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心态,培养积极向上的品德,从而获得真正的幸福。
评分对于很多对佛教感兴趣但又不知从何入门的读者来说,《佛说四十二章经浅释》宣化法师讲述,无疑是一部非常值得推荐的入门读物。我曾阅读过一些佛学书籍,但总觉得有些过于理论化,难以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而宣化法师的讲解,则完全不同。他以一种非常亲切、慈悲的口吻,将佛陀的教诲深入浅出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书中对于“妄想”的解释,让我印象深刻。宣公老和尚并没有否认妄想的存在,而是引导我们去认识到妄想的虚幻性,并教导我们如何不被妄想所转。他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将妄想比作天上的浮云,虽然看起来真实,但终究会消散。这一点让我豁然开朗,原来我们不必去压制妄想,而是要学会观照它,让它自然消散。这本书的语言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邃的智慧,它像一位慈爱的长者,在默默地指引着我,如何在人生的道路上,保持一颗清净心。
评分《佛说四十二章经浅释》这本书,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佛学读物,更是一份心灵的慰藉。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各种欲望和烦恼所困扰,内心的平静变得越来越难以获得。宣化法师以其深厚的佛学造诣和慈悲的胸怀,将《四十二章经》的智慧,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呈现出来。我特别喜欢他对于“知足”的讲解。宣公老和尚指出,知足并非是安于现状,而是懂得感恩,懂得珍惜当下所拥有的一切。他用了很多生动的例子,说明了过度的欲望是如何导致痛苦的,而适度的知足又是如何带来内心的平静和喜悦。这一点让我深思,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我们是否忽略了内心的富足?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幸福,并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内心的满足。它引导我们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去感恩生命中的点滴,从而获得持久的快乐。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佛教中的“因果报应”这一概念都抱有一种既好奇又有些疑虑的态度。拿到《佛说四十二章经浅释》这本书,我抱着希望能够借此加深理解的目的。宣化法师以其深厚的佛学底蕴和丰富的讲经经验,对《四十二章经》的解读,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书中对于“业”的解释,让我明白了因果并非是一种简单的惩罚或奖励,而是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宣公老和尚用很多生动的例子,说明了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但同时他也强调,我们并非注定要承受过去的业力,而是可以通过当下的修行来改变。我特别欣赏他对“悔过”的讲解,他指出,真正的悔过不仅仅是口头上的承认错误,更是要彻底断除恶习,永不再犯。这让我意识到,过去的业力可以影响我们,但并不能决定我们。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积极的努力,来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打破了我对因果的片面理解,让我看到了其背后蕴含的积极力量,以及修行对于改变命运的重要性。
评分当我拿到《佛说四十二章经浅释》宣化法师讲述这本书时,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一种对古老智慧的追寻。我一直对早期佛教经典充满敬意,因为它们是佛陀思想最纯粹的载体。而宣化法师的“浅释”,则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通往这些经典智慧的道路。我并非佛教徒,但一直对其中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抱有浓厚的兴趣。宣公老和尚在讲解《四十二章经》时,并没有使用生涩的佛教术语,而是用一种平实、易懂的语言,将佛陀的教诲娓娓道来。他常常会将经文中的道理,与现实生活中的场景相结合,让我觉得佛法离我们并不遥远,而是能够指导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书中关于“忍耐”的阐释,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宣公老和尚并没有将忍耐描绘成一种被动的承受,而是强调它是一种主动的力量,一种能够化解冲突、超越困难的智慧。这让我对“忍耐”有了全新的认识,并开始尝试在生活中去实践它。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到,真正的力量,并非来自于外界的征服,而是来自于内心的修行和成长。
评分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颇有研究的读者,我对《佛说四十二章经浅释》这本书的关注,源于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宣化法师精深的佛学造诣。我一直认为,《四十二章经》作为佛教在中国传播的“破冰之作”,其文字简洁却蕴含着巨大的智慧,是了解佛教初期思想的重要窗口。而宣化法师以其独到的视角和深厚的佛学功底,对这部经典进行“浅释”,自然吸引了我的目光。我期待的是一种既能保留经典原貌,又能让现代人理解的解读。在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宣公老和尚的讲解,并非是对经文的简单照搬,而是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阐释。他善于将古代的语境与现代人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使得古老的佛法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书中对于“戒”、“定”、“慧”三学的基础性介绍,让我对佛教的修学次第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尤其是在讲解“戒”的时候,宣公老和尚强调的不仅仅是表面的不犯戒,更是内心的清净和对贪嗔痴的断除,这一点让我受益匪浅。我对这本书的评价,在于其既有学术研究的价值,又能指导个人修行。它像一座桥梁,连接了古代的智慧与现代人的心灵需求,让我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了内心平静的港湾。
评分拿到《佛说四十二章经浅释》宣化法师讲述,确实是出于对佛法的浓厚兴趣,尤其是对早期佛教经典的学习。宣化法师的讲经风格向来以直白、深入浅出著称,这本《四十二章经浅释》自然也是许多人入门佛法、理解佛陀根本教诲的重要桥梁。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感受到了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仿佛宣公老和尚慈悲的目光透过纸页,在指引着我们这些迷茫的众生。书的装帧和排版都透着一种朴实无华的韵味,虽然没有华丽的插图,但字里行间的智慧却足以震撼人心。我最喜欢的是宣公老和尚在解释每一个“章”的时候,都会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能够切实地感受到佛法的力量,而不是将其视为高不可攀的玄学。他讲到的“发菩提心”这一点,我听了之后反复思考,原来修行并非一定要与世隔绝,而是在红尘中磨砺心性,在每一次的起心动念中,都能与佛法契合。书中对于“忍辱”的解释更是让我醍醐灌顶,我常常在生活中因为一点小事而心生嗔恨,听了宣公老和尚的开示,才明白原来忍辱并非软弱,而是内心的强大,是真正洞悉无常后的智慧。这本书的语言朴实,却字字珠玑,每一次翻阅都能有新的体悟。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慈悲的导师,随时随地都在指引着我前行的方向。
评分收到《佛说四十二章经浅释》宣化法师讲述,我带着一种探索的心情去翻阅。我一直觉得,佛教经典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必然有其深刻的道理,但很多时候,我们因为自身的局限,无法真正领悟其精髓。《四十二章经》本身以其简短的篇幅和深刻的哲理而著称,而宣化法师的“浅释”,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理解的窗户。我发现,宣公老和尚的讲解,非常注重“实践性”。他不是在教导我们抽象的理论,而是在引导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去实践佛陀的教诲。比如,书中关于“不善意语”的解释,让我反思了自己在言语上的不足,认识到语言的力量,以及如何用善语来化解矛盾,创造和谐。他对“无常”的阐释,更是让我体会到生命的可贵,以及应该珍惜当下,积极向善。我尤其喜欢宣公老和尚那种循循善诱的风格,他不会强迫你接受任何观点,而是通过层层引导,让你自己去发现真理。这种方式,让我觉得非常舒服,也更容易接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佛学读物,更是一本关于人生智慧的书,它教会我如何面对生活的挑战,如何提升自己的品德,如何找到内心的平静。
评分说实话,我最初被《佛说四十二章经浅释》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宣化法师的名声。作为一位在海外弘扬中华佛法的代表性人物,他的影响力毋庸置疑。而《四十二章经》作为佛教传入中国后最早翻译的佛经之一,其重要性自不必多说。我一直认为,想要真正理解一个宗教的精髓,就必须从其最根本的经典入手。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这个需求。宣公老和尚的讲经方式,让我觉得他不是在“讲经”,而是在“说人话”。他用最贴近生活的语言,将佛陀的教诲化繁为简,使得像我这样对佛法知之甚少的人,也能轻松理解。书中对于“五阴”、“十二因缘”等佛教核心概念的解释,都充满了慈悲和智慧。他没有用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用了很多比喻,比如将五阴比作集市,将十二因缘比作滚动的车轮,这些形象的比喻让我一下子就抓住了重点,豁然开朗。我特别欣赏宣公老和尚在讲到“业力”的时候,强调的不是宿命论,而是我们当下的一念,决定了我们未来的走向。这一点对于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启示,让我意识到自己拥有改变命运的力量。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心灵的洗礼,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佛法有了更坚定的信心。
评分当我捧起《佛说四十二章经浅释》这本书时,脑海中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是:如何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一片宁静的内心?宣化法师以其独特的讲解方式,为我提供了答案。我一直认为,《四十二章经》之所以被称为“经”,是因为它蕴含着佛陀最根本的智慧,而宣公老和尚的“浅释”,则是将这份智慧以最容易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书中对于“贪嗔痴”的阐释,让我看到了这些烦恼对我们生活的巨大影响。宣公老和尚并没有简单地告诉我们要“断除”它们,而是引导我们去观察它们的根源,去理解它们的虚妄。他用了很多非常生活化的例子,比如在谈到“贪”的时候,他会举例说明我们对物质的过度追求,以及由此带来的痛苦。这些生动的讲解,让我一下子就找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症结所在。我发现,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解佛经,更是在帮助我认识自己,认识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弱点,并引导我如何去克服它们。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平静,来自于内心的清净,而不是外在的环境。
评分好书!!大爱!!
评分好好好好好
评分南无阿弥陀佛
评分好好好好好
评分好好好好好
评分南无阿弥陀佛
评分很好
评分好书!!大爱!!
评分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