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传(新修订版) 王水照 天津人民出版社

苏轼传(新修订版) 王水照 天津人民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水照 著
图书标签:
  • 苏轼
  • 宋词
  • 传记
  • 历史
  • 文学
  • 文化
  • 人物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王水照
  • 宋代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安庆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1084053
商品编码:1686486748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苏轼传(新修订版)

定价:54.00元

作者:王水照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1-01

ISBN:978720108405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558kg

编辑推荐


诗词 书画 政治 东坡肉=一肚皮不合时宜


*失意的官员
*得意的文人


复旦大学中文系首席教授、中国宋代文学学会会长王水照先生及其学生同济大学崔铭博士历史十年,三易其稿,精心撰写出、全面、独特的苏轼传记,堪比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

于传记中解读苏词、苏诗、苏文,这将是多么大的喜悦、快意!

内容提要


本书将苏轼一生的经历与他一生璀璨的作品相互编织,讲述了那些感人肺腑的诗词后面一段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全面的为读者解读了苏轼的思想性格、生活风貌及心态意趣,使读者于诗词中读传记,于传记中解读诗词。当我们回望苏轼六十多年的人生就会发现,青年的意气风发,中年的愈挫愈勇,老年的达观淡泊,竟然如此完美地结合在他的身上,连绵千年依然余音绕梁。

目录


引言 物华地灵铸伟才
章 奋厉当世雄鹰出
第二章 世事维艰力难任
第三章 德泽雅韵满余杭
第四章 唯有悯农心尚在
第五章 柏台霜气夜凄凄
第六章 吟啸徐行迎风雨
第七章 三咏赤壁成绝唱
第八章 投老江湖终不失
第九章 华灯飞盖寓京华
第十章 四任知州泽生民
第十一章 白须萧散谪岭海
第十二章 皇天后土同悲悼
结束语 浩瀚渊深赞“苏海”,流风余韵遗人间
附录一 苏轼生平创作年表
附录二 苏轼著作重要版本录
后记

作者介绍


王水照,男,浙江余姚人,1934年生。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即进中国科学 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现任复旦大学文科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文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并担任中国宋代文学学会会长、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名誉会长等职。出版有《苏轼传》、《当代名家学术思想文库王水照卷》、《王水照自选集》、《唐宋文学论集》、《宋代文学通论》(合著)、《苏轼研究》、《鳞爪文辑》等著作,编有《历代文话》、《日本宋学研究六人集》、《复旦宋代文学研究书系》等。
崔铭,女,湖南南县人,1964年生。1986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2000年至2002年在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同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并出版《欧阳修传:达者在纷争中的坚持》(合著)等著作。

文摘


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部关于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传记的详细介绍,内容完全不涉及您提到的《苏轼传(新修订版) 王水照 天津人民出版社》。 --- 诗魂不灭,人间至情:白居易传 作者: 袁行霖 出版社: 岳麓书社 ISBN: 978-7-5535-XXXX-X 定价: 88.00元 字数: 约55万字 装帧: 精装,附赠唐代诗歌地图 导读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中晚唐时期一位承前启后的伟大诗人。他以其“新乐府运动”的旗帜性地位,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诗歌创作与社会思潮。本书并非一部简单的生平流水账,而是以深厚的学术功底为基石,结合对唐代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的细致勾勒,力求还原一个立体、丰满、充满矛盾与光辉的白居易形象。 本书的作者袁行霖教授,长期致力于唐史与唐代文学研究,其著作以考据严谨、文笔流畅而著称。他通过对《白氏长庆集》的细致梳理,结合大量的唐代碑刻、墓志、藩镇档案以及与元稹、刘禹锡等人的往来书信进行比对分析,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既是“儒相”又是“诗仙”的乐天居士。 内容结构与核心亮点 本书结构宏大,时间跨度近八十年,从白居易的早年坎坷到中年的政治高位,再到晚年的诗酒田园,层层递进,脉络清晰。全书分为上下两卷,共十九章,辅以详尽的附录与注释。 上卷:初露锋芒与济世之志(约公元772年—816年) 第一章:关中烽火与寒门启蒙 本章详述了白居易出生于战乱频仍的唐代宗末年,家庭背景的清贫与对儒家思想的早期熏陶。重点分析了其母亲郑氏对白居易诗歌观念形成的决定性影响,以及他少年时期的刻苦学习与文学抱负。袁教授通过考证长安周边地区,描绘了初唐至中唐时期诗歌流派的演变,为理解白居易“务实”诗风的形成提供了背景。 第二章:长安求名与“新乐府”的诞生 白居易二十七岁中进士,是其人生重要的转折点。本章着重探讨了他在科举道路上的不易,以及与元稹的“元白唱和”如何成为中唐文坛的一股清流。核心内容聚焦于“新乐府运动”的理论构建。作者详尽分析了《秦中吟》和《新乐府》的创作动机,指出白居易并非仅仅停留在讽喻,而是尝试将诗歌作为干预政治、体察民瘼的工具,这在当时是对杜甫现实主义精神的一种继承与拓展。 第三章:翰林供奉与初涉权谋 步入仕途的白居易,最初展现出极大的政治热情。本章细致描绘了他在翰林院为唐宪宗起草诏令的日子,以及他如何与权臣产生摩擦。通过分析《长恨歌》和《琵琶行》的创作背景,作者指出,即使在最核心的权力圈内,白居易也未能完全脱离其“为民请命”的初心,但同时也开始体会到官场复杂性的挑战。 中卷:宦海浮沉与沉郁顿挫(约公元817年—835年) 第四章:江州谪贬与生命的反思 公元818年,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低谷”。本章深入探讨了谪居期间对白居易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影响。作者认为,江州时期是白居易诗风从“浅切易懂”向“沉郁顿挫”转变的关键期。如《琵琶行》中对身世飘零的感叹,不仅是对友人的描摹,更是诗人自我命运的投射。 第五章:中书舍人与恢复政治理想 重回朝堂后的白居易,政治生涯达到顶峰,历任中书舍人、太子宾客等职。本章侧重于描述他如何平衡理想与现实,以及他与穆宗、敬宗朝廷的微妙关系。作者特别关注了白居易在朝堂上推行的温和改革措施,并探讨了此时期的诗歌创作如何转向对中庸之道的探索。 第六章:藩镇之扰与洛阳旧事 晚年白居易将精力更多地投向地方治理,尤其是在杭州和苏州任职期间。本书通过对比他治理两地的经济政策和水利工程,展现了其杰出的行政才能。作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作品,如《钱塘湖春行》等,虽然表面轻松,实则蕴含着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深深忧虑。 下卷:香山居士与身后之名(约公元836年—846年) 第七章:告老还乡与田园牧歌 晚年的白居易退居洛阳香山,与僧侣、道士和诗友们过着半隐居生活。本章细腻描绘了他在香山寺的日常,以及他如何通过佛道思想来调和人生的苦乐。作者分析了白居易晚期诗歌中对“闲适”的追求,这并非简单的逃避,而是对生命意义的最终哲学沉淀。 第八章:元白之谊的绝唱 与元稹的深厚友谊贯穿白居易一生。本章集中展现了两位诗人之间相互扶持、唱和应答的动人篇章。通过对他们之间书信的梳理,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中晚唐文人集团的情感纽带与精神共鸣,特别是元稹逝世对白居易的巨大冲击。 第九章:历史定位与文学遗产 本书的结尾部分,对白居易的一生进行了总结性的评价。作者认为,白居易的伟大不仅在于他诗歌的通俗易懂,更在于他成功地将社会批判、个人情感与艺术形式完美结合,开辟了唐诗的另一条高峰之路。本书详尽列举了白居易对后世(如宋代的苏轼、陆游,乃至近现代的文学)产生的深远影响,并对其诗集版本流传进行了系统的梳理。 附录与特色 本书的附录部分极为详实,包括“白居易年谱简表”、“重要历史人物关系图谱”以及“核心诗作背景考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首次公开了一份关于白居易与某位地方藩镇往来信件的辨伪研究,极具学术价值。 阅读价值 对于初次接触白居易的读者而言,本书语言平实而不失文采,能迅速建立对诗人的整体认知。对于资深研究者而言,书中大量的考证和新颖的论点,无疑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它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更是一部体量宏大的唐代社会文化史的缩影。通过阅读此书,读者将能深刻理解一位诗人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中,如何用诗歌记录历史,也如何被历史塑造。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章节划分和时间线索处理得非常精妙,使得整部传记的节奏张弛有度。它没有拘泥于流水账式的记录,而是巧妙地将苏轼的文学创作、政治抱负、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紧密地编织在一起。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乌台诗案”前后的描述,作者对那种山雨欲来的紧张气氛捕捉得丝丝入扣,通过对相关人物对话和书信的引用,成功地营造出一种令人窒息的氛围。这种叙事技巧让读者不仅是旁观者,更像是被卷入了那段历史洪流中的一员。读到他被贬谪黄州时期的心境变化,那种从愤懑不平走向与自然和解的历程,读来让人心头一暖,也为他后期的伟大成就做了最好的铺垫。它成功地将一个历史伟人的“神性”与其作为“人”的挣扎完美地结合了起来。

评分

从学术价值的角度来看,这部传记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它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无疑增添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和新的史料解读角度。我发现作者在论证某些争议性事件时,展现出了极高的学术素养,那种步步为营的论证过程,让人信服而不觉枯燥。对于那些对宋代文化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座宝库,它不仅讲述了苏轼的故事,也顺带勾勒出了那个时代文人阶层的生活侧影、审美趣味以及他们所处的权力结构。读它需要一定的专注力,但回报是巨大的——它不仅是一本人物传记,更是一部深刻的文化史读本,能帮助我们理解为何苏轼能够成为苏轼,这背后是复杂的时代熔炉淬炼的结果。

评分

总的来说,这本书带给我的阅读感受是非常充实且有回味的。它没有采用时下流行的快餐式阅读风格,而是需要你静下心来,慢慢品咂每一段文字背后的深意。我个人对书中对苏轼晚年,尤其是流放岭南和晚年返北途中的描写尤为动容。那种历经沧桑后的淡泊与对人性的深刻洞察,通过作者细腻的文字,几乎是跃然纸上。合上书卷时,心中涌起的不是一个历史人物的终结,而是一种精神的延续。这本书成功地将历史的厚重感、文学的优美性与人物的复杂性融为一体,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苏轼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个绝佳的选择,它提供了一个广阔而深邃的视角去重新审视这位伟大文人的生命轨迹和不朽精神。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排版设计颇为考究,字体大小适中,行距宽松,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过于疲劳。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用史料和解读诗词方面的严谨态度,每一个关键的转折点,都有详实的考证作为支撑,这极大地增强了文字的说服力。它不是那种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而进行过度浪漫化的叙事,而是尽可能地还原一个有血有肉、有优点也有局限的苏轼形象。比如在处理他与王安石变法的关系时,作者并未采取简单的非黑即白的立场,而是细致描摹了苏轼在理想与现实、坚持自我与审时度势之间的艰难抉择,这种处理方式显得尤为成熟和公允。读完特定章节后,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回味一下苏轼在困顿中那种超然物外的豁达是如何炼成的,这无疑是对读者心性的极大磨练与提升。

评分

这本厚厚的书拿在手里,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分量。装帧设计得很朴素,没有过多花哨的装饰,这很符合我对严肃历史传记的期待。我一向对北宋那个时期的文人雅士怀有特殊的情感,总觉得他们的生命轨迹充满了诗意与无奈的交织。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显然是扎实的,叙事流畅,逻辑清晰,即便是涉及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哲学思辨,作者也能用相对平易近人的笔触将其娓娓道来。特别是对于苏轼早年仕途的描写,那种初出茅庐的意气风发与随后的政治风波中的步步惊心,读来让人感同身受,仿佛能听到他当年在朝堂上的慷慨陈词和被贬谪后的自我宽慰。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生平事件,更注重挖掘人物内心世界的演变,这种深度的剖析,才是一个真正优秀传记的标志。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与这位千古风流人物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人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敬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